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4-04-21

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精选6篇)

篇1: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宝鸡市纪委监察局 国有资产监管征文

当前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岐山县经济贸易局

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以来,我县县办工业企业的改革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突破性局面,除一户国有企业(原县药厂)被拍卖以外,其余19户企业均改为内部职工出资入股的股份合作式的有限责任公司。这在当时情况下,给长期处于“大锅饭”状况的企业经营无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促进生产经营工作,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困难,尤其是转变职工思想观念,把企业利益与职工个人利益密切关联,激发职工责任感调动积极性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改制后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新困难,使原本属于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在对现有县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及国有资产监管状况进行调查之后,特就当前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有关问题与对策,浅谈如下拙见:

一、存在问题

国有资产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让国有资产在受监管期内保值和增值。但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后经营运作中出现和遇到的诸多困难及问题,这一目的远远没有达到,有的甚至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 或逐渐灭失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负债增加,有效资产减少,甚至资不抵债。造成这状况的原因:

1、改制“换汤没换药”,企业缺乏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改制前企业吃的是“大锅饭”,职工人人出资入股的改制起了一时的作用,时间一长,又回到以前的状况,只是“厂长”变成了“董事长、总经理”,实际意义上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建立和运作起来,有的形同虚设,甚至是“董事会不董事,监事会不监事,总经理不理事”,公司既不分红也不分股,也不给股东一个交待。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各方面积极性较差,经营者决策随意性很大,经营不善形成亏损已属必然。

2、企业创新、发展乏力。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以及“入世”带来的冲击,我县几乎所有的县属工业企业都遇到了发展的困难,尤其是国有企业原本存在的资金紧缺、人员膨胀、产品老化,创新能力差等等问题更加突出。企业不能创新和发展,就难以实现有效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有的甚至连原有的摊子都守不住,以至于出现了用仅有的资产变现发工资,使国有资产逐渐消耗灭失严重。

3、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管理体制上的漏洞。国资主管部门不能履行出资控股人的职责,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国有企业主要领导的产生不是由国资管理部门根据业绩考核提出选用意见,而是依照选拔行政领导干部的标准和方式选择确定;国有资产保值增 值缺乏与经营者经济利益挂勾的奖惩机制;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不管国有资产;国有企业体制问题特别是“冗员”问题是其成为“汤手山芋”,政府不愿揣,名曰“改革靠自己”,实则怕“汤手”而“撒手”,主管部门把管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保一方稳定”。如此等等,使国有资产监管形同虚设,使国企问题“积重难返”,国有资产岂能管好?

二、对策

1、加快混合股份制改造,必须改变“国资一股独大”的现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这是在多年来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我县原国有企业的改制之所以在不长的时间内流于形式,主要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职工人均等份出资入股,使原有的体制模式尤其是根深蒂固的“国企弊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职工变为股东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还出现了“铁饭碗更铁”的负效应和“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要真正触动产权这个核心,就必须或是吸收社会法人自然人入股改善股权结构;或是推介技改项目投融资和招商引资以减少国有资本股份;或是实施整体拍卖使国有资产全部退出;以实现县属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的目标。

2、健全完善国资监管办法。一是健全完善监管国有资产与履行出资人职责相结合的监督组织保证机制。设立国资监管专门机构,落实其对所监管的国资企业有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经营者选用的参 与权或决定权;对财务会计的派出或监督权。以便实施有效的监督。二是健全完善对经营者业绩考核与其个人切身利益相挂勾奖惩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在一些国有资产还不能完全退出的国有控股企业可以试行经营者持大股或经营者年薪制以及经营决策责任追究制。减少经营决策的失误。三是健全完善国资改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包括经理层各司其职,形成有效、协调、制衡的运行机制,改变“换汤不换药”的“翻牌公司”现象,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盈利为目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监管,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

3、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尤其是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除自内部原因之外,不少是地方投资环境恶劣,“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社会负担过重,企业创新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亟待以政府牵头各方配合协作为企业经营和创新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包括解决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资金十分紧缺的困难问题。从而使国有资产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中得到保值和增值。

(执笔:鲍乃成 陕西丰宝化工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4

篇2: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金融监管的含义、目的、内容等方面对其作出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关键词】金融监管 问题 对策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促使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差、问题多、压力大,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进而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要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懂何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实施监管的目:(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通过上面对金融监管的初步了解,下面将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分析:

