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2024-05-06

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共10篇)

篇1: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XX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教案

(人教版)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观念。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四、时安排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

2时

千米的认识

2时

吨的认识

3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

厘米

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生: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教师直接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新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3、提出学习目标:)1分米有多长?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

2)1分米等于几厘米?1米等于几分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展示内容

、小组内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2和“做一做”

2、全班展示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分米与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汇报桌的长、宽、高。

举例说明长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二)活动过程、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收集信息(优生的创新做法,学困生的错例)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书本第6页第5题。

2、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3、书本第6页第6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这节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

篇2: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保康镇中心校

赵艳艳

一、集体备课的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3、认识米

用米量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两个月的暑假可能让学生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整体和个别共同关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突破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五、单元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亲身体验法、讲授法、观察法为主,学法以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为主。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课堂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分层次向学生提出要求。

六、单元教学准备:

主题图、1角硬币、曲别针、正方体、米尺。

七、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课时)

3、认识米

用米量„„„(1课时)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1课时)

八、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功身体会感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直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篇3: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它明确提出在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要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宽广、更扎实。因此, 复习课要“面向未来”, 有知识增量, 有技能提升, 有思维深度, 使其充满活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期末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让复习课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想 】

《长方形、正方形 》这一单元安排了5道例题, 分别是认识四边形,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笔者与实验稿教材进行了比较, 发现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 它需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 总复习时安排了一题:“长6厘米, 宽3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 ”这与例题5紧密配套, 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笔者觉得期末复习时可以抓住这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出新的图形, 找到相关数据, 计算出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单个长方形周长的两倍, 而且由于拼法不同, 周长也就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少了两条宽或两条长, 以此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逐步把这一现象与规律和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适当延伸到其他数学知识点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魅力与生命力。

【教学实践 】

一、自主练习, 梳理单元知识的要点

数学复习课, 首先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梳理,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脉络。 课始, 笔者出示一张长6cm、 宽4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白纸, 设问:当看到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你能想到什么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图1) 。 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由两个基本的图形入手, 这样既简洁又快速, 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所学知识, 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比较辨析, 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现象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 笔者继续提供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如果把这两张正方形白纸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草图 (图2) , 明确不管是竖着拼还是横着拼, 它们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均为 (6 +3) ×2 =18 (cm) 。 此时, 笔者质疑:为什么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是24cm, 拼成后的周长是18cm?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发生变化是因为减少了两条拼在一起的公共边, 就是2条3cm的边长, 因此, 也可以用3×4×2-3×2=18cm进行计算。

随后, 笔者再提供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与刚才那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拼在一起, 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独立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 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学具摆放很快猜出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原来两个独立长方形周长的和少8cm或12cm。 其理由是:减少了两条宽也就是4×2=8 (cm) (图3) ;减少了两条长6×2=12 (cm) (图4) 。 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原长方形周长的和是: (6+4) ×2×2=40 (cm) , 把宽拼在一起 (图3)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6+4) ×2=32 (cm) , 即减少了40-32=8 (cm) ; 把长拼在一起 (图4)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4+4) ×2=28 (cm) , 即减少了40-28=12 (cm) 。

通过验证, 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 笔者设疑:是否必须采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少多少厘米?通过讨论、交流, 进一步明确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只要知道减少拼在一起公共边的长度, 就知道了拼成后图形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在此基础上一并呈现拼组后的3组图形, 组织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均有一条公共边, 减少拼在一起的两条边。

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方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新图形后的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求拼成后新图形周长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去公共边×2的长度; 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拼成后的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图形的周长和的关系, 逐步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

三、分析推理,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通过刚才的分析与验证, 学生对拼组后图形的周长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于是, 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图形 (图5) , 要求是这5个图形都由一些同样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 拼成后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的几个图形的周长总和相比少了多少?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知道每一个图形分别少了多少。接着, 笔者质疑第 (1) 、 (2) 两个图形的周长情况, 学生根据这两个图形均由3个正方形拼成, 而且均少了4条边长, 发现这两个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 但周长是一样的。

