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2022-08-04

第一篇: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与积累语言知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三、课时分配。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疏通文意,字词教学,理清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壬rã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â 愀qiǎo然 舳zhú舻lú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课文注释补充:

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 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笼罩。

浩浩乎:广阔的样子。 饮酒乐甚:喝着酒,快乐极了。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五、课文结构及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体会和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一、课前检查学生练习,巩固字词。

二、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播放视屏。

三、研读课文:

让我们走近失意漂泊中的苏轼,走进文采精华的《赤壁赋》,请朗读第一段,品味美好的秋江夜月图。 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清风徐来,水光接天,这是一个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月夜。可是面对如此空灵幽美的景色。苏子与客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感触?为什么?请自由研读课文

2、

3、4段,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思考、回答

苏子:喜(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分析,喜从何来?(山水之乐) 而心中仍有戚戚。“美人”代表理想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对朝廷政事关切。

客:悲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师范读,读出悲喜之情。

3.面对如此清风明月,醉人美景,客人悲的理由是什么? ①对比曹操——吾与子 学生朗读描写曹操的诗句,读出气势与对比。让学生领会这种强烈反差及对比的目的。纵然英雄盖世如曹操,也只能是“而今安在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何况你我“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之人。

②比喻:人生苦短、个体渺小 (蜉蝣,沧海一粟) 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古往今来,文人面对浩淼的宇宙,漫漫的历史都会有一种苍凉虚无的感伤。

4.客人的悲叹,让人心生无限沧桑,面对客人的苦闷与迷茫,苏轼是如何看待的呢? ①“变’与”不变”。相关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②物各有主。人不能有非分之想,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 ③共适风月。 5.客“喜而笑”,与前文的“饮酒乐甚”的“乐”有什么区别? 明确:“山水之乐”转向“心灵之乐”,境界得以提升。 小结:苏轼以乐观旷达的胸怀,坦荡率真的心灵,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为后世树立了难以企及的人格典范。这就是永远的苏东坡,也是我最崇拜的苏东坡。每当读到他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满怀怜惜,读到他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我又满心欢喜,他的诗文情景理交融,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本文也是如此。

6.探究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怎样结合在一起。 引入:①我们学过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美景浓情,本课是怎样写景抒情的。除了写景抒情,本文还用大量的笔墨说理,请探究本文情、景、理是怎样融合的?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秋江夜月空灵的景色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全文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著名教授莫砺锋曾说,如果能够和苏轼同代,愿能做一书童侍奉其左右。余秋雨先生对苏轼也是推崇备至,请朗读:

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三、作业设计:面对自然美景,身处逆境中的苏轼以乐观旷达的胸怀实现了人生的超越,你曾遭遇过人生困境吗,该怎样面对?请用手中笔写出你的思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语言,

一、完成课后二题,品味语言。

二、写作特色分析。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三、课文知识点归纳: 一词多义:

长 抱明月而长终 副词,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 动词,增长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关联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举酒属客 劝酒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第二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赤壁怀古》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感受苏词豪放风格

2、理解映衬、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3、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重点难点

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念奴娇”词牌的由来: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3、关于豪放词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4、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公瑾( jǐn ) 纶( guān )巾 强虏( lǔ ) 早生华( huā )发 酹( lèi )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 冲洗、冲刷。 ) ②千古风流人物( 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 )

③人道是( 说 ) ④乱石穿空( 陡峭不平的样子。) ⑤雄姿英发( 卓越不凡 ) ⑥一尊还酹江月( 同“樽”,酒具。 )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对偶 )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借代、夸张)

4、下列诗句划分音节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周郎、赤壁,一词一顿,铿锵有力。)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描写赤壁景观?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岸、千堆雪(浪)。

“乱石穿空”是从形体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

这些景物写出了赤壁的气势宏大 和雄奇壮丽。

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作用)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产生了哪些怀古情思?

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3、词中有几个动词用的特别好,请找出来,并分析好在哪里?

( 1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

( 2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4、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羽扇纶巾”的为什么不只是诸葛亮,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呢?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中语句分析概括。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 “出嫁”与“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苏轼记周瑜,主要是想起赤壁之战,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并且“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什么这样写?但如果

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小乔出嫁了”更衬托出周瑜的年轻有为和春风得意。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这样,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即“风流人物”。

苏轼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是要表达自己此时的内心情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的去处。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5、对于“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情感,结合本词的特点及作者人生经历,谈谈你的观点。

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间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苏轼写周瑜一世豪杰,风流潇洒,就表现出他对周瑜的羡慕。一个人羡慕英雄,热爱英雄,他的骨子里就一定有着英雄基因。苏轼羡慕英雄,他本身就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所

