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2024-05-15

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种子发芽实验》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2课,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试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主要是通过“种子发芽实验”这样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经历,通过交流实验计划————配备实验装置————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四个环节,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有目的地对材料进行组合,从而提高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设计的出发点是本着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自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目的就是将我的一些认识和观点能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就拿配备实验装置这一环节来说,在我最初的设想中,是在学生进行设计实验之前,先对他们提出要求:纸盒要准备6个、注明“1”、“2”并分别写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绿豆6个、纸巾6块、实验记录单一份、实验的方法按三个要求进行,分别是控制水、温度、光照。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设计的实验,回家实验并做好记录,第二节上课时,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每个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讲述自己所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关数据,这样就把学生探索知识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后老师做归纳性总结。学生的实验数据基本上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有的甚至是非常接近,这是非常让人欣喜的事。

篇2: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一、案例说法,迁移运用

在课的开始阶段,同学们猜测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有多种:光、土壤、空气、水、养料、温度、湿度等,这也反映了同学们的前概念水准,哪些条件是种子发芽所必须的,还有待实验证实。这些条件中,我们先选择一个条件(水)进行实验设计,因为水这个条件在实验中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也跟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开始设计时,老师没有给学生任何限制和引导,让他们自由地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目的在于充分暴露设计当中的问题和欠缺,为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做好铺垫,激发同学们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只有一组实验,缺少对照组;有的同时改变了两个条件:常温和低温;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选择了低温(有些种子在低温下根本就不发芽,所以看不出有水和无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同学们都找出来了其他组设计的问题,并说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最后达成了共识:作对照实验,必须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由于有了前面的分析探讨,在设计其他条件如空气、温度等对种子发芽影响的实验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对照实验的公平性原则迁移过来,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一贯倡导建构自主高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其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关键。这课涉及到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因为当堂不能看到实验结果,课堂上缺少动手操作,处理不好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打折扣,课堂氛围难免会显沉闷。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利用电脑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在进行实验设计阶段,我为学生提供一张PPT模板,提供了表示水分、温度、空气、光照等的图案,让学生根据需要直接拖拽图片的方法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图片直观、显眼,操作简单,节省时间,而且方便修改。

篇3: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种子发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 由于实验法是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所以有人说:“实验法是科研的生命。”在事物探究过程中, 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我指导的“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的探究”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 它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法, 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 以期验证假设或发现新问题。

一、实验法在“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的探究”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对比法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基本相同的组进行不同的实验, 一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加某种实验因子, 而对照组不施加某种实验因子, 然后把两组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 以便得出结论。例如2013年3月~10月我指导学生进行的“土豆发芽及土豆生长过程的探究”的实验, 3月份在实验室进行土豆发芽的实验, 4月上旬我们在实验田进行“土豆发芽及土豆生长过程的探究”的实验, 实验时学生将实验田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 (盖薄膜) , 另一组是对照组 (无薄膜) , 4月17日学生在“土豆发芽和水、阳光、温度的关系”的记录表中写道:“今天的风特别大, 我们发现实验组的薄膜里面沾满了小水滴, 有的地方冒出了绿芽, 手放在上面有温度和湿度, 跟温室大棚一样。对照组表面的土非常干裂, 而且是一块一块的, 比较坚硬, 看上去就感觉到土豆芽很难长出来, 得出的结论是:薄膜的作用是很好的一种保温、保湿材料。”

