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的反义词

2024-04-09

阻碍的反义词(共11篇)

篇1:阻碍的反义词

阻碍的同义词 :

损害

挫折

防碍

障碍

阻塞

波折

阻挠

阻挡

打击

停滞

阻碍的反义词 :

促使

畅通

帮助

阻碍的造句:

1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阻碍就停滞不前。

2广阔的大道上,车来车往,毫无阻碍。

3阻碍有时可以成为成功的动力。

4无论有多大的阻碍,我们都要成立小苗文学社。

5误会只会成为朋友间友谊的阻碍。

6当心阻碍的触发物怎样的情景最有可能让你故态复萌?

7好整以暇,门户之见,会阻碍学术的进步。

8新生的力量如戏彩娱亲,必将冲破一切阻碍,不断取得胜利。

9不管会遇到多少困难,不管会受到多少阻碍,我都会为了理想而坚持不懈的学习。

10紧张起来以后干什么都会有阻碍,学习也会漫不经心。

11商人们抱怨太多的繁文缛节阻碍他们的道路。

12它们确实是松散和骄傲,他们不阻碍就沾沾自喜意见。

篇2:阻碍的反义词

升职加薪这是在职场上的人都追求的,如果在职场上干了几年都没有升职,那么阻碍你升职的障碍是什么你可知道?

以下是阻碍许多职场人士升职加薪的几个障碍:

1.没有创意:只会做机械性的工作,不停地模仿他人,不会追求自我创新,自我突破,

2.难以合作:没有丝毫团队精神,也无视他人的意见,自顾自地工作。

3.适应力差:对环境无法适应,对市场变动经常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

4.浪费资源:成本意识很差,常无限制地任意申报交际费、交通费等。

5.不愿沟通:出现问题时,总是保持沉默,任由事情恶化下去,没有诚意带出问题,更不愿意通过沟通共同找出解决方案。

6.没有礼貌:不守时,常常迟到早退;服装不整,不尊重他人,

7.欠缺人缘:易嫉妒他人,并不欣赏别人的成就,更不愿意向他人学习,没有人肯伸手援助。

8.孤陋寡闻:凡事需要别人的`照顾及指引,独立工作能力差,需要十分清晰及仔细的工作指引,否则干不好。

9.忽视健康:不注重均衡生活,只知道一天到晚地工作;常常闷闷不乐,工作情绪低落;自觉压力太大,并将这种压力传染给同事。

篇3:体育纳入高考将遇到的阻碍

一、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必要性

在我国, 高考考试成绩是决定升学的唯一标准, 这使得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科类的学习, 不太重视体育锻炼已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20年下降。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成绩中, 一方面可以督促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对体育的重视, 引导青少年“主动锻炼”;另一方则可以为未来高速、高效、高强度的工作选拔出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优秀人才。

二、体育纳入高考的阻碍

体育成绩已经成为中考的一项标准, 但将其纳入高考还存在一定的阻碍, 主要有三个方面:大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思想阻碍;学校场地与器材设施难以跟上的硬件阻碍;如何实施体育纳入高考, 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制度阻碍。

1. 思想阻碍

将体育加入中考一直为部分人所诟病, 他们认为像体育这种开放性的学科也要通过成绩来决定好坏, 是在重走应试教育的道路。其实, 素质教育并不反对考试, 适量的成绩的比拼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对于体育也是如此, 通过将中考、高考的升学考试纳入总成绩, 必然会使学校、学生加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尽管国家提出了“阳光体育”等多项加强青少年锻炼的政策与条例, 有些学校也在这一方面给予了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 可还是存在学生不配合的现象。比如, 夏天太热, 冬天太冷, 学生意志力薄弱, 寻找各种借口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也是很多学生反对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原因。将体育成绩直接与升学挂钩, 需要克服学生的思想阻碍, 如果成功也会对学生的意志力起到积极作用。

将体育纳入高考必然会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力度, 但在以往的体育课上频频发生安全事故, 学校和教师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这使得一般学校压缩了单双杠、跳高或者存在激烈对抗的多个具有风险的项目, 体育教师在课上也只能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要将体育纳入高考, 必须先解决校方、教师和家长对体育课安全问题的思想认识。