为进一步研究周长的变化,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笔者随即出示以下一组图形 (图6) 。 要求是下面7个图形都由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 想一想, 哪些图形拼成后周长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了拼成后周长一样的图形和周长不一样的图形。

生1:第 (1) (3) (4) (5) (7) 是一样的, 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但都是把长方形的宽拼在一起, 也就是少了2条宽的长度, 所以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第 (2) 是少了2条长, 第 (6) 少的是两个长的一部分, 不确定具体少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接着, 笔者出示教材第86页内容 (图7) :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样拼, 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组织学生回忆当时是如何研究这个题目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方法知道小军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 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1:现在我知道了小军这样拼在一起的图形少了30条边长, 而小军拼成后的图形少了44条边长, 小华少了48条边长, 所以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2:我发现只有拼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图形, 它的周长就越短, 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它的周长就越大。

生3:我发现, 还是直接算来得比较快。

师:刚才有同学说拼成的长与宽越接近, 周长越短;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周长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 认为其中的道理还是减少的边的多少决定了拼成后图形周长的长短。

师:刚才有同学说, 还是直接算来得快。在这个题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但利用边减少的条数却能说明拼成的不同图形有不同周长的原因,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述环节中两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题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减少了什么, 减少了多少?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通过分析边的减少来分析拼组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有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让学生回头来看曾经研究过的课本中的例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情况与减少的边的多少和减少什么边有关, 解题思路进一步拓展, 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延伸拓展, 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两个基本图形的拼组到多个不同图形的不同拼法, 学生对拼组图形的周长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拓展, 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为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 笔者出示一道在网络上广泛讨论的题目 (图8) :由A、B、C、D四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成, 这四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是18厘米。 请问, 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认为: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在长方形A、B、C、D的拼组过程中, 图形A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图形B、C、D同样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少的边刚好是大长方形的周长, 也就是18÷2=9 (cm) 。

生2:我们小组赞同他们的方法,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地知道, 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图吗? (可以) ……

随后就出现如图9的图形。 通过这个小组所画图形的呈现, 学生直观地发现:外面一圈的长度与拼在一起的公共边的总长度是一样的, 就是把四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18cm平均分成了2份, 即9cm。 接着教师追问, 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看什么? 到了这里, 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就是要运用“减少公共边的条数、长度”的知识点。

课堂上,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已学的知识, 还应让学生体验学习此知识的价值,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 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 有3个正方体 (图10) , 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 如果按图11拼在一起, 要减少几个面?

(2) 苗族千人长桌宴, 如果一张方桌每边坐4个人 (图12) , 那么1000张方桌 (图13) 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第一题让学生感知不仅长方形、正方形可以拼组, 同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拼组, 它的拼组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息息相关;第二题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拼组还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餐人数的变化与桌子拼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这两道题的呈现, 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

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时要先把书“从薄读到厚”, 然后再“从厚读到薄”。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 特别是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复习时从梳理知识到知识构建, 再到延伸拓展与方法提升,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读书理念。 笔者认为:要让复习课能吸引学生, 不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回忆知识, 更应创设情境设计一条思维训练的主线。通过情境的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使并不紧密的题目变成 “一条线”, 使复习课在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中, 当教材中出现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时, 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 及时捕捉住这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中, 笔者以例5和总复习的练习题为引子, 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组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从基本图形的特点、周长计算, 到图形的拼组, 再到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规律, 最后到运用这一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紧紧抓住了思维发展的主线, 构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篇4: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篇5: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备

主备人: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有三篇精读文,一篇略读文,有的讲对植物有趣的观察和发现,鲜花什么时间开放;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实验,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能;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却玩出了大名堂;有的讲怎样巧妙地找到骆驼。在观察中要细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观察,在玩中发现,才能取得既有快乐又有收获的效果。本组文,学生以文为载体,说说写写,增强写生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生字。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写观察日记。

三、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前或后查收找资料,拓展学习内容,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四、时安排