4月28日, 学生在记录表中写道:“在实验组里, 我们发现许多土豆芽已经冲破了薄膜, 长成了幼苗, 薄膜里还长满了小小的土豆芽, 结论是薄膜里的温度很高、很热,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光合作用。在对照组里只发现了许多杂草, 但杂草也很小, 结论是没有薄膜妈妈的保护, 不能给土豆发芽提供足够的营养, 连杂草也长得很慢。”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实验, 并进行了比较, 观察, 分析出了实验组的土豆芽为什么生长得好、长得茂盛, 对照组只发现了少许的土豆芽和矮小的杂草的原因, 得出的结论是:薄膜对土豆发芽有保温、保湿的作用, 能为土豆发芽提供光合作用。对比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在实验法的使用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实验法的主动性的特点就是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 使之服从假设的需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2012年11月~12月, 我指导学生进行的“大蒜发芽和蒜苗生长过程的探究”的实验, 在实验室刚开始实验时, 学生把大蒜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 (有锯末, 浇水的) , 一组是对照组, (无锯末, 不浇水的) , 并进行观察两组大蒜有什么变化。而实验组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浇水, 进行观察, 分析“蒜发芽和水的关系”“蒜发芽和水、阳光的关系”“蒜苗的生长和水、阳光、温度的关系”, 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照组的蒜学生几乎不管, 放在实验桌的一旁, 静观其变, 并和实验组的蒜进行比较有什么变化, 发现了什么, 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蒜发芽一段时间后, 大家发现冬天的气温太低, 阳光直射时间短, 锯末湿度大, 蒜经常泡在锯末中会发霉、发烂, 经过商量, 大家一致认为倒掉锯末, 把蒜直接移到培养皿里再继续进行实验。这时, 我们“佳欣探究队”的小组, 刚开始也是按照大家的建议把锯末倒掉, 因为女生爱美, 她们想让蒜苗也发出香味, 所以就将香纸放在培养皿里, 然后再将蒜苗放在培养皿里的香纸上, 没过两天, 她们组的三棵蒜苗开始发霉、发烂, 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多。其他6个小组的蒜苗经过两天的休眠, 开始长出了新芽, 并且泛绿。看到这情境, 有的组员哭了, 可她们的组长这时非常冷静, 就带领她们的组员上网查找原因, 原来是香纸惹的祸, 因为香纸里有化学成分, 主要有萤石粉、滑石粉和香精, 原因找到了, 她们就立刻将香纸扔掉, 小心翼翼地将蒜苗的须根进行了冲洗, 又重新将蒜苗栽到培养皿里, 经过她们的精心呵护, 她们的蒜苗又精神焕发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在交流的过程中, 她们写的收获是:“①大蒜吃多了会对肝和眼睛不利。②我们还知道了大蒜不能超过25度生长。③建议爱美的女士饭后尽量少用香纸, 因为香纸用多了会得癌症。”而对照组的蒜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 无声无息, 导致最后的结果是完全干死。

通过上面的实验, 我们的学生人为地改变了大蒜在冬天处于自然休眠的条件, 促使它提前进入了春天发芽的状态。

在实验主动性的过程中, 主要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在观察自己的实验时所发现的各种现实问题, 然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并和家长交流、上网查找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拓宽了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在实验中, 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因果性

实验法的因果性的特点就是要求准确可靠地发现、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例如, 2012年11月 ~12月, 我指导学生进行的“大蒜发芽及蒜苗生长过程的探究”的实验, 在第二阶段“蒜苗生长过程和水分、阳光、温度的关系”时, 我组织学生交流本组有什么发现, 胡X的“植物科探实验小组”写的原因是:“蒜发霉是因为在冬天浇水太多, 蒜没有晒到适当的阳光, 温度低, 湿度大, 导致的结果是一部分蒜苗发霉、发烂。再次实验时, 我们想在夏天, 这样蒜在适当的温度、适当的阳光下就会长得更高了。”付XX的“小小科探队”写的原因是:“①我们发现蒜上有的地方生了小坑, 过了一段时间, 我们回忆起了剥蒜时的情景, 才知道结果, 蒜生小坑原来是我们剥蒜时指甲太长, 用力太大, 把蒜碰伤了。②我们还发现蒜会变紫色, 上网查找原因, 才知道结果, 原来蒜分为两种颜色:一类是紫色类, 一类是白色类, 而我们栽得蒜是紫色类的, 我们还以为每个蒜都会变发紫的呢!”11月27日“植物科探实验小组”在记录表“发现了什么”一栏中写道:“我们今天把栽的①号蒜苗与老师的蒜苗进行了比较, 发现老师的蒜苗比我们的长得好。”在分析原因一栏中写道:“我们的蒜温度比较低, 阳光不强, 所以长得很矮。”结论一栏中写道:“老师的蒜苗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 在强烈的阳光下直射, 温度比较高, 有光合作用, 所以老师栽的蒜苗比我们的蒜苗长得好、长得高。”