2. 硬件阻碍和师资匮乏

学校面积受限, 没有足够的体育场地场馆是中小学存在的一项问题。根据普通高中学校田径场及球类场地设置标准, 60班以上的学校需要有占地面积23599平方米的体育场所, 这里还只包含田径场 (含足球场) 、篮球场、排球场和室外乒乓球区。如果要将体育学科上升到高考的高度, 学校还需要有力量健身房和室内运动场馆, 这样算来需要学校有足够大的场地来支持体育活动。并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 在校学生很多, 学校即使具备以上场所, 也不能够满足全校师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 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得不选择在教室学习学科类知识。除缺少场地以外, 很多学校运动场所内的设施不齐全, 有些过于陈旧, 不仅会带来安全问题, 同时有碍于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要将体育纳入高考, 还要解决中小学体育师资匮乏的问题, 使体育课更加专业化, 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学到充足的体育知识以及得到科学系统的身体练习方法。

3. 实施体育高考的困难

术科类考试不同于学科类考试可以在卷面上得出客观分数。学科类考试中由于干扰因素而造成的差异很小, 术科类考试则会因场地、器材的不同对考试者产生影响, 甚至于天气、风向的变化都会对最终成绩产生干扰。

将体育纳入高考如何处理使考试更加公平是家长和学生所担心的。可以借鉴已经将体育与大学入学相挂钩的国家, 如日本、美国的经验, 来制订一套完善全面的体育考试制度, 尽量减少可控制设施 (场地、设备) 所带来的差异。同时可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 (沿海、内陆等) 、不同地区的体育考试项目进行合理要求。

在体育考试实施的过程中, 还有一项对成绩影响至关重要的因素——考官。体育成绩人为影响较大, 一方面是考官评分的主观性, 另一方面是非统一考给人们带来的对体育考试公正性、公开性的质疑, 这也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存在。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制度是难以将体育加入到高考升学中来的。

三、结语

体育纳入高考将会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体质与健康的重要, 让更多学校和教师重视体育教学, 培养出更全面的新时代人才。在提升体育学科地位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阻碍, 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和相关资料的查询借鉴得出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学校建立多功能体育综合馆, 将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等室内项目场馆建设在一起, 减小场馆占地面积, 也方便学生自主锻炼。一句话在体育设备设施上加大投入;二是在体育高考中尽量使用制胜类、得分类、命中类、测量类项目, 而不要采用评分类项目, 减少人为干预。为加强体育高考的公正性、公开性, 可以用普通高考交换监考、考生匿名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温超, 殷亮.普通高考增设体育项目的必要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 (12) .

[2]吴建.高中增加体育会考是利是弊[J].体育教学.2007 (4) .

篇4:《易经》阻碍科学的诞生?

《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思维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进一步使得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

发展近代科学,一定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

《易经》不易。作为“六经之首”,它在产生后3000多年,还被学者“指责”为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诞生的罪魁之一。

当然,更多的人会对这种“指责”进行反驳,试图为《易经》平反。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的论点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争论的中心论点扯出了一个老话题——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有着先进文明的中国萌芽。

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加入讨论的人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压倒,一小部分支持他观点的人士也显示出力量。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

争论的高潮出现在2004年10月23日。这一天,由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和《科技中国》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陈方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等知名人士参加了这次论坛,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尽管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在论坛上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显然没有为这一争论划上句号。

杨振宁:“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在他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李约瑟难题”这一概念,但他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放在他论题的首位。

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至于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杨振宁引用明朝末年大臣兼大学者徐光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徐光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翻译了前六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直至牛顿科学思想的形成。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杨振宁在报告中说。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徐光启的翻译本存世近300年,在中国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杨振宁认为,这显然跟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容易接受推演逻辑有关。

另外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另外,杨振宁认为中医理论中把疾病与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的分类,也是受《易经》理论的影响而来。

报告中,杨振宁还指出《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另两个方面:“《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杨振宁一再强调,他提出这些观点,并没有攻击传统哲学的意思。他对“天人合一”的内涵中更重要的“天人和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董光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似乎是对杨振宁所阐述的“《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三个方面”的一种回应,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董光璧,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言,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第一是从文化的结构和演化来看传统,第二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看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是从如何改变当代中国科学落后的状况来看易学研究。”

