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2024-04-16

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共11篇)

篇1: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草长莺飞的春天,是生命萌发、展现风采的美好季节。为了不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课程实施水平,淮阴师院附小积极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举行了多姿多彩的教科研活动,朝气蓬勃的校园里,樱花如云,好戏连台。

承办区数学、体育“教坛新秀亮相课评比”

清河区开展了“教坛新秀亮相课”评比。4月中旬,数学、体育学科的评比在淮阴师院附小进行。从全区各个学校选拔出来的青年才俊汇聚一堂,人人准备充分,个个满怀自信。有的充满激情,有的充满智慧,在区教育局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展示青年教师的风采。

承办区小学英语中年级新教材研讨会

4月15日上午,清河区小学英语中年级新教材研讨会在淮阴师院附小召开,教研员张琴老师组织全区三十名中年级英语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在此次研讨会上,淮阴师院附小的范莹莹老师和繁荣小学、清河实小的两位老师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三节精彩的研讨课。各校英语老师在区英语教研员张琴老师的带领下,围绕三节课进行了研讨活动。最后,张琴老师进行了总结,明确地提出了下学期英语教学研讨方向及“老带新”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举行班主任星火论坛

“星火论坛”研讨活动是师院附小独有的班主任校本教研活动。这不,新的论坛又开讲了——首先,杨玲老师和大家分享了“第六届苏派班主任高层论坛”中各位专家传授的理论知识。接着,解建惠、葛小丹两位老师畅谈了参加“第六届苏派班主任高层论坛”的学习心得。三位老师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然后,严利云等六位优秀的班主任又给到会的班主任老师们送来了宝贵的评课经验。最后,学生发展部毛菊红主任对此活动进行了精彩的总结。

举行新基础课堂研讨活动

各学科组的老师们,齐心协力,打磨课堂教学,在这里,一个人,代表整个团队;整个团队为一个人的一节研讨课殚精竭虑、献计献策。4月下旬,来自一附小、人民小学、淮海路小学等兄弟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老师们,来到淮阴师院附小新区实验学校。六位老师行云流水、自然灵动的课堂给同行们带来思考和启迪;淮阴师院教育科学院伍红林院长带领的专家团队巧妙的点拨,更为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们指引了教科研下一步的方向!

研讨薄弱课型 促进教学成长

4月28日,在淮阴师院附小举行了清河区薄弱课型“口语交际”的主题研讨活动。毛菊红、张艳两位骨干教师执教了《小小即兴演讲会》《临别赠言》两节口语交际研讨课。在说课、评课环节,区内各校的领导、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两节课,认为这两节口语交际课创设了一定的交际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交际的兴趣,有效地指导了交际的内容,是值得学习观摩得两节好课。徐谦副校长围绕“口语交际”这一主题,做了《把握交际类型,激发表达欲望》的相关讲座,给大家分析了口语交际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最后清河区教研室的钟婕主任进行总结发言,她强调课堂要注重交际性,要处理好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关系。

(周海燕 高冲 胡 艳 马妍妍 赵坚)

篇2: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为了能有效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模式更有特色,更有效,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本学期开学,县教研室以学科年级为单位系列研讨活动。我们一年级语文组根据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先征求本组教师的意见,然后经过多次讨论,制定了本期我组可行性非常强的活动方案。

我们群通过教研,深深地感受到本学期时间短,任务重,活动多,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即学即忘等特点,于是我们从本学期初开始,在深入研读课标、细化目标的基础上,对“如何高效地进行拼音教学”、“一年级的课堂如何控制”、“集体备课《四季》”、“研读教师教学用书《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众人拾柴火焰高,每次研讨都让初次接触低学段教学的我受益匪浅。感谢各位老师的献计献策,通过这几次研讨我明白了要想上好第一课时,就要做到“紧抓课文多练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记(字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四点:一是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底;二是着眼全体,时刻为“学”着想,三是千方百计,思考为“练”服务,四是读写结合,保证时间充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自求获得”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在“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研讨中,瓦岗马庄小学伦伟峰老师的观点我深有感触,他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把我孩子的绘本带到学校读给学生们听。中秋节时我给他们读传统节日的绘本,让他们在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同时也对我推荐的书好奇感兴趣。重阳节时我先口头给他们讲重阳的故事,之后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在我带给大家的绘本里,这样他们都争着读,既丰富了课外知识也巩固了拼音。继而我把这种方法告诉家长,建议他们给自己孩子买本学段适宜读的拼音绘本,发动家长开启学生们的阅读模式。孩子们也非常开心,每天都会主动给家长读,并要求家长把各自的读书视频照片发到班级群里。在学校我也会按照他们发的照片每人奖励一个积分卡,这样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就更高了。

一年级的孩子灵动,一年级的孩子活泼,面对这群鲜活的生命,我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用心浇灌这些娇嫩的幼苗。

篇3: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那么,如何借助校本教研这个载体,助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作为一名县级英语教研员,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教师读书———没有任何借口

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口号: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越来越复杂的教学现象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倡教师多读书,开阔视野,学以致用。

在下乡视导和教材培训中,我经常给农村教师列一些书单,供教师参考:基础类的,如《陶行知教育文集》《大教学论》《给教师的建议》《有效教学方法》等;专业类的,如《英语阅读教学》《英语听力教学》《英语口语教学》《英语词汇教与学》《在语境中教语言》等,从反馈的信息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许多教师认为工作忙,腾不出时间去学习。其实教师越忙,越要多读书。因为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每次备课的时间就少了。

二、苦练基本功———克服“本领恐慌症”

农村英语教师由于外出学习的机会少,造成了他们的思想比较闭塞。但是,只要对教师的基本功常抓不懈,就能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英语教师全员参与。内容可分几个板块,如简笔画、英语3—5分钟的演讲(教师抽签,准备一小段时间根据所抽题目进行)、英文朗读(可提前圈定内容让教师准备,比如新概念2的前60篇短文)、板书书写等。

