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派出所执法现状

2024-05-07

基层派出所执法现状(精选6篇)

篇1:基层派出所执法现状

基层公安机关践行执法为民调研报告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时代变化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基本走向,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时代紧迫感。所谓的公安机关践行执法为民的理念大体上可以理解下面二个大方面:

一、执法规范化建设;

二、执法理念。

执法规范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

一、执法观念的问题;

二、执法程序的问题;

三、执法救济的问题;

四、执法效益的问题;同样,执法理念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人权为本的观念;

二、法制监督的观念;

三、有限责任的观念;

四、明确打击与保护的关系;

五、认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明确了调研的大方向和相关的概念点,不仅能从本质中看问题,更能有的放矢,是调查研究更细致饱满。

一、改革开放以后基层公安机关的历史背景和执法环境: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欣喜的看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2010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论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仅是适应“小政府大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重视民生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温家宝总理说:“社会服务这项任务太重要了,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一部分,承担着行政执法、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管理就是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公安机关首当其冲地就应该思考怎样把行政执法与社会管理相统一起来,最终践行执法为民。既然如此,那么公安机关如何做到执法为民呢?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上与部分基层公安代表座谈时指出,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推动公安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使公安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执法为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执法为民的极端重要性,不仅赋予新时期公安机关新任务、新目标,而且提示了公安工作走向法治、回归本质的必由之路。政府职能从纵向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层级的政府,承担的职能性质和强弱都有所不同。同时政府又承担着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管理和服务等各种职能,具有多样性。公安机关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是执法环境的恶化、执法手段与执法方式的创新的限制之间的矛盾。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到2012年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6.5左右,正处于社会各阶层矛盾加剧,贫富开化的阶段。中国社会的财富的分布呈倒三角的形式,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民众的经济类的纠纷频发,侵财类案件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暴增。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社会维稳等职责难度就一直在加大,再结合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的警民比,就暴漏出中国警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同时也说明中国公安工作所存在的压力;

其次,由于现阶段处在矛盾多发期,群体性事件、官员腐败渎职类案件、侵财类案件等,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到了一个低点,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首当其冲地成为民众聚焦的焦点和“仇视”的对象,不可避免地使公安工作陷入困境; 第三,随着民众人权意识的觉醒,法律意识的增强,公安机关在案件的证据固定和平时执法的难度加大,这就对公安干警的执法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犯罪分子的作案方式的水平和作案工具等的科技化,使原先老旧的公安侦查方式、取证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显得捉襟见肘,其职能难以有效地实施。

第五,社会的高速发展,治安案件的复杂程度与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公安机关的公权力的法定性存在矛盾,使司法创新存在限制,执法手段与执法方式滞后。

公安机关处在当今社会这个当口上,结合自身的社会实际,立足于严谨执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创造性地做了很多改变和创新。大的如桐乡、诸暨等公安机关,小的如杭州市祥符派出所,都是在新形势下对执法为民的思索和摸索。但是尽管如此很多基层民警或公安部门仍然在思想上对执法为民存在误区和不足。近几年来公安机关先后采取了“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接访、大练兵等一系列专项教育整治措施,使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公安工作得到了明显改观。从08年激情似火的北京奥运赛场到伤痕累累的汶川,从2010年的上海世博到青海的玉树再到甘肃的舟曲,从北方的冰天雪地里,到南国的炎炎烈日下,人民警察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工作不分日夜,他们时刻谨记肩负的使命,时刻准备着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千万个任长霞、李国平、孟昆玉们英勇无畏,亲民爱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废寝忘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人民警察不朽的壮歌。但是,勿庸置疑,公安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地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有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民警执法观念存在误区。部分民警没有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第一位,执法观念发生扭曲,欺压、刁难、歧视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做法偏离了立法精神,忽视了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满意度大幅下降。由此可见,执法观念的错误给我们公安工作带来了多么大的弊端。

第二,少数公安民警执法欠规范化。少数公安民警执法不遵程序,办案不合情理,办案轻实体,轻程序,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的问题以及在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内任意裁量,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时有发生,案件的处理不依据事实和法定情节,而是依据个人情感、好恶,因此案件处理畸轻畸重现象频繁发生。

第三,有些民警执法过程中违规执法。实体与程序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基层执法民警,先侦查后立案,先告知后取证,随意传唤、讯问,随意上铐绳捆,动辙训斥威胁,甚至随意搜身等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部分民警人权意识淡薄,执法中随意剥夺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特权思想严重,如:滥用强制措施;非法插手经济纠纷;留置和刑事拘留延长超范围、超期限;取保候审久保不审;监视居住搞非法关押;随意剥夺犯罪嫌疑人的知情权、质疑权、申诉权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于公安执法活动中。

第四,执法效益低下。执法的最佳效果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一致,但是我们一些民警的做法却与此相悖,以罚代管、以罚代拘、以罚代教等降格处理现象,都严重降低了我们的执法效益,背离了我们的执法初衷,大大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对公安工作和公安机关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五,部分公安民警存在执法行为潜规则。据我了解,部分民警还存在着诸如执法潜规则的问题:有的在办案工作中,有案不立,瞒案不报,拖案不办,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一些办案民警以权代法,随意干预执法,造成案件降格处理等执法违法问题;有的超越管辖范围争办卖淫嫖娼、赌博等有“油水”的案件,甚至利用社会闲散人员“钓鱼儿”罚款等,群众意见很大,社会影响极坏。

