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论文

2024-04-18

政治学概论论文(精选8篇)

篇1:政治学概论论文

浅谈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革命一词源远流长。革命原意并非现在流行的概念,就像“资本家时代”在马克思的规范之中被误读为“资本主义”一样1,革命也曾遭到误解和新译。在逐渐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内涵,带给了中国政治发展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字:革命 中国政治 发展过程

正文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革命”相关词语定义,显示有176819个结果,其中针对“革命”的解释多达50多项。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人们改造自然的变革称之为生产力革命...人们改造社会的变革称之为社会革命,包括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本阶级政权的暴力斗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方法大辞典、邓小平理论辞典、哲学百科小辞典、《毛泽东选集》大辞典:革命的本来涵义是指社会革命,即人们改造社会的根本变革。有时也泛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历史上社会革命就其阶级内容来说,有以下的不同类型:奴隶反对奴隶主的革命,农民反对地主统治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

命。

(3)四项基本原则大辞典:革命有多种含义。其本义指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政治变革,即通常所说的政治革命。引申义是指锐志奋发、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状态,如革命精神、革命作风、机关革命化、干部革命化等等。

(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通常指社会革命,即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的飞跃。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是最彻底的革命。革命还有更广的含义,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也称革命。如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信息革命、文化革命等等。

(5)史学理论大辞典:有三种含义:(1)古代人们对改朝换代的说法。在古代(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改朝换代(2)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如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信息革命等。(3)人们在改造社会过程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也称“社会革命”。

(6)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①一种社会变革。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②具有革命意识的③根本性的改革:工业~|绿色~|我们正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运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会把自然界、社会或思想界发展过

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都称为“革命”。但是作为理论研究对象的“革命”,有其严格的内在规定性。这里特别提出《汉赋辞典》一方面肯定古者以王者受命于天,故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如张衡《南都赋》:“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另一方面革命是指改变制度。《后汉书》冯衍《显志赋》:“尧舜焕其荡荡兮,禹承平而革命。”(注:舜禅位于禹,禹承尧舜之后而革命,指的是大禹改变禅让制的制度,王位世袭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种思维变化其实给我们研究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提供了思路。

革命一词源远流长。革命原意并非现在流行的概念,就像“资本家时代”在马克思的规范之中被误读为“资本主义”一样1,革命也曾遭到误解和新译。在逐渐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内涵,带给了中国政治发展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以辛亥革命为例。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革命,这一革命一改传统中国“改朝换代”格局,更多意义上是指对制度的改变。在各方面予中国社会以新特质,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转折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西方思想大量涌入,社会观念巨变,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日趋现代化,社会习俗、社会面貌开始现代化。尤其对中国千百年来政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方向。对中国新旧政治发展进程,尤其为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文化世俗化、政治参与扩大化等提供保障,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

一次大飞跃。这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结果,也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一大发展,推动着中国政治迈向新的方向。

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带来了国家政治结构近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动。君主专制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历代政权的更迭并非革命,只是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作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政治价值准则,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1]人民饱受剥削,毫无政治权利。民国临时政府在《宣告各友邦书》中指出:清朝君主专制政府,“据无上之权,施非礼之抑勒,裁制民权,抗违公意。我中华民国之智识上,道德上,生计上种种之进步,坐是迟缓不前”。[2]亥革命在反封建统治的同时,破天荒第一次要求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把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并举。宣告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同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政治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自古以来,皇帝都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推翻,那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这样的革命解放了普通百姓的政治思想,也推动了民间的政治进步,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辛亥革命还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政治现代化是政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目标和过程,是多因素交融的结果,皇权至上是封

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中心,专制是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共和国的建立,宪政的实施,政党、国会、总统、司法等新制度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政治新的架构。总统制、选举制、任期制、多党制等现代政治的确立,使中国政治走向成熟。专门化职能机构的建立,如法律、军事、行政和科学等部门都比传统政治成熟。

政治多元化是政治现代化的精髓,革命使民众现代政治观念启蒙,使民众政治参与扩展。中国人“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3],在民主政治的倡导下,民权弥张,民意弥达,平等自由之风涌起。民主和宪政的实践,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自我政治实现意识萌生,现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固守君主立宪政体的梁启超也感叹:“共和之局既定矣。” [4]共和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社会政治保守,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使得权力逐渐从贵族扩大到上层资产阶级、下层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工人阶层,极大地扩大了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有利于吸纳和动员新的社会势力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中国革命,使得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举措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革命在一个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之前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出现,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是一个政治混乱的、思想混乱的、止步不前的国家。而纵观世界,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法国大革命使之前国力一直处于下滑状态的法国力量迅速强大起来。不同的革命,带来的都是一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中国以后的政治进

