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2022-12-08

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必修二教学案:必修二第三章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案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陈正文 审稿人:张向阳

第3章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材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等三节内容后的概括与提升,是本章基因的本质的升华部分,更是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所以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的重要一节。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有一大特点:没有直接讲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是首先采取资料的形式,以数据差异和作用表达为主线,逐步呈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应用数学比较法,让学生知道基因与DNA的存在差别,知道基因才是有用的。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和升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2)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DNA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教学难点: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如何针对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实际来上好课?使学生在一堂课里面学有所获、学有所进,是我们老师必须探讨和追求的问题。虽然我们学校的生源与一流学校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我们老师的努力指导下,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对于DNA的有关知识也了解比较深,若我们能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全、活用,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必能更好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1.以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入手,通过数学比较、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将课本所举的重复例子进行整合,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联系实际生活,引入DNA指纹技术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认知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打下基础

·1·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本节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我们在第2章第二节学习了摩尔根果蝇实验时,知道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随染色体传给后代;

在第三章中我们证明染色体的成分中,只有DNA才是遗传物质。 那么基因等同于DNA吗?基因和DNA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通过课本资料分析,理清基因与DNA关系

仔细阅读课本P55-56的4则资料,思考这些资料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DNA与基因的关系? 资料1:

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总数只是DNA分子碱基对总数的一部分,因此,________________。 资料3:

进一步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2:

________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资料4:

进一步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1、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2、DNA分子储存的遗传信息与它结构中的什么有关?

3、由4种碱基排列而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足以储存生物体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吗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那么基因有什么作用,如何传递给后代,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内容,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碱基序列。 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1.基因的化学组成 2.基因不同的实质 3.基因的位置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把知识整合进行教学,的确提高了课堂效率,这对学生通过逐步理解来掌握知识也非常有益,达到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情感态度也得以升华。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较紧,所以给学生探究讨论的时间不足,所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有一定的限制。

·3·

第二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 人口迁移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生 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

师 (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亿。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变,大约是12亿。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 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

现在人口8 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 000万。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这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预测,2000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03年德国人口总数下降了14.3万人。部分德国官员指出,如果德国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德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消失”。

师 (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 课件展示: 思考题

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生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2: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不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师 激励性评论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17页活动

1、2题。

生 (回答)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各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展示: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观察思考:19世纪以前亚洲、欧洲人口迁移方向各有何特点?原因何在? 生 观察讨论后,填表: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页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生 阅读材料,填下表: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 长江三角洲(或沪宁) 珠江三角洲(或广东) 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2)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3)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承转)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 师 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课件展示:

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生 观察分析,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课件展示:

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

师 思考如下问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 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有何特点? 生 合作探究后,总结回答。

问题1:人口流出省主要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人口流入省主要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省市。

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流入。 问题2:2000年我国人口城市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城市人口流出少,流出的人口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问题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除以上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影响因素呢?

生 (回答)属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师 (总结精讲)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

由于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如上述实例中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是因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 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 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参考答案)

课堂小结

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 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山东省未来人口迁移流向及对经济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山东自古以来即为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由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着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从迁移流向看,省内迁移人口以“上行性”迁移为主,省外迁入人口以“平行性”迁移为主;迁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为主。未来人口迁移规模将不断扩大,由农村迁往城镇将继续成为迁移的主要流向;人口迁移模式将由社会自然形态向经济模式转化;传统的婚姻迁移比重将逐渐下降。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 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山东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分析山东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因素。 ②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人口迁移(家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的流向及原因,分组讨论,互相启发。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

①分析迁移人口总的流向对未来山东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②深入探究山东吸引人才的措施,改善人口知识结构的举措。 ③将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

第三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1化学方程式归纳小结

一、钠及其化合物

1.钠与氧气:常温:4Na+O2=2Na2O 点燃:2Na + O2 2.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离子方程式:2Na + 2H2O = 2Na+2OH + H2↑ 3.钠与硫酸反应:2Na +H2SO4= Na2SO4+H2↑ 4.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O2↑ 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 =4NaOH+O2↑

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

7.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NaOH+CO2= Na2CO3+H2O 离子方程式:2OH+CO2= CO3+H2O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NaOH+CO2= NaHCO3