在调研中,我发现,有的农村小学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师基本功训练方面还增加了一些项目,比如行动基本功(站立、走动、对话),情感基本功(爱孩子的眼神、细节)等等,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名师引领———借助专家的力量

开展校本教研有三个要素必不可少: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如果没少专业力量的介入,校本教研很可能走进低层次重复的怪圈。

一方面,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一些专业研究人员来校指导,作学术报告,或者课堂观察,现场诊断。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应用科学的方法备课、上课、教研,农村教师也会近距离感受到教育理论的魅力。我观察到,经常邀请教研员到校指导的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升。

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选派本校的教学骨干走出校门,参加各种专题学术会议,然后组建一个本土特色的“校内专家组”,实施“青蓝工程”,让他们通过“传、帮、带”,引领更多的年轻教师实现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职业跨越。

此外,还可以邀请英语教研员来学校进行教学现场指导。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很大。

四、课例研究———在磨课中提升自己

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英语教师来源不一,专业素质与教学经验差异大,整体实力较弱的特点,可先进行“定人研讨”,再“定类研讨”。“定人研讨”就是瞄准几位新教师,在培养“二梯队”对象时,带上“三梯队”的对象。具体程序是:1.先由“三梯队”教师上课;2.进行执教者自评,独立反思;3.带“三梯队”教师听“二梯队”教师上同一内容的研讨课;4.先让“三梯队”教师评课,因为这时“三梯队”教师已有了全程的真切体验与思考,所以谈出来不空洞,有根有据,有两节课的比较体会,有改进的设想思路,再由其他教师评课,最后由“一梯队”教师进行全面点评,使二、三梯队教师都能有所感悟。纵向看自己,横向学别人。

“定人研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定类研讨”:英语教材里有单词教学、对话教学、语篇教学等。选择同类内容集体备课,然后开展接力棒式的系列研讨。由第一位教师执教,全组听评课后,由第二位教师上重建课,以此类推,最后摸索出一种课型结构,以使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如:对话教学课型的探索中,摸索出创设情景,自然、巧妙导入→重拳出击目标语→回归文本,感受语言→巩固拓展→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小组讨论的策略是“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代表发言”,体现小组合作的效果。

五、课题研究———用理论升华职业生涯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高级形式。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其研究课题和解决问题直接来源于学校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自己的直接经历和感受,不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实效性。在实践研究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科研水平。例如,在组织英语课堂活动时,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自己费了很大劲,解释了好长时间,学生仍不知该怎么做。有的教师甚至还不知跟学生进行说明,直接让学生做,弄得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们就进行了“如何高效布置英语活动任务”的课题研究。教师通过研究,总结出这样几点:

1.高度关注教师自己的指令语言。(例如,可录下音自己反复听,还可让其他人观察并给予反馈)。2.预先分析设计指令语言,提炼出重要信息,并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表达。3.把指令语与课堂中的其他教学部分(如读短文,讲故事等)分开。布置任务前可先沉默一下,可先跟学生用目光广泛接触,用沉默和体态语配合指令性语言。4.展示或示范胜于解释。5.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因为教师布置任务后,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一两个学生说说如何做教师布置的任务。

篇4:创新教研模式,助力年轻教师成长

一、引领开展问题研究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面对保教工作的千头万绪,往往束手无策:家长接送环节,不知道怎么和家长沟通,导致家长怀疑老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的宝宝;集中教育活动时很难组织好幼儿,往往摁下葫芦起来瓢,难以达到活动目标;碰到特殊的幼儿、难缠的家长更是不知所措……为此,他们时常感到茫然、困惑、委屈。

这时候,年轻教师最需要扶一把。既然帮助就要切中要害、雪中送炭。每学期初我们都会开展问卷调查,主要问题有两个:你工作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本学期你最想得到的指导和帮助是什么?通过对问题进行梳理,第一年我们归纳了6个问题:特殊幼儿如何教育,幼儿家长怎么沟通,怎样做好家长工作,怎样组织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活动,科学活动怎样设计与开展。从梳理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新教师困惑最多的是幼儿的组织与管理。我们把这6个问题变成了6个研究课题,指定骨干教师来牵头负责这些课题。比如特殊幼儿的教育,我们指定了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来负责,她首先围绕特殊幼儿的分类及其心理、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特殊幼儿的家园沟通等开展了系列讲座,然后通过召开案例分析会把自己班级的案例放到分析会上让大家来讨论、支着儿,最后通过写教育笔记的形式形成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家长工作重要而复杂,处理不好就会使工作变得被动。我们园里的一名教师却能和每一届幼儿家长都处得像朋友一样,良好的家园关系一直是我们园里的标杆。确立课题后,这位老师对自己十几年来的家长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跟年轻教师一起探讨如何才能做好家长工作。这种直接经验的传授和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和年轻教师的工作达到了无缝对接,很受年轻教师欢迎,较快地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

二、主动开展问题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教研活动,有的年轻教师已经不满足于在引领下开展研究,自主探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们把学期初梳理出来的问题,也转化成6个研究课题: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问题儿童的教育与家园沟通,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语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数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我们从梳理出来的问题欣慰地看到,老师们的视角开始从幼儿的组织与管理转向了课程,说明他们对事无具细的幼儿管理已经能驾驭了。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公示,让年轻教师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这其实对他们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通过上网、看书等途径查阅资料,撰写讲座稿。为了配合讲座,幼儿园一方面分批次安排他们外出接受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开展听课活动。陆陆续续地,我园已经有7位年轻老师主持了讲座。实践证明,这个教研模式是老师们最喜欢的,也是促进他们成长最快的方法之一。老师们之所以对此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是因为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我探索的就是我需要的”。

三、聚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历练后,应该让年轻教师们更多地关注课程。于是,我们开始把教研的重点转向课程的研究。

