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亲孩子引发的思考

2024-04-14

由单亲孩子引发的思考(精选10篇)

篇1:由单亲孩子引发的思考

后进生,无论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后进,还是学习方面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后进生像一颗生病的小苗,班主任应该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我班也有这么一位学生,名叫吴海敏,他幼年时父亲发生车祸就去世了,跟着户籍外地的妈妈和瞎眼奶奶一起生活,家长的素质是很低的,只知道赚钱养家糊口,对儿子生活上缺乏关怀,大冬天只穿两件毛衣,文具盒里常常只有一支两支铅笔头。更别谈思想上的关心了。刚入学不久,我就发现他的心理不够健康。一般孩子失去了父亲觉得伤心的事,可他呢,却整天把这桩父亲惨死的痛苦事情挂在嘴边得意洋洋地向同学、老师诉说,生怕人家不知晓。过了一段时期,我听到同学反映说他经常去翻人家书包,并把一位同学的胶水扔进了厕所里,当时我听了十分生气,在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还教育大家了解什么行为是偷窃?当时根本就没有询问一下他为何这样做的原因。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吴海敏又开始拿同学的东西,有橡皮、小刀、铅笔等等,而且都是扔掉的。学生向我反映了多次,我是又气又恨,恨铁不成钢吗?因为谈心也谈了多次,屡教不改,烦透了。这时的我恨恨地对他说:“下次再犯,就打这只手吧!”自从说了这句话后,吴海敏的这种习气不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了。直到有一天,我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承认了自己粗暴的行为,并和他谈了为什么拿别人东西时,才知道他是因为看到同学不和他做朋友而故意这样做的。自从,我觉得对他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是我恶化了他和同学的关系,是我加剧了他思想上的严重拓变。后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约他母亲谈了几次,在家校双方的共同教育下帮助他找回自信,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

现在回首这件事,不由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常言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要想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获得后进生的信任。听到他后来继续拿别人东西时,采用惩罚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此时的他对你既畏惧,又疏远,根本不会把你当作最可亲近和信赖的人,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你。在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吴海敏也像大多数后进生一样有着矛盾的心理:想得到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和同学做好朋友,可又难以约束自己,同学越是鄙弃他,看不起他,不和他玩耍,他严重的自卑心理日益得到滋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的念头。正如歌德产生的一句话“你失去了财富,你就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给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是实现转化后进生的关键。而要想彻底改掉不良的习气,还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对出现反复的后进生仍要尊重、信赖,以他们重犯错误不理怨,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直到后进生彻底转化为止,因为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

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母亲般的爱心点燃学生希望之火,编织出一个个“爱”的故事,创造出一个个后进转化的奇迹。

篇2:由单亲孩子引发的思考

如果明天就是地球末日,你将会做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经典,但却没人会把它当真,我们觉得这离我们太遥远。就像那句“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造福我们的下一代”我一只觉得这句话不但离我们有时间感,而且还有距离感。的确。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终有一天会枯竭,但那一天是哪一天?是10后?10000年后?甚至几亿年后?只有一想,很多人该干嘛干嘛去,这不是杞人忧天吗,这么远的事,我那管得着?就像一个富二代,不停的挥霍自己父辈留下的家产,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变成穷光蛋。当然,科学家们也有在开发那种在地球毁灭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就比如太阳能。但像石油这种却很难代替,要么成本太高,要么达不到理想效果。

现在的人对环境相当重视,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象大会,就有不下十位总统参加。但当要求那些发达国家带头减少碳排放量时,却推三阻四。没人愿意为环境而牺牲GDP。9月22日,第五个世界无车日就要来了。人们在那一天将会用步行或自行车代替开车,或放弃私家车改挤公共交通。但只是一天而已。现在都倡导“低碳”出行,自行车才是王道。当六七十年代我们的父辈以拥有一台凤凰牌自行车而骄傲时,美国的汽车三巨头已开始占领欧美市场。当现在我们开着奔驰、奥迪在马路上显摆时,人家已经将两三辆私家车“藏”在车库里,骑着自行车感受风迎面而来的快意。这就是回归自然。当我们什么时候从骑自行车为乐时,我们就不需要无车日了,因为天天都是无车日。

小学的`时候,老师曾让我们写一份申请书,做什么环保志愿者。一开始,只当是一篇作文来写,但当我们用两节语文课看完了《后天》后,我们便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告诉妈妈;我们从现在开始拯救地球吧。现在想想也确实好笑。第二天,我们这些“救世主”们便跑到操场上去捡树叶,第三天,我们做了份家庭调查表,记录家里的水电煤数据,第四天,我们就跑到隔壁大学去做问卷调查。那时,我才三年级,但这些事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后来,我虽然再没有这样的鸿鹄之志,但这颗环保种子却在我心底生了根,发了芽。