13《花钟》

2时

14《蜜蜂》

3时

1《玩出了名堂》

3时

16《找骆驼》

2时

语文园地四

3时

总计

篇6: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三篇精读文、一篇略读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应南疆优美风景、丰富物产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语文园地六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五个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这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做些习作方面的提示。这次习作要达到是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教学目标:

1、本单元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有31个,会认的生字有2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必须弄清它的音、形、义,会认的字只要能读准字音即可。另外还要有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理解文内容,体会文的表达的

结合文重点进行与理解词语相关的练习,如组词、填空或仿说句子、仿写句子等;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若干次。结合单元综合练习在班级中开展有关城市标志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次。

4、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和自己想去的地方。

重点、难点:

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是理解词语的意思。难点是了解祖国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时安排:

21、古诗两首

3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3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3时

24、东方之珠

语文园地六

3时

共计:

篇7: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一去二三里》是一首优美的古代童谣,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这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为此在写字前应先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每一个汉字。写好“一”、“二”、“三”、“十”这四个字则是本课的难点,为此,应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

2、《口耳目》这是一篇象形字归类识字的课文。本课识字体现出了一些汉字构字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认识的规律。所以本课时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萌芽,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情境中读读、认认、贴贴、说说。比如说学习“目”吧,可以在课前画出眼睛的实物图,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让学生知道“目”即眼睛)把你认认识的字贴在实物画的下面。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3、《在家里》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一课,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孩子门喜欢的卡通人物(小新、香玲、甚至奥特曼)邀请他们到我们家里做客,我们向他介绍我们家里的布置:如哪是沙发、茶几、台灯、电视……相机出示我们事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这样在游戏中让学生一高昂的热情来认识生字。另外学习了课文以后,要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的道理。

4《操场上》以体育活动为主题,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分体育活动,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带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小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5、《语文园地一》有七项内容,分别是巩固汉语拼音、认识反义词、复习要求认识的字、复习和拓展词语、读句说句、认读姓氏字和背诵古诗。

6、《有趣的游戏》是口语交际课文。在我们童年时每个人都做过游戏,有趣的游戏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让我们交上朋友。图上画了三种游戏,老鹰捉小鸡、贴鼻子、丢手绢。教材用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提示学生游戏指的是两个以上的集体娱乐活动,从图上小朋友的神情让学生觉得这些游戏多么有趣,激发他们把自己做过的游戏介绍给同学,同时向别人学做自己不熟悉的游戏。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2个生字,会写20个字,认识7种笔画和4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4、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5、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6、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7、能够正确区分声母和韵母。

8、认识反义词,把认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会说“谁做什么”这样完整的句型。

9、背诵《咏鹅》。

10、口语交际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学生能把自己做过的游戏说出来,交流感受,学习提问。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一去二三里》。

难点: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景色美,感悟汉字的形象性。

四、教学思路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

五、教法学法

(一)识字方面

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使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进行识字。”

(二)写字方面

1、要抓好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课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进行书写指导。

(三)《语文园地一》中第一项“我会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读读声母表、韵母表,再讨论讨论怎样才不会漏掉

(四)、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在口语交际课上的教学目标是引导观察游戏的过程,情境中产生口语交际的愿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大方、简单地说出自己做游戏的过程和心理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互相交流,学习询问。

六、课时安排

一去二三里 3课时

在耳目 2课时

在家里 2课时

操场上 语文园地一 有趣的游戏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画》、《四季》、《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5篇课文,《语文园地二》和一个口语交际《我们的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50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和9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背诵第一、二、三、四课课文。

3、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农村的变化,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三、教学提示:

《画》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1、在教学生字时,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走之的基础上,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认识“远、近、还”等字。写字教学时,笔画比较简单,主要是学习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教学时可以用一根彩色的电线展示这两个笔画的变化,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这两个笔画均为一笔写成,并提醒学生折角要写的圆润。

2、理解诗意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不必拔高难度,让所有的孩子都理解。只要大多数孩子能够说得上来就可以了。

3、本课课后安排了说反义词的练习,在《语文园地一》里面已经有了这个内容的练习,而且现在我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前期教育都非常的上心,对于一些常接触的反义词,比如说大小、多少、黑白等,学生们应该都掌握的很好,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出一些他们知道的反义词,加深对于反义词的掌握。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