以后面苏轼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笑话我多情啊,我本想成为周郎那样的人,却因为“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就产生了——心灵的苦闷。苏轼如何来化解内心的苦闷呢? “一樽还酹江月。”倒了一樽酒,倾洒在长江里。其实,是把苦闷装进这樽酒里。我们通常是借酒消愁,把苦闷装进酒里,喝进肚里,但是苦闷还在我们心中。苏轼却非常潇洒地把内心的苦闷吐出来,倒进酒杯里,倾洒在长江里,让长江的水带走自己的苦闷。词人就排解了、化解了苦闷,精神就得到了解脱。苏轼就从失落的苦闷中解脱了出来,这种人生态度就叫做旷达。不把宠辱放在心上,让这些苦闷都随着长江水流去吧,我要快乐的对待今后的每一天生活,享受这自然的美景,享受这赤壁的壮丽。

6、《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四、总结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告诉我们当我们苦闷的时候,不妨把苦闷从心里倾倒出来,然后轻松上路,愉快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苏轼在词中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旧有着启示。

《苏轼词两首》节节过关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瑾(jǐn) 樯橹(lǔ) 羽扇纶(lún)巾

B.酹(lâi)江月 雄姿(zī) 早生华(huā)发

C.狼狈(bâi) 已而(ãr) 何妨吟啸(xiào)

D.芒(mánɡ)鞋 料峭(qiào) 一蓑(shuāi)烟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流 念奴姣 故垒西边

B.遥想 浪涛尽 小乔初嫁

C.萧瑟 人道是 乱石川空

D.周郎 任平生 山头斜照

3.下列句子在诵读时,节拍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B.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

A.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6.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说说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即“人们传说是”,言下之意,当年周瑜在赤壁兵败曹操...的历史故事,广为人民传颂,为下片描写周瑜埋下伏笔。)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四个字是对赤壁壮丽景色的概括,一个“画”字强化....了豪杰人物活动的背景,有“江山代有才人出”之意,同时也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意。)

C.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作者正值从沙湖买田归来,脑子里装的全是购置家业一....事,所以对外界天候的变化竟然全无察觉。)

D.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表现了他无所谓的态度,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即不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诗人开篇即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表明他对骤然而至的风雨所抱的态度。) 8.对下列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怒潮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个诗句描写了钱塘江水势汹猛,江面辽阔。) B.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个句子诗人采用了借代和对比的描写方法。)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诗人在描写紧张急烈的战争场面中插入这个细节,使词在密中有疏,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周瑜一代武将的勃勃英姿。)

二、根据要求背诵默写课文中的相关诗句

1.描写“江山如画”的诗句是

___。 描写赤壁之战中周喻形象的诗句是

。 2.与“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旨趣相同的是

, 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是

。 3.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 八女郎,执红牙板,歌‘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 琶,铁绰板,唱‘

’。”东坡为之叹服。

参考答案

1.C(A.纶:ɡuān;B.华:huá;D.蓑:suō) 2.D(A.姣—娇;B.涛—淘;C.川—穿) 3.D(正确的停顿应是“封/狼居胥”) 4.D(B项“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5.C(①“英俊杰出的”;②“繁华的景象”;③和④都是“旧”的意思)

6.C(C项是直接抒情,其他三项和例句都是借景抒情)

7.解析:本题旨意不仅在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而且在对其作用的分析,实际上这是一道语言鉴赏题。题中没有指明是一项,便暗示可能是多项选择题。(1)“人道是”即“人们传说是”,言下之意,这里的赤壁不一定就是当年三国时周喻败曹操的赤壁。用语非常准确。(3)“余独不觉”与“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胸襟。

答案:(2)(4)

8.解析:这道题目涉及诗句内容和表现技巧的分析。(1)词的题目是《望海潮》,这个句子照应了题目,描写的是钱塘海潮。(2)“雨具”借代拿走了雨具的仆人,“同行”与“余”对比。(3)“小乔初嫁”是疏笔,战争场面是密笔。(4)“羽扇纶巾”代指周瑜,“樯橹”代指曹操水军,周瑜在词中是儒将的形象。

答案:(4)。

二、(1)乱石穿空,惊涛拍崖,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杨柳岸,晓风残月。

大江东去。

第三篇:《逍遥游》导学案(学生版)

《逍遥游》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本课的文学常识

2、 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 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学习重难点:

1、文章的思路。

2、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庄子寓言的特色。

3、积累文言词句。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预习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4、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三、课堂自主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3、课文写作特色

4、联系此文说说作者说的真正的逍遥是什么?

课堂达标练习:

一、填空:

1、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 家,----- 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 《庄子》一书共----- 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 。

3、 《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

二、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1、

2、

3、

4、

5、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三、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课后扩展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B. 人之与人之相贼:偷窃?

