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2024-05-01

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精选11篇)

篇1: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孙洪娟 审稿人:张卫超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第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1.理解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并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 预习内容:理解共价键的含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和分类,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

三 提出疑惑: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怎样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化学键该如何分类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并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学习重难点 :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 根据H Cl的形成过程,结合课本填写下列空白。

一、共价键

1、共价键

叫做共价键

①成键微粒 :

②成键本质:

③成键条件:

注意:(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即若存在离子键,一定为离子化合物)

(2)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的双原子分子中,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化合物 中(如NaOH、Na2O2)。

2、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①电子式:H2 Cl2 N2 O2

CO2 CH4 HCl H2O NH3

②结构式(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H2 N2 HCl

H2O NH3 CO2 CH4 Cl2 二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2 :

HCl:

例1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CO2 :

H2O: 三 共价键的分类 :

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 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可见非极性键是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H键,Cl-Cl键,Na2O2 中的O-O键等。

②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不同种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 的一方,所以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显 电性,吸引电子能力弱的一方显 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可见极性键是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Cl键,NaOH中的O-H键等。

例2.下列共价化合物中,以极性键结合的(),以非极性键结合的()(1)F2(2)O2(3)NH3(4)CH4(5)SO2

四、化学键 1.含义及其分类

有关,它主要通过原子的 或 来实现。2.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例3.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 B.状态 C.化学键 D.原子核

五、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在分子内 我们称为化学键。在分子之间还存在一种

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它比化学键要弱得多,它广泛地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但只有在分子与分子充分接近时,分子间才有明显的作用。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都有影响。2.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3.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对于 和 的物质,,物质的、也越高。例如,卤素单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它们的熔点,沸点也相应升高。

4.HF、H2O、NH3 的沸点有反常现象,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叫。氢键比 弱,比 强,所以把氢键看作是一种稍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例如:H2Te、H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①非极性键:在双原子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两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共用电子对

通称为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化学键的形成与 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O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反思总结: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为离子化合物。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不用箭头表示。3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共价键包括非极性键和极性键。

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A.Na2O2 B.Na2O

C.NaOH

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分子是()

A.Cl2 B.H2O

C.N2

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H2O分子中的化学键 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B.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 D.共价化合物中可能有离子键

6.下列物质中,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A.NaOH B.NaCl C.H 2 D.H 2 S 7.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A.单质碘 B.氯化镁 C.溴化钾 D.水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必是离子化合物 B.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必是共价化合物 C.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D.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9.下列微粒中,同时具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是()A.NH3 B.NH4Cl C.H2S D.KOH 10.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A.BF3 B.CCl4 C.CO2 D.PCl5)11.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HCl B.OOC C.[OH] D.HClO

课后练习与提高:

12.有A、B、C、D四种元素,A和B两种元素的原子各有两个电子层;C、D两元素的原子各有三个电子层。A和B能化合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AB 2,C和D能化合生成C 2 D,B和D是同族元素,B离子和C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1)这四种元素分别是:A B C D(2)用电子式表示C和D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参考答案:1C 2BD 3AC 4D 5C 6C 7D 8AD 9BD 10AD 11AC 12A为 C,B为O,C为 Na,D为 S

篇2: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2.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化学键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1.用电子式表示共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

板书:

二、共价键

推进新课

什么是共价键呢?我们初中所学的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请大家看以下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多媒体课件演示:

氢气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生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

生2:集气瓶的瓶口有大量白气出现。

师:这位同学所说的“白气”是什么呢?并说出你所推断的依据。生1:是氯化氢气体。因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了氯化氢气体。

生2:是盐酸。是因为生成的氯化氢分子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成盐酸。

师:第2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需要注意的是,该现象不能用“白气”或“白烟”来描述。因为它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氢分子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而成的盐酸小液滴分散在瓶口所形成的现象,应该说是“白雾”。

篇3: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化学建(第一课时)

离子键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2.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设问]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110多种元素。可是你知道吗?这一百多种元素却组成了上千万种物质,他们共同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氢分子为什么是由2个H原子构成?而稀有气体为什么却都是单原子分子?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的NaCl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过渡]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知道物质归根结底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形成稳定的物质是因为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

[板书] 第三节 化学键

[过渡]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离子键的相关知识。[过渡] 要知道什么是离子键,还须从我们初中学过的离子化合物说起。下面我们就以NaCl 的形成为例来说明。我们先来看一看NaCl形成的实验视频。

[多媒体] 播放视频

[过渡]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生成,白烟就是氯化钠的固体小颗粒。Na与Cl是如何结合成NaCl的呢?