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观察, 发现了问题, 分析出了原因, 得出了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篇4:种子发芽的小实验

我按老师的要求,把1 5粒黄豆分成三份,分别放入标有一、二、三号数字的玻璃杯里。我往一号杯中倒入小半杯清水,使黄豆半露出水面。再往二号杯中倒水,让黄豆全部淹没在水中。三号杯子不放水。准备停当,我就等着种子发芽了。

第一天,我放学回来,就去看黄豆。我伸着脖子,睁大眼睛,发现一号杯里的黄豆涨大了,水全被吸收了。二号杯子里的黄豆稍大了些,水也不那么清澈了。三号杯子还是老样子。于是,我又给一号杯子加了点水。

第二天,我惊喜地看到,一号杯子里的黄豆皮裂开了一个小口,钻出一个嫩嫩的小白芽。二号杯子里的水更混浊了,黄豆像得了浮肿病。三号杯子里的黄豆仍旧睡在那里。

第三天,一号杯的黄豆芽又伸长了一倍,裂口中露出了白白的黄豆芽,像是要脱掉外衣。二号杯子里的水发出一股臭味,已看不清黄豆的模样。三号杯子里的黄豆依然如故。

篇5: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种子发芽试验。

2、知道春种秋收,种子在春天发芽。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温度、水分、阳光、空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黑板画种子发芽过程。

花盆、种子;空纸壳箱

活动过程

1、老师实验;将一粒黄豆种子种在花盆里,在放入纸箱 里。

提问:这粒种子能发芽吗?为什么?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提问:如果把这盆放入冰箱里会发芽吗?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师:如果有了阳光、温度种子就会发芽吗?对了,必须浇水就象小朋友一样,每天必须喝水才会长大。

师:你知道种子是怎样长大成一株植物的吗?老师出示黑板 画让小朋友了解植物发芽长大的过程长大。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外界条件氧气、温度、水、阳光。

2、游戏:《种子发芽》,用肢体语言演示植物生长过程。

活动延伸

老师将种子种在花盆里放在教室一角,让小朋友观察种子发芽过程。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篇6:种子发芽实验论文

老师说:“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阳光,土或适宜温度吗?我们就来做这个实验。”我选择的是水。我种上了这些绿豆,不过一杯浇水,一杯不浇,然后我耐心地等它发芽。一天过去了,我走到窗台前一看,呀!浇了水的绿豆已经发了小小的、细细的根,不浇水的绿豆黯然失色,一点样子也没变。

第二天,浇了水的绿豆的子叶破了一个小口,没浇水的绿豆还是静静地躺在纸杯里„„

篇7: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种子的发芽是植物生长发育起始阶段,教材突出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本节课中“种子发芽实验”重在训练学生对照实验的设计,“对照实验”的设计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会这种方法也为将来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教学难点是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分析诗词、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针对五年级学生形(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种子发芽的环境条件。

能力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并通过收集资料,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科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宣布课题,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种子发芽的过程动画。

预习新课,收集相关 资料:①古诗“古原草”的作者、全文。②农民播种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播种后又需要做什么?③在花盆中种植一颗大豆,每天做好观察记录。

关注学生的亲身 体验。通过种植大豆获得感性知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通过收集信息,体会农民工作之艰辛。情景导入