然而,董光璧老先生的讲话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有些深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自己也认为,当时参与论坛的听众,恐怕绝大多数不能真正领会他的某些话的含义。

“所谓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在为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找原因,严格讲这不是历史学研究的问题”,在采访时董光璧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造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那么制度问题应该位列第一,因为工业文明时代是制度主导文化的时代。他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他强调,“不要把不成功的原因归罪于自己的祖宗,这会让本来应该负责任的统治者和当事人逃脱责任”。

关于逻辑问题,董光璧说,中国没有系统的逻辑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显然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逻辑有些特征跟西方相比却有优势。“西方有归纳和演绎两大逻辑系统,他们习惯上把从特殊-特殊归到归纳里,一般-一般归到演绎里。中国逻辑的特点在‘特殊-特殊和‘一般-一般的推理,仅从对称考虑也应该有其一定的地位。”

董光璧举例说,中国有互补或者说对称推理,即有阴必有阳,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已经显示了它独特的意义。“我们看看发现正电子的过程,既然发现了负电子,根据对称原理推论,就一定会存在正电子的。”

陈方正:中医药是中国成功的科学

参与论坛的还有一位嘉宾,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教授。陈方正原本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后来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次论战中,他提出观点:由于实用主义的驱使,中国产生了自己的科学,那就是中医。

“中国的主流文化完全是实用的、入世的,它就会促进一种实用性的科学。我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不是没有科学,中国的科学不是不成功,而是成功的,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就是在中医药。”

陈方正还认为,中医药有自己系统的科学理论。“在汉代,《黄帝内经》出现了,《男经》出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出现了,这些书里都有高度理论性的东西,也有实用性的医方。”

陈方正认为,也因为这种实用性思想,它就没有推动力学、天文学、理论数学的发展,因为在古代,这些没有当下的可理解的实用价值。

陈方正还对中医药的“现象学”(根据观测,依凭经验建立模式理论)理论在未来的前景表示乐观。“我们可以举出例子来:现在科学的一个热潮就是基因学,基因不能完全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它,当然,整个基因科学是需要数理科学的支持的,可是它的基本精神是现象科学,是描述性的。这个跟我们中医药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但陈方正也承认,中医的未来可能还是要靠西方的推理性的、逻辑性的数理科学来支撑。

一场永远得不到结论的论战

针对陈方正“中医药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一向温文尔雅的杨振宁激烈地表示:“如果中医药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另外一个与会嘉宾、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钝以及董光璧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都认为,按照现代科学的定义,中医药无论如何都不是科学。“中医药采用的不是那种建立在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培根以后建立起来的近代科学方法。因此,中医不是一种近代科学,而应该归结为传统科学,一种学术传统。”刘钝说。

而针对杨振宁认为《易经》没有推演法的观点,论坛中有听众也激烈地表示反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演化成六十四卦,就逻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推演法。”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从“卦象”而知“吉凶”,这也是一种推演。

刘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拿《易经》算卦,那显然是文化中的一种糟粕,《易经》里面的预测方法跟科学的逻辑概念显然相差甚远。

刘钝认为,杨振宁的三个论点中,其中两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什么好讨论的。“第一个是易经影响中国文化的思路,杨先生用它来解读近代科学在中国缺席的原因之一,确实是这样的。第三个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我也觉得没有错。有争论的应该是第二个,《易经》是否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还有待于史实考证。”

争论的焦点最后重回到李约瑟问题。刘钝说,李约瑟问题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在李约瑟之前,最早在17世纪,一些传教士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先进的组织和文化,却在自然科学上这样落后?但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篇5:阻碍创业的不良习惯

2.增加过多的价值:也就是你总是情不自禁地修改同事或者下属已经很成熟的想法。戈德史密斯认为,“成功人士很难做到耐心聆听其他人告诉他们一些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即使听他们也会事先声明‘你说的我都知道’或者‘我知道有种更好的方法’。”这种行为的缺陷在于,虽然可能对某个想法稍加完善,但却会导致其他人的积极性急剧下降。

