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2024-04-10

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精选12篇)

篇1: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史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了解孕育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土壤缺失、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脱离传统体育活动本身等现象。为了缓解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困境,使它重新焕发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我们应抓住当下有力因素让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发挥出它原有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1清以来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状况

1.1武术文化发展

武术文化之所以在陕南流行是因为这里有“尚武强悍”的民风。清代,陕南民间武术活动盛行,流行拳种较多,主要有醉八仙、少林拳、梅花拳、板凳拳、四把锤、炮拳、棣花拳等。民国15年(1926)左右,商县一武术教官黄朝申受聘于启化乡国民第一中心小学,从事武术教师,开课受徒,从此武术开始以新的形式传播发展[1]。这极大的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解放以后,由于社会的稳定和武举考试的废除,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重创。如武术中的醉拳发展至今,习传普遍,除部分保留传统醉拳法外,其他醉形渐少,注重演技与运招,变得套路。

1.2龙舟文化发展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陕南地区主要以汉水谷地为主,由于水力资源比较充足,因此赛龙舟是这里开展非常普遍的体育项目之一。安康的龙舟,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但20世纪60年代后,这项活动被迫中断,直到1991年时,才通过端午节的节日活动得以恢复[2]。如今的龙舟活动虽然开展的越来越广,但以偏离原来龙舟文化的轨迹,在龙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更偏重于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商机和利益,同时人们更加注重龙舟活动为他们带来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2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孕育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土壤流失

在陕南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陕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陕南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时代和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陕南传统体育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承载传统体育文化地载体受到破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受到损失。例如早起在小孩间流传的丢方、狼吃娃等游戏已经被现代的电子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所取代,出现严重的传承危机。

2.2体育文化脱离体育项目本身

陕南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传统体育文化特色鲜明,但近年来人们为了响应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号召,将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分裂开来出现了“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效益和结果,为了省时省力将传统体育文化从传统体育活动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宣传和推广,造成传统体育文化脱离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孤立出来。体育文化的传承脱离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必将在传承的道路上变得行尸走肉,失去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活力和内涵。

3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3.1将传统体育文化用节固定

中国节日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累、凝聚、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中国人对于节日有着独特的情感,因此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深远。陕南的龙舟竞渡就是最好的诠释,陕南每年的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就是龙舟竞渡活动,龙舟竞渡借助传统节日来发展和传承它本身的文化,使龙舟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得以传承至今,并成为陕南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因此,陕南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节日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来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为陕南传统体育项目成立专门的节日,如武术节、舞龙节、社火节等。

3.2回归本体宣传

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出现问题我们除了找出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原因外还应该思考产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体育活动本身是否出现问题,因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传统体育活动本身的开展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要想长久的发展和传承还是离不开传统体育活动本身。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体育活动长期发展和积累的产物,要想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归根结底还要回归到传统体育活动本身。

4结语

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在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下,充分了解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依据本土的环境来发展弘扬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同事在传承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适当地体现时代精神,在立足本土的情况下面向世界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完全现代化发展,要在陕南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吸收外界有利于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因素,通过综合创新来实现陕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商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商州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2]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作者:司乃丹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篇2: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中国节日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累、凝聚、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中国人对于节日有着独特的情感,因此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深远。陕南的龙舟竞渡就是最好的诠释,陕南每年的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就是龙舟竞渡活动,龙舟竞渡借助传统节日来发展和传承它本身的文化,使龙舟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得以传承至今,并成为陕南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因此,陕南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节日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来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为陕南传统体育项目成立专门的节日,如武术节、舞龙节、社火节等。

3。2回归本体宣传

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出现问题我们除了找出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原因外还应该思考产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体育活动本身是否出现问题,因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传统体育活动本身的开展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要想长久的发展和传承还是离不开传统体育活动本身。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体育活动长期发展和积累的产物,要想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归根结底还要回归到传统体育活动本身。

4结语

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在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下,充分了解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依据本土的环境来发展弘扬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同事在传承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适当地体现时代精神,在立足本土的情况下面向世界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陕南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完全现代化发展,要在陕南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吸收外界有利于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因素,通过综合创新来实现陕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商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商州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

篇3: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陕南地区位于秦巴山脉之间, 是我国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 既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接合部, 又是南北文化交融、转换的交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 不仅使陕南地区的文化源远流长, 也使得区域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呈现不同的特色。但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下, 陕南地区如何保护这种独有的体育文化, 如何更好地发展这种文化, 延续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

国内并没有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形成统一的共识。《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 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笔者则认为, 民俗体育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 由广大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细而言之, 民俗体育基本包含两个方面: (1) 民俗体育存在于广大群众生活之中; (2) 民俗体育是被广大群众所继承和发扬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它是可以延续的一种社会文化实践。

