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2024-04-23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共13篇)

篇1: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通过对大一新生的`精神卫生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思想工作者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调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有利于其健康的成长.

作 者:董来民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3(1)分类号:B841.7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调适

篇2: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陈沛娥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素质拓展训练旨在置身于学生的心理。身理的极限情境,在支持性的团队中参与”互动性”“直指人心”的活动,由此而体验、震惊、反思,进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维度素质的拓展。而对进校的大一新生,他们的心理存在很多的矛盾以及困惑,素质拓展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在每一个项目的分享过程中与他们的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心理矛盾;素质拓展;分享;团队;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11-2

4作者简介:陈沛娥(1975-),女,湖北恩施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教师,硕士。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置身于学生的心理。身理的极限情境,在支持性的团队中参与”互动性”“直指人心”的活动,由此而体验、震惊、反思,进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维度素质的拓展。而对进校的大一新生,他们的心理存在很多的矛盾以及困惑,素质拓展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在每一个项目的分享过程中与他们的实际相结合。世界教育论坛《达喀尔纲领》提出:每个儿童、青年都应当在教育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共同生存,现在户外的素质拓展训练,通过一系列的 项目从非专业素质方面更好地锻炼了学生,这些项目挑战的不仅是体能、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生存已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活着”,而是怎样”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生存的”质量”,团队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团队生存的”水平”。挑战的目的在于提升,迎接挑战就是提升个人,熔炼团队。”

一、新生心理矛盾及其产生原因

(一)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和目标未定的彷徨

学生在高考之前,读书的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一经大学录取,失去了求学动力,同时既无老师的逼迫也无父母的督促,有些新生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并开始追求享受,还有很多大一新生进了大学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摸索和适应,然后才能从彷徨迷失中找到自己,建立起升学之后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之前,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

(二)社会地位的突变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他们体验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尊重和厚望。为此,他们感到自豪,感到自我形象的高大,他们充满了自信,想力争成为生活的强者。但是,同时他们也会感到莫名的恐慌,他们在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客观上却由于涉世不深、经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在自我意识中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易冲动、狂热、受挫折后悲观失望)、自我评价的片面(评价过高或妄自菲薄),因而常常难以得到社会的充分信任和理解。

(三)客观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校园的冲击,学科差异导致系科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冷热升沉,加之大学人才荟萃,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等方面已不如人等诸多原因,致使大一新生或孤傲或孤僻。其次,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他们希望得到同成年人

1一样的尊重和理解,但由于习惯心理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上还需要依靠家庭、在学习上还缺乏自学能力、在思想上还比较单纯、社会阅历和经验还不够,又渴望得到具体帮助,因此,他们既渴望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性。再次,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其感情丰富而又敏感,加之刚入大学,新生往往会产生既不愿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又迫切需要与人交往的心理矛盾。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急切地想吸收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并推崇独立思考、追求新奇的见解,但由于生活经验、生产知识和社会阅历的缺乏,许多新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不能结合社会实际进行分析鉴别,往往会出现脱离实际、以偏概全、左右摇摆、固执己见、易走极端、喜好猎奇等不良现象。新生入校后,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显著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那么,如何缩短衔接过程、降低消极影响、加速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新生在进校阶段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分享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矛盾的调适

刚进校的新生所进行的拓展项目即为认知阶段的项目有:破冰,雷区去水,翻叶子,攀岩,丛林绳桥,风雨战士,信任纤手等10个项目。这些项目新奇、刺激、寓意深长,安全、时尚、回味无穷,让学生在项目中始于体验,而终于参训者的体能、心理和心智、情感方面的综合改善,整个过程以及循环必须以参训者的”动心忍性”为中介。

反复循环

←-------------↓

↑实际体验 → 动心忍性 → 感悟升华

素质拓展训练使学生置身于生理、心理的极限情境,在支持性的团队中参与”互动性”“直指人心”的活动,由此而体验、震惊、反思,进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维度素质的拓展。所谓“极限情境”,指通过创设种种特殊“软”“硬”兼顾的情境,使学员几乎始终处于一种富于挑战性的高压之中;使一个人原先隐蔽而不易发现的内外问题由此得以暴露,得到正视的机会和团体的真诚诊治;而一个人原先具有的一切美好素质又同时得到表现和升华,并积极地影响团体,形成良性的循环。

所谓”支持性”,指人的内在品质是因为鼓励而得到培养与滋长的。一种行为在赞许中得到强化,形成习惯,人的身心性格中那些基本的、恒稳的、自然表现出来的习惯本身就是素质。

所谓”互动性”,指某一方面素质的拓展与全部训练科目之间、某一训练科目与多方面素质的拓展之间的互动性,个人在小组中学习的形式上的互动性,个人提高与小组提升之间的互动性。

所谓”直指人心”,指从内因方面来说,人的一切情感和行为障碍,其实都源于对自身和对事物的错误判断。一旦它们受到触动、改变,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优秀品质就能得到精彩的释放和发挥。但是,对于学生来讲,需要教练来引导他们从体验中去学习,去分享。因此,在项目分享时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长处,学生都可以获得很多收获,在分享的时候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身信心

