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视野下法院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建树思想汇报

2024-04-09

论和谐视野下法院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建树思想汇报(通用3篇)

篇1:论和谐视野下法院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建树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政法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对于引领法律思潮,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政治观点,清除其法律唯上,法律万能的错误法学观点,在政法战线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法院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也是捍卫司法公信、营造和谐发展环境的核心部门。在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人民的要求与期待,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 的核心价值观,在司法服务中注入更多的和谐元素,充分借助核心价值观的建树,切实更新服务理念、倡行能动司法,强化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法院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的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是我们党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执政战略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法院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法院干警的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以法院干警为特定群体的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主要内容是“公正、廉洁、为民”:即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公正司法为基础、以廉洁执法为准则、以为民服务为内容,在司法服务中严格实现公正、廉洁、为民。

二、法院干警建树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人民法院是我国唯一的司法审判机关,作为人民法院主体的干警是一个特殊的司法职业群体,他们是法律的捍卫者,是权利的裁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各种矛盾纠纷涌向法院,人民法院诉讼量与日俱增,干警的工作量日渐沉重。在干警们的心中,如果没有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如果没有和谐思想在司法服务中的切实运用,如果没有一种强有力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支配他们的司法行为,他们很容易陷入自由主义、自我主义或是虚无主义的泥潭中,不仅化解不了矛盾纠纷,反而会激化矛盾纠纷。因此,在和谐视角之下,“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是对人民法院司法服务理念的一种科学总结和深刻诠释,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司法服务的客观要求的集中体现,也是法院干警应当积极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服务准则,更是人民法院实现自身科学、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指针。在司法服务中,人民法院应注重“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的建树,切实借助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启迪和熏陶,帮助法院干警牢固树立起公正、文明、中立、平等、廉洁、勤勉的现代司法理念,既而更好地作用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当前影响法院干警核心价值观建树的因素

(一)外部影响。一是思想领域的冲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形势日趋复杂;各种发展模式、各种文明样态相互竞争、相互砥砺,斗争逐渐白热化。环顾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意识形态的对抗、交融和变革,将对人民法院干警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冲击,从而影响正确的价值观的牢固建树。二是物质领域的影响。当前,受自身条件所限,绝大多数大的法院经费较为紧张,各方面待遇相对较低,难以达到与法院干警社会地位相匹配的程度。法院干警将直接面临着工资待遇、住宿条件、工作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的物质待遇偏低,干警内心期望值在与现状的比较之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可能引发较为激烈的思想冲突,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干警有时候生活难以为继,缺乏稳定感和归属感,核心价值观自然难以形成。

(二)内部影响。一是理念教育的失位。理念教育是法院干警建树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方式。但在当前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业务、轻教育的情况。不少法院将全部工作重心都倾向业务,往往对业务工作考核繁多、规定较细,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于理念教育则显得若有若无,浮于表面,形式化痕迹较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各种考核压力,干警不得不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业务中去,要么无暇接受各种思想教育,即便是接受了教育都如同隔靴搔痒,效果全无。二是服务思想的缺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法院干警工作的指导思想。但值得关注的是,极少数干警受享乐主义、马虎主义影响,缺少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忘却了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怕吃苦、怕受累,怕挑担子、怕担责任,甚至是将手中的权力视为捞取好处的工具,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道德沦丧,其结果是老爷思想越来越浓、浮夸之风越来越盛、服务态度越来越差、服务质量每况愈下,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为党所不容,为人民所不齿,或是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一旦干警缺少为民服务的思想,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构建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四、在和谐理念下建树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注重和谐理念的有效灌输。和谐理念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理念与人民法院核心价值观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和谐理念是建树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也是其最终目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理念的追求,也是其最终方向。为此,在人民法院核心价值观的建树中,必须将和谐理念贯穿于法院司法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要不断传播和为贵的思想,从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社会对抗着眼,从满足群众司法需求入手,将调解或和解运用到司法服务的每一个步骤,通过公正廉洁的审执服务、悉心为民的服务举措,让各种纠纷在和风细雨中得到化解,在和谐的气氛中得到有效解决。让广大法院干警在和谐理念的影响之下,逐步树立起“公正、廉洁、为民”的核心价值观。

