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纺织技术

2024-05-21

现代纺织技术(精选十篇)

现代纺织技术 篇1

为了提高经纱承受反复多次拉伸和摩擦作用的能力, 提高其织造性, 有效的办法便是对经纱施加粘着性材料为主体的浆液, 作用于经纱表面以至一定深度, 烘干后形成浆与纱线一体的浆纱结构。即对经纱上浆。

当今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纺织技术也在纺纱新技术、络筒新技术、织造新技术、纱线染色新技术等多方面有很大发展。

1. 现代纺纱技术与经纱上浆

目前, 可提高纱线强力, 减少纱线毛羽的新型纺纱技术有赛络纺、双组分纺、缆型纺和卡摩纺等四种。这四种新的纺纱技术纺制的纱线, 纱线结构紧密, 纤维抱合力增大, 强力提高, 毛羽减少, 有较高的耐磨性。

在同工艺条件下, 经对采用传统纺纱和新型纺纱纺制的同公支毛单纱的质量对比, 除了双组分纱因采用了锦纶长丝其强力明显增加 (约94%) , 缆型纺可增加强力约33%, 赛络纺可增加强力约17.7%, 卡摩纺可增加强力约10.1%。卡摩纺的优势在于细节、毛羽的减少, 被称为“无毛羽纺纱”。缆型纺着重于毛羽的减少和耐摩擦性能的提高, 而有关资料显示缆型纺其耐摩擦性能一般要比同工艺条件下的传统单纱提高50%~100%, 被称为“可织造单纱”。赛络纺着重于粗节、毛羽的减少而双组分则在于减少粗细节和毛羽的减少。

由于四种新型纺纱技术的共同点是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纱线的强力和减少了毛羽等纱疵, 故采用这些新型纺纱技术纺制的纱线作经纱, 其上浆的目的不再是增强和贴伏毛羽, 而是适当提高纱线的耐磨性。因此, 上述四种纱线的上浆, 应适当降低浆液含固率和粘度, 增加浆液渗透性, 并适当降低上浆率。

另一新型纺纱技术为涡流纺纱和喷气纺纱。这类新型纺纱技术纺制的纱线, 虽然纱线的强力没有提高, 反而有所降低, 但纱线表面3mm及以上的毛羽有很大程度的减少, 纱线的耐磨性有所提高。

喷气纺纱一直以其输出速度高、可纺纱支细的特性而被人们所看好。喷气纺纱 (MJS) 有以下特点:

(1) 因喷气纱的纱线强力和强伸主要依靠表面纤维的紧密排列和对中心纤维的挤压纱线组成, 故喷气纱的单纱强力和伸长率较低, 一般喷气纱强力比相应环锭纱低 (一般低10-25%左右) , 但强力不匀率则大大优于环锭纱。断裂伸长也是如此。在纺纯棉纱时, 强力低得很多。

(2) 喷气纱条于不匀率比相应环锭纱低, 细节和棉结有时还不如环锭纱好, 但粗节及纱疵优于环锭纱。即低强区少且与弱强区间隔很远, 使浆纱误差和织机停台相应减少。

(3) 由于中心部分纤维取向度高, 卷曲少, 因此, 喷气纱的长毛羽比环锭纱少很多, 3mm以上毛羽比环锭纱少80~90%。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0.2mm左右毛羽 (即短毛羽) , 喷气纱特别多, 近乎多40%。

(4) 同等纱号, 喷气纱的实际直径要比环锭纱粗约4~5%, 说明喷气纱较蓬松, 喷气纱耐磨性差。

(5) 但是纯棉喷气单纱的强力虽低, 但其加工成股线后强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虽然喷气纱平均强力低于环锭纱, 但喷气纱的强力不匀率明显比环锭纱均匀, 是浆纱及织造最主要的有利因素。因此, 喷气纺纱线上浆就要求表面浆膜能够很好地覆盖纱线, 浆膜完整。对于喷气纱上浆的浆液就要适当提高浆液粘度, 保证浆膜完整性。

涡流纺纱和转杯纺纱有相似的纱线结构, 所以它们的纱线特性也比较接近。涡流纱的特点:

(1) 断裂强度和伸长率与转杯纱相仿, 约为环锭纱的60%~90%, 但是织造断头并不多, 而且股线强力也不低于同特同类的环锭股线。涡流纱强力较低的原因在于:

A、涡流纺主要靠气流控制纤维, 不及机械作用可靠有力, 因而纱条中纤维的平行伸直度较差, 大部分呈弯钩或曲折的。

B、纱线结构不同。涡流纱内外层纤维的捻回角不一致, 呈包芯的结构, 拉伸时纤维受力不均匀。

C、涡流纱有短片段的条干不匀。

(2) 涡流纱的短片段不匀率略比转杯纱高, 其片段较短, 在黑板上较明显, 而乌斯特条干不匀率值与转杯纱及环锭纱的值相仿, 其波谱曲线也没有规律性不匀。涡流纱的粗细节、棉结比转杯纱和环锭纱都多, 其原因主要是在输送纤维过程中, 纤维伸直度差, 输送纤维流不均匀。

(3) 涡流纱的纱线结构比较蓬松, 因此染色性、吸浆性、透气性都比较好。纱线的抗起球性和耐磨性能及弹性也比较好。

因此, 涡流纱的上浆在保证纱线表面浆膜覆盖的前提下, 浆液需要适当多渗透进纱线内部, 且要提高烘燥温度, 降低浆液粘度。同时, 由于纱线结构比较蓬松, 吸浆性能好, 故应适当降低浆液含固率, 以防止上浆率偏大。