3.做出判断:“在讯问别人意见的时候不要做出判断……即使你提出问题并且对问题的回答表示赞同。”戈德史密斯建议“雇”个朋友,当你每次在不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做出判断就必须支付10美元的罚款。

4.做出有害的评论:人有时候都会有些喜欢捉弄别人或者甚至是有些卑鄙,但当我们觉得有必要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负面的评论可能会伤害工作关系。比起问‘这是真的吗’,可能问‘值得这样做吗’会更好。对于这个习惯,戈德史密斯也建议用罚款的方法来纠正。

5.习惯以“不”,“但是”,或者“然而”作为开场白。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个习惯,而其中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习惯。但戈德史密斯说,只要你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字眼来获得或者巩固自己的权威。你还会发现人们对这些字眼的抵触情绪有多么强烈,这种情绪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让讨论陷入僵局而不是打开局面。”这个习惯也可以通过罚款来自我更正。

6.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聪明:“这是另一个我们需要克服的坏习惯。”

7.愤怒的时候发言:见第四条。

8.喜欢否定别人,或者说“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那样做不行。”:戈德史密斯认为这种行为是“打着帮助的幌子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真正彻头彻尾的否定。”

9.保留信息:这点跟争夺权利有关。戈德史密斯认为即使最善良的人也在不停地发生这种行为。“有时候太忙了我们没有时间回复别人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候忘记叫某人参加会议或者讨论,有时候把任务分配给下属但又没有明确告诉他们该怎样完成任务,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故意地保留信息。”

10.不认可他人:“这其实也是变相地保留信息。”

11.获得不该得的荣誉:为帮助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戈德史密斯建议列出在某一天之内我们获得的所有赞誉,然后再逐项检查,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是值得这些赞誉。

12.为自己找借口:包括直截了当地辩解(声称因为交通问题、秘书的过错等外部原因造成自己的失误)和巧妙的借口(自嘲地解释自己改不掉迟到的习惯,天生比较拖拖拉拉或者脾气暴躁,希望以此告诉别人,“我生来就是这样的”。)

13.抱残守缺:“假如你的问题是接受过去,那么理解过去完全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的问题是想改变未来,那么理解过去可能无法解决你的问题。”戈德史密斯指出,我们常常固守着过去,因为这样就可以找借口逃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4.喜欢谈爱好:这种做法会形成溜须拍马的风气,而对溜须拍马的行为加以肯定则会培养出虚伪的领导。

15.拒绝表达遗憾:“一句‘对不起’可能让你多个朋友,甚至多个合作伙伴。”戈德史密斯教给客户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每个愿意帮助自己的合作伙伴道歉,而且是当面道歉。”

16.不愿听他人的意见:这种行为的潜在含义就是,“我不在乎你”,“我听不懂你的话”,“你是错的”,“你真愚蠢”,或者“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17.不愿表达感谢之情:“说句谢谢既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考虑浪费资源,感激之情就像空气一样丰富。我们在接受别人谢意的同时却忘了表达自己的感谢。”慧聪商务指南整理。戈德史密斯建议通过不停地向尽可能多的人说谢谢来更正这个习惯。

18.惩罚送信的人:这种恶习结合了第10、11、19、4、16、17条的不良习惯,同时掺杂着强烈的愤怒情绪。

19.推卸责任:“我们可以用这点来评判我们的上司,它所造成的影响就和足智多谋、勇气非凡等优良品质一样显著。”

篇6:阻碍你成功的定义

他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家省级机关。当时他胸中豪情万丈,一心只想鹏程万里。不料上班以后才发现,每日无非干些琐碎的事务,既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也看不出什么成果,热情便不知不觉中冷却下来。

一次,系统开大会,处里彻夜准备文件,分配给他的工作是装订和封套。处长切切叮嘱:“一定要做好准备,别到时措手不及。”他听了心里更是不快,心想:初中生也会的事,还用得着这样嘱咐?于是根本没理会。同事忙忙碌碌,他也懒得帮忙,只在旁边看报纸。

