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

2023-02-22

第一篇: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

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问题2篇

篇一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体现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要建立宏观指导机制,科学制定党员教育培训目标,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纪律约束机制,强化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激发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每月开一次党小组会,开一次支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上好党课。

二是实行党日活动制度。

定期开展党日活动,以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坚持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责任激励。

结合实际,结合党员的具体岗位、职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等形式,督促党员积极履行职责。

二是实行目标激励。

完善党员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作为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主评议的依据。

四、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严格党内监督。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拓展监督渠道。

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

把强化监督与廉洁自律结合起来,要求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定期进行自我剖析,查找问题和不足,认真整改。

五、建立健全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两推一公示”,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处理上,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肃进行查处。

六、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三是完善结对帮扶制度。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落实好各项制度,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篇二

作为党组织,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认真梳理,列出问题清单,摆出具体表现事例,深刻剖析原因,逐一制定可操作、可监督、可检查的整改措施,真正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

在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的问题:

1、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做法,拼资源拼投入、先污染后治理、重社区轻村(居)、重效率轻公平等片面发展、畸形发展问题,以及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上的认识误区等;

2、把新常态当作为官不为的“挡箭牌”,不想作为、不愿担当、不抓落实、懒政怠政等问题;

3、新常态下如何推动地方经济的研究不多、站位不高,还停留在概念上、口号上等问题;

4、如何围绕聚人气,夯实三个基础的推动不够、力度不大,对努力改善地方面貌的方法不多;

5、在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上,抓而不紧、管而不严等问题。

“五个着力”: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

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

这几年,我们党集中发力抓作风、严纪律、强制度,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但要看到,党员队伍中松垮散漫、名不副实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党员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纪律涣散等问题也不是个别现象。同时,党内组织生活不严肃、不认真、不经常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党员教育管理还有待改进完善,一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还需要加以整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不解决问题,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学习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就看问题解决得如何。

带着问题学,才能学得深入;针对问题改,才能改得到位。对于“两学一做”要重点解决的具体问题,中央印发的学习教育方案用“五个着力”作了归纳。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学习安排具体方案,分别明确了全体党员和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说,这些问题还是一个总体概括,还需要结合各自实际再对照、再细化,这样才能更精准对焦,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带着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去学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就能不断解开思想扣子、纠正认识偏差。针对自身问题边学边改、即知即改,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做好一件件具体事情,就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学得怎么样、问题解决得如何,最根本的要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没有牢固树立起来,有没有做到党中央提倡什么、就认真践行什么,党中央禁

止什么、就坚决反对什么,有没有切实解决好“不看齐”“看不齐”的问题。“两学一做”的实际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上,体现在推动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展示新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体现在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上。各级党组织务必以解决问题为牵引来开展学习教育,以取得实效为取向把学习教育引向深入。

第二篇:树立先进统战理念营造服务新发展

*区非公经济比较发达,有个体工商户27288户,私营企业9305户,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80%以上,是区域经济的优势和活力所在。目前,有经阁铝材、**蜂业、**茶业、**建材、**板材五个全国驰名商标,聚集了新的社会阶层全国人大代表、十七大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一批有影响、有地位、有实力的统战代表人

物。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树立开发开阔开明的统战理念,努力营造亲商容商扶商的发展环境,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区经济社会建设和“第二次创业”大潮,为推进繁荣和谐精美新**建设增添更强劲的动力。

一、以开放的姿态亲商,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受尊重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积极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了一方经济,创造了大量税收,增加了就业岗位,理应受到尊重。要以开放的姿态亲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受尊重。

一是加强联系沟通。交友联谊、以情感人是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要放得下架子,抛得开面子,主动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交朋友,加强同整个非公经济人士群体的联系与沟通,从思想上认同他们,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关系上密切他们,把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创业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每个班子成员联系一户重点企业,积极为非公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以心交友,以情感人。

二是发挥娘家作用。非公经济人士掌握着很多的生产要素、信息资源,但大多属于分散式经营。统战部门和工商联要注重发挥娘家作用,将他们有效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加强与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部门重视,维护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间加强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提升其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竞争能力。促使基层商会和行业商会进一步发展,探索各地驻长商会与本地商会有机契合的途径,达到互助、互推、互进。