二陕南地区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1. 陕南地区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背景

陕南地区地处我国中部, 介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 其上游秦岭耸立, 下游巴山横亘, 汉水横贯于其中, 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天然地形。汉水上游历史悠久, 是南北文化交汇和转换的交点, 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源地, 也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最先影响的地区之一。以汉江为主干, 处于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和汉文化三大文化区的枢纽地带。陕南地区的风俗体育长久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润之中, 体现着它独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陕南地区民间民俗传统体育的种类和特点

第一, 节日习俗类 (舞龙舞狮、社火、踏青、水船、跑旱船等) 。 (1) 舞龙。舞龙的别名是“祥龙”, 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 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 店主先在旁边放一挂鞭炮, 待大狮靠后, 小狮子上前时, 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 俗称“烧狮”。烧完狮后, 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 接着店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根竹竿, 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 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 或叠成人梯, 到顶上由狮子衔取, 俗称“抢青”。取下“利是”, 又燃放一挂鞭炮, 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 名曰“扫荡”, 意为把污秽邪气扫掉。 (2) 社火。社火全市各县流行。春节时一般在街镇村巡回表演, 形式多样, 有悬台芯子、高跷、地社火等, 以各种脸谱服装扮演戏剧人物、场面, 融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陕南悬台芯子社火尤为著名, 多层钢架上叠立戏剧人物造型, 有多至五六层者, 惊险异常。还有舞狮、彩莲船、竹马、龙灯、板凳舞、贝壳舞等形式。 (3) 踏青。清明时节, 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 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 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

第二, 民间舞蹈类 (端公跳神、汉调桄桄等) 。 (1) 端公跳神。端公跳神本为古代巴蜀巫师 (端公) 跳神的歌舞形式, 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 属地方小剧种, 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 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 故又称“对对戏”。适宜排演小型剧目, 其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泼洒脱。唱词幽默风趣, 艺术风格独特,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是陕南最出名的艺术剧种。 (2) 汉调桄桄。汉调桄桄, 又称汉中梆子戏, 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 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 属梆子腔戏。其唱、白吐字归韵, 均以汉水流域语音为基础, 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始于元代, 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 又融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 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汉调桄桄音乐优美, 语言幽默、风趣, 通俗易懂, 表演动作大方、朴实, 唱腔喜怒哀乐界限分明, 生、丑、净、旦, 行当齐全, 唱、念、做、打, 和谐完整, 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性格特征。

第三, 娱乐游戏类。娱乐游戏类包括荡秋千、抓子、笑和尚耍狮子、赶毛、捉严颜等。还有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民俗体育项目——汉中滑竿。

3. 陕南地区民俗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第一, 传承性不佳。民俗体育大都属于行为民俗, 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但是这种传承方式已被破坏, 年轻人平时的娱乐方式很少再以这种古老的方式进行, 大部分都进行电子竞技等。城镇化建设推行, 城乡、村落的交通、通信等服务的发展, 民俗体育的地方性渐渐减弱。由于诸多原因影响着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 致使一些项目面临失传。

第二, 现代适应性不强。民间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传承于民间较为原始的文化形态, 有些项目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 甚至有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成分, 如陕南的端公跳神、羊皮鼓、耍坛等。这些项目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反映出陕南地区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的现实。

第三, 政府保护力度薄弱。民间民俗体育是一种民俗文化, 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对社会长期产生着影响。然而, 受到现代经济环境的影响, 当地政府仅注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 而忽视了这些具有历史意义与传承价值的项目, 使陕南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不能得到有效的、全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陕南地区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但是, 我们对它的保护、研究力度较薄弱, 如果任其发展, 它很有可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走向衰败, 甚至断绝传承。虽然近几年国家已认识到民间民俗体育的价值, 相关的研究不断增加, 成果比较丰富,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后一段时期, 民间民俗体育的研究内容不仅要注重现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更应该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民俗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探讨上, 掌握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律, 更有利于我们对其的保护和永久传承。

参考文献

[1]邱毅、杨柳、李宏印.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资源利用探究[J].大家, 2012 (16) :116~118

[2]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1) :99~102

[3]邱毅.汉水上游地区民俗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黑河学刊, 2012 (6) :102~105

篇4:陕南丧葬仪式中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丧葬仪式;孝文化;饮食文化;道教文化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死亡对于群体的影响是最大的。为了纪念亡者曾经的社会价值,举办一场仪式就是必要的,不仅寄托生者对亡者的哀思,也成为人间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通过对丧葬仪式的认知,笔者剖析丧葬仪式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及其功能,充分发挥它对社会的整合作用。