1、本首诗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在句型上都是采用了“谁怎么样,他对谁说:„我是谁‟”的格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在本课写字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写好“口”,让学生认识新笔画“横折”,可以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写江南秀丽的景色,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本课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

1、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书本上现有的教学资源,有条件地还可以运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中的两处语言训练点:一处是“两岸树木密”,让学生懂得“密”在此处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长得密?”使学生地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同步。第二处是“绿油油”这种格式的词语是第一次出现,也可进行拓展训练。

2、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安排的内容是用本课要认的字口头组词,这种类型的题目是第一次出现,在教学中可以再适当的让学生进行扩词的训练。《哪座房子最漂亮》是一首诗歌,第一句、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

三、四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生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

1、本课中出现了“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这种叠词的形式来描写赞美房子的漂亮和宽敞。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个语言的训练点,来引导学生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体会叠词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找个朋友进行词语的搭配。

2、课后还可以以“我们的----最……”为题进行说话练习。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切、和谐。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宜孩子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1、本课首次出现了自然段的形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格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段,从另起一行,开头空两个这样的格式上让学生感知自然段。为了便于阅读,可以建议学生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这样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就会一目了然。

2、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读读说说”的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在教学中可以先读读左边的部分,感知四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再仿照左边的例子把短语补充完整。既要积累词语,又要恰当运用。

《语文园地二》共有六项内容,包括分辨字音、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

1、“我会找”主要是练习对字的偏旁归类,要求把带有三点水和走之的字找出来,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再说说,自己在课外所认识的带有着两个偏旁的字,全班进行交流。

2、“读读说说”中安排的练习是学会句型“什么地方有什么”。在教学中可在学生读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再练习说一说。

《我们的画》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即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一内容。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识字认字为主,由五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所安排的课文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典范、文质兼美,有利于全面发展儿童的语文素养。其中《静夜思》是抒发游子月夜思乡的古诗,《小小的船》、《影子》、《比尾巴》是现代儿歌。《阳光》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生机与美丽,讲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教学本组教材,要以情入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寂静的夜晚独自思考,感受李白的思乡情绪;欣赏月夜的美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上月球,给星星做伴,和月亮握手;沐浴在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观察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在阳光下做踩影子的游戏在欢乐的气氛中;和小动物一起游戏,玩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由的感受、思考、表达、创造。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读”为主线,在充分的读和背中悟情,积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吸引。本单元教材是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走进大自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上课时只要创设有声、有形的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54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美观的书写18个生字,认识一些新笔画和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借图识字,理解图意,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了解影子和动物尾巴的特点,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五、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地书写生字。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3、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逐步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六、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方面去掌握。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运用多种方法来学,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记得也更牢了。

2、充分利用教材中精美的图画、儿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本单元,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通过自读课文、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接龙读、赛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

七、教学环节

6、静夜思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3、引入课题,齐读课题。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三)、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四)、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五)、指导写字。

(六)、拓展延伸。

7、小小的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喜欢猜谜吗?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你们喜欢看月亮吗?你们看到的月亮是怎么样的?

2、解题

在晴朗的夜晚,有这么个可爱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天上,该多美呀!难怪我们小朋友都喜欢看月亮。有位老爷爷还特地把我们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师领读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听课文边看图,想:课文是怎样描写月儿的?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一起找好在课文中的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准音。

4、检查阅读情况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四)、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8、阳光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太阳从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冉冉升起,由红彤彤逐渐变得亮晶晶。你们看,红红的太阳照亮了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

1、小组自由学习课文。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评议。

3、同桌读。(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就给同桌画上一个红太阳。)

(三)、识字。

这些生字娃娃排着队走遍了阳光照射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看看,它们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一读。

2、同桌互读生字卡片。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联系实际理解“阳光像金子”,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B、指导朗读。

2、学习2、3、4、5自然段。

3、指导朗读。

(五)、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学生观察后,自由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范写,生写。

2、展示学生作业,点评。

(七)、扩展活动 说说阳光可爱吗?为什么?

