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散文的闲适论文

2024-04-30

试说散文的闲适论文(共6篇)

篇1:试说散文的闲适论文

闲适冬日优美散文

“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晃,又到了冬天。

淫雨霏霏的日子里,落光了叶子的树木就格外显得消瘦。许多黄叶在雨中倾诉着对大树母亲的依恋,正在告别,决定在雨后的某个傍晚悄然落下。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树木,此时也在冬雨的洗涤下有气无力,绿叶的身上仿佛蒙上了一层灰,显得一点儿也不青翠。麻雀,八哥,乌鸦,还有不知名的背上有一道白色羽毛的小鸟儿,不怕生人,径直跳到学校的操场上,捡拾学生们撒在草地上的剩饭剩菜———总比自己去寻找食物来得便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应该算是第十场雨后的那场雨吧,大雪的节气已到,冬爷爷仿佛还在迟疑,不肯撒那些可爱的雪花让人们品尝冬天的味道。

走在淫雨霏霏的校园的水泥道上,已经深深地感到了冬雨带来的寒冷。寒气直往腿上身上逼,不禁让人打了一个寒噤,无意当中呼出的一口暖气,竟徐徐袅袅地融入了湿冷的空气中。该是吃火锅的时候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买上一条胖头鱼,称几块豆腐,放点儿生姜酱油辣椒,点上炭炉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这温暖,撮一口清香四溢的上等好酒,驱除一些寒气。抑或在暖暖的被窝里大睡。睡醒了,听着心仪的音乐,任思绪翻飞。

赶上暖暖的冬日,太阳温暖地照着大地。池塘冰封,顽皮的孩子总在妈妈的带领下,丢一颗石子在上面滑翔。妈妈的棒槌捶破了那层白冰,捶走了衣服上的污垢,也捶醒了冬日里睡懒觉的人们。晒太阳咯!已经是十点钟的光景,人们懒洋洋地捧着饭碗,追逐着角落里温暖的阳光,拉呱着。饭后,男人们则捧着茶杯,揣上香烟;女人们则手指绕来绕去,娴熟地织着毛衣。更有殷勤的房主,拿出办年货时买的瓜子,大方地招待这群晒太阳的邻居。笑容掠过每个人的脸庞,孩子们不放闲,也有看书的,也有写作业的,也有打球,踢毽子的。趁着这样的好天气,家家户户的楼房的顶上晒满了腊肉、香肠、咸鱼之类,被子,毛巾,衣服,鞋子尽都加入了晒太阳的行列。多么热闹啊!

最好下一场雪吧。北风呼呼地刮过,在夜幕降临时,雪花偷偷地纷纷扬扬地下着,夜行的人们惊喜地呼喊着:“看,下雪了,还真大!”。偶有贪恋于电视连续剧的人家的灯火透过这漆黑的寒冷的夜晚,把雪花映照得分外美丽,如鹅毛般,如树叶飘飘悠悠地在空中划过优美的弧线。第二天早晨,整个世界便晶莹透白起来。除了厚厚的`雪,还是厚厚的雪,听不到小鸟的叫声,人们还在沉睡中。心急得睡不着的小孩子趁大人们还未起床,便早已在门口抓了一大把雪往嘴里塞。童心未泯的老爷爷亲自带着孙子孙女们堆了一个大雪人。老奶奶们则早已煮了一大锅的稀饭,灶台上冒着香香的白白的水汽,而灶膛里的树枝烧得“”地响着,终于在这雪后的清晨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在烈火中永生了。这时候,被喊回家的孩子们坐在暖暖的火桶里,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看着电视,津津有味地吃着零食。