2. 现代络筒技术与经纱上浆

使用自动络筒机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 现代络筒技术向着高速、机电一体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新一代的自动络茼机上采用了不少新的技术, 特别是络筒毛羽减少装置在生产上的使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络筒毛羽增加的问题, 使纱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络筒是产生毛羽的主要工序。根据测定, 纱线经络筒工序加工后, 纱线的毛羽数量是原纱毛羽的3.5~5.0倍左右。减少络纱毛制已成纺织工艺中普遍关注的村题。虽熟通过对保持络筒机良好的设备状态、控制车问温湿度和优化络筒工艺等, 可降低络纱毛羽的产生, 但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纱线毛羽的增加, 纱线毛羽的增加也就不可避免, 也是影响经纱上浆质量的关键因素。图1所示为村田自动络筒机研制的喷气式毛羽减少装置 (Perla—A) 的结构示意图。

1一纱线2一下导纱器3一喷嘴4一上导纱器5一筒子

喷气式 (Perla—A) 毛羽减少装置是利用纱线的假捻原理。当压缩空气从喷嘴3中吹入时, 使纱线旋转进行加捻, 纱线表面的毛羽在向心力的作用下, 包缠到纱巾, 使纱线结构更紧密, 外表光洁、平滑有光泽, 从而达到减少纱线毛羽的目的。

在络简工艺过程中, 使用和不使用毛羽减少装置的纱线, 它们的强力测试结果比较如表1所示。

注:文中的“普通纱”为不使用毛羽减少装置络制的纱线;Perla-A纱为使用毛羽减少装置络制的纱线。

由表1所示可知, Perla-A纱和普通纱相比, Perla-A纱的平均强力有所增加, 但增幅较小, 增幅最大的JC7.3Tex纱也只有2.97%。而纱线的最低强力增幅明显, 增幅最大的是JC5.8Tex纱, 晶低强力增加了17.87%:增幅最小的JC7.3Tex纱也达到了2.26%的增幅。单纱强力CV值平均下降约4.48%, 降幅最人的是JC5.8Tex纱, 单纱强力CV值下降约5.97%, 降幅蛀小的C29Tex纱也达到2.53%的降幅。因此, 使用毛羽减少装置后, 纱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阻利于织造生产的顿利进行。

使用了毛羽减少装置, 不仅使纱线的毛利减少, 筒纱的退绕张力变小且稳定, 而且使纱线弱环处的强力得到改善, 纱线的最低强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此, 在高速整经过程中, 纱线退绕时的脱圈和断头减少, 整经张力均匀。

由于经轴质量、纱线弱环处强力的提高和纱线毛羽少, 使得经纱上浆后浆纱表面形成的浆膜平整圆滑, 上浆均匀, 浆纱质量进一步提高。因此, Perla纱的上浆目的应以增强和耐磨为主, 浸透与披覆兼顾, 并适当降低上浆率。根据试验测定经纱上浆率降低约30%, 仍能达到相同的织造效果。

3、结语。

现代络筒技术和织造技术的多方面、高速化发展, 对经纱上浆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研究和了解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特点, 在浆纱工艺、设备及浆料应用上加以调整来适应现代纺织技术发展对浆纱的要求, 并积极探索、研究新的上浆工艺和上浆方法, 提高纱线的可织性, 实现织物生产的高速度、高效率、高产量、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苏康, 高卫东.机织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79~80.

高职现代纺织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2

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1)深入纺织企业调研。为适应纺织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对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变化,我们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省内纺织企业调研,合理设计专业调研方案,深入企业、人才市场及职业院校,综合人才需求、岗位分布、就业岗位所需专业能力和素质等,形成专业调研报告,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2)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院“一定三年、每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要求,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调研报告进行分析论证,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系统优化,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会议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会审意见,依据会审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纺织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管理、质量检验、跟单与贸易等工作,精技术、通工艺、会检测、能管理、懂贸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创新“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指的是: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三同步”指的是:项目实训与产品生产同步;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同步;技能培养与素质提高同步。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基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根据企业需求、课程特点、设施条件,采用“能力递进、分段实施”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职业能力逐渐提升。第一阶段:基本素质培养。完成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并开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加强英语、计算机及纺织专业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学习基础。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教学在教室和实训室交叉进行,并结合企业参观、专业单项技能训练、模拟实训等方式,完成纺织技术及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在生产中选取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完成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岗位核心能力的分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整合学习内容,形成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遵照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的要求,遵循我国人文素养教育规律,执行学院的“三维课程体系”规划。在专业上,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纺织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完善“基于培养纺织生产工艺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制订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信息反馈、行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座谈等多种渠道,按照山东省大中型纺织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制订课程标准。

3.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序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项目,提炼工作任务,实施以生产工序为项目导向,以工艺设计为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其中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4.核心课程建设

以纺织生产工艺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纺织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纺织生产工序,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将“纺织材料性能与检测”“现代纺纱技术及应用”“现代机织技术及应用”“织物结构设计与应用”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学院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支撑,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典型的企业案例、质量标准、工作规范、操作流程等资料,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网站、专业课程及技能测试题库、工学结合教材、电子教案与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内容。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方面满足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同类专业及企业提供共享服务。

6.顶岗实习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定顶岗实习计划,确定实3习单位。学生与合作企业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学生与学院、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三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以保障实习单位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掌握纺织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完成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实现由学生到专业人才的角色转换。在生产中选取合适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技能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7.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中应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纺织行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48-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在纺织生产领域,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得以立足,为了能够设计和生产出更新颖款式和产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是纺织工业发展必行之路。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在纺织行业中应用的程度实际上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程度。纺织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其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采购和销售网络化。现代信息技术贯穿整个纺织行业中,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辅助设计信息化

(一)纺织机械计算机辅助信息化。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进行二维平面绘图,进行三维立体设计,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能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设计质量,改善信息交流,产生制造所需的数据库。

(二)服装设计信息化。服装设计辅助系统可以进行款式设计、推挡和排料等,各种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三维服装辅助设计系统已经进入产品的应用阶段,被人们不断的接受和认可,同时借助于3D人体扫描和服装款式设计,正稍稍地进人们生活,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现代的超维服装设计,考虑到线、面、体、时、意等设计要素,还考虑到心理、视觉、审美等诸多因素,设计出的新产品将给人们带来更高的享受。