利用场地项目与团队拓展游戏初步建立团队,例如破冰项目,信任牵手,过电网等项目提升团队的信任度、沟通力、决策力,为下一步项目做好准备。例如:信任背摔。丛林绳桥,攀岩等各种团体项目,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亲密协作,熔炼团队,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不能单靠被动地顺应环境,须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保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一个人要能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然后,客观认识个人能力的优势和劣势,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并实际的去完成他。

(二)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

提示学生教练在操作过程中反复要求重来。这时需要学生反复总结经验,加强沟通,凝聚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不怕困难,不达目的永不休的意志品质,学会容纳别人的过错,提醒并帮扶别人或自己没有做到的地方,那样当你在有同样的错误时别人一样会同样的对待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如过电网。翻叶子,雷区去水等项目。

(三)改善人际关系,学习关心和更融洽地与他人合作,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许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苦于找不到知心朋友,其实,这是由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错误认知所造成的,因而改变交往理念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要引导学生不必刻意寻找知心朋友,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方面每个人可能会有优点或者不足之处;要主动积极发展与同学的交往,获得准确理解别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经验,并促进自己社会性的发展;要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竞争问题;要多参与社会活动,多认识人,多了解社会,多学一些书本以外的学问。过艰苦努力实现目标。

很多学生在分享的时候是这样 说的,参训前,我是个意志薄弱者,没有很强的组织观念,吃不了苦,面对事情总觉得难以解决,对待朋友不够信任,不会常常反省自己,不会用脑去想更深沉的事情,不敢挑战未来,比较安于现状。参训后,同伴说我简直判若两人。虽然不能说做得很好,但最起码我尝试去做。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次难得的训练。如翻叶子,大风大难来的时候相互之间必须是零距离,相互挤在一起,我在这里,学会了自理,自助,互爱,互敬,还有互助,真正懂得了处理种种事情。在这里,也认识了一帮共患难、同开心的好朋友,认识了一帮关心我们,支持我们,视我们如同兄妹的教官,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做一个人,要有很强的意志。

(四)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调适身心状态,乐观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挑战

由于大学独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活动特点,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社会交往等有其独特的模式。以寝室为单位的集体是个新的特殊家庭。其成员之间能否和谐相处是一个新的人生课题。因此,大一新生要认清大学生活方式的特点,分清主次和轻重,提高自觉性、增强自制力,学会理智地驾驭生活、争做生活的主人,努力创造条件形成有张有弛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学习、生活、休息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自己健康成长。

(五)素质拓展技能:了解装备、掌握常用绳结、练习攀岩等相关技能,促进学生愉悦情绪的提升

总之,大一新生心理矛盾的调适必须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去追求成功。在项目分享的过程中应遵循”四A论”即接纳(acceptance)、行动(action)、情感(affection)、成就

篇3: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探析

而我院在大一新生入学之际, 对新生进行的心理普测结果显示, 新生由于“压力过大”而引起焦虑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普遍感到彷徨迷失, 找不到方向。大一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1 角色难以转换, 心理落差大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 但学习目的和方法都不同。在中学, 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 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 学习主要靠个人, 所谓“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很快脱颖而出, 而有些中学时的佼佼者, 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不好, 昔日的优势不复存在, 又因为个人的期望值过高, 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得不到充分满足, 于是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

2 独立性不够强, 难以适应新环境, 引起焦虑

大一新生实际上面临两种新的环境:

一种是生活环境。大学里各种差异性所构成的复杂性是大一新生在中学时代所没有遇到的, 比如同学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省市, 大学中相对松散的新型师生关系, 集体生活中要面对比上大学前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以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 都是中学时代所不曾接触的。大学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中学, 为备战高考, 除了学习, 一切事情由家长代劳, 但上大学后, 一切需要亲力亲为, 适应能力不够强的新生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 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新生到喧闹的城市后, 容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目前独生子女多, 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贝。有的家长由于教育不当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 如有的学生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而有的家长过分包办则导致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还有些大学生我行我素, 个性太强, 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譬如作息时间不协调等问题常常成为宿舍矛盾的导火索, 因而大一新生里经常有人因为矛盾要调换宿舍。

另一种是大一新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学术环境。中学主要是基础教育, 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 以知识储备为主;但大学的学术环境则不同, 更加强调个体学习的主体性, 比如教师的讲课方式和中学的不一样了, 许多问题没有定论, 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研究问题, 这种视角与我们一般看问题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在这种学术环境下,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 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确定, 都需要自己来决定。

这两种新的环境, 都要求新生迅速地适应。但是很多新生由于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欠缺, 并不能独自承担起学习和生活的重任, 因而不能顺利适应新环境, 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失衡与压力, 使他们陷入彷徨迷失之中。