或雨,或晴,或雪,总有数不完的闲适。

篇2:苏轼的闲适理趣

关于“闲”, 《说文解字》曰:“闲”, “阑也。从门中有木。”有止、放、正、御、卫等意思, 也有清闲、静、悠闲、水止而不动之意。 (1) 段玉裁注认为此字古代多假借为“清門月字”。而“門月”, 《说文解字》解释为“隙也”, 段玉裁注曰:“隙谓門月, 門月者, 门开则中为际, 凡罅隙皆为門月……門月者, 稍暇也, 故曰門月暇。”“从门从月。会意也。门开而月入, 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皆其意也。” (2) 朱骏声曰:“門月, 假借为闲。”可见, 现代汉语中的“闲”, 对应古汉语的“門月”和“闲”两个宇。从字源上看, “闲”指空间上的罅隙, 门开月入, 有澄明和照亮的意思。后引申为时间上宽裕的意思。空间和时间上的闲暇, 并不是空虚和无聊, 或无所事事, “闲”还有防、止等意思。《庄子·天地》云:“天下无道, 则修德就闲。” (3) 《庄子·大宗师》云:“其心闲则无事。” (4) 换言之, 只有通过主体的努力, 才能防止和排除外在的干扰, 获得心灵的清净和自由。关于“适”, 《说文解字》曰:“适, 之也。”它还有闲、遇、悟、宜、善、悦、快等义项。而“之”, 从字源上讲, 是草从地中生出的意思, 大地是出处之所在, 换言之, 大地是“出”、“生”等义项的依托。所谓“闲适”, 就是依托于大地, 领悟人生本来之意义, 在纷扰动荡中安静下来, 并且使一切得到澄清, 使芸芸万物复归其本性, 以其本来的样子呈现。人也是这样, 只有安静下来, 才能回归自己的本心, 聆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闲适并不是在闲暇无聊时借助“玩物”而消磨时间, 而是对人生本真存在的领悟, 是宁静隽永、清空淡泊的生命境界。在闲适境界中, 我们回归并亲和于大地,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享受美的愉悦。

中国古代文人, 多将政治事功作为安身立命之根基, 学得文武艺, 卖与帝王家。苏轼自从跟随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一起出了蜀地来到中原, 就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政治洪流。虽然他少年得志, 但政治生命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少年及第, 但并没有飞黄腾达, 而是蹉跎终生。苏轼不合时宜的性格, 让他在激烈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 遭人嫉恨, 以致“乌台诗案”事发, 几近丧命, 他生命的最后结局, 还是流放荒蛮之地, 病死在北归途中。正是远离了庙堂, 才有了闲暇, 能够认真思考人生问题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美的快乐。苏轼出狱后, 被流放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的这段时间, 是苏轼创作的丰收期,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千古传唱的名篇就创作于这个时期。他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如江上的船橹, 已灰飞烟灭, 不禁感慨人生如梦。而“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陶醉于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 亲和于大地而非功名利禄等理念, 这种对大地的亲近, 使他得以以闲适的心境, 发现自然之美好, 在寻常事物中, 获得美的享受。其《记承天寺夜游》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深人静, 月色明净, 诗人心情轻松愉快, 和友人漫步在庭院之中, 忽然惊奇地发现地上有清水空明, 水草在其中交错纵横, 这种幻觉让诗人异常兴奋。等仔细观看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诗人陷入了沉思, 月轮和竹柏, 乃是常见之物, 正因为常见, 所以往往被我们熟视无睹, 它们的美被忽视了。而只有用闲适恬淡的心境亲近自然, 才能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 获得美的享受。在这一审美活动中, 经历了从对美的体验到理性的反思, 逐步深化过程, 表现了他对美和人生境界认识的深刻程度。苏轼的这种闲适理趣和快乐, 是他诗文的重要主题。又如其《书临皋亭》曰: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 倚于几上, 白云左缭, 清江右洄, 重门洞开, 林峦坋入。当是时, 若有思而无所思, 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这段话写出了苏轼闲适恬淡、和平宁静的心境和情趣。只有悬置一切主观欲念后, 以澄澈清明的心态与自然对话, 主体的“思”是对自然本身的思, 而“无所思”是对“思”以及所思的对象的超越, 就在这种对话交流中, 我与宇宙融为了一体, 主体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 获得无限的时空。这种愉悦是对自我的充分肯定。其《临皋闲题》曰: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 便是大江, 其半是峨眉雪水, 吾饮食沐浴皆取焉, 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 本无常主, 闲者便是主人。