一、对金融监管的目标认识模糊。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 有其特定的具体目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为己任。而在中国, 由于银行的主体均为国家所有, 存款人如同信任政府一样,不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 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突出问题。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目标, 是通过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因此, 在中国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模糊, 直接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 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我监管能力极低, 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 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 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 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 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 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 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监管体制。监管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担监管本身并不是要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实际上,市场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倒闭是资源(如资本和管理人员)配置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而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监管工作中,无论是对金融机构的审批,还是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判断、化解,都需要从事金融监管的人员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迅猛的前景下,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必然要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多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金已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和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有金融监管所要求的较为全面的经济、金融、、高等教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员较少;许多金融监管人员还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使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员不多等;这些都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

五、金融监管的对象基础不完善,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界定及其内部控制。在业务范围界定上,目前实际情况是混业经营,表现在:银行不仅仅从事传统的存活业务,还经办信托,证券及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除从事保险业务外,还从事信贷和证券业务;信托投资公司由银行出资兴办,从事各种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管理层次上围绕经营目标来堵塞漏洞,而中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相当落后,制度上也不完善,漏洞和操作失误时常出现,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较大。

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结合问题也都没彻底解决。同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重复立法和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现象,这些都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针对以上金融监管问题,下面将提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绩效的对策:

一、统一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 积极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金融监管的目标在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 联系着千家万户, 金融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国家的宏观利益和企业的利益, 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全局性和公共性。金融业又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 是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客户信用状况不好或者经济情况不确定因素, 都会影响金融业的安全运行。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金融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不规范, 金融运行的环境也不宽松, 金融监管目标应选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调整银行业内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维护公共利益,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 不应过分强调金融监管为货币政策服务。

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近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等金融案例中,假如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许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治理不善的原因。其自身经营治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深化独立监管理念和风险意识。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为金融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独立经营,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实行行业自律。还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三、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监管现代化程度高,传统金融业务与网络金融业务并存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时就会出现困难,使监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陷入无从入手境地。面对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新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当严格从业资格,培养职业荣誉感;加大对网络监管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强化对监管从业人员的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大量引进既懂计算机又熟悉金融监管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严格实行金融分业管理, 科学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中国, 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 不仅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而且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因此, 分业管理和经营应是中国金融管理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确保银行稳健、维护存款者利益、强调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要按照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类管理的要求, 严格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当前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防止监管重复发生。我国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强监管当局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功能型监管。

五、加强金融建管法制建设。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稳定,当务之急应当参照国际法律准则,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鉴于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对于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依、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根据已建立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六、扩大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面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督促它们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了解、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蓝文兴 胡余平《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吴强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3】曾昭熹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研究》

【4】谢增栋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徐燕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结课论文

姓名:董 之 祥

学号:089114200

篇3:资本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也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一, 有利于机构投资者成长。投资者结构失衡是制约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资本市场, 市场主体的博弈主要发生在机构投资者之间。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股票基础价格确定的不确定性, 使证券市场成为机构投资者真正的舞台, 有利于机构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确立, 使价值投资理念成为市场主流, 促进机构投资者全面、快速地发展。

第二,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股权分置改革是市场参与者的股份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的重叠交加, 使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 保护投资者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在清晰监管目标的同时, 强化《证券法》赋予监管机构的权限, 增强监管手段和执法能力, 形成对证券犯罪的震慑力量, 树立我国资本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的形象,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

第三, 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竞争力。经济的全球化为资本市场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和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市场, 借鉴西方资本市场发展经验, 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分置面临的问题, 有利于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 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竞争力。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资本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

第一, 传统监管模式与新的监管对象不相适应。传统监管模式以信息披露为中心, 以公司业绩会计真实性为内容, 注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股权分置改革后, 监管对象主要是控股股东、高管人员、机构投资者和外资。要求立足于动态监管和过程与结果控制。既要把绩差公司当作重点, 也要重视对绩优公司的监管, 不仅真实性难度增大, 而且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传统监管模式很难适应。

第二, 传统考核指标与现行考核目标不相适应。国有股是我国股票市场的重要力量, 也是非流通股的主体, 业绩考核以静态的净资产为主要标志, 是资本市场特殊的主体, 也是影响资本市场公正性的重要因素。股权分置, 国有股成为可流通股, 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考核转向以股价市值为基础和核心。国有股原有考核指标不利于国有股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