程里,或许不会再有太多的类似辛亥革命的革命,但是类似这种革命的影响还会一直深远的存在下去。

篇2:政治学概论论文

本文来自http://

在扩展的中心任务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我目前讲几点定见。(强烈热闹拍手)一共讲六点,中间是讲一个民主集中制的问题,还也讲到一些其他问题。

第一点,此次会议的开会办法。

此次扩展的中心任务会议,到会的有七千多人。在此次会议开端的时分,刘少奇同志和其余几位同志,预备了一个申报稿子。这个稿子,还没有经由中心政治局评论,我就向他们建议,不要先开中心政治局会议评论了,立刻发给参与大会的同志们,请人人谈论,提定见。同志们,你们有各方面的人、各当地的人,有各个省委、地委、县委的人,有企业党委的人,有中心各部分的人,你们傍边的大都人是比拟接近基层的,你们该当比我们中心常委、中心政治局和中心书记处的同志愈加调查状况和问题。还有,你们站在各类分歧的岗亭,可以从各类的角度提出问题。因而,要请你们提定见。申报稿子发给你们了,果真谈论纷繁,除了赞同中心提出的根本方针以外,还提出很多定见。后来又由少奇同志掌管,组织了二十一小我的草拟委员会,这里面有各中心局的担任同志参与,经由八天评论,写出了书面申报的第二稿。该当说,申报第二稿是中心集中了七千多人谈论的后果。假如没有你们的定见,这个第二稿不成能写成。在第二稿里面,第一局部和第二局部有很大的修正,这是你们的功绩。据说人人对第二稿的评价不坏,以为它是比拟好的。假如不是采用这种办法,而是采用凡间那种开会的办法,就是先来一篇申报,然后进行评论,人人举手赞成,那就不成能做到如许好。

这是一个开会的办法问题。先把申报草稿发下去,请到会的人提定见,加以修正,然后再作申报。申报的时分不是照着簿本念,而是讲一些增补定见,作一些分析。如许,就更能充沛地发扬民主,集中各方面的聪明,对各类分歧的观点有所比拟,会也开得生动一些。我们此次会议是要总结十二年的任务经历,特殊是要总结比来四年来的任务经历,问题良多,定见也会良多,宜于接纳这种办法。是不是一切的会议都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呢?那也不是。采用这种办法,要有富余的工夫。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有时也答应以采用这种办法。省委、地委、县委的同志们,你们今后召聚会议,假如有前提的话,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当然,你们的任务忙,普通地不克不及用很长的工夫去开会,然则在有前提的时分,无妨试一试看。

这个办法是一个什么办法呢?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办法,是一个群众道路的办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同群众相连系。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民主集中制问题。

看起来,我们有些同志,关于马克思、列宁所说的民主集中制,还不睬解。有些同志曾经是老革命了,“三八式”的,或许其余什么式的,总之曾经做了几十年的共产党员,然则他们还不懂得这个问题。他们怕群众,怕群众讲话,怕群众批判。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事理呢?有了错误,本人不讲,又怕群众讲。越怕,就越有鬼。我看不该当怕。有什么恐怖的呢?我们的立场是:对峙真理,随时批改错误。我们任务中的是和非的问题,准确和错误的问题,这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克不及用诅咒,也不克不及用拳头,更不克不及用刀枪,只能用评论的办法,说理的办法,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办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办法,让群众讲话的办法。