第六,受经济利益驱动的行政执法行为较多。如以罚款代替行政拘留、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导致案件降格处理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视治安罚款为一种创收手段,对治安案件不关注重调查取证,不分情节轻重,个别案件交钱走人,不拿钱关起来。有的地方片面规定罚款指标,执法办案要看是否有“油水”可捞。因而常常以罚代拘,在群众中造成了“即使犯了罪、违了法都可以赎买”的错觉。忽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群众对一些案件处理不公意见较大,反映强烈。

实践执法为民就首先要改进自己的不足。新时期公安民警真正实践执法为民,就必须强化公仆意识,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真正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在提高为民执法和为民服务上下功夫,公安民警真正实践执法为民就要要做到:

(一)把握执法为民的本质明确必要性

(二)根植执法为民的思想激发自觉性

(三)提高执法为民的素质增强适应性

(四)履行执法为民的职责强化实效性

(五)严格执法为民的制度实现持久性

(六)深化执法为民理念体现群众性。

二、提高认识,改革创新,规范化执法:

从思想认识上提高了对执法为民的认识,同时也要从创新上践行执法为民这个思想。在人民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对享受优良公共服务的愿望日趋强烈,且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在官民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警察已成为聚光灯下的职业的情况下,当今社会综合以上两点的分析,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警察形象的树立。这个方面可以参考香港警察的形象包装,通过媒体、群众和自身的宣传等在人民大众中重新树立好中国警察的自身形象,以挽回前段时间炒作火热的“躲猫猫死”、“冲凉死”和各地警察遇事不作为在群众中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树立管理与服务的公仆意识。温家宝总理说:“社会服务这项任务太重要了,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公安机关的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明确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杜绝官本位的思想,杜绝官僚主义的作风,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做一个真正的人民警察。

三、减少执法疏漏。因为现阶段公安机关正处于民众关注的聚光灯下,所以就更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平,减少执法疏漏,以免授人以柄,让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煽动其他民众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情绪。同时,完善证据收集的手段与方法,也是减少执法疏漏另一种手段,明确证据意识,能更有效地体现出公安机关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更能体现出公安机关司法程序的严谨性。

四、挖掘新技术,创新新方法。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犯罪方法、犯罪方式和犯罪手段也与改革开放以前存在很大的不同。公安机关要做好本职工作,不可避免地要挖掘新技术、创新新方法。但是鉴于公安机关司法的特殊性,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挖掘和利用,还是要慎之又慎。

五、适当的部分公安工作外包,形成业精于专的工作机制。这个可以参考“中国城管”的管理方式(虽然现在有些城管编制在转制),将一部分公安工作外包给某个公司或者部门,在公安机关的统一领导下,在现阶段公安工作量激增的情形下,更有效地利用警力,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以前有老话叫“业精于勤”,但是在警力有限的前提下,现在也可以将某些工作发展成“业精于专”。将本职有效地做好了、做出色了,适当配合民间力量,也能自然而然地扭转公安机关在人民大众中的口碑。

执法为民是公安民警工作的准则,是公安机关立警的根基,是公安工作以及公安队伍建设的灵魂。公安机关践行执法为民的思考,是从基本上改进公安工作,改进发挥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合自身实习,谈谈基层公安机关践行执法为民:

温州市鹿城区黎明派出所是我此次实习所在单位,在为期半年的实习期里,所里领导,民警和协警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使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技能。深刻体验到了基层民警的苦辣酸甜,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警察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在实习期间,我以切身经历感受到了黎明派出所在执法为民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自去年旧址搬迁以后,温州市鹿城公安局黎明派出所各项治安防范、执法办案工作走在了鹿城公安局的前列,执法行为更加规范,执法效果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调研首先从以下几点开始进行:

一、执法规范化建设上取得的成果:

首先,黎明派出所每周一会举行例会,包括所长、教导员和其他民警一起举行会议,会议中总结前一周的工作,布置接下来的工作,学习上级的会议精神,对民警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培养良好的执法观念和习惯。每周5下午有电视电话会议或者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邀请相关的民警参与学习交流。在做好日常执法工作的同时,严格干警的内部管理,要求干警以优良的作风开展执法工作。对有违反案件查处程序倾向的民警及时对其教育,组织民警学习爱民模范,树立服务人民的理念;还积极开展了案件回访,使执法工作最大限度的体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为使案件全部纳入内部监控,黎明所实行教导员总体负责、案件内勤逐一登记的制度;对该查处而不查处,该处罚而调解的违规行为及时督促纠正;还定期开展了每周五下午案件通报研讨制度,以使执法工作团队力增强,民主化增大。法律教育培训制度是执法工作的根基,是提高民警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该所建立了法制教育培训制度,成立了教育培训小组,该小组每月5号进行一次集体法律学习制度,并适时邀请法制科领导讲解最新法律法规,以使民警适应新旧法规衔接时期的执法过渡工作;在正常开展集体法律学习的同时,还鼓励民警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常用法律规定黎明派出所坚持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名派出所干部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法律专业知识深厚,有较丰富的一线执法经验。自上级运行网上执法办案系统以来,形成了案件全上网,全员会操作的网上执法办案体系。在上级组织的网上执法监督中,均反映该所案件信息录入规范,文书存档水平较高。