引导学生背诵并分析白居易的“古原草”。播放课件:种子发芽的过程。

思考“古原草”所揭示的生物学规律? 把科学与人文、审

美联系起来,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围绕种子作出假设

组织学生发言。

分析早春播种覆盖地膜的原因(提高土壤表层的温度)。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种子发芽需要 哪些条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出示查阅的资料:农民播种前后需要做哪些工作?(选种、翻土、浇水等)说一说:结合资料分析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①资源共享,把收集的资料发布出来,让大家共享,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②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围绕种子发芽的环境条件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种子发芽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时给予提示: 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每组应当有多少粒?一粒行吗? 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什? ③对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什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①明白设计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②分组讨论“探究种子发芽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有的小组认为 设置一组对照,10粒种子浸入水中,另10粒加入适量的水;有的小组认为把20粒种子分别放入两个瓶子里,都加入适量的水,一瓶放在常温下,另一瓶放入冰箱里;也有的小组无从下手。

引导学生注重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及时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①从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思路必须要清晰。

②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体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③实验方案设计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的辨证思维。

诊断

①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

②教师按照对照实验的原理进行上述实验方案分析: a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b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c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d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e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f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分小组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交流,选出较合理实验方案。阅读理解

指导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阅读、理解实验设计原理

巩固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采取开放式课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也为后面的新课做准备。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种子发芽实验

(一)1.种子发芽的条件

假设:土?水?温度?阳光?空气? 2.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3种子发芽的实验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总分:100 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40分

对老师提问,能提出不同见解的:10分 能完成课外实验的(以实物为证):40分 能认真填写实验记录的:10分

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入本章“生物与环境”,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发芽”,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观看种子发芽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2.本节课所涉及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种子发芽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其中涉及有几个变量:水分、空气、温度等,设计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时教师给予了提示,讨论后又进行了实验方案分析。体现了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通过阅读、理解“种子的发芽实验”,再次巩固了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3.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讨论实验方案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不足之处:

篇8: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一、幼儿园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诗歌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占的比重较小。从幼儿方面来说, 诗歌活动所呈现的内容, 是用简单的几个字来表现, 而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 他们很难, 也几乎不可能在字上面花时间去理解诗歌内容。而相对于故事等其他内容, 当教师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时, 他们便会懂得其中的意思, 也会被故事里的情节所吸引。从教师方面来说, 诗歌活动不管是在选材上, 还是在组织活动时, 一旦诗歌缺乏趣味性, 幼儿就会觉得很枯燥, 注意力不集中, 就会做他自己的事情, 不愿意去听老师的。而教师在解释诗歌内容时, 也会受自身文化素养和自我理解能力的限制, 容易陷入传统的模式, 缺乏趣味性。

2.陷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幼儿比较熟悉的《静夜思》, 其中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它所描绘的画面是:在夜晚,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 很温馨。诗人所描绘的那场景会情不自禁地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步骤是, 教师先朗读一遍, 然后请幼儿翻开书, 用手指着字宝宝, 教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幼儿读, 然后分组读、男女分开读等, 让幼儿熟悉这首诗歌。在重复多遍以后, 幼儿就只是机械性地记住这首诗歌, 而对于内容却没有理解、掌握。这就失去了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

3.诗歌教学方法单一。现在的很多幼儿园, 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 非常注重结果, 过程是怎样的, 并没有特别重视。就像诗歌教学, 大多数只有一种教学方法, 就是让幼儿不停地读, 目的是让幼儿背诵这首诗歌, 幼儿背得很流利, 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东西, 是很不错的, 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选择合适的诗歌教学内容

现在幼儿园语言课程上的诗歌教材很多, 如何在这么多的诗歌作品中甄选出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作品, 同时又丰富我们的主题建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双识别美的智慧的眼睛, 拥有一颗辨别美的敏感的心灵。