(二)加大核心价值观的经常性教育。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想让公正、廉洁、为民真正成为法院干警共同遵奉的核心价值观,人民法院的思想教育与业务发展应并驾齐驱。这就要求各级法院要从人民法院长期发展的高处着眼,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紧密联系广大干警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深处、实处。要建立并完善日常学习教育工作机制,将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列入经常性的教育范畴,加大财力物力支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学习强思想、以教育壮根基,促使广大干警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宣传、教育,使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干警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转化为人民法官的广泛共识,确保广大干警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牢牢守住“公正、廉洁、为民”的服务底线,积极推进法院干警 “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的建树。

(三)全面提升法院干警的归属感

核心价值观跟法院干警的工作归属感密不可分。没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法院干警人心思动,难以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建树核心价值观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级法院要尽可能提高干警经济待遇和职级,留出一定经费,用于解决干警生活方面的问题,主动为干警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在充分考虑干警的个人愿望的基础上,对干警按照所招录的岗位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制定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培养计划。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干警的培养力度,在不断提高干警的司法业务技能的同时,使其切实感受到自身被重视、被关注,不必担心自身的职业发展,从而增强其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其工作稳定性,确保其更好地树立“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

人民法院干警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和建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赖于法院干警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当前和谐思想已成为国人的共识的前提下,法院干警更为积极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实现法院司法服务事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双跨越!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篇2:论和谐视野下法院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建树思想汇报

[摘要]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冲突引发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解决价值观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干预。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 心理和谐 功能 途径

[作者简介]王祥(1978- ),男,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在读博士。(江苏南京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64-03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冲突与思想碰撞愈加激烈,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是其典型特征。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冲突中,不少大学生出现迷茫、冲动、懒散、空虚、浮躁、偏激、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及相应的躯体症状,使他们偏离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危害校园和谐,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究其根源,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价值观问题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及教育不足所引起的。正确分析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正视多元价值观冲突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探索新形势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

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是对外界事物的平静适度、默契融洽、充满善爱的心理现象。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① 对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保持心理和谐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在努力学习、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心理和谐包括:(1)心理构成要素上的协调性。表现为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上的协调一致。(2)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大学生在处世上能有一定的理智思考,做事不冲动,在处理一些问题上,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时,沉稳、理智、耐心、不偏执,与人交往和谐,平等待人,易于交流。(3)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大学生只有摆正心态,踏实学习,认真生活,安心参加社会活动,自然交往,培养起社会的责任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4)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当出现心理矛盾、冲突的时候,能将这样的冲突和矛盾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与尽可能小的范围内。(5)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总体意义上的心理平衡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摄入并内化了大量环境加给他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经验,而逐渐放弃运用其本性支配的‘机体估价过程,结果使一些实际上有益于个体成长的具体经验被拒绝或被歪曲,从而产生失调。”②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价值信念实质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就形成了与这些行为相一致的价值观。理性情绪心理学学派认为,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人的价值观体系中的非理性信念是造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③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价值观对人的心理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心理和谐不能回避价值观,尤其是系统化了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定社会的次级价值、具体价值乃至某些基本的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但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它能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和主要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理论灌输、价值观念培养、价值心理引导和价值活动调控,其中,价值观念的理想信念培育是核心。

转型时期的中国既是一个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与后现代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个人的价值追求各异、急需磨合的社会。正是在这个特殊发展阶段,大学生中出现了认同缺失、抉择失据、方向难定等问题,进而造成心理上的极度“失态”和失衡,心理问题急剧增加,而且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空前的复杂和多样。一般来说,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健康向上的、积极进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具有使其思想观念与行为选择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原动力,成功避免任何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主体意识与纯粹用物质利益组建的功利满足,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和谐。针对转型期大学生因价值观碰撞冲突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应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犹如航标灯,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可以让大学生从容面对人生的许多重大课题。相反,错误的消极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诸多身心问题,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诸多不适。在当前这样一个开放的、变化迅速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中,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进而受到消极价值观的误导,容易产生心理失调、病态心理,甚至形成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在许多心理失衡现象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学生价值导向错位的事实: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索取而不愿奉献;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的享受,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是当今大学生的重要特征。⑤

