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反思

2024-05-18

种子的萌发反思(精选6篇)

篇1:种子的萌发反思

反思一: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反思二: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与旧教材相同,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种子结构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己带来的种子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学生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得出结论,条理性强。最后再探究其他种子的成分,使教学设计意图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第三课时,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图6??5的实验方案,分解为单一因素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经过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片段:

生: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所以收集氧气时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生: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

有时候真的怪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已经够好了,只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验条件来说的。哈哈!)不能让学生用奇怪的方法来证明奇怪的想法。当然也有好处,可以激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篇2:种子的萌发反思

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普遍存在着差异,有的活动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由于学生是课下在家里独立完成实验的,在实验操作上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些需要加以调整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生突发事件,有时却是一种很好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

课堂教学录像中的一些表格设计的还不是很合理,影响学生的理解,应该作一定的修改。在申报的材料中已经加以修改。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2

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与旧教材相同,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种子结构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己带来的种子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学生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得出结论,条理性强。最后再探究其他种子的成分,使教学设计意图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第三课时,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图6??5的实验方案,分解为单一因素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经过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

生: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所以收集氧气时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生: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叉,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

有时候真的怪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已经够好了,只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验条件来说的。哈哈!)不能让学生用奇怪的方法来证明奇怪的想法。当然也有好处,可以激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略有启示,现简述如下:

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似乎很枯燥。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又让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被子植物的一生,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萌发”。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种植大豆的经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说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一生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哲理,尽在其中。

2.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

“科学探究”被放在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其他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本节课所涉及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抽样检测”的方法都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其中涉及的有三个变量:水分、空气、温度,设计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时教师给予了提示,讨论后又进行了实验方案分析。体现了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验方案分析后,学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了。

3.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画图、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学生自我小结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间隔的课时组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下完成实验。这样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也比较节约。

篇3:种子的萌发反思

一、引人入胜激发探究

课堂引入时, 我出示培育好的菜豆幼苗, 提出问题: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幼苗?种子是怎样长成幼苗的?一盆郁郁葱葱的幼苗, 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究兴趣, 并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 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这样既给予了他们愉快的学习心境, 也为后面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不断探究

1.注重实验的精心设计。

如在观察菜豆种子结构的实验中, 让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观察材料, 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种子外部形态, 边观察边听老师讲解, 以达到最佳效果。在解剖观察种子内部结构时, 精心设计实验报告单, 让学生按着实验目的, 要求、步骤去观察,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记录观察结果。并在观察后, 利用媒体出示菜豆种子结构图, 检测学生观察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达到了真正的实效。

2.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 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中, 学生按着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 先观察种子结构, 然后猜想菜豆幼苗的根、茎、叶可能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来的?学生提出假设。师生共同探讨, 设计出实验方案。限于时间又机智地把实验验证环节安排在课外进行, 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3.注重实物教具的使用。

如利用自制种子萌发过程的实物教具,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种子萌发过程, 把他们需要较长时间培育种子萌发, 持续地观察, 并且艰苦、单调、重复的工作, 变得简单化。在课堂设计的最初, 我想让学生直接在瓶内观察, 由于来的路上培育的种子及幼苗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碰撞, 从透明的瓶壁观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我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 就把它们取出, 按着萌发过程排列在泡沫板上, 没想到要比预期效果还要好, 学生们看得更清楚, 描述更准确。描述完萌发过程后, 种子各部分的作用也就迎刃而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接着播放种子萌发的过程视频, 给学生一个完整、动态的萌发过程, 从而突破了本课难点。

4.注重问题引领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探究是由一组问题串来引领的。这组问题串由上课伊始的问题: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幼苗?种子是怎样长成幼苗的呢?观察实验时的问题:种子长成幼苗到底与种子的哪些结构有关呢?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相同呢?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问题:你们认为幼苗的根、茎、叶会是由种子胚的哪些结构发育来的呢?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呢?这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问题串, 有效地引领了学生去积极探究。

三、埋下伏笔拓展探究

篇4:希望的种子在萌发

一个优秀的女孩,美中不足的是走起路来脚一巅一簸的,像一辆汽车奔驰在陡峭的路上。每见人们都投来异样的目光,我便有种自卑感:当别人在跑道上如一匹自由的骏马奔跑时,我却远远落在背后;当同学们挥洒自如地做着早操,而我只能孤单地留在冷冰冰的教室里……想到这些,泪珠不由地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我不愿意就此妥协,下定决心,奋发学习。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我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2012年,我虽还是学生,可我却奇迹般地当上了鞋子设计师。

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设计了一种鞋子,这鞋子从外表看跟平常的鞋子没啥不一样的。但是你只要穿上这种鞋,你将会有无数的收获与喜悦。

