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活动

2024-04-18

“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活动(共5篇)

篇1:“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活动

“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活动

为进一步落实纺织行业关于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任务,加快粘胶纤维行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并搭建科技创新成果交流、宣传、推广的平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联合组织,于1月27 ― 28日在天津市举办了一场“粘胶纤维行业节能减排技术”重点成果推广活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肖长发、程博闻,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纺织之光科教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等领导,以及国内外粘胶纤维生产企业代表近百人参加了推广活动。本次推广活动以会议交流互动、现场实地参观的形式,向与会人员展示了粘胶纤维行业原料制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创新科技成果。

陈树津在致辞中指出,化纤行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在历年行业科技奖项中获奖比例很高,推广这些成果非常重要。他希望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采用新技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会上,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杜俊琪介绍了“绿色制浆工程化技术”。该成果解决了制浆连续生产过程中的浸渍、解聚脱色、连续蒸煮等设备工程化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高浓、低温、连续的生产过程。可使生产能耗减少50%,用水减少50%,COD排放减少50%,色度下降75% ~ 80%,经过处理的废水90%以上可循环使用,实现了制浆过程的清洁生产。

大连南北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达人讲解了“闪蒸结晶制取元明粉工艺和装置技术”。该工艺在粘胶纤维生产中实现闪蒸结晶制取元明粉的产率比老工艺增加15% ~ 20%;与年产3.2 ~ 4 万t元明粉的芒硝结晶焙烧老工艺相比,全年节约蒸汽4.35 ~ 10.55万t;除节能外,该技术还具有所产元明粉质量好、设备占地小、设备无磨损、操作维修人员少等优点。

湖北天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道喜向代表们做了“新型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的报告。据介绍,该新型纤维素纤维产品原料主要有浆粕、尿素、烧碱等,生产过程无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产品为纯纤维素纤维,可降解,具有环保优势;且生产流程短,与粘胶纤维生产流程相比,减少了老成、脱硫、漂白、尾气处理等工艺和环节,初步计算,成本比粘胶纤维要降低10%以上。

必德普(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涛在介绍“BDP(生物倍增)工艺”技术时表示,这项“全程低溶氧、同步硝化反硝化”高效好氧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微生物技术,在低溶氧、高污泥浓度条件下,使生物处理池中所驯化培养的优势菌群数量成倍增长,从而显著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高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使得污水处理效率大幅提升,降低了能耗,且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省投资。通过实地参观天津市静海县华静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后,与会代表对BDP(生物倍增)工艺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另外,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尹翠玉介绍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最新研究进展。该技术通过尿素高温下分解成中间体异氰酸,异氰酸与纤维素反应生成纤维素氨基甲酸酯,以此代替传统粘胶生产工艺中的纤维素黄酸酯来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该工艺生产成本低,设备改造投入少,无有毒气体排放,后处理过程简单,有利于粘胶纤维工业的升级。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在听取了成果单位的介绍后,不少企业代表纷纷提出问题,专家们则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篇2:“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活动

1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培养改革方案

1.1 强化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院与专业两个层面, 面向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社会等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使学院与专业掌握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 坚持开展就业直接对口的毕业生跟踪调查, 面向毕业生、用人单位搜集相关信息;建立动态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反馈机制, 将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反馈体现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调整上来, 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体现区域特色与行业特色。

1.2 完善和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方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 我们紧随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关注企业变化, 紧盯职业岗位要求, 紧贴职业能力标准, 结合课程特点, 探索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改革。例如:非织造加工技术、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等结合岗位工作实际, 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并自编适合学生使用的一体化教材。同时兼顾岗位需求, 培养学生软技能, 如为了培养学生与同事及领导的沟通技巧能力和合同阅读能力等, 增设沟通技巧能实用课程。

1.3 拓展产纺实训场所

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纺织实训中心, 已为产业用纺织品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针织、机织等实验实训设备, 但由于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需求种类在迅速扩大, 逐渐向非织造、复合材料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又增添了平板硫化机、熔融纺丝机、针刺机等产业用纺织品实训设备。

1.4 打造特色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设“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鼓励产业用纺织品方向专业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去非织造企业、工业用布加工厂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实习, 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升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2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培养的保障条件

2.1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作为重点打造专业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现属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下划分的一个方向,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我院申报省级示范高职院创建而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 也是省级特色专业, 其现代纺织技术教学团队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此外学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这些都为专业方向的具体特色化奠定良好的改革基础。

2.2 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

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纺织实训中心和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中心,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纺织实训中心为产业用纺织品课程体系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另外“江苏省生态纺织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的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和产品开发的产学研新平台。

2.3 结构合理的师资基础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8名, 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达90%以上, 讲师以上职称占100%, 双师素质达80%, 周红涛、赵磊、马倩等年轻老师在研究生期间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上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2.4 有良好的合作企业