其次,明确执法程序,考核案件质量,包括程序的合法性和证据的合法性。网上执法办案具有很好的运行效果,方便文书的查找和保存,便于案件的信息交流。该所对受理的案件,及时安排受案民警上网报立案件,办案负责人也随时上网批阅案件。自执法办案系统运行以来,坚持凡案必上网,上网必查处的制度。为规范笔录的记载,要求办案人员在派出所内记录询问材料时,必须使用统一的电子笔录系统记载。对执法办案流程进一步做到了明确细化,实行案件网上办,笔录电子化的信息化办案模式。2010年,省厅印制了《基层公安机关常用执法操作规范指引》,此书下发后,该所安排分管副所长精心组织学习,以规范派出所涉及的执法行为。为学好此操作指引,还安排学习组对《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同步学习,借此机会制定了《黎明派出所执法办案责任追究规定》,以提高民警规范办案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还组织民警进行初级执法资格考试。对部分执法辅助人员严加管理,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杜绝了协勤执法的发生。为使执法工作程序理顺,该所依据有效法规,提炼出了清晰的执法流程表,供出警、调查、处罚时参照使用。为使案件证据得到有效固定,为执法民警购置了摄录机,并对摄录机的管理运用进行了责任到人,现轻微案件的现场该所民警均可自行完成。执法工作责任重大,档案性执法手续管理更是特别严格。该所专门设立了执法档案管理室,固定专人归档执法档案,对档案的借阅、查找,均设置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执法常用的台帐也安排内勤精心保管、依法登记;规定了案件组民警24小时随时待命的执勤办案制度,还要求了综合服务大厅人员用语规范、解答到位、一结度,即对办结的案件,在次日运用一天的时间全部归档到位,避免积压带来的混乱局面。

最后,网格化管理辖区,强势推进功能分区,实现执法全程视频化。为提高执法办案质量、规范执法行为、监督办案程序,该所在涉及执法的多个环节借功能分区建设,全面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在办案区实现了无缝视频,审讯室、侯问室、询问室、案情分析室、走廊等办案区角落均安装了红外线视频监控;对执法办案的任一环节全程监控,并将监控画面与邹城市局监控中心实现了对接,督促办案民警注意执法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为提高办案民警的证据意识,为办案民警配备了便捷式摄录设备,供民警所外调查取证时使用。温州市公安局还创办了警灯工程,各个路口设置移动警务室,不仅稳定了社会治安,更加为抓捕和震慑犯罪分子增加了机动性和能动性。

二、执法为民理念上的培养和学习: 首先,文明执法、规范办案,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执法工作中,该所重视文明使用执法用语,便民开展窗口服务工作。近年来,该所以三基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了所容所貌改造,制作了高标准的警务监督公开栏,对受案范围、执法时限、控告申诉途径等事项全部向群众公开,便于群众监督执法工作。综合服务大厅作为联系群众的窗口平台,该所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管理,配置了监控探头时时监督他们的服务行为,室内对窗口服务指南进行了公开,印制了便民联系卡,便于群众电话咨询相关业务。为避免信访案件的发生,该所对全体民警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建立了信访案件责任倒查制度。对发生信访案件的办案人严肃处理,为提高群众的监督力度,他们对办理的全部案件,均在受理案件后向当事人发放执法监督卡,印有监督电话,控告申诉途径也一并向群众公开。该所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过信访案件。

其次,定期思想教育,组织民警参加特警预备队考核,组民警参加党风党建的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是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前提条件,是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必须首先解决好的问题。牢固确立依法行政意识。依法治国要求执法者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在政府的职能上,强化“法律至上,权力有限”的意识,从无限权力政府向有限权力政府转变,切断行政权的无处不在,限制行政权的无事不管,转化行政权的无所不能;在法治理念上,必须从以法治民、以法治事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转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通过在黎明摆出所为期半年的实习,我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从基层公安民警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调研,也真正认识到了公安机关践行执法为民的重要性以及基层公安民警们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向基层公安民警们致敬!

篇2:基层派出所执法现状

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最基层的实战单位,是党和政府的重要的为民窗口,是推进落实“四项建设”和“三项重点工作”的主力军。派出所队伍的执法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充分发挥和整个公安工作的社会效应,更关系到新时期整个公安队伍形象的转变和法制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公安基础建设乃至全部工作的系统工程,还存在诸如执法主体思想薄弱、执法信息化水平不高、执法制度不完善、执法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作为基层一线实战单位的一员结合本人在法制部门跟班学习的经历,就如何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公安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基层派出所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基层派出所大部分民警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治安管理、服务群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好评。但少数民警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工作热情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执法主体为民意识淡薄。一是少数民警没有端正执法思想,没有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在服务群众、执法办案时态度生硬。二是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格、不文明、不规范、不客观,存在特权意识,利用职务便利办理“人情案”、“关系

案”,侵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二)信息化执法水平不高。一是民警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在管理、服务、办案等过程中还存在问题。二是民警的知识结构不够优化,在信息化应用上普遍存在“老民警会办案的不会计算机操作、新民警会计算机操作的不会办案”的情况,导致警综平台、“大情报”系统等公安业务信息系统推进不力。(三)执法制度不完善。派出所执法工作普遍存在 “穿旧鞋,走老路,老人老办法”,总是按照老规矩办事,凭借老经验 办事,觉得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对于新时期的公安执法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位。(四)执法监督不到位。目前,在基层执法单位推行了兼职法制监督员制度。但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情况下法制监督员只是对执法办案程序环节进行监督,在其他方面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加之存在部分兼职法制监督员的业务水平有限,使基层派出所自我防错、纠错的监督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对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在认识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党委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三项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安机关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全面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的关

