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适能力

2024-05-08

心理调适能力(精选6篇)

篇1:心理调适能力

定远县专业技术人员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能力测试卷

单位________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括号内,共20分,每题2分)

1.(C)心理健康的三个等级是____、心理不平衡状态和心理病态。

A.-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心理正常状态D神经症

2.(D)“一个人在心理健康上多一分弱点,他的成长和发展就多一分限制,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少一分成就和贡献。”这句名言说明了____。

A.只要身体健康,人的心理就一定健康B.心理健康对人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C.心理健康高于一切D.心理健康对人们的成长、发展、生活和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3.(B)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心理防御机制

A.投射B.创造C.转换D.升华

4.(B)心理方面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两个,它们分别是

A.对立和对抗B.挫折和冲突C.情感和心境D.人际冲突和职业压力

5.(A)构成挫折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两种情形,即挫折源和

A.挫折感B.挫折数C.挫折程度D.挫折持续时间

6.(C)人格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反映了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性。主要有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和____。

A.多样性B.易变性C.整体性 D.相同性

7.(C)在意识结构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三种概念是____。

A.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B.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C.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D.潜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

8.(B)EAP指的是

A.员工互助计划B员工帮助计划C.心理健康计划D.情绪自我调整计划

9.(B)心理健康的本质是____。

A.稳定性 B.适应性C.顺从性D.隐忍性

10.(C)职业倦怠症指的是____。

A.职业倦怠症是一种由情感引起的心理枯竭现象

B.职业倦怠症是一种由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枯竭现象

C.职业倦怠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

D.职业倦怠症是一种山领导轻视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

二、判断题(对用“√”错用“X”请将判断写在括号内,共20分,每题2分)

1.人的情绪复杂多样,一般认为,喜悦、愤怒、悲哀和恐惧是最基本的原始情绪。(√)

2.对他人期望值不要过高,以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和失望感,这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基本途径。(X)

3.《红楼梦》中宝玉的多情,黛玉的忧郁,宝钗的自制,凤姐的泼辣。这些心理特征的差异,其实都是心理学意义上人格差异的表现。(√)

4.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是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瑟和麦会利于2 0世纪3 0年代末编制的。(X)

5.造成“上班恐惧症”的原因是对工作本身的恐惧、对角色转换的恐惧和对社会交往的恐惧。(√)

6.只有心理因素才能引发“网络综合症”。(X)

7.不能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心理误区之一。(√)

8.人生总的价值目标决定着人生价值观。(X)

9.所谓“首因心理“就是人在相互认识的活动中,最初获得的关于对象的信息,在评价对象时起着重要的作用。(X)

10.“爱人者,人恒爱之”。马克思曾说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

三、填空题(共20分,每空2分)

1.1984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成立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上、_心理上___和社会上的完好状念或完全安宁”。

2.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在面临环境的变化时内心产生的一系列__潜意识__适应方式。

3.一般从情绪的状态,即发生的强度、速度和持续的时间将情绪分为激情、__心境__和应激三类。

4.与人格有关的概念有个性、气质和__性格__。

5.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粘液、黄胆汁、__黑胆___和血液。

6.心理咨询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过程:分析诊断、支持帮助和_巩固结束___

7.健康婚姻的发展阶段包括新婚期、保鲜期、__磨合期__、_适应期__、和成熟期。

8.国内外心理学界曾对不合理认知的基本特征问题进行过研究,总结出以下三个不合理认知的基本心理特征:绝对化、__ 过分概括化__、__糟糕至极__

四、简答题(共28分,每题7分)

1.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有哪些?

答: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社会责任问题,组织结构影响,知识能力压力的问题,激烈的群体竞争问题,人格的健全与统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姻家庭问题。

2.专业技术人员压力应对策略主要有哪些?

答:

1、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2、正确认识压力。

3、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进自己。

4、发现他人的优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学会化解压力。

3.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组织因素。

1、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2、缺乏支持,3、缺乏奖赏,4、缺乏控制。

二、个人原因。

1、身体素质,2、心理素质,3、个体成就感和生活态度。

4.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有哪些?