3 人际关系不和谐, 产生孤独感

中学里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些, 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 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和社会活动团体等。室友也来自五湖四海, 有不同的城乡背景、不同的方言和不同的性格, 相互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与中学生相比, 大学生的交往也更加复杂, 新生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 试图发展社交能力。而且, 社交能力在大学生心目中是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因自信心受挫而陷入苦闷、焦虑、烦恼和恐惧之中, 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再者, 到了大学, 很多新生远离父母会有一种孤独感, 觉得“无依无靠”, 加上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这种孤独感就会一点点加剧, 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新生会因此自暴自弃, 甚至想逃避现实, 萌生退学念头。

大一新生进入高校之初的这些“迷惘”与“困惑”是正常现象, 它是个体从“平衡状态到打破平衡、再到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种客观规律;是促进大学生从自我否定到不断自我完善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在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行为要求变更后的必然反应。但是, 任由新生凭自己的感觉去被动适应, 而学校不给予应有的科学引导, 很多新生就会迷失下去, 极有可能逐步走向并长期处于压抑、苦闷、焦虑、消沉、懊悔和颓废的消极心境之中, 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 他们将难以完成大学阶段成长发展的任务, 追求不到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因此,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以人为本, 重视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将加强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分析和研究新生的心理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和帮助, 促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全面地发展。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 依据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 组织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2) 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方式是“心理专题讲座”, 因此针对学生共同关注的普遍性、热点性问题, 定期举办的心理专题讲座是最有效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比如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心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等等, 可以切实满足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

(3) 结合我院实际, 在各班设立心理委员, 作为班干部的成员之一。心理委员要遵守“主动积极, 诚实守信, 自信自强, 替人保密”的原则, 通过集中开会、培训和不定期与心理辅导老师联系等方式, 协助我院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 并且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 关心周围同学, 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 鼓励他们到心理咨询室谈心, 做到心理问题及时预防、及早发现、有效干预,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迅速、更主动、更贴近学生心理现状。

(4) 有效拓展朋辈辅导, 帮助新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面临心理困扰时, 学生更希望得到同学或朋友的帮助, 对朋辈关系有很高的期待和需求。但是, 大一新生想在陌生的新环境中重新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由于个性突出、任性和内向等原因, 不少学生很难找到知心朋友, 难以建立有力的情感支持系统。其次, 对朋辈人际关系过高的期待和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挫折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往往带给大一新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困扰。根据这一现状, 除了在班里设立心理委员以外, 还要搭建各种平台, 加强对新生的人际交往辅导, 譬如举办主题交流会, 由品学兼优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向大一新生介绍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丰富经验, 借此培养新生沟通交流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并广泛宣传朋辈心理辅导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学生朋辈辅导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 通过主题班会、团活动等形式, 指导新生加强自我教育, 使新生加强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促进心理辅导的自主化和生活化。

①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扬长避短。首先, 引导新生逐步接受自己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 使新生悦纳自我, 摒弃不合理的信念:如“完美主义”, 非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评不可;又如“以偏概全”, 错一点, 就全完了。然后, 引导新生建立合理的信念:如“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凡事尽力而为, 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不强求绝对化;又如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等等。最后, 引导新生用坦然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 用积极的心态主动寻找新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乐趣,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 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 削弱心理问题的不利影响, 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②在帮助新生合理定位大学生活目标的基础上, 指导他们科学有效地管理时间和利用时间, 养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进入大学后,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 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 以及脱离父母的怀抱, 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的生活方式, 这是每一个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指导新生及时做好思想准备, 学会合理支配时间、利用时间,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 教会他们做一个弹性人, 他们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 少走弯路, 减轻心理压力。

③教会新生使用一些简单而健康的放松技术和方法来稳定情绪、消除烦恼。遇到心理困扰时, 很多学生会首先尝试自我调节, 如果方法得当, 就会事半功倍, 反之, 便弄巧成拙。为了避免学生用借酒消愁等消极方式来缓解压力, 就要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式来减压放松。譬如, 推荐有关自我调整的励志书籍给他们阅读;教会他们运用呼吸放松法, 用深长、柔缓的呼吸来镇定紧张情绪, 或者运用自我心理暗示法, 默念“我很乐观, 很平静”来舒缓压力;支持他们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来进行适度的宣泄;又或者鼓励他们通过写日记、博客等渠道一吐为快。

④鼓励新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加课余活动, 发展社会交往, 自觉培养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多姿多彩的课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因而要有计划地组织和举办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比如举行强身健体的体育竞赛, 组织锻炼思维与口才的辩论赛和演讲比赛, 举办展现才艺的校园歌唱大赛等等, 鼓励新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培养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求达到发挥潜能, 振奋精神, 缓解紧张, 维护身心健康的目的。

⑤帮助新生建设隐性的心理辅导环境。譬如学风优良的班集体, 团结上进的团支部, 舒适温馨的宿舍, 都是让人身心愉悦、放松的自我心理疏导环境。实践证明, 这些隐性的心理辅导环境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补充和完善。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 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把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才能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 使新生养成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 适应新环境, 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并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 2002, (2) :210-211.

[2]路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0, (1) :18-21.