(三)产品图案设计信息化。产品的图案是印染技术重要指标,好的图案能够刺激人们的眼球,增强人们的购买力。以往的设计,通过人功进行,浪费人力和物力,也很难得到满意的图案,现代的辅助设计系统通过图样的扫描输入,或由计算机直接生成图案,根据需要进行图形的改进、色调的调整,在电脑上随时修改,直到得到满意的图案为止,然后由激光照排机输出用于印花生产的高精度分色胶片。增加花纹、色调的种类,也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四)织物组织辅助设计信息化。织物模拟系统的功能是提供织物织成后的仿真图样,系统输入信息包括将要生产的织物颜色、织物组织结构、染色顺序和线密度,自动生成织物的模拟图像,上千万种色谱与数种织物组织结构相结合,显示出设计的新效果,带来更大的吸引力。

二、生产过程信息化

(一)生产信息监测现代化。纺织生产监测管理系统能全方位监测机台的运转状况,及时提供各种分类统计图表,其独创的“机台实时运行图”,为分析机台低效原因提供了真实的记录,能有效指导日常生产管理,促进纺织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资源,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据介绍,该系统不仅适用于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剑杆织机及有梭织机、经编机等各种机型的织造设备,还适用于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浆纱等其他纺织工序以及环境温湿度等各種生产信息的监测管理。

(二)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近十多年来我纺织机械的自动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新型纺织机械上普遍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包含了先进的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粗纱机采用计算机控制多机分部传动;浆纱机采用计算机控制多电机分部传动;PLC在纺织设备上应用普及,清花、梳棉、并条、精梳、络筒、并纱、捻线、整经、无梭织机等等;梳棉机自调匀整装置;并条机自调匀整装置;粗纱机的CCD张力检测、微调节器装置;细纱机的电子凸轮;异纤维自动检测装置和织物自动检测装置等,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采购、销售信息化

信息化采购使企业不再采用人工办法采购它们的原料,全新的模式使用权买、卖双方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商业交易开始变得具有无缝性,缩短了采购周期;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增加了有效的供应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一个公共的交易平台,采购、竞标变得前所未有的快速、高效和公平。网络是纺织行业电子商务的主流,企业通过内部信息网络和互联网将供应商的采购业务和代理商的销售业务有机联系起来,无论在交易额和交易领域方面,都非常可观。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相关信息了如指掌,随时掌握各种行情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应对方案。即可以获得外面的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传播出去,相互了解,从而达到采购、销售科学化。

销售信息化使得销售快速化;信息透明化;沟通实时化;管理统一化;资源最优化。企业销售信息化,不仅可以及时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还可以有效地指导渠道客户开展业务,收集反馈信息,与渠道客户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企业业务伙伴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通过网络化方式协同工作,因而逐渐形成对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需求,建立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流程、协作运营和财务运作流程,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可以控制采购和库存成本,动态核算生产成本,量化质量指标,加速库存周转和资金周转,提高及时交货率。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起到一定的作用,包括机械设计、服装设计、产品图案设计、织物组织设计等在内的辅助设计信息化;包括生产信息监测现代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信息化;包括信息化采购和销售等方面,最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采购和销售网络化。

作者单位:白城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迪.纺织行业信息化亟待升级与更新[J].中国计算机报.2003.11.

[2]王鹏.纺织业信息化的五项任务[J].中国计算机报.2003.11.

现代纺织技术 篇4

《现代纺织技术》为双月刊, 大16开, 64~72页, 每逢单月10日出版。国内定价每期8.00元, 另加邮资费6.00元, 全年共54.00元。

订阅办法:

1.全国各地的读者请向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32-118) 。

2.漏订的读者也可以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订阅款请通过邮局汇款 (注明订阅人或订阅单位) , 订阅信息发到编辑部邮箱。订阅时请填写齐全。

订阅单位:

收件人:

邮编:

邮寄地址:

联系电话:

订阅份数:

地址:浙江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浙江理工大学《现代纺织技术》编辑部 (310018)

现代纺织技术 篇5

过去的2006年,现代纺织研究院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积极奉献的理念与作风,根据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探索研究院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研究院建设进程。

第一部分 主要工作成绩

一、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提升科研水平

1、积极承接各类科研项目,科研规模有新的突破。开展科研项目34项,到校科研经费总计1336万元,经费总额比去年递增367%。

2、积极组织重大科研项目,努力提高成果显示度。组织实施国家“十五”攻关计划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纺织重大专项2项、江苏省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国家“十五”攻关计划成果“大豆蛋白纤维纺织染整技术及针织产品开发”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3、积极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组织开展“高强高模芳族聚酰胺纤维产业化”、“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微波纺织应用技术”、“多组分纤维织物纺织印染工艺新技术”、“无盐染色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前期预研工作。

二、以学科平台为载体,推动科技创新

1、加强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构筑学科研究平台。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建设材料、纺织、印染、纺织信息技术及纺织基础研究等学科原创中心;围绕产品集成创新,建设服饰及家纺设计研究中心、高档色织衬衣面料研究设计中心、针织内衣研究设计中心等产品集 1 成中心;围绕服饰、家纺、生活形态、纺织产业经济等交叉领域,建设纺织与设计、纺织与文化、纺织与经管相结合的研发平台。

2、加强学科交叉,提高科研成果的原创度和集成度。围绕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工程,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并与各学院教师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合作,除课题经费直接分拨之外,研究院全年转拨各学院合作经费额度108万元。

三、积极推进校企联合研发

1、加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建设,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东华—紫荆花纺织品研究开发中心”,年经费645万元;与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东华大学鲁泰研发中心”,年经费100万元;与福建南平永丰纺织有限公司共建“东华-永丰功能性皮革基布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年经费100万元;与上海标能工贸有限公司共建“东华大学标能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年经费52.5万元;与上海中纺宝达纺织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共建“东华大学中纺宝达纺织智能仪器研发中心”,年经费50万元;与东华纺织集团共建“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顶呱呱科技研发中心”,年经费50万元。