[展示] PPT展示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讲述] 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变成Na+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氯原子得一个电子变成Cl―也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Na+与Cl―相互结合就形成了NaCl。

[设疑]

Na+与Cl―之间是靠什么作用使它们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呢?

[学生回答] Na+带正电荷、Cl―带负电荷,它们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相互吸引而靠近。[设疑]

Na+与Cl―之间只有静电吸引作用吗?

[讲述]

Na+与Cl―它们的原子核都带正电荷而排斥,同时原子核外的电子与电子之间都带负电荷也相互排斥,所以Na+与Cl―之间既有静电吸引作用又有静电排斥作用。当Na+与Cl―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静电吸引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达到平衡,于是就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从而形成了离子化合物NaCl。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的对立统一体。

[板书]

一、离子键

1、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2、离子键的本质与形成条件和形成原因(1)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2)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3)成键过程:电子得失

(4)成键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如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如VIA、VIIA)[板书]

3、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设问] 究竟哪些物质中存在离子键呢?

(1)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形成的化合物。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离子形成的盐,即大部分盐。(如: NaNO3)(3)铵根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盐。(如: NH4Cl)(4)金属阳离子与OH―(如NaOH),即强碱。[课堂练习] 见PPT [质疑] 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当化学反应中需要表示出最外层电子的变化,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板书] 二.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原子的电子式: [讲述]

[练习]

[点评]

2、离子的电子式: [讲述]

[练习]

[点评]

[提问] 讨论如何表示NaCl、Na2O、CaCl2等化合物的电子式?

3、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讲述]

[练习]

[点评]

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讲述]

[练习]

[点评]

[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带着问题上课。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让学生充分预习,由简单的入手,逐层深入,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篇4: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1.在盐类发生水解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盐的水解不属于离子反应 B.溶液的pH发生改变 C.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 D.没有中和反应发生

解析:盐的水解属于离子反应,选项A不正确;像CH3COONH4这样的弱酸弱碱盐,CH3COO-和NH4的水解程度一样大,水解后溶液仍然呈中性,溶液的pH不发生改变,选项B也不正+确;盐类发生水解,实质是促进水的电离,选项C正确;盐类水解反应的逆过程是中和反应,因此有中和反应发生。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由于水解而呈碱性的是()A.NaHSOC.NaHCO3

B.Na2SO4 D.NH3

解析:本题考查水解的实质及规律。A项,NaHSO4是强酸的酸式盐,不发生水解;B项,Na2SO4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C项是弱酸的酸式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D项NH3是非电解质,溶于水后生成弱碱。故选C。

答案:C 3.“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该消毒液无色,pH大于7,对某些有色物质有漂白作用。你认为它可能的有效成分是()A.SO2

B.Na2CO3 D.NaClO C.KMnO4

解析:A项SO2的水溶液呈酸性,C项KMnO4溶液呈中性,Na2CO3和NaClO溶液呈碱性,但B项不能漂白,D项水解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

答案:D 4.(2011·沙市高二期末检测)pH=4的醋酸和氯化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的关系前者与后者比较()A.大于

C.等于

B.小于 D.无法确定

解析:NH4Cl溶液中由于NH4的水解,促进了水的电离;CH3COOH溶液中,由于CH3COOH电离出的H抑制了H2O的电离。+ 1 答案:B 5.写出下列物质发生水解反应的离子程式,并指明水溶液的酸碱性:

(1)Na2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u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NH4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NaH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Na2S、NaHCO3为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CuSO4、NH4Cl为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答案:(1)S2-+H-2OHS+OH-

;碱性(2)Cu2++2H2OCu(OH)+

2+2H;酸性(3)NH+4+H2ONH3·H2O+H+

篇5: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能说出盖斯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其实质。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

二、预习内容: 1.知识回顾:

1)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写出石墨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已知CO的燃烧热:△H=-283.0kJ/mol,写出CO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思考:C(s)+1/2O2(g)==CO(g)的反应热测量非常困难,应该怎么求出? 2.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盖斯定律?