我们首先开展了同题赛课活动,让年轻教师通过听课、评课、议课,深入理解幼儿发展与课程的和谐统一。今年3月份,两个分园联动,围绕绘本阅读开展同题赛课活动。赛课之前,幼儿园邀请南京的张歌老师来园做绘本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以儿童的视角研读绘本,挖掘绘本的内涵,帮助教师理解绘本环衬对主题的升华作用等。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绘本的魅力正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引领幼儿从图画走进立体的故事世界才是有效的指导。我们还注重引领年轻教师开发课程。在围绕主题活动开发课程方面,我们在今年春天开展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活动,历时一个月,大主题下分设了若干个小主题:“寻找春天”“我眼里的春天”“放风筝”“春天里的种植”等。活动前期,我们召开了沟通交流会,让年轻教师们领会活动的目标、要领,达成共识。会后年级组编写活动方案,上交给业务主任审阅、修改,然后设计活动教案、实施活动。其中“风筝节”是小班的得意之作。他们设计了四个板块:亲子参观风筝知识展板、风筝主题教育活动、亲子装扮风筝、亲子放风筝。活动不仅让家长和幼儿了解了风筝的知识,而且体验到了亲子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此次活动,年轻教师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意识到课程就在孩子们的生活里。

我们还鼓励年轻教师把视角转向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秀美山川等更广阔的领域来开发课程。我们林州每年都要举办滑翔伞比赛,其中还有一些是国际性比赛,孩子们对滑翔伞运动也非常感兴趣。我们让年轻教师围绕这一题材设计教育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为:体育活动“滑翔伞运动”,科学活动“滑翔伞”,美术活动“五彩滑翔伞”,延伸活动“参观滑翔伞俱乐部”。然后,小、中、大年级组设计各自的活动教案。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就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设计活动目标、活动过程,这是提升年轻教师驾驭课程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案编写好后选定教师执教,再评议、修改。这些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年轻教师向教育教学的深水区发展,实现成为优秀教师的第一次蜕变。

三个层次的教研活动,既注重骨干教师的引领,又注重发挥年轻教师的能动性,变被动的教研为教师主动的探究,使年轻教师走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篇5:借教研联盟平台 促教师专业成长

——息陬镇终吉小学教研联盟活动工作总结

一、我校教研联盟的生成背景

息陬镇终吉小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宗旨。我校在遵循教体局提出的“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的原则下,组建了终吉小学教研联盟。

二、成员构成

2015年9月在教体局统一规划与组建下,以终吉小学为核心校,张曲小学、夏宋小学、元疃小学为加盟校,学院二附小为指导学校。成立至今,一直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予以指导。本学年教研活动以“借教研联盟平台 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三、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联盟成立以来,我们先后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同课异构、磨课、赛课、教学研讨等,下面就2017终吉小学教研联盟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活动一:“我的成功点”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 时间:2017年3月13日 地点:张曲小学

形式:观摩课、先进教学经验交流 组织者:张奉芹

主要参与者:教研联盟校的骨干教师 参与教师数量:20人 活动效果及意义:“我的成功点”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提升联盟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水平。活动二: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 时间:2017年3月20日、22日 地点:夏宋小学、元疃小学 形式:基本功展示 组织者:陈黎黎、刘玉瑶

主要参与者:全镇的语文、英语老师 参与教师数量:30人

活动效果及意义:无论从执教老师课前准备、课件的制作、教学过程的设计,无不体现老师们的认真和用心。老师以故事、说唱、游戏及英语童话剧为载体,将原本枯燥的学习融入其中,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活动三:同课异构 时间:2017年5月23日 地点:终吉小学 形式:观摩课 组织者:孔令瑞

主要参与者:教研联盟的语文、数学老师 参与教师数量:20人 活动效果及意义: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的研讨,我们老师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在座谈中分析讨论了知识难点的分解、时间安排、学生活动等课堂细节,解答了新上岗教师对高效课堂操作中的种种疑惑,让年轻老师受益匪浅。

活动四:市教育中心对息陬镇终吉小学进行教学视导 时间:2017年11月21日 地点:终吉小学 形式:教学视导 组织者:孔令瑞

主要参与者:教研联盟及全镇的语文、数学、英语、常识老师 参与教师数量:27人

活动效果及意义:以教师中心在我校专项视导为平台,联盟校教师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教师中心的领导指导,并学习到先进的高效课堂理论及先进经验,教研组领导为老师们做到了引领与指导,老师们受益匪浅。活动五:外出参观学习时间:2017年12月21日 地点:学院二附小 形式:参观学习组织者:镇中心中学 主要参与者:全镇骨干老师 参与教师数量:20人 活动效果及意义:本次活动增进了校际间的合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促进了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也让我们农村教师领略了优秀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学教研、用教研、提升自身的决心与勇气。

四、遇到的问题

1、我校师资薄弱,老龄化严重,教师平均年龄45岁,老师们又身兼数职,老师们的多数时间用于备课、上课、课外辅导,没有固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教研,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充沛得精力进行教研工作。“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

2、外出学习及集中教研的机会与时间无法保证,所以教研能力与教研氛围有待加强。

五、改进措施及建议

1、增强老师们的教研意识,改善教研形式,使之更多样化、更具体、更切合学校实际,真正让教研为教学服务。

2、虚心向指导学校学习,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为老师们提供更好地学习机会,加强教师教研能力。

篇6:搭建教研平台 促进教师成长

一、通过问题式研讨解决日常教学所需

每学期初, 我们广泛征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践中的困惑, 组成系列“热点话题”, 将突出的困惑点作为园教研重点, 例如:“什么样的教师行为是适宜的?”“如何让散步活动有趣有序?”“如何处理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问题式的学习打破了“自上而下的计划式教研”, 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 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往往能有深度地进行。比如在“如何让散步活动有趣有序”的研讨中, 首先教师们分析“散步时幼儿兴奋的”有的是因为他们没搞懂散步与户外体育活动的区别, 有的是因为教师事先没有提好要求等。接着围绕“如何让散步变得有趣有序”进行讨论, 教师们各抒己见, 在互动中一个个金点子产生了:有的说可以利用广场上的黄色砖块玩向左向右走的游戏, 结合倒走、侧身走的动作练习, 还可以结合顺数、倒数的练习;有的说可以带孩子参观蔬菜园, 认识农作物;有的说可以让孩子带着问题欣赏会说话的墙面, 如安全墙、棋类墙、语言墙……这种围绕当前困惑问题开展的研讨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实际所需, 对提升教师的理念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通过合作式研讨实现智慧分享