第三, 市场化发展与行政化监管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时期, 我国资本市场具有自身体制上的特殊性, 很难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必须发挥政策作用解决制度性障碍。股权分置改革后, 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按市场规律运行成为客观必然, 行政手段作用减弱, 市场主体日益成熟和理性, 维权意识增强。习惯于行政化、强制性的监管模式难以奏效;重行政控制、轻经济手段调控等监管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第四, 监管资源与监管任务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与艰巨的监管任务, 监管资源相对显得难以适应。一是监管力量有限。面对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张、监管对象的日益复杂, 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二是监管经验有限。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时间还不长, 积累的监管经验依然有限, 处理新情况经验不足的冲突可能会更加明显。三是监管权力有限。对于查处千变万化的市场违规行为缺乏自由裁量权, 加之行政监管的灵活性不够, 在执法时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第五, 维护市场主导权与实现资本市场一体化不相适应。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不相适应。我国正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发展资本市场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坚持自己的立场和道路, 注重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以定价权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然而, 大量优质企业海外上市, 严重削弱了我国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海外交易所竞相开发中国概念衍生产品, 将对我国资本市场构成新的不良影响。如何正确处理维护市场主导权与实现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关系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完善资本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第一, 树立正确监管理念。树立正确监管理念是实现保护投资者权益, 保证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及减少系统风险的监管目标, 创造良好市场监管环境和氛围, 推动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树立正确监管理念, 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逐步放松行政管制, 减少和简化行政许可, 重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完善持续监管、实时监管、司法监管、自我监管机制, 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 完善证券市场法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健全法制是强化资本市场监管的法律保证。完善对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护:一是要无条件受理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案件;二是扩大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的范围;三是使没有起诉的受损投资人也能按照法院判决获得同等赔偿;四是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运作, 使一些受到违法行为损害的投资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补偿。

第三, 建立多层监管体系。股权分置后, 资本市场监管的市场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需要完善执法体系、监管体制和执法机制。一是要强化证监会与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的金融协作机制, 共同建设金融安全网, 共同对付金融犯罪行为;二是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证券监管当局与公安部、最高法院等方便、快捷的执法协作机制, 提高执法效率;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执法司法、和解制度、仲裁制度、听证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机制, 依法按规办事, 实现资本市场的法治;四是要建立包括监管机构、自律监管、中介机构、社会监督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第四, 健全国资管理体系。股权分置改革为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兼并收购、资源配置功能, 优化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完善, 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全流通机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督促国有资产经营者以平等的主体资格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 完善公司治理;三是完善市场化的国有资产运行环境, 以市场化的方式而不是行政分配的方式, 推进国有股份之间的资产配置、产品供应和资本运作;四是重塑国有资产管理的业绩考核体系, 将以净资产为评价核心转变为以股价为评价核心, 使国有资产的价值衡量更加市场化、显性化、科学化;五是精心设计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有利于国有企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第五, 健全自律监管组织。自律监管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力量。他们颁布的自律性规则是资本市场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交易所依法办事的具体体现, 成为政府部门行政化监管手段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发挥自律组织如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的作用。一是要完善自律规则体系。特别是要完善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会员规则;二是完善各项监管制度。主要包括:诚信制度以及董事行为、保荐机构、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监管法规制度。

第六, 强化高管人员监控。股权分置改革后, 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人员将从后台走向前台, 成为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 对其实施联动监控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是要建立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人员及关联方数据库, 设计科学、合理的禁售、限买监控机制, 实行交易、持股事前预告和事后披露制度;二是强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最终实际控制人的披露义务, 制定规范大股东、高管人员及关联方的合规交易指引, 重点防范和打击利用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并购重组等信息控制优势和持股优势, 进行虚假披露、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大股东股改对价承诺的专项监控, 健全相关提醒、敦促、曝光等提示和处罚机制;四是要督促上市公司推动公司治理建设, 严格规范和控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委托理财、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行为。