2、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作用,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与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担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年产30KT高性能精细黄麻纤维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和国家发改委纺织专项资金项目“精细黄麻纤维纺织印染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经费总额分别为2000万元和200万元;与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担国家发改委纺织专项资金项目“印染废水循环利用示范工程”,经费总额200万元。

3、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作用,积极承担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任务。与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成功“国家 2 级技术中心”;与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江苏省黄麻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积极开拓科技创新资源

1、加强与行业协会的科技合作,有效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商会等行业协会组织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渠道显著拓宽。

2、加强与纺织产业集聚地政府的科技合作,有效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江苏省吴江市、南通市,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等地方政府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政府推动有助于加快产学研合作进程。

3、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有效整合各类优质科研资源。与中科院有机所、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院、加拿大纺织和土工合成材料技术中心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优质资源整合使科研效果明显提高。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有效拓展科研工作的国际视野。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农业与理工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加拿大纺织研究院、法国纺织研究院、韩国纺织研究院、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美国Nike公司、Neese公司等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多方面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五、加强队伍建设

1、积极开展人事及分配工作的制度创新。采用人才派遣方式聘用专职科研与管理人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适合研究院人员特点的薪酬福利体系,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2、构建适应研究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队伍。积极充实既有专业背景又有科研渠道的校内专职科研人员和社会专职科研人员,使专职科研人员队伍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充分发挥校内外具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人员的科研力量,给科研工作以重大支撑。积极组建校内外兼职科研人员队伍,确保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转。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在推动项目进展的同时,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与能力。

3、营造研究院和谐向上、团结合作的整体氛围。科研人员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沟通、协同性的科研攻关,培养起较强的集体价值取向,构建起和谐合作的人本管理模式和环境。

六、加强日常管理

1、积极探索研究院的运行模式。确立了依托存量,发展增量,通过集聚增量资源,获得增量成果的运行原则。

2、着力规范研究院的日常管理。制定了研究院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积极开展基地建设。自筹资金100多万,建设相关研究基地。

4、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科研和队伍建设的投入。

5、积极开展内外宣传。向校园网、校报及时提供有关研究院动态报道,接受有关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

第二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科研工作在承接重大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方面还有待改善。

2、研究院在构筑产学研合作体系高效运作模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研究院在构建高水平研究队伍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部分 明年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1、积极承接并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争取获得重大成果。以项目为抓手,提高科研成果的原创度、集成度和应用度,培育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2、加快学科原创中心和产品集成中心的建设进程,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能力。

3、加快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进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同时以企业为依托,提高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水平,提升成果显示度。

4、加快队伍建设进程,尽快构建起由校内专职人员、社会聘任专职人员、各类兼职人员共同组成的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5、加快基地建设进程,逐渐构筑起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设施体系。

6、加大多渠道筹措经费力度,加强对科研开发和队伍建设的投入。

纺织材料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现代书籍设计 纺织材料 材质特性 运用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书籍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部分,从而获得了新的诠释与创新。书籍设计从传统的纸质材料到现代的新型材料上的应用,体现出书籍设计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道路。纺织材料作为新型材料,与书籍设计进行合理的搭建,赋予了书籍设计新的独特语言,同时也增强了书籍设计的艺术美感,从视觉、触觉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纺织材料的材质特性,获得了强大的视觉吸引力,为现代书籍设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为未来书籍设计带来创新。

1、现代书籍设计理念与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开始追求审美意识。传统书籍设计只重视封面设计和内容排版问题,而现代书籍设计的理念除了重视外在形态外,更多的是关注书籍设计的视觉感受,同时增加功能性。设计师应该不断提高自我水平,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了解各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结合书籍设计创造出新的材料语言,挖掘出新的设计理念,最终以传承文化为基础的创造出新的价值。

在现代书籍设计理念的基础下,从材料上分析,打破了纸质书籍的范畴,新型书籍主要由非纸质材料构成,以皮革、塑料、金属、木头、纺织材料等媒介进行设计。从外形形态上分析,新型书籍所呈现出来的却像一件工艺品,从材料上就已经突破传统书籍的范畴,而形式上一些书籍设计师将平面转化为立体的。从设计理念上分析,传统书籍只是将文字进行印刷,供读者阅读,而现代书籍则重视读者的视觉及心理感受,不仅仅局限于供读者阅读,更重要的是如何“设计”,使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这些都是由现代书籍设计理念为根据,为书籍设计创新创造出新里程碑。

2、纺织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纺织材料是指纤维及纤维制品,具体表现为纤维、纱线、织物及其复合物。在设计书籍的同时要考虑到书籍整体性与纺织材料的关系,要合理的运用材料特性,例如肌理产生的触觉与视觉感受,是否符合设计师的构想。再者也要通过分析书籍内容、装订、印刷、理念等方面,将纺织材料得到最优发挥。设计师如能通过分析巧妙的运用纺织材料构建出完美的书籍设计,不仅体现了现代书籍设计的理念,同时也增加了艺术性与趣味性,为现代书籍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

2.1 形态上的运用

书籍设计在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封套、装订方式、材质。从材质分析,纺织材料具有丰富的视觉、触觉及情感上的特性。当触摸到—本柔软的棉质书籍,没有翻开它,我们就能感觉到柔和、平静、舒适。指尖所传来的触觉感受直接传递到读者内心,合理的运用纺织材料可增加书籍设计整体性。这种触觉感受就是材料语言的表现,材料表面的纹理,无论是朴素的还是装饰性,粗糙的还是光滑,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这也成为触觉肌理,触觉肌理可由手抚摸感知的,又分为现成的,改造的与组织的肌理三种。例如有的书籍设计采用薄纱作为扉页或者其中的版面,透过薄纱可以看到下—页的文字或插图,轻轻的翻动薄纱,产生了唯美的视觉场景。从封套分析,纺织材料的运用已经相当普及,设计师根据设计思想来选择不同的纺织材料,是粗麻纺织的朴质无华还是羊毛纤维的柔软温馨。从装订方式分析,例如有些书籍为了体现复古、简朴的風格,书籍设计会采用线装的装订形式,并将线改为麻线,使风格更加统一。

