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地申请书范文

2024-05-08

退耕还林地申请书范文(精选3篇)

篇1:退耕还林地申请书范文

退耕还林地承包合同

发包方:江湾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兹有我村_______村民组现有的退耕还林地,土地面积_______亩,为了使退耕还林更好的管理与培育,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鉴于此种情况,甲方现将集体所有的退耕还林原有土地承包出租给乙方经营管理,或用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一、土地的面积、位臵

甲方经村民会议同意并报镇人民政府批准,将位于_______村民组面积_____亩退耕还林地承包出租给乙方管理与使用。土地方位东至_______,西至_______,北至_______,南至_______。

二、土地用途及承包租用形式

1.土地用途为农业科技园艺开发、推广、培训、服务及农业种植和养殖。

2.承包租用形式:个人承包租用经营。

三、土地的承包租用经营期限及政策

1、该地承包经营期限为____年,自______年_____月____日至_____年_____月____日止。

2、应上级政府政策,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贴给乙方。

四、承包租用金及交付方式

1.该土地的承包租用金为每亩每年人民币______元,承包租用金每年共计人民币__________元。

2.承包租用金以1年或5年的支付方式向甲方全额交纳本或期限的承包租用金。

五、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土地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

2.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承包租用金;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不得提高承包租用金。

3.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得侵犯乙方的合法权益。

4、加强对人为或畜为的损害管理,宣传及保护,责任追究。

5.协助乙方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宣传、褒奖、应用。

6.按照合同约定,保证水、电畅通,并无偿提供通往承包地的道路。

7.给予乙方以甲方村民的同等待遇。

8.在合同履行期内,甲方不得重复发包该地块。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和期限,有权依法利用和经营所承包租用的土地。

2.享有承包租用土地上按照合同约定兴建、购臵财产的所有权。

3.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和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权。

4.乙方可在承包租用的土地上建造建设与约定用途有关的生产、生活设施。

5.乙方不得用取得承包租用经营权的土地抵偿债务,但可用其作为信贷凭证。

6、无偿管理培育退耕还林的林木秧苗。

7.保护自然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合理利用土地。

8.乙方不得在承包林地采砂采矿,不得进行影响周边耕种养殖的栽植,建筑。

六、合同的转包

1.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经过甲方同意,遵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可以将承包租用的土地全部或部分转租给第三方。

2.转租时要签订转租合同,不得擅自改变原来承包租用合同的内容。

3.本合同转租后,甲方与乙方之间仍应按原承包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乙方与第三方按转租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七、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或者解除。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协议方可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2.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法定代表人或人员的变更,都不得因此而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3.本合同履行期间,如因乙方不可抗力(经济)致使本合同难以履行时,本合同可以变更或解除,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4.本合同履行期间,如遇国家建设征用该土地,甲方应支付乙方在承包租用土地上各种建筑设施的费用,并根据乙方承包租用经营的年限和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

5.如甲方重复发包该地块或擅自断电、断水、断路,致使乙方无法经营时,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索赔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其违约责任由甲方承担。

6.本合同期满,如继续承包,乙方享有优先权,双方应于

本合同期满前半年签订未来承包合同。

八、违约责任

1.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视为违约。违约方应按土地利用的实际总投资额和合同未到期的承包租用金额的20% 支付对方违约金,并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2.乙方应当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期限足额支付租金。如乙方逾期60日内未支付租金,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3.本合同转租后,因甲方的原因致使转租合同不能履行,给转租后的租用方造成损失的,甲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九、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

本合同履行期间如发生纠纷,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向当地县级或以上法律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章后即为生效。

十一、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协商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经公证后)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二、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发包方:江湾村民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

承包方:

法定代表人:

签 约 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

篇2:退耕还林地申请书范文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目前启动的最大林业生态工程, 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 兼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惠农强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为实现生态良好、结构合理、农民增收的目标, 经营管理好全市26534hm2的退耕还林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曲靖概况

2.1 地理位置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 处在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地带, 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2′~105°50′, 北纬24°19′~27°03′。东与贵州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和广西百色地区毗邻, 南与云南文山、红河州接壤, 西与昆明交界, 北靠云南昭通市和贵州咸宁县连接。全市最高海拔4017.3m, 最低海拔695m, 相对高差3322.3m。