一、传统的丧葬礼俗

广义上的喪葬礼俗泛指丧葬、祭祀等典礼中人们应遵守的礼节[1]。整个丧葬仪式分为三个阶段:葬礼前的准备、正式举行葬礼仪式和三年守孝。

(一)葬前的礼俗

送终:当老人临终的时候,儿孙应守候在身边。他们要迅速为亡者穿上寿衣。寿衣一般分为七层,四季衣服一应俱全。且要根据亡者年龄给脚上牵上细线。

发丧:将死者躯体停放于灵堂的灵床上,以黄纸覆面。亡者头前摆放瓦盆,多为烧纸用。脚前点燃“长明灯”。

报丧:丧家要立即请当地有威望的人主持丧葬仪式。丧家要分头报丧,请法师乐队,找风水先生选墓地、算时辰,扯孝布,箍墓等等。晚辈应即刻穿孝,以麻线束腰。

设灵堂、经堂和礼房:灵堂设在堂屋靠后檐内,旁边设礼房,在另一房间内设经堂供道士作法。灵堂的摆放如下:寿材最里,其次为摆设的各种吃食,最外摆放奠酒用品及烧香、烧纸等用品。

(二)正式葬礼

入殓:待到算定入殓的时辰,首先用上等的麻纸在棺内铺厚厚的一层,接着铺上棉被,然后儿子托头,女儿托脚将亡者放进去,再放入松柏和竹叶,表示“长青”。再对周围的空隙进行填塞。最后,盖上棺盖,再铺上绣花棺罩。

吊丧:根据风水先生拟定的起事日期,亡者的亲属要在起事之后,下葬之前前来吊唁。哭丧是一门极为讲究的“艺术”,抑扬顿挫,边哭边唱出与亡者生前的故事。

守夜:亡者的近亲属要彻夜守在亡者的灵柩跟前,表达亲属对亡者的惜别。法师要连续不断地做法事。这个过程大约持续3~7天,根据季节、亡者身份而定。

出殡:出殡的时辰一般定在凌晨。长子扛引魂幡于前,其他孝子执哀杖随于后,随葬品尾随前往墓地。灵柩一抬出灵堂,扫丧者要迅速将灵堂内残余的物品由内向外清扫干净,随着出殡的队伍送至下葬处。

下葬:将灵柩抬至之前箍好的墓地处,先由孝子铲第一锨土。封土后立石碑,将引魂幡、哀杖插在四周,并焚烧随葬品、扫丧残物以及亡者生前衣物等。

(三)服丧

亡者下葬之后,其近亲属还要遵守传统的礼俗为其守丧。如三年之内不得婚娶,不穿红色衣物等。

送火:亡者下葬之后的傍晚要在茔墓附近烧火,连续三天,将亡者生前的衣服物品烧尽。

“七七”:从亡者去世后每七天家属要在茔墓前烧纸,直到“七七”为止。

周年:中国传统讲究服丧三年,在亡者的忌日要祭奠。第三周年之际,要举行重新举行一次类似于葬礼的仪式――“换孝”,由主家准备物品,将晚辈的孝布换下,以示服丧完毕。仪式结束后,将亡者牌位送往墓地。

二、丧葬仪式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其功能

作为一种传统的仪式,丧葬仪式中蕴含很多传统文化因素。孝文化和礼文化贯穿始终,饮食文化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仪式的核心是道家文化。

(一)孝文化

在传统社会中,“孝”是长辈对晚辈最起码的要求。丧葬仪式中,孝文化贯穿始终。晚辈希望通过大操大办表示对亡者尽最后的孝道。孝子孝女是除了亡者之外仪式中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关注他们的行为是否得体,来评判他们对亡者是否孝敬。“丧礼活动是强化灌输劝孝行善传统道德教育和维护血缘宗法制社会的有力手段”[2]。

(二)饮食文化

整个葬礼短则三天,长则七天甚至更久。丧家要根据自身经济能力来准备待客菜肴,为所有前来吊唁和同村帮忙的人准备吃食,共四道程序。①茶果八样,约半小时后撤掉;②凉菜四荤四素,相间摆放;③按一菜一汤顺序陆续上八样荤菜;④撤掉所有盘子,用小碗装精致的小菜,用来吃主食。“坐席”极为讲究,“执客”负责“看席”,邀请尊长者坐“上席”,其他人“围席”。这既考验执客能不能根据主家的亲缘关系判断来者地位,又考验执客是否能根据人们的“熟人圈”安排合适的席位。