离子方程式: OH+CO2= HCO3 8.①向碳酸钠溶液滴入少量稀盐酸: Na2CO3 + HCl = NaHCO3 + NaCl 向稀盐酸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②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 Na2CO3 + H2O +CO2 =2NaHCO3 ③碳酸钠与氢氧化钙: 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④碳酸氢钠与盐酸: NaHCO3+HCl=NaCl+H2O+CO2↑

⑤少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 NaHCO3+ Ca(OH)2 =CaCO3↓ + NaOH+ H2O 少量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 2NaHCO3+ Ca(OH)2 =CaCO3↓ + Na2CO3 + 2H2O ⑥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 NaHCO3 + NaOH ⑦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 2NaHCO3

二、铝及其化合物

1.铝与氧气的反应:4Al + 3O2

2Al2O3

高温 -

-

-

2-+

-+

-

Na2O2

Na2CO3 + H2O

Na2CO3 + H2O +CO2 ↑

⑧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Na2CO3 + CaCl2 =CaCO3↓ + 2NaCl

2.铝与氧化铁反应(铝热反应):2Al + Fe2O3

2Fe + Al2O3

+

3+3.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离子方程式:2Al + 6H = 2Al + 3H2↑ 4.铝和NaOH溶液: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

5.氧化铝和稀硫酸:Al2O3+3H2SO4=Al2(SO4)3+3H2O_离子方程式:Al2O3+6H=2Al+3H2O 6.氧化铝和NaOH溶液:Al2O3 + 2NaOH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NaAlO2 +H2O 离子方程式:Al2O3 + 2OH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AlO2+H2O

7.氢氧化铝和盐酸:Al(OH)3+3HCl = AlCl3+3H2O离子方程式:Al(OH)3+3H = Al+3H2O 8.氢氧化铝和NaOH溶液:Al(OH)3 +NaOH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NaAlO2+2H2O 离子方程式:Al(OH)3 +OH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lO2+2H2O

1 -

-

+

3+-

-

+

3+-

-9.氢氧化铝受热分解:2Al(OH)

3Al2O3 +3H2O

10.硫酸铝与氨水反应: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离子方程式:Al+3NH3·H2O=Al(OH)3↓+3NH4

11.Al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AlCl3+3NaOH=Al(OH)3↓+3NaCl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AlCl3 + 4NaOH = NaAlO2 + 3NaCl+2H2O 12.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NaAlO2+3H2O+CO2 =2Al(OH)3↓+Na2CO3 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NaAlO2+2H2O+CO2 =Al(OH)3↓+NaHCO3 13.电解氧化铝: 2Al2O3

三、铁及其化合物

1.铁与氧气反应:3Fe + 2O2 铁与硫反应:Fe + S

Fe3O4 4Al+3O2↑ 3+

+ FeS

+

2+

2+

2+2.铁与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离子方程式:Fe + 2H = Fe + H2↑_ 铁与CuSO4溶液:Fe+CuSO4=FeSO4+Cu离子方程式:Fe+Cu=Fe+Cu_ 3.铁和水蒸气:_3Fe + 4H2O(g)

高温 Fe3O4 + 4H2_

+

2+4.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FeO+2HCl=FeCl2+H2O 离子方程式:FeO+2H=Fe+H2O 5.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离子方程式:Fe2O3+6H=2Fe+3H2O_ 6.CO还原氧化铁:Fe2O3 + 3CO高温 +

3+

2Fe + 3CO2

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FeCl3+3NaOH = Fe(OH)3↓+3NaCl 离子方程式:Fe+3OH= Fe(OH)3↓

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FeSO4+2NaOH=Fe(OH)2↓+Na2SO4 离子方程式:Fe+2OH= Fe(OH)2↓ 9.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Fe2O3+3H2O

3+

2+2+-3+-10.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_ 11.除去FeCl2中的FeCl3:2FeCl3 + Fe = 3FeCl2 离子方程式:2Fe + Fe = 3Fe_ 12.FeCl2和Cl2反应:2FeCl2 + Cl2 = 2FeCl3离子方程式:2Fe + Cl2 = 2Fe+2Cl 13.FeCl3和Cu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离子方程式:2Fe+Cu=2Fe+Cu 14.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Fe + 3SCN = Fe(SCN)3

3+

-

3+

2+

2+

2+

3+

- 2

第四篇: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作者: 熊小波 (高中化学江西南昌化学三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617发表日期: 2008-07-12 10:18:33

一、教材、学情与教学目标的分析

1.教学内容及其地位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水的反应,铝与氧气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在第

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教学目标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隶属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验教学将占较大的比例,但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O Si Al Fe Ca)的含量。

②掌握Na、Al与O2反应的产物及其用途。 ③掌握Na与H2O,Na2O2与H2O、CO2反应的特殊性。(虽然涉及Na2O2的知识仅作为“科学视野”内容而非教材正文出现,但Na2O2性质特殊,应用广泛,探讨其化学性质,对学生化学思维的锻炼、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有莫大的帮助!)