2.2 人口结构

曲靖市辖麒麟区和沾益、马龙、富源、罗平、师宗、陆良、会泽7县, 代管宣威市, 共115个乡 (镇、街道办事处) , 2013年末户籍总人口达637.7万人, 常住人口632.3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达78.68万人, 人口密度为219.5人/km2。居住着汉、彝、回、苗、壮、布依、水、瑶等8个世居主体民族, 少数民族总人口47.96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7.52%。

2.3 森林资源状况

曲靖市土地总面积2896335hm2, 其中山区约占88%, 坝区约占12%, 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多、平坝少的地区。曲靖市林业用地面积1532364.4hm2, 有林地1040667hm2, 全市森林覆盖率42.3%。

3 退耕还林工程基本情况

曲靖市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在会泽县试点, 2002年在全市9个县 (市) 区全面实施。10多年来, 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努力建设下, 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全市实施范围最广、惠民最直接、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截至2013年底, 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90334hm2, 其中, 退耕地还林26534hm2 (生态林25860hm2、经济674hm2) 、配套荒山造林54467hm2、封山育林9333hm2, 经国家林业局组织核查验收, 面积保存率达100%, 成林率达95%。工程项目涉及9个县 (市) 区115个乡 (镇) 街道, 惠及14.9万农户59.5万人, 国家和省级共兑现给农户退耕还林补助10.69亿元。

4 取得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3年来, 充分显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截至2013年底,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 曲靖有林地面积达1040667hm2, 比2000年净增97700hm2;森林覆盖率达42.3%, 比2000年增加9.3%;活立木蓄积量达4363万m3, 比2000年增加1539.6万m3。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 净化了空气, 特别是一些生态脆弱区, 洪涝、泥石流、冰雹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如珍稀植物的分布范围得到保护, 野生动物的数量增加, 活动区域扩大。

4.2 促进了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退耕农户享受到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惠和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 从工程实施初期对政策怀疑, 不愿意退耕变为主动要求实施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积极性越来越高。部分农户开始主动思考和寻求发展高效农业的路子, 从坡耕地耕作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逐步转向其他产业, 打破了农民依附于土地生存的传统模式。

4.3 促进了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实施, 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 带动了部分地区特色经济林果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如, 麒麟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种植经济林果1340hm2, 发展速生丰产林1527hm2;陆良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户, 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个体) 122户、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企业 (个体) 53户、野生动物驯养加工经营企业7家, 形成了以林浆纸一体化、速生丰产林、木材经营加工、绿化苗木、核桃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为主的6大林业产业。许多退耕农户依托林果基地办起了“农家乐”, 带动了生态假日经济的发展。

4.4 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曲靖市90334hm2退耕还林地每年林木生长储备价值近30亿元, 林业产值达1.37亿元。大批退耕农户通过种植经济林果、外出务工等, 增加了经济收入。如, 会泽县小乌龙村退耕种植经济林果154hm2, 全村水果年纯收入650万元, 因为懂技术、会管理, 全村712户农户有128户到昆明、贵州等地承包果园1334hm2, 年纯收入达2000万元;麒麟区珠街街道依托退耕还林种植绿色生态花椒498hm2, 带动大量农户自发种植, 现花椒种植规模达1467hm2, 年产量达250万kg, 年产值达1125万元, 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花椒种植基地。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管理不善

部分退耕农户外出打工创业, 缺乏劳动力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管理, 还有部分退耕农户是由于退耕地面积小, 收益低, 不愿意进行管理, 导致部分退耕还林中的经济林由于管理不善, 致使果品产量和质量下降;部分退耕还林中的用材林由于疏于管理, 没有及时修枝抚育, 导致枝叉交错, 严重影响了林木干形和材质。

5.2 抚育不及时

退耕还林中, 用材树种营造的生态林每亩在167株以上, 已郁闭成林, 由于密度过大, 林木生长受抑制, 急需进行抚育;而退耕还林发展的经济林, 有部分品种开始退化及树势老化, 需进行品种更新。例如, 宣威市和会泽县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退耕还林发展的生态林90%的是柏树和柳杉, 现急需进行抚育;沾益县、罗平县、陆良县发展的经济林主要是藤梨, 品种退化较明显, 现发展的品种在品质、产量、产值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 为保障退耕农户的利益, 必须进行品种改良或更新。

5.3 林种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当时政策的限制, 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规定为8:2, 加之刚启动时苗木品种的局限和退耕农户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 导致起初实施的退耕还林面积的树种、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结构的单一性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生态林比重过大, 不利于退耕农户增收。