不管党内党外,都要有充沛的民主生涯,就是说,都要仔细执行民主集中制。要真正把问题打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本人的话,也要让人家讲。骂的后果,无非是本人垮台,不克不及做这项任务了,降到下级机关去做任务,或许调到其余当地去做任务,那又有什么不成以呢?一小我为什么只能上升不克不及下降呢?为什么只能做这个当地的任务而不克不及调到别个当地去呢?我以为这种下降和调动,不管准确与否,都是有好处的,可以磨炼革命意志,可以查询和研讨很多新颖状况,添加有益的常识。我本人就有这一方面的经历,获得很大的好处。不信,你们无妨碰运气。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流放,乃赋离骚。左丘掉明,厥有国语。孙子臏脚,兵书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致贤圣勤苦之所为作也。”[2]这几句话傍边,所谓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终究有无其事,近人已有疑心,我们可以不去理它,让专门家去处理吧,然则司马迁是置信有其事的。文王拘,仲尼厄,则确有其事。司马迁讲的这些工作,除左丘掉明一例以外,都是指那时上级指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置的。我们曩昔也错误地处置过一些干部,对这些人不管是悉数处置错了的,或许是局部处置错了的,都该当依照详细状况,加以鉴别和平反。然则,普通地说,这种错误处置,让他们下降,或许调开工作,对他们的革命意志老是一种磨炼,并且可以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很多新常识。我在这里声明,我不是倡导对干部,对同志,对任何人,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作犯错误处置,像古代人拘文王,厄孔子,流放屈原,去失落孙膑的膝盖骨那样。我不是倡导如许做,而是对立如许做的。我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前史阶段,老是有如许处置错误的现实。在阶层社会,如许的现实多得很。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在所不免。不管在准确道路指导的期间,照样在错误道路指导的期间,都在所不免。但是有一个区别。在准确道路指导的期间,一经发现有错误处置的,就能鉴别、平反,向他们赔礼抱歉,使他们心境酣畅,从新抬起头来。而在错误道路指导的期间,则不成能如许做,只能由代表准确道路的人们,在恰当的机遇,经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起来改正错误。至于因为本人犯了错误,经由同志们的批判和上级的判定,作出准确处置,因此下降或许调开工作的人,这种下降或许调动,关于他们矫正错误,取得新的常识,会有好处,那就不待说了。

篇3:政治学概论全程案例教学浅析

关键词:政治学概论,全程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一、全程案例教学概述

全程案例教学针对的是相对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学习课程, 通过每个章节的案例设计教学将内容晦涩的理论转化为较为生动感性的经验学习,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得教学环境从被动消极接受转变为自主积极探索的多元氛围。在案例讨论分析过程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案例材料, 组织关于案例本身的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依据案例材料信息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并通过团队的合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经由讨论过程实现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 深化对相关理论的认识。

二、政治学全程案例教学探讨

政治学概论是政治学、行政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现教材中出现大量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概念, 使教学内容庞杂, 概念繁多,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政治学概论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 基本构思就是通过全面建设多层次的政治学案例库, 适合“90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从而提升专业学生对政治学理论概念的兴趣, 帮助学生加强对相关政治学重要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把握。通过一个个有趣生动的结合社会现实的中外案例的介绍与讨论, 增强政治学概论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精心设计组织的案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得学生掌握用理论去探究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三、全程案例教学库的建设

实施政治学概论的全程案例教学已证实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相关教学案例并建立一个系统丰富的案例库却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政治世界多姿多彩, 政治现象光怪陆离, 政治学相关的案例材料也汗牛充栋。但是如何合理组织材料和编写案例, 如何对相关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 如何能够紧密结合课程相关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围绕课程教学的宗旨、各部分章节知识点的要求, 建立层次多元内容丰富有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的教学案例库, 需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思路。当今世界尤其是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真实丰富生动深刻的政治学案例素材, 这些材料和我们大学生的生活现实有各种各样的关联, 能够引起共鸣和感想。通过客观材料的积累与沉淀,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认真编排和组织相关数据和资料, 尽量使之生动和丰富, 从而能够引起学生讨论与思考的兴趣和热情。用于课堂的教学与讨论, 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来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平时敏锐的关注政治生活中一些热点事件, 并注意收集相关各类评论及影像资料, 注重典型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从而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编排和组织各种典型事件案例材料, 如小月月事件、爱心妈妈事件、大月份强制引产事件、“80后”官员“火箭”提升事件、昆明“躲猫猫”案等, 这些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事件, 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大家的积极思考, 对学生课堂讨论与发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政治学全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安排

全程案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总是主要是针对政治学概论的理论众多、概念抽象、体系庞杂多元的特点, 在授课全程选取和各个章节知识点联系较为密切的相关主题案例, 任课教师事先充分准备, 认真计划案例教学教案, 组织好相关材料, 每次课要提前发放相关材料, 并将学生事先分好小组, 各个小组做好分工, 通过讨论形成观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分好的各小组选出案例分析主讲人来发言, 发言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对小组的观点加以评判, 适当开展讨论, 老师控制好时间, 把握好节奏, 然后老师进行总结性评述, 结合知识点和同学的发言讨论情况进行主题归纳概括。另外也可根据课程时间进度情况适当鼓励一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同学自主结合, 根据课程章节安排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归纳案例, 结合自己领悟和感受做成相关课件, 上课集中时间由同学进行讲解, 之后其他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进行适当的互动与讨论, 从平时成绩等方面适当对这样的同学给予激励, 进而充分调动不同学习习惯爱好的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政治学全程案例教学过程关注重心