答:自我评估—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培训—定期实施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

五,案例分析(12分)

【案例】快乐是一种能力

有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会。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名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间设有监控的房间内。房问内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考核方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焦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只有一个人,还跟随着电视节目里的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做饭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四天后,报考方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主考官说出了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生活的人被聘用了。主考官解释说:“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可以更有把握地走近成功!”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本案例的体会。

答: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可以更有把握地走近成功!工作本身已经很是辛苦,如果保持乐观心态辛苦的事也会变的开心,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快乐的工作。

篇2:心理调适能力

注重心理调适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刘秀芬

山东省东平县技工学校(271500)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面重要体现,探求良好的心理历程,分析各阶段的心理现象,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数学问题;心理历程;心理现象;相应措施

八十年代初,美国数学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必须处于学校数学教学中心,一九八二年英国数学教育界也提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的能力。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着“问题解决“悠久传统,正如数学史中对《九章算术》的介绍,它以二百四十八个问题为核心,一切以问题出发,形成算法,寓理于算,并进一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新的世纪,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型人才的挑战人才刚刚开始。

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学生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问题解决最方便最有效的检查手段。现在的各种考试,择业也还都是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培养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来谈谈如何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剖析问题解决的心理历程

1.1认知课题

认知课题是解决问题的起始环节和基础,一般要经过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过程,因此要全面的了解课题中的所有有用信息,并加以标注引起注意和提示,通过对课题进行编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条件和部题的初步印象,为下一步对课题加工做准备。

1.2联想和匹配

解决问题总是要依赖过去的知识经验。但人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与人所有的知识经验完全相关,而只是与长时贮存在脑中的信息有关,因此,只有前面认知的课题提供线索,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获取有关的信息,并将内外信息进行比较匹配。

1.3反思所得结果

反思自己所得结果,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获得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推理是否合理、过程是否完整、答案是否准确,二是解决问题后,应反思从中可得到哪些经验与教训,分析是知识基本的问题,还是方法运用问题,值得以后借鉴。

2问题解决所表现的心理现象

在问题解决时,学生普遍存在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一方面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积极心理现象,如好奇、自信、独创、愉悦;另一方面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心理现象,如紧张、畏惧、自卑、侥幸、急躁等,这些现象在问题解决过程表现不同的特征。

2.1在解决问题的准备阶段

积极地心理现象表现为: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通过认真审题,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联系、类比、联想、尝试、证明、改明、改时,从中寻找与之有关的信息和方法积极探索解题途径。而消极的心理是对面临的问题紧张,、慌乱、畏难,对能否解决问题没有信心,表现出不能认真审题,不能全面进行分析,急于推演思维呆板,往往受定势的影响。

2.2在问题解决的实施阶段

积极心理现象表现为:(数学教学论文 )联想广泛,思维发散,对问题解决甚至达到一题多解,推理过程严谨,思考缜密,表述条理清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到愉悦和兴奋,达到了心求通而得,口欲言而能的状态。而消极的心理表现为思考不周,推理无据,随意罗列,以致表述不清,逻辑混乱。表现出情绪不稳 、沮丧、低沉,失去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勇气,数学难,谈数学色变的情态。

2.3在问题解决后的反思阶段

积极地心理现象表现为;认真检查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所得结论能用不同地方法加以验证,并能思考能否将方法简化,是否能有其他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否适合这类题目,所得结论是否可以加强,是否具有普遍性。而消极的心理表现为:忽视问题解决的检验和总结,为做题而做题,搞题海战术,以为做的题越多方法就自然水到渠成。

因此根据上述不同阶段的心理现象,要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必须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水极心理给予积极地指导,培养他积极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心理对学习的影响。

3相应措施

3.1加强解题策略的指导

3.1.1弄清问题。

审清时,必须搞清楚未知是什么,已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条各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其中关键的事实是什么。从而摆脱具体的数据,抽象为一般的数量关系或结构,这样才能够正确的认识知课题。

3.1.2集中目标。

解决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活动,在解题过程中都应集中目标,始终关注到要求的是什么,自己现有的可以用来达到目的东西有哪些。

3.1.3途径。

从已知出发能推出些什么,或从结论出发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3.1.4调动的有关知识。

考察那些最有可能与目前的问题有联系的的知识。通过类比、联想,采用相似思考法,考虑以前是否有一个具有同样类型未知量的问题,或在某些因素上有共同点的问题,既要弄清楚该问题是哪类问题。

