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成功吗?“阻碍执行职务”的八大原因

2024-04-19

没成功吗?“阻碍执行职务”的八大原因(通用1篇)

篇1:没成功吗?“阻碍执行职务”的八大原因

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安执法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受一些负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基层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受不明真相群众围攻、诬告、辱骂的案件屡有发生,有时甚至遭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拒、阻碍和袭击,严重干扰了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秩序,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一、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发生现状及特点

一是案件发生数居高不下。据统计,2004年至2007年4年的时间,灌南县共发生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36起,其中2004年6起,2005年7起,2006年9起,2007年至今已发生14起,先后导致46名民警受伤、51名民警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

二是犯罪行为逐渐升级。2004年灌南县发生的7起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6起表现为辱骂、撒泼等非暴力方式,仅有1起具有动手情节,但也仅限于对民警的服装进行撕扯。2005年,采用暴力殴打方式的案件猛增到3起,且暴力性明显加剧,先后导致5名民警受伤。2006年7月,灌南县公安局治安大队一名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被5名犯罪嫌疑人持砍刀砍伤。

三是案件类型相对集中。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案件多发于群体性事件,醉酒滋事,阻碍传唤、抓捕,拒不接受检查、盘查等情况。2004至2007年,灌南县发生的36起案件中,因群体性事件引发的8起,占22.2%;因醉酒滋事引发的9起,占25%;因阻碍传唤、抓捕引发的8起,占22.2%;因拒不接受检查、盘查引发的6起,占16.7%;其他情况引发的5起,占13.9%。

四是案件衍生的后果较为严重。阻碍民警执行职务,从表现看是不法分子伤害警察“个体”,但警察是在正当执法和执行公务时遭受的侵袭,本质上是犯罪嫌疑人对法律的肆意践踏。阻碍执行职务案件的再三发生,反映了执法环境的恶化,致使民警的执法思想发生扭曲: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宁可不做也不出错。这种消极思想的存在,严重地异化了民警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损伤了其职业荣誉感,进而削弱了警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阻碍民警执法等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案件多发,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原因:

(一)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因企业改制、工人下岗、劳资纠纷、农民土地被征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都伴随着大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甚至会经常出现人民群众为争取自己的应有利益,与政府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而这时警察作为一支既有行政执法职能又有刑事执法职能的特殊队伍,在处置这些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虽然本着“可顺不可激”的原则,但处置中必然也会受到一些攻击,不仅事中要承受从肉体到精神上的侵害,而且事后往往为了顾全大局还要忍辱负重。

(二)职责原因。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警察同违法犯罪嫌疑人是一对矛盾的主体双方,警察的执法行为必然触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在侦查抓捕、社会管理等执法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导致双方矛盾激化,甚至引发暴力冲突的因素,一旦处置不慎或不当,身处执法一线的民警受到身体伤害在所难免。建国以来,全国共有8000多名民警为国捐躯,十几万名民警光荣负伤。随着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和社会管理职能任务的加重,警察作为执法主体的职业特点自然会引发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对立情绪,安全风险逐年加大。

(三)自身原因。公安队伍数量庞大,人员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训练不足,警务技能不强,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抓捕犯罪嫌疑人、处置警情时,往往奋不顾身地勇敢向前,大胆捉拿,但麻痹大意,忽视违法行为人暴力抗法的可能性,当遭受到突发事件时又往往措手不及。如2007年6月,灌南县公安局孟兴庄派出所3名民警带领4名联防队员抓捕1名网上逃犯时,被逃犯20余名亲属殴打致多人轻微伤。二是部分领导狭义理解“从严治警”方针,为了使队伍不出问题,实行枪支、武器统一管理,基层所、队在平时工作中一般不再携带枪支,而是在抓捕重要案犯时,需经过严格审批才能领取枪支。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危险通常是隐藏在巡逻、走访或抓捕一些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不经意之中。三是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民警休息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基层民警长期工作在打击违法犯罪的第一线上,因为常年得不到休整,积劳成疾。2006年,灌南县公安局民警参加体检,全局348名民警,仅有11%的民警身体完全健康,89%的民警带病坚持工作。

(四)外部原因。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指令民警越权参与非警务活动。今年以来,市局提出派出所恢复常态运作工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使公安民警从非警务活动中解脱出来,但在征用土地、强制拆迁方面一时仍难以解决。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部分政府领导为了一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置生活在最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不顾,置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于不顾,置民警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在政府与业主达不成协议的情况下,在未经法院的合法判决下,动用警力强制拆迁房屋,将公安干警推向了和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对抗的的最前沿,不但使我们的警务工作丧失了合法性,更加剧了群众与警察之间的冲突。

(五)经济原因。受经济条件所限,民警的装备配备保障不足。当前多数地方财政还很难按照警务工作的需要,全面保障公安机关的装备配备。特别是身处在打击违法犯罪第一线的刑警、治安、派出所,辖区大、任务重,但相对装备仍然陈旧。简陋的装备,高负荷的运转,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执法民警的健康权利。