价值导向的错位及核心价值观的缺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就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以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来引领大学生心理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价值问题,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阐明了最基本的价值规范。它深刻体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鲜明价值导向,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既指明了社会价值建设的重大是非问题,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衡量标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从根本上纠正大学生的价值偏差,克服大学生因价值导向错位引发的诸多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达成心理和谐。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源于历史和现实、服务于时代的正确价值导向。

2.认知协调功能。从“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大学生,在考上大学这个唯一的认知价值目标实现后,往往会出现学习动机上的“真空”,在心理症状上表现为懒散、没劲、无聊、无赖、空虚等。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认知问题是一个需要全体教育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意义上认识知识的价值,不仅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也会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在世界观认知问题上,一些大学生对社会腐败现象痛心疾首而对社会丧失信心,由于社会诚信问题而导致怀疑一切,对搞关系、走后门非常看不惯而对正常的人际关系失去信心,对社会用人机制心存疑惑而对未来毫无把握或丧失信心等。⑥这些社会认知问题对一部分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和打击甚大,表现在心理症状上有诸如焦虑、偏激、愤懑、抑郁、狂躁(或抑郁与狂躁双相情感障碍)、逆反心理等症状,行为上表现为脱离集体、郁郁寡欢、消极自闭、怨天尤人、无法自控乃至发生自杀、违法乱纪行为等。

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输入总是通过认知(主要是价值观)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意义。在刺激作用下处于不平衡状态中的主体,会产生认知失调,造成主体的不快和压力,人们要力求消除这种失调,如果不成功,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行为准则,其包含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带有相当大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认知成分,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学习认知和社会认知等偏差所出现的心理失调问题,使大学生达到认知协调,保持心理愉悦,并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心理和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各种问题的认知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一个重要条件。

3.元认知整合功能。元认知整合功能不同于认知协调功能,它侧重于对学生从身心症状入手进行“心理分析”,自然追因到思维方式的高层次上来达成整合。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再认知,对元认知策略的剖析能有效地发现主体思维方式存在的缺陷。⑦元认知分析可以引导大学生自我分析其思维方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而这一分析过程必然使当事人自动自然地牵涉到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为价值观干预开辟了道路。传统的心理干预如一般心理咨询、医学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中经常出现的“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暂时解决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但由于没有在深层次上挖掘思维方式的内在缺陷和个体社会价值观冲突的根源,随着环境或条件的变化,心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反复,无法形成自我心理整合调节能力,对外来心理干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它追求思维方式的理智性和价值导向的一元性,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能够发挥传统心理干预手段无法起到的元认知整合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大学生为整合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导向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以建立大学生“价值轴心”为目标,以实现对内协调、对外适应为心理标准,是面向实际的、具有开放性与宽容性的价值引导指针。在元认知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理智地自我分析其思维方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自觉对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进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缩短学校中的理念价值与在社会中的经验价值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学校倡导的主导价值的接纳力,提高学校和社会的整合程度。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元认知整合功能可以使大学生基于内心发展出来的标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相一致,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一致,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一致,在实现心理和谐中从他控走向自控、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实施途径

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开放的客观结果,大学生个体无法改变,关键是在价值观的多元冲突中如何克服价值取向的模糊、价值评价的偏差、价值认同的失衡和价值观念的错位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心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探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扩大主体的价值认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必须通过各科教学来完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向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所起的导向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强化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理想信仰、政治态度,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格,构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理论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

高校要切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活动丰富教学、以实践深化教学、以咨询辅导教学、以社区配合教学、以管理规范教学的教改新路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理论面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价值观念来武装学生、教育学生、指导实践,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排除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知因素的干扰。