都说科学的进步代价是环境的破坏。现在的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把天空搞得乌烟瘴气,英国伦敦甚至还有了“雾都”的“美誉。这听上去很美,但就像那在海里疯狂繁殖的红色海藻一样,是大自然的报复。前几天,新闻中还报道过浦东一家工厂附近的村庄发现有25名儿童锌超标。像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已不单污染环境,甚至还威胁到了健康。

篇3:由“棱镜”引发的思考

6月12日,“棱镜门”事件揭秘者斯诺登通过香港《南华早报》表示,美国情报部门早在2009年就开始监控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电脑系统,范围涵盖政商学界。同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在国会作证,竭力为“棱镜”计划辩护,称该计划曾帮助政府成功挫败了数十次恐怖袭击阴谋。然而,不断曝光的机密信息令美当局的辩解愈发苍白。

《华盛顿邮报》和《卫报》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通过一个代号为“PRISM”(即“棱镜”)的机密项目,直接利用九大美国顶级互联网公司的中央服务器,提取音频、视频、照片、电子邮件、文件和连接日志,以便帮助分析师追踪个人用户的动向和联系人。这9家互联网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和Facebook, Pal Talk, AOL, Skype, YouTube公司。随后,《卫报》应告密者本人要求公布了其身份——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美国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雇员,过去4年一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按照斯诺登的说法,他之所以这么做是要揭露“美国政府的虚伪”。他表示,美国政府是在监控民众,并竭力阻止真相曝光。

点评:“棱镜”事件曝光后,全世界一片哗然。此前美国还指控中国对其他国家进行黑客攻击,“棱镜”事件却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事实——美国是在贼喊捉贼!在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互联网的“公平性”问题。正如现实中有强国弱国之分,网络世界的发展同样不平衡,那么处于弱势的国家如何避开如美国这类强国的监控,保护自身权益呢?这无疑给全世界人民敲响了警钟。

篇4:由单亲孩子引发的思考

前几年我碰到的一个叫小武的一年级学生,真叫人头痛。第一节课我正在黑板上板书,突然听到后面有哭声。有个叫小红的用双手捂住头,指着小武说:“他用凳子打我头”。只见小武站在座位边,还拿着凳子在那傻笑着。我问他,他也是只笑不答。我发现小红的后脑勺起了一个大包,还出着血。于是,我立即把小许送往医院,并通知了双方家长。

小武的奶奶来了。进门就问小武:“崽啊,崽啊,是不是别人先打你啊?”小武在那傻笑着望着他奶奶。小红听后忙说:“小武奶奶,我正在听课,小武就用凳子砸我头。”小武奶奶于是很蛮横地说:“那老师怎么不看住他?”小武爷爷来了,笑着对我说:“老师,给你添麻烦了。”他便说起小武以前的情况。

“小武他妈刚生下他就跑掉了,他爸爸打工几年了,也没回来过。我靠去做木工赚点钱,我老婆子在家里卖点药,又要看着小武。小武经常一个人偷偷地溜出去了的,然后赊些吃的、玩的回来了,我们就得到那个店里去结账。送去幼儿园只读了一天,就被送回来了。园长说他一会儿打这个人,一会儿打那个人的,根本不受管制。”小武爷爷一脸的无奈。

此后,我便把小武的位子安排到最前面。尽管每天这样对他“特别关注”,但没过一天,上课时小武用铅笔戳伤一同学的脸。没过两天,下课时,他又用别人的凳子砸伤其他同学……

这仅仅是留守儿童中的个案。我刚才详写而不概述,大家清楚地看到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基本上没有对孙辈进行良好的家教,她们不可能充当称职的监护人,多数留守儿童都是放任自流,这跟可塑性的孩子的需求相差甚远。以至这些留守中的许多儿童都成了“问题孩子”。

这些“问题孩子”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较差的心理状态。长年累月见不着父母的影子,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失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形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 表现出内心封锁,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他们冲动易怒、动辄出走甚至寻短见等时常出现。(二)较差的行为习惯:父母务工在外,在情感上家教上无法到位,不少流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卫生、行为习惯,自置力差,迷恋网吧游戏,打架斗殴等。(三)较差的学业成绩:“隔代教育”无法辅导“孙崽”“外甥”学习(他们自身文化层次较低),以至不少留守儿童“跟不上趟”,失去信心便“摔”了,抄作业,改分数,模签名…等时有发生。