1. 案例材料选择应有时代感, 社会性, 应该选择具有生动时代特点、内涵深刻、材料丰富的经典案例。

只有吸引同学关注的案例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要精心挑选相关主题案例。要分层次选择设计相关案例, 既有理论性, 又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2. 案例教学过程对学生也有相应要求, 比如学生事先

要对相关资料有充分了解, 对相关主题相关理论概念要有一定预习。这样在案例讨论或者发言过程中才能有理有据, 言之成理, 讨论中也才能形成思辨的过程, 所以需要任课老师指导学生适当投入时间与精力认真去准备。

3. 认真设计案例分析问题。

案例材料丰富的同时, 相关授课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 能很好地激励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考, 问题的设计不宜过于宏观也不宜过于具体。案例问题应该能充分反映章节基本知识点的内容, 深入浅出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重点难点, 提升各方面能力。

4. 通过网络课程网站建设提供交流互动平台。

通过学校的一些网络课程平台建设, 为学习课程的学生提供交流互动平台。如设置论坛中心、在线辩论、等板块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激励引导学生在讨论版块对一些热点问题思考, 课下丰富的交流过程也可以使得大家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5. 教师注重程序过程的把握。

教师要对讨论的主题、小组发言的顺序、时间的控制等做好事先的计划, 要充分考虑好同学会提出的问题, 能够给予同学简要精练的概括和总结, 使得案例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满意效果。

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引入全程案例教学手段, 可以较好的体现政治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可以较好地促进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老师也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引导激励, 发挥案例教学的积极功能, 使得政治学概论课程变得有趣生动, 不再晦涩抽象。

参考文献

[1]杨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案例教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7) .

[2]张建伟.行政伦理学全程案例教学初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

[3]游静.全程式案例教学在《会计软件应用》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 2010, 4 (7) .

[4]萧志强.在市场营销策划教学中实施全程案例教学初探[J].南方论刊, 2009, (8) .

篇4:《政治学概论》读后商榷

一,第136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西德又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国,并时期(原文如此!)拥有较大的权力。”

区别一个国家的政体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主要是看政府首脑,即国家行政机构的最高领导人是内阁总理还是总统。战后,虽然联邦德国的宪法——基本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和罢免联邦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签署法律和法令并予以颁布,解散联邦议院,宣布国家处于防御状态,代表联邦签署和批准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任命联邦法官、联邦官员、军官和驻外使节,以及接受外国使节的到任,发布诸如断绝外交关系等国际性声明,颁发联邦勋章和奖章,代表联邦实施大赦等权力,但是联邦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他基本上不拥有行政权力,其地位和职权仅相当于一般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联邦德国的总统仅仅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性代表。

以联邦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是联邦德国的最高行政机构,能够对内政、外交和国防等各方面的事务作出决策和行使实际权力。根据一九六八年六月通过的作为基本法补充的“紧急状态法”,联邦政府可以在非常时期独揽一切大权。每届联邦议院产生后,联邦总理候选人是由联邦总统同联邦议院中各议会党团会商后提名。通常,联邦总统总是提名联邦议院多数党的领袖为总理候选人,然后由联邦议院全体大会不经过辩论就投票选举产生。凡得联邦议院法定过半数票者即当选。因此,联邦总统在决定联邦总理人选上并无什么实际权力。加之,以联邦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不是向联邦总统负责,而是向联邦议院负责。

因此,联邦德国的政体应为内阁制。

二,第159页:“有的国家还为政党活动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例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一九四六年制定了专门的政党法,并以此为根据取缔了共产党和新法西斯党。”众所周知,联邦德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怎么可能在成立以前就制定了政党法来取缔共产党和新法西斯党?

三,第288页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一九四四年四月四日;苏联东欧八个国家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二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宣布在组织武装力量和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次年五月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首先,一九四四年四月四日和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应是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和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之误。其次,实际情况是苏联东欧八国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就西方在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签订的巴黎协定中同意联邦德国参加北约而商讨对策。会议通过的宣言向西方发出警告:如果西方国家批准协定,接受联邦德国参加北约,那么苏联东欧国家就要采取共同措施,建立联合的武装力量及其指挥部。提出警告并不等于采取实际行动。这次会议只是开始为建立一个与北约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作准备。一九五五年三月,苏联东欧国家进一步就签定集体友好互助条约和建立联合武装力量等问题进行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

四,第288页:“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根据……在一九五八年一月正式生效的罗马条约成立的。以后,英国、爱尔兰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丹麦、挪威先后加入。共同体已由六国扩大为十国。”

篇5: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三、国家权力的结构

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政体的涵义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2.政体与国体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3.政体的选择

(1)影响政体的因素:国体,社会政治力量的要求,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国际环境(2)政体选择多样性(3)~~~~~自主性