合作式研讨可以启发智慧, 互惠思想和经验, 激发教师的洞察能力。在教研中我们积极搭建互动的平台, 给教师提供合作、分享的机会。每次教研活动的前十分钟是教师自主交流的阶段, 大家把自己在各类媒体上接受到的新信息与大家共享。之后针对周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集体反思, 集体备课。如在“三八”节来临之前, 我们组织教师讨论“如何让爱妈妈的教育深入幼儿心田”“如何让亲情教育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 同时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现, 共识在讨论中形成。教师们意识到要把传统的说教活动变成生动的、可触摸到的情感教育:请孩子在家为妈妈做一件事, 体验妈妈的辛劳, 激发孩子关爱妈妈之情;各班预设了请妈妈来园和幼儿共庆“三八”节的活动方式, 有制作礼物赠送妈妈、喂妈妈吃蛋糕、猜猜妈妈职业、和妈妈做游戏等。通过集体备课活动, 教师们普遍觉得自己的思路打开了, 感受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策略共享”的乐趣。

三、通过专题式研讨提升专业水平

每学年幼儿园组织教师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问题, 并将共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列为研讨专题, 先收集资料、讨论辨析进行理论武装, 再通过一课多研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对问题分析、讨论、争辩、实践、归纳的过程中教师达成了共识, 提升了实践智慧。

1. 通过参与式讨论获取理论。

我园借鉴瑞吉欧的教育理念, 运用脑力激荡法, 组织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然后大家一起归纳整理, 形成主题网络, 并派汇报员代表本组汇报。在这过程中教师们相互交流、学习, 使教研活动更具研究性。如在开展“探索区的组织与指导”研讨活动中, 开始大家对“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观察指导, 如何让探索区内容既有趣味又具挑战性”等心存疑虑。在围绕“如何有效开展探索区”进行自我学习后, 我们再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 让大家更清晰地明确探索区的组织指导是:感知讨论, 激发兴趣→引导探索, 尝试发现→验证交流, 迁移应用。

2. 在观摩研讨中互相学习。

篇7:加强校本教研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平阴二中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确立了以“关注课堂,加强实践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标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并确立了“四点一研”的校本教研模式,以全员培训为基础,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提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一、“四点一研”,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的标志。为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校实施“四点一研”校本教研方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备课、作业批改、单元检测实行随机抽查,对被抽查的教师实行量化打分。加强集体备课、教师评课的研究、问题即课题的研究。

点课,学校每天采取一次课前抽签授课的研究活动,引导和促使教师在课前下工夫,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改进学生学习方法,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评课,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课,其中至少一节学校统一点到的课。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评课,要求听课的所有教师参加,先由授课的教师谈授课的设想、安排和达到的效果,再由听课教师逐一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样的研究形成制度,雷打不动,真正做到把问题当课题研究。

点备课,要求备课做到“一课一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活动、板书和反思齐全。

点作业批改,作业布置要有层次,关注学生差异,作业量适中,全批全改,批改及时,要有评语。

点单元检测,试题符合学生实际,突出基础性原则,难度不宜太大,中低档为主,试题全批全改。

加强集体备课,要求每学科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时间不少于1.5小时。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内容包括:下周课时安排;研究探讨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易考点;集体探讨备课中遇到的疑惑。做到“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作业量、统一课堂检测内容。

每位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出发,主动开展问题式研究,为推动问题式研究深入持久开展,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学校每学期开始会组织教研组集体研讨,梳理本学科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让教师个人或多人认领一个课题,作为今后一个阶段教学中的研究课题进行突破。最后,教师通过组内观摩议课,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展示推介教研成果,实现成果共享。

学校确立了“以课题促课改”的工作思路,本学期“构建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两个市级课题、七个县级课题获得“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我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优化课题研究的方法,做到每周一研讨,每月一会诊,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教育“理念”向“行为”转化的切实可行的路子,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外引内联,纳吐并重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为使教师尽快掌握和提高教学技能,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走内引外联之路。“请进来”,邀请县教研员到校调研指导工作,组织教师与教研员面对面交流,开阔视野,请教问题。学校热心准备,精心安排,创造条件,先后接待了县综合实践优质课评选、化学评优课、英语评优课、地理评优课、多媒体与课程整合评优课、历史讲评课研讨。让教师不出校门就能观摩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走出去”,学校还组织教师外出考察交流学习,聆听名师、名家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他们的素质。让教师带着责任出发,回来利用取来的经验结合本校学情谈感受,上好汇报课,让没能外出的教师间接受益。改变过去听课老师独享先进教学成果的弊端。让“点”进行发酵膨胀、辐射延伸,让先进的理念、方法、艺术惠及每一位教师,让未直接参与外出听课的教师间接地得到“经”。纳吐并重,外出的教师做到既“取经”又“传经”。让外出听课的教师真正拿来“渔”,又送出“渔”,让“经”化为巨大生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蓬勃有效发展。学校还定期举办“教师论坛”,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交流活动,使教学反思制度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引领帮扶,助力成长

