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影响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1

1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以来,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1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盲目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了财政压力与实施难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退耕还林影响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退耕还林影响农村经济论文 篇1:

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要:伴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退耕还林还草对于改善生态,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生态建设工程,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不仅对环境的改善非常有意义,对于农民的收入及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该项工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退耕还林还草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就退耕还林还草对于农村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及农村的整体经济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就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更快的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农民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影响研究

1.研究资料选择

内蒙古自治区的某地区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该地区的总人口为62万人,该地区共有土地面积41.23万公顷,其中耕地有17.13万公顷,坡耕地有8.89万公顷。但是由于该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其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长时间不合理的滥伐滥垦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日益恶化,这样就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制约,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该地区的发展,该地区与2001年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截止2005年,该地区已经实现了5.67万公顷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从退耕还琳还草工程启动这些年以来,该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显著提高了很多,地区经济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对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差研究,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2.退耕还林还草对于农民的收入影响

2.1 退耕的国家补偿多余继续耕作获得的收益

国家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农民的补偿是用粮食和经济的补偿,也就是向农民无偿提供粮食、金钱补贴,国家的这一补偿政策也得到了该地区大部分农户的拥护和支持,他们认为国家给的补贴比他们亲自种植收入要可观,所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该地区获得了很好的体验,工程进展非常顺利。

2.2 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增加收入

国家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可观的粮食和经济补贴,还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耕作中解脱出来,这样该地区整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很多,所以他们开始进行转型,自己经营或者进行一些副业,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地区几乎家家都有劳动力剩余,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大部分的男性老哦动力都已经外出打工或者发展了自己的副业,女性劳动力也开始发展畜牧业,所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转型增加了整体的收入。

3.退耕还林还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1 农村种植业的内部结构有所改变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于该地区的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起着促进作用,首先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退耕还林工程针对的是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这一部分土地已经不适合继续进行耕作,所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向正常耕地倾斜,大大增加了耕地的畝产。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地区的总耕地在面积上是减少了,但是粮食的总产量却比工程进行之前增加了很多。

3.2 极大的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由于退还耕地,给种树木、种草,这样就将该地区的畜牧业需要的牧草和牲畜的粮食增加了。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农户进行畜牧业的积极性,增加了整体的收入,该地区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当成了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契机,不断地进行畜牧业的发展,并且发展方向是健康积极的,到2005年底,农户的人均收入比2001年增加了25.7%。

3.3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结构调整

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开展,使得农村的很多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解脱出来,所以剩余劳动力就增加了,剩余劳动力开始发展副业或者重新进行就业、创业,这样就将该地区的劳动力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快了该地区城镇化的整体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在该地区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虽然促进了地区经济和农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整个工程停止后,经济效益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农民的经济收入很大程度是由于国家的补偿增加的,但是毕竟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对于农户的经济补偿不可能持续存在,当工程结束后,农民的经济收入怎么保证,是地区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要想保证该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持续稳定进行,当地政府必须采取一些应对策略,首先应该促进基本农田建设,最大限度的提高粮食的单位亩产量;其次应该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建设优质林草基地、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合理安置,做好转移工作。最后应该加强管理,保证退耕还林工程有效的开展。

结语:综上所述,退耕还林还草对于农民的经济收入和该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促进作用,但是,该工程结束后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地方政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策略,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海.中国退耕还林的微观投资激励与政策的持续性[J].中国农村经济,2003

[2] 杨士奇.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作者:罗雨佳

退耕还林影响农村经济论文 篇2:

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以来,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1 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盲目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了财政压力与实施难度。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补助粮食、现金、种苗费等,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来达到使其还林的目的,是“以粮食(金钱)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

1.2 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原因有二:首先,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其次,在部分退耕地区,人民追求短期可得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1.3 有关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如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补助粮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

1.4 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因此要保障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2 加强法律手段,推进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法律是国家林业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将退耕还林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法律具有的强制规范性、连续稳定性等,使它在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保护和管理林业资源、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维护所有者及使用者权益方面有着引导、制约、促进的作用,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梳理现有法规,使之相互补充、配合协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法律、严格执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普法。知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要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规,加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懂得退耕还林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平衡,这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引导人民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退耕还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依法编制规划计划。科学合理合法的规划和计划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取得应有成效的基础。《退耕还林条例》第5条规定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并设专章对规划的机构职责、范围、内容、程序、期限以及计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2.3 依法育林,保障质量。针对造林质量不高的状况,应落实法律,搞好种苗供应,落实管护责任,严格验收。加强已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种苗管理办法》、《种子法》、《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执法力度,规范种苗生产供应行为,保障种苗供应的质量。在还林中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的80%。”