这种仪式性的聚会充分展现了整个社区以血缘关系为本伸展开来的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在这张网中,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在这场仪式中,丧家是投入水中的那颗石子,散开的涟漪代表着亲疏程度不同的血缘和地缘关系[3]。对于这张社会关系网中的其他成员来说,参加葬礼本身就对社会交往和社会整合具有积极作用。

(三)道家文化

在丧葬仪式中,道士会设专门的丧葬道场,为亡者超度灵魂,以期早日升天。道场活动一般从“起事”的第二天开始,丧家接来道士后开始布置经堂,摆上神位、丧家三代宗亲和亡者的牌位。道士换上道袍以后,道场正式开始。主要内容依次有开经、请神、发忏、报恩、跑轿、观灯、放食、打散、辞令、盖棺、送葬等[4]。这种仪式并不是封建迷信落后文化,而是生者自身感情的发泄地和精神的寄托点,是长久传承创新的成果。社区也以此种关系维系着并稳定着。

参考文献:

[1]李松柏.陕西关中丧葬礼俗的文化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李松柏. 陕西关中丧葬礼俗的文化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5:陕南城镇建设发展调研提纲

一.调研目的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结构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现阶段,中国西部城镇化不仅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而且,也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之后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城乡差距,大力推动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中国西部地区一系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与学习在“十一五”期间,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在推动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具体对策、推动模式、发展成果,以及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二.调研内容

1.城镇化建设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2.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3.城镇化建设中的城乡统筹发展 4.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推进 5.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特色塑造

6.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7.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建筑与历史遗址的保护 8.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9.城镇化制度变迁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障碍 三.资料收集

1.县规划局

(1)《陕西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报告》(2008年)(2)《陕西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3)《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4)《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5)《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6)《汉中市县城村庄布局规划》(2005-2020年)(7)《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8)《商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汇编》(2006-2020年)(9)《汉中、安康、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统计局

(1)汉中、安康、商洛市统计年鉴(2009或2010)

(2)“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关指标统计资料

(3)“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统计资料(4)“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统计资料(5)“十五”~“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城镇化发展变化统计资料

3.建设局

(1)“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城镇建设情况(2)汉中、安康、商洛市重点城镇建设典型案例(3)汉中、安康、商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 4.环保局

(1)汉中、安康、商洛市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功能区划(2)汉中、安康、商洛市“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

(3)汉中、安康、商洛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4)汉中、安康、商洛市农村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四.典型重点镇参观

推荐两个有代表性的重点镇安排参观 五.调研时间

2011年8月22日~~~~2011年8月28日

感谢汉中、安康、商洛市各部门领导的接待与支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部城镇化建设发展调研小组

篇6: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x》,《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x,在那次的x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篇7: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产业;传播

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具体化、清晰化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影响作用的实现都需要传播的手段来实现。纵观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有西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他们更重视对其的传播与宣传力度。因而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分析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保守僵化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时间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在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便显得过于保守,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与发展呈现出了滞后性。因而,在其传播与发展的道路上,亟需改变传统的传播观念,要能够较好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相关赛事来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

1.2、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当前,其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很好地做到从产业的整体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优化,从而使其在竞争当中的优势以及特色没有凸显出来,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全面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应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形式,要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当前市场取向为指引以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能够得到延伸,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1.3、缺乏健全的产业管理体制

在举国体制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也是在政府的调控指引下发展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就应制定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在加强政府监督的前提下,还需根据该产业当中各个层面以及意识形态关联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政策,从而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应该建立一个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管理体制,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1.4、缺乏完善的产业政策

在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做到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并且有效利用;其次,要不断促进开放,除政府参与传播之外,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使其实现双赢;最后,还必须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经验,走上一条外向型产业发展之路。

1.5、特色体育文化产品有待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人文差异,不同民族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宏观上全面把握以及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前提下,还必须要在微观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挖掘、开发、宣传,使其作为一种微观力量,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6、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毋庸置疑,专业人才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却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同时还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型人才。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有效运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现如今,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丰富,因而首先必须做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其信息进行广泛传播。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

2.2、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必须遵循大众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当前大众传播学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分别为社会协调、环境监测、文化传播以及娱乐四个方面。在推动二者融合的进程中,应该从社会整体以及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项学科理论、充分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构建出一个跨学科、跨产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产业集团,在此背景之下来促进其经营理念、运作机制、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能够朝着一个科学、有效、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2.3、培养出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当前的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便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了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不但需要努力培养人才,还需要大力引起人才,并且努力留住人才,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因而我们需为这些专业人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需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机制,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首先,需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要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来留住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社会地位;其次,还需加强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培养出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又善于经营管理,同时还能够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总而言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中,人才因素是一大关键性因素。