(4)~~灵活性和变异性

二、不同类型国家队的政权组织形式(一)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

君主制是指由一名君主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政体类型。世袭制 2.共和制

总体特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公社制 2.苏维埃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对国家权力进行的划分与配置。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1.单一制

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2.复合制

其一般特征室友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

(1)联邦制。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州,邦,省)通过制定并遵守统一的联邦宪法而形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2)邦联制。是由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缔结条约分享部分国家主权而形成的松散的国家联合形式。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涵义与构成

一、国家机构的涵义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国家机构基本特点:(1)阶级性(2)社会性(3)实体性(4)职权性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机构职位(首脑)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制定、修改、中止和废除法律的国家机关。3.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和通过的法律和法案,并且管理政治与社会事务及各行政职能部门机关事务的组织机关

4.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机关。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三权彼此平行分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掌握和行使 第四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政治民主的概念

广义:泛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实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狭义:即政治民主,主要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民主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 2.民主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 4.民主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第一,议会制度。议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的核心机构和主要制度标志,它一般由通过选举产生并具有一定任期的议员组成,被视为民意的代表机构。第二,选举制度。选举制度又称竞争性选举,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机制之一。第三,政党制度。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另一重要实现机制,是西方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要素。具体原因:

一是工人运动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二是社会主义的压力和和影响。三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是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专政。局限性:

第一,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第二,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第三,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第五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的涵义和作用

二、政党的涵义和特征

政党的定义: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成员所组成,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展开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第二,政党是由阶级、阶层以及其他重要社会集团中政治上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有自己的组织个纪律。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第五,政党与政权联系紧密

三、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争取、团结和影响群众。第二,集中阶级的意志 第三,培养政治骨干

第四,掌握、行使或影响国家权力。第二节 政党制度

二、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类型 1.两党制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英国

第一,两党活动围绕下议院选举展开。第二,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美国

第一,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第二,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第三,两党制以单人选区多数制为基础。新变化:第一,政党存在的社会基础趋向一致 第二,立法与政策主张趋同 2.多党制

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三类: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3.一党制

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单独执政 第六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概述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定义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等行为。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

第二,政治参与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公共政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三,政治参与主要指实际行为,而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认知等主观因素。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动员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一,促进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第二,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三,监督政治系统的运转

消极影响:骚乱,极端和盲目的参与,会大大削弱政府权威。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

一、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 1.投票表决 2.政治选举 3.合作行动 又称社团活动 4.个别接触

又称个人接触、政治接触或主动接触,是指公民出于个人原因,主动接触政府官员或其他公职人员,表达政治意愿,进而试图影响决策的行为。

二、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实质 1.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

(1)以资本实力为基础,表现出实质上的不平等(2)利益取向的狭隘性

(3)政治参与以公民个人行动为主要形式(4)政治参与的效果或影响力相当有限 2.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

它仍然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一、文化与政治学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中基本形态。

狭义的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我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2.政治文化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会形成关于政治生活的风俗习惯、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自发的政治心理和自觉反映政治实践和政治关系的系统的政治意识。就是政治文化(1)主体是一定社会成员

(2)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和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上层建筑。(3)长期积累

(4)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3.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第一,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 第二,对现实政治思想的研究。第三,对公民政治态度的研究。第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研究。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四、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第二,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变迁。第三,影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篇6:自考《政治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

【选项】

A、亚里士多德

B、凯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2、【题干】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

【选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题干】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

【选项】

A、《共和六论》

B、《君主论》

C、《社会契约论》

D、《政治学》

4、【题干】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

【选项】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5、【题干】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

【选项】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

C、暴力

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6、【题干】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

【选项】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自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7、【题干】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 )。

【选项】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利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8、【题干】下列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是( )。

【选项】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9、【题干】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起始于以下哪位政治家推行的新政( )。

【选项】

A、丘吉尔

B、罗斯福

C、斯大林

D、华盛顿

10、【题干】现在的欧盟属于以下哪种国家结构形式( )。

【选项】

A、联邦制

B、地方分权制

C、邦联制

D、中央集权制

11、【题干】三权分立不包括以下哪种权力( )。

【选项】

A、行政权

B、联盟权

C、司法权

D、立法权

12、【题干】下列各国议会,实行一院制的国家是( )。

【选项】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新西兰

13、【题干】政党的本质属性是( )。

【选项】

A、民族性

B、稳定性

C、阶级性

D、民主性

14、【题干】资产阶级政党最初产生于( )。

【选项】

A、法国

B、德国

C、俄国

D、英国

15、【题干】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是( )。

【选项】

A、《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B、《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C、《传统社会的消失》