文件终于完成,交到他手里。他开始一件件装订,没想到只订了十几份,钉书机“咔”地发出空响,书钉用完了。他漫不经心抽开钉书钉的纸盒,脑海里嗡地一声:里面是空的。

所有人都发动起来,到处翻箱倒柜,不知怎地,平时仿佛满坑满谷的小东西,此刻竟连一根都找不到。

此时已是深夜11点半,而文件必须在明早8点大会召开之前发到代表手中。处长咆哮:“不是叫你做好准备的吗?连这点小事也做不好,大学生有个屁用啊!”他只能俯首,无言以对,脸上却像挨了一巴掌似的滚烫刺痛。

几经周折,才在4凌晨点时,在一家通宵商务中心找到钉书钉。事后,他灰头灰脑地等着训斥,平时被他认为是严厉而不近人情的处长却只说了一句话:“记住,工作面前,人人平等。”他说那是一生受用不尽的一句话,让他深深地领悟到:以十分准备迎接三分的工作并非浪费,而以三分的精神态度面临十分的工作,却注定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恶果。

“因为,”他郑重地说,“令千里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岭,而是柔软青草结成的环;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真正的障碍,有时只是一点点疏忽与轻视,比如,那一盒小小的钉书钉。”

细微的破绽可能导致重大的失败,一定要考虑周全,不可忽略一切细节。

篇7:阻碍创新的偏见思维

人们在自己的经验里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中思考,很难接受经验以外的事实。经验似乎比科学更直接、更亲切。但欢呼的人们可能忘了:经验往往比科学更肤浅、更狭隘,有时甚至更顽固。比如18世纪的天文学家绝不相信陨石确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时的天文学家坚持认为这是从某处捡来的或是大风刮来的,要不就是目睹者撒谎,甚至伟大的法国科学院也对民间传说加以嘲笑,直到184月26日,竟有几千块陨石眼睁睁从天而降,落在法国莱格尔镇,天文学家才不情愿地承认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利益偏见

所谓利益偏见,不是指由于你的利益关系会导致你立论的有意识的明显偏颇,而是指一种无意识的偏斜——对公正的微妙偏离。笔者听到一个故事:有个朋友曾作为大学辩论队的主教练带队参加全国名校辩论赛,在抽签之前,他们对辩题双方的立场并无特别的偏向,觉得抽到任何一签都属于中性的,难易程度相差无几,可一旦真的抽中某一立场时,最初几天他们竟会觉得自己抽到了下签,不合算,这也许是利益所导出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然而,随着问题的深入,大量的资料被搜集上来,各方专家参考意见陆续汇拢,又因他们对辩题立场义无反顾地强制维护,日夜苦思冥想,加之模拟战的屡屡获胜,以至于到后来,他们竟然都觉得己方的观点有利。非但有利,简直越想越有理。

这其中,一定有一种偏见在悄悄地渗入,这是一种超越理性的,不知不觉地由立场所决定的观点偏移。事实上许多公正的裁判和审判,往往需要超然于双方利益以外的意志来裁决,这里,一方面得杜绝利益的有意识干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免除利益的无意识介入。

(3)位置偏见

有一则禅的故事说的是小海浪与大海浪的对话。

小海浪:我常听人说起海,可是海是什么?它在哪里?

大海浪:你周围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

大海浪: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的确,当我们只是小海浪的时候,我们比较,我们痛苦,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将要告别小海浪(某种个别的生命形式)的时候,这种特殊的位置又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莫里之所以能想到自己是大海的一部分,那是因为他快要死了,他的位置与我们已经不一样。那也是因为他想活,而活着的唯一途径就是归于群体,归于大自然。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融入群体(或某种集体、组织、阶级等)后他才没有对死亡、对一己私利的特定恐惧,因为集体是不会死的。

站在什么样的年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与站在什么样的物理位置,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认知是一样的。

(4)文化偏见

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曾任美国人类协会主席)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十分严肃地举了一个例子:“在一部中国电影中,一对青年夫妇发生了争吵,妻子提着衣箱怒冲冲地跑出公寓。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住在楼下的婆婆,她出来安慰儿子:‘你不会孤独的,孩子,有我在这儿呢。’看到这儿,美国观众爆发出一阵哄笑,中国观众却很少会因此发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所透出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其间的性关系是任何别的感情无法替代的。而中国观众却能恰当地理解母亲所说的含义。

这正如一些美国留学生在读了《红楼梦》后,总是不解地问中国教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不偷些金银财宝然后私奔呢?”中国教师知道这不是一个工具性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得清。直到今天,大多数美国人仍不相信中药,更断然不敢以身试针(针灸),在这种恐惧的深处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文化偏见。看来,杜威的说法没错——个人相信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文化的反映。

(5)以偏概全——点状思维

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而后问: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至少有一百种:芝麻、苍蝇、图钉、太阳的黑子、污迹......这些都是常规的联想,有的人的思维就更活跃一些,他可能会回答说:我看到了缺点......我看到了遗憾......我看到了损失......