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以“青蓝工程”为抓手,安排了业务过硬、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的作用。带领青年教师研究课标、研究课堂,课例式教研,同课异构,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同时在新老教师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相长,变“单飞”为“群飞”,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从而更好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平阴二中搞教改真刀真枪,不搞花架子,不流于形式。针对有的教师搞课改时紧时松,时搞时不搞,甚至平时满堂灌,领导检查或搞活动时才上新课改的课,晚上“满堂灌”,白天展示、表演,课堂、教研两张皮,始终放不下传统教学的羁绊,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平阴二中严格听评课制度,加强检查,严明纪律,加强对课改的领导,由专任领导靠上抓。每天教师参加听课评课,解决问题。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教师;抓住教师,也就抓住了教学;抓住了教学,也就抓住了学校;抓住了学校,也就抓住了教育。课改是长期复杂的综合工程,学校校长亲自披挂上阵,深入课堂,当好课改的排头兵,各学科轮流听课评课。一门课一门课,一节课一节课,一位教师一位教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磨,评课不留情面,一针见血。校长掌握了课改的指挥权,成了学校教改的总指挥,形成人人想,人人参与教改的新局面。对于参加县、市赛课的教师,校长亲自牵头,组织全部任课教师集体备课,想问题,说办法,献智慧,常常是挑灯夜战,通宵达旦。有时校长还亲自到校外请专家来听课指导,促进了教师迅速成长。

篇8: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一、搭建实验平台, 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使其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

平时教学中, 要善于利用不同的事物, 不同的形式, 搭建实验平台, 创设各种新颖、巧妙、有趣、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情感活动。

实例1两边和一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实验论证。

取已知长度的两条铁丝条, 作为线段aB和b (a>b) 如图1, 两端有孔便于固定。将线段a的一端用铁钉固定到木板A点上, 将其另一端的圆孔与线段b的圆孔相叠, 并用铁钉固定到木板B点上, 在钉子A上系一条线绳, 拉出一个角度, 并始终保持这一角度, 围绕B点转动线段b, 观察它的另一端C与线绳的相交情况。

在做完这个实验后, 由学生对照实验结果进行思考, 并得出结论。令人高兴的是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小组开始没有作出交点, 后来我们缩小线绳与线段a的角度, 只作出一个交点, 之后我们继续缩小这个角度, 才作出两个交点, 这是为什么?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小组同学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也是我们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习惯。

二、搭建实验平台,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趋力

数学实验课中, 学生以彻底放松的思维展开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 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和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感, 使不同学生在各自的不同能力基础上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实例2问题提出:足球是由黑白两色橡胶粘合成的多面体加工而成 (如图2) , 其中黑块皮为正五边形, 白块皮为正六边形。试问:黑白两色橡皮各有多少块?大家都知道, 世界杯足球决赛阶段共有32支队伍参加, 它们有联系吗?

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特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1. 如图3, 把正方体上下两个底面涂

成黑色, 其他四个面涂成白色, 这个正方体又可以看作是由黑白相间的六个面相连而成, 引导同学们研究其顶点个数、棱的条数以及面数之间的关系。

2. 仔细观察足球的构造, 引导同学们发现足球各表面之间具有的以下特征:

(1) 每块黑皮周围都是白橡皮; (2) 每两个相邻的多边形恰有一条公共的边; (3) 每个顶点处都有三块橡皮, 而且都遵循一黑二白。

3. 你所发现的1中的规律在2中是否有同样结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反应热烈, 都积极投入到实验活动中来。此次实验, 我感受到教师在数学实验的设计上要有启发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他们内心产生学习活动的强烈的内驱力。

三、搭建实验平台, 让学生经历“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 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

让每个学生经历并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 完成个人体验的全过程, 获得丰富积极的数学体验, 这样学生的灵性才能完全释放出来, 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形成, 并得到发展。

实例3在七年级上册教学课题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 提出问题:有一张正方形的报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让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

学生实验操作时, 像一个个小数学家一样, 参与到问题的解决探索的过程中来, 通过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理论证明, 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 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样活动化的学习中, 学生们真切地感到, 数学离他们那么近, 又是那么的有趣和奇妙。

篇9:以校本教研筑就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例分析 专业引领 教学案例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服务。正因为如此,我校历来重视狠抓校本培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04年,我校被台州市列为高中校本教研实验基地以后,我校就把以校本教研工作为支点,探究教研、培训、科研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作为学校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手段,被列为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两年来,我校加大了校本教研的探究力度,使之成为全面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语文组更是敢为人先,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是指学校针对本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促进学校发展,开展的以学校专任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讨程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学校教学状况的研究活动。我校是一所省三级重点中学,办学历史不长,发展速度很快,教师以30岁以下的居多,由于教学历练时间短,多数年青教师对教学艺术缺乏全面的理性思考,不能独立设计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发展。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针对我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校本教研的基本特点,语文组把课堂教学确定为校本教研的主攻阵地。我们采用课例分析法,对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情景进行研究,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以及专业引领,达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目的。校本教研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每堂课中,真正做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才能使之成为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引领,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渠道,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

二、运用课例分析,探究校本教研新模式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尝试以“同课异构”和“一课多演”两种模式展开校本教研,旨在让所有教师在一个课题教研板块中,通过纵横比较,共同研讨,探究专题教学最佳方案,感悟并总结课堂教学的优化规律,进而让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获得迁移,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优化教学过程,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达到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任务取得可能范围的最大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是由不同的几位授课者,针对文本的多个特点,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解读同一文本的教研活动模式。如2006年11月底,区教研室牵头,放在我校召开的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研讨会中,笔者和我校另外两位教师上的《我的空中楼阁》阅读课,就是采用“同课异构”模式。《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有三方面特色:(1)托物言志;(2)多角度描写;(3)生动的语言。三方面均为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设计教学时,笔者根据自身情感粗糙、语言感受力不很强,但理性思维较见长的特点,结合“同课异构”模式要求,确定把指导学生把握“多角度描写”的写作特点作为解读这篇文章的突破点,把“探究文章的写景手法,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作为教学重点,借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兼顾片断写作。而另外两位教师则分别以“感受作者笔下的小屋之美”和“体味文中的优美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设计教学的基本点。“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的总体思路是:讨论文本解读角度——分组集体备课——个人设计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情景展示——授课教师分别说课——反思评议比较探究——写作课堂教学案例。其中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为总结教学规律提供范例,使校本教研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泥潭,而反思评议比较探究环节,通过回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全体教师一起解读、评课、研讨,探究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规律,它是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步入理性发展的轨道的量的积累过程。这两个环节是“同课异构”模式的核心环节。