造成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孩子”原因主要有三:(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家教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要满足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在外不打电话跟老师联系,偶尔回家一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来不到学校问起儿女的情况,甚至老师打电话给他们还不耐烦接听。(二)缺失了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身体力行的正面影响,熏染了社会上一些污七八糟的负面影响。因为没有人盯着,他们可以到处看一看,听一听,趟一趟。棋牌说唱,赌场酒肆,遍及村落街巷,客观上熏陶了一批留守中“问题孩子”。(三)“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没有构建,“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无人管、学校管不了、社会管不到”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已经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拯需解决。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领导要重视,各方面要配合。无论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村办、街道、社区,都要把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搞调查研究,要有规划措施。譬如,凡家中没有可管教小孩并且能管得住小孩的老人,其家长不得两人同时出外务工,否则收缴义务教育罚金一万至二万元。另外,妇联、公安、工商等部门要统筹协调,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根治精神毒化。

其次,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办学模式。尝试推行“留守儿童”寄宿和代管制度。

再次,要建立全体老师、全体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让他们进步时得到表扬,失败时得到鼓励,忧郁时得到抚慰,悲愤时得到宣泄,彷徨时得到指引,孤寂时得到关爱,心理和性格朝着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与此同时,举办家教知识讲座,提升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水平。针对“留守儿童”家长中部分家长思想陈腐,家教方法落后的状况,政府和学校要与时俱进采取家教知识讲座,开办家教培训班,召开家教 座谈会,请优秀家长现身说法等多种举措,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不断提升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篇5:由一首歌引发的思考

八年级(上)“食用真菌”一节,在教学进度按排临近期末的阶段。此时正值深冬时节,在野外根本找不到新鲜的蘑菇。另外,学校周围也没有蘑菇的种植户,校内相关的资料很少。仅凭课本上的一点图片资料来上好一节课相当困难。在此情况下,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像往常一样,踏着铃声走进教室,不过多了一部录音机。孩子们脸上露出了不解的神情,一些同学小声的交谈:“这是要干什么?”

我郑重地向他们说:“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歌,下面请欣赏这首歌。将放音键按下,从录音机中飘出《采蘑菇的小姑娘》的优美旋律。开始时,孩子们在倾听。一会儿,有一些同学开始合着音乐哼起来。后来,所有的孩子跟着节凑打起了拍子。听了两遍后,对他们说:“好听吗?”“好听”“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歌词也好。这首歌描述的是一种什么场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歌的词吧!”

我将抄有歌词的小黑板挂到了前面,同时提出以下问题。请根据歌词回答: 1:蘑菇的形状、结构?

2:蘑菇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提示:温度、湿度、阳光等)3:蘑菇的数量和分布是怎样的? 4:……?

在完成上面几个问题的同时,又展示了有关蘑菇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的幻灯片、也穿插了教师的讲解。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此时也伸长了脖子和同学们争论着。

活动结束了,学习任务完成了,孩子哼着歌儿走出了教室。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轻松、愉快;孩子们更轻松、愉快。” 在从前的生物教学中,只有在实验的时候孩子才表现出一点兴趣。只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专业术语、概念就是昏昏欲睡,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课上的一个实验很难以掩盖知识的“乏味”。生物课堂 1 往往是“实验课乱嘈嘈,理论学习静悄悄”,即使有人参与也只不过是“独绣一支”、“红杏几支”。

在本节课中,孩子们为何一反常态,表现的如此活跃呢?会较长时间的保持兴奋呢?

其实,仔细一想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其一:在课堂的导入上,孩子们遇到的是一种新的形式————歌曲导入。这在以往的生物学习中不曾遇到的情景。另外这首歌节奏欢快,给人一种轻松的感受,适合于孩子的口味。恰好和以往的“枯燥、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设出了一种宽松的、愉悦的学习情景。先“跟着歌儿哼着”,后“跟着节奏打拍子”。这已经说明孩子开始就已经陷入老师设置的这口“美丽的井”。至使,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孩子都会沉浸在兴奋中。

其二:这一节课中把多种教学形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开课伊始运用了音乐教学中的“欣赏”,在课中分别运用了语文的“分析”,生物的“图片观察”、“讲授”等多种方法。在一节课中,将几种方法穿插运用,使孩子们的感官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从而不断地形成新的兴奋点。

由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除运用传统的“实验”“资料分析”“讲授”等形式外,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形式穿插在其中来调控课堂环节。使生物课堂变得“新、奇、特”,给孩子们以全新的刺激,较长时间保持兴奋,继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终目的。