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认真思考教材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的道理,深刻理解盖斯定律。

盖斯定律如何应用,怎样计算反应热?试解决上题中的思考:求C(s)+1/2O2(g)==CO(g)的△H=?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初步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学习重难点: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盖斯定律

一、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 和

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

思考: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归纳总结: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

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H;

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H1、△H2、△H3.如下图所示:

则有△H=

2、应用:通过盖斯定律可以计算出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例:已知:①C(s)+O2(g)= CO2(g)

△H1=-393.5kJ/mol

②CO(g)+1/2O2(g)= CO2(g)

△H2=-283.0kJ/mol

求: C(s)+1/2O2(g)= CO(g)的反应热△H3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

1.已知: H2(g)+1/2O2(g)= H2O(g)△H1=-241.8kJ/mol

H2O(g)= H2O(l)△H2=-44 kJ/mol

则:H2(g)+1/2O2(g)= H2O(l)△H=

2.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uSO4•5H2O(s)= CuSO4(s)+5H2O(l)

△H=+Q1kJ/mol 室温下,若将1mol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液时放热Q2kJ,则()

A.Q1>Q2

B.Q1=Q2

C.Q1

D.无法确定 3.已知① CO(g)+ 1/2 O2(g)= CO2(g);

ΔH1= -283.0 kJ/mol

② H2(g)+ 1/2 O2(g)= H2O(l);

ΔH2= -285.8 kJ/mol

③C2H5OH(l)+ 3 O2(g)= 2 CO2(g)+ 3H2O(l);

ΔH3=-1370 kJ/mol试计算:

④2CO(g)+ 4 H2(g)= H2O(l)+ C2H5OH(l)的ΔH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C(石墨,s)+O2(g)= CO2(g)

△H1=-393.5kJ/mol

②C(金刚石,s)+O2(g)= CO2(g)

△H2=-395.0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2.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 =-92.38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CO2+2H2O,C3H8+5O23CO2+4H2O

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C.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1

③H2(g)+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5.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g)+1/2O2(g)=H2O(l);△H=-285.8kJ/mol

CO(g)+1/2O2(g)=CO2(g);△H=-283.0kJ/mol

C8H18(l)+25/2O2(g)=8CO2(g)+9H2O(l);

△H=-5518kJ/mol

CH4(g)+2O2(g)=CO2(g)+2H2O(l);

△H=-890.3kJ/mol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A.H2(g)

B.CO(g)

C.C8H18(l)

D.CH4(g)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能正确表示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A.CO(g)+1/2O2(g)==CO2(g);△H=-283.0 kJ/mol B C(s)+1/2O2(g)==CO(g);△H=-110.5 kJ/mol

C.H2(g)+1/2O2(g)==H2O(g);△H=-241.8 kJ/mol 2C8H18(l)+25O2(g)==16CO2(g)+18H2O(l);△H=-11036 kJ/mol 7.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1)CH3COOH(l)+2O2(g)=2CO2(g)+2H2O(l)△H1=-870.3KJ/mol(2)C(s)+O2(g)=CO2(g)

△H=—393.5KJ/mol

(3)H2(g)+O2(g)=H2O(l)△H=—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

8.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

4P(白磷,s)+5O2(g)====2P2O5(s);△H===-a kJ/mol

4P(红磷,s)+5O2(g)====2P2O5(s);△H===-b kJ/mol

若a、b均大于零,则a和b的关系为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六、参考答案:)

知识回顾:

1)C(s)+O2(g)= CO2(g)

△H1=-393.5kJ/mol 2)CO(g)+1/2O2(g)= CO2(g)

△H2=-283.0kJ/mol 盖斯定律

1、相同 始态 终态

无关

归纳总结:△H1+△H2+△H3

例:解法一:虚拟路径法

△H1=△H2+△H3

△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解法二:加减法

①-②= ③

△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当堂检测:

1.△H1+ △H2=-285.8kJ/mol 2.A 3.①×2 + ②×4-③ = ④ΔH=ΔH1×2 +ΔH2×4 -ΔH3 =-283.2×2 -285.8×4 +1370 =-339.2 kJ/mol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B 4.C 5.B 6.A 7(2)×2+(3)×2-(1)得

△H=—488.3KJ/mol

篇6:第三节河流(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外流河、内流河的含义是什么?(2)外流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长江和黄河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映有长江风景的《长江之歌》,师生一齐唱。提问: 这是一首什么歌?对!《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5“长江流域水系图”。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它的发源地、流经哪11个省市区、注入海洋?准备回答。

提示:流经省市区可以参考《中国地图册》什么图?(政区图)

1、请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八大支流(或编号1——8,从北到南,自西向东。)注意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四个城市汇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沅江、湘江和赣江经什么湖汇入呢?(洞庭湖、鄱阳湖))

2、请描出上中下游的分段地点:宜昌、湖口两个分段城市。

3、提问:你知道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吗?

学生答后老师小结:,一般比较河流大小主要是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进行,而长江均占全国第一位!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问:为什么长江的水量这么大?

学生答后老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丰沛,可见气候对河流影响很大。

(一)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1)思考: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阶梯再进入第三级阶梯,受地形的影响)

(2)河水在穿山越岭(横段山脉和巫山)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多峡谷急流)

(3)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4)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中游干流的放大形状,看“九曲回肠”——“多曲流”)

提问:为什么会形成“曲流”?

学生发言后老师讲解: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尤其,从湖北的枝江——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长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转问:到下游水流还会不会左右摆动呢?看图下游的河道也越来越怎样?下游的特点?

(5)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讲解: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上朔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受海潮的顶托而倒流,泥沙堆积,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我国第三大岛。

(二)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提示:最主要的作用是灌溉、航运、发电。中下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三)主要那段的水能资源最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多少?可以用来干什么?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课堂活动:

播放课件: 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简介

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的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课堂讨论: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江面上还正漂满了新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重要原因。(问:人争地来干什么?)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可见,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今年洪水水位连创历史新高并非偶然,并非长江母亲不爱它的儿孙,而是我们过于贪婪,对她催逼太甚!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课外作业:

1、熟记本节课知识点;

篇7:第三节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案

城市化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等级的城市意味着其数量距离都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量是~~~,服务范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而等级较低的城市数量是~~,服务范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而我们也了解到了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以上海市为例,那么大家还记得上海城市等级升级的因素有什么吗? 生: 师:(交通因素、地理位置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而这个升级的过程意味着什么呢?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几张图片,看看改革开放前与现在的深圳有什么变化。(教师展示图片)从我们刚看到的深圳市的变化,以及上海市的升级过程都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大家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要了解城市化的各个阶段和发展特点,能够解释城市化的环境改变。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什么是城市化呢? 生: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化城镇的过程。那么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呢?大家怎么来看这个地区是不是城市化呢? 生:

师: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用地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了解这些标志后,请打看看长江三角洲区城市的发展图。大家从哪些地方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呢?这些 是城市化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呢?我们来看看这幅图,这50年来,城市化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呢? 这也涉及到了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了、其衡量标准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来说明的。

因此,这个地区50年来城市化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呢? 生: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下上海城市化的标志。第一个,与我们刚刚说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城市人口增加了,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上海的城市化呢?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呢?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综合起来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农村出现了什么情况,而城市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了些什么。