第七, 强化交易行为监管。股权分置改革中机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在给市场带来理性投资的同时, 还会借助各种优势, 形成不利于公平交易的交易行为, 强化对其交易行为的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完善机构投资者综合信息报备制度,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二是根据机构投资者的不同类别, 完善和实施分类监控和处理机制;三是推进建立机构投资者交易风险警示机制, 进一步完善机构投资者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四是重点监控和防范机构投资者违法违规行为;五是重点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交易行为的监管, 逐步建立关联账户报备机制和交易报告制度;六是重点防范中介机构通过其业务和信息优势, 损害服务对象和其他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第八, 扩大市场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和灵魂。扩大市场信息披露:一是要制定收购兼并信息披露细则, 研究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的信息披露规定;二是改革信息披露监管方式。改革以形式审核为主的披露方式, 建立合理怀疑和质疑式审查的监管方式, 探索建立由会员单位研究机构、证监局、交易所联合对合理怀疑对象进行联审的机制, 缩短立案周期, 加大惩处力度;三是必须强化对股价异常波动与信息披露联动关系的调查与处罚, 强化股票停牌、严格公司和个人问责等市场监察措施, 逐步形成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有效约束和威慑。

篇4: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7021-02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食品生产质量监管不力我国目前的食品行业以正规较大规模的食品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另外还有小企业或小作坊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们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小。但是尽管正规企业能够在设备和投入上有充足的保障,而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卫生条件不达标,内部质量管理混乱等的现象,一些企业初具规模,在食品质量上管理薄弱,质量管理制度也存在不足,尤其小企业和小作坊食品生产的车间卫生状况堪忧,食品卫生难以保障,并且存在食品生产中随意掺杂或掺假,为牟取不法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或是违法掺加工业添加剂,坑骗消费者,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正规企业能够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但是仍然有隐瞒欺诈的现象,使得食品生产质量监管难以有效的进行,而一些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选择偏僻或者隐蔽的加工地点,即使是食品生产设备不达标,卫生条件不合格,仍然能够向市场提供食品,由于其隐蔽性以及相关部门的不作为,难以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监管和市场监督,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1.2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落后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能够较好地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国的监管检测技术仍然较为落后,目前的食品监管技术并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检测。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以及食品生产技术的改良,食品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现有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不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食品的安全程度,另外根据调查,我国国内的二千二百种的食品添加剂中拥有检验标准的只有四成,这就充分说明现有的检测技术已经很难达到食品安全的监管要求,信息化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加强建设。

1.3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足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部门的监管混乱,我国目前食品生产到流通各个阶段都有相关的部门监管,但是多部门监管职责划分不清,协调机制不健全,使得个别流程处在监管体系之外;第二,监管机构改革滞后,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变力度不够,不能充分的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有效的進行,这种监管体制不仅造成执法成本的增加,还容易形成执法漏洞;第三,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突击检查现象,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专项检查可以保证一段时间内食品安全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不是一个长久的监管机制,这反映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大减弱了执法的有效性。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薄弱环节的监管对于目前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要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证食品安全监管覆盖食品生产的各个阶段以及食品生产的各个企业。首先,对于小作坊或者流动性的商贩这类食品的生产,应该加强其所在地的政府监管力度,具体到社区和街道,由于其所在地的监管部门了解这类食品生产的具体情况,能够既考虑实际情况又能够合法的监管食品安全,并且应该将监管职责具体到个人,制定合理的监管制度,对其经营和服务都能够提供有效的监管措施。其次,食品安全监管要加强基础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管的义务,提倡人民群众积极举报不良生产企业,建立快捷方便的食品安全反映渠道,改变单一的政府监管模式,调动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使得不法生产企业和人员得到及时的法律惩罚。

2.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各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机制,有效的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很难短时期内建立一个综合的单一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因此应加大各个监管机构的协调力度,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不同级别的监管机构之间以及监管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解决其中的监管冲突与监管空白,构建一个较为综合的监管体系,可以建立国家级的食品安全机构,专门负责协调与沟通各主管机构,制定食品安全保障制度,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其次,对于食品安全生产各个阶段的监管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划清职责界限,并且把各个监管部门统一于一个整体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善食品安全监管交叉或者是监管空白,处理好各个监管机构的衔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制,也是深化食品安全机构改革的必然要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督以及落实执行,能够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分的保障。