三、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文字符号转换图片符号, 以图介入诗歌。一首诗歌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眼前, 如何让文字符号有效地转换成图片符号, 从而让孩子接纳喜欢, 帮助他们理解感受, 这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首先, 我从分析诗歌内容着手, 有的诗歌有现成的图片可以借助, 有的诗歌需要老师自己动脑设计制作教具。如中班的《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 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这是一首结构工整统一, 语言优美生动的诗歌, 它描绘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亲密的联系, 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怎样把这首诗歌展现给孩子?我先考虑了用一大幅涵盖美丽景物的背景图 (蓝天、森林、草地、小河、红花、幼儿园) 呈现在孩子面前, 接着以小动物的贴绒图片让孩子对应找家。

2.倾听感受理解, 以问步入诗歌。

(1) 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教师提供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主要包括语气、眼神、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生动、形象、鲜明的肢体语言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而且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促进幼儿注意力的持久性, 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2) 不刻意逼问或整段重复诗句。幼儿对儿歌的诵读学习很大一半是模仿教师的诵读, 若整段的重复朗读容易让幼儿产生听觉疲劳。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 我们对幼儿的回答可以补充, 如在提问中:“你在儿歌中听到了什么?”“我听到了花树开。”幼儿只能回答出儿歌中的个别词语, 而教师会将整句诗歌补充完整, “你听到了花树开, 朵朵红, 我给妈妈提灯笼。”这样实际上也达到了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诗歌的目的, 让幼儿可以边回忆诗歌内容边再次熟悉。

(3) 注重诗句赏析,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注重诗句赏析,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诗的语言是富有音乐性的, 诗歌尤其讲究韵律。在新诗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注重引导儿童去理解一些我们认为重点、难点的句子, 以为对这些句子的分析和讲解会有利于儿童对诗歌的理解。殊不知如此一来, 会破坏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也破坏了儿童作为审美者, 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儿童收获的只是片言只语, 根本谈不上对诗歌的赏析, 就更加不用说提高幼儿的审美观了。

篇9: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过去,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全世界人民都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大力提倡挽救绿色,拯救自己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做一份自己该做的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水平,还能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体会自然之美,产生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种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二、感悟自然的作用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三、体味自然对人的启迪

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境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更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古今对比,产生危机

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接受了环境教育。对当前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少,人们的想像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燥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无踪影;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占据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没有了,那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民风少见了。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也离人类越来越远……

所以,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回归,一种豁达、开阔意境的回归,一种关注万物变化,与万物同喜同悲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通过教学,最终就是让学生明白一点——人类离不开环境,人类应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e]

篇10:种子发芽实验1教案

二、本册书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1、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各种生物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关系。例如,动物的生存一般都离不开植物,一些动物离不开某些植物。

2、光

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白天我们在阳光下工作学习,夜晚我们在月光中漫步;海上,灯塔给航班指引方向;野外,篝火给游人带来快乐。可以说我们离不开光,它给我们以光明和温暖。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

4、运动和力

三、今天这节课我们从第一课开始学起。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吗?

1、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差不多,首先是播下种子,经过一段时间植物开始生根、发芽,接着是长叶,开花最后结果。可以说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同学们,绿豆芽大家见过吗?那它是哪来的呀?

我们说发了芽的绿豆就变成了绿豆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绿豆,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把老师带来的绿豆变成绿豆芽呢?每个同学独立地思考一下,请同学回答。水分、阳光、温度、空气、土、养料等

3、那在这6个条件当中,哪几个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呢?大胆地说出你的意见,把自己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4、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水分、阳光、温度、空气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三个条件都不改变。比如说,改变水分这个条件,阳光、空气、温度都不变,那绿豆种子发芽可能会怎么样?思考一下以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5、水分(充足——较少)阳光(足够——阴暗)温度(常温——低温)空气(充足——不足)

以水分为例,一般情况下,种子在水分什么情况下会发芽?(充足)但如果改变这个条件,怎么改?缺少水分的情况下也就是水分较少或者说水分不足的情况下,那你能不能推测一下,绿豆种子是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发芽得快还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发芽的快?