三是体察政治诉求。体察政治诉求是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可有效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更好地引导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抓住长沙市在**区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试点的契机,探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法,积极稳妥地通过人大、政协、工商联、侨联等做出适当安排,提高其政治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邀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列席区委、区政府全会,担任政府经济顾问、行风评议员、社会监督员。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注重吸收优秀企业主和员工加入党组织,为非公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二、以开阔的胸襟容商,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荣耀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受所从事行业、所处环境的制约,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对他们,要多看主流,少看支流;多看大节,少看小节。对一切有志干一番事业、来投资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关心、鼓励、大度、宽容,不求全责备、苛刻要求,使他们受保护、有荣耀、做贵宾。

一是营造创业氛围。在全区组织科学发展、创业富民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掀起科学发展、创业富民的热潮,营造“尊重创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树立“舍得眼前利、谋得百年财”的战略眼光,“筑巢引凤”,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创业,使他们在**区发展有广阔的舞台和天地。适时召开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大会,进一步推动非公经济水平大提升。

二是褒扬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第二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活动,推荐一批“优秀建设者”参加全市、全省、全国评选,并广泛进行宣传。大力促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视同仁地参与“劳动模范”、“十佳青年”、“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的评选,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创业热情。大力宣传非公经济人士中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创业历程,通过榜样带动,典型引路,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生动局面。

三是引导塑造形象。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启发他们“忆创业之路,明致富之源,立进取之志”,引导他们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树立新时期非公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的良好形象,更好地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

三、以开明的举措扶商,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身利益,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凡是来**区发展的非公企业,要做到跟踪服务,以开明的举措给予扶持,让他们放

手发展,放胆赚钱,放心发财,使他们有干劲、有发展、有奔头。

一是政策上支持。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有序的市场环境。研究制定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和修订限制其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做到“法不禁止即可行”。完善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制定奖励

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型、外向型非公企业扩大规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健全融资机制,加大扶植担保基金力度,通过项目对接为企业融资,支持非公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管理上引导。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机制、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内在动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对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检测工作,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消费者满意为宗旨的名牌评价机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帮助其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岗位技能、农民务工等培训。

三是服务上优化。政府要用“企业家政府”精神取代“官本位”观念,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主动及时地为非公有制企业做好服务。注重抓好“五个服务”:抓环境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和环节,坚决退出凡非法定必要的审批许可,为非公企业开设“绿色通道”,让每一户企业进得来,发得财,壮得大,留得住。抓项目服务。建立商务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进入招商主战场,通过挂靠引联,寻求生存发展空间。抓宣传服务,加大为非公有制企业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节会、博览会、展销会、经贸活动等宣传企业产品。抓科技服务。为非公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抓维权服务。成立“非公有制企业法律维权中心”,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各种维权服务,当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第三篇: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学以明势 知以践行

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治理之道)

宋 亮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3日

07 版)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遵循。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点。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这些基本特征。一是正确看待速度变化。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步入增速换挡期,增长速度下降到中高速。这是正常的,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正确看待结构优化。在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检验经济工作的成效要从主要看增速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效益有多好,要从拼规模、拼消耗的粗放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变。三是正确看待动力转换。动力转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旧中育新、以新改旧,实现新老动力混合发力、有序衔接、平稳转换。

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 1 律的包容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不搞整齐划

一、大干快上,而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切实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实现新发展。同时,新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民生导向,反映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做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做。

自觉运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本地实际,着力强化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在创新引领上施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同经济对接,强化创新扶持措施,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在整体协调上统筹,把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文化多元、开放合作的现代化城市和新农村。在绿色生态上攻坚,抓住自治区统筹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的有利时机,持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污染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环保产业的机遇。在合作开放上深化,落实自治区促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实施一批跨区域产业延伸升级合作示范项目,推动区域产业错位、共赢发展。在共建共享上推进,鼓励和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脱贫攻坚工程,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实现责有人担、事有人管,确保一户不少、一个不落地如期脱贫。

(作者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书记)