2.3提升食品检测水平目前,我国的食品检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改变传统的检测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我国食品检测的水平。通过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或者是先进的技术,加快提高我国检测设备的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检测的前沿技术研究,对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以及违禁化学品的快速检测能力能够明显的提高,另外还应建立起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对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反应和处置,把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全国共享,形成多部门的联动配合机制,及时记录和反馈食品检测结果。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达到与其他先进国家的食品安全高标准,改变我国标准制定落后、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局面。3结言

食品安全监管是以消费者的健康为核心,要能够有效的监管食品生产、流通等各个阶段,充分发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责。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升食品检测技术与能力,落实相关的食品检测标准和监管法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1]龚晓菊,洪群联.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篇5:村级集体资产监管的问题与对策

洪勤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管理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于日益庞大的村级集体资产的监管,越来越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焦点和热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度设计较为健全,执行落实不够有力。自推行会计委托代理制以来,各地大多制定了配套的制度,对村级财务的方方面面作了相应规定,应该说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已经比较健全。但是由于各村情况千差万别,村干部对制度作用的认识程度不同,有关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也缺乏督查机制,导致很多制度在出台后只能挂在墙上、留在纸上、说在口上,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严格执行。目前许多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大额工程项目手续不完备、现金长短款及库存现金超限额、银行多头开户、村财务印鉴保管不规范、交账不及时等现象,如果听之任之,很可能会引发或导致一些重大财务事故。

职能设置较为完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和会计对村级财务都具有监督职能,但在现实中两者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威信不高、文化程度低等问题,无法有效对村干部进行监管,有些责任心不强的理财小组成员甚至长期外出,严重影响正常的监督程序,导致有些理财小组虚有其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目前的会计队伍也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村级事务中地位不高等现象,大部分会计虽然名义上有监督职能,实质上往往只是停留在帮忙“代记账”阶段,没有真正发挥好“内当家”的作用。

企业化管理较为普遍,实际运作不够规范。不少村集体办有经济实体,并且大多注册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或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由于这些村企业是独立法人,财务往来又比较多,往往成了监管不到的盲区和事故高发地带。调查表明,有些村为了达到村级财务“零接待”的目的,把接待费用转移到村企业的账目中隐藏消化。还有些村企业自身关系尚未理顺,又新设立一些子公司,造成村里财务关系错综复杂,内部管理十分混乱。

审计监督较为经常,跟进查处不够到位。按照“三年一轮审”的要求,农经部门要经常性组织力量开展针对村级财务的审计,但由于自身人手有限,这类审计往往由镇(街道)财务人员具体实施。如此一来,审计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是同一批人,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方法,也缺乏必要的处理处罚手段,最后只能沦为走过场,即使部分村审计查出问题,跟进处理的力度也有限,很难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队伍建设较为完整,素质能力不够适应。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对村级会计的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村级会计这支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兼职现象严重、专业基础不扎实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引入新鲜血液,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应对的路径举措

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培训,积极培养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主要领导主动照章办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监管工作其实是帮他们挑担子、担责任,纠正一些村干部认为“制度是束手脚、监督是找麻烦”的错误认识,让村干部在思想上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监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落实监管制度。“有制度无落实”,是当前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监管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务必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每个村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好现有的会计委托代理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票据和印章管理制度,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村内事务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以及财会档案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健全制度。

实施全程跟踪。要进一步加强对村企业投资经营的监管,必须全程跟踪,系统把握,切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除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外,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对外投资业务各环节的相应记录或凭证,对审批文件、投资合同或协议、投资方案书、对外投资有关权益证书、对外投资处置决议等文件资料,实施严格管理,明确各种文件资料的取得、归档、保管、调阅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规定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同时,加快建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监督民主、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找到一个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

收益恰当分配。收益分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家、集体、村民及所有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应按照“大部分用于生产发展、小部分用于集体福利”的原则,按下列顺序分配:一是提取公积公益金。公积公益金用于发展生产,包括转增资本和弥补亏损,也可用于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建设,提取比例原则上应占可分配收益的30%以上。二是提取福利费。福利费提取的比例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有关政策规定确定。福利费的使用应坚持先提后用的原则,严格限制在提取数额内,不得超支。三是向投资者分利。村集体经济组织向投资者分利,体现互惠互利的原则,分配的比例应按合同或协议的规定,结合经营情况确定。四是社员分配。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进行上述分配之后,对社员进行分配,以体现社员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集体经济实力较薄弱的村可以暂不进行分配。五是其他分配,如以工补农等。

