如何有效教学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如何有效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创新思维精神培养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创新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内容,历史教学对于创新的要求也比较高。该文就笔者自身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观念、创新精神等的了解进行了探讨分析,对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给出了相关建议,为历史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第一篇:如何有效教学论文

谈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本文笔者通过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与重要性,创设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情境三个方面去探讨农村小学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成功之处。

一、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1.什么是小学科学情境呢?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的情境创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新的知识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引出新的知识点或者有待于形成的技能。也就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制造一种使学生情感受到震动,获得良好影响的外在情境,使探究活动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2.为什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科学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好,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我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能感受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何其重要。

二、现实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起“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有些多媒体课件看上去绚丽多彩,但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感受最深的是,有些教师对创设情境存在虚假性,只图表面的花哨。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实施新教材的意愿,背离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

三、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

本人从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观察到,小学生对某一件事探究,往往是取决于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促使他们自觉地钻研下去。所以说,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我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村孩子直观性较强,易动好玩,创设情境就是要适应农村孩子认知的特点,有的放矢;是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有效的课堂教学进入孩子的认知领域,激发起他们求知的兴趣。我们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性、实验性和通俗性,为我们进行情境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教师要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融于一体,使孩子们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科学知识,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我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从四个方面摸索到的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对活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因地制宜 ,创设情境

我们上蒋完小,地处半山区,虽然没有城市中优良的科学教育资源,但乡下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逊色。农村科学教学应把握好这得天独厚的特点,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教《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时,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开满各色鲜花的山上去,让学生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很快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

2.“土洋”结合,创设情境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半山区,孩子们由于环境的因素,视野有限。对小学科学教材中列举的许多生物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缺乏感性认识。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我想方设法,充分利用我们上蒋半山区这一自然环境,加之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做到“土洋”结合,有效地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时,课前,我首先在“土”字上做文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各种动物,如山上的野鸡、野猪、松鼠等,上课时利用教室的闭路电视让学生观看了精彩的《动物世界》片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实物投影。由于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学生们被形形色色的动物所吸引,兴趣大增,观察得非常细致,哪些动物他们熟悉的就能积极回答,哪些动物他们不熟悉的,由教师讲解并分类归纳,真是别开生面,寓教于乐。

3.变静为动,创设情境

我们乡下的孩子天真、易动、好玩,但有些自然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教师若能创设动态情境进行教学,便可以变静为动,变单调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变难懂为易懂。为此我想方設法,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如在执教《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用一根线吊住一块大大的环形磁铁,然后用磁铁靠近散落在地上的一大片碎铁钉。学生们看到碎铁钉一下子“飞”到了磁铁上,都很兴奋,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也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这样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但学得有趣,而且记得深刻。在教学中,通过动态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尝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预设直观,创设情境

儿童天性爱玩,最愿意玩,也最想有创意地玩。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掘教材中“玩”的直观因素,创设情境,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孩子们会兴趣盎然。如笔者在教学《平面镜反光》一课时,由于学生从小就爱用小镜子做反光游戏,所以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上课了,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及时走进教室,而是先用小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这时听见教室里乱成一团,有的学生喊:“快来看呀,墙上有一束光!”又有学生喊:“是谁照的?”这时,我才装作没事的样子走进教室,问:“刚才教室里为什么乱哄哄的?”学生答道:“刚才我们都在议论墙上的那束光。”我故意问:“它在哪儿呢?”学生们说:“现在没有了。”我继续问:“谁能让它再出现呢?”这时,有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看到此情景,我便说:“既然大家都能,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学生各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也开始主动探究平面镜反光的原理,从而对这堂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尽管受条件限制,但只要我们教师,能钻研教材,善于发掘农村的自然资源,做科学学科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精心设境,就一定能创设好的情境,使教师能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这将大大促进农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会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亚莎)

作者:章兴志

第二篇:历史教学如何有效创新

摘 要:创新思维精神培养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创新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内容,历史教学对于创新的要求也比较高。该文就笔者自身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观念、创新精神等的了解进行了探讨分析,对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给出了相关建议,为历史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 培养 创新思维

很多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实践和探索逐渐的发展处一套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的创新内容对教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学生对科学表示尊重,能够认清真理,敢于质疑教师,对课本和教学内容提出疑问,这些都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力的体现,能够让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巨大的提升。可是也有部分教师的创新是没有以教材为中心,没有以学生和社会为中心进行的创新,导致创新和真谛背道而驰,看似热闹,可是受教育者很难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内容和成长,可能还会有负面影响出现。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活动是我们创新的工具,我们要对接受教育的人的意识和能力发展进行创新,让不同学生的潜能可以被关注,得到发展,这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应该不断创新,但是不能够勉强进行,应该要有创新意识,能够实事求是,有计划和放心,而不是盲目的创新,没有目的的创新,需要对创新的效果提供保障。

1 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现代教育追求素质教育,历史教师也应该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时候,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提升,不要让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理念所禁锢,应该要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

首先,历史教师应该有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工作者、历史学者都觉得教育研究是教育局所应该关心和落实的事情,历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担任的是文化的传播工作。当今社会开始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减少,如果需要成功合格的历史教师,对历史专业内容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应该熟悉,这样才可以自如地使用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没有教育的灵魂。

加深历史科研意识,锻炼自身历史科研能力,很多的历史教育在这方面都比较缺乏经验,要完成这些内容比较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力而为之,因为这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对该学科的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应该有所关注,在众多的综合素质中,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和教育知识始终是最重要的,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形成的依据和保障。如果历史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不符合标准,那么就无法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际教育中,我们要对这样的认识进行强化和引导,并且让其他的同仁能够看清这个事实,引起他们的关注。