这是说, 只有自由闲适之人, 才能欣赏山川景物的美, 江山胜景独立存在着, 只有亲近大地的人, 才是它们真正的主人。因此亲近大地, 就到处都是故乡了, 而又何必为了名利而奔波忙碌, 放弃自己本应有的自由和宁静啊。

苏轼的政治人生遭受政敌们的种种诬陷和打击, 历经挫折磨难, 坎坷曲折的遭遇使他在咀嚼生活的苦涩中达到空明澄澈的境界。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浮云世事改, 孤月此心明。” (《次韵江晦叔二首》) 。不愉快的经历不过是浮云过眼, 倏忽消失, 而自己安静澄澈的心灵就像明月一样空明清灵。他追求“性之便, 意之适”的人生境界, “雪堂之前兮春草齐, 雪堂之左右兮斜径微。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 考槃于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 抱瓮而忘其机;负顷筐兮, 行歌而采薇。吾不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 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 吾不知天地之大也寒暑之变, 悟昔日之癯而今日之肥……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 吾不知世之可依违。性之便, 意之适, 不在于他, 在于群息已动, 大明既升, 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 (《雪堂问潘邠老》) 。虽然雪堂鄙陋, 生活俭朴, 但他超越生死和是非, 与大化同流, 即使是在早上阳光下飞舞的灰尘中也能发掘出诗意。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 虽微物足以为乐,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 虽微物足以为病, 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不执著于物, 不被外物所束缚, 而是通过普通的物感受生活之快乐, 因此他能够在平庸繁琐的事物中发现温馨和亲切。

总之, 闲适空明的人生境界使苏轼超越有限之束缚, 坚实地立足于大地之上, 他背负青天, 面朝大地, 亲近身边事物, 以诗意的眼光将世界变得生机盎然, 获得艺术化存在的人生境界。如《东坡》曰:“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这种艺术化存在, 是经过了理性反思之后的选择, 心灵因为包容着整个宇宙的时空而旷达高远, 因为远离浮躁而安宁澄澈, 因为立足大地而能感受到生命的亲切和快乐。苏轼的这种闲适理趣, 使他的生命充满审美情趣, 成就了艺术化的生命存在。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篇3:试说朱自清散文的色彩艺术

色彩具有促人联想产生表情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文字本身就有丰富的词彩,可在文章中透现出斑斓的色泽。朱自清的散文往往情彩并茂,就是以文设色,以色达情而致。读者无不在动人的情彩中陶醉、神往。以色彩美创造精湛的艺术美方面,朱自清先生有深思独到之处,下面就此谈谈其散文的色彩艺术。

古人云:“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妙手。”朱自清先生为文设色无不恰到好处,强弱、明暗、浓淡惟妙惟肖。

作者在威尼斯看到:“海水是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惟其是浩淼深沉的大海,才会使面对它的人堕入遥远的遐想的境界,产生悠悠若梦的感觉。故而作者选取浓重的色彩描绘这迷人的亚得里亚海,使其更深幽而神妙。这一笔浓彩确为《威尼斯》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写活了她那魅人的风韵神姿。

温州梅雨潭的水色,作者以浓丽明艳的色彩描绘它:“梅雨潭亮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逐那离合的神光了……又鞠身过了一个古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潭水轻轻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至此水的色彩已被描绘得神采飞扬了,姿形、神韵栩栩如生;那妙不可言的变幻的色彩,更叫你探幽索味之兴陡增。潭水的绿是厚茸茸的,沁在水中是波动的,生机勃勃的,水灵、清澈、纯情、温润……谁能不为此拍案叫绝呢!出神入化的色彩变幻写尽了水的深酣的人情味和它那飘逸的神韵。

朱自清为文设置浓彩,每每各有侧重,而为文略施粉黛亦各有千秋,别有一番风致。

作者描写荷塘月色下的流水,色泽庶几近无:“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此时月光如泻,万物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泛出白色银光,流水无疑也被月色掩起绿来,然而“脉脉的流水”,这“脉脉”两字写得多妙啊!是写微微波动而显见了殷殷的绿的涟漪,是写光晕轻泛的月色,还是写作者淡淡的喜与愁的委婉情思呢?尽在不言中,由你去体味吧!墨无痕,笔有神,流水空灵捉摸不定的色彩更为荷塘添了一番朦胧的淡雅的美。有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一般美妙。看无着色,而实有色,恰如“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境界。

朱自清在瑞士看到的湖水是这样的:“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这段描写没有一个带色彩的词,然而笔触流出的透明,一汪见底闪着灵光,如此纯情,如此静美,令人心醉!不用带色彩的词却酝酿出如此淡雅如此魅力的色泽,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来之笔啊!