篇6:由数学日记引发的思考

这个学期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以此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反思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几个月下来,学生写数学日记从不会写到写出很好的范文,从“不知道什么是数学日记”到“对数学日记有真正的了解”,看着学生把班级的《精品日记库》(每期班级中评出的优秀日记)写满,一篇篇日记,都是学生的智慧在闪烁,下面就拿几个案例,来说说数学日记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变化。

一、数学日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案例1] 今天学完了“土地面积计算”,我就想先预习一下简易方程。一打开课本,看见第一个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看了例题之后,我发现例题和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些相似,比如说根据一些条件来求出一个不知道的数,在这一例题中就充分利用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不管小华几岁,小东的岁数=小华的岁数+3,用字母“a”表示就是“a+3”,这个式子既明确的表示出“小东比小华大3岁”这个数量关系,同时也表示出“小东的岁数”这个数量。这里的“a”可以表示1、2、3、4„„只要知道小华的岁数,把它代入式子“a+3”,就可以求出小东的岁数,从中我知道了字母的威力,比如知道“小红和小黄做计算题,小黄比小红多做5道”这个条件,那么小黄做的道数=小红的道数+5,而小红的道数=小黄做的道数-5,用字母表示“b”表示小黄做的道数,小红的道数就等于“b-5”,经过这等预习,我想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能应付自如了。

[思考]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对新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在读懂新知识的前提下,自己能够马上进行小范围的运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数学日记中记录着学生们自己预习后的理解、感受和思考,也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下了教学建议,提出预习后存在的数学问题、数学难点,使我们老师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当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的日记居然影响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时,更增强了写日记的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

二、数学日记——是维系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数学老师一般每天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只有一节数学课。远不及班主任整天和学生待在一起,我们仅靠一天一节数学课与学生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堂上交流比较多的还是知识性的东西,关于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就较少涉及了。而数学日记是我专门为孩子开辟的师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安全通道,让他们可以十分体面地、无所顾虑地道出自己对数学、对数学老师真切的感受,真正实现师生双赢。

[案例2] 老师您好,我觉得您在上课时不必为了几个没听讲的同学反复地讲题。因为这样做的话,反而会害了他们。现在您对他们就像对待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了依赖性,就更不会去主动听讲了。一但升入初中以后,他们就更听不懂,也不会去听了。因为初中的老师每题只讲一两遍,一下课人就走了,不会像沈老师一样仔细地讲,下课还留在教室里。所以,我希望沈老师您让他们自己学会听讲,渐渐地让他们适应中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沈老师讲的题目也会越来越多,上课的进度也会越来快。

[思考]我在她的日记中回复,谢谢你给老师提出的意见!我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尽量少些不必要的重复,语言更精炼简洁些。

[案例3]我们班有个女同学闵某,由于一年级至今成绩很差,到了五年级了,乘法口诀还不会背,但是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你知道吗,每次你在黑板上写得龙飞分凤舞的时候,就是我最头疼的时候,你写的字我们半点都看不清。请你以后能把板书写端正一点,好吗?”

[思考]由于是数学课,平时只注重知识的探究,对自己的字可没怎么注意,之前我还以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呢!我及时回复这位学生:“老师从明天起就改正这个毛病。老师以后一定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个字。”

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写数学日记无疑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的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新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如:

[案例4]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一直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呢?今天我看了一下从开学到现在(期中)的数学考卷,发现了大部分都是由于计算和没看清楚才造成失分的,虽然难的题目做对了,但这样造成的失分也是很可怕的。比如在期中考试的考卷中我共错了5道有关计算的题目,真是不应该!不过通过这次看以前的考卷让我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用心,不能粗心,不能给自己留有遗憾!”希望我能在下次考试中证明我自己。

[案例5]这次测验,我共错了两处地方,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够细心。如:填空题的第(3)小题,这道题目的要求是一台织布机4小时织布50米,那么每米需要()小时,而我却写了50÷4;经过讲评,我才知道求的是每米,份数应该是有多少米,所以应该是4÷50而不是50÷4。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考试时怎么就想不到呢?我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审题。

[思考]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改作业,却看不到学生主动跑来向老师提问。老师围着学生转,这确是敬业的表现,可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吗?不,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围着数学转。我们应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激发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数学日记必将使学生的数学生活更精彩。

四、数学日记——促成语数“联姻”的有效载体

写日记原来是语文的专利,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已越来越多得被数学老师使用,而数学日记出现的新形式,在数学中引进语文课程的形象思维与表达的“活水”,使语文和数学双课程以“联袂”的形象出现,为学生的语、数综合学习铺设载体,这对学生来说,又赋予了他们以新的挑战性。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学生的日记:

[案例6]智取数学岛

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过一条数学河,在过河的途中唐僧不幸被河中的方程妖怪抓走了,三位徒弟于是就去救师傅,他们来到河中的岛屿,在洞口有一道方程题,只有解开了才能过这一道门,题目是这样的“4x+12=32”,有两个答案一个是“x=5”,一个是“x=6”,八戒一看,“不对啊,这里的4x之间怎么没有运算符号啊?”沙和尚说:“4x是4×x的

缩写,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的。”悟空一看,就选择了“x=5”,过了这一关,八戒疑惑不解,“师兄怎么做的这么快啊?”悟空说:“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把答案代入,二是把这方程解了,可以把4x看作一个数,然后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就变成了4x=32—12,4x=20,这样就可以求出x=5。”刚说完又是一道方程„„凭着悟空的聪明,三师兄终于救出了师傅,重新踏上了去西天的征途。

[思考]这是学生刚刚学好两步简易方程后写的数学日记,在日记中,运用已知的神话故事将方程的步骤和在计算中所注意的难点,都一一通过三师兄的对话体现了出来,而且用耳熟能详的神话来阐述数学问题,既增加了趣味性,使数学方程不枯燥,又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加强了语文的写作能力。

五、数学日记——让我进步的法宝(学生语)

有了三个月的数学日记写作经验后,我让学生说说对数学日记的感受,数学日记给自己带来了____,下面是学生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日记对于我们高段的学生还是大有帮助的,希望老师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写作数学日记中来。

[学生的话]

1、陈某:我平时不太爱说话,不会去问老师自己做不出的题目,胆子很小,而数学日记却能让我倾吐心声,把自己不明白的题目写下来,老师可以在评语中回答我,平时有不开心的事,也写下来,顿时有轻松的感觉。

2、杨某:从开始不会写数学日记,到现在已能写出能入选班级的精品库,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能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也能对数学不太能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从而巩固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

3、周某:写数学日记可以帮我预习或复习课文的内容,深入了解一些题目的意思,另外我将数学题目融入到古代的传说或神话故事中,编出新的传说或故事,帮我多多积累了其他课外的知识。

4、宋某:我先开始写数学日记时,觉得数学日记很难写,不知道写什么。后来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渐渐喜欢上了写数学日记,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一周只能写一次,我觉得不够,于是自己准备了一本日记本,坚持每天写,我想,不久的将来,我的数学日记肯定能发表在《小学生世界》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篇7: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自从汶川发生8.0级地震以来,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搜救工作的进展情况,为此我不知哭了多少回,是感动,是怜悯亦或是对死的哀悼痛哭,对生的喜极而泣。现在搜救工作已接近尾声,可是由地震引发的许多思考却让我辗转难眠,心情异常的沉重;有很多话要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面对强大的自然灾害,它的残酷性,毁灭性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我们感觉到了人生命的脆弱与渺小,在天崩地裂之时的无奈与恐惧;但也不乏有坚韧不拨的顽强与抗争,超乎想象的毅力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为之动容。

清清是汶川蓥华镇中学一名美丽好学的初一女孩,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她被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下,幸运的是她被救了出来,令人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而潸然泪下。这是对孤独的恐惧,也是对生命的乐观,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死的一种坦然。

还有一个小男孩,当救援他的战士把他从废墟中挖出来时,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一个漂亮而又洒脱的少先队礼。他用这种最简单而又崇高的形式来表达他对拯救他的人的一种感激与敬意。这是一种有着文化底蕴的素质,一种满怀感恩的心态,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一位老师当地震来临之时,用他的身躯与双臂在讲台上保护着四个小孩不被坠物砸上,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呵护着四个小生命的平安,这已经超越了舍己为人的范畴,而更多的是一种大爱,大爱无边。也是一位老师,面对摇摇欲坠的校舍,他不顾个人安危三番五次冲进去救人,而最终使自己美妙的年华划上了休止符,这种无私的爱感天恸地,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为之肃然起敬。

还有许多许多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不已,也有许多许多的事迹令我们挥泪如雨;但更有许许多多的现象让我们大惑不解,也有太多太多的奇闻令我们义愤填膺。