但是,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其它的?

为什么你的眼睛仅仅盯住那个黑点?而没有看到黑点旁边的那一大片的白纸?而正是这个黑点束缚和禁锢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其余更多的更好的更丰富的东西。某些人一件事情没有办好,就垂头丧气——“我真没用,我真窝囊,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透过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就给这个人下定义——“他品质有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广阔的存在,而不是那个黑点。

(6)固执己见——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固然有省事省力的好处,但不少情况下却会出现耽误大事的判断错误。

(7)霍布森选择——封闭思维

300多年前,在英国剑桥有个商人叫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也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地称为“霍布森选择”。

(8)信念约束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信念往往被定义成正向的情感,是达成某一目标的内推力。但是部分信念也可以理解为执念,对于创新思维来说却是障碍所在。

篇8:浅析阻碍小学语文阅读的三个因素

以上这些事实, 实际上是给我们这些小学的语文教师敲响了一个警钟, 让我们为此而思考:“是什么阻碍了学生的阅读, 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如此狭窄和阅读鉴赏能力如此之低?”在我看来, 造成这些现象, 阻碍学生阅读的原因有三个。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原因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确实进行了多次修订, 逐步地走向科学化、合理化, 完善了许多, 但也还存在一些弊端。譬如, “教材选文中精品篇目太少”就是阻碍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原因之一。当然, 表面看来, 他们也很有道理, 就拿九十年代的一次教材改革来看:六年级语文教材就删掉了鲁迅的《少年闰土》和《在仙台》两篇文章, 其理由是这样的文章太深奥, 学生看不懂。我看其实不然, 只是他们歪曲了这里的“懂”字。鲁迅先生在评判《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此说来, 怎么可以说小学或中学生就不能从这些文学精品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味道呢?我看学生并不一定是要读出教师心中理解的那个意思才叫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完全忽视了这些篇目, 实则就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典范文章, 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些精品文章培养学生阅读精品名著的兴趣, 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精品名著的阅读、品味、鉴赏中去, 从而也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其实, 我们教学生阅读、品味、鉴赏文化经典, 是教给学生阅读、品味、鉴赏文化经典的方法, 而不是灌输文化经典知识, 是“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就应该把教材看作是抛砖引玉抛出的那块砖, 引出玉才是目的。当然, 现行的实验版教材在这方面就好多了, 增加了很多国学文化、篇目和积累, 我们就应当充分用好这版教材,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当, 导致学生阅读“出不了师”, 固步不前