朱自清先生设色的精湛技艺不可能一一述举,浓淡相济,明暗深浅各宜,然而无不新颖、传神,如真正的美人“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这方面充分表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他的艺术智慧和创造力更表现在他十分注意处理内容与形式的正确关系,深究外在的色调与内在情思的正确关系,摒弃文章徒有其表的色彩美,为突出作品中心,渲染作品情感,选取最佳色彩,多形式多角度地绘景摹象。

朱自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以一种最适合作品情与思的色彩做主色,如主旋律反复回旋在乐意里一样反复出现在作品里,为作品打底色,创造出叩动人心的基调。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选取了白色做为它的主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荷塘的一切都在苍茫的月白朦胧中,这是一片冷色,给以淡淡的冷气,隐隐透出了当时——九二七年蒋汪叛变革命后社会寒冷恐怖的空气,白天只能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只能讲自己不愿讲的话。然而白色又能给人以纯净、圣洁的感受,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作者又借助于它,陶冶、净化情感,写出自己晶莹纯洁如月的心灵世界,抒发出自己不愿与黑暗当局同流合污,热烈向往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感。作者竟把自己内心的热力点化为一个冷然、晶莹、洁白的艺术画面,别有一番韵味。统摄全篇的这一片白色,既为文章创造了幽静、优美的意境,又包蕴了深醇的人情美。

朱自清在散文中还常用两种反差较大的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里,使之强烈对比,渲染情韵,挖掘中心,点化主题。以《背影》一段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显示出的色彩是:黑色、深青色。这冷色渲染的是凝重、冷落的气息,这色彩与背影出现的特定背景很相适:父亲的母亲刚去世,典当尽家资才办好丧事,然而父亲当时却又被解职。父亲的背影画下了他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所以作者以暗彩画他。当父亲转过身来时,作者写道:“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黑色的背影上陡然添上这红色,使文章内在的情韵得到热烈抒发,父亲不顾手头拮据买来一抱橘子,有着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慈爱,也有着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望,期望儿子学成后能挑起家庭的重担。这一笔亮色,不仅艺术地点化了暗淡“背影”的形象,给全篇暗淡的基调投以光明与希望,而且使文章的诗情至此升华到最高点,作品的主题因此而更鲜明突出。

篇4:试说散文的闲适论文

【关键词】林语堂;散文;闲适;意境;内涵

1前言

林语堂先生作品很多,涉猎面很广,其作品既有杂文、传纪,也有戏剧和散文。其中,尤以散文最能反映出林先生的生活态度和深刻思想。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语言平淡,但是意境却十分深远,文中多体现出闲适思想,启迪世人应重视身边的风景,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既要能够生存,又要学会适当的享受生活,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2林语堂闲适散文风格的形成原因

林语堂先生的早期散文作品(一般指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文风较为泼辣,思想上也较为激进,30年代之后的作品主要以“闲适”散文为主,散文风格的形成、变化与其个人经历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首先,个人原因。上世纪20年代初,林语堂先生学成归国,就职于北大英文系,长期的留学经历使他对于西方历史和文化比较了解;加上林先生的少年时期遭遇了一些比较不幸的事件,很早就认识到了悲剧的含义,因此,他对于人生的真谛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和坎坷,才更明白保持淡然心境的重要性,因此,林语堂先生内心和思想慢慢的发生了变化,逐渐开始关注“幽默”论调,并公开倡导“幽默”。

其次,社会因素。上世界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乱严重,伴随着反帝运动而来是一系列惨案的发生。动荡的现实使知识分子对社会极其失望,但是却又逃避不得。这段时期林语堂的文风逐渐带了调侃、讽刺的倾向,逐渐向“幽默”发展。随着时间往前推移,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也在不断丰富,思想逐渐成熟,内心愈加豁达。现实动乱,家国不幸,对于一个作家来讲,给了他创作灵感,也影响了其文笔风格。30年代的林语堂作品逐渐形成“幽默”、“闲适”的风格,是其创作的鼎盛时期。