纺织材料在形态上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都展现出它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2.2 价值体现的运用

纺织材料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使用形式的不同会给书籍带来不同的风格和视觉感受,所体现的档次也会由此区分。例如,为了突显体现书籍的收藏价值,书籍设计也会采用丝绸、绒、缎等纺织材料,烘托书籍的精美奢华。然而纺织材料除了柔美的一面还有坚韧的一面。麻棉织品也会成为设计师的宠儿,它的耐磨性很强,增强了书籍的珍藏年限。同样纺织材料还具有绿色环保的材质特性,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体现其价值所在。

纺织材料作为人们最亲近的材料,人们对纺织材料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它不仅传递着视觉美感,还从五感中不同层次的为书籍设计带来新的创新和价值体现。

2.3 文化传承的运用

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从而产生新的传播媒介。纺织材料作为现代书籍设计材料中的一种,它自身的特性撒发出古朴、大气、唯美、典雅的传统东方风格。在长期的了解纺织材料的不同特性、肌理、质感、文化等,要合理优化的与书籍设计相结合,设计师需要对纺织材料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全面分析,根据书籍设计的理念来选材,做到书韵合一。

现代书籍设计的理念不仅是创新,更要重视人的欲望与需求,满足人们情感、精神与理念,并传承文化,体现民族文化韵味,例如采用中国传统的刺绣的方式结合现代书籍设计的设计手法,设计出既能传承文化又符合现代人们审美需求的书籍。

3、应用纺织材料的书籍设计案例分析

3.1 《天堂和地域的婚姻》

由约翰内斯,柯尼希(Johannes Konig)和扬,沃斯(Jan voss)设计的《天堂和地域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Heaven&Hell)这本书籍(如图1)。整本书籍是纯手工缝制的,封皮采用了z字形的像封碱纸一样薄的绵布。他采用的棉布与不同的纸张材料相结合,在书脊部分运用皮革展现,不会使整体的设计过份柔和,标签利用封面采用的棉布为主,而在最下面加了一个金属的扣子与书脊皮革的硬度相呼应,在书籍设计的版设设计中,“线”部分都是由针线缝上去的,体现了趣味性。这些设计都是设计师通过不同材质表达出来的,材料的肌理作为书籍装帧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运用材料的特殊肌理创造出书籍的与众不同,也完美的诠释出想要表达的主题。如图1

3.2 《孙子兵法》

由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李加林创作的《孙子兵法》,是世界第一部真丝织锦图书,整体运用15.5万根桑蚕丝,经过2亿多次的交织而成,书籍中每个字、每幅画都是编织而成的。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通过织物材料的分析与了解,结合色彩学、丝织学及计算机学,经过百次实验发明了“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并利用激光热敏技术创作出《孙子兵法》。其创意为书籍设计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孙子兵法》的诞生,证明纺织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是成功的,将纺织材料的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用材料语言完美的体现审美价值。

4、未来发展前景

现代纺织技术 篇7

1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培养改革方案

1.1 强化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院与专业两个层面, 面向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社会等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使学院与专业掌握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 坚持开展就业直接对口的毕业生跟踪调查, 面向毕业生、用人单位搜集相关信息;建立动态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反馈机制, 将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反馈体现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调整上来, 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体现区域特色与行业特色。

1.2 完善和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方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 我们紧随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关注企业变化, 紧盯职业岗位要求, 紧贴职业能力标准, 结合课程特点, 探索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改革。例如:非织造加工技术、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等结合岗位工作实际, 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并自编适合学生使用的一体化教材。同时兼顾岗位需求, 培养学生软技能, 如为了培养学生与同事及领导的沟通技巧能力和合同阅读能力等, 增设沟通技巧能实用课程。

1.3 拓展产纺实训场所

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纺织实训中心, 已为产业用纺织品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针织、机织等实验实训设备, 但由于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需求种类在迅速扩大, 逐渐向非织造、复合材料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又增添了平板硫化机、熔融纺丝机、针刺机等产业用纺织品实训设备。

1.4 打造特色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设“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鼓励产业用纺织品方向专业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去非织造企业、工业用布加工厂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实习, 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升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2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培养的保障条件

2.1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作为重点打造专业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现属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下划分的一个方向,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我院申报省级示范高职院创建而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 也是省级特色专业, 其现代纺织技术教学团队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此外学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这些都为专业方向的具体特色化奠定良好的改革基础。

2.2 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

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纺织实训中心和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中心,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纺织实训中心为产业用纺织品课程体系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另外“江苏省生态纺织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的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和产品开发的产学研新平台。

2.3 结构合理的师资基础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8名, 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达90%以上, 讲师以上职称占100%, 双师素质达80%, 周红涛、赵磊、马倩等年轻老师在研究生期间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上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2.4 有良好的合作企业

近年来与上海佳捷工业用布有限公司—机织产品、上海博格工业用布有限公司 (阜宁生产基地) —非织造产品、苏州欣诺无纺科技有限公司—非织造产品、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常州伯龙三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复合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产学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3 产业用纺织品方向改革成果

3.1 形成“硬—软”并重的课程体系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在课程体系中加大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如编写适合岗位需求的一体化、实验实训教材;除此之外通过2012年5月的专业调研可知, 企业也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如与人沟通技巧能力、企业相关文件的解读能力, 学院在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3.2 形成“专—兼”共教的师资队伍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的专业老师较多, 但兼职教师比例较少, 专业老师的学历结构基本在硕士以上学历, 通过引进苏州欣诺无纺布厂、南纬悦达等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兼课, 增强了学生在产业用产品开发、加工、应用上的思维与动手能力。

3.3 形成“三评”的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毕业鉴定成绩考核由企业、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三方共同来完成, 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办学档次。

3.4 形成“三方”参与的一体化教材编写团队

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共同参与, 开发基于工作工程的一体化自编教材, 同时让学生参与, 将学生的反馈意见列入教材的修改意见中。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我国衣着用、装饰用纺织品的比重在减少, 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明显增加, 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产业用纺织品方向的培养方案, 更有利于学生规划今后的人生和个人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葛友华, 袁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 (9) :13-16.