当汶川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的聚源中学伤亡惨重,而有一个怪现象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坐落在同一个院内的聚源中学实验楼安然无恙,而教学楼却轰然倒塌呢?为什么它们的抗震等级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到底是初期设计不同还是工程质量有差别?是值的让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还有木鱼中学的惨剧,周围建筑物都“小有贵恙”,而偏偏木鱼中学的教学楼被夷为平地,200多名学生命丧黄泉,他们也许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每天上课的教室楼板里用的居然是铁丝而不是钢筋。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是人祸的话,谁又是这个惨绝人寰的始作俑者?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画面,那就是从东汽中学废墟中挖出来的`,可以说刚刚从鬼门关被拽回来的小男孩,在惊魂未定之时尽然对解救他的解放军说:“叔叔,我要喝可乐。”战士们答应了,然后他又补充说:“要冰冻的。”我听了,不禁觉的一阵阵的愕然。我们可以用许多理由来为他辩解,如“年龄小”,“不懂事”,“娇生惯养长大的”等等。但是我在此不想讲很多,只想拿敬礼的那个小男孩作一个对比,你就会明白,前者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别人的感恩,而后者则是对生命的轻浮,对别人的索取。这两种类型的人长大之后哪一个对社会更有用?哪一个的人生会更有意义,更值的让我们的子弟兵舍生忘死地去拯救?

自从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活动在救灾一线的还有一支生力军,那就是志愿者,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都能够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甚至不怕牺牲,用其高尚的品格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然而也有很少一部分人假借志愿者的名义在灾区翻箱倒柜,趁火打劫;甚至有少部分群众拦路哄抢救灾物资。我真不知道他们的良知何在?哪怕他们内心中还有一丝丝人性的话也不会那么做。我们在歌颂高尚的同时也在鞭挞这此卑劣;在赞美舍己为人与大爱无边的同时也在唾弃这此人性的泯灭与道德的沦丧。

面对四万多同胞的罹难,我们也许欲哭无泪,欲喊无声。但是好庆幸我们还活着,我们的思维还在不停地跳跃着。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放弃,没有理由沉湎,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生活,兢兢业业地干好每一件事情,开开心心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面对东方升起的太阳说:“因为我还活着,就要努力活出个人样来。”

篇8:由“弃考”引发的思考

一、弃考之殇

根据调查, 弃考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境贫困的孩子, 他们中大多数是农村的;另一类是家境富裕的孩子。尽管两者都选择了弃考, 但放弃高考的原因以及弃考后的打算却迥然不同。

农村学生放弃高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 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的。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而每年的高考则是决定着他们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为此, 农村孩子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 而家长们也会为了让孩子能上大学而不惜砸锅卖铁。可为何极为期望自己孩子有出息的家长今天却允许孩子放弃高考, 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呢?有人说是“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有人指责家长目光短浅, 其实家长做这样的选择是迫于无奈。我们知道那些放弃高考的学生几乎都是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 通常他们是考不上好大学的, 等待他们的是高职、一般专科, 或是三本。这几类学校与“好大学”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都是无法相比的, 但学费却照样非常昂贵。在就业的寒冬时期, 从这几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高投入、低产出的现实逼迫学生退出了这场只输不赢的战争, 也被迫打破从小就做的那个“鲤鱼跳农门”的梦, 走上了艰辛的打工之路。

家庭富裕的孩子放弃高考并不是无奈之举, 而是主动地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教育。他们很多也像农村孩子那样是成绩平平的学生, 在国内分数这把单一标尺的衡量下, 也很难奢望考进国内的名牌大学。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 他们选择了让孩子出国留学。

一个是无奈, 一个是主动;一个令人心酸, 一个让人震惊。这异常的现象背后共同说明了什么, 隐藏着什么危机呢?

二、殇之何处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放弃高考, 他们都共同地放弃了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这是否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有专家对上名牌大学的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 仅1/10的状元职业“有案可查”。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与当初所受到的关注和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高考状元没成为职场上的翘楚是个人原因造成的, 但也不可否认, 培养他们的高等教育也有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8年初公布的24所不同类型的在京高校约1.6万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 高校的教育质量很难令人满意。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在“专业相关实践技能”、“书写具有一定理论性的文章”以及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评价较低。种种情况表明, 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毛病, 需要改进。[1]

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突出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飞跃。但伴随着高等教育数量的持续增长,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

1. 高等教育结构上的问题

从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关系来看, 整个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社会不仅需要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学术性人才, 而且更需要把现有科技转化为产品和现实生产力的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因此, 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首先在数量上应达到合理的比例。基于此规律, 供给上述人才的高等教育也应遵循比例合理安排自身结构。但这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兴起了盲目攀升、盲目升格之风。各地片面追求高校升格和规模化, 把中专、专科升格为大学。随着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 科研职能不断被强化, 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大幅上升, 造成有经验有学识的教授忙于指导研究生, 忙于科研, 无暇顾及对本科学生的教学和指导, 本科教育日益受到冷落, 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趋势。更加令人担心的是, 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也未能站住脚跟, 在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放弃了自己的特色, 模仿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组织教学, 造成学生既不能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 又不具备较高超的职业技能, 真是“文不能文, 武不能武”。[2]