6 措施和建议

6.1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1) 发展以“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 由1~2个大户发动以村为单位进行合作联营, 退耕农户将自家的退耕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 这样就解决了因部分退耕地面积小、收益低、退耕农户不愿管护和部分农户常年外出务工, 退耕还林地块无劳动力管护问题。通过以林业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形式, 把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林农吸收入股, 将林地和林木变成股份, 林农变成股东, 家庭林业资产变成家庭资本, 汇集成合作社的集体资本, 分类经营管理, 集中销售。林业合作社没有改变林业人口数量, 没有改变林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属, 没有增加家庭林地面积, 但实现了林业劳动力、林地和林木要素的重新组合, 转变了林业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了林业生产规模经营效益, 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了林业科学发展。

(2) 以大户承包经营管理退耕还林地, 按年度或是一次性付给退耕农户承包费, 由大户自主经营管理。

6.2 加强经济林抚育管理

为提高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 林农增收, 县乡林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并引导广大退耕农户对经济林进行抚育, 可举办样板林, 以点带面, 辐射带动企业、林农、种植大户对退耕还林地经济林进行抚育, 切实解决品种退化、长势弱等问题。抚育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追肥、浇水、整形修枝、嫁接、中耕锄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确保实现预期经济效益。松土除草时注意保护灌草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鼓励退耕户在不损害林木生长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 开展多种经营, 采用林草、林药等间作模式, 增加地表覆盖, 提高林地生产力, 增加经济收入。

6.3 搞好生态林中、幼龄林修枝抚育

对自然整枝不良、通风透光不畅的中、幼龄林林分, 要进行修枝抚育。一般修去枯死枝和林木下部分1轮至2轮活枝, 其中幼龄林修枝高度一般不超过树高的1/3, 中龄林修枝高度一般不超过树高的1/2, 采用平切法修枝, 切口要求平滑, 不留枝桩。对于密度过大, 林木生长受抑制的可进行抚育间伐, 伐除生长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林木, 合理调整立木密度, 使保留木具有较好的营养空间, 促进保留木生长, 培育良好干形及目标树。

6.4 搞好树种改良工作

对树种设计不当、生长不良、病虫害和自然灾害严重、没有经济效益的退耕还林地块, 由退耕户写出书面申请报县林业部门审核同意后, 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进行树种优化。根据不同生态环境特点, 合理选择树种, 在更新、改造中以乡土树种, 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外来树种为主。

7 结语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在山区耕地少、人口多、经济贫困的条件下, 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真正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退耕还林地的管理工作。

摘要:指出了曲靖市自2000年试点以来共完成退耕地还林面积26534hm2, 其中营造生态林25860hm2, 经济林674hm2,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 林农重退轻管, 导致营造的林地林分质量差, 林地产出率低。因此, 为加强退耕还林地中、后期经营管理, 提高果品、木材产量和质量, 针对退耕还林进入中、后期林分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退耕还林地后期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篇3:洛川退耕还林对本地气候的影响

摘 要 通过对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退耕还林前后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退耕还林对洛川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也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数据。

关键词 退耕还林;气候影响;陕西省洛川市

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洛川县位于延安南部(109°13′14〞~109°45′47〞E,35°26′29〞~36°04′12〞N),总面积1 886 km?,平均海拔1 100 m。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原地貌之一。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春暖干燥,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秋季凉爽较湿润,多连阴雨天气;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少。1999年,洛川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主要利用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退耕前后2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对比,具体阐明退耕还林对当地气候影响。对比阶段:退耕还林前1989-1998年;退耕还林后2000-2009年。对比的气象要素: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速、天气现象。

1 温度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在林草枯萎的1-3月,退耕还林后后10年月平均气温比退耕还林前偏高,尤其是2月偏高最多;在林草返青开始生长的4-6月,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气温略高于退耕还林前10年;处于林草生长旺盛的7、8、9月,出现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气温比前10年月平均气温偏低的现象。

经过对退耕还林前后20年7月平均气温变化线性处理后(图2),可以发现在林草茂盛的7月,退耕还林后10年气温显著低于退耕还林前10年,平均达1.8 ℃。

由统计资料分析得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最低气温均高于前10年月平均最低气温,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而退耕还林后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与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尤其是在7-9月最高气温平均值出现退耕还林后显著低于退耕还林前的最高气温平均值。