(种子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发芽的快)

我们研究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那老师完整地说了一下这个过程,下面三个请同学自己说。

在哪三个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阳光、温度、空气不变的条件。只改变哪一个条件?水分

也就是说,在阳光、温度、空气不变的条件下,绿豆种子是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发芽的快还是在水分水分较少的情况下发芽的快?(提出一个问题)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发芽的快。(回答)

篇11: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

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土壤、水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塑料薄膜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与记录,认识种子的变化,并描述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1、认识种子

教师把准备好的花生、凤仙花、黄瓜等植物的种子,以及向日葵等少数果实发放给学生。先请学生辨认、区分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然后,聚焦种子,比较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引出要进行实验的内容。

2、整理与交流

这是对种植种子过程的交流。重点应放在“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上,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变化过程。

篇12:第1课 种子发芽实验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种子发芽实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玻璃皿、绿豆种子、土壤、滴管、水、纸巾、标签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苹果、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从中间切开的苹果剖面。)大家看到苹果中间几颗小小的黑色物体了吗?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预设:苹果的种子。)

2.提问: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条件吗?(预设:需要。)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空气、水、土壤、阳光;……)

3.揭题:大家的想法有些不同,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看来我们需要通过实验研究去寻找答案了。(板书: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观察过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对种子发芽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再通过常见的苹果种子来引发学生思考会更具有针对性,也将学生引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揭示了课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预测绿豆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绿豆种子。)如果想要这些绿豆种子发芽,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条件中哪些是必需的呢?(预设:水、阳光、土壤和空气。)

2.追问:大家的回答中提到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你们打算如何用实验去验证呢?(预设:将一部分绿豆种子种在土壤里,另一部分不种在土壤里,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3.讲解:看来,我们需要设置两个实验组来进行对比,而且在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像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种子发芽的条件猜测也会有所不同。保留学生的不同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兴趣。

探索二:设计并制订实验方案

1.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如何探究土壤是否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2.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确定研究方案,并参考教材P2的实验计划范例写出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讨论两组实验条件的异同,再通过对实验细节的分析,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探索三:实验并持续观察和记录

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玻璃皿、土壤、滴管和水等材料。)完成了实验计划,准备好了实验材料,接下来让我们根据实验计划动手操作起来。

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提醒学生坚持每天观察和记录。

【设计意图】观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持续性观察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拓展:对于种子发芽必需的其他条件,我们可以怎样制订实验计划呢?请大家组内商量选定一个其他条件,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设计对比实验,再以研讨的形式将问题逐一解决,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板书设计

1.1种子发芽实验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土壤、水、空气、温度、阳光……

对比实验: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实验,且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教学反思

本课先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再引入对比实验的概念,指导学生对“土壤是否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进行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践,然后对这个实验计划进行充分讨论,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理解。有了前面的充分讨论,最后设计探索其他因素的影响的实验时,学生基本能做到举一反三了。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篇13: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关键词:兴趣,阅读教学,阅读引导

阅读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而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阅读的乐趣比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可能更重要, 因此,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低段阅读教学是教儿童读书, 重在“兴趣”, 重在“开始”, 重在“感性”, 重在阅读兴趣的培养。

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 他们的阅读活动都是被动接受的, 对阅读材料的认知主要通过听父母或老师讲解, 这跟他们的知识储备有关。进入小学, 正式开始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 对拼音、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等的学习都是在为孩子们日后自我学习和发展做准备。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一要让学生对文字作品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二要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三要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播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一、通过朗读感知语言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书中感知, 在读书中感悟, 在读书中培养语感, 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说明了朗读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我们低年级所选课文, 内容浅显易懂, 篇幅简短, 体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等, 非常适合学生朗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缓慢,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应把重点放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 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使学生逐步感知语言文字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落实以读为本的理念, 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训练方式,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感。低年级阅读教学, 必须先确保每个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上要重视老师的范读、领读的作用。听是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对听到的内容往往印象深刻, 这跟他们入学前主要根据“听”来学习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舍得在“读正确”上花时间, 特别是对生字的字音、易错读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 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 领悟停顿的规律, 帮助学生克服指读、顿读、唱读及破词破句。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通过正确的朗读来感知文本遣词用句的特点。