C. 何以易易:改变?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第四篇:19《一面》导学案(学生版)

2017学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科第五单元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王美蓉 审核人: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__日期_______ 课题:19* 一 面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手法。

2、揣摩文章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思念和尊敬鲁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重点难点:

1、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获取有关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准备:

1、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导学案。

2、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作品《毁灭》《铁流》等的资料。

3、查找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鲁迅(1881.9.25—1936.10.19),我国的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亭,后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

1 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野草》散文诗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2、读记下列词语并抄写2遍。

地窖 赫然 懊悔 莽撞 捻着 踌躇 摩挲 颓唐 熏黑 虐待 捏着 憎恶 诚恳 清晰 踱步 恣情 历尽艰苦 大病新愈

3、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踱(duó dù ) 地窖(jiào gào) 赫然(hè chì) 窘境(jiŏng jǒng) ....摩挲(suō shuō) 颓唐(tuí tú) 恣情(zì zhì) 憎恶(zēng zhēng) ...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到 去避雨,在书店时“我”想买《毁灭》但钱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向我推荐《 》一书,只收了一块钱,并把《 》这本书送给了“我”。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第一部分( 1 )—( )自然段: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先生一面之交的背景;再先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重点写我与鲁迅先生的会面。

(2)第二部分( )—( )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二、自读自悟,弄清事情的六要素,复述课文。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

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六次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标上序号,并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2、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

3、六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征,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六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瘦”,体现了鲁迅先生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刚毅坚强的精神。

4、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鲁迅为革命忘我的工作精神,突出他那种顽强的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品质和顽强意。

5、读课文第15--2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被父亲抚摸的感觉是 (2)我“疑惑”的是 (3)用“~”标出外貌描写的句子,并完成填空练习。 1这次肖像描写的角度是 近观。 ○2鲁迅先生在外貌上突出的特点是 ,但 很好。作者依次写了鲁迅○先生的面孔、 、 和手,写出了人物特征。

6、补充介绍鲁迅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健康状况。

7、随着我和鲁迅先生对话的深入,“我”的感情是怎样步步发展的?请在课文中画出“我”与鲁迅的对话及心情的语句,并说说“我”的感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老师相机点拨)

4、仔细品味语言,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赫然”是很鲜明、很明显的意思,表明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书是鲁迅译的,而鲁迅是当时有名的作家,又是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 “摩挲”是反复抚摸,反复摸而“舍不得”,写出作者

3、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予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 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 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

3 仿效学习。不同的称谓,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是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4、 „„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的心情,也表达出对鲁迅

5、联系上下文理解“鲁迅是和我们一起的。”

理解: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了“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是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5、课堂练习

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属于哪种用法,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表示注释 B、表示提示 C、话题的转移 D、表示话没说完 E、表示声音延长 (1)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 (2)“呜—— ”火车开动了。 ( ) (3)“喔!您,您就是—— ” ( )

(4)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5)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六、小结写法。

1、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经过,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

2、“一面”:有“一面之缘”、“一面之交”之意,平淡、短暂。与鲁迅先生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长远的影响形成强烈对比,一面胜似多面,凸显一面的不平凡。

3、写作手法

全文的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 完成学评和导学案。

3、预习20课。

第五篇:1《山中访友》导学案(学生版)

六年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____-

《山中访友》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

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预习导学】

1、读下面的词语,并把它抄写在横线上。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 陡峭挺拔 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波光明灭泡沫聚散津津乐道旋转流淌 恩泽 犬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

(1)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 2 )很感兴趣地讨论。()

( 3 )隐蔽、僻静的小路。()

( 4 )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5 )一个人做了诗和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3、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4、捡起一朵落花,拾一片落叶,捧起一块石头。()

4、课文简说。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事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 看拼音写词语。

yāoqǐngyùncángdǒuqiàopùbùshēnqū

()()()()()

jíngzhìxiákâjīnjīnlâdàoyùnhán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用心地把课文读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出正确

的停顿并加入自己的情感。

2、 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从理解课文题目展开,然后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

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在

文中划——)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与同学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带来的快乐。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带着好心情,来到山中拜访“朋友”。表达了他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作者在山中拜访“朋友”,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说说它们

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妙处。(讨论后写在自备本上)

三、交流赏析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

好清爽!

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交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交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脚下长出的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

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交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

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交流、赏析: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

构相似,是一组___________句,同时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我”和

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里采用___________来

写,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

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交流、赏析:“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仪式”指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石头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

所以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

四、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五、巩固练习

(一)阅读理解

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 云雀,你叽叽喳喳的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 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 2 )选文采用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句,请将它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的人称有什么变化们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仿写句子

你好,;你好,。

五、拓展延伸

1、从大自然的众朋友身上,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段,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上一篇: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下一篇:播种与收获阅读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