2.“一课多演”模式

“一课多演”也称“课堂现场跟进教研法”,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反复教授同一篇文章,并就此展开课例分析的校本教研模式,如2006年4月我校王伟老师所开的《失街亭》教学研讨课,就是采用这一模式。在运用这一模式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研组全体成员要追踪听课,即时评课,帮助授讲者全面反思教学;授课教师则要根据共同探讨的结果,修改教学方案,完善教学环节,然后再一次进入课堂现场,进行教学复现,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和教学效果的变化,然后再修改教学方案,再实施课堂教学。如此多次循环,全组教师群策群力,激发创新热情,除弊革新,探索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专业成长。“一课多演”校本教研模式的总体思路是:集体研讨备课——课堂教学展示——组员评课研讨——融合意见,修改教案——课堂教学再实施……其中组员评课研讨是这一模式的核心环节,它既对上一次的课堂教学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供授课者参考,为授课者修改教案,再次实施课堂教学提供理论铺垫,是“一课多演”校本教研模式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坚持务实原则,健全听课评课机制

“评课”作为教学研讨活动的一个核心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是,以往评课,我们一般先按教研片划块或按年级段分备课组进行讨论,由组长集中组员意思,然后各组派代表反馈。这种评课,往往由听课者依据课堂教学评估内容,对照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交流对课堂教学的总体看法。由于教师的能力结构不同,再加教师对课堂教学涉及的诸多因素很难面面俱到,这极易造成教师评课或浮于表面,或落入客套,当然,更难避免重复交叉。在实施运用课例分析法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们在加强对“校本教研”授课模式探究的同时,为了提高评课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实现以评课带动全组教师参透课堂教学艺术,提升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我们实施了听课角度细化策略。根据教师的不同特长和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我们把教研组成员分成六个小组,分別负责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教学方案设计”、“学生自主探究与师生互动情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互动”“课堂语言运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进行追踪。由于分组负责的成员在该方面的专业水平在组内相对较高,而且对该教学因素有较强的敏感性,他们在听课时就会更细致地去关注自己所要评价的教学因素,评课时才会更专业、更深刻。这样,既可以避免评课或浮于表面,或简单重复,又可提高评课的总体专业水平,让上课老师和听课教师都能更多地得到启发,为教师专业水平质的飞跃做好量的积淀。

四、弘扬以人为本,更新备课教学观念

以往备课,我们一贯强调钻研教材,搜集教学参考资料,吸纳他人成功教学智慧。当然,这在教师备课环节上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备课只知借鉴,而不考虑教师自己的能力结构、教学风格、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情况对课堂教学的能动作用,简单设计教学方案,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个性得不到张扬,良好的教学情境得不到创设,学生学习激情较难充分激发,多维互动对话根本无法展开,这样的课堂教学晦涩呆板,师生很难达成默契,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自然不能产生良好效果。校本教研理论告诉我们:“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漠视教师和学生个性,照搬他人教学思路,违背了校本教研宗旨,会把学校教育带入没有希望的死胡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是教学的首要前提,“校本教研”要实现促进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必须首先关注备课教课观念的革命。

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们语文组通过学习系列的校本教研理论和开展以课例分析为形式的校本教研实践活动,深深认识到校本教研要获得成功必须立足学校工作实际,落实“师本”“生本”理念,学校教学才能走出特色之路。所以,随着校本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备课要求上明显形成共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更要“吃透”自己,“吃透”学生。就教师而言,教师要理性反思,客观评价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倾向以及个性特点,备课时要心中有“我”,才能设计出便于扬长避短的教学方案,才能减少教师因素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不利影响。教师心中有“我”,教学时才能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开启学生智慧,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学生而言,由于受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各校生源各不相同,各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各有差异。要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备课时,要分析班级学生学习风格、能力层次等因素,设计教学时更要思考学生面对文本会怎么解读,存在哪些问题,他们的知识盲区和能力弱区在哪里,从他们的心理出发,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怎样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更主动地构建和融合知识。这样,授课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才能聚焦,师生多维互动才能拓展,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优化。所以,以课堂教学艺术作为探究重点的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总结“师本”“生本”规律,使具体教师和固定班级学生在和谐默契的课堂教学中均获得最大发展。

五、落实教研制度,促使专业能力提升

我组的校本教研形式是感性的,也是理性。课例分析立足一节节的课堂教学,又不滞留于对某节课的研讨上。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对“备课——授讲——说课——评课——案例写作”各环节,都建立了明确的拓展提升制度,推动教师充分酝酿问题所在、解决方案、理论依据,让感性的实践在理性的指导下展开,同时又通过实践带动深入反思,促使理性升华。以说课和评课两个环节为例,上课后,授课者和听课者对整个课堂教学都有了一个笼统的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评课,授讲教师要先分析教师、教材、学生特点及根据这些特点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预期目标、教学反思。尤其是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在证实或推翻教学预想后,更好地发现教学问题,引起理性思考。而教师的评课则对设计的合理性,实施手段环节的科学性,师生互动的和谐性等方面展开讨论,从微观到宏观,帮助授课者发现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方案,供授课老师参考。授课教师综合自己教后反思和全组老师评课意见,不但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作出客观评定,更能对完善教学积累经验,促成教师专业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而授课教师把这一过程和体验写作成教学案例,又为全组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间接经验。为了促使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快速提升,依托课例分析的校本教研模式,我们语文组更把校本教研的部分制度延伸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如要求中青年教师课课写教后反思,倡导教师整合资源,以教研推动科研。并且,这种延伸让我们很快尝到甜头,去年,笔者的“学生自主建构能力提高策略研究与实践”和俞桂红老师的“构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互动”两个课题双双被确认为区优秀结题课题。