2.4、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任何社会行为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够得到更为有序地开展,因而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道路上也必须要建立并且健全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要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实际为基准,还需同国际体育产业、国际体育服务业以及国际体育市场的规则相接轨,在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时,在开展国际性体育服务的时候遵守国际惯例。

2.5、加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革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在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思路,做到科学管理,加大科学技术含量,做到规模化经营,对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努力缩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产品与国际体育产品之间在技术标准、质量、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不断扩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并且积极向外出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

3、结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同人类社会文明共同衍进与发展的“新兴产业”,它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无形资产作为产业核心,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当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物质产品进行传播及开发,从而创造出相应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8:陕南传统体育的功能及价值分析

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强健身体上,还有着很多其他方面的作用,在这其中道德教化功能与文化传承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前期关于陕南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赛龙舟、舞狮子、舞龙灯传统体育项目在该地区的发展甚为广泛,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也形成了特有的比赛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康汉滨龙舟赛与石泉舞火狮(龙)及洋县的悬台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充分发掘其的体育文化价值,保护和利用好这一非物质文化形态,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增强人民体质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1 陕南传统体育的功能

1.1 健身功能

传统体育的健身性是由其内涵所决定的,传统体育顾名思义离不开其体育的主成分及传统性的特点。从体育产生以来,强身健体自始至终是体育的主要功能。远古时期,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性,人们为了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在人与兽、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中获得优势,从而产生了强壮自身的健身需求,人们试图通过各种肢体活动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进而提高自己的体能及对自然的最大化的适应与改造。生活在陕南地区的先民们,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地山水环境,保护自己,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近日的陕南地域传统体育(譬如登山、爬树、武术、游泳等陕南地域体育项目的广为流传就是当地居民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选择的身体练习方式的一种传习)。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虽已得到极大的满足。但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缺乏运动等,致使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理健康疾病等一系列问题又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除了需借助医药手段之外,还需要通过自身锻炼强健身心,以更好的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传统体育不仅注重肢体锻炼,同时又重视养心护神,所以更适合当下的健身需求。从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时代变迁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需求动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最终追求的目标没有发生改变,这也正是体育所具有的健身功能所决定的。

1.2 娱乐功能

陕南传统体育的娱乐功能是由体育的竞技性与表演性所决定的。并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种是通过参与运动获得情感的宣泄、愉悦心情;另一种是通过观赏表演获得愉悦情感体验。在陕南传统体育项目整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地区的传统体育以娱乐类居多,这些活动大多在生产、工作之余进行,有的为了庆祝佳节、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如各种闹社火形式、舞龙舞狮、赛龙舟等),有的为了消遣娱乐(各种民间体育游戏、棋类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参与者乐在其中,而且使围观者深受感染。从每年一度的端午安康龙舟节人流拥挤的盛况,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体育的魅力所在。龙舟竞渡时江面上鼓声雷动、船手在水中奋力拼搏,不仅体现了“速度”与“技艺”的竞技;而且“逛龙舟会”也是陕南人的端午习俗之一,每到龙舟盛会,观看者从四面八方纷纷而至,列集沿河两岸欢呼呐喊,使得龙舟竞渡的气氛更为浓郁,实质上不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参与了龙舟竞渡,领略传统体育项目所带来的快乐。

1.3 促进团结与人际和谐功能

陕南地区受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的影响,人口构成较为复杂。而人类迁移行为遵循人文阻力最小原则,即文化地域认同以及消除迁入地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早先移民按风俗相近原则所形成的地域集结分布痕迹。如洵阳县赵湾区枫树乡南坪村,一条山沟内全部居住着湖南崇阳人,汉阴县蒲溪区田禾、龙门、庵梁等乡则聚集着大批湖南长沙、湘潭、宁乡等地的移民。人们对故土的怀念及对本族文化的守旧心理必然也放映在体育运动方式上,趋向于从事自己熟悉的体育运动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陕南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譬如旬阳县蜀河镇的民间社火“站龙”是清末从湖北麻城传过来的,陕南的“抵杠”活动则源于四川羌族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而相同的体育运动在强健其身体的同时,也维系了他们间的情感,增强其团体凝聚力。在陕南传统体育项目龙舟竞渡中有一区别与他地龙舟竞渡比赛方式———“结怨家,找对头”的竞渡比赛方式。这种方式在当时,有利于将各商家、船老板、船工间因水运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方面的纠纷,以恰当的方式发泄和释放。龙舟竞渡作为一项集体项目,有助于增进人们感情的联结,成员们即便是私下里小有矛盾,但为了本集体的荣誉,无论上直接上船参赛者,还是呐喊助威者,在那刻都齐心协力,充分体现了体育的促团结、促和谐功能。