3.1.5摆脱困境。

若陷入了枝节问题,或是受到了毫不相干的材料的与施累而造成的,这就就应回问题最原始的构思上去,重去考察未知量,已知量和条件,或者假设和结论。回到定义去。

对问题进行变形。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或已知的表述方式,或寻找与之等价的问题,使已有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更加接近。

3.2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在数学学习中常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水平,一种是再造性学习,即按照一定模式完成学习活动;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即独立地、创造地运用掌握知识,如独立推导公式和进行定理的证明,对知识有独自深刻的理解,能灵活地,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做出某一新的发现。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并一种独立的特殊能力,它是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以发散思维能力为核心,集中思维能力为支柱的诸能力的最优组合。

3.2.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信秘源出发,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放射性联想,使思维朝着名个方向展开,从多渠道寻求解决问题解答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可采用如下途述:同中求异,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式多变;同中求变,即通过问题决的转化,变更和改造使问题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用解析法求证平面几何题,用代数知识解决几何题等;思考思受阻,立即转向,当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在某一方向受阻而前进的困难时,就得马上转向另一个方向,采取多渠道的构思或反过来从已有的思路反方向去考虑和思索问题,即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3.2.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前苏联克鲁切茨基的研究表明:使数学材料形式化,即从数学内容中抽象出形式是数学的能力的基本成分之一。在解题中,学生容易受到具体形式或内容的干扰,不能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模式或不能把抽象模式具体化,具体问题和抽象模之间联系渠道不畅是学生解题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数学中,通过变式练习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不同形的问题的`比较,归纳题炼为抽象模式。

探索创新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数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多想多问的积极性,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非常规形式和具有创新的思维方法要及时给予评价和表扬。即使非常规有方法有误,一般也不要终止学生的解答,否则会压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教师要为此营造氛围,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3.3提高元认知水平

在解题过程中,事实上同是存在有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即具体的知识过程和更高层次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们解决问题能力大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要提高元认知水平,就得让学生会“调节”。“调节”是指解题者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解题活动(包括解题策略的选择,整个过程中的组织等)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包括评估)和自我调整。如在选择解题途径前,对各种可能性都作了仔细的考虑,在解题过程中要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要这么干,并能对目前的外境作出清醒的评诂,并由此作出必要的调整。若出现错误,力图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3.4培养反思的习惯

在问题解决结束后,要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找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及关键,自己是怎样学找思路的;看解题过程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通过删除合体并体现简洁美,找到最优解决方法;是否可以用更一般的原理取代现存的许多骤,提高整个解题的思维和思维层次;解题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值得借鉴,可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概括出课题的一般结构、特点,总结出运用该课题解法的条件范围,以便推广到同一类型的问题。

3.5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学习中,确立好目标,下决心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心理活动称为意志。数学的学习过程比其他一些学科更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能力,更需要有专一的心理素质。认知科学主要着眼于所谓的的“认识(智力)因素”但是,情感、意志、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对于人们的解题活动显然也不十分重要的影响。波利亚指出;一个你已经很好了解并应该去做的的问题还不能说就是你的问题。只有你愿意去解决它,下决心去做它,它才真正变成了你的问题。你卷进问题的深浅程度将取决于你解它的愿望的殷切程度,除非你有十分的强烈的愿望,否则要解出一个真正的难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一个好的解题者应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顺利时善于发现隐性的错误,在困难是坚持不懈,并能在必要的时候大胆的否定自己。

锻炼品质的主要途径;适当提高学习困难程度,让学生处于逆境之中,相互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劣势,对一题寻求多种解法,比赛谁的解法多,谁的更新新颖,更简洁。上述做法是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压力,让学生面临困难和挫折。此时教师要不停鼓励、适当地提示,让学采取宽容的态度,提高认识,正确归因,让学生想法设未能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失败之下不气馁的优秀品质。通过多次这样训练,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之后,不仅他们的意志能力增强了,而且还能使他们从中看到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要有心理学知识为指导,洞悉学生心理。在教学中,减少甚至克服水极的心理因素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充分调动积极的因素,通过对解题策略的指导,训练他们的思维技巧,培养反思的习惯,增强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义,教学与管理[J]太原:教学与管理杂志社,.6

[2]庄亚栋,高中数学教与学[J]扬州:中学数学教与学编辑部,.2

[3]程学栋,张立兴,教师伦理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8

[4]李文林,数学史概论文(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5]华罗庚等,数学空谈怎样数学[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6.9