9、影子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看着是我不是我,我去踩它它不躲。一举一动都像我,我走哪里它跟着。

2、揭题,生齐读。

你见过影子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时候能见到影子?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三)、充分朗读,感悟课文

(四)、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五)、写字指导

(六)、课外延伸

10、比尾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看,(出示森林图片)这是森林王国,今天在这里将举行一场有趣的比赛,你们要认真听,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

(二)、猜谜语,识字

1、教师说谜语: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

2、学生猜谜语,猜对后,出示小猴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细读课文,理解词句

(五)、师生互动,背诵课文

(六)、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七)、拓展练习

八、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识字时,要尽量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牢的记住生字。

2、注意采用多种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扶、放结合,要大胆的放、巧妙地扶,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培养学生爱学习、乐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1.《比一比》:本课展示了美丽的农家小院,美丽的生活场景。主要通过对小院里具体事物的比较,展现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

2.《自选商场》:本课是看图归类识字课,通过图画帮助学生了解自选商场,根据情境图配备有关介绍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及其优点的短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认识更多的字,了解更多的知识。

3.《菜园里》:本课也是看图归类识字。通过看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蔬菜的名称,在朗读中丰富学生对图中蔬菜名称的认识,巩固生字新词。

4.《日月明》:本课通过三字一顿的韵文,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5.语文园地四:有五项内容,分别是:认带有相同偏旁的字,已复习巩固认过的字;读标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比较形近字,巩固写过的字;读句子,让学生感知“越……越……”这种句式;读背古诗。

6.我会拼图(口语交际):本课是一次制作交流。图中一个小学生正坐在桌前用圆形纸片拼图,还有三个已经拼成的图画,这些图既提示学生圆片的使用方法,又启迪学生开动脑筋用圆片拼出各种图形。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单元5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认识“竖钩”、“卧钩”两种笔画,“提土旁”、“女字旁”、“竹子头”、“风字框”三个偏旁。

3.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情感。

5.生活中识字,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识字和写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能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四、教法学法运用:

1.激趣识字。创设情境,走进商场,走进农村,并出示相应的事物名称,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归类识字。出示课文词语,鼓励学生认读,由教师指导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生字。教师归纳识字方法。

3.巩固识字。走进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巩固认读,快乐书写。

4.实践识字。创设模拟超市,将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架设教材与生活的桥梁,倡议学生多在生活中识字。

5.绘本阅读。

五、课时安排:

《比一比》 2课时 《自选商场》

2课时 《菜园里》 2课时 《日月明》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2课时 我会拼图 1课时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简说:本单元教材是以课文为主,主要是以诗歌、童话的形式呈现,五篇课文充满着童趣,赋予较强的时代性。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培养识字兴趣和主动识字的愿望仍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应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感悟,读懂故事,感悟文本的真谛。

本单元总体目标:

1.在识字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在小组中或自行通过语言环境或联系生活经验识字。

2.在阅读教学方面,以多种形式的读唤起学生读的欲望,促进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感悟文本情感,使学生能够在与文本发生思想共鸣之中喜读、乐读,并且主动交流,善于倾听。

本单元体裁分析:

1儿童诗歌: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感情饱满强烈,语言简洁凝练,追求韵律节奏,用分行的形式结构语言的文学体裁,因其强烈的情感抒发和鲜明活泼的韵律而深受儿童喜爱。教学建议:(1)理解语言(2)启发想象(3)体会意境(4)指导朗诵:

2童话:非写实性的儿童文学,是超越现实、束缚和常态的一种文学体裁。

教学建议:注意引导想象,以形象认识为基础,体会作品的思想,作到抓关键语句,理解形象特征,把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语言文字统一起来,并将文本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作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认识童话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进而启发学生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思想。

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文本

三、认读生字、识记生字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三、整体感悟

四、指导写字

五、学习小结

11、我多想去看看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诗歌,从一个山村孩子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故事。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把图画、诗歌对应起来,融儿童情感与文本为一体。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在生活中有的经常见到,经常接触,有的较陌生,因此,认读方面重要的是要利用多媒体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记忆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在阅读文本上,本文较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学生的情感较能引起学生共鸣,但有些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山村情境较陌生,因此,教师要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篇8: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9: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活动地点:原六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郑彩华、王静娟、刘畏军、陆卫娟