1.4 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功能

传统体育遗产是地方区域文化得以彰显的重要工具,在传承民族文化和习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陕南的火龙与火狮、社火、商洛花鼓等已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对各项目的了解有助于一窥陕南民俗文化风格。其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于活动内容上,如舞火龙,同时还体现在火龙制作、祭龙仪式、以及舞龙风俗等。在陕南农村灯节耍龙,每到一村,必到各户,农村有句俗话:宁灭一村,不灭一家。耍龙每到一户,先由领龙人领着龙绕场一周,再到该堂屋里“参神”,走时主人将给耍龙人以礼谢意。这些看似无关的传统风俗,却诠释了陕南民众对人人平等、交往礼仪等的理解。通过这种传统体育方式使该文化习俗得到传承与发展。此外,在陕南的龙舟竞渡中提倡的很多“禁忌”,也都具有深刻的道德教化功能。譬如:禁止水手们在龙舟上赤身裸体,为的是教化人们无论何种场合都应该尊重妇女,不歧视女性;禁止“包羞”对方等则是教化人们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2 陕南传统体育的价值分析

结合前文关于陕南传统体育的功能分析,我们了解到陕南传统体育对健身、娱乐、文化教育以及促进民族团结人际和谐方面的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其自然而然就具有健身娱乐价值、文化教育价值以及对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政治价值。除此之外,陕南传统体育与陕南戏剧、舞蹈、艺术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借鉴,在陕南传统体育形式———武术、社火、舞龙等项目中所体现出的刚柔之美、节奏变化之美,以及社火表演人物服饰设计艺术性与道具的惟妙惟肖之点滴处,也体现了传统体育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及其美学价值,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高速公路等的相继开通,陕南逐渐走出闭塞。处于发展期的陕南需要与外界更为广泛的交流、需要更多的人认识陕南、了解陕南,吸引各种有效资源来发展陕南,在这一点上,陕南传统体育赛龙舟体现出了极大的市场推动作用,每年借助龙舟盛会数以几十万的外地游客涌入陕南,其中不乏各类投资者,年引入的投资金额十亿之多,这对于加强陕南与外界的经贸及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政治、经济价值前景不可小觑。如何借助陕南的独特地理优势,开发陕南传统体育资源,走出传统体育“节日热闹、平日冷清”、“理论上可开展性高、现实开展状况不佳”的怪圈,促进陕南传统体育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问题。

摘要:在关于陕南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分析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等方法,对陕南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与价值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体育,传统体育,陕南地区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民族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43.

[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

[3]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87.

[4]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45.

篇9: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关键词:某某区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现状

前言

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它既是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也是生活方式重要的组成部分,休闲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建立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很容易虚度时间且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对于现行的居民休闲体育生活方式进行应适当的引导和改进,以提高某某居民休闲体育生活方式。而对于成效不显著的休闲生活方式,将来可做适当调整。今后在休闲体育生活推广中,政策性引导的份额将愈来愈大,这是居民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不断走向健康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150名某某市某某区城镇居民。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网,核心期刊了解城镇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并获得大量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利用。

1. 2. 2 问卷调查法

本着此次研究本内容和目的,翻阅了许多参考资料,初步设计学生问卷,拟对某某市某某区城镇居民休闲体育进行调查,对发出去的问卷调查回收回来,利用项目分析方法对问卷中的题目做出筛选,去除掉那些相关系数低于统计学标准的相关问题,向专家征询一些初稿意见做出修改,然后定稿最终形成问卷。

1. 2. 3 访谈法

走访某某市里一些各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者和体育局里面的相关人员,从他们哪里询与访问此次研究的内容等,和指导老师一起进行讨论和商量。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某某市所属某某区城镇居民150人,其中包括男性63人、女性87人。

2. 2 某某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

2. 2. 1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居民的构成

2.2.1.1从某某市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動的性别方面、年龄构成方面显示,占总人数的86.4%的居民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其中男性42%,女性占58%。年龄构成显示,12-24岁占23.6%,25-34岁占10.8%,35-44岁占17.3%,45-54岁占21.5%,55以上占26.8%。性别上,女性略高于男性,与全国调查的马鞍型相似。年龄构成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

2.2.1.2某某市城镇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主体的职业构成显示,占的比例最高的是学生和离退休职工,分别占17.6%和23.9%。学生、离退休职工这部分人群,相比其他人群而言生活压力较小、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

2. 2. 2某某市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2.2.2.1某某市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调查显示,每天有1小时之内闲暇时间的占4.9%,1-2小时的占31.7%,2-3小时的占51.2%,3小时以上的占12.2%。某某市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调查表明,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较多.