篇4: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摘要】当前高校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大都是由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这就表明了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高校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帮助大学新生健康积极的成长。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问题 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9-01

一、大学新生的入学心理问题表现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离开了熟悉的高中同学和家人,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将要生活和学习在一起的陌生人,因此就会产生极强的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都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缺乏对新集体的融入感,不愿意同新同学进行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生活适应上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经常会面对独立自主的生活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只顾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而在进入到大学后,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学生自己解决,这对已经对家人产生依赖的学生来讲,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就会产生非常苦闷的心理问题。

3.大学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最大的考验还是来自于学习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理想专业与现实学习之间的差距,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失落感。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会让很多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在学习中懒散应对的结果就是导致成绩不合格现象的发生,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急躁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的策略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就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针对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座,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要明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要帮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里品质,保证学生能够依靠丰富的精神和内心,正确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应该加强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加大对心理问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力度,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的摆正自身的心态更好的适应大学的新生活。与此同时还应该开展具体的情商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会学生能够在学习和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新生对新生活的适应性,减少由于未知和陌生而产生的心理焦虑问题。

2.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重视对特殊新生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这里所说的特殊群体,指的就是家境比较贫困,以及身体上有缺陷的大学新生,这些学生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进而诱发心理问题的滋生。这就需要高校和班级辅导员加强对他们心理变化情况的重视,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寻求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帮助,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或者帮助他们参加更广泛的社交活动,避免出现他们由于自身原因而远离交际的现象,要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效性,从实际情况入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成长。

3.加强对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班级辅导员同学生的心理距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自己放在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要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加深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体会,才能寻找到更加高效的解决措施,以心交心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营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促进解决大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4.加强对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健全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理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不断的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要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减轻大学新生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精神压力。高校可以建立大学新生的心理档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快速准确的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劝解,帮助学生正视心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的配合心理疏导工作,早日解决心理问题。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和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增加心理健康咨询的硬件设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总而言之,加强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和对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全搞笑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正确引导学生快速的适应新环境,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篇5:大学新生心理调适感悟

虽然我们步入大学已两个多月,但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在寒假之前我们仍然是一名新生。的确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入学的各种注册考核,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仍然没有达到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

对于刚刚入学的我们不论南方北方,省内省外,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大学。有些问题的确存在。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有些在我们身边就有存在。还有各种不适应。我们发现大学和高中有太多的不同而使我们难以适应。这些不同主要总结如下。1.学习方面的不同,大学学习更多靠的是我们的自主而不是老师家长的督促。2.环境的不同,大学校园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虽然我住过校,但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走出家门,远离父母。3.人际交往的不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学生之间的磨合是个问题……

由于这些不同而产生各种问题,这些是正常的,所有上大学的人都有这些问题要面对。当然,产生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去解决它,通过此次讲座我们了解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多参加一些班级学院学校的活动,多多适应大学新生活。2.有选择的加入一些组织,顺便锻炼自己。也可以寻求班级,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

了解这些问题,学会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更好的面对大学生活,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

篇6:新生心理调适主题讲座策划书

今年刚刚经过“黑色七月”洗礼的高中生,在众人羡叹中走进了大学这座象牙塔。尽管,这里是知识的圣殿,却非梦想的乐园。这里,机会与挑战并存,这里成功与失败同在 ;这里他们拥有很多,同时,他们也缺乏很多……从中学进入大学绝不是从一个门槛跨入另一个门槛那样简单,而是攀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这个台阶上的环境是新生们所不熟悉的。通过我们的主题讲座对大学新生的心理进行一定程度的疏导和调试,让他们能够尽快地投入到大学的新生活之中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新的大学生活。

二、活动主题

“铸健康心理·度美好人生”新生心理调适主题讲座

三、活动目的(一)促进新生身心健康发展,适应大学生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同学们在恋爱、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的困扰。

(三)增强同学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四)提高同学们对自我身心健康的关注意识。

(五)帮助新生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活动对象

主办单位:应用技术学院

策划承办单位:应用技术学院团总支心理咨询中心

参与对象:应用技术学院xx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前期准备

(一)对活动所需经费进行申请。

(二)对活动所需场地进行申请。

(三)邀请心理咨询老师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知识讲座。

(四)布置会场。

(五)干部干事注意维持现场秩序。

(六)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打扫好清洁卫生。

六、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xx年10月20日(周四)19:00

地点:1j 2楼学术报告厅

七、活动流程

(一)18:50学生开始进入现场(引导新生入场)。

(二)请相关领导及嘉宾入场。

(三)心理咨询指导老师开始讲座。

(四)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心理指导老师进行讲解。

(五)讲座结束,相关领导及嘉宾,学生依次退出会场。

(六)全体工作人员清理会场。

(七)部门讨论,对本次活动进行简单总结,汲取活动优点,找出活动中的不足并予以改正和完善。

(八)写总结和通讯稿。

八、活动和经费预算

项目

金额(元)

申请场地

打印资料及其它不可预计费用

合计

130

九、注意事项:

(一)每位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对讲座具体流程完全了解。

(二)每位现场工作人员要清楚自己及其他的人所负责的任务

以便提高工作协调性、工作效率。

(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提前入场,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