校本教研在我校实施两年多时间来,我组全体教师一扫过去消极应付的教研态度,教师的专业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学会成长。面对成绩,我们充满豪情;面对进步,我们坚定了脚步。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热忱投入到校本教研中,去关注课堂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规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也为全面提升教學质量创造条件。

篇10: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构建理想的教研文化的前提是学校要有一个民主的、和谐的领导集体, 大家都有思想, 想做事。很高兴, 南园小学就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学校每一项工作过程和结果对我们来说都是享受, 这种享受也会传递给老师们。

1.领导论道

学校领导做讲座, 从心态调整、理念的创新、方法的更新和措施的革新上熏陶教师。像《雷夫告诉我们》系列讲座, 让老师们知道教育的成功关键在教师;《静待花开》让老师们走近了生本课堂;《他人睡觉时, 我依然醒着》, 给我们以人生的激励;《四十不惑——惊喜, 你带来了吗?》让大家离智慧型教师又近了一步……

2.课堂“面对面”

领导分学科深入到基层教研组。听课、导课、参加教研活动, 与教师交流、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切实发挥指导、提升、引领作用。

(1) 随堂课

在深入组内听课和教研时, 及时把了解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梳理归类,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以此为研讨点, 及时组织老师进行交流, 突出了问题解决的实效性。如《班级管理小技巧》《关注待进生》等。

(2) 跟踪课

对新入行、新换岗位的教师和学生存在问题较大的班级进行跟踪听课, 让新手教师尽快“上道”, 让问题班级尽快稳定, 扭转班风。

(3) 重点课

教导处及时把在平时听课和教研中发现的优秀课例、一些骨干教师的课例以及教导处把关参加各种大赛的课例,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 引领提升教师。如三年级语文组开展“作文课例”系列研讨, 我们发现方慧组长的作文指导课《对话——怎样写好提示语》对全体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都有指导意义, 便在第二天立刻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观摩研讨, 效果明显。

3.周一早茶

每周一例会开设3分钟师说专栏, 我们称为“周一早茶”。每次请一位教研组长做主讲, 讲述教育教学故事, 读书的收获, 对生活的感悟, 也可以讲讲养生, 谈谈保健。让每周一早茶的清香带给我们一周的好心情。如《灰姑娘》的教学故事让老师们懂得了教学要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育女心经》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多面性;《姥姥语录》告诉我们要让孩子亲近大自热, 让孩子亲身经历事情……

二、教师文化——做智慧的“实践者”

活动培养人, 教研组合作文化的形成也要通过活动来促。我们希望老师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享受合作。

1.教材解读活动

解读教材, 是迈向高效课堂坚实的第一步。解读走过了如下历程:

(1) 系统梳理——单、双册教材解读

各年级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详读本年级的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老师们整理出了单、双册教材解读系列资料。

(2) 模块备课——单元教材解读

从整体上规划整个单元时段的教学, 以教研组为单位, 每个单元定一个主讲人, 主讲人首先对本单元的知识点、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梳理, 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与创造, 调整教材教学的前后顺序, 补充丰富教材内容, 组员进行补充和质疑。然后由主讲人负责完成本单元教案, 其他组员在此基础上修改, 实现教案共享。

(3) 实践解读——与“磨课”“研课”相结合

通过“磨课”“研课”, 进一步验证深化解读。

2.专题教研活动

我们提出“一、四、四”教研模式, 即“一个专题、一课四讲、一课四研”。

(1) 一个专题

扎实有效的专题教研一直是我校教研组活动的特色, 并且, 我们努力让专题研究更具系统性与承接性。如中年级语文冯蕊组的“1+1”语文教学模式的专题研究:学完一篇课文, 再根据课文内容扩展学习两篇相关短文。老师们精心编写的拓展阅读材料, 让孩子们爱不释手。这一专题研究让教研组成长了, 也让课堂高效了。

(2) 一课四讲

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年级组内每人各选一节课例, 进行组内一课四讲教研;另一种是一个年级组共同选择一个本组比较困惑的课题进行接力式教研, 但是两种形式都是通过“个人独立备课——集体备课——试讲——评课修改——再试讲——再反思交流”的流程展开主题研究。

(3) 一课四研

所谓一课四研, 即个人研究——组教研——年段教研——学科教研。

“专题式教研活动”激发了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高建学区撤并过来的李老师从没教过语文课, 在袁月组的熏陶下, 仅用一年时间, 就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每次的随堂课都让我们赞叹。

可以说, 交流是南园各教研组的常态, 教研组已经形成了“聊”文化, 在上课前或者空堂时, 老师们都会自然地聚拢来, 对教学内容你一言我一语, 或提醒、或请教、或商量, 围绕一份设计, 或出谋划策, 或质疑问难, 或倾心思索, 这种看似散漫的教研才是最及时有效的, 真正实现日常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们一起学习、思考和成长, 从而让教师体悟了教研文化的意义。

3.建资源库活动

我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已近3年, 分3级:一级建在学校网站上, 是由教导处牵头组长负责, 每个学期末集中积累最优质的各级获奖资源。二级建在资源库专用FTP上。分学科、分年级、分上下册, 组长负责甄选, 每位组员负责不同的板块, 随时丰富本学科本组的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反思、课件、试卷、课例、图片视频等。三级建在用做常态交流的FTP上, 每位教师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件夹, 在这里老师们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资源, 可以使用同伴的资源。如低年级数学梁晨组每个人都把教研课、公开课、常态课的课件放到文件夹里按学期分类, 已经积累了231课时的课件。每次教学前, 可以拿来直接使用, 还配合着成型的教案, 大大节省了备课的时间。资源库一年年下来循环使用, 不断完善。这样一是把教师智慧、教研成果进行收藏, 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二是实现资源共享, 智慧共生, 不断储存, 不断提取, 一本万利。

篇11:巧搭教研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关键词:网络教研;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80-03