提高我国纺织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途径 篇8

1 我国纺织技术发展现状

1.1 概况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化纤、纱、棉、呢绒、丝织品是我国的主要纺织产品, 其产量全部居于世界首位, 可以说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家, 同时也是世界上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第一大国。目前, 在我国进口面料中, 95%以上是用于加工服装然后再出口, 国产纺织面料竞争力不强, 其原因来自很多方面, 其中主要原因是纺织面料的质量不高, 同时面料的品种不适应国际服装市场的需求。纺织产品的竞争力几乎是有原料的质量和品种决定, 还包括染织工艺和加工技术水平及装备的影响。

1.2 我国纺织技术同国际水平相比落后

我国纺织工业的规模总体很大, 但是纺织技术装备水平很低。在目前使用的棉纺纱锭中, 还存在约40%的就是年菜设备, 60%是八十年代的产品, 远远落后与国际先进的纺织技术。同时, 我国纺织生产基本上停留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技术。自动络筒、无梭织机等新兴工艺和新技术的使用比重小, 转杯纺水平不高, 细络联还处于研发阶段。此外, 无结纱、无梭布、精梳纱的生产比重较小。总体上说, 我国纺织业的质量和档次较低, 劳动力素质较差, 产量不稳定, 大量依赖进口。

1.3 加工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据有效数据显示, 化纤纺织产品占我国纺织工业加总量的60%, 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30%。国产的化纤差别很低, 其功能性纤维产量比重小, 高性能的纤维材料依旧依赖于进口, 同时, 绿色化纤还处在研发阶段。原料的质量、品种和产量都达不到要求, 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纺织技术发展趋向

受到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影响, 纺织工业也已经进入以电子信息为主导, 以新型材料为生产原料, 以新的加工工艺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为主的生产阶段。现代化的纺织工业全方位采用光电、气动力和液压传感器等比较高端的设备进行生产, 配合高频发动机和变频调速器, 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监控, 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的纺织工艺。在生产的过程中,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机器能够严格控制生产过程, 对纺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故障和问题进行及时排除, 实时显示自动监测, 在发生危险时能够根据设定进行报警, 自动停止设备运转, 降低风险。

2.2 纤维原料技术发展趋向

当今世界的纺织消费总量不断增长, 其中, 天然的纤维需求量虽然也有一定的需求, 但是涨幅较小, 化纤产品的需求量仍是居高不下。国际先进的化纤生产国家正在研究新工艺、新技术, 新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化纤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多, 扩大了纺织品市场。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同时还应用于经济和建筑领域, 成为很多行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料。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衣服, 家居用品和其他产业使用的三大类纺织品在整个纺织品使用结构中基本成三等分状态, 衣着服装和家居日用对纺织产品的要求较高, 除了舒适外, 还要美观、耐用、个性化, 对衣服的要求相对更高一些, 化纤产品需要仿真, 透气性好, 能够吸湿吸汗, 接近或者说超过天然纤维纺织品。此外, 人们对纺织品的防水防污性能, 防风透气性, 抗辐射抗静电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3 大力推进我国纺织技术现代化的路径

3.1 更新纺织设备

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 每年的棉纺织工业加工纤维的总量占到纤维加工总量的60%。棉纺织品的产量、品质、种类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工业的发展, 比如印染、针织品生产等等, 通过对棉纺织产品的深加工可以大大增加纺织产品的种类, 提高整个棉纺织工业的市场,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了保证传统的棉纺织工业发展, 还要不断开发新的棉纺织工艺和先进的生产设备, 同时, 还需要对老旧的生产机器进行更新换代, 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我国的棉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产品升级换代、质量提高、种类繁多才是棉纺织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积极研发以麻、丝、绢、毛等原料为主的纺织工业, 加快企业的改造创新, 提高工艺水平和设备生产力, 进一步开拓纺织工业的市场。生产技术越是接近现代化, 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生产水平, 越是能够提高我国的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 才能具备强大的生产后劲, 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3.2 提高纺织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纺织技术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水平的现代化水平总体较低, 很多可新技术依靠外国, 从外国进口的设备较多, 国产设备使用率很低。在现代纺织工业生产中, 必须依靠自己掌握核心生产技术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纺织业的整体水平, 依赖进口始终不能掌握核心技术, 很多方面受制于人, 同时还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压力, 严重影响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 纺织工业要加大科研力量, 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提高我国纺织工业整体水平, 逐渐摆脱对进口产品、技术和机器的依赖。

3.3 提高纺织器材的质量

技术提高是纺织业整体提高的根本, 在先进的工艺如果没有配套的加工机器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 我国纺织工业改革创新应该从企业管理、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到设备更新全面发展, 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的纺织工业水平, 满足国内需求, 同时逐渐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纺织加工器材可以从国外引进, 也可以国内自主研发, 但是要根据纺织技术和纺织工艺的发展进行, 保持同步,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生产的需求。

4 小结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基础工业, 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 在我国出口产品比例中占据很大一部分。纺织工业的提高和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还能提高我国对外贸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 提高纺织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能够不断开拓国内外纺织工业市场, 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参考文献

[1]梅自强.现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趋向[J].棉纺织技术, 2004 (1) .