3林语堂闲适散文分析

3.1意境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一般文笔较为幽默,从小事出发,营造出一种和谐、具有美感的文学意境。作者年轻时的职业是教授,后期才是“作家”,因此,身份改变之后,无论是看事情的角度还是自身定位都跟以前不同,文笔和风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林语堂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个人写作不需被他人限制,因此,作品蕴含十分丰富,内容多样,从小事出发,写的却不见得全是小事。作品多从生活出发,抒发对于生命内涵和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其散文作品中,作者多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和描写,其中自有一份闲适和豁达,所谈内容看似是“肤浅小事”,但是意境中却透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倾向,从生活实际出发,畅谈人生和理想,以平淡反映深刻,意境优美而恬淡。

3.2内涵

林语堂的散文作品,语言平实,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往往见微知著。30年代是他作品产量最高的一段时期,作品中更多的体现出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作品多以闲适格调论述一些小事,剖白内心实感,作品中反映出作者的对于生存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理解,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林語堂闲适散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有着较为详细的叙述。比如《论西装》一文中,作者对于东方和西方西服的差异、区别有者极为详细的比较,对于中式西服大加赞扬,并认为西装只是个人喜好问题,穿不穿均可,但是同时以“穿西装”为切入点,以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的崇洋媚外、虚荣。同时对于中国衣饰的赞扬、认为中式服装更“合乎人性”等,也体现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肯定。另外,林语堂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于服装的详细描绘,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体现出作者对于传统服装文化、哲学文化的认同和继承。所以说,林语堂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于细节的描述看似平凡无奇,其中却往往蕴含着很多哲学道理,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笔调闲适,但却能够以小见大。

4结语

林语堂先生的散文作品意境优美,内涵深刻,写作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林语堂进行文学创造的时代背景比较特殊,对于其“闲适”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所述多为小事,但是往往折射出人性和社会现实,其作品是对东西方文化的知性表达,以生活展现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对于现当代文学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巍.林语堂编译中国版“灰姑娘”《叶限》之独特审美价值探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1):83-86.

[2]王东昌.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休闲美学思想[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01):34-39.

篇5:生活闲适的人

公园署的长官回去后立即登上直升机,去执行总统的命令,最后在距总统府200英里的地方找到了。那儿群山环抱,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古木参天。于是大兴土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建成了一个名为香格里拉的休闲胜地。

可是这位总统只住了一个晚上,就不住了,因为他刚躺下不到半小时,就被来自太平洋的一个电话叫醒了,说,珍珠港的第七舰队好像出事了。后来他任职期满,香格里拉留给了他的继任者。不过,这位继任者好像与香格里拉也没有缘分。有一次,他来这儿度假,正准备把烤好的鹿肉送到嘴里,副国务卿说,韩国李承晚总统的特使要求立即求见。一顿美餐还没有开始,总统就匆匆地打道回府了。

1953年1月,又一任总統上任。履行完所有的交接手续,适逢春暖花开,由于国内国外一片太平,总统宣布休假一周。于是总统带上夫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及随众,浩浩荡荡开进了香格里拉。可是刚到地方,总统就遇到一件烦心事。国家航空公司为抗议《新兵役法》的第八条款,宣布举行春季大罢工,为期一月。总统本想和家人共享一下天伦之乐,这下好了,在香格里拉的七天时间,有六天是在和幕僚商讨对策中度过的。

不过,这一次,有一人不虚此行,那就是总统的孙子。这个九岁半、名叫戴维的小男孩一到香格里拉,就被这儿的美景吸引住了。他白天打猎,晚上垂钓;早晨骑马,下午喝茶,玩得不亦乐乎,以至于在总统要离开香格里拉的时候,他宣布不走了。

不知是总统为讨好孙子,还是被孙子的快乐所感染,回去后,这位总统竟签署了一道命令,宣布从命令颁布之日起,香格里拉更名为戴维营。

戴维营就这样产生了,并且以美国总统的度假休闲地而名满天下。然而从罗斯福创建这一胜地开始,据说,没有一位总统承认,在这儿获得过真正的休闲。艾森豪威尔抱怨说,戴维营找不到一只可以安眠的枕头。小布什当选总统后曾表示过惊奇:戴维营怎么和原来不一样了?