一、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1.街道网络教研基本情况

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目前下辖中小学校18余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学校2所、潍坊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7所,全部学校的校园网通过了潍坊市验收,教师近1100余人。通过前几年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街道内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目前辖区内所有学校都接入了光纤,网络速度达到100M,桌面速度达到10M,学校都有性能较高的计算机教室,完全具备开展网络教研的硬件环境。

经过乡镇合并以后,密水街道所管辖的学校按地域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城区学校,二类是郊区学校,三类是农村学校,各学校地理位置分散,间隔距离比较远(如拒城河教育共同体和周阳教育共同体内的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教研部门对这些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实现教研指导、专业化引领以及组织校际间的教研交流都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2.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我们街道(尤其是城区)学校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由于教学环境和对象的不同,自身也有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引导这些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激发他们将自身的优势在网络教研平台上交流与共享,使所有参与教研的教师都能取长补短,各有所获。在教研室的指导与引领下,网络教研必将极大地促进城乡教师的专业化平衡发展,形成健康、持续、有力的教研体制,稳步促进街道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网上教研的主要形式

密水街道教研网自开通以来,目前教师注册数达到了520多人,所有的教学业务干部、教研组长都注册了自己的教育博客,日常活跃教师博客达到70多人。目前教师们开展网上教研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网上送课

密水街道自2007年在各小学中开展了教育共同体活动,由城区强校与郊区或农村小学结成教育共同体,广大教师教育共同体内共享教育资源、捆绑评价,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在街道教研网站上开设了教育共同体在线教研论坛,根据街道和教育共同体的具体安排定期开展在线教研活动。

如街道每学年都要举行教育共同体内骨干教师送课活动,骨干教师在送课前把所要送课的教学设计放到在线教研栏目上,由教育共同体内的同学科教师认真研读以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写出自己对该教学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回复到下面,然后送课的骨干教师根据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有亲切感,使课堂更加高效。

授课完成以后,我们抛弃传统面对面的评课方式,而是让教师回去反思、“消化”一段时间后,统一在“网上教研区”内进行发帖评课,这样那些碍于情面不能说的问题,可以在网上教研区内毫无保留地被表达出来。教师们评教法论学法,有的放矢评议课堂的得失优劣,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网上教研的兴趣,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东关小学的毛居玲老师在去共同体的密水小学送课前,先把自己要讲授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梦圆飞天》的教学设计放到教育共同体内的论坛上,供大家研读提出意见。共同体内的五年级语文教师针对毛老师的教学设计纷纷发帖表达自己的授课建议,短短几天就汇集了几十条有价值的建议,毛老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建议,及时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2.教材研读

为了搞好小学、初中教材衔接,解决好学生知识过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街道在初中和小学间成立了联片教研区,建立了五处联片教研区,实行“一套领导班子、一体化管理、捆绑考核评估”的新办法,实现双方学校在教育投入、资源配置、师资力量、教学观念上的平衡,形成了“资源共享、荣辱共担、交流互动、同步发展”的教育管理新机制,提升共同体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街道教育整体和谐发展。

同时教研区内教研的开展采取现实与网络同步的方式。主要活动之一是学期初的初中、小学教师教材通研,由主备教师把本册的教材分析放到教研博客上,联片教研区内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和初中同学科教师一起研读教材,发帖阐明自己对某课、某单元、某知识点的授课意见,以期达到共同教研、一起提高的目的。如上学期向阳中学的王荫青老师作为联片教研区内初中骨干教师和东关小学的六年级数学教师开展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研读活动就是这样开展的。东关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长把东关小学六年级数学组对上册教材的集体研读资料发布到网上,然后王老师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出发,阐明自己对某些知识点的授课建议,同联片教研区内的所有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汇总成最终的教材集体研讨备课资料。

另外,街道教育共同体内各学校之间的走教和支教的教师也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网上备课教研。

3.主题教研

主题教研由街道教研室在每学期的街道教研计划中下发到街道所有中小学校,每月一个主题,主题的基础研讨内容由学校轮流提供,供街道其他学校教师一起在线研讨。主题要提前一周发布到网上,然后,街道其他学校教师在主题后面跟帖评论,发布自己对主题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街道教研室统一汇总本次主题教研情况,通报各校。

4.资源共享

目前街道教研博客主要设置了教研预约、课堂实录、教学反思、考试研究、教研论文、课题研究、电脑网络、教学故事、工作资料、班主任、文学世界、教育管理等栏目,供教师们日常发布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料与他人分享,而且教师可以对自己以前的备课资料进行修改。这样网络教研平台又成为开放的可以供交流的动态教学资源库。

同时以学校为单位组成教师博客群组,方便了管理。街道利用群组功能统计各个学校每月的发帖数量,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学校,作为街道评估的内容之一。

三、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网上教研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

例如街道东关小学的田华老师,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把自己每天在教育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如何逐渐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思路,写在自己的博客上,经过一个学期,博客上就可以完整地呈现一个田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成长历程。

2.教师教学反思的记录本

网上教研平台就是教师们记录教学反思的电子记录本。教师可以随时记载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细节、失败环节、对课堂的思考和改进意见,并且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3.记录教师行动研究成果

教师经常要参加一些小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方便地利用博客日志功能,把自己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数据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教师的资源U盘

教师通过自己的教研博客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料,如:课件、试题、教案、论文、课题研究成果、教学反思等,这些纯数字化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存放到自己的博客上,使其真正成为教师的数字仓库、随身携带的资源U盘。

5.教师思想火花的碰撞地

教师在写教研博客的同时,可以浏览别人的博客,在引起共鸣的文章下面发表自己的评论,从别人给自己文章的评论中汲取知识,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

6.教师和谐发展的情感地

博客网络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朋友,这些朋友不仅可以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帮助,博友之间也可以在感情上、生活上相互鼓励,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和谐,从而使教育发展更加和谐。

网上教研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它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街道下一步还要继续加大网上教研力度,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使网上教研的日常运行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上一篇:初中生毕业赠言下一篇:烟花爆竹安全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