篇3:心理调适能力

一、获得教学自信的心理调适能力

1.出众心理——调适方法:细节让你出类拔萃

培训教师之所以感到压力大, 这种体验的产生首先来自于出众心理的影响。希望比别的教师课讲的好、希望得到最好的教学评估, 得到学员的肯定。可是实现的道路却又显得十分的漫长, 甚至让人觉得迷茫。其实让你能够出类拔萃的却往往是对细节的注重。细节是成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来不得半点马虎, 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决定你的输赢, 尤其是干部培训课程中的现场教学。每个细节的安排都有可能决定你的教学成败。要想保持授课效果, 必须从自己在授课的准备期就应做好细节的设计和周详的考虑, 只有细节才能让你从容面对教学, 提升应对教学的自信心。

2.责任心理——调适方法:培养责任感

培训教师每每接到新的任务, 会立刻生成对完成该次教学任务要负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会产生可能的失败而带来的恐惧感。为了克服责任心理的消极影响, 为了能更好的承担责任, 首先要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 然后才知道自己如何去做, 最后想自己怎样才能做到更好。责任和责任感不一样, 责任是对任务的一种承担, 而责任感是对任务的态度。培养责任感, 主动去了解学员的需求, 在课前花费多些的时间和精力, 最大程度减少教学内容与学员需求的偏差。一个准备充分并经过调研分析的教学必然更符合学员的需求, 成功的可能性会加大。这是责任感在起作用。

3.阿Q心理——调适方法:选择放下

这个观点可能被很多人不能接受, 有时候人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没有希望成功的事情上, 不断用阿Q心理自我激励, 非要获得成功不可。长时间的用阿Q心理激励自我, 很容易产生扭曲、麻木、变态等消极心理, 不但影响工作情绪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当干部培训教师在感到用阿Q的心理激励方法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或麻木、教学资源枯竭, 教学思路受到禁锢的时候, 完全可以放下现在让自己麻木的事情, 走出去调研和学习, 走进学员的实际工作中, 从中获得激情和感悟。不仅在心理上会得到放松而且会在教学思路上获得突破, 获得自信。当然如果确实觉得无法转换心境也应勇敢的放下重新选择新的工作方向。

4.应变心理——调适方法:随机应变, 拿出对策

在培训课堂上参训学员是由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区域而构成, 所以尽管是同一主题的课程在上课时, 你都会感到学员的接纳度是决然不同的, 必须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否则就可能因应变能力弱而出现教学事故。下面介绍二个应变之术, 进而提升课堂上的应变心理能力。

(1) 即景生情

在培训课堂上由于个别情况, 或学员出于各种心理给培训教师设下难题。如在课堂上出现大声的哈欠声, 培训教师会产生尴尬心理, 如果对于这样的突发问题不去解决, 其他学员会觉得老师无作为。若处理过分又会让打哈欠的学员无地自容。那怎样处理好呢?若可以解释“哈欠”本身是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生理反应, 不防我们全体学员都大声打个哈欠。这样一来, 既化解了课堂的尴尬气氛也不让学员觉得为难, 同时大大学员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

(2) 逆向释因

有时候学员可能会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观点或案例直接质疑:“老师, 案例过期了, 这条法律都改了!”这种情况很可能真的是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造成, 此时处理的方法可让学员自己充分说明这条法律的条文是怎么改的?因为什么改的?改了之后有怎样的效果等等?“过期的案例”变成了深度挖掘的引题。学员若没解释清楚教师也无需直接回答, 可以先讨论, 再留作课后的思考。“过期的案例”变成了课后思考题。这样的应变处理方法既弥补了教学漏洞, 同时把质疑变成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二、心理调适的积极意义

1.缓解了生理上的负担, 释放了精神上的消极情绪

人在承受压力后, 容易采取超负荷的工作方式, 如加班、熬夜、久坐、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 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等, 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各种生理疾病的发生, 出现烦闷、易怒、暴躁、唠叨、健忘、精神恍惚等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调适的方法可使培训教师提高了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 趋于合理地安排休息和工作时间、控制生活节奏, 避免因过劳导致的生理疾病。精神世界也可以包容很多的不完美、不如意、不顺心, 让消极情绪可以很快的远离自己, 精神饱满的从事教学工作。