2.2.2.2影响某某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显示,排在首位的是闲暇时间,接下来依次是兴趣、休闲娱乐项目、活动场地、经济来源、同伴、门票价格、指导人员。由于受社会经济影响,目前人们还没认识到指导人员的重要性。

2.2.2.3某某市城镇居民对休闲体育运动的重要的认识显示,其中有70%的居民认为体育运动还是很重要,认为一般的居民到达到22.5%,仅仅少量的居民不觉得休闲体育活动重要。

2. 2. 3某某市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现状及分析

2.2.3.1某某市城镇居民活动场所现状显示,在健身场地健身的剧名达到45.6%,在公园搞体育活动的剧名达到37.4%、广场及一些健身场地及健身器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2.3.2某某市城镇居民是否愿意去收费性场所进行体育锻炼表明,21.1%从不去,73.7%在收费合理的情况下愿意,2.6%无论收费高低都不愿去,2.6%无论收费高低都愿意。居民体育消费的意识不强,还需加以引导,进一步加强。

2.2.4某某市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现状及分析

2.2.4.1某某市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手段显示,

在某市城镇居民各年龄段参加的活动手段大部分都是相对普通、落后,没有任何创新意识,如果这些关系这居民体育生活重要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那将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

2.2.4.2根据某市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和空闲时间的安排显示,居民没有很多的利用这些时间或者说正确的安排。48.1%的居民安排空闲时间上网、打麻将及扑克。把余暇时间利用在参加体育活动上的居民不足20%。这不仅展示了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也是对居民注重个人保养,增强锻炼的一个警醒。

3.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3.1.1某某市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已略显雏形,具备构建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潜在因素。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某某市城镇居民体育活动主体构成来看,活动主体年龄构成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职业差异与参加体育或人数是成正比,但是稳定程度不高,不能形成一种个人的生活习惯;只能证明大多数居民对体育多元化功能和其体现出的文化价值都是处在一个了解的初级阶段,并没能最大化利用其有价值的地方。

3.1.2从某城市所开展的体育活动的形式上面看,锻炼方式单一,多是周边熟悉的人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这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活动群体,对更好的推广体育生活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建议

3.2.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休闲体育的重要性时,才会参与其中,并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也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3.2.2为了更好的建设体育骨干队伍,需要对社会的体育指导员进行加强培养,社会、学校等个方面机构都有义务指导,教育体育骨干,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服务能力,使其能发挥出体育骨干的中坚力量为建设体育队伍做出应有的贡献,也能更好的加强和引导市民进行健康、文明、科学的体育锻炼。(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利民.当前休闲体育研究若干问题论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35-38.

[2]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53-55.

篇10: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1 原始杜会形成---民族传统体育的端倪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的古代文明史,从很早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作为通过整体运动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养生活动和存在于各种祭祀、表演技艺中的类似近代体育活动,几千年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沿袭,它们是古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 原始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条件

据史料证明,从古猿到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中国大地上人类进化的顺序没有缺环。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有一条较完善的文化进化线索。人从低级动物中脱颖而出,是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发展升华的结果。文化的起源,同步于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的发展。制造工具是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发生突变的标志,也是文明起源、荫动的标志。从石器、铜器到铁器、蒸汽机、电功机,再到电脑,工具标立了人类历史文明的界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伴随着中国人的出现而出现。最初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群居野处,靠简单的采集与捕猎为生,他们赤身裸体,生食,赤手空拳地与自然搏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随后,他们开始使用石器,学会了用火,并形成熟食习惯。于是,从动物界逐渐脱离出来。距今 7 000 年至 5 000 年的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和仰韶遗址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有一定数量。[1]

后来,弓箭、车、船等工具得到了发明和广泛使用。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区,以东北、内蒙和西北为中心的渔猎、游牧区,并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体系。[1]

1.2 物质文化的进步使民族传统体育出现端倪

“上古文化的萌动是以物质文化的制造为发轫标志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原始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2.1 原始人类思想的混浊,宗教活动呈现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处于人物混同的模糊状态。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活的改进,智力有了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对于不知的自然现象归之为神,巫教神灵的思想逐渐产生。伴随着物质文化的进步,语言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形成。原始先民开始创作神话与歌谣。这些神话与歌谣活动都蕴涵着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因素,在以后的发展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2 原始各部落兼并战争,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出现,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尖锐化了就出现战争。军事武艺的产生发展与军队的训练有关,青铜兵器的出现正是武技由原始萌芽到正式产生的重要标志。部落之间的人类掌握兵器并进行相关的训练,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具有光辉灿烂体育传统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萌芽,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远古时代的.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2 华夏族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肇始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距今 5 000 年左右原始社会开始瓦解,逐步结束了“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奴隶制社会。作为炎黄两族胄裔的夏人、商人、周人先后建立了夏(公元前 2070 年~前 1600 年)、商(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周(公元前 1046 年~前 256 年)三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 770 年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社会急剧动荡,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到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阶段。[3]