D、《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

16、【题干】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是( )。

【选项】

A、国家机构

B、社会公共机构

C、政党

D、政治团体

17、【题干】认为政治发展史“现代化的政治后果”的是( )。

【选项】

A、达尔

B、派伊

C、亨廷顿

D、阿尔蒙德

18、【题干】解决民族**,核心是实现( )。

【选项】

A、民族同化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繁荣

D、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9、【题干】指出“解放被压迫民族的前提就是在政治方面进行双重改革”的是( )。

【选项】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0、【题干】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 )。

【选项】

A、国家

B、政党

C、垄断组织

D、民族共同体

二、多项选择题:

1、【题干】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有( )。

【选项】

A、中国政治

B、行政管理

C、公共政策

D、政治思想史

E、比较政治

2、【题干】亚里士多德以掌握国家权力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 )。

【选项】

A、****国

B、民主国

C、贵族国

D、暴民国

E、君主国

3、【题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人是( )。

【选项】

A、欧文

B、莫尔

C、康帕内拉

D、傅立叶

E、圣西门

4、【题干】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来看,法西斯国家普遍具有以下哪些传统?( )

【选项】

A、国家至上主义

B、国家崇拜

C、民主至上主义

D、民族优越

E、沙文主义

5、【题干】国家形式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

【选项】

A、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国家的结构形式

C、行政区域

D、政治体制

E、宗教制度

6、【题干】****君主政体的特点是( )。

【选项】

A、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

B、君主的权力收一定程度的限制

C、君主拥有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

D、君主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E、君主对议会负责

7、【题干】议会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其职权包括( )。

【选项】

A、任免权

B、立法权

C、财政权

D、决定权

E、监督权

8、【题干】政治团体的作用有( )。

【选项】

A、组织功能

B、参政功能

C、立法功能

D、民主监督功能

E、教育功能

9、【题干】马克思主义认为,区分不同政治文化的标准主要是( )。

【选项】

A、组织方式

B、经济基础

C、执政党

D、阶级性质

篇7:政治学概论大题1

1、简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2、论述题:学习政治学与培养公民素质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3、简述国家职能的基本内容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

依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政治职能的弱化,社会职能的扩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职能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论述)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3)国家是个机器。

5、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简答)(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6、简述龚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特点(简答)(1)从19世纪未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也随之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也随之从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2)在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3)垄断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必然走向反动。所谓反动,是指它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7、试评述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理论。(论述)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福利国家是的最初尝试是从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开始的。从国家活动方面来看,“福利国家”由过去的“自由放任主义”变为“计划主义”;“由不干涉主义”变为“干涉主义”。从国家推行的政策来看,“福利国家”由过去的不负责“援助”居民的社会生活,变为承担保障与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

福利国家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只是改良现有制度的一种权宜办法。当代的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时代的产物。

福利国家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国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结合的国家。(简答)

马克思主义从民主的本质出发,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是由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民主的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民主是指居民与政权的关系;

(2)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3)民主指国家活动的原则。

民主的这三个方面的含义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和各项公民权利的民主。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9、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简答)

(1)人民民主专政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民族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2)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基础的的性质和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发广泛性; 展而变化。

(3)人民民主专政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

17、简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形式;(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4)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作制。

民的社会生活。

1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简答)

(2)民族冲突又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式出现重大变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系格局及相关国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具有如下特征:(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视民族冲突问题进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一步复杂化。

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18、简述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族政策。

(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19、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建设的指导思想。

照国家总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

11、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简答)

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加全国的政治生活。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20、试述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征.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与阶级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

问题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

联系:1,民族是有不同的阶级组成的,民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所采取的方式。族都是有阶级的民族。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政体表征阶级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相比较而言,借机问题处于主导地位,民族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具有从属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着主张在关系,一定的固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多民族的国家内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政体必须适合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坚持把党性放在民族性质上,反对民族主义。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它是压迫民政体与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和多

族的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民族在样性的特征。

四个特征方面的差别即民族的差异性,并不

1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能产生民族压迫,民族压迫根源在于剥削制治理形式。(简答)

度,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铲除了剥削,才人民代表大会制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能根除民族压迫。

正体形式,这是因为实行基层政权机关直接选区别:1,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阶级举产生,其他各级权力机关间接选举产生的制是以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取得报酬度。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民族则面的各级因素。并逐步实现由代表机关转变为是以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国家权力机关。

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四项特征来区别而形成13、论述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的两大特色。的稳定的共同体。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