活动主题: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主讲人:王静娟

活动流程: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可以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如写古桥的这一段扣住“德高望重”分步展开,先理解这个词,第二步感悟品味这个词,第三步想象拓展——古桥还为人民做了什么?第四步朗读展现。这一课中第5自然段应该也是重点段,语言特别亲切、新颖。

《山雨》主要扣住清晰的线索“雨来、雨中、雨后”展开教学。

《草虫的村落》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这篇文章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到拟人、比喻两种修辞手法。

《索溪峪的野》一文也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野字贯穿全文,山的野,水的野,野物的野,游人的野。文中有许多比较生僻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难点。

篇10: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 *

一、单元教材分析

围绕本组专题,教材选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并安排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安排童话单元的原因: 引导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因此,本组的教学应有总结、提升的性质,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二、本单元学习目标是什么?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三、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1、认读本单元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情境,感受童话中人物的形象,品味童话故事中优美的语言。

3、懂得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从故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

4、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

四、本单元语言训练点

体会童话语言: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注意心理活动的变化。› 巨人的话(生气的、训斥的、疑惑的、醒悟的)› 鸟(依依惜别、不舍、焦急的)› 树(依依惜别、留恋的)› 树根、门、小女孩

› 小木偶(笑嘻嘻的、可怜巴巴的、痛苦的)

› 熊警官(凶巴巴的)小红狐(亲热、假惺惺的)……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通过朗读来指导学生学习童话内教学

教学

容,以此来体会人物形象、心理,并为后面单元写、续编童话做准备。具体如下:

1、如何教学《巨人的花园》?

这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1、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提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对这篇童话所提示的道理,学生的体会可能不太一致。会有多种说法,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要强求一致,也不要盲目提高。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如何教学《幸福是什么》 ?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思想。可以以演童话为线索组织教学。

(1)学生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要求自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如何演好这篇童话,分头阅读准备。(3)学生试演童话。(4)演后交流、评价。

(5)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也可以以讨论幸福是什么线索组织学生学习。①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②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容谈对幸福含义的理解,3、如何教学《小木偶的故事》?

(1)、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加课对文本的理解。

(4)谈谈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后的想法,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然后写下来。

教学

教学

采用恰当的语气是指导朗读童话故事的重点,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这篇童话特点的重要手段。对课文蕴含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可能太大一致,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4、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童话《巨人的花园》所揭示的道理,应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如,对比巨人回来前后花园里的情景: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情景?回来后,又是什么情景?(先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话说;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通过朗读表现这种情景)又如,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变化: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读后有什么体会,或是有什么发现。对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体会可能不太一致,会有多种说法,如“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人不要太自私”,“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5《巨人的花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可以让学生在明白了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深入揣摩自己喜欢的部分。形式上不拘一格,如果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可以与同学合作演一演;如果对童话的语言感兴趣,可以深入读读有关段落;如果对人物形象感兴趣,可以与同学展开人物形象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教师要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以朗读对话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指导朗读时,反复朗读、想象体会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把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况下说话的语气读出来。

6、教学《去年的树》如何指导朗读

采用恰当的语气读是朗读指导的重点,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这篇童话特点的重要手段。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它们是那样的相依、相惜。可是,寒冬来临,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伤感啊!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教学

教学

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坚决、肯定,做出了保证:“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是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三个角色的回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稚嫩些。

五、丛书整合内容

资料袋中对童话的介绍,利用这个资料袋,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童话。可以结合我们语文课外读物——同步悦读落实到位,选读中的《木偶奇遇记》、《小狐狸阿权》等推荐学生阅读,在有充分阅读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最近阅读的童话,并组织学生讲童话故事。演童话:讨论分工、排练,课堂表演。

上一篇:便民服务工作领导讲话稿下一篇:反问句和陈述句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