强化队伍建设。稳定和配齐镇(街道)农经工作人员;选好、配足镇(街道)会计代理机构代理会计,实行持证上岗,并切实保障其工资待遇;稳定村出纳或报账员队伍,出纳或报账员不得由村级组织负责人兼任,也不得由村主要干部的直系亲属担任,其任免和调换须经镇(街道)农经管理部门审核。要定期组织对镇(街道)农经干部、代理会计、村干部、村出纳和报账员进行政策辅导和业务培训,镇(街道)要积极开展对村理财小组社员基础财务知识的培训,增强其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保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抓好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监管的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编入工作计划的目标责任管理内容。各镇街道至少应确定一名党政领导主管农村财务,经常听取农村财务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根据群众的反映,对村级财务进行及时清理,对清理出来的经济问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各级农业、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狠抓落实。农业部门要牵头履行好农村财务主管部门职责;财政部门要合理保障规范化建设和镇街道会计代理机构工作经费,积极支持村级财务管理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项目建设;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查处财务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为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监管的规范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篇6: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不稳定,潜在的安全危险就越大,难以把握事故防范主动权,安全事故发生的随意性很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特别是2004年郑煤集团的10•20事故(死亡148人),我省铜川陈家山煤矿的11•28事故(死亡166人),这两起矿难再一次用血的教训给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做为一个基层安全生产工作者,肩负的职责不得不引起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我认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六个落实难问题,直接影响困惑着安全生产,甚至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顽症”。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难。尽管每年各级领导都与基层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上存在好多问题,一是缺乏有效性。有的领导签订责任状是为了推卸责任和应付上级的安全检查,“空”对“空”,有的根本说不出所签责任状的内容。二是缺乏对等性。缺乏双方约束机制,制度中只规定下级应怎么做,应负何安全责任,而未对领导规定应做什么,缺乏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三是缺乏可操作性。有些责任状由于不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而是照抄、照搬、照转,开传达室,千篇一律,没有可操作性。四是缺乏监督性。责任状签完后,有的人就把它束之高客,中间没人监督,成了一纸空文。五是缺乏责任追究的严肃性。政府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和全局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明确分工,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在此基础之上,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这才能抓好落实。

——无形的工作落实难。这里说的无形的工作,是指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安全氛围的建设等。这些工作没有具体考察的硬杠杠,落实起来也比较难。有些单位和领导抓工作,存在着重有形轻无形、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有形工作与无形工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有形要靠无形支撑,无形要靠有形体现。因而,抓有形工作,要着眼于无形建设;抓无形的工作,要注意通过有形的东西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抓无形的工作更为重要,因为无形的工作往往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如果抓不好,有形的东西就难以巩固和发展。比如,我们抓安全生产意识,既要抓各种安全会议精神落实,更要抓教育培训,抓安全氛围建设,下功夫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技能,防止事故。

——安全投入落实难。安全投入与产出所反映的形式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不同,它可能以一个地区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信誉的提高等多种方式体现,时效长、见效慢。党的十六大指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保障程度低。目前我国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安全投资占gdp的3.3%。据调查,2003年全国仅煤矿安全投入欠帐就高达500多亿元。各级政府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进安全投入方式。建立机制鼓励全社会对安全设施进行投资,特别是对治理重大事故隐患的投资,科学论证实施隐患治理的投资回报,鼓励企业自觉治理,让业主感到这一投入就象生产原料的投入一样,是能增值的。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有效保障安全生产,是当前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紧迫任务。

——经常性工作落实难。在日常工作中,总有一些人认为只要不出事故就可以,经常性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做起来费时费力,因而麻痹松懈,使工作落不到实处。常常表现在听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落实起来几乎不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人们对本行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结晶,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但在经常性工作中,不少人把安全制度、操作规程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一些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总被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弄成“兵马未动,电话先行,检查组所到之处,自然是一派‘优美’景象”。如此安全“简查”岂能识“庐山真面目”。

——指导性工作落实难。指导性工作,一般指上级仅提出原则性要求、下级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的工作。这些工作灵活性大,干好干坏似乎都“关系不大”;同时,要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是件不容易的工作。正因为有难度,有时更显得重要。因为上级部署的许多重大工作都是指导性的,不可能那么具