长期以来,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 教师拥有教材文本的绝对解释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 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如中央教科所的潘自由教授在《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文中说:“我们的许多教师将阅读与阅读教学混为一谈, 错误地理解为阅读教学就是详细地给学生分析某篇文章的写作技巧、中心思想, 自己的阅读理解等, 并且认为讲得越深、越透彻就越好。”于是, 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 教师也根本没搞清楚阅读教学的任务。打个比方, 阅读就好比张三自己骑自行车, 阅读教学好比教会张三自己骑自行车, 必须先给他讲骑车的方法和要领, 然后让张三自己摸索、体验, 你再讲得怎么详细, 不让他自己去摸索、体验, 他还是不会骑。高峰教师的比喻更精辟, 他说:“一篇优秀课例就好比一样十分好吃的东西, 你如果是嚼碎咬烂之后喂孩子就索然无味了。”也就是说, 正是因为好吃, 才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感受、去体验。只要他们尝到了味道, 你不喂他们也想吃, 也会吃。正是由于教师的包办代替, 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没尝到文本的味道, 兴趣不浓, 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一种听教师讲而不愿读的惰性思想。追根朔源, 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致学生不爱读书, 因而知识面狭窄, 就更谈不上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了。所以,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 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 特别是影视媒体的普及和商业化, 严重扭曲了学生对精品文化的理解和鉴赏。他们只顾符合学生的娱乐心理, 开辟商业市场, 根本不顾忌文学的审美价值, 把一些精品文化搞得面目全非, 把学生对这些文化的理解引向了歧途。前不久, 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小学生都非常爱看的动画片《大话三国》, 如果你是一个多少还有点文化责任感的人, 看后一定让你怒发冲冠。里面的诸葛亮不再是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一身正气力政治家、军事家, 摇生一变, 成为社会上十足流行的公子哥儿, 还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叫亮仔;而忠厚英勇、神勇无比的“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号“小飞飞”, 其他的人物也就不想再说了, 故事情节就更不用提了……学生看了笑得前俯后仰。在学生小小的心灵里从此就对《三国演义》的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 对人物也有了初步的概念, 你说等他们逐渐长大了, 让他们去真正品读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三国演义》时, 还会有那么一些敬畏之心吗?他们可能会带着戏谑的态度去看, 还有可能对正统的《三国演义》嗤之以鼻……另外, 改革开放了, 经济发展了, 社会进步了, 人们的生活也富裕了, 各种各样的“精神财富”也充斥整个社会, 好的, 坏的, 鱼龙混杂, 对于判断能力弱、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危机, 是一种时代的危机, 是整个社会, 整个国家的危机。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栋梁, 未来的路在何方, 就无从知晓。面对社会上色彩斑斓的种种诱惑, 学生无法抗拒, 成天痴过于网络游戏, 打、杀、早恋、追星等“时尚”的社会活动之中, 心理极度浮躁, 很难以一种宁静的心情去学习、读书。相比游戏、打、杀、早恋、追星等这些极度刺激的行为来说, 读书学习就变得多么索然无味, 平淡无奇了。阅读是一个用心去体悟的过程, 要用冷静的思维去揣度、分析。心不静则如同“跑马观花”, 眼前一闪便烟消云散, 不留任何痕迹, 之后就是似是而非, 恍若忽见, 哪有什么鉴赏可言, 一提到阅读就注定是无稽之谈了。

篇9:阻碍创新的企业文化

一些企业倾向于依赖过去的经验行事,因为它们的竞争对手采取了同样的做法。根据先例典范行事至少在短期内比采用创新的工作模式显得轻松简单。依据经验行事可以节省决策耗费的人力、物力,而且,一旦过去的经验适用于目前的情况,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率和业绩。以相同的模式开展工作使得组织行为保持一致,能促进企业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念。

一些企业文化根深蒂固的公司,如西南航空、星巴克都有一套长期不变的理念,并且不受地域差异的影响。企业文化像强力胶水,将公司上下紧紧粘在一起。这种保持企业文化一致性的工作方式促使企业各方面协调,并通过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目标、信念促进相互交流,而不是通过构建正式规范的行政制度。

然而,企业文化也有可能阻碍工作创新。惠普位于加州圣克拉拉县的一个仪器部门曾试图开发更多的客户,但却被根深蒂固的以工程技术为主导的企业文化所累。该部门的一位工程师说,在惠普待得越久,你的工作方式就越难改变,这和我们在大学里学的知识不一样。惠普另一名主管迪克·哈克伯恩曾成功地将惠普打印机推向消费市场,他认为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团队在爱达荷州博伊西工作,远离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惠普总部。

因此,管理者要摆脱先例和历史束缚,防止企业内部形成徒然无效的常规工作、规章制度及运作方式。在互相信任和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中,企业更容易鼓励员工质疑一切,鼓励开展从未涉猎过的工作,鼓励摆脱过去或创立一个新单元。因此,要摆脱过去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充满勇气。

篇10:阻碍你成功的秘诀

“这永远都行不通。绝对不可能,我做不到......”要是有这样的想法,就该正视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了。曾经太多人觉得不少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人类进入太空,比如让人飞起来,比如治好某样疾病。但还是有人愿意公然挑战全世界的观点的。都能挑战全世界了,为什么就不挑战下内心的悲观主义呢?别说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所处的时间,不可能这个词的力度越来月弱了。

篇11:《易经》阻碍科学的诞生?