这种鞋是由魔表操作。当你去买鞋就会有人赙赠你一块手表。把手表戴在手上,便可以轻松操作了。穿上鞋,按动粉红色的按钮,可使你摒弃拐杖、轮椅,你便可以走路、奔跑、自由“飞翔”;按动绿色按钮可以使鞋子变为一双羽翼,你可以飞到蓝天与小鸟展翅高飞,鸟瞰这大千世界;按动白色按钮可以自动调温,夏天可以让你仿佛置身于凉爽的金秋,严寒的冬天可以让你置身于和煦的春天;有了这种鞋,你的生活将会无比甜蜜,无比的快乐、无比的……

我研发的这双鞋是残疾人希望的种子。愿它能代替我把这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田里!

(指导老师:王晓东)

篇5: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普遍存在着差异,有的活动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由于学生是课下在家里独立完成实验的,在实验操作上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些需要加以调整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生突发事件,有时却是一种很好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

课堂教学录像中的一些表格设计的还不是很合理,影响学生的理解,应该作一定的修改。在申报的材料中已经加以修改。

篇6:《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为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内容总结为“两点四动”。“两点”指两个知识点;“四动”指四个活动。由教师指导学生的活动来落实“种子的结构”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两个知识点。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有限以及老师教学水平有限等因素,造成教学过程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完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总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节课的内容有静态的种子的结构,更有动态的种子的萌发,怎样使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动”“静”的有效结合,并能收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及情商的良好教学效果,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为此,要发动学生,使学生全面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中来,使学生体验探究的魅力,享受学习生物的乐趣。

一、课前

以小组为单位,有小组长带领收集植物种子或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种子多种多样的,具有不同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启发学生思考,种子共有的结构是什么。此为活动一:种子家族大聚会

二、课中

学生活动二:种子结构大比拼

1、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图5-1,按照教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辨认大豆种子的内部结构,并能说出其结构名称,推测其功能。

2、观察种子的结构要选用较大的种子,如大豆、豌豆、玉米,这样不但便于观察,而且这些还是常见的农作物,便于收集。在观察前要浸软,否则不易解剖,每个学生2粒不同的种子,对比观察。玉米用煮熟的嫩玉米效果更好。

3、将种子放在培养皿内发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持实验桌整洁的习惯。

4、实验时教会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种皮种脐以及种皮的韧性),再观察内部结构。

5、强调观察的顺序以及每一步观察到的结构有何功能。

6、列表比较大豆、玉米等种子的结构,“大比拼”之后才发现种子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都由种皮和胚组成,有些植物的种子还有贮藏营养的胚乳,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学生活动三:种子萌发谁做主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先预设情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可提前将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分别放在锥形瓶内。瓶(1):干种子 ;瓶(2):注满水;瓶(3)萌发的种子。让学生观察瓶内种子的萌发情况:(1)(2)瓶内种子不萌发,(3)瓶内种子萌发了。思考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什么?

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一节的内容,使学生温习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特别强调“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环节。对于确定变量、设置对照试验的意义一定要使学生明确。由此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交流,以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氧气)和温度、阳光、土壤等某一个条件为变量进行探究。

小组展示:

李艳艳组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水,种子能萌发吗? 作出的.假设:如果没有水,种子不能萌发吗?老师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将否定问句改为肯定问句就好了。

对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的实验,如何设置对照组“缺氧”的环境?有的学生说将瓶塞盖上。这样可行吗?瓶内还有空气呀?如何办?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学生中有聪明人。办法1,将瓶内注满水,凉开水最好;办法2,蜡烛在瓶内燃烧,将瓶内氧气耗尽。

思维的碰撞是美好的,是灵感的闪现,是激情的飞跃,是兴奋,是提升。

三、课后

学生活动四:种子萌发看看看

种子萌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让看到这一过程呢?要求学生观察时间需要1周时间,并且还需要每天定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等。

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完成后,继续让学生连续观察在透明玻璃瓶内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用影像记录下来。萌发后种子对于观察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植物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黄化苗和正常苗生长条件的比较、植物的无土栽培以及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等储备好了物质条件。如果将幼苗移栽到土壤中,让学生持续观察幼苗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那将对学生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协作精神以及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学生亲身参与,不但兴致高涨,还能发现研究型人才。田朝洋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探究小麦根在白天还是晚上生长得快。

他问:老师,如何开展探究?

我说: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行。

他说:我明白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运用。以理论指导实践得以很好的诠释。)

上一篇:2010年三门县各级机关公务员考试(提前组织录用职位)面...下一篇:作文 母爱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