范围不同。民族问题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导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盾问题,核心是民族平等和团结问题;而阶居区行的,通过自治机关待命自治权来实现,级问题则是各阶级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充分尊重和保障利益要求而产生的斗争与合作问题,核心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体现通过阶级斗争获得权力问题。3,当一个民了中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族为了民族独立和平等,反抗外来侵略时,的原则。

这是的主要矛盾就会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特别行政区制度包括:一个国家即

族矛盾,从而使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

21、论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解决主义;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总统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性质居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工人阶级与各民族其他

14、简述三权分立制衡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简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答)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就是民族平等和民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族联合。(1)马克思主义国解决民族问权力,它们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题的基本原则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民各自独立行使,形成鼎立之势,而又互相制约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和平衡。

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2)马克思主

15、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有哪义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根据是些。(简答)

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趋向。(3)马克思主义国解决民族问题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压迫民族(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22、压力集团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影响。

(3)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压力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政治术与分工责任制。

语,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性利益团体,(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即政治团体。压力集团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结构和过程。垄断阶级通地方两个积极性

过政党和压力集团影响立法、行政、司法活动,16、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政党、压力集团、国家机构及三者(简答)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新的政治结构模式。社会政治总问题就是社会革命和国家政权

23、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国家政权的关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解决民族问题心;2,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3,不断加强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总问题和解和改善党的领导。

24、简述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2)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社会革命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的成败和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治乱兴衰。的关系。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1

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手段,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外在方式。可见,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二者的关系是极其密切和相辅相成的。

25、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努力维持能使政治体系有效运转的社会环境,以保障政治体系的稳定。);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将政治社会化定义为通过社会的政治教育方式,是政治文化个性化的过程);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26、论述题:如何坚持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

义方向。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

向,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原则: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27、简述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从量变之变规律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

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政治发展同样受到量变质变规律的制约。政治发展性质的改变是属于质变过程,是政治发展的“质”的飞跃。而政治发展的质变又是政治发展量变的积累和政治能量的爆发。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就体现为政治改革。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中的一个相互联结的过程。

28、如何理解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

需要我们首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

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保证人民民主;需要通过政治改革,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

29、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

内容。

社会主义法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具体包括:1,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有极大的权威;3,实行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0、简述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联系: 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和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特殊情势下,一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成败得失甚至会影响国内政治发展的方向、进程,影响国内政治的兴衰荣辱,乃至引发国内政治的根本性变革或逆转。

区别: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3,政治行为主体不同。

31、简述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

动、配置、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32、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国际政治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篇8:政治学概论论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概论课,问题式,教学

当前, 高职院校掀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热潮。笔者立足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教学和高职学生实际, 大胆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通过科学设计问题, 恰当营造情境, 巧妙提出问题, 展开良性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 (以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为例) , 笔者总结出高职概论课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七个具体步骤。

前置问题、自主先学

前置问题, 即概论课教师在了解高职生的学情、认知结构以及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的基础上, 将新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分解, 创设若干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至少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一至两个问题) 。如什么是和谐、和谐社会?请找出几个我们身边的不和谐的“音符”, 我国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吗?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学生在接到学习任务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或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上交学习成果, 做好课前准备。学生上交的学习成果可以多样化, 如下载图片或视频、制作PPT、制作学习网页、写学习心得等, 并将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前置问题、自主先学是本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 有利于提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正如布鲁诺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概论课因其理论性较强, 部分高职学生觉得难懂难学, 对它敬而远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概论课教师要好好把握新课导入环节, 结合学生先前上交的学习成果, 利用短短的3~5分钟时间, 以变化的方式如视频、音频、故事、诗歌、漫画、笑话、寓言、热点、疑点等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导入环节播放祖海演唱的《和谐中国》视频, 就能做到先声夺人, 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导入固然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但更多地是为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新课导入, 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接近真实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融合在问题情境中, 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带进当前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热点问题、自己的重大思想疑惑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分析、思考、讨论、探究、解答。

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教师提出问题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否有的放矢, 并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问题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情境性。问题要包含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情境化元素,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思维。二是合适性。问题的提出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深度只求够, 角度力求新, 坡度切记缓, 使学生有展示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从而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三是层次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难度上就要体现层次性, 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的愉悦。四是启发性。教师或者提出一些问题条件和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不匹配的问题, 或者巧妙地把问题设计成错误的, 甚至还可以在没有疑问的地方设问, 以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 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促使学生的思维深化。在这一步骤中, 概论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视频《和谐中国》的片段, 进而提出系列问题, 如要求学生结合视频思考什么是“和谐”、“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 当前我国社会是不是已经是和谐社会, 有没有、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 我国是否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么建设, 等等。