体。比如,各级政府要考虑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总体规划,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等。怎样抓好这些指导性工作,要靠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落实,上级只能提出总的要求。但这些工作都事关安全生产的全局和根本,如何高度重视,一丝不苟抓好落实,这给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难题。

——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难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一些影响生产经营单位深层次和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实难。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水平低。从全国的安全现状看,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明显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大量非公有经济的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事故频发。随着承包、转包、租赁等经营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日益突显。二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2001年以来,全国相继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覆盖全国的安全监管网络正在形成。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员编制数量相对较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经费普遍紧张,车辆、设施、办公条件等也相对较差。由于这些问题及因素的存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体制不顺,执法主体不清。部分主管部门把执法、处罚当成创收的手段,见责任就躲,见利益就争,致使《安全生产法》难以实施到位。四是腐败行为增加安全生产监管难度。有些地方干部直接参与办矿山,或者收受贿赂,上下勾结,充当保护伞,致使一些违法生产经营活动、非法业主有恃无恐,增加了行政执法部门监督管理的难度。

安全生产自古以来就是头等重要的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不仅仅是生命的保障,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发达程度。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安全生产摆在相当于国策的地位。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就把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到今天《安全生产法》及其配套法规、条例出台,通过法律确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和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尤其是2004年元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进安全生产工作决定》出台及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的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批示,又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提高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进一步阐明了安全生产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安全生产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解决“六难”,在全社会迅速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氛围,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首先,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

其一,安全生产的本质特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一致。“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安全生产涉及千家万户,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利益的头等大事,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利益,安全生产的本质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安全生产的本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完全一致,应把确保安全生产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

其二,安全生产是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看是否有安全感,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创建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安居才能乐业,小康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是劳动者的生命健康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社会。小康社会的标准,不仅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更要反映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环境上,安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只有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切实得到保障,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感,不能安居乐业的社会,绝不是小康社会。

其三,安全生产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安全生产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与经济是“和平与发展”当代社会两大主题的具体表现和任务,两者的辩证关系应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和对立统一的。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生存所需同时,必须采取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来解决劳动生产和不安全因素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命危害,经济与安全是社会发展产物,都是为人服务,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二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安全生产是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是生产前提和保障,安全也是最大的节约和效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而减少安全投入,其结果是节省了安全成本,换来了安全事故,痛定思痛后又亡羊补牢,然后重蹈覆辙,始终摆不脱“事故——警惕——放松——事故”这个安全事故规律的怪圈。

其四,安全生产是以人为本和保护人权的具体体现。生命权是人身得到保护以免遭伤害的权力,是人权最重要的内容,讲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人的尊严和权利高于一切,任何经济、社会活动必须首先服从于保障基本人权这一目标,人权优先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时尚,普遍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安全第一”的企业文化。现在西方国家谴责中国人权的议案,有51%来自安全生产,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

其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追究“追”到位。所谓“安全生产责任制”简单表述就是“居其位,谋其政”,“谁主管,谁负责”,它是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庞大系统,涉及到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监察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工会、企业职工等,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的本质是实现人——物——环境之间相互协调,极其复杂,互为因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安全生产工作好似天网,笼罩四野,覆盖八荒,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概莫能外。只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守土守责,协调一致,使安全生产工作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自上而上签订责任书是可行的、有效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通过目标分解,明确职责,同时各职能部门要严格督察,严格考核,把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要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要完善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明确否决范围、否决对象、否决程序,这种制度应该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重要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是实实在在,便于操作、检查、考核,努力营造一个“严、细、全、实”工作氛围,要建立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度,把责任追究在隐患检查整改环节,体现“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如果没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缺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责任书签的再多,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责任书成了“责任疏”,在不良的思想意识下,签订的责任书不但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有时还易造成领导之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签订责任书,不仅仅将责任书写在纸上,而要将责任刻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有了责任书并不等于就有了强烈的责任心。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落实保障制度,如责任制跟踪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严格责任追究,追究责任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如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就是纵容失职渎职和犯罪。