2.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高校的持续规模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缓解了高等教育的入学压力。但扩招的同时也导致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扩招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短缺和紧张。在师资配置上, 我国高校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调和水平低等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 某些课程的师资匮乏到需要几个班合班上课的地步;有的教师一个人讲几门课程, 而且学科跨度较大;在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上也存在着严重短缺现象, 如西南某省33所高校中, 全部在用的教学仪器设备有1/3以上已经达到报废程度, 专科与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足500元, 全省高校生均年购新书量不足2册, 全省高校图书中50%左右内容老化。[3]办学条件的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入学质量相对下降, 生源质量的下降给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产生了消极影响, 有的学校在无奈中不得不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 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它不具有强制性, 人们有选择读与不读的权利。要留住出国留学的学生, 还给农村孩子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我们就必须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不如意现象, 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质量、结构之间的关系, 因此,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处理好三者关系, 做到适度扩招, 狠抓质量, 协调结构。

参考文献

[1]蒋凯, 王烽.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平静中酝酿突破.[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jylps/2009-05/06/content_17732542.htm.

[2]李力, 孙向阳, 高超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应对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

篇9:面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思考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特征:

1、内向自卑、狭隘自私。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让人瞧不起,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再加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放任对抗。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于是他们就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寻求慰藉和放松,进出网吧、录相厅、歌舞厅等就成了家常便饭,行为自由放任。

3. 心理偏位、厌学严重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因而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偏差,在学校里也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经常会、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扰乱班级秩序等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偏科甚至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学习成绩不理想,干任何事情都没有毅力和耐性,学习过程中持久性差,个别孩子甚至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

我们不难看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容易导致不良后果。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心理现象,我们应采取更好的对策,指导和帮助单亲家庭教育培养好她们的子女,让这些孩子也和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1. 爱心无限,缝合受伤的心灵。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往往心灵受伤,从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爱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是缝合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家庭成员的残缺,会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到“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伤害。对此,我一边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现实,一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孩子的耐挫力。教育孩子正视逆境,给他们讲一些在逆境中成长为优秀人物的故事,激励他们向困难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他们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最后,学校和教师经常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2.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点,发现闪光点,帮助克服挫折点。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因此他们最大的需求点就是家庭的温暖、成功的喜悦以及别人的理解和信任。作为老师,应该努力为这些孩子创设亲情的氛围,用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怜和温暖,以此来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和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和烦恼,消除他们与同学、老师之间的隔膜,消除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信赖家长、信赖老师,同时也增强自信,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他们的自卑感,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当他们在课堂上有创造性地见解时,当他们的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时,哪怕见解不一定对,或者进步只是一点点,老师也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借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困难和挫折。对于本身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来说,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解决困难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思想关键点及时进行劝慰和开导,要善于关爱孩子心灵的成长,用真情去打动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温暖,树立自强进取、战胜困难的信心,战胜挫折的勇气。

3. 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不要在心灵上雪上加霜。

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家长不能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育儿教子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心情好坏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格外亲切和关心,心情不好时则不理不睬,甚者当出气筒、替罪羊。不要回避单亲事实 ,有的母亲任何时候都不提起父亲,好象孩子从来没有过父亲一样。这种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的母亲极力贬低父亲,努力让孩子相信父亲是坏人,所以家庭才被拆散。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把父亲看成是一个普通人,客观评价他的优缺点。当然,对母(父)亲来说有相当的困难,这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中的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正确教育孩子的情感基础,使孩子承认父(母)亲的威信。 不要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唯一的支柱 ,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而且,企望用孩子来充实自己的全部生活,这也是单身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孩子迟早要离开自己,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总想把孩子挂在自己身边,实际上是破坏了孩子的生活。

篇10:由两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 流程亮点不足反思

摘要:两位老师课的亮点表现在:课题选择恰当;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课堂组织合理,引导准确到位,气氛融洽,效果良好。不足表现在:闫老师对应用题的数量分析进行了省略处理,而这却是列方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万老师幻灯片的背景图像太醒目,不利于幻灯片主题的显示。反思 :常规教学方法的优势应继续保持和发扬;新课改的精神必须在备课、教课及教研活动中得到落实;多媒体教学应突出其实效性和实用性。