我们现在来看看为什么会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呢?从我们之前学习到的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就提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那么就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是土地面积是不变的,过多的人口就会对土地造成更大的压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另外一点,农村的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而对比城市,城市的就业机会比较多,那么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便可以再城市需找到一份工作了,文化设施、交通灯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程度又高,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使得大部分的农村人口更加愿意前往城市生活。综合来说,城市的有力因素我们称之为拉力因素,而农村的不利因素则为推力因素,将人口推向城市嘛。

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生: 师:首先,就是聚落的形态变化,由原来相对较为散落的聚落形态变成我们大家能够感知到的高楼大厦,比较的密集。生产方式是怎样变化呢?生活方式呢?价值意识呢? 生: 师:(带过各种变化)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因素后,我们现在来看看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可以从城市起步时间的早晚,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这三方面来分析。(强调看图的方法)大家还记得看这种坐标图要怎么看吗?要看些什么东西呢? 生:

师:好,知道了这些后我们现在来看看发达国家的起步是~,发展中国家则~,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发展速度,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是~。(列出图表,学生完成表格)

现在请大家看图2.19,了解城市化各个进程所出现的问题。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中级阶段又称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从25%~30%增长到60~70%,这个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在当城市化水平高于70%的时候,则为后期阶段,后期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问题啊。生:

师:在初级阶段城市化发展比较缓慢。而到了加速阶段,城市容易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这个时候人和企业会前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而到了后期阶段,由于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农村。这个时候的农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也完善,吸引了人往农村去生活,这个过程就叫逆城市化,那么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城市人口还是处于增加的过程,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城市的环境恶化,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吸引了人们去农村生活,使得城市人口下降的过程。

那么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哪个阶段呢? 生:

师:好,现在请大家看案例4,并完成PPT上的表格。了解各个阶段的速度,和出现的问题。生:

师:了解了这些后,我们现在来总结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列出表格,学生回答。

篇8: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刘小敏

滚滚的长江是中国的河流中最难的一课,尽管充分准备,可是第一课时讲后,还是暴露许多问题。由激昂的《长江之歌》导入,新课学习却气氛沉闷,长江概况。借助导学案这个学习助手,只要学生能自学解决的知识,我就放手给学生。例如:长江发源地、长度、入海;流经地形区和省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等,学生或通读课本,或分析地图,或小组合作,但却让人有巨大情感落差。教学方式单调-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再学习再讨论,教和学枯燥无味。课堂中老师始终牵着学生走,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参与,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如此多的课堂陋习,我一下子懵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噶然而止。重重压力下迸发出无穷动力,抹干眼泪后我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大胆改革,对“滚滚长江”第二课时的教学做了调整。期待有所进步。

篇9: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5.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6.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过程

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读图5.9

1.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2.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

3.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

2.气候有何特点?

3.河流分布多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2.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什么?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课堂小结]

1.本区地理位置? 2.东西方向山脉? 3.结果呢?

4.特征包括?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对湿润气流阻挡。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反馈练习]

1.填空(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

遥远与

方向山脉的共同影响,形成 为主的气候特征。

(2)西北地区的河流特征表现为:数量

,且多

河。(3)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

的差异引起的。2.判断

(1)西北地区具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性特点。(2)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

(3)西北地区干旱区面积广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4)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

3.填图

在西北地区填充图上,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里木河

参考答案:

1.(1)海

东西

干旱

(2)少

内流

(3)水分(降水)

2.(1)√

(2)×

(3)√

(4)× 3.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篇10: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教学目的(一)知识要求

1.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3.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要求

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XY型性别决定方式。

3.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具准备

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大照片、剪刀、镊子、胶水、16开硬纸板,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型的动画设计、三种遗传规律的总结投影。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述和谈话,学生练习和推理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复习提问:通过学习第五章的知识,你知道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吗?)在生物界中,同是由受精卵为发育起点的个体,在它们的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的发育成雌性,有的发育成雄性;雌雄个体为什么在有些遗传形状上表现得有所不同?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

要研究的内容。

为了弄清楚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先要认识一下什么是染色体组型。

指导阅读:同学们打开书第40页,请2名学生分别读概念,其他学生将概念划在书上。提问:这个概念中的重点词句是什么?(学生回答:生物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