篇6:慢中的闲适

作者:E.B.怀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写《精灵鼠小弟》的读E.B.怀特前半生为《纽约客》写专栏,后半生隐逸山林。衣食无忧的老绅士,有知性背景的环保分子,怀旧,恋恋于手工制品,反工业化。热爱绿色生活,绿色的食品,绿色的世界观,绿色的温情,绿色的文字。

全是些与现实摩擦很小的事。怀恋可爱的,被时代淘汰的老爷车。因着他对一切事物的兴孜孜,这些鸡毛小事,都被写成华丽铺陈的长文了。不是爱护动物,就是童年追忆,要不就是自然风光的讴歌。只有花,没有刺,只有肉,没有骨头。不伤人,不费牙,清甜适口,好消化。

他要是描绘一个房间,能从门窗一直写到桌子上的橙子,再借染色橙子讥讽种族歧视。东拉西扯半天,还没写到房间中央呢。我斗胆想,他彼时是不是太老了,思绪比较涣散哈,还是“慢中才能出闲适”,更显绅士的生活情趣?文字不惊艳也可以啊,那么你淡而致远吧。可是我只看到很繁复叠加的描述性文字。其实要是“无事此静坐”的时候,细细展卷,还是有点宁静致远的清凉意境的。问题是现代人的节奏,远远快于六十年代,再没有那样的耐心去与之共振了。

读者推荐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作者:杨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书的前一半自问自答的部分是老人家在参透生死的意义,生而为人是为了什么,人世间最宝贵是什么,折磨这一生会得到什么……人究竟有没有灵魂?

纠缠我们的问题,到我们老的时候,会怎么自问自答?还是浑浑噩噩蹬腿去了就算?又有几人能够这么坦白地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杨先生更亲切,文字我读来没有距离,深深感到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苦痛。杨先生贴身贴肉地去感觉,用我的话说,就是用皮肤读书,用肉身作文。(nezumi)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作者:尼芬格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小说里,亨利和克莱尔活在一个奇妙的、与世隔绝的、衣食无忧的小宇宙里,只有彼此拥有理解对方、改变对方的能力和愿望,现实里爱不够,可以预支未来,可以回到过去,如此反复地证明爱,延续爱,强调爱,更正爱……我想,这实在是对爱情的一种顶级奢望。他超越时空三维不停地关注她、给予无穷尽的怀念,她也以同等份量的浓烈去回应。克莱尔确实拒绝了别人的求爱,因为她已被命运确凿地指定为亨利的守候者,这故事都在企图证明一点:爱情不该是流水落花一次性,他的时间变成她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去爱的方式,用时间,制造恒久的化学反应。 (于是)

域外传真 LILY推荐

混乱的“伍迪·艾伦”

继七十年代《扯平》、《不长羽毛》和《副作用》三本幽默散文集之后,这是27年以来,伍迪·艾伦再次出发的第一本新作,其中一半以上的文章曾刊载于《纽约客》。

《只是混乱》(Mere Anarchy)延续伍迪·艾伦一贯玩世不恭的幽默戏谑,把荒唐的事推至荒谬的可笑,令人或菀尔或捧腹。被作者借来嘲讽的对象各式各样,像一锅大杂烩,有文化现象(热门电影改写成畅销小说、替身演员、尼采的食谱、原子物理、宇宙理论)、社会新闻(售卖祷告、能给手机充电的导电西服、苏富比拍卖的天价白巧克力)、生活琐事(保姆、广告),有的话题乍看之下,平平无奇,但作者诡异刁钻的切入点,制造出意想不到的阅读趣味。 如果再想象一下伍迪·艾伦碎碎念的声音,在耳边神经质的絮叨这些文字,则更添几分生动的滑稽。

上一篇:脱贫工作任务分解下一篇:资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