现代纺织技术 篇9

浙江省为支撑地方经济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市县的产业特色,创建了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集聚优化创新资源、开发推广创新成果、提供先进技术共享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运营机制、发展模式的调整和完善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做到“建设一个平台,支撑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浙江省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就是其中的一例。

浙江省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以浙江省绍兴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要依托单位(占50%的股份),联合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几十个单位共同组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大学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大胆探索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在基础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攻关、科技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研发——中试——产业化——企业服务一条龙推进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创新技术服务、创新成果推广等方面亮点突出,效果显著,现已成为浙江省纺织技术持续性创新的重要载体。

一、转变发展方式,产业急需技术的支撑

浙江绍兴是我国著名的轻纺基地,纺织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全市纺织企业6000多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纺织和丝绸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纺织和丝绸占全省的35%以上,2008年绍兴市出口贸易175亿美元大部分是纺织和丝绸,块状经济和产业特色十分明显。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企业单独进行科技研发的能力极弱,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纺织业劳动力密集型的优势逐渐丧失,企业利润普遍较低。出于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的需要,绍兴纺织业急需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绍兴纺织业急需技术创新的支撑,浙江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所以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的创建,既是绍兴产业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求,也是市场催生的。

二、集聚国内外纺织优势资源,抢占纺织技术创新高地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设置有新材料、纺织装备、服装工程、信息技术四个技术研发部门,自创建以来已与国内外二十家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范围遍及韩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共拥有148名中高级职称的研发团队、专家委员会、博士后流动站,确保平台研发、推广、服务时具有充沛的人力资源(2009年研发团队新增人员312人:院士7人,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76人)。这些创新优势资源的集聚共享,增强了为企业解决难题、开发高端产品及开拓新市场、抢占纺织技术创新高地的能力。

由平台牵头,国内多家科技型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与承担的部省会商项目“纺织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已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聚酯、纤维和系列纺织品新产品共计16个。已建设12家聚合、纺丝、织造、印染等工业化生产示范企业,实现60万吨/年生产能力,预计可创造利税8亿元。项目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开发了多项节能环保新技术,累计降低企业成本达1.8亿元。申请专利171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已获得国内专利授权134项,培养硕、博及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46人。

三、构建全程服务体系,实现联动高效运行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纺织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服务。其下设的10个服务中心产品质量检测、纺织技术推广、创新花样设计、流行面料设计、现代艺术设计、面料小样制作、数码印花打样、知识产权保护、纺织技能培训等等,不断增加服务项目,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力求技术创新服务全面、全程一条龙推进;平台的4个研究部门及时掌握纺织品市场尖端信息,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能够迅速带动市场的纺织新技术及新产品;3个中试基地配合服务中心和研究部门,做好试样制作及相关配套工作。三者优势互补,服务联动,共同构建平台的全面、全程服务体系。

2009年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业绩整体有较大的拓展:共提供纺织产品设计、分析、试样、检测和咨询服务12200余人次,服务企业2807家,累计服务收入达2478万元;平台服务面涵盖省内三分之二纺织企业,并辐射江苏、山东、广东、上海等十余个省市,有效地激活了纺织科技资源的存量,降低了纺织产业发展的整体成本,促进了纺织产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培育创意产业、营造创新氛围

平台积极营造纺织创意设计环境,先后与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多家知名设计公司合作创建“纺织艺术设计中心”,创新设计服务得到了纺织企业的普遍认可,原创花样成了纺织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杀手锏。目前平台已有固定客户100余家,使用户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普遍提升2倍以上,仅该项拉动浙江省纺织业增加收入近36亿元,为企业增加税利近4.5亿元,带动纺织品出口35亿美元。

平台牵头成立浙江省纺织面料设计协会,现已成为纺织面料设计人员成才和交流的平台,协会现已吸纳团体会员60家,个人会员400多人,2009年共开展沙龙活动、讲座、不同级别的培训、设计师考评活动十余次,最近又主办了“设计我做主—绍兴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作品大赛”,大赛主要激发设计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增强设计人员的优创能力和原创能力。由7名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国际一流面料设计师加盟成立“国际面料流行趋势研究室”,开展面料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发布;“国际流行面料流行趋势展示中心”长年展示“意大利、日本、韩国等知名面料设计公司”作品,为企业提供面料创新素材、并配套纺织品开发服务,通过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的纺织面料设计创新,促进产业与设计的有机结合,催化产品开发理念的不断更新,助推我国纺织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五、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新技术产业化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注重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与二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了15项共性技术难题,向纺织印染企业转移、推广染料深染工艺与技术、形状记忆纤维、异形抗菌尼龙纤维、可染丙纶长丝、导电纤维及母粒的开发、超细吸湿排汗涤纶纤维、荧光纤维等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带动企业形成近20亿元销售收入,创造税利3亿左右,深受中小纺织企业好评。

自主设计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半导体激光制网机,将制网工序由37道降为3道,速度缩短至20分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打破了荷兰STOCK公司的国际垄断。此技术已在我国印花行业全面推广应用,替代了传统的胶片曝光制网技术,有力的提升了我国印染产品的整体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并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为行业创造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六、开展专业纺织技术培训,整体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设有纺织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印花(CA D)分色制版、电脑绣花、织物分析与设计、纺织品检测等专业技术培训,2009年累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310人。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平台每年聘请专家、教授举办各类专业讲座、技术交流和就业上岗培训十次左右,年接受培训人员达5000人次。筹建成立的浙江省纺织面料设计协会聘请国内外著名面料设计师组成专家团指导培育面料设计人员,至今已开展各类讲座、培训、设计师沙龙活动等十余次,参加培训人员近两千人次。

七、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信息服务功能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用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扩大服务面,带动纺织行业的升级和发展。平台构建并运营的“中国花样网”印花花型库已经拥有四万多个花样;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面料世界”频道和2008年新上线的纺织业搜索引擎—搜纺网,大大加快了纺织信息的搜索和传播速度,直接提供网上纺织专业资源共享的便捷服务;与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合作,研制开发基于色彩、图案、纹理和语意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搜索技术,建立纱线、面料、花样和服装等关键纺织品数据库。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对我们的启示:

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我国的中小企业1023.1万家,交纳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是,中小企业单独进行科技研发的能力极弱,企业技术水平低,企业利润普遍较低,应对金融危机的应变能力相对较弱,在全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至关重要,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又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可以探索和总结现代科研与推广的有效机制,这恰恰是中小企业自己力所不及,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推动的事情,浙江绍兴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摘要:浙江省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大学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大胆探索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在基础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攻关、科技服务等方面,现已成为浙江省纺织技术持续性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浙江省“建设一个平台,支撑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典型。