提问:通过前面学习的有关知识,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最清晰,为什么?(学生回答:在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大小比较清晰。)

提问:在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组成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在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并且,这两条染色单体之间不是完全分开,而是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粒连接着。)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画一个简图。

根据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可以将由着丝粒向两个未端伸展的部分分为染色体的两条臂——长臂和短臂,再根据两条臂的有无和长短比例,可以找出某种生物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将染色体的形态分成几个类型并分组。

下面,大家将手中放大照片中的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记数、配对、分型、分组和剪贴。(给学生约20分钟的时间,前后同学分组实验。)

讨论: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做的染色体剪贴图进行投影,说出自己的记数、配对、分型和分组剪贴的原因,大家共同讨论。

分析,看看他们的分型,分组剪贴有没有道理,有没有规律。(学生发言)

观察提示: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可知,染色体的分型确实有一定规律,通过下面的动画观察,你是否能理解染色体几种类型的特点和分组的规律?

动画媒体辅助教学:

1.画面上先显示和学生手中一样的人类(雌性)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放大图像:a计数(46条),b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闪色并同时移动),c分型(另一种颜色闪动显示共同特征),d分组。

2.再显示人类(雄性)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放大图象,重新演示a-b过程。

学生观察并回答,将4种分型类型划在书上。

小结:对于染色体组型的分析和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

以前,主要是根据染色体上的着丝粒的位置来进行的,也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方法。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出现,为识别和分析每条染色体提供了更精确的标记。

课后问题:大家剪贴的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型和动画媒体演示的人类两种性别体细胞中染色体组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第三节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染色体组型

1.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染色体分析的根据

篇11:第三节化学键共三课时

生11:我们组归纳的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有这们几种:(1)根据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质量;(2)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生12:我们还可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反应物 的质量。

师:我好像听到不同的意见。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生13:我们还可以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全面,条理性强,大家继续努力,从下例题组中选一个看谁先解出来。

师:投影出示练习题组。

1、12.25克KClO和3克MnO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2、把干燥的KClO和MnO的混合物15.5克装入大试管加热,当反应不再发生时,冷却,称重,得10.7克固体物质,试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3、加热KClO和MnO的混合物15.5克,直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所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比原混合物减少了4.8克,求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4、加热一定量的KClO和MnO混合物制取氧气,当收集到需要的氧气后,停止可热,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物质质量为4.04克,然后继续加热至完全反应,又收集到0.672升(标准状况)氧气,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

5、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克铜,需要氧化铜多少克?

6、相同质量的Al、Mg、Fe、Zn四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庆,产生氢气质量最大的是哪一个?

生:进行题组练习。

师:哪一组的同学先把你们的解题过程展示一下,(实物展示 台展示)(举如下两例)

(甲组)3:解:设混合物中KClO的质量为X,MnO的质量为15.5克―X

2 KClO= 2KCl+3O↑

245 96

X 4.8克

X=12.25克

所以:MnO的质量是15.5―12.25=3.25克

答:原混合物中MnO是3.25克。

乙组:5、解:设需要氧化铜的质量为X

H+CuO = C u + HO

80 64

X 6.4

X=8克

答:需要氧化铜8克。

生:评价指出解题中出现的错误。

师:同学们评价的准确,能具体指出解题中出现的错误,而给予改正。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生14:解题的步骤要完整,可以用“解、设、写、比、算、答”六个字来概括。(生具体解释六个字的含义)

生15:格式要规范,该写单位处一定要定写清,且单位要统一。

生16:计算的结果要准确。

师:同学们已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那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生17:准确,规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生18: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后才能进行计算。

生19:相对分子质量要计算准确。

师: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并能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和计算,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生20:我们学会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生21:前面我们学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通过本节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方面的有关计算。

师:同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本节课我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相信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合作的更好。

师:作业教科书第75页, A组3 B组2 师:下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上一篇:五单元习作指导课下一篇:论领导干部如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