通过提出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以后, 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 进而要求学生在疑问的引导下去自主探索和思考。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本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把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的调控、情境的创设上来, 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疑难, 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在这种既有教师设计问题, 又有学生提出问题的课堂上,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

质疑问难、发展思维

要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需要学生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教师结合前面提出的系列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自由发言。通过质疑问难, 学生会努力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在这一步骤, 概论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促进学生敢问、乐问、会问, 不断提高学生“问”的水平。还要创造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感到有表现的机会和场所,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然, 这种质疑问难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学习, 也不是无组织状态的盲目探究。对学生而言, 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情境作为质疑问难的载体, 去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而每个情境中都要有帮助、引导质疑问难顺利进行的系列问题, 更要有学生协作和教师指导。而教师成功的组织、引导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为此, 教师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是不是已经是和谐社会”、“我国是否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等学生质疑的难题, 应在把握问题共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出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进而设计出能将讨论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释疑解难, 而是要以新问题的形式把问题交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后续的步骤解决。

集中交流、师生共学

集中交流、师生共学是质疑问难、发展思维的延伸和提升, 包括学生反串、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三个层层递进、相得益彰的小环节。

在学生反串环节, 教师每次安排一至两名学习小组代表上讲台以图片、视频、PPT、学习网页、学习心得等形式向同学展示、讲解本组的学习成果, 并结合质疑问难环节中的相关问题 (如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具备条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以此为基础开展交流、讨论。学生反串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又一个特色, 它让学生亲自体验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就感得到相当大的满足。

小组讨论是学生主体共同参与、互相指点、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的过程, 它是学生学习小组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在讨论、解答前面几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时, 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小组的成员。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合作, 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 探索问题, 并且提出独到的见解。在问题解决阶段, 以小组形式产生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当然, 解决问题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获得新的知识, 使自己的思维更趋合理和严密, 同时学会倾听、互助, 学会尊重、鼓励、感激, 培育协作精神, 提高协作能力。此时, 教师需要做好学习的引导者, 及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困难和障碍, 并适时亲自参与到讨论中去, 给学生引导、分析、建议和帮助。

集体交流是小组讨论的延伸和继续,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一次更广泛意义上的合作。集体交流不仅要解决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给更多的学生创造一个主体能力展示的平台, 让他们进一步展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果, 以弥补学生反串环节在人数上的局限。在这个环节, 教师要放权给学生,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正确的认识给予支持和赞赏, 对学生认识的不足给予肯定和引导, 对学生认识的偏差和错误给予包容和宽恕。

教师讲授、以教促学

应当承认, 高职学生在年龄阶段、认知结构和认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 决定了其思维的层次和水平。虽然在构建本模式时, 特别是前几个环节注重了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但高职学生思想的深度、广度和整合能力还是远远不够, 以至于有些问题学生仍未理解和解决, 这就依然需要教师进行重点讲授。

在重点讲授阶段, 教师应当精讲, 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式的讲解。首先, 讲授不要从头开始, 只需对前几个阶段的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其次, 讲授要简练、准确、生动, 点拨要巧妙、适度, 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一定的思考、归纳、总结、创新的余地。再次, 讲授要敢于超越和创新。一方面, 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相关的材料,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 要提出一些独到的有创见性的观点与学生共享, 实现学生在认识上的升华, 在思维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能力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反思评价、拓展创新

为了检验重点讲授的效果, 更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概论课教师有必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思考, 引导高职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 使学习走向深入。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有助于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可以应用党的创新理论去认识经济社会生活和改革开放实践, 使教材理论、社会现实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反差缩小,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更重要的是, 学生可通过评价自己的成果, 反思自我, 进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拓展创新是高职概论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亮点。袁振国教授指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是问题教学的精髓。”在概论课教学中, 教师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既定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是诱导和启发学生反思自身以及自己的所学所得, 并且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及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问, 不断创新。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提示学生反思自己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种种表现, 让他们进一步思考个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引用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的自我和谐”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铁路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和谐铁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等等, 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结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后续的学习。

总而言之, 前置问题, 自主先学, 是实践本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先学, 情境创设、以疑导读、质疑问难、集中交流等, 教学环节才能展开, 教师的重点讲授也才有针对性。导入激趣, 创设情境, 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能产生直接影响。而由以疑导读到质疑问难再到集中交流则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是本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教师的重点讲授充分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拓展创新则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 更是本模式的最大亮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柴维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从“问题式教学法”谈起[N].中国教育报, 2001-08-10 (3) .

[3]夏青峰.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J].江苏教育, 2003, (4) .

上一篇: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下一篇: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