键环节。公安机关在履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职责中,都离不开执法活动。要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一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就要做到规范执法,着力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要抓紧研究制定各个执法领域、执法环节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规定,完善各项执法办案制度,把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能力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全局、事关公安机关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该破的案件破不了、可以调解的矛盾纠纷调解不了,使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正常的社会秩序得不到有效维护和国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都是执法不规范所产生的;执法不规范会给执法者自身带来很多麻烦甚至灾难,轻者被投诉、处分,重者脱警服走人甚至有牢狱之灾;执法不规范最终损害的是执法公信力、执法权威、执法形象,特别是损害了党和国家、政府的形象,更为严重的还会直接引发社会稳定问题。近年来被互联网等媒体炒作的诸多涉警事件,都不同程度地与民警执法不规范有关联,教训极其深刻。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既是提升公安机关执法能力、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对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制约基层执法建设的因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任务刻不容缓。在当前的条件下,派

出所作为公安机关基层实战单位,要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取得突破,需要我们在执法主题建设、执法制度建设、执法信息化建设、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提升执法民警执法素质。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群众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对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的执法素质、执法水平、办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对执法主体的要求是懂法律、会管理、能执法办案、善做群众工作的“多面手”。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既是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需要,又是决定执法规范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执法主体的能力与水平,最终决定执法规范化建设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加强执法主体建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开展好各类主题教育,培育民警的法制理念、大局理念和民本思想,在基层执法单位内部形成严格文明、规范执法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民警严格公正规范执法的水平,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执法理念。近年来,基层公安机关通过大讨论、大走访、大练兵等一系列举措,使民警队伍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强化执法主体的建设,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规范执法程序。执法制度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有力保障,是进一

步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基层公安机关根据执法实际需求,做好相关的清理、细化、统一工作,同时必须兼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法律规定的动作、语言及办案程序固化为民警的自觉行为,建立规范民警执法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结案、立案制度。对于属于我们管辖的案件,要依法受理,迅速立案,开展好案件处理工作,对于不属于我们管辖的案件,要正确指导群众维护权益的途径,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二是完善调查取证制度。立案受理后,执法民警要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做好详细的案件记录、证据收集,需要鉴定的要严格按照程序认真鉴定,需要保存的证据要及时保存,做到调查取证依法科学规范。三是完善案件审理制度。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让当事人享有充分的陈述权和申辩权,让当事人充分行使自己所享有的权利,杜绝案件审理不清,证据收集不足,法律条款适用不当,保证执法公平、公正。确保每位执法民警在每个执法环节,每个执法细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精细化执法路线,同时还要注重与制度统一,减少民警查找法律办案的繁琐程序,让这种制度化、规范化慢慢成为一种警队文化。

三是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提高执法质量。目前,基层公安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执法活动的各个环节,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支撑,丰富了执法培训方式,促进了执法业务规范,规范了执法程序。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民警素

质。在民警中牢固树立“信息是基础、信息是警力、信息就是战斗力”的思想,让广大基础民警充分认识到科技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综合应用。基层派出所要充分利用好,信息采集仪、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大情报”系统,并做好相关的信息采集与录入工作,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录入,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实战促建设,切实把信息转化为战斗力。三是加强岗位练兵,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能力。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强调实战操作技能,提高民警获取、处理、运用信息和使用相关信息设备、工具、手段的能力,掌握实施信息警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公安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执法信息化的变革,为执法规范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将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现场感知系统、智能指挥系统、信息作战平台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警力的无增长改善。

四是加强执法监督建设,促进执法健康发展。及时、有效的执法监督,是保证执法者规范执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执法工作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执法单位和执法者更好地发挥长处,改进不足,弥补缺陷,以推进和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强兼职法制员队伍的建设;基层派出所兼职法制员队伍是基层执法内部监督的“一把手”,对兼职法制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可采取集中学习、跟班

学习、定期考核等办法提高队伍的执法业务水平。二是强化警务信息公开;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为群众查阅派出所执法信息提供便利,扩大警务信息公开范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开执法依据、执法进度、执法结果,不断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透明度,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三是强化社会群众监督;外部监督机制就是在执法工作中,自觉的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积极聘请社会各层面的法制监督员,严格落实“大走访”开门评警制度,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邀请现场监督等形式向社会各阶层,社会群体征求执法工作意见和建议,确保执法工作始终处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中。

篇3:基层派出所执法现状

一名车主在高速路上私自载客被运管部门发现,被处以罚款1万元。车主不服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投诉,相关部门介入后,运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做出了罚款3万元的处罚决定,并送达了处罚决定通知书。车主不服,继续投诉称:“某某通知我到运管处接受处罚,去了后,他说, ‘你还去投诉我,按规定要罚款3万元。’其他人2到3千元或是请吃饭就可以了,就因为我投诉他们要罚我3万。”相关部门介入后,车主与运管随即达成共识,缴纳了5千元罚款后了事。

此案中,当事人在接受处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我按照法律规定应该罚多少,而是在思考其他人被罚了多少。执法者考虑的不是按规定他该罚多少,而是我准备用哪些条款上的罚则,这些罚则如同A、B、C选项。当事人投诉不是为了获得公平的处罚,而只是想比现在处罚更少些。于是乎,谈判、和解就成了执法的主要方式。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相脱节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对权利义务的认识是法律意识核心,也是构建法治政府的基础。

结合上面的案例来看,车主在接受行政处罚时应该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权利和义务,即他应该依照什么程序哪条法律取得哪些权利承担哪些责任,而不是与行政机关讨价还价、和其他被处罚者相比较。行政机关应该依照法律告知车主其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和救济程序,而不是关心车主有没有投诉。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针对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自由选择而做出行政决定的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自由”属性为其被滥用提供了可能。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伪装性,即使出现执法人员显失公平的行政处理时,由于所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仍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造成执法行为表面上仍然“合法”的假象,行政相对人和上级机关不易发现其滥用职权的情形。