教学时, 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 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接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 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培养语感。学生也能通过诵读, 同文本在鲜活的情景中展开交流, 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同作品内容统一起来, 融为一体, 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二、通过积累储备语言材料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是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 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 充满童趣, 适合学生储备语言材料。朗读、背诵, 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 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 语言材料储备不会很多, 因此在课堂中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背诵积累优秀的语言文字材料尤为重要, 也为他们日后自己阅读奠定了基础。当然, 任何一种知识, 一种技能的内化, 必须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运用。因此,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与课文配套的《成长阅读》上的文章, 或者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文章, 让学生在这样的“现学现用”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迁移性的训练,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 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通过想象交流体验阅读的乐趣

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也为他们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在课堂上, 要引导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不要照搬别人的东西。教师应该利用教材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 如果学生面对教材无动于衷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 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乐趣。

如, 在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时, 在和学生充分读好课文的基础上,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想一想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 信中会有些什么内容。学生就充分展开想象, “秋姑娘会给太阳公公写信, 累了一个夏天, 可以收起一些光芒了。”“秋姑娘给成熟的庄稼们写信, 祝贺它们经过努力的成长, 终于收获了。”……在这样的想象中, 学生也无疑体验了创作的乐趣, 而这种创作正是基于他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的。

读完后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同一个文本, 每个学生阅读理解后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 带有个性化的色彩, 交流就能使不同的乐趣相互碰撞, 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

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 有两处语言留白, 一是大松树听到小松树炫耀之后没有回答;一是小松树意识到自己错了之后低下头没有说话。在教学中,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上下文的基础上, 让他们说说此时这两棵松树分别会怎么想, 怎么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 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篇14:种子发芽了

到dào了le菜cài园yuán,老lǎo师shī吩fēn咐fù我wǒ们men轮lún流liú给ɡěi菜cài地dì浇jiāo水shuǐ。刚ɡānɡ浇jiāo完wán水shuǐ,突tū然rán一yí个ɡè弓ɡōnɡ着zhe腰yāo的de同tónɡ学xué惊jīnɡ讶yà地de喊hǎn:“你nǐ们men快kuài来lái看kàn,这zhè是shì什shén么me呀yɑ?”顿dùn时shí,所suǒ有yǒu人rén的de目mù光ɡuānɡ都dōu投tóu向xiànɡ那nà里lǐ。突tū然rán又yòu有yǒu一yí个ɡè同tónɡ学xué兴xīnɡ奋fèn地de叫jiào起qǐ来lái:“种zhǒnɡ子zi发fā芽yá啦lɑ!种zhǒnɡ子zi发fā芽yá啦lɑ!”老lǎo师shī笑xiào了le笑xiào说shuō:“是shì呀yɑ,菜cài地dì每měi天tiān都dōu会huì有yǒu变biàn化huà,你nǐ们men经jīnɡ常chánɡ来lái观ɡuān察chá,就jiù会huì有yǒu更ɡènɡ多duō的de新xīn发fā现xiàn!”我wǒ们men听tīnɡ了le,个ɡè个ɡè兴xìnɡ致zhì大dà增zēnɡ。

真zhēn幸xìnɡ运yùn,能nénɡ亲qīn眼yǎn看kàn到dào种zhǒnɡ子zi发fā芽yá的de样yànɡ子zi!我wǒ们men一yí定dìnɡ每měi天tiān都dōu来lái给ɡěi菜cài苗miáo浇jiāo水shuǐ,让rànɡ它tā们men茁zhuó壮zhuànɡ成chénɡ长zhǎnɡ。

上一篇:耳朵的故事下一篇:清洁保洁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