2.4 依法落实激励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林农是林业资源最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保护其合法权益关系到他们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国家为确保退耕还林生态目的的实现,依法规定了一系列政策,《条例》“资金和粮食补助”、“其他保障措施”两章中对退耕还林户的激励措施主要有:粮食、现金补助,农业税减免,林权保障等。“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解决了口粮问题;“退耕还林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其中退耕还林(草)所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依照国家规定免征农业特产税。”;“对于这些激励措施,要严格落实,以免挫伤还林积极性。

2.5 完善立法,健全配套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史无前例,针对过程中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问题,国家应不断完善和制定有关配套办法及规定,以立法的形式规范退耕还林的操作及优惠举措,保证政策的稳定性,给林农定心丸。

2.6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之路。《条例》第四条规定“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退耕还林应当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在退耕还林整个过程以及立法中必须遵循。

作者:吴世华

退耕还林影响农村经济论文 篇3:

实施退耕还林 建设生态谷城

谷城县地处鄂西北的汉江中游西岸,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出口处的第一个山区县。全县版图面积381.1万亩,地理格局为“八山半水分半田”,下辖九镇一乡两个开发区,276个村,11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4万,其中农业人口31.3万人。

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穿行于乡间小路,一座座青山、一块块奖牌,无不见证了谷城退耕还林工作的实绩,更见证了谷城实施退耕还林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成效。

又一个德政工程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在全国启动。谷城县委、县政府紧抓这一机遇,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生态、和谐谷城建设的重要助推器,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原则,围绕“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把退耕还林工程建成为继长防林工程、世行贷款造林工程之后的又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2003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谷城召开了全省退耕还林工作现场会,2002至2005年连续四年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先进县”,2007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11月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在湖北举行的培训会上,谷城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县级代表,作了退耕还林县级工程作业设计和档案管理典型发言。

弹指一挥间,谷城实施退耕还林已走过10个年头。十年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0.1万亩,其中坡耕地还林7.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2.4万亩;在坡耕地还林中,生态林74013.6亩,经济林2986.4亩。谷城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历次退耕还林专项核查,无论是造林成活、抚育管理,还是档案管理、政策兑现,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绿色蓝图中的浓墨重彩

十年20.1万亩,年平均约2万亩的退耕还林完成面积,占全县每年造林面积的近五成,在谷城造林绿化事业中无疑极具份量。

退耕还林的实施情况是考核一个地方造林绿化业绩的重要因素,而考核结果最终影响着地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县域范围内的考评。十年中,谷城的退耕还林工作捷报频传,促进全县造林绿化事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造林绿化工作得到国、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和各级绿委的认可:2007年初县林业局原党组书记郭世华同志被全国绿委授予“全国绿化奖章”,2009年9月省绿委授予谷城县“湖北省绿化模范县”称号,授予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开德同志“湖北省绿化奖章”;2011年10月、11月谷城县政府、谷城县林业局分别被省、市绿委推荐为“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省国土绿化先进单位”:谷城县林业局连续多年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单位”,连续多年被省林业厅表彰为“红旗林业局”、“先进林业局”。

汗水洒万壑 效应显四方

辛勤的汗水洒向万千沟壑,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谷城带来了新气象,其效应彰显四方。

一是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县累计新增造林面积20.1万亩,许多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度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10年底,全县林业用地28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68%,活立木总蓄积413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多,野生植物达183科731属1548种,野生动物达到28目83科279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是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退耕还林实行钱粮补助直补到户、林权落实到户等政策,使全县12个乡镇场、256个村、10554农户、3.7万人从中受益,大大加快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在第一个补助期内,全县到位国家退耕还林资金14952万元,户均受益10200元,人均受益2909元。国家延长一个补助周期后。全县退耕农户还将获得新增补助投资13962万元。同时,全县退耕还林面积中有85%以上营造的是高效益树种,全部见收后,必将成为广大林农家庭增收的重要来源,是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三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有计划地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林业产业带,在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是扩充了江河沿岸的杨树产业带,通过退耕还林营造杨树林9万亩,使全县杨树基地达到30万亩;其次是扩充了谷西谷南的松杉产业带,通过退耕还林全县营造松杉林6万亩,使全县松杉基地达到35万亩:最后是丰富了谷北谷东的干鲜果产业带,通过退耕还林全县营造干鲜果林3万亩,使全县干鲜果基地达到20万亩。

四是增强了社会绿化意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县各界深刻认识到国家以钱粮换生态的重要性,提高了投身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增强了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全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建设“生态谷城”。目前,全县各界造林热情高涨,社会造林发展迅速,造林绿化蓬勃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谷城生态建设、促农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

上一篇:无线网络安全措施分析论文下一篇:大学地域特色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