第四篇:两学一做落实新发展理念、勇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研讨发言材料

“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纵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划脱贫攻坚战、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商议“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人人共享的小康……两会期间,新发展理念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总书记的“两会时间”,为我们凝聚共识、推动“十三五”发展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用新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挥行动、训练干部,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踏上决胜全面小康新征程,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动员令。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实践厚植新优势,是我们打赢决胜之战、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根本所在。

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在思想上与新理念对表、向新理念看齐。五大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既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破解矛盾和问题的良方。“一了千明,一迷万惑”,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新常态下,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那些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观念行不通了,于发展于人民有害无益。不破则不立,只有坚决清除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现实意义,我们才能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在解放思想中跟上时代,在转变观念中赢得发展机遇。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在实践中按新理念办事、让新理念落地。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新发展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成为发展的指挥棒、行动的度量衡。在新的坐标系下来审视,畸形发展、竭泽而渔、自我封闭、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做法和行为,与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必须坚决纠正、彻底摒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只有遵循规律科学地干,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干,瞄准短板奋发地干,以人民为中心务实地干,才能让新理念转化为改革的新动力、发展的新路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把新发展理念切实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才能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落实新理念,领导是关键。让新发展理念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既通过深学让新理念扎根头脑、成为信念,又通过笃用不断深化认识、提升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检验干部,就能让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者、带头人,彰显新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汇聚全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共同实现“十三五”蓝图,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胜利。

针对那些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做法,针对那些一味拼资源拼投入、先污染后治理、重城轻农村、重效率轻公平等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的问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自信,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针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上的认识误区,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必然性,防止片面性、简单化,不能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判断新常态好坏;不能把新常态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把新常态当作避风港,把工作不好做、没干好的原因都归结于新常态,为不干事、不发展找借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五大政策支柱”和“五项重点任务”。

带头攻坚克难、敢于担当。

转变作风,提升效能,优化环境,这是人民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广大干部必须牢记使命,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努力追求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工作业绩。

要突出为民惠民促发展。当干部是为了什么,为谁而做,该做什么,留点什么?要为民惠民。大家有义务,也有更多的机会、更大更好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干,为人民谋利益。要一门心思扑下去,眼睛向下,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里,把民生抓在手上。要多深入基层,常听听群众诉求,多用脚步丈量民情,多在农村基层一线谋思路、促发展、解难题。要勤勉务实干成事。全县的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不偷懒、不懈怠,把群众期盼的事情办好,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要恪守清廉为本优服务。干净干事,既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能力。广大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树立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要强化公仆意识。

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真正在思想上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在感情上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在工作上做人民群众的公仆,才能体现我们党的纯洁性,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体现出价值。要强化纪律约束。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自己手中权力的性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要坚持敢抓敢管强作风。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建立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十分重要。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除了想干事、会干事、干净干事之外,还必须承担起管理者的责任,坚持抓人促事,在干成事的同时带出一支好队伍。好作风是抓出来的,也是带出来的。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凡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下级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率先垂范,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带出好的作风。要严抓敢管,敢于碰硬,树立正气。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使每一位干部都立即行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加快推进武义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去。

担当是责任,是义务,更是品质。只有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清廉的形象、更加务实的作风,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勤勉工作,我们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针对大是大非面前不敢亮剑、矛盾问题面前不敢迎难而上、危机面前不敢挺身而出、失误面前不敢承担责任、歪风邪气面前不敢坚决斗争等问题,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负责。针对新形势下不想为、不会为、不善为等问题,提升精气神、增长新本领、展现新作为,做到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落实,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和实干家。要坚持求真务实、按规律办事,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第五篇: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 黄坤明 《光明日报》( 2016年07

月25日 06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着眼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标志性重大理论成果。我们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脉络中,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中,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突出理论贡献和重大实践价值。

一、新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概括,聚焦突出矛盾、揭示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些重大命题的理论认识、实践要求,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思想导向、行为导向。