(四)新生入场时,干事应注意维持现场秩序,并且在接待同学时应该注意礼貌等细节性的问题。

(五)讲座结束后应注意嘉宾及心理讲座老师先行离场,同学们才能有秩序的离开会场。

(六)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完善相关材料,并及时上报。

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团总支心理咨询中心

篇7: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心理调适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进入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之后,普遍存在着情绪波动明显、心理依赖较强、自我定位不准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成为当前很迫切的任务,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作 者:吴炜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7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新生 心理调适 分析 成因 对策思考

篇8:大学新生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

一、大学新生心理困惑的表现

(一) 焦虑心理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大学前, 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 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 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 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 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 (宿舍—教室—食堂) , 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有的新生从没有尝试过集体生活, 对予其他同学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适应;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学校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 常常束手无策, 郁郁寡欢, 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二) 失落心理

大学新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容易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理想受到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有些大学新生对这一客观现实认识不足, 理想受挫, 不能变为现实时, 便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他们不但对理想产生怀疑, 对现实也产生不满。并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 这种矛盾冲突也就越大。不少新生为此出现失落、消沉、颓废、苦闷等消极心理状态。

(三) 抑郁心理

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 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这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 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缺少朋友, 对外界很少关心, 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因此, 自身的孤独以及和同学的矛盾带来了心理的痛苦与抑郁。

(四) 自卑心理

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尖子, 老师称赞, 家长鼓励, 同学羡慕, 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 昔日小河竞舟的佼佼者, 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 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 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 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 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五) 危机心理

首先, 学习压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体现在大学生身上, 主要就是学业上的竞争。一方面, 他们必须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 承受考试的压力。另一方面, 为了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不少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班, 融入五花八门的“考证热”等。过多的学习头绪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次、生活的压力。也许对一部分大学新生来讲, 最大的压力莫过于生活的艰辛。自1997年我国高校实行缴费上学, 再加上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 大学生所缴费用与上学花销在逐年加大, 这成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的压力源。生活上的窘迫、交往中的自卑、对家人的歉疚、对现实的无奈, 给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增加了难度。其次、就业的压力。当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就业竞争相当激烈。随着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 不少大学生都深切感受到择业就业的压力。这样, 刚入校的大学新生也不可避免的从高年级学生的身上感受到就业的压力, 也为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担忧、不知所措。

(六) 迷茫心理

有些大学新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 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 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 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 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 天虽已大亮, 反而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 从而得过且过”, “学习上提不起兴趣, 考试pass即可”。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 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

二、大学新生心理困惑的自我调控方法

由于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新生不适心理或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容、程度、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 新生通过学习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可有效减轻适应的“代价”。

(一) 交流沟通法

适应期间, 当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 应针对不同问题, 及时主动与父母、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交流、沟通, 向他们倾诉苦闷, 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 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寻求他们的工具性、情感性等社会支持, 这不仅有助于新生减缓消极情绪, 丰富社会、人生经验, 而且对顺利适应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积极暗示法

自我积极暗示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内部语言、表情及体语、信念、预期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 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适应过程中, 新生时常要面对各种陌生的事情、场景、人物等, 因此, 要学会运用自我积极暗示法, 如在遇到失意时, 应告诉自己:“这次不太好, 下次努力就不会这样了”, 而不能给自己发出如“呀!这下我完了”等消极暗示。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 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 增强自信, 保持平静的心态, 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新生在新环境中初次获得的效能感和成就感往往会为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

(三) 重新评价自我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 自我防御就越少, 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 过低评价自己或过高评价自己, 常常会使个体感到焦虑、紧张、不安而产生心理问题。许多大学新在中学里是佼佼者, 然而, 在大学里,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 重新定位之后, 多数学生都需要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换。从而实现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首先、正确看待自己优势的丧失。在上大学之前, 自己是班级或者是学校的佼佼者, 处于令人瞩目的中心地位。上大学后, 学习成绩相对下降以及表现不如以前突出并非个人自身问题, 而是比较对象发生了变化, 自己所处的团体发生了变化。虽然原来自己在中学是最优秀的, 但那只不过是与几百个同学比较, 而现在是和全国优秀的同学比较。因此, “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 上大学后多数人势必中心到边缘, 没有必要自责, 伤心难过。其次、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 也有自己的长处。不要指望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 要知道, 即使是专家人士, 他们也只是在某特定领域有所专长, 超出这个范围他们与普通人没什么差别。因而, 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某些优势而沾沾自喜, 也不必因为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全盘否定自己。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优势, 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 从而使自己得到不断的提高与进步。其三、调整比较的标准。成绩的好坏是评价中学生的重要标准, 进入大学后, 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 能力特长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的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 并且后者有越来越重要的倾向。一些同学虽然学业不如自己, 但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特殊的才能等, 都会令人刮目相看。因此, 自己身上昔日的光芒被掩盖也当是情理之中, 大可不必为此懊恼、痛苦, 失去自信心。