近年来与上海佳捷工业用布有限公司—机织产品、上海博格工业用布有限公司 (阜宁生产基地) —非织造产品、苏州欣诺无纺科技有限公司—非织造产品、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常州伯龙三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复合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产学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3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改革成果

3.1 形成“硬—软”并重的课程体系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在课程体系中加大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如编写适合岗位需求的一体化、实验实训教材;除此之外通过2012年5月的专业调研可知, 企业也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如与人沟通技巧能力、企业相关文件的解读能力, 学院在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3.2 形成“专—兼”共教的师资队伍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的专业老师较多, 但兼职教师比例较少, 专业老师的学历结构基本在硕士以上学历, 通过引进苏州欣诺无纺布厂、南纬悦达等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兼课, 增强了学生在产业用产品开发、加工、应用上的思维与动手能力。

3.3 形成“三评”的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毕业鉴定成绩考核由企业、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三方共同来完成, 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办学档次。

3.4 形成“三方”参与的一体化教材编写团队

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共同参与, 开发基于工作工程的一体化自编教材, 同时让学生参与, 将学生的反馈意见列入教材的修改意见中。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我国衣着用、装饰用纺织品的比重在减少, 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明显增加, 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的培养方案, 更有利于学生规划今后的人生和个人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葛友华, 袁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 (9) :13-16.

篇3:“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活动

1月27~2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共同组织的“粘胶纤维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现场推广活动在天津举行。这也是纺织之光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活动第一次走进化纤行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陈树津、副秘书长兼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程博闻、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纺织之光科教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粘胶纤维生产企业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推广活动。活动以技术介绍、交流互动、现场参观等形式,向业界展示了5项粘胶纤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涉及制浆工艺创新、原料制备、污水处理等技术。

陈树津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纺织强国首先科技要强大,科技强大落脚点一个在于“创”,一个在于“用”,“创”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用”就是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成果。自2004年行业恢复科技奖评选以来,有近1400余项成果获奖,其中三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这反映行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也为推广这些科技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只有积极采用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等创新成果,才能实现结构调整。他强调,化纤行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在历年行业科技奖项中获奖比例很高,推广这些成果非常重要。他希望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采用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彭燕丽介绍说,此次推广活动是2014年以来的第六场,5项成果都是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对推动粘胶行业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意义重大。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杜俊琪介绍了“绿色制浆工程化技术”,该技术采用新型工艺实现了制浆过程的清洁生产,相比传统制浆工艺能耗减少50%,用水减少50%、COD排放减少50%,色度下降75%~80%,经过处理的废水90%以上可循环使用,综合吨浆生产成本降低200元。

大连南北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达人讲解了“闪蒸结晶制取元明粉工艺和装置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提高元明粉的产率、节约蒸汽与电力消耗、且具有设备占地小、操作维修人员少等优点。

湖北天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道喜向代表们介绍了“新型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该生产过程无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产品为纯纤维素纤维,可降解,具有环保优势;且生产流程短,与粘胶纤维生产流程相比,减少了老成、脱硫、漂白、尾气处理等工艺和环节。

必德普(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涛和与会代表分享了“BDP(生物倍增)工艺”技术。该技术采用微生物技术,可高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使得污水处理效率大幅提升,降低了能耗,且节省投资。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尹玉翠介绍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研究进展。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在听取成果单位的介绍后,不少企业代表纷纷提出问题,专家们则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此外,1月28日,参加“粘胶纤维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现场推广活动的代表们还参观了天津市静海县污水处理厂。该处理厂采用先进的生物倍增工艺技术处理生活及工业废水,取代传统污水处理工艺。该生物技术使得污水处理效率大幅提高,且节约能源,占地面积小,为纺织企业、园区污水处理开辟了新路。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绍兴印染集聚区废水处理项目。

篇4:纺织之光重点科技成果走进绍兴

12月5日,又一场纺织之光科技奖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在浙江绍兴举行。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联合举办。

“这次的推广项目是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面向数字化印染生产工艺检测控制及自动配送的生产管理系统’。”在参观应用企业新建纺织有限公司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主任李金宝感慨地说,印染行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推动,但为了保持自身竞争力、保护自己的商业机密,很少有企业能敞开大门,让业内共享其发展成果。新建纺织有限公司能够打开大门,让业内了解其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其精神难能可贵。

行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企业的努力。浙江新建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鸣英在推介会上说,新建纺织作为从织造到印染全产业链的企业,对高科技的需求非常高。杭州开源的这套系统,在新建纺织应用得非常好,在节省人工成本、节能降耗等多方面有极大的改善作用。“这样的好项目,不能只惠及几家企业,更要惠及全行业。”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说,印染行业一直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水耗的三高行业。而本次推介的项目将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有效融合,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对企业管理、产品品质提升等多方面有促进作用。这一研发成果在业内的推广,对行业转型升级有着积极的意义。