深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38年来,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发展理念,基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根据形势的新变化、实践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要求,赋予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鲜明的目标指向、更加有效的实现途径、更加科学的衡量标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把质量效益作为核心与关键,推动我国经济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丰富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内涵。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实际,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响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一论断,进一步破除了束缚发展的思想藩篱,进一步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聚焦到谋发展抓发展上来。我们党基于这一论断,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思想,推动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跨越。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改变,迫切需要确立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发展动力与着力点。在新的发展理念体系中,创新是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协调是发展的基本方法,绿色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是发展的时代特征,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根本归宿。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丰富和提升了党的发展理论,不仅使坚持发展这个原则更“硬”,而且使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2 如何发展这个“道理”更鲜明更系统,既包含着发展速度的要求,更着眼于发展动力的转换、方式的转变,追求的是发展速度与发展的创造性、均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彰显了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完善发展格局和目标体系。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纳入了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确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体现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演进和深化。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协调推进五大建设的价值取向,明确了检验事业发展成效的价值标准,凝结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贯穿到总体布局之中,使我们的事业始终具有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始终保持协调均衡、永续发展、与时代共进步的良好态势,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

二、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的科学运用和生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经济运动的一门科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及其历史趋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根据中国的实践予以丰富、予以发展。新发展理念,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它集中体现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体现着全面、辩证、系统的整体思维,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破解中国经济突出问题、引领未来长远发展的根本选择,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更加鲜明地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新发展理念,牢牢聚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着眼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强调以保护生态来保护生产力、以改善环境来发展生产力,强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和培育新产业,强调推动高水平开放、把握和引领科技革命浪潮。这些都抓住了新形势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害关键,体现出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更加鲜明地突出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着力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要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露端倪、蓄势待发。特别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累的老问题、遇到的新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益紧迫。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下决心更新发展理念,坚持用新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变

4 革,着力完善生产关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进一步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调构建促进创新的制度框架,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强调提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这是对发展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对生产关系的全方位调整。

更加鲜明地突出提高社会再生产的协调性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关系相互协调基础上的。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新发展理念,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矛盾、中心环节,突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突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突出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总体平衡,着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协调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社会再生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指明了目标,提供了保障。

更加鲜明地突出人在经济运动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着眼点,就是把人民作为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所以危机重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资本的增殖和扩张作为生产的根本目的,只见“物”不见“人”,更不见人民,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特别是人民大众异化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甚至在社会中形成了“1%与99%”的分化对立。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如果社会生产不以人民为目的,不仅是不正义的,更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把调动人民的

5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五大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是一场由灵魂深处的思想革命引领的触及社会实践各领域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的历程,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加入世贸组织到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每一次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都激荡起滚滚的改革浪潮,带来了发展的脱胎换骨、经济的腾飞跨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审时度势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引领从思想观念层面向社会实践层面、制度机制层面,从经济领域向各个领域延伸拓展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开辟鲜亮境界。

走出一条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正确道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贯穿“十三五”时期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新发展理念,科学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是指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罗盘和行动路标。坚持五大发展,就是要彻底摆脱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路径依赖、行为习惯,摒弃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就是要坚持用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实践,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既要在政治上坚决贯彻新理念、更要在知识和专业上掌握运用新理念,彻底改变那种一知半解“不会为”、依然故我“不想为”、我行我素“乱作为”的现象;就是要直面深刻的

6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以坚定的决心、坚韧的意志,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断强化内生动力、激活增长潜力,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求索、百年奋斗,将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般的伟大跨越。经过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接力奋进,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面小康已经具备了必要前提和充分条件。这一历史性目标,今后5年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虚胖问题突出,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确立新思路、推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突出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推动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统筹补齐短板与厚植优势,着力推进领域、人口、区域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增长点;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顺应、积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突出发展的人民性、普惠性,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凝聚和激发国家发展最深厚的伟力。新发展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普遍实践,将深刻改变和重新塑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民族命运产生深远影响。它所引领的全面小康,必将实现国家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深厚坚实的基础。

展现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今已经跨越了19世纪和

7 20世纪,来到21世纪。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始终坚持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发展方略、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发展理念,鲜明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握世界发展潮流,聚焦21世纪国内国际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作出了新的创造性回答,对世界经济走出低迷困局提出了“中国方案”“社会主义方案”。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社会主义中国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将成为中国道路最具感召力的鲜明标识,成为社会主义实践最具时代性的伟大胜利。

上一篇: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下一篇:试论企业物流业务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