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探讨

2022-09-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不断增加, 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就业环境的变化在所难免。加之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 毕业生择业时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无异于将自己选择工作的空间变小了。因此, 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预期、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是新形势下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所谓心理预期实质就是对前途的期望问题。调查表示,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择业、就业的心理预期, 如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或是消极、矛盾、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 错失择业良机, 影响顺利就业。正确的自我评价无疑应该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前提和基本内容。在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 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 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 顺应形势, 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 总是首先决定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为此, 应该指导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要充分、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 既不要盲目乐观、期望太高, 也不要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既要关注工资待遇等物质利益, 又要考虑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在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和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认清了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予以富有意义的展望, 引导和帮助大学毕业生及时有效调适就业心理, 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完成自己的社会化一般过程, 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社会人。

1 全面开展就业指导, 加速就业观的转变

在高校, 对于就业与择业的教育, 不仅仅是对面临就业的毕业生要开展工作, 而应该是学生整个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始终全面有计划地系统开展的一项教育工作, 即开展系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对于就业指导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指导大学生要将“精英化就业观”及早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观”。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近年,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多,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时代。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竞争, 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 必然要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因此, 大学毕业生必须要首先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调整就业预期值。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大学生贯彻大学学习生活始末的准备目标。自觉主动地听取就业指导专家的分析与建议, 是大学生理性、集约地利用信息资源选择最佳职业的有效途径, 这远远要比单凭自己的经验, 或吸取别人零零散散的经验交流心理要科学与经济。大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时间问题。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越早, 准备得越充分, 就越有成功择业的希望。 (2) 信息问题。大学生要全方位了解以下信息内容:扩展自己自主择业的社会知识背景, 国家、省、市就业政策的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程序, 用人单位的状况及用人标准, 求职技巧与求职心理的最优化等。

2 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

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直接的关系。同样,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表明供给过多而造成了人才过剩, 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现象。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的就业期望依旧是留恋公职、干部身份, 局限在沿海地区、大企业、大城市、国家机关、合资企业范围内找工作, 使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大城市, 人才“扎堆”。而由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人员, 传统就业领域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降低, 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 促使各行各业追求生产效率, 单位不再无目的地使用多余人员, 这些地方整体需求不旺, 必然出现就业紧张。因此, 一方面表现出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单位多年没有分配去的大学毕业生。这种观念如不及时调整, 将会出现社会人才供需的严重错位, 使本来就已很紧张的就业渠道变得越来越窄。可见, 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就业的岗位, 而是他们愿不愿意到小城市, 愿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的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 使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及时转变观念, 合理调整就业预期, 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 大学毕业生要冷静面对就业现实, 及时转变观念, 切合实际定位, 使自己能够顺利就业。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首先解决生存问题, 然后才是发展问题。所以, 大学毕业生应根据市场变化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调整就业预期, 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

3 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 增强就业竞争的主动性

以往教育中不但忽视能力的培养, 而且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换句话说, 只重视智商培养, 忽视情商的正确引导。有较强的现实感、乐观、坚强、自信、自尊, 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商内容, 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培养的目标, 也是大学生择业所应有的素质。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动态市场, 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情商, 不断地调适自己, 适应这个市场变化, 舍弃焦虑不安、自卑或孤傲等消极因素, 从实际出发, 沉着冷静, 敢于竞争, 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 从而达到顺利实现择业的目标。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 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 也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 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 能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能客观地认识自我, 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 确定自己的优势, 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 这十分关键。同样要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客观地讲,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有时候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并不完全取决于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 而在于是否有关系、有门路。有的毕业生, 看到平时各方面并不如自己的同学, 靠父母的关系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既羡慕又忿忿不平, 又无可奈何。遇到这种情况要坦然面对, 自我调适。首先, 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或公正是不存在的。其次,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困难, 就业信息不够顺畅,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正确地动员和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为自己求职择业提供帮助, 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相信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其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 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也会被控制在相对合理的限度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成为过去, 大学毕业生不要过分强调第一次择业, 要相信人才的合理流动, 会促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树立相信市场、依靠市场的观念, 想办法收集就业信息, 投入到就业市场中, 时时了解就业大市场的需求情况, 在心目中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刻苦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形成基本的专业知识框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锻炼实际能力;自觉培养自己诚实正直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服务意识以及适应新事物和接受挑战的能力;摒弃一职定终身的传统观念;为获得理想就业期望而作好各项准备, 增强就业的主动性。

4 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 就应该先就业, 首先融入社会, 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 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 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 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时机和条件到来时, 完全可以大显身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 在就业机会不断增长的同时, 失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由于职业和岗位变动频繁, 许多毕业生不会“从一而终”, 就业、择业、创业、发展应该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因此, 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 可以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5 毕业生要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 推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举措。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必然需要大批人才的支撑, 这为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 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 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急需补充人才, 是年轻大学生经受锻炼、快速成长的重要天地。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投身基层, 在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优秀典型, 他们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实践证明, 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大有作为, 是他们了解社会、报效祖国、增长才干、迅速成才的必由之路。

6 毕业生要树立勇于创业、不断创新的观念

目前, 毕业生越来越多,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 不仅可以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 以知识回报社会, 更是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 增加锻炼的机会, 通过创业培养创新思维, 弘扬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 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是衡量未来人才的重要标准, 是一个人立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素质。广大毕业生面对知识经济和加入WTO的挑战, 不仅要丰富知识, 培养能力, 更要注重自己创新思维的培养, 勇于向传统挑战, 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摘要: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将来, 充分地认识自己和多方面地了解社会是选择职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还存在一定矛盾。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应及时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上一篇:试论微课在教育中的微观开发与宏观运用下一篇:淬火温度对20Cr13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