再结合上面案例来看,运管在给予车主行政处罚的时候,相继做出处罚1万元、处罚3万元以及最后处罚5千元这三种选择,这种选择幅度就是自由裁量滥用的缩影,我们先来看下运管处罚的依据: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某市公路运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不包含货运、公交),初次违法或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200元以下或非法营运载客人数2人以下,且如实陈述违法行为或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适用特别程序,减轻处罚,处5000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2次违法或违法所得超过200元,1000元以下或非法营运载客人数超过2人, 5人以下或使用小型轿车从事非法营运;且如实陈述违法行为或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的,没收违法所得,适用特别程序, 减轻处罚,处1万元罚款。

从法律依据来看,处罚1万元、3万元、5千元都有相应的法律条款,但是对于车主的行为的认知却没有明确的定性。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的原因在法条本身,更在于事实认定。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落实行政裁量基准,注重事实认定

目前,各部门均制定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这是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基础。在实践中,用好基准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开展执法项目、依据清理,建立执法单位执法项目、依据档案目录,结合实际,与行政裁量基准一并向社会进行公布,在公布方式的选择上,要便民。二是加大行政裁量基准运用监督,畅通案件投诉举报渠道,对不按基准处罚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三是严格事实认定制度,重证据、讲事实、依法办事是基层执法的基本要求。要注重事实认定,避免事实认定模糊化和用法条套用事实的不当行为,要鼓励和加强事实认定投诉,,确保事实认定合理合法。

(二)强化法律意识培养,狠抓人员培训

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健全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与执法人员学习档案制度。二是规范培训质量。三是要规范培训内容,要结合各行业、各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实际。

摘要:近几年, 规范基层执法逐渐上升到政府重点工作层面。为进一步规范基层执法, 从一个常见案例入手, 针对当前基层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基层执法,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陈柏峰.无理上访与基层法治[J].中外法学, 2011, (2)

篇4:基层派出所执法现状

【关键词】基层;统计执法;现状;问题;对策

统计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其基本特征在于从现象的数量方面观察现象密切联系的质的规定性,从现象质量与数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数据只有真实可靠,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作用。也才能正确决策,进而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执法工作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统计法》贯彻落实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统计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违法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为此,要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加强统计执法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基层统计执法的现状

(一)统计机构普遍开展了执法工作,近年来,随着《统计法》贯彻落实的不断深入,基层统计机构为提高数据质量,服务地方经济,方便领导决策,积极认真的的开展了统计执法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统计现象,净化了统计工作环境。

(二)统计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以法行政,以法统计意识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方法、环境和调查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内容多、范围广、质量高,随着统计法制教育的不断深入,基层单位上报数据的质量明显提高,调查对象的配合意识逐渐增强,领导和统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基层统计机构的地位有所提高,在领导的决策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统计法》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对《统计法》的了解逐步深入,统计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以法行政、以法治统理念深入人心,统计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显现。

(四)统计执法力度加强,数据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基层统计机构以贯彻落实《统计法》为契机,深入认真的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重点对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的统计违法现象进行了查处,同时对拒报、迟报进行批评教育,对统计力量薄弱,台帐建立不规范的现象,适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各级领导、统计对象和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律意识,维护了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二、基层统计执法的问题

(一)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和统计人员统计法制观念淡薄,认识不足,执法意识不强,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怕得罪人。不敢执法,不愿执法,形成不少统计执法空白点,虽然《统计法》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但统计执法工作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尽管上面每年都布置统计执法大检查,但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大检查工作也总是走走过场,水过地皮干,起不到查处一个,警醒一片的目的。

(二)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由于领导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统计执法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对违法现象查处不力。如:一些基层单位只考虑自身利益,没有大局意识,在上报统计数据时,领导说了算,让报多少报多少,统计人员迫于压力,很少坚持原则,以法统计流于形式;一些部门为了偷税漏税、为了政绩和升迁,不惜找熟人、拉关系,在统计数据上大做文章,这一方面滋生了腐败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也为统计违法现象的存在和发生提供了温床。

(三)一些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素质差,人员不固定,工作更换频繁,基础工作薄弱。在执法检查中,我们屡屡碰到单位“三无”情况,即被查单位无统计机构、无统计人员、无统计资料。一些单位统计人员三天两头换,统计人员的更换全凭领导喜好,工作连续性差,致使有的统计人员连最起码的统计知识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对统计指标内涵的把握和界定,这直接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方法方式有待提高。统计执法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因此,执法工作人员既要熟习统计理论和统计工作流程,又要要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方法和技巧不够娴熟,人员大多是兼职,又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培训,难以系统掌握法律工作程序和方法,有的虽然对统计业务比较熟习,但由于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使统计执法工作不能深入开展。

(五)执法人员和经费不足。由于基层单位力量与任务之间的矛盾长期未得到解决,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人员、力量和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制约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把关、监督和检查。