(四) 再定目标法

新生进校后不久, 多数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无限理想就会被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且感受到在上大学前后, 各种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 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 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 重新设定目标。无论哪一种目标, 大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认真地给自己定好位置, 并制定一分详细的大学四年的生涯规划, 要善于将大而不具体的目标划分成小而精确、详细的目标。这样可避免新生在同时段内为实现多个目标而产生焦虑、急躁情绪。而且, 你才能体会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的成就感和充实感。

(五) 参加实践法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交往、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而新生多参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等, 有利于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经验、发展才智, 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新生作为社会一员, 无论是环境的适应、技能的提高, 还是目标的实现、情感的满足等都需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 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了解社会、知晓他人, 展现自我、赢得认同, 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六) 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 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 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 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宣泄法的具体方式有三种。1) 活动释放式。学生通过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借以转移自己的注意, 通过活动把自己心理消极能量释放出来。2) 精神发泄式。新生如出现心理困扰, 不应强压自己, 而应选择适当时间、地点, 通过大声吼叫, 唱歌等方式把它发泄出来。这样, 有利自己排空心中的积郁, 保持心理平衡。3) 交往倾诉式。新生自己如遇消极事件, 心理失衡, 应主动找知心朋友, 要好的同学, 把自己的苦衷向对方倾诉。这样, 学生一方面会感到自己的苦痛有人分担而得到宽慰,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知心人那里得到一此开导和帮助。

总之, 为了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大学新生应积极调整心态, 主动支适应各种改变。当发现自己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焦虑感, 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 不因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出现失落感的时候, 说明个人已经顺利适应大学的生活了。

(本文承蒙西昌学院贺新宇教授悉心指导, 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篇9: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 适应性

刚进入大学普遍新生感到不适应或困惑的是大学与高中相比学习方式不同,大学里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而高中却是被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是很多新生很难去适应,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其次,大学老师的“放羊式”管理与高中老师的“保姆式”管理,使学生有种对老师的关心程度的落差感。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不再像高中那样那么的简单,大学里更多的时间是与人相处而不是埋头苦读,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使新生对这一突变不能很好地去适应不能很好地去处理好人际关系;当然也存在着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如南北方气候,饮食等的差异;原来在家是过着公主式的生活,而在学校却要独自自主等。而对于如何处理心理困惑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大一新生都会选择去自我调节,在他们的观念里很多时候总感觉把心理困惑讲出来会比较丢脸抑或着受到议论或者嘲笑或者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及没有这个意识(原来身边还有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惑),所以他们更愿意自己去调节,毕竟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其次,被调查的占一半的同学会向身边的朋友倾诉,每一个人身边总有几个人对你很好,朋友还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与达到共识;再者是与父母交流,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是长者,他们会毫无保留地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我们经验。部分人感觉找事情去发泄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方式,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去选择找心理老师去谈心,之所以这么少的一部分,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会有一种误区以为生病了才会去找心理方面的专家,没有像国外一样把去心理咨询室咨询看作是日常的一件小事,再者,意识性不强,没有意识到找心理老师谈心也是一种解决心理困惑的一种方式等。所以同学们想从《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中获取的知识也正好与他们在大学期间所需要的充电息息相关,学生对自我认识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情绪管理方面,个人发展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渴望,此课程恰好满足同学的需要,对学生在心理上适应大学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从访谈过程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新生家长、班主任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对大学生心理调适课程的展开呈积极乐观的态度。特别是作为开设该项课程的心理老师,他们对于本课程的作用有着最直观的感受。通过心理调适课程,更多的同学们有了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的想法和途径,即使学生的观点发生了改变。从这一点来说,心理调适课程的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课堂。

心理老师认为所有新生都需要上这一门课程不无道理,即使适应能力再强心理素质再好的大学新生在融入陌生环境的时候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扰,而心理调适课的开展无疑为大家的情绪找到一个倾诉的出口。而作为旁观者的班主任老师和新生家长由于距离的远近、时间的限制等等原因在新生遇到烦恼之时往往爱莫能助,而学校的心理老师可以定时定点地出现在新生的视野里,若有需要他们还能在心理咨询室提供无偿的咨询服务,这无疑给学生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

往常总是有报道称大学生心理素质低,遇到挫折会产生轻生的想法,而心理老师告诉我们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症、精神衰弱等现象普遍存在,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生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情绪不能疏通、困难无法解决所积聚的负面情绪最容易衍生出心理疾病,心理调适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引导学生在沟通中抒发自己。

当然,大学生心理调适课程的具体开展仍旧有待提高,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符合要求的师资不够,如果有强大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大学生心理调适课程就可以实现小班化,心理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和每个人进行沟通。与此同时,上课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场地的選择也可以更具有开放性,像现在这样趋向于普通通识课程的模式略显呆板,课堂本身起到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这就给学校提供了一个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得提高重视度,扩大人力物力的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试》这门课达到最大化的效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乎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和谐校园的积极建设。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则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全面协调学生发展的基本保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自我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共同协调保障与提升。一方面外部提升包括通过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实现;另一方面自我提升包括大学生个体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情感、提高意志力等途径来培养其自身的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心理调适课程持普遍欢迎的态度,心理调适课程在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心理调适课程的短期效果较为明显,但有待于更规范的样本检验,而长期效果则需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以唤起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同时就本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试》这门课需要学校更多的重视,真正达到心理课特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利民,李逸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性的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3,22(4) [J]