2.1 先秦时期---汉族建立

据史学资料表明,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汇聚的中心,先民在使用木耒、石耜、骨铲等原始农耕工具的生产条件下,比其他地区易于耕作。因此,中原地区成为原始农耕业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

2.2 百家竞起,文化发煌,民族传统体育举足起步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文化初步发展的时期,开始出现文字;夏以前只是文字符号,商代则有了甲骨文,西周出现金文。文字的发明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

随着文字的进化,着作文献开始问世,从而大大加速了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周人的哲学观念,在承袭夏、商信奉神权、尊奉天命的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迁徙与融会

汉族是华夏族融合了许多古代民族或氏族部落集团而形成的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从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中国的世居民族各自经历了一个融合、演变、形成、发展的过程。

3.1 民族传统养生术融合发展

魏晋南北朝,社会矛盾复杂。除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外,还有皇家与士族的矛盾、士族与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形成南北对峙。政治上动荡不安,相互对立厮杀,争权夺利,社会秩序紊乱,使得一些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地主阶级分子,一方面不满现实,梦想靠神仙方术以求长生;另一方面又采取及时行乐的方式打发时光。

3.2 民族习武风尚日渐规范

篇11:陕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城市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影响,在体育运动上往往追求的是动作上的高难度,操作上的高风险,技巧上的高刺激性,成绩上的极限突破。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对于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长期以往将造成运动主体的身体失衡,机能下降,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展。与此相反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以实现精神和身体的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能够通过合理的锻炼,实现身体机能的有效调节,保证其处于健康有序的运转状态。显然这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的运动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其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去,是符合现代城市体育的现实需求的。现阶段,我国人居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严重不足,城市市政建设往往忽视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立,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在这方面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基础设施,简单的自备体育器材就可以开展各项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无论是民族舞蹈,还是踢毽子,或者是打太极都不需要太多的环境要求;另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简单易学,不受年纪限制,对于体制要求不高,最适合在社区环境下开展;最后民族传统体育也符合城市社区体育的宗旨:简单,娱乐,健身,趣味。其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其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浇灌。详细来讲,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氛围难以有效的构建,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的沟通,并保证工作学习上压力的减缓;网络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娱乐,消费,忽视了窗外的自然生活,忽视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而积极开展传统民族体育将有利于改善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加的健康和和谐;民族传统体育能够给予大家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

1.2城市社区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机遇

首先,城市社区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其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打下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不同地域,不同人口,不同组织结构形成的全新社会平台社区,将会慢慢成为全新的文化平台。有了这样的文化平台,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创新,继承,发展。其次,城市社区群众数量众多,而在现代竞争的局面下使得其在体育方面的选择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淳朴自然性、地域风俗性、观赏体验性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背景下,更加向往和热衷。在这样的趋势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将更加有效的发挥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效能。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整合。城市社区建设中包括社区文化建设,而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社区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要承载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极为丰富,其富含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因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的指导下,形成独立的体育体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传承的不仅仅是体育活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说,在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入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的时候,一方面要仔细探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特点,保证其具备切实的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在现有传统民族体育形式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深刻的创新,保证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娱乐性,健身性的特点,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二、结束语

篇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狩猎、娱乐等活动,并根据时代进程不断演变,在民间流传开来,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977种,其中汉族项目301种,其他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676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主张以“仁爱”为思想核心,强调运动以修养身心为主,对体育运动竞技性并不十分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宗教、习俗等社会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型,拥有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

二、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殊价值

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历程,是一个动态平衡发展的过程,它顺应了复杂的时代变化规律,不断吸收和总结历时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复杂的历史洪流中得以保留。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对宣扬各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各民族间交流、增进各民族团结有着重大意义。并且从传统体育文化中能反映相应体育活动的起源形态和依据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所做出的相应改变。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回顾历史,同时对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也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是一笔特殊的无形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其特定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差异文化,在体育活动形式中能够展现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强调和谐而多样,在基调一致的同时包容个别性。这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强势与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天,奥林匹克文化已经走向全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应该平等交流,相互间取长补短、尊重文化个性和多元化,这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策略

1.坚守自身价值准则

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急需走出国门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的浪潮中。但是,在融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时时警醒保持住自己的标准,不能急功近利,万不可图一时之方便而将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到西方体育文化的轨道中,更不能在融入中迷失自己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在坚守自身价值标准的前提下寻求发展之路、创新之路。要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来,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深厚民族精神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

2.注重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大学生简历设计大赛活动总结下一篇:纪律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