三、基层统计执法的对策

(一)加强和促进统计普法教育,为统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基层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统计法》,守法是以对法律的理解为前提的自觉行动,只有具备一定的统计法律意识,才能把自己的行为同统计法律联系起来。知法、懂法,才能自觉守法和执法。我们要以执法检查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宣传《统计法》,做到家喻户晓。首先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统计普法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统计法》,要把学习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起来,同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其次,在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中普及统计法律知识。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是统计调查的直接实施者,对他们进行普法宣传尤为重要,使他们在学习统计法律规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统计法》,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统计,做到自觉守法,严肃执法;第三,对广大统计调查对象普遍进行统计法律知识再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统计法制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准确、及时、全面提供统计资料的《统计法》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违反统计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提高对对统计执法重要性的认识,基层单位领导干部要把统计执法工作提到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数据质量,维护统计工作生命来对待,开展统计执法就是为了实施统计法律,维护统计法律的严肃性,更好地发挥统计法律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以提高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对待统计数字必须采取十分认真的态度,要去伪存真,务求实数,提高维护数字准确性的自觉性。这是对每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纪律要求,统计法颁布以后,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提高到遵纪守法的角度来对待。实施统计法律,就必须加强统计执法,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敢于直面违法者,只要事实清楚,程序符合法律程序,就要克服畏难情绪,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果断查处违法单位和个人。不但要给违法者一种惩戒,而且要给没有被发现的违法者一种震慑,使统计执法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统计执法队伍是一支重要的统计干部队伍,是执法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统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执法水平和能力和强弱,将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为此,基层单位要抽调精兵强将充实执法队伍,加大对执法工作的投入,关心和支持执法人员开展工作,解决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培训制度,定期对专业人员进行统计执法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教育培训,完善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队伍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同时,执法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要注重学习与总结,积累经验教训,掌握方法技巧。从而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执法队伍。为统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规范执法检查行为。监督工作不仅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这就是监督效力的发挥。统计执法监督是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统计执法监督是维护统计法律尊严的重要措施,是保障统计法律贯彻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制约权力滥用的重要手段。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监督是保证,加强这项工作在于发现基层单位统计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程序是否合法、规范,事实是否清楚,处理是否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虞华,顾德富,赵同庆.新形势下统计体制与统计执法机制改革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8).

[2]叶君龙.关于统计执法工作的若干思考[J].浙江统计,2015(1).

[3]王康福.当前基层统计执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青海统计,2014(12).

[4]张举.关于新形势下基层统计执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向导,2012(26).

作者简介

篇5:基层派出所执法现状

向华派出所 王利君

日期: 2010-12-09 11:28:26.0 作者:

今年公安部提出了开展“三项建设”的目标任务,执法规范化建设三居其一,表明当前基层执法存在诸多不足的现状,也为进一步改进公安执法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基层派出所执法民警的法制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法律知识、办案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法制机构从无到有,法制监督职能作用日趋明显,执法质量逐年提高,基本执法问题在执法实践中逐渐避免,但是,目前我们基层的执法中还有一些不适应新时期新任务要求的环节和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执法主体方面。具体表现:一是一些民警工作上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精神萎靡不振、责任心不强,工作差错不断。二是有些民警仍是思想落后,墨守成规,在执法过程中,习惯于凭老经验或个人喜好办事;有的民警老是以执法者自居,自认为“执法者应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容不得群众的批评意见;还有的民警固执地认为群众根本不懂法律,在执法过程中上来就随意训斥群众,根本不允许群众辩解,对群众提出的疑问和申辩,认为是狡辩和故意找茬,搞情绪化执法,更有甚者滥用强制措施。三是在对待执法权利应用上存在思想偏差。有一些民警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按法律规定执勤执法,甚至徇私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随意执法的恶果已严重损害了公安队伍的社会形象。

2、执法行为方面。一是少数民警“执勤为民”意识不强,而是大搞“弹性执法”。有的民警对认识的人违法就“少罚、轻罚或不罚”;对其他的人则是“一律重罚”,造成当事人产生抵触情绪,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对抗。二是以罚代管。一些单位为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或片面追求工作任务的完成,随意下达一些硬性任务指标,造成有些基层派出所民警在执法工作中“以罚代管”,片面追求执法数量和任务的完成。三是执法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对执法理念、法律条文的理解上过于机械和僵化,而忽视了法律人性化的一面,认为对违法当事人予以上限处罚,才能体现法律的威严;有的在执法过程中把执法与服务对立起来,不向群众告知和宣传法律条文,漠视群众的感受,对群众的解释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将群众推向对立面。

3、执法质量方面。一是适用法律程序不规范;二是适用法律条文不严谨;三是法律文书使用不规范。如处罚决定书中的条、款、项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或适用错误,有的工作粗枝大叶,填写执法凭证丢三落四,录入信息错误不断。四是案卷的制作质量不高。表现为笔录文字表述不全,语言不规范,针对性不强,主次不明,笔录内容过于简单,语句不通,字迹潦草等;证据意识不强, 收集方式单一,尤其是对原始证据的收集不够全面充分。

4、执法形象方面。一是依旧存有“冷、横、硬、推”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整顿,一线执法民警的执法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群众投诉民警执法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民警的执法态度上,本来是正常执法,就因为民警执法态度问题,引起群众不满。二是推卸责任,推诿扯皮。近年来,由于群众的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在执法过程中,一些被查处的群众抱有情绪,有时会提出无礼问题,或找出各种理由进行恶意投诉。有些民警害怕被投诉,就推卸责任,遇到问题推诿扯皮。三是少数民警警容风纪不整,着装不规范,形象不佳;有的民警上班时间不务正业,脱岗、聊天、打电话;有的民警上岗时警容不整、精神不振、举止不文明、动作不规范。

二、原因分析

1、部分民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目前,部分民警满足于现有的工作生活条件,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缺乏一种忧患意识,缺少一种敬业精神。