(六)立法原因。现行法律保障机制较薄弱,操作性不强。我国目前仍未将“袭警罪”写入《刑法》,只是对严重侵犯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才依照“妨害公务罪”定罪量刑,而且构成条件十分严格,把民警等同于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缺乏特别保护。而在欧美国家,警察的执法权神圣不可侵犯。立法工作的不健全,导致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正当执法中遭遇无理取闹,被谩骂、殴打、恶意投诉甚至致伤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因侵权人得不到应有的严惩,如今已呈日渐增多之势。

(七)其它原因。一是群众对警察期望过高。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困难找警察”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无论大小事都要找警察,比如自家下水道堵塞、女同志下夜班不敢回家、门打不开等等,把警察看成是万能的。一旦民警在解决处理某些事件中,不能满足其要求,或不能达到其目的时,便对警察的信任度一落千丈,甚至产生怨恨情绪;二是一些部门对公安工作重监督轻保障,重处理轻保障。个别部门和领导在查处涉警问题上,存在先入为主思想,从严处理有余,保障保护不足。三是个别新闻媒体出于追求轰动效应、迎合部分读者猎奇心理等因素考虑,抓住片言只语未经深入调查就草率见报,甚至虚构夸大事实。2006年7月,一名律师到灌南县公安局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因不满意公安机关的安排,无理纠缠、当场辱骂一位副局长,并与媒体联系,欲歪曲事实,对外宣传,给公安机关施加压力。该位领导从大局考虑,最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向该律师赔礼道歉。此事反映出一名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都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何况是普通民警。

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直接损害当事民警的生命健康、经济收益、精神名誉等权益;二是受侵害的民警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保障,将严重挫伤民警的积极性,个别民警甚至因此出现“工作是领导的,饭碗是自己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想法和做法。三是暴力抗法,侮辱、殴打、诬告等侵犯执法干警正当履行职务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对警察个人的人身侵犯,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威、法律权威的公然蔑视,是司法权威遭受严重破坏的外在表现。

三、建立健全民警执法权益保障机制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执法为民观念。政治思想工作是公安机关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克敌致胜的一个法宝。但当前部分民警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对政治学习教育活动抱着应付走过场甚至抵触的态度。因此,公安机关必须结合当前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和风细雨地做好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观念,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环境,打造和谐稳定的队伍。

(二)依法执法、依法维权,用法律保障执法民警权益。广大民警要树立起“依法执法”的法治观念和“只有维护好自己的权益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的维权观念,认真学法、守法、用法,严格按照法律和工作规范要求执法,并对侵害自己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照法律途径,追究侵权者的行政、刑事法律责任和索赔经济损失、恢复名誉。公安机关和部门领导要大力倡导民警运用科技武器维权。如:配备必要的取证设备,及时取证。一线执勤民警最好能配备录音笔和便携式录像设备,每逢执法,民警可打开录音笔,把执法的全过程都录下来。一旦发生不法侵害事件,肇事者如果耍赖,录音笔就播放全过程,使其心服口服。

(三)完善内部保障机制,强化维权组织建设。公安机关要以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为己任,树立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为目标,建立健全警察维权组织,依法维护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公安机关领导克服先入为主的意识,客观评价民警执法活动,执法行为正确的,要及时确认;执法行为存在过错的,要及时处理相关当事人,做到:做得好的,褒奖;做得不好的,不袒护。客观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配备必要的武器装备。公安机关应调拨专款用于武器装备的配置,特别是保证一线民警配齐防护性装备以及约束性装备。通过配齐配足必要的防护性、约束性装备,确保处置事件中做到有备而来,减少和避免民警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针对目前民警执法水平不高,自我防范技能差的问题。应结合大练兵活动,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比武活动,加强针对阻碍执行公务的查处手段和技巧训练,适时举办民警执法语言培训班,帮助民警了解掌握执法语言技巧,训练民警调解、劝说口才,提高民警辩才和民警当场处置能力。

(五)建立健全警察职业心理辅导制度,增强民警心理健康。近年来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巨大的工作压力,部分民警中已经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的情绪抑郁、精神萎靡,有的神经衰弱、紧张焦虑等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建立心理健康保护机制,借鉴国内外有关行业部门的成功做法,针对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聘请职业心理医生,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及时疏导民警在工作、家庭、生活和情感上因调适不当而引发的不良情况。

(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赢得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一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全面真实地报道对民警进行恶意投诉和不法侵害的案例、事例,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安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先进事迹,对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事实和处理结果及时公开曝光,努力营造民警依法执法的良好外部舆论环境;三是针对诬告陷害、恶意投诉、妨碍公务、袭击民警等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其危害性、违法性,让全社会谴责,达到预防和警示的效果。

(七)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动维权立法。近年来,社会各界日益关注民警执法权益问题,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罪名和制订《人民警察权益保障法》。早在2003年初,全国人大代表就提交了《刑法》中增加“袭警罪”的议案。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审议这部法律草案时有常委会委员建议,在法律明确了警察义务的同时,有必要设立“袭警罪”。为早日实现这个目标,公安机关必须先行一步,积极调研、探索保障、维护民警执法权益的新方法、新路子,完善现有警察法律和制订特别保护法律的立法程序,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民警应有的权利,为维护和保障民警的执法权益提供最有力的法律保护。

上一篇:穿山中心卫生院基药执行情况汇报下一篇:山东之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