2 降水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10年除3-6月、11月降水偏少于退耕还林前外,其余7个月降水量均偏多于退耕还林前,尤其是在林草生长旺盛的7、9月尤为显著。

通过对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前后20年空气月相对平均湿度、最小湿度与降水量变换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退耕还林对改善降水分布、调节空气湿度有利。

3 风速变化

由图4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除3月外,其余10个月份均小于退耕还林前10年月平均风速。从林草开始返青到生长进入旺盛的4-6月,退耕还林后10年风速呈现逐月减小趋势和减小幅度比退耕还林前10年显著;进入林草旺盛的7-9月和开始进入枯萎的10月,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比退耕还林前10年小且明显。

由图5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最大平均风速除3、5月外,其余10个月最大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与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且最大风月平均值均小于退耕还林前10年,尤其是在8月,林草对最大风速降低尤为明显。从退耕还林前后20年极大风速出现的次数,再次证明退耕还林,林草能降低风速。

4 天气现象

由图6可以清楚的看出洛川退耕还林前后20年天气现象的变化,尽管大雾天气出现由退耕还林前10年年平均49.9 d减少到退耕还林后10年的年平均26.7 d,但轻雾却有退耕还林前10年的年平均76.9 d增加到退耕还林后的102.3,占到全年1/3的天数。尽管扬沙天气呈现退耕还林后10年较退耕还林前10年年增加0.9 d,但这主要是由于扬沙出现在退耕还林工程刚开始实施的2000、2001年。浮尘则明显由退耕还林前的8.6 d降至退耕还林后的3.6 d,由此可见林草覆盖率的增加有效的减少了本地沙尘天气的出现。雷暴年平均由退耕还林前的25.4 d降至退耕还林后的23.1 d。冰雹年平均日数同样也减少了0.4 d。

5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明显得出洛川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生态环境上有了显著地效益,极大的改善了当地气候环境,调节了当地气温、降水、空气湿度,有效的降低了沙尘、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通过对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退耕还林前后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退耕还林对洛川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也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数据。

关键词 退耕还林;气候影响;陕西省洛川市

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洛川县位于延安南部(109°13′14〞~109°45′47〞E,35°26′29〞~36°04′12〞N),总面积1 886 km?,平均海拔1 100 m。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原地貌之一。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春暖干燥,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秋季凉爽较湿润,多连阴雨天气;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少。1999年,洛川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主要利用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退耕前后2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对比,具体阐明退耕还林对当地气候影响。对比阶段:退耕还林前1989-1998年;退耕还林后2000-2009年。对比的气象要素: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速、天气现象。

1 温度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在林草枯萎的1-3月,退耕还林后后10年月平均气温比退耕还林前偏高,尤其是2月偏高最多;在林草返青开始生长的4-6月,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气温略高于退耕还林前10年;处于林草生长旺盛的7、8、9月,出现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气温比前10年月平均气温偏低的现象。

经过对退耕还林前后20年7月平均气温变化线性处理后(图2),可以发现在林草茂盛的7月,退耕还林后10年气温显著低于退耕还林前10年,平均达1.8 ℃。

由统计资料分析得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最低气温均高于前10年月平均最低气温,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而退耕还林后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与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尤其是在7-9月最高气温平均值出现退耕还林后显著低于退耕还林前的最高气温平均值。

2 降水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10年除3-6月、11月降水偏少于退耕还林前外,其余7个月降水量均偏多于退耕还林前,尤其是在林草生长旺盛的7、9月尤为显著。

通过对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前后20年空气月相对平均湿度、最小湿度与降水量变换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退耕还林对改善降水分布、调节空气湿度有利。

3 风速变化

由图4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除3月外,其余10个月份均小于退耕还林前10年月平均风速。从林草开始返青到生长进入旺盛的4-6月,退耕还林后10年风速呈现逐月减小趋势和减小幅度比退耕还林前10年显著;进入林草旺盛的7-9月和开始进入枯萎的10月,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比退耕还林前10年小且明显。

由图5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最大平均风速除3、5月外,其余10个月最大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与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且最大风月平均值均小于退耕还林前10年,尤其是在8月,林草对最大风速降低尤为明显。从退耕还林前后20年极大风速出现的次数,再次证明退耕还林,林草能降低风速。