2、对法律的重要性和执法职能认识不清。大多民警对法律的理解局限于常用的基本法律,甚至个别法条,认为有了这些,就足可以应付实际执法工作。没有从派出所的执法职能出发正确认识法律对于执法民警的重要性。

3、工作压力引发情绪化执法。当前基层派出所的工作越来越多,加之各种非警务活动频繁,民警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群众的法制意识越来越强,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越来越多。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一些民警在执法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个别人的非难或无理投诉,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民警无法控制自己的工作情绪,带着情绪执法往往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

4、队伍管理教育缺乏创新机制。按照现有有关管理制度,基层派出所民警人数多工作任务重,辛苦一年,绝大多数人得不到鼓励,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创伤,部分原本扎实工作的民警没有了进取的劲头,万事随大流,工作平平庸庸。民警的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疏于管理,不重质量,每年有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没有一种科学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来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5、对法制工作重视不够,法制力量薄弱。基层派出所设立了法制监督员,但对法制人员的培训提高没有跟上,这些法制民警对法制建设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加强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全警法律素质。一是全面培训。基于基层民警法律专业毕业比较少,对法律缺乏系统了解,所以很有必要在业务工作相对少的时期给基层民警进行系统法律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而打牢基层民警的执法基础。二是重点培训。能不能加快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法制队伍建设不容忽视。基层法制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执法质量的整体提高。所以,对法制人员一定要重点加大培训力度,通过法制队伍建设促民警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训,使法制人员成为活跃于基层,促进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强化培训。基层派出所常见的治安案件主要有结伙斗殴、殴打他人、盗窃等几类案件。要提高执法质量,加快执法规范化建设,就需要要对常见几类治安案件进行强化学习掌握。基层民警在准确掌握这些常见违法行为概念的同时,还要认真掌握这类案件违法客体、违法客观方面、违法主体、违法主观方面、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与其他违法行为的界限等违法构成的认定标准,证据规格,量罚标准。通过重点掌握这几类常见违法行为的认定问题,就能有效提高执法质量。四是内部教育。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公安机关业务工作上下关系的准确概括。平时工作任务重,不可能进行长时间、全员的业务培训,所以,单位组织的内部业务学习成为提高基层派出所民警法律水平的重要途径。

2、强化源头治理,切实解决接处警取证不规范问题。110先期接处警是基层派出所执法工作的第一环节。规范110先期接处警现场取证工作,提高民警的工作质量和执法水平,是从源头上治理执法不规范,预防和减少疑难信访案件的有效举措。因此,加强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首先必须规范接处警工作。一要规范接处警流程。接处警工作作为派出所的重要日常执法活动,民警责任心不强或方法欠妥都可能引起群众不满和投诉。应结合现有110警情的分类,分别制定接处警方法和流程,规范接处警工作,提高接处警的质量。二要用好单警装备。接处警民警应熟练掌握和应用好摄像机、照相机等科技装备,在接处警过程中进行全程录音。针对目前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案件增多,调查取证等前期工作不当,极易引发当事人不满和难以处理的实际情况,要求接处警民警根据实际情况第一时间摸清事实、固定证据,为后期开展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重视证据保存,在处警结束后及时将录入110证据系统,确保现场证据都能得到妥善保存和利用。三要严格管理涉案财物。在涉案财物管理上,作为派出所,要明确提出“三无目标”,即无一个民警不受到监督,无一起案件不纳入视线,无一种财物不进行登记,明确专人负责。应根据涉案财物的不同特点,建立一套环环紧扣的台帐,使各种涉案财物都能有序“进出”。规范涉案财物管理流程,根据涉案财物的流向,建立和完善财物管理工作流程:“受理案件-人物分离-分类办理手续-送检鉴定-出具报告-依法处理”,从而既确保财物安全,又保证办案效果。

3、落实执法责任,加强对民警执法工作的全方位监督。一是落实办案责任制。抓住执法实践中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接处警、受案立案、案件执法规范等管理规定,使民警在执法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依法办事。二是选好兼职法制员。挑选业务能力强、法律素质高的民警担任所里的兼职法制员,明确法制员的职责和要求,要求法制员对所里全部案件进行初审、把关。三是建好民警执法个人档案。从接处警开始,对每一个民警的执法活动记录在案,为执法活动全程监督提供依据,并进行严格考评,将执法行为与民警的评优受奖挂钩,提高民警的执法意识,确保民警自觉严格执法。

4、积极推行说理式执法,构建警民和谐关系。说理式执法是一项创新的执法方式,对于改善公安执法环境、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基层派出所民警在执法执勤中要切实转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在执法实践中推行说理执法,即在执法过程中讲清事理、法理、情理,化法为理、化法为情,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执勤执法中把矛盾疏导、教育转化、法制宣传纳入执法的必要程序,努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有效化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缓解社会矛盾。要结合落实大走访长效机制建设,加大执法跟踪回访的力度,主动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执法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篇6: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开展现状