现代纺织技术 篇10

浙江省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以浙江省绍兴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要依托单位(占50%的股份),联合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几十个单位共同组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大学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大胆探索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在基础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攻关、科技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研发——中试——产业化——企业服务一条龙推进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创新技术服务、创新成果推广等方面亮点突出,效果显著,现已成为浙江省纺织技术持续性创新的重要载体。

转变发展方式,产业急需技术的支撑

浙江绍兴是我国著名的轻纺基地,纺织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全市纺织企业6000多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纺织和丝绸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2008年绍兴市出口贸易175亿美元,大部分是纺织和丝绸,块状经济和产业特色十分明显。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企业单独进行科技研发的能力极弱,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纺织业劳动力密集型的优势逐渐丧失,企业利润普遍较低。出于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的需要,绍兴纺织业急需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绍兴纺织业急需技术创新的支撑,浙江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所以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的创建,既是绍兴产业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求,也是市场催生的。

集聚国内外纺织优势资源,抢占纺织技术创新高地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设置有新材料、纺织装备、服装工程、信息技术4个技术研发部门,自创建以来已与国内外20家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范围遍及韩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共拥有148名中高级职称的研发团队、专家委员会、博士后流动站,确保平台研发、推广、服务时具有充沛的人力资源(2009年研发团队新增人员312人:院士7人,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76人)。这些创新优势资源的集聚共享,增强了为企业解决难题、开发高端产品及开拓新市场、抢占纺织技术创新高地的能力。

由平台牵头,国内多家科技型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与承担的部省会商项目“纺织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已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聚酯、纤维和系列纺织品新产品共计16个。已建设12家聚合、纺丝、织造、印染等工业化生产示范企业,实现60万吨/年生产能力,预计可创造利税8亿元。项目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开发了多项节能环保新技术,累计降低企业成本达1.8亿元。申请专利171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已获得国内专利授权134项,培养硕、博及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46人。

构建全程服务体系,实现联动高效运行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纺织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服务。其下设的产品质量检测、纺织技术推广、创新花样设计、流行面料设计、现代艺术设计、面料小样制作、数码印花打样、知识产权保护、纺织技能培训等10个服务中心,不断增加服务项目,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力求技术创新服务全面、全程一条龙推进;平台的4个研究部门及时掌握纺织品市场尖端信息,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能够迅速带动市场的纺织新技术及新产品;3个中试基地配合服务中心和研究部门,做好试样制作及相关配套工作。三者优势互补,服务联动,共同构建平台的全面、全程服务体系。

2 0 0 9年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业绩整体有较大的拓展:共提供纺织产品设计、分析、试样、检测和咨询服务12,200余人次,服务企业2807家,累计服务收入达2478万元;平台服务面涵盖省内三分之二的纺织企业,并辐射江苏、山东、广东、上海等十余个省市,有效地激活了纺织科技资源的存量,降低了纺织产业发展的整体成本,促进了纺织产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培育创意产业、营造创新氛围

平台积极营造纺织创意设计环境,先后与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多家知名设计公司合作创建“纺织艺术设计中心”,创新设计服务得到了纺织企业的普遍认可,原创花样成了纺织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杀手锏。目前平台已有固定客户100余家,使用户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普遍提升2倍以上,仅该项拉动浙江省纺织业增加收入近36亿元,为企业增加税利近4.5亿元,带动纺织品出口35亿美元。

平台牵头成立浙江省纺织面料设计协会,现已成为纺织面料设计人员成才和交流的平台,协会现已吸纳团体会员60家,个人会员400多人,2009年共开展沙龙活动、讲座、不同级别的培训、设计师考评活动十余次,最近又主办了“设计我做主—绍兴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作品大赛”,大赛主要激发设计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增强设计人员的优创能力和原创能力。由7名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国际一流面料设计师加盟成立“国际面料流行趋势研究室”,开展面料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发布;“国际流行面料流行趋势展示中心”长年展示“意大利、日本、韩国等知名面料设计公司”作品,为企业提供面料创新素材、并配套纺织品开发服务,通过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的纺织面料设计创新,促进产业与设计的有机结合,催化产品开发理念的不断更新,助推我国纺织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新技术产业化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注重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与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了15项共性技术难题,向纺织印染企业转移、推广染料深染工艺与技术、形状记忆纤维、异形抗菌尼龙纤维、可染丙纶长丝、导电纤维及母粒的开发、超细吸湿排汗涤纶纤维、荧光纤维等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带动企业形成近20亿元销售收入,创造税利3亿元左右,深受中小纺织企业好评。

自主设计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半导体激光制网机,将制网工序由37道降为3道,速度缩短至20分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打破了荷兰STOCK公司的国际垄断。此技术已在我国印花行业全面推广应用,替代了传统的胶片曝光制网技术,有力的提升了我国印染产品的整体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并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为行业创造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开展专业纺织技术培训,整体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设有纺织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印花(CAD)分色制版、电脑绣花、织物分析与设计、纺织品检测等专业技术培训,2009年累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310人。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平台每年聘请专家、教授举办各类专业讲座、技术交流和就业上岗培训十次左右,年接受培训人员达5000人次。筹建成立的浙江省纺织面料设计协会聘请国内外著名面料设计师组成专家团指导培育面料设计人员,至今已开展各类讲座、培训、设计师沙龙活动等十余次,参加培训人员近两千人次。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信息服务功能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用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扩大服务面,带动纺织行业的升级和发展。平台构建并运营的“中国花样网”印花花型库已经拥有4万多个花样;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面料世界”频道和2008年新上线的纺织业搜索引擎—搜纺网,大大加快了纺织信息的搜索和传播速度,直接提供网上纺织专业资源共享的便捷服务;与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合作,研制开发基于色彩、图案、纹理和语意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搜索技术,建立纱线、面料、花样和服装等关键纺织品数据库。

绍兴“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对我们的启示

上一篇:高层建筑综合楼下一篇:环境空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