2.和谐了人际关系

当一个人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下, 由于过于专注于自我, 很容易忽略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产生的影响, 如在备课时, 有人敲门进入, 你可能会脾气暴躁的说声“出去!”而被赶出去的人, 也许是给你送来一杯热茶的妻子, 也许是想问你问题的天真的孩子, 也许是你的朋友和同事。短暂的坏脾气是可以得到家人和同事及朋友的理解和谅解, 而长期的坏脾气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和痛苦, 必然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心理调适就如电饭煲的保温按钮, 会让整个人感到人际环境一直处于温热适中的状态, 让人际间充满温暖和谐和幸福的感受。体会到家人、同事、朋友、学员都是你幸福温暖感受的源泉。

3.鼓舞了生活的勇气, 体味了生活的乐趣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的不如意, 关键是如何在面对不如意时, 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方式去处理, 是世界末日的大祸临头的恐惧感、无药可救和毫无办法的听天由命感, 还是不断在困境中用破茧抽丝的精神去一点一点攻克它, 让生活越来越有秩序的勇气和能力。在心理调适的运用过程中生活的勇气会向深埋在地下两千尺的温泉水, 即使在皑皑白雪中, 也敢裸身于水。

培训教师因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承受了压力, 渴望有好的课堂表现, 渴望有好的教学评估, 这些其实不仅是压力源也同样是乐趣源。因为有了课堂, 教师可以把自己对于专业的理解及已经融入职业生命的价值观不同于他人般有了展现的机会、有了听众, 学员会用目光、掌声、笑容给你认可、给你鼓励。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乐趣就在你身边, 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魅力。

摘要:结合干部培训教师面临的教学压力, 提出影响培训教师生理和心理问题的主要心理诱因和获得积极心理调适的方法以及解读心理调适的积极意义。提升培训教师在干部培训的课堂上保持稳定的、可持续成长的、最基本的心理调适能力。

篇4:注重心理调适 提高比赛能力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训练;运动员;训练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生活及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的教育者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在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随着重大比赛日益临近,运动员的战术水平和身体机能状态都会逐渐趋于稳定,到大赛前阶段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此阶段运动员心理的变化却可能会导致竞技状态的大起大落,并可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实践证明,竞技水平越高,竞争越激烈,运动员的心理压力相对就会越大。在现实的体育活动中笔者发现,我校体育运动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导致了运动员较强的心理压力,并在比赛中表现出畏惧、过分紧张、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为此,笔者在体育活动中注重运动员心理调适,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比赛能力的研究。

一、竞赛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经观察、调查研究发现,使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产生心理障碍,影响比赛成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障碍

引起学生或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心理原因,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

2.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状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

3.心理饱和障碍

运动员的心理饱和是影响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竞赛中,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运动。

4.激活障碍

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学生和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抑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特点;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特点。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干扰竞技水平的发挥。

5.攻击障碍

攻击性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竞赛时运动员以对手为攻击对象并处于全力拼搏和进攻

性冲动状态之中。

二、克服运动员心理障碍常用的训练方法

针对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的恢复,从调节因运动训练过程中带来的过度疲劳状态出发,调节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赛前不良反应的训练方法有:

1.转移注意力训练

为了使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以在竞赛前让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并有意识地与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中心。让运动员能转移因比赛带来的紧张心理状态,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运动训练中去,使得开始不安的心理转移到更积极的运动训练中。

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16组肌肉群紧张和放松地交替进行,使被训练者由感知对比而更深刻地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学生和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从而使运动员能更积极地进行赛前的运动训练,同时对于调整赛前的运动状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沉思练习

该法是一种平息精神激动、使人体放松的方法。在练习中,首先,找一个安静的能使身体和精神放松的地方,坐或躺着、全身放松。如果采取坐姿,则头、颈、背三点需要成一直线,做有节奏地深呼吸,然后,反复地默念某一暗示语(单词和简短的句子),或者全神贯注于某一感觉表象上。要注意呼吸的涨落和暗示语尽量保持节奏上的一致。此后,当完全感到安静和放松时,开始做下述动作:先慢慢地将头倾向右边,然后移到左边,再回到中间,反复做几次,旨在排除杂念,集中思想,以达到身体和心理放松的目的。

三、进入比赛的正常状态的训练方法

针对消除赛前的紧张心理,因紧张而带来的比赛中技术动作的变形,从而进入比赛的正常状态的训练方法有:

1.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

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在每次篮球赛前,我都会带领自己的队员与其他同类学校运动员进行几次模拟比赛,目的在于让他们了解对方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以便沉着面对挑战,久而久之,队员也就有了一个平和的心态,能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学生或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学生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学生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比较复杂,要求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用放松的方法来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针对提高运动员比赛中的自信心训练方法

为使运动员能正确地看待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做到:

1.结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

通过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可使运动员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所在,对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

2.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

这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可在训练中修正或重建自己的形象。具体做法是:学生或运动员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回忆最佳比赛情景,回忆自己的运动成长史,使他们在回忆中重新认识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使暂时被失利而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达到提高竞赛欲望,增强竞赛信心的目的。

五、对实施运动员心理调适的建议

篇5:学习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现对学习心理调适能力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如何正确理解心理健康

对于健康的概念众所周知,就是生物组织没有损伤或症状,《辞海》等文献对健康的解释也都是不完备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通过宪章规定:“健康…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健康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正常。

何为健康的心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其标准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目前,国家工作人员除了他们党性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外,大多可能都是存在心理问题。我深深体会到公务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心理压力大。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使一些个性突出、能力强、水平高的公务员常会感到压抑;人格冲突、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使少数公务员气馁,阻碍创新能力的发挥,有人思想报怨“不该做的必须做、该做的做不了”。

2、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公务员用来维持上下级关系和私人小团体关系精力支出大,认为这比作出成绩更重要,过度自我保护。

3、公权意识淡薄。即公权私用,少数公务员乐于结交“大款”相互利用,贪污腐化的风险低,一些公务员的行为处于“灰色地带”,是非观念淡薄。

4、自我意识有偏差。有些公务员在工作中总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对自我缺乏正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哪,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怎么办?我认为必须要调适。

二、做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公务员是代表国家利益与形象,不仅要有必要的综合能力,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换言之,公务员工作成就就是公务员素质能力、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表现。而健康的心理是这些成就表现的必要条件。

本人是从事乡镇基层工作,基层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有过之而不及。我在和一些同事在平时交流中常听到唉声叹气,有的同志牢骚满腹,究其原因又不是很清楚,这些状态很可能就是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日前,在网上看到某某市局长因为心理承受不了被停职检查处理而上吊自杀等事件。这些同志无论在生活条件还是工作环境上都是较好的,为何还自寻短见,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本人找到了答案:这类同志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心态失衡才走上了不归路。

目前,在国家机关中,公务员主要存在不健康的心理的原因:一是特权心态。一些干部认为手中握有人、财、物等实权,就高人一等,忘记了自己是人民公仆的崇高责任,把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变为满足私欲的筹码。二是“眼红”心态。某些国家工作人员,认为别人没有自己的能力强、资历深等,却能享受,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于是自己在工作中利用权位“优势”,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将自己“送”进监狱。三是侥幸心态。明知道贪污受贿行为是犯罪,却还“铤而走险”,这除了金钱诱惑,就是他们大多存在侥幸心理。四是吃亏心态。一些党员干部到了晚年时期,为何出现晚节不保?他们认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应该得到点什么,就被一些腐朽的思想蒙蔽,伸出了贪婪之手,于是毁了一生清白。五是版本心态。很多人眼里,当官是“挣钱”的最好方式。为了获取官位不惜金钱甚至是用“血本”来买官,一旦“成功”,走上官位第一反应自然是尽快把本扳回来。最终等待他的是一副冰冷的手铐。六是贪色心态。一些道德品质低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把美色当作成功男人的标志,于是他们不顾党纪国法,演绎了一幕幕利用职权换取美色的丑剧。

上述情况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公务员心理健康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是家庭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是国家素质的具体表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时期,更要调整好心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才是一名真正的国家工作人员,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三、如何提高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的高低,而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有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力和社会能力等四个要素构成。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心理健康调节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正确的人生追求应当体现生命的价值,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对社会要有所作为,对别人、对自己要宽容。公务员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就获得一种精神支柱,就能在遭受挫折、打击和失意时,依然“心有所恃,情有所依”,保持坚强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

二要塑造健康人格。人格就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塑造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吸收一定的社会文化,经过自身主观努力和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使人格逐步健康化的过程。心身医学研究发现,许多疾病都与相应的人格特征无关。塑造健康人格的主要方法有提高自我意识发展人格、树立自信发展人格和锻炼自控力发展人格等。