开学不久,我校开展了常规听课、评课活动。活动中,老师们各尽所长,展示了独到的教学风采,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下面我以自己参与的两节公开课为例,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两节课的大致流程

1.闫老师的常规新授课《解稍复杂方程

(三)》

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复习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练习→引入新课→讲例3→课堂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2.万老师的多媒体电教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谈话引入→互动授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幻灯片共16张,其中ppt1是标题,ppt2-9是新授内容,ppt10-13是巩固练习,ppt14是课堂小结,ppt15是作业设置,ppt16是结束语。

二、两节课的亮点

1.课题选择恰当

闫老师的《解稍复杂方程

(三)》,是五年级“简易方程”中最后一节,也是最具有难度的一节。说有难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正反应用,二是新授课内容涉及到解设两个未知数,解两个问题,答两个答语的复杂方程。在新课进行中,由于解题的方法不唯一,变数较大,所以采用常规授课模式较好,可以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1

也可以有针对性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强化和梳理。

万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三年级课程中对平面图形的进一

步认识和学习。本节课定义多,特点特征多,也相对抽象。利用多媒体PPT

课件进行授课,可以使图形特点特征明显直观,化抽象为具体,使新学内容

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表现力大大增强,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演示和课堂效果的提高。

2.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两位老师教态自然、端正,语言清晰、流畅,都使用普通话教学。另外,闫老师的课堂“双主”特征明显,课前预设了相关的复习检测题,从反馈中

强化了学生的不足;新授例题中,从关键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

取新知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比较充分。万老师的幻灯片设计得很精彩,画面清晰流畅,幻灯片切换操作准确熟练,过渡性语言合理到位,符合播放

节拍,表现出较高的多媒体操作技能。

3.课堂融洽,效果良好

两位老师课堂组织合理,引导准确到位,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闫老师设计的课前练习和课

后巩固练习,紧扣课时重点。练习的完成,既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又突破了难

点,达到了双重效果。万老师的课虽然是多媒体,但并没有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随着学生的节拍走,学生发言和动手活动占了近半的时间。特别是巩固

学习“折一折,想一想”,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同时也巩固

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这同时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就是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两节课中出现的不足

1.闫老师的课组织严密,时间把握也刚刚好,但学生在做巩固练习时发现一个数学设计有问题,于是老师赶紧修改,这已或多或少影响 了这节课的完美性;还有例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教师进行了省略处理,而这却是列方

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综上所述,闫老师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是在细节上下功夫,争取精益求精。

2.万老师的幻灯片做很漂亮,演示过程也很顺利,总体教学效果良好。但背

景图片稍显艳丽,太吸引人的注意力,特别是第8、第10 张幻灯片的上角和下角设计的三只漂亮的蝴蝶动画图像,本人就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听课的老师也只夸很漂亮,不知学生是否能心无旁骛,认真读完上面的结论。所以我认为万老师需要改进的是,多媒体PPT课件背景图像的配置不能太醒目,太鲜艳,应能突出幻灯片的主体,即上面的文字、图表或动画演示。

四一些反思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仍在逐渐深入,并开始体现在教育教学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逐渐改变。课堂上教师引导得多,讲得少;学生主动参与多,讨论活动多;师生互动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充分得以体现。建议,学校教研组把听课、评课活动开展下去,以常规教研的方式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以听课、评课的形式引导教师逐步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

2.常规教学模式,过程具有灵活性,也具有多变性,所以老师备课时,一定要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课时进行起关键性的衔接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该复习的复习,该深化的深化。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适当放慢或加快教学节奏,以求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达到最优课堂效果。

3.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不是常规手段。选择多媒体教学,应选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教学用语言不易描述或可以演示的知识,对于常规教学手段能胜任的就坚决不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应注意几点:①.背景插图的选用上要注意界面的色彩,搭配要合理,画面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和年龄特征。②.提示音要优美和谐,太突兀,或太强烈,会给人一种大吃一惊的感觉,容易损伤学生的听觉,因此配音要轻柔、优美、恰当。③.切换效果不易太多。一些老师做的课件,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过分吸引人的注意力,扰乱了学生正常上课的思维,所以这样的课件我们宁愿不用,也不能滥用,也就是一个多媒体课件应该以发挥学生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仍在推行,通过公开课、观察课、交流课等形式,可以不断促进一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获取教学经验。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

要发扬孙克会老师的精神,要心中有爱,腹中有墨,用良好的心境,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智慧,守住心灵的宁静,演绎教育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汝阳县“五步教学模式”实验稿

3、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和ppt课件,五年级数学教科书和参考书

上一篇:例行勤俭节约心得体会下一篇:塞外江南的雪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