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光明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面向数字化印染生产工艺检测控制及自动配送的生产管理系统”项目的优势和特点。许光明表示,该成果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我们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染整生产过程检测控制及助剂、染料自动配送系统,解决了一直困扰印染行业生产过程的化学品管控问题,可自动生成最佳生产工艺。”许光明说,整个系统可以在线检测和闭环控制染整生产全过程工艺参数,实现了布匹流转、能源消耗、成本核算等生产要素的实时跟踪和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集成了染整工艺专家系统,助剂、染料自动配送系统,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基本实现了印染企业的全面数字化管理,该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推动我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张俊龙 文/摄)

篇5:“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活动

在新一届“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泰安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的“CM101-350型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项目、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高效节能棉纺精梳机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等54项目荣获一等奖;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32头平行纺FDY关键技术与装置产业化”等约10个项目获二等奖;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的“聚酯增强符合传送带制备技术”等项目获三等奖。

“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作为中国纺织产业极具公信力的奖项,已连续多年奖励了行业技术创新,且历年纺机领域项目都占据不小比重,此次获奖的30余个纺机项目,均反映出了当前行业高效、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也将为产业的持续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袁春妹)

纺机制造技术交流会召开

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机器材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纺织机械分会等单位组织的“第五届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交流会”于12月2日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通过主题报告、技术交流等形式进行了当前国内外制造技术现状的交流与探讨。

会议邀请多位行业专家进行了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介绍,为行业内企业的加工技术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会议还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等单位,在表面处理技术、金属复合材料先进成型技术、可靠性工艺控制等多个纺机行业应用技术信息进行了介绍和交流。

此次会议围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督促纺机企业在注重新产品研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工艺制造水平的提高,不断进行制造工艺的创新,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压法和应用。会议整体交流内容对于全面提升纺机企业竞争力,提高国产纺机装备质量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方向。(袁春妹)

东昌纺机全面推进智能化机器人项目

近日,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化机器人项目签约仪式”在青岛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祝宪民、顾平,以及东昌纺机用户企业和兄弟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签约仪式标志着东昌纺机“智能化机器人”项目开始全面推进。

据悉,该项目由东昌纺机、德州恒丰集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联合成立。目前“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甚至“粗细络联”等技术都已经在国内实现,只有梳棉、并条和粗纱工序还没能实现连接。“智能化机器人”主要是针对纺纱生产线中的这一技术环节,它可把清梳联生产的条子传输到并条机,再将经过并条后的条子传输至粗纱机,实现梳并粗工序的联合。

据悉,该项目将利用智能芯片技术研发并生产智能纺织机器人,实现纺织流水线的智能自动化工作,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形成年产25000万元生产规模,预计新增销售利润4000万元,缴税2000万元。

经纬榆次开展“多能工”选拔聘用工作

日前从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获悉,该公司为持续强化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员工积极拓宽操作技能,打造出一个具有柔性化制造能力的技术团队,以达到适应多岗位生产工作需要,提升生产组织的灵活性,该公司从10月份起在其全部生产单位开展了“多能工”选拔聘用工作。

据了解,经纬榆次此项活动中的“多能工”,是指具备操作多种机床设备技能,能够承担多工种、多岗位、多工序生产作业,并具备一定传、帮、带能力的人员。事实上,经纬榆次此项工作从2012年便开始试点,在其下属单位棉机总装厂、中小件厂、锭子厂、罗拉厂、钢领轴承厂进行尝试,共计选拔出32名多能工。经过近一年的工作试点,“多能工”已在各单位的生产中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为此,经纬榆次决定从今年开始进行全面的工作推广,从第四季度开始选拔工作,并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及奖励措施。

(李晓亮)

青岛宏大深入湖北拓市场

面对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众多纺机企业均将加大产品创新和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为加强与客户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更好地服务客户企业,捕捉设备技术创新方向。日前,青岛宏大纺机公司在湖北汉川举行了SMARO-NEW自动络筒机产品交流会,共有来自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等地的重点用户100余人参加。

随着传统纺织大省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近十几年的扩锭及技术改造,地区市场已趋于饱和,而湖北是中部重要经济大省,且近几年纺织行业发展迅速。湖北汉川是以纺缝纫纱线为主体的国内重要纺纱基地,拥有大小70余家纺纱企业,近250万纱锭的纺纱规模,占湖北省近1/3的市场。当前,该地区受用工紧张等因素影响,自动化装备应用在不断扩大。通过多年努力,青岛宏大已在该地区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为更好拓展该地区及周边地区市场,青岛宏大特在湖北汉川举办了此次产品技术交流会。

交流会上,不仅有行业现状分析,也有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而会议重点则是深入进行SMARO-NEW自动络筒机技术特点及优势介绍,并通过现场交流帮助用户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据悉,在此次交流会上,青岛宏大签订38台SMARO-NEW自动络筒机认购书以及其他相关产品合同。

(赵文清 刘霞/文 张亚美/摄)

上一篇:向男人告白的个性签名下一篇:对人很失望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