[2] 万书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6) [J]

[3] 余支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7) [J]

[4] 尹小萍,申永丰.论大学生心理调适得时代性及其能力提升途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2) [J]

篇10: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节

“新学期伊始,不少大一新生对陌生的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广州可贸技术学院---心协协会提醒新同学,大学生活与中学存在很多差异,要想尽快适应,新生需要做好“三个转变”。

一是转变依靠家长和老师督导学习的心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中学里,不少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老师“手把手”的辅导。大学则不同,老师讲完课就会离开课堂,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加之大学课程比高中课程内容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因此特别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转变依赖家长照顾生活起居的习惯,学会过集体生活。上大学以前,很多学生的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进了大学,脱离了家长的视线,新生要逐渐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是转变漠视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局面,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很多孩子上中学时,家长和学校疏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也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告别了高中生活,孩子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也开始独立面对人生考验,但由于他们还不具备完善的应对能力,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所以,大一新生应该学会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遇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主动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免酿成心理疾患。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你真正踏进大学校园时,才能深切体会到什么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随之而来的是困惑、埋怨、失落、空虚„„心理失衡必然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甚至会产生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正确认识自我。许多新生在中学阶段都是佼佼者,有较强的优越感。进入大学后,面对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如林高手,一下子很难接受“沦为平民”的角色。对此,新生要理智评价自我,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目标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调整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与别人相处,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关心班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寻求帮助。面对学习或生活上的变化,新生有可能不适应,除了积极的自我调整外,还应积极向外部寻求帮助。

总之,大学是我们有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座桥梁,只有我们正确把握方向,走过这一特殊时期。才能在将来的学习实践和工作中充分展示自己,获得实现梦想的机会。

篇11:大一新生辅导员要解决的问题

业规划四个方面。

第一是军训教育,军训作为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必修课,是每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都必须珍惜和好好利用的。军训除了磨练新生的意志力之外,还有其他作用。作为一个辅导员,我们应该在军训期间

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1、明确训练目的对高校的新生实施军事训练,是学生就学期间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磨

练新生意志力,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必要手段。

2、加强安全教育

新生军训期间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再加上一些学生的身体状况欠佳,加强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辅导员要在学生面前要反复强调组织纪律,及时提醒注意事项,在遇有较高气温的情况时,要准备好饮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确保不发生事故。

3、加强文明养成教育

参训学生要抓住向军训军官学习的好机会,尊重教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辅导员要深入寝室,进行

文明、安全、卫生、内务等方面的指导。

4、做好考勤及奖惩记录

辅导员要全面掌握所带学生的情况,对军训中无故迟到缺席的学生予以批评,帮助因病因事请假的学生办好手续,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收集资料及时表扬。

第二是学习模式教育。大学时期的学校教育模式与高中时期有明显的不同,辅导员要帮助新生尽快

适应大学时期的学习模式。

在高中,老师一切围绕学生转,学生身边时时由老师的关心于提醒,有父母的关切和叮咛,到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是以学生学为中心,因此学习主要以学生自觉学习为主,除了课堂学习,学生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图书馆等地方度过。辅导员要在新生开始上课之前将这种大学的学习模式详细的向学生解释

清楚。

第三是大一新生的心理辅导。由于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的冲突,以及新生在新环境中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新生容易产生困惑,导致心理失调,辅导员要协助心理老

师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9月11日防止自杀日教育,学生心理调整教育等等。

同时辅导员要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新生的责任感。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一封家信”活动,同时

倡议新生:“感恩父母长辈,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勇敢地把爱说出口!”

第四是职业规划教育。大学阶段是新生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对新生在入学之初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辅导员应当做好新生的职业规划工作,同时辅导员要对学生定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组织学生听相关讲座,帮助他们指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奋斗目标,以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至盲目。

辅导员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不仅方便辅导员以后开展工作,而且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大一新生阶段作为大学生活的起点,是承接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家庭到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新生辅导员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新生能否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养成良好的思维、学习和生活习惯,而且关系到以后辅导员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做好新生辅导员工作,辅导员首先要了解大一新生面临的问题,根据大一新生所面临的状况对症下药。第一,大一新生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有些新生开始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并开始追求享受。针对这一问题,辅导员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做相因的辅导。辅导员应当让学生意识到来到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并且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让大一新生在开学伊始就有学习的紧迫感。第二,大一新生对新生活不适应。来到大学以后大一新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认识了新的同学,同时又面临理财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所以新生辅导员要组织各种活动让新生尽快的相互熟悉起来。辅导员还要组织相因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讨论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其次,辅导员要在最快的时间之内掌握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对辅导员来说掌握所有学生的信息是很困难的,但是辅导员还是需要尽可能的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辅导员通过翻阅学生档案对学生自身及家

庭情况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学生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

再次,辅导员要尽快树立权威。辅导员的权威不同于上下级的权威,而是辅导员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如果辅导员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