其次,历史教师要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过程既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两者的融合发展过程,教师无法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替代,所以教师的中心应该放在学生身上,收起教师的架子,不要将自己当成权威,应该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让学生拜服,不要对学生的意见和质疑压制。学生可能会有奇特的想法,教师不要全盘否定,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历史教师要对学生的意见尊重,就算是其中参杂了不合理的成分,也应该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鼓励,让学生能够敢于发表自身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平等氛围能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2 历史教师传统的改变

在历史教学当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创新精神和历史基础知识同样重要。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基础的历史教育,就算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也没有依据和根源。如果从这个层次来看,是历史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是同样重要的,并不需要进行排序。对历史知识轻视,单纯地关注创新精神的培养,会让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完成的知识表面化的内容,没有实际意义。单纯关注历史基础知识教育而忽略创新精神培养,会让我们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所以不能够让两者失去平衡。很长的时期中,历史教学都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否则我们的教育会倒退,会走极端,应该想办法让历史教育以知识体系为主转为知识体系和能力并重。僵化的误解只会导致教育发展受到阻碍,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培养应该要以历史基础知识为基础。

第二,对学生思维创新进行培养,学生不要对历史进行固定结论的记忆,应该要对客观历史原貌和历史现象进行认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思维僵化,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原貌,史论结合。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层面来审视历史,所获得的结论会有差异性,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去评价和完善结论。这是一种思维能力创新的角度创新方式。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方法称之为“理论创新”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脑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互相配合,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很快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地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能力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将会起到极积的作用。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右脑思维创新”。

(4)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历史知识大部分都是人类对于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历史研究不可能让历史的真实情况得到完全的呈现,我们的目的是让历史尽量地还原,回归其客观事实。历史研究越深入,史学材料就会越多,知识也会得到更替,我们对知识更新和重新排列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

3 创新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课内和课外形成了有效的互补,能够相互影响和促进。因为一些因素,导致了教育界将精力完全放在课堂内,对课堂外的教育没有重视,这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以及培养受到了影响。课堂外的教育方式需要对时间进行掌控,在实践操作方面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课外创新思维教育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

4 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

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择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选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学术之争。目前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式思维和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聚合式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阻碍或压抑发散式思维能力为代价的。二是选史学研究时代差异悬殊的学术之争。学术之争有助于学生分析评价历史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以及实事求是的标准。历史主义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标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三是选符合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坚持的原则。历史学科带有很强的政治特性,和其他的研究不同,他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非常强,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适用性。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以及素质教育都需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对学生的历史见解和心得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对学生的鼓励并非放纵他们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乱谈,而是需要围绕历史依据进行,有理有据地发挥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行发掘,及时的表扬,对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见解进行纠正,为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提供帮助;对学生的言论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总结是为了更加深入地思考。借助思维训练活动增加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是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更替和发展,推动研究的不断进步,前人或许会有错误的认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发现和纠正。史学界目前兴起的“翻案风”并不适合使用到教学和学生培养当中来,这样的创新缺乏意义,很多的翻案只是出于某种利益目的,有哗众取宠的嫌疑。

5 结语

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当前历史教育的重点,要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参与性给予重视,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变得活跃,有诱惑力,这是对当前历史教育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方式。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过程艰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比较高,对历史教材的编著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学生、教师以及教材多方面的努力结果,要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创新精神进行鼓励,能够有决心将历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一直贯彻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徐凤文.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历史教学[D].扬州:扬州大学,2013.

[2] 翁亚红.有效的整合 灵动的生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 吕常珂.试论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 吴继权.试论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作者:娄翠茹

第三篇:如何开展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摘 要:开展音乐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音乐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质以及对音乐产生一定的感受力。所以,在音乐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音乐;改革;思考

一、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目的

学校开展音乐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虽不能让学生在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具体来说,目的主要有四种:一是学习音乐基本知识,让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學习音乐后,学生可以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以及音色、调位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对音乐的派别、结构、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实践,也就是演唱,并且能够看懂乐谱。三是让学生对有名的音乐家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知道历史上或国际上著名的音乐家。四是明白音乐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二、如何开展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1.在学习过程中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

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不能敷衍了事,而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用丰富多彩的素材帮助学生学好音乐课程。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音乐以及音乐背后的故事,才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音乐。但是这一做法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课本中的内容是专家精编挑出来的音乐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教师在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比如,在教学《对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再听,最后一步才是学习。先看一遍河北的民间舞蹈,然后在看的基础上听,最后经过了看和听之后让学生学习如何演唱。这样的顺序是一种层层递进的顺序,通过看歌舞了解河北的风俗,通过听音乐加强对河北音乐的了解,最后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学习。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音乐,只能给予学生一些恰当的引导,因此,小学音乐课堂的主体还应该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音乐教学往往是老师唱一句后学生跟唱,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科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朋友,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比如,有一个小女孩,由于年龄较小,受学习成绩不理想、音乐学习存在困难等方面的影响,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在学生教育中,学困生避免不了,因此,教师在这些学生身上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年纪较小,上课过程中如果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极容易走神,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改革教学方式必不可少。对此,笔者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

小学生往往对外界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运用多媒体的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的便利,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学习能够事半功倍。

4.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音乐教学对教学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完善学校音乐设施建设,有利于学校音乐课堂的有效开展。比如,音乐教室本应该具有的教学设施应该完全具备,如多媒体、音响、话筒等。另外,维持音乐教室的干净整洁,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带来更加完美的体验。最后,在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合适的名家名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的是对症下药,依实际情况而定,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法,实现教学目的。只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音乐学习,才有助于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晓聪.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李玉香.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小学音乐教学[J].学周刊,2015(25).

作者:王丹

上一篇:内科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石油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