再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坚决遏制“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这一安全生产工作的“顽症”。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法人和劳动者四个层面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切实抓好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受训人员由被动培训向主动培训转变,实现培训部门由形式培训向效果培训转变,实现由随意培训向依法培训转变。三是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对违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要坚决进行舆论监督,抓住典型,跟踪报道,举一反三,以儆效尤。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责任追究。大量安全生产事故惨痛的教训是,安全生产投资不足,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这项规定从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上形成了一项法定义务,明确了一项十分重要的责任。而核心是拿起法律武器对那些冒违法之风险、视法律为儿戏、漠视人的生命,为了名义上的业绩而牺牲安全,为了利润而牺牲劳动者的生命,将必需的安全生产投入变成了自己额外利润,对这样危害劳动者、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追究责任,这是当前安全生产立法的职责。否则,将严重损害安全生产基础,忽视基本的保障措施。

——重检查,严查处。有了领导负责,有了责任制度,有了教育培训,并不等于安全生产就万事大吉,由于企业领导、一线职工长期处在同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中,思想容易麻痹,工作容易松懈,对一些事故隐患容易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因此,要把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当做为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一丝不苟地抓落实。另一方面,设置有效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警系统,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事故,必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得到追究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配机构,建机制。机构建设包拓领导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要求大中型和高危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小型生产经营企业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通过建立统一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各级领导心上,挂在管理者的口上,落实到一线职工的行动上,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安全生产设置有力的组织防线。同时,各级政府要给予安监部门支持,从经费、人员、安监装备等方面,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增强安全管理力量。

最后,要认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职责,抓好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对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是法律赋予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做为各级安监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责,全面性的、全局性的、全方位的实施监管,笔者认为其功能和内涵应当是: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立规执法,组织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宣传培训,统计分析,通过反馈,调度综合,其具体应坚持“三到位”和“三不”,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做到“八个促进”。

“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是履行职责要到位。凡是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和同级政府赋予的综合监管职责,都要通过努力,逐项得到落实,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三是工作措施要到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或者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检查、协调、指导,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抓好落实。

“三不”: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就是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细、管实、管出水平、管出成效。并要努力做到超前思维、超前谋划、超前动作、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不依赖别人、不顺水推舟、不被动应付。不越位,就是决不能把不该管,实际上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揽在手里,不能超越职能权责做事。应真正做到“两放”,即:属于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安全监管部门应该放手;属于下级部门该做的事,上级部门应该放权。不错位,就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与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不能取代他们直接的、具体的、日常的、专业的监管工作,要把安监部门负责的直接的、具体的监管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做细、做深、做实,不推诿、不扯皮;要与生产经营单位分清职责,不能替代他们去抓其内部的安全管理。

“四个转变”:一是要转变观念。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同志,应增强人本观念,增强必胜信念,增强创新观念,增强服务观念,增强全局观念,增强责任观念,淡化权力观念,树立安全也是政绩,安全有利发展,安全就是建设,安全也是大局,监管就是服务,执法就是权力等正确的安全观、政绩观、发展观、全局观、权力观和服务观。二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要从过去重事后查处,转向重事先防范;从重治标转向重治本,从重眼前转向重长远;从重部署转向重落实;从重政府推动转向企业自动上来,真正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三是要转变工作方式和手段。要把监管方法和手段从一般性的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转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综合监管的科技含量上来;从过去以行政型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监管,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规范各方面的安全生产行为,把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上来;从单纯依靠集中整治转向既抓集中整治又加强日益监管上来;从注重事后验收把关和监督检查转向注重事先控制,搞好安全生产许可,把住市场准入关口上来;从注重一般号召、平铺推动转向突出重点,培育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上来;从依靠高压看管转向建立长效机制上来。四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重实际、鼓实劲、做实功、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综合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创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把综合监管工作抓细、抓实、抓好。特别要研究治本之策,着眼于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问题的研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发展。

“八个促进”:一是促进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指示的全面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和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三是促进部门安全监管工作的加强;四是促进安全生产专项整台、企业安全状况的评估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促进安全投入和科技进步力度的加大,提高本质安全程度;六是促进整个综合监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加强,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水平;七是促进全社会安全氛围的形成,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和支撑体系的完善。八是促进安监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各行各业和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的全面加强,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要讲求实效,核心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达到“八个促进”,这是检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用其审示、衡量和考核我们自身的工作。通过以上工作,逐步建立并形成完整的、合理的、顺畅的安全监管体制架构,并在这个架构上,向横向拓展,向纵向延伸,形成部类齐全,软硬结合,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体系。

上一篇:独角仙的800字作文下一篇:小学英语音乐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