三要培育健全的情绪。公务员的每个活动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并受其影响和调节。情绪具有两极性,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和减力的作用。健康的人格标志是能够自由地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表达,培养公务员健全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培养幽默感、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和学习从光明的角度观察事物。

四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的合群性倾向是人际交往的驱动力,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主要是关心他人、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

五要学会应对困境时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自我沟通能力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善于总结成功经验。

六要学会寻求外界帮助。学会训练自己的社会求助技巧,也是提高公务员调适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如何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自己

公务员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属于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其个体也具备一般人的性格,不能将公务员神化而促使其固步自大、傲不可视,从而“弱不禁风”,通过学习我从内心觉得如要尽量完善公务员心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个人理解就是公务员正确对待自己生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公务员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首先要把每一天的时光都要看成美好的时光;要把每一天的生活看成美好的生活;把每一天的工作看成快乐的工作;纵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这样那样的不愉快,也要学会化不愉快为愉快的本领。在基层我们面对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矛盾,解决群众疾苦,有时苦口婆心、三番五次,最终还是使群众满意,这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然而有些同志对待自己生活和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却无法解脱,不能站得高、看得远实在是很可惜。所以我们要理解别人珍惜自己。

就我个人而言,基层工作虽然压力大、任务重,但是通过集体共同努力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最主要的是能接触到最基层工作,融入到基层,感觉很有成就感。对社会还是有点贡献,问心无愧。所以人要知足常乐!

(二)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沟通更要端正生活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时期,作为公务员思想要与时俱进,自我调节沟通是必要的。如何调节是我常想的一个问题,在解放战争年代那些先烈们在那种环境中都能奋发图强、牺牲自己,都不曾有什么郁闷、痛苦、头痛、精神病。解放初期,人们饿着肚子干革命,照样精神焕发争取革命胜利。而如今大好形势下住着洋楼、坐着轿车----还心烦意乱、百事不爽。我认为公务员首先应该自己跟自己谈谈话,应该问问我是谁?我怎么了?我到底有多大本领?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等等。个人对话是一个方面,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不用辨证唯物主义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最终将走入歧途。

篇6: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课件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完满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脱离虚弱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也应包含心理上的“完满状态”。

二、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

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心理健康时刻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三、心理健康的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众多,归纳起来是“众数标准”(或适应性标准)和“精英标准”(或发展性标准)两大取向。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不胜枚举,但共同之处多于分歧。结合各种观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是:

1、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3、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5、有健全的人格

6、道德心态的健康

7、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智力活动正常

四、心理健康自测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测量表(SCL---90)》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内容,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评定一周以来 1 的心理情况。分为五级评分,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

2、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共有33项,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2、不良状态

3、心理障碍

4、心理疾病

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1、周末(或假期)综合征

2、职业倦怠症

3、慢性疲劳症

4、网络依赖症

5、抑郁症 6.焦虑症

7、强迫症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对心理和行为有直接影响。首先,生物条件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生物因素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生理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内分泌系统。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工作学习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

社区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实现的。

四、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情感因素、意志和人格因素。

第四节 塑造良好人格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使用范围广泛,可以在生理、心理、宗教、社会、伦理、法律和美学等不同领域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和心理特征系统两大部分。

1、气质是人格的生物基础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人的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与思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力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的表现。气质有多种分类法。气质分为4种类型: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古代这种关于气质的四分法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这种提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2、性格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性格是稳定的,但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性格类型:按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受情绪和意志型。

按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向型、内向型。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二、人格与人的身心发展

心身医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这种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如具有矛盾强迫性、吝啬抑郁等特征的人容易得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

研究表明,适应不良,往往与人格素质相关,在工作中,具有乐群性、有恒性、独立性、世故性、自律性等性格特质的员工更受欢迎和更容易获得提拔。

三、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

人格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和显示其意义的场合。人格是否良好主要表现于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社会成就、社会地位、社会评价一方面与个人能力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的人格直接相关。人格的评价也以社会适应的水平作为重要的指标。

四、人格障碍的类型

依据国际(心理)疾病标准——WHO,ICD-10,典型的人格障碍有以下一些类型,中国的分类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1、偏执型:

2、分裂型:

3、自恋型:

4、冲动型:

5、回避(焦虑)型:

6、依赖型:

7、强迫型:

8、被动攻击型:

9、反社会型:

五、健全人格的塑造

1、自我认识,优化人格整合

认识自我是改变自我的开始。

人格塑造也就是为了实现优化人格整合,以达到人格的健全。

人格整合的基本含义:随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各个方面逐渐由最初的互不相关发展到和谐一致状况的过程。优化人格整合,一要择优二要淘汰。

择优即选择某些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淘汰即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择优与淘汰往往同步进行。

2、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源于无知,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

第五节

与压力同行

一、压力来自何方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往往是自己造成的。40%来自对未发生事情的忧心忡忡,30%来自对已发生事情的耿耿于怀,12%来自对别人的评价过于在乎,10%来自对自己身体过于在乎,只有8%来自生活必须面对承受的压力,这8%是比较合理的。

二、我的压力是不是太大——注意自己的压力信号

一旦压力产生消极作用,各种需求就会变成负担,而身体和意识就会发出警告信号,当然这些信号并不一定是有害或危险的。你可看成是一种征兆,表明你没有发挥或已经超越自己能力的极限。如这些信号不断出现那就不是好兆头了。这时需要认真对待这些信号。

压力信号分两种:预警信号和警报信号。预警信号可看成是一种征兆,预示自己没有发挥或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极限了,警报信号表明经历人必须认真对待这些信号,并注意调节自己的生活状态。

三、压力应对与管理

1、日常工作和生活如何应对压力

1、要有积极的心态 对生活要有感恩之心。

2、要学会积极思维

3、在工作中巧妙应对他人的请求

4、善于利用时间

通过改变作息时间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神奇三小时”.早睡3小时,早起3小时,生活和身体会发生神奇的变化。“时间管理大师”哈林·史密斯曾极力提倡“神奇三小时”的概念,鼓励人们自觉早起早睡。比别人早起,没有人或电话的骚扰,清晨做事精神集中,思路清晰,工作效率高,早起更能增强信心。

5、善于处理冲突,并采取建设性的批评方式。

6、低调处理尴尬场面和你的情绪

7、现实一点,认识自己的极限

8、不要为了暂时的解压而求助“错误的朋友”

9、提高你的抗压迫的能力

2、运动养生,调解压力

运动之所以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腓肽效应有关。腓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可尝试做以下事情:

1、每天要设法出一次汗

2、学会使用深呼吸

3、肌肉放松法

4、泡脚

5、静坐休息

3、营养饮食,调节压力

1、均衡的饮食

2、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3、多吃维生素B和C

4、多吃钙质

5、少吃盐

6、少吃糖

7、控制体重

8、注意饮食节奏和气氛

第六节

学会管理情绪

一、情绪的定义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的成分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因素。

情绪具有的功能,一是动机功能。情绪可激发行为的动机,情绪是行动的原始动力。然而,情绪与绩效的关系并非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二是社会适应功能。情绪的种类有:

1、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2、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情绪调节

1、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我们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主观体验、生理活动、外部表现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可发展为一种能力,即情商。

2、情绪调节ABC理论

ABC理论由心理学家亚伯·艾利斯提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或行为;B是指我们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我们的行为所导致的情绪性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直接引起了情绪反应,即A引起了C,忽略了中间的B的作用。

ABC理论的提出者亚伯·艾利斯认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内化和产生一些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主要包括: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1、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3、情绪的识别

情绪的复杂性、主观体验的内隐性以及人们个性的多样性,使情绪的识别变成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当我们识别他人情绪时,通常是以外部表现为媒介,笑意味着高兴,眉头紧锁意味着发愁。可是有时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并不成立。

4、情绪的合理宣泄

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须借由情绪的发泄来加以释放。如心中堆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未能表达和宣泄,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身体上常见的有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理上常见的心里紧张、神经症等。

三、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及应对方法

1、焦虑

心理体验有:担忧害怕、焦灼不安;生理体验: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出汗等与植物神经有关的活动异常。如果焦虑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引发焦虑症。

3、应对方法:(1)认知调节法(2)放松训练法

2、抑郁

专业技术人员应警惕抑郁情绪,如有抑郁的倾向,可及时做出调整或进行求助,以免形成抑郁症。

上一篇:小学生汶川地震感人故事作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清包与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