④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辅以巩固提升类练习,最终让学生对金属的性质和金属性质的研究方法有个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如过氧化钠,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 ②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Na与O

2、H2O、盐溶液反应的特殊性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①从实验现象中归纳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②Na2O2与H2O、CO2反应的本质

二、教法分析

1.实验探究法: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必修1本课时内容设计得较为开放,重要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书中并无太多的文字叙述,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实验探究去获得,但作为执教者必须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该演示的,该要规范的操作,还是要有一个教师的演示与规范

在前,不能一味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例如金属钠的切割;在该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让学生去动手。

2.在讨论式教学中融入问题与练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安排有实验内容的课型感到兴致盎然,多半源自于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但是否作过深入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想来未必。在讨论之中融入问题练习,对于控制与调节学生思维,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是可行的教学方法——试举一例,本课时中钠与水的反应学生有感性认识了,钠比很多金属活泼学生也不难理解,此时在兴奋的学生面前抛出一个问题,将钠投入盐溶液中呢?是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还是置换出氢气?又或者是?——即所谓“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

3、运用归纳、比较的教学方法:钠、镁、铝与氧气以及与水的反应,学生学习完之后,得到的还是零散的知识点,如何将其系统化,揭示出性质后面的递变规律,是教师最后一步不容忽视的工作,借助金属活动顺序表,通过归纳与比较,使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本课时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钠的物理性质、钠与水的反应„„)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初步了解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练习,培养自己深层次思考以及应变的能力(如何理解记忆Na2O2与H2O、CO2的反应?钠跟盐溶液的反应为何会复杂一些?);通过自己尝试着归纳不同金属与氧气、与水的反应情况,理解金属性质的共性与特性(金属活动顺序表)。

四、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回忆金属的通性之一:与氧气的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钠与氧气的反应

铝与氧气的反应

产物过氧化钠(Na2O2)的物理化学性质

1、演示实验铺垫

2、讲解分析

钠与水的反应

1、学生实验,获取感性认识

2、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实验,分析产物的存在方式

3、练习配合,巩固提升

归纳、总结

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课件,共27张,有教案。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成都七中李兰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第一部分,它在编写上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将金属这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抓住一些典型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后形成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抽象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和高一必修中的要求是不同的。初中对金属是一种近乎静态的描述,而高中的学习则要赋予动态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研究金属的反应规律——还原性,理解这条规律的归纳得来和外延拓展;同时,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高中第二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这些为本章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的学生大多喜欢做实验,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铝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

(2)了解氧化铝的高熔点和其对金属的保护作用。

(3)初步尝试用实验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完成钠、铝与氧气的实验,初步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线索、思路和方法,并转化为长时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反应条件不同对产物的影响。

(2)体验氧化铝对铝的冶炼、使用的影响。

(3)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逐渐体会社会支持,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

(5)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难点:对铝与氧气的现象的观察、分析。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从两个话题入手,“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并探究钠与氧气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的教学,然后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通性。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具有链接性、层次性和递进性,以问题和情景展开探索与合作的活动。例如钠与氧气的反应通过开放性问题、学生猜测与假设、实验证实评价来进行;铝与氧气的反应通过实验探究、现象分析、深

第五篇:必修一第三章化学方程式类总

1. 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23.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2. 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24.氧化亚铁与稀盐酸反应

3. 铝与氧气反应25.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

4. 钠与水反应26.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

5.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液反应

6.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7.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

7. 铝与稀盐酸反应反应

8. 氧化钠与水反应28.氢氧化亚铁被氧气氧化成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铁

9. 氧化钠与盐酸反应29. 氢氧化铁受热分解

10.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30.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

11.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31.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12. 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13.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14.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

15. 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6. 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

17. 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18.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9. 硫酸铝与稀氨水反应

20. 氢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

21.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上一篇: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本下一篇:高中化学教案模板萃取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