4 天气现象

由图6可以清楚的看出洛川退耕还林前后20年天气现象的变化,尽管大雾天气出现由退耕还林前10年年平均49.9 d减少到退耕还林后10年的年平均26.7 d,但轻雾却有退耕还林前10年的年平均76.9 d增加到退耕还林后的102.3,占到全年1/3的天数。尽管扬沙天气呈现退耕还林后10年较退耕还林前10年年增加0.9 d,但这主要是由于扬沙出现在退耕还林工程刚开始实施的2000、2001年。浮尘则明显由退耕还林前的8.6 d降至退耕还林后的3.6 d,由此可见林草覆盖率的增加有效的减少了本地沙尘天气的出现。雷暴年平均由退耕还林前的25.4 d降至退耕还林后的23.1 d。冰雹年平均日数同样也减少了0.4 d。

5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明显得出洛川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生态环境上有了显著地效益,极大的改善了当地气候环境,调节了当地气温、降水、空气湿度,有效的降低了沙尘、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通过对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退耕还林前后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退耕还林对洛川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也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数据。

关键词 退耕还林;气候影响;陕西省洛川市

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洛川县位于延安南部(109°13′14〞~109°45′47〞E,35°26′29〞~36°04′12〞N),总面积1 886 km?,平均海拔1 100 m。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原地貌之一。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春暖干燥,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秋季凉爽较湿润,多连阴雨天气;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少。1999年,洛川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主要利用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退耕前后2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对比,具体阐明退耕还林对当地气候影响。对比阶段:退耕还林前1989-1998年;退耕还林后2000-2009年。对比的气象要素: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速、天气现象。

1 温度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在林草枯萎的1-3月,退耕还林后后10年月平均气温比退耕还林前偏高,尤其是2月偏高最多;在林草返青开始生长的4-6月,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气温略高于退耕还林前10年;处于林草生长旺盛的7、8、9月,出现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气温比前10年月平均气温偏低的现象。

经过对退耕还林前后20年7月平均气温变化线性处理后(图2),可以发现在林草茂盛的7月,退耕还林后10年气温显著低于退耕还林前10年,平均达1.8 ℃。

由统计资料分析得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最低气温均高于前10年月平均最低气温,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而退耕还林后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与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尤其是在7-9月最高气温平均值出现退耕还林后显著低于退耕还林前的最高气温平均值。

2 降水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10年除3-6月、11月降水偏少于退耕还林前外,其余7个月降水量均偏多于退耕还林前,尤其是在林草生长旺盛的7、9月尤为显著。

通过对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前后20年空气月相对平均湿度、最小湿度与降水量变换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退耕还林对改善降水分布、调节空气湿度有利。

3 风速变化

由图4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除3月外,其余10个月份均小于退耕还林前10年月平均风速。从林草开始返青到生长进入旺盛的4-6月,退耕还林后10年风速呈现逐月减小趋势和减小幅度比退耕还林前10年显著;进入林草旺盛的7-9月和开始进入枯萎的10月,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比退耕还林前10年小且明显。

由图5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后10年月最大平均风速除3、5月外,其余10个月最大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与退耕还林后10年月平均风速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且最大风月平均值均小于退耕还林前10年,尤其是在8月,林草对最大风速降低尤为明显。从退耕还林前后20年极大风速出现的次数,再次证明退耕还林,林草能降低风速。

4 天气现象

由图6可以清楚的看出洛川退耕还林前后20年天气现象的变化,尽管大雾天气出现由退耕还林前10年年平均49.9 d减少到退耕还林后10年的年平均26.7 d,但轻雾却有退耕还林前10年的年平均76.9 d增加到退耕还林后的102.3,占到全年1/3的天数。尽管扬沙天气呈现退耕还林后10年较退耕还林前10年年增加0.9 d,但这主要是由于扬沙出现在退耕还林工程刚开始实施的2000、2001年。浮尘则明显由退耕还林前的8.6 d降至退耕还林后的3.6 d,由此可见林草覆盖率的增加有效的减少了本地沙尘天气的出现。雷暴年平均由退耕还林前的25.4 d降至退耕还林后的23.1 d。冰雹年平均日数同样也减少了0.4 d。

5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明显得出洛川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生态环境上有了显著地效益,极大的改善了当地气候环境,调节了当地气温、降水、空气湿度,有效的降低了沙尘、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

上一篇:短篇散文爱情随笔下一篇:大学生财务会计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