第四,辅导员要组织强有力的班委。在仔细阅读档案的基础上,结合入学教育阶段的考察,新生辅导员应在较短时间内选择、确定好第一批班干部,组建好第一届班委会。辅导员选择班委干部要根据每个

学生的特长安排工作。同时辅导员还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督促学生干部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最后,辅导员要树立良好的班风。班级是一个整体,学生要在这个集体里学习、生活、成长,良好的班风可以督促每一个同学认真学习,生活。要树立良好的班风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要通过系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等多种组织,利用班会、辩论会、座谈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

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观念。

篇12:大一新生网络心理问题调查研究

采用自编网络心理问卷研究了669名大一新生在情绪反应、动机冲突、现实疏离、躯体症状四个维度上的性别、家庭来源、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网络使用的`负性心理总体上不严重;在情绪反应和现实疏离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家庭气氛主效应;在动机冲突和躯体症状上存在极显著的家庭气氛与父母教养方式交互作用.

作 者:吴明霞 罗琴 李红梅 齐晓栋 欧居湖 作者单位:吴明霞,罗琴,齐晓栋(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李红梅(浙江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金华,321004)

欧居湖(四川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雅安,62500)

篇13: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摘要】目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讨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某高职院校大一284名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心理弹性量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评定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彈性和人际关系水平,经过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1)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总体相关显著;(2)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一新生人际关系诊断情况和心理素质联系密切,提高心理弹性有助于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心理素质 人际关系 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4-02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关注,张大均等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青少年的核心素质,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素质水平密切相关[1]。国内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例如樊富珉等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包括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培训师生心理卫生骨干等[2]。林少真、洪鸿等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干预,证实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心理素质有积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3-4]。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困难或者处于逆境状况时能够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5],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6]。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日常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遇到人际关系困扰,形成新生适应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7]。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为对象,探讨心理素质与心理弹性、人际关系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从开封市某高职院校随机抽取300名大一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后进行测验,在获得学生的知情同意后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问卷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4.7%,其中男生185人(65.1%),女生99人(34.9%)。

2.工具

(1)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采用郑希付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共139个题项(包括5道测谎题和1道效标题)组成。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计分,总平均分越高,说明心理素质越好。整份量表的α系数达到0.9639,内容效度介于0.746—0.866之间,校标关联效度0.649。[8]

(2)人际关系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否回答。回答是0得1分,否0得0分,分数越高,说明其受到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大量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9]。

(3)心理弹性量表,由张建新和于肖南根据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修订,该量表包含25个条目,采用0-4级计分,中文版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1。[10]

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在各个量表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大学生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的相关性;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的作用;采用依次检验法考察心理弹性在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二、结果

1.大一新生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发现总体情况良好(x-=3.56,SD=0.36),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品,将本次调查的6项心理素质分量表和总量表与罗品超调查的全国常模[11]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1.256,p>0.05),说明收集的数据符合全国常模。为进一步探讨大一新生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人际关系总分和心理素质总分、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55、-0.367,P<0.01),心理弹性总分和心理素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1)。这为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奠定了基础。

2.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以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为自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可以正向预测心理素质情况(β=0.67,t=14.81,p<0.01),大一新生的人际关系诊断情况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素质(β=-0.11,t=-2.47,p<0.05),两者共同解释信素质变异的50.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温忠麟的三步回归法[12],首先控制性别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以人际关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回归效应显著(β=-0.38,p<0.001);其次以人际关系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回归作用显著(β=-0.38,p<0.001);最后将人际关系得分和心理弹性得分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对心理素质的回归效应均显著(β=-0.13,0.65,均P<0.01),人际关系的回归系数由-0.38,降为-0.13,表明对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2 :

三、讨论

1.大一新生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总体状况良好,和罗品超调查的全国常模基本一致。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情况总体良好。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可能是大一刚入学遇到新生适应问题,首先表现在人际交往的困难,在新的环境下,人际交往范围减少,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2.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心理素质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出发,探讨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例如刘晓明采用自然实验法,验证了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积极影响,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直接的促进作用[13]。但是心理素质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人际关系状况是较为容易被学生自身和周围同学、教师和家长觉察的因素,也是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并且之前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水平高的大学毕业生积极乐观,会主动地用放松技术和实用策略引发积极情绪,从而达到减少压力的效果[14]。本研究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弹性、人际关系与心理素质及各个维度的相关显著,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人际关系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素质,并且心理弹性在大一新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相对来讲,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方面的研究较早,成果很多,从提高大一新生人际交往能力入手,间接达到改善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视心理弹性的培养,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大学生受到父母的保护较多,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挫折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J].2003,1(2),143-146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林少真,何少颖.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的应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163-164,173.

[4]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13.

[5]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31(4):995-998

[6]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Barrett L F.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 exam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6):1162-1190

[7]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13 -141

[8、11]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9]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M],1999年,339 -3451

[10]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er-Davi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12]温忠麟,张 雷.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 理 学 报 2004,36(5):614-620

[13]刘晓明.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验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04-108

[14]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Barrett L F.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 exam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6):1162-1190

上一篇: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下一篇:种葱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