2.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和谐校园文化价值的暗示作用,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社会心理氛围,为大学生心理和谐提供潜移默化的外在影响。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过程中,除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灌输”手段外,还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价值“暗示”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将“灌输”和“暗示”结合起来,效果往往更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和谐具有价值导向和协调整合功能,将它渗透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一方面,有利于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提高品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价值暗示作用,将抽象的价值认知转化为大学生可以和愿意接受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将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统一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来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给学生心理以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氛围是大学生心理和谐得以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健康心理和谐环境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氛围的根本,建设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健康、愉快、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价值暗示作用是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理智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心理协调性和愉悦性,保持稳定的心态,充分发展个性,全面地发展。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元认知整合功能,利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元认知发展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目标任务、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为外在表现的认知活动过程。与一般认知活动相比较,元认知侧重于探讨一个人“如何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强调人的各种心理过程的联系性,具有更高一级的整合性质。从元认知层面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包含对受教育者的价值理论灌输、价值观念培养、价值心理引导和价值活动调控,这一教育过程本身渗透着对元认知发展所包含的基本规律,是一个不断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再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从局部监控到整体监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激发人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个人组成的整个民族不断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全体成员的道德价值标杆。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确立,能达到心理调节的自控和自动化,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的作用,能实现心理调节的多维性、整体性和稳定性,而这种功能与大学生心理和谐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和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心理和谐的总体性和稳定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认知整合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积极探索价值观多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元认知发展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

[注释]

①石国兴,高志文.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N].北京:光明日报,2005-

10-11.

②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90.

③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34.

④曹和修.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浅析[J].党史文苑,2007(11):69.

⑤孙丽芳.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13.

⑥⑦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J].现代大学教育,2004(1):91,92.

篇3: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研究总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谐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征、新举措、新途径、新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主动思考、积极应对的战略任务,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征

1.非对抗性是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区分,这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表述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各种理论对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重视程度不同,片面强调教育者或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地位都必然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主客体之间的对抗性,从而大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和谐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的是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一种愉悦相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的理想状态,大大消解了主客体之间的对抗性,因此,非对抗性是和谐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

2.系统性是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特征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相互联结的各要素构成的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不仅依赖于要素的存在,而且依赖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形成的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而言,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是要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的。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既离不开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又离不开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自身不仅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动态系统,而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系统各个要素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这与和谐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不谋而合,系统论的思想为我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原则,即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对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同样对构建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和谐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旗帜

和谐不是一团和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旗帜,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坚定不移。胡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6.25”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旗帜”和“道路”问题,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面不倒的旗帜;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学生历来是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再加上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比较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教育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使他们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健康成长,尽快成熟起来。

2.以人为本是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观念和行动中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大学生,为了一切大学生,为了大学生的一切,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发展。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工作实践中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强化质量意识,切实推进教改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首先就要花大力气不断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十年苦读考入大学就是为了探求真知、发展和完善自我。学校的办学水平好不好、教学质量高不高直接影响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千方百计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硬件水平;同时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形成学术梯队,大力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教学大师、教学名师,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二是注重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人格上还不是很健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处理好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理论灌输、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等方式加强他们的道德认知,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懂得美丑,更为重要的是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道德内化,使他们把各种道德规范、社会准则内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专题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心理老师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这样就能很好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个性、独立性强的倾向,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客观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学生微观的个体的心理层次,进而达到促使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目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力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多了解学生们各种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到心坎上,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尽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减少他们在面对一些特定社会问题产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对于贫困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建立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贷、奖、勤、补、免”五位一体的助学体系,积极落实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及时送到每一位贫困生的心里;在具体工作中,还要讲求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确保贫困学生的自尊心不会受到伤害,防止为学生办生活上的好事却增加了他们心理上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有机统一起来,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3.环境和谐是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保障

众所周知,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离开了环境,人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心灵,愉悦人的身心,激发人的上进,要做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真正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这也表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时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必要保障。一般而言,校园环境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主要有:校园物质环境、人际环境、人文环境、管理和服务环境等。只有使这些子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不断挖掘它们蕴涵的育人功能,并把它们融合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系统,才能最大限度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上一篇:拖拉机保险合同条款下一篇:朋友饭店开业送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