调 研 报 告

题 目 关于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开展现状的调研

学生姓名 邓春洋 学号 201290210011

2012 年级 治 安 学 专业 治 安 方向

试点改革 大队 二 中队 治 安 区队

指导教师 陈天本

教 务 处 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工作开展现状的调研

一、前言

(一)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及实习阶段工作内容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为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派出所。怀柔镇派出所是怀柔区三大派出所之一,管辖区域大多是乡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目前,所内正式民警25人;辅警11人(含1名女性),所长1名,政委1名,副所长2民,警长2命。在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上的占到18人,“老龄化”问题突出。派出所以警组为最小作战单元,设3个单元,每单元人数12至14人不等。所长主持派出所的全面工作,政委和2个副所长分管各单元,各单元由社区民警、治安民警、巡逻民警、内勤民警、户籍民警组成。在工作中,各单元各司其职,按照不同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并相互配合。勤务模式为三班两运转,主班24小时,采取一警多能模式,承担接报案、110接处警、车组巡逻、社会面防控等工作,同时保障社区民警沉入社区工作,社区有警情随时处警。主班次日、第三日为副班,白天正常工作,晚上无特殊情况,可以回家休息,每个单位遇到每周五、六、日轮流休息两天(特殊情况除外)。户籍民警处理居民的身份证办理、户口的登记、变更等工作,一般情况下周一到周五值班,周六、周日休息。本次实习工作以APEC安保工作为核心,APEC前期工作大致分为昼夜巡逻,盘查,片区流动人口及暂住人口管理,宾馆旅店及出租房屋管理,商店以及杂货店管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APEC安保工作圆满完成。APEC结束后,派出所的主要工作重心为日常性工作,接处警,巡逻,盘查,以及完成所内各项考核指标。

(二)报告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治安调解,是指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在公安机关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并以书面形式达成解决争议的协议,也可以不给予治安处罚的一种处理治安案件的方法。对于公安机关来讲,在工作中积极运用调解的处理方法,对及时处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妥善处理民间纠纷,减少处罚打击对象,化解社会矛盾,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社会治安稳定和发展,增进社会和谐及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等难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法律规定本身不够完善、民警执法素质不高以及对治安调解的研究重视不够等原因,实践中治安调解执法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功能的充分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程中,一般从开始受案到将嫌疑人送至拘留所需要10小时以上时间,耗费的警力人数视纠纷双方人数而定,类似因琐事纠纷引起的打架事件,如果都按照此种方法进行解决的话,可以说派出所其他的日常工作就根本没有时间与警力进行下去了。当然,在送入三室之前,我们的民警如果能够认清状况,用合理的方式促成治安调解,那么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办案效率,减轻工作压力。

(三)符合基层实际,有效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

警力不足问题可以说是怀柔镇派出所一直存在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基层警力较难得到充实和加强,致使基层民警长期因为警力不足而工作超负荷、压力超负荷和身体超负荷,严重影响到民警的工作状态和身体健康。因此,结合案件性质和特点,以及基层所实情和警力不足问题,凡是符合法律法规和当事人双方申请并愿意调解的前提条件,办案民警采用治安调解的方式积极进行调解,既简单、方便和快捷,又有效弥补和解决了基层公安警力不足的问题。

(四)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辖区和谐稳定

治安调解有利于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消除隔阂,迅速把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习期间,通过与民警一起学习开展治安调解工作,发现通过治安调解一是能有效防止当事人双方矛盾继续升级,实现有效缓冲和减压,通过民警积极调解,能有效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消除隔阂,最终,让矛盾基本都能得到圆满解决;二是治安调解本身具有柔和性的特点,不具有强硬的制裁性,因而利于被当事人双方接受,被侵犯一方希望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侵犯一方往往也希望通过调解的方式进行;三是对于民事纠纷和矛盾,当事人双方都想得到及时的解决,更不想将事情闹到法院,那样将耗费更多的钱财和时间,最终对两者都无益。所以,通过民警实行治安调解更有利于将矛盾纠纷及时及早的融解,防止事态扩大,有效的促进了辖区社会的稳定。

三、治安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治安调解范围不明确 1.“情节轻微”的规定不够明确

情节轻微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整体理解“情节轻微”,是指行为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比较轻、行为造成的后果不严重、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虽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办案民警会依据行为的性质和后果进行判断,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调研报告

效主张和救济自身被损害的合法权利,也会极大的挫伤基层民警进行治安调解工作的积极性,更会对司法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最终导致人民群众对治安调解的信任度降低,因此,有必要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确定治安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四)治安调解的方法简单

由于调解能力和调解方式的差异,有些民警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在不了解具体案情的基础上,对双方当事人都进行批评、有的民警不注重与当事人沟通的方式,导致双方当事人的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严重,甚至将注意力转向办案民警,认为是公安机关办事不力。这样的情况也会有所发生,最后以民警对当事人赔礼道歉才了解,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还有一些更加严重的后果。

四、针对本次实习我对治安调解工作开展时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理解和掌握治安调解的条件.严格按规定的范围进行

对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调解,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治安调解必须以法律规则为前提。《治安调解规范》对治安调解的案件范围作了具体规定,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否则,不但不能处理好治安纠纷,还会造成自身工作被动,甚至执法过错。

(二)注重调解的方式方法

调解的方式方法对做好治安调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使用方式、方法得当,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怀柔镇派出所实习阶段,我发现在调解过程中因为调解的方式、方法不当,出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甚至会发展到双方当事人和在场群众将矛头转向我们民警和公安机关,进行投诉。因此,我们在办理各类治安调解案件肘,不论是接报案件进行现场处理,还是调查案情到组织调解,在各个环节上都必须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疏导教育,化解矛盾,其中我所学习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时刻注意掌控现场情况,该语气和缓时要和缓,该严厉的时候应该严厉;其二是分化瓦解,将不相干的人员或者企图搅乱秩序的人员与当事人进行分化。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激化矛盾,而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事情;还有一点就是注意收集证据,在现场处置和组织调解时,一定要开启执法记录仪,将现场情况和调解过程记录下来。

(三)遵守办案程序,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上一篇:中学数学数形结合论文下一篇:开店拉生意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