《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思维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进一步使得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

发展近代科学,一定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

《易经》不易。作为“六经之首”,它在产生后3000多年,还被学者“指责”为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诞生的罪魁之一。

当然,更多的人会对这种“指责”进行反驳,试图为《易经》平反。

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的论点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争论的中心论点扯出了一个老话题――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有着先进文明的中国萌芽。

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加入讨论的人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压倒,一小部分支持他观点的人士也显示出力量。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

争论的高潮出现在月23日。这一天,由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和《科技中国》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陈方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等知名人士参加了这次论坛,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尽管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在论坛上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显然没有为这一争论划上句号。

杨振宁:“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在他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李约瑟难题”这一概念,但他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放在他论题的首位。

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至于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杨振宁引用明朝末年大臣兼大学者徐光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徐光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翻译了前六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直至牛顿科学思想的形成。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杨振宁在报告中说。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徐光启的翻译本存世近300年,在中国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杨振宁认为,这显然跟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容易接受推演逻辑有关。

另外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另外,杨振宁认为中医理论中把疾病与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的分类,也是受《易经》理论的影响而来。

报告中,杨振宁还指出《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另两个方面:“《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杨振宁一再强调,他提出这些观点,并没有攻击传统哲学的意思。他对“天人合一”的内涵中更重要的“天人和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董光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似乎是对杨振宁所阐述的“《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三个方面”的一种回应,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董光璧,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言,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第一是从文化的结构和演化来看传统,第二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看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是从如何改变当代中国科学落后的状况来看易学研究。”

然而,董光璧老先生的讲话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有些深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自己也认为,当时参与论坛的听众,恐怕绝大多数不能真正领会他的某些话的含义。

“所谓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在为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找原因,严格讲这不是历史学研究的问题”,在采访时董光璧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造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那么制度问题应该位列第一,因为工业文明时代是制度主导文化的时代。他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他强调,“不要把不成功的原因归罪于自己的祖宗,这会让本来应该负责任的统治者和当事人逃脱责任”。

关于逻辑问题,董光璧说,中国没有系统的逻辑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显然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逻辑有些特征跟西方相比却有优势。“西方有归纳和演绎两大逻辑系统,他们习惯上把从特殊-特殊归到归纳里,一般-一般归到演绎里。中国逻辑的特点在‘特殊-特殊’和‘一般-一般’的推理,仅从对称考虑也应该有其一定的地位。”

董光璧举例说,中国有互补或者说对称推理,即有阴必有阳,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已经显示了它独特的意义。“我们看看发现正电子的过程,既然发现了负电子,根据对称原理推论,就一定会存在正电子的。”

陈方正:中医药是中国成功的科学

参与论坛的还有一位嘉宾,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教授。陈方正原本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后来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次论战中,他提出观点:由于实用主义的驱使,中国产生了自己的科学,那就是中医。

“中国的主流文化完全是实用的、入世的,它就会促进一种实用性的科学。我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不是没有科学,中国的科学不是不成功,而是成功的,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就是在中医药。”

陈方正还认为,中医药有自己系统的科学理论。“在汉代,《黄帝内经》出现了,《男经》出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出现了,这些书里都有高度理论性的东西,也有实用性的医方。”

陈方正认为,也因为这种实用性思想,它就没有推动力学、天文学、理论数学的发展,因为在古代,这些没有当下的可理解的实用价值。

陈方正还对中医药的“现象学”(根据观测,依凭经验建立模式理论)理论在未来的前景表示乐观。“我们可以举出例子来:现在科学的一个热潮就是基因学,基因不能完全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它,当然,整个基因科学是需要数理科学的支持的,可是它的基本精神是现象科学,是描述性的。这个跟我们中医药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但陈方正也承认,中医的未来可能还是要靠西方的推理性的、逻辑性的数理科学来支撑。

一场永远得不到结论的论战

针对陈方正“中医药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一向温文尔雅的杨振宁激烈地表示:“如果中医药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另外一个与会嘉宾、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钝以及董光璧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都认为,按照现代科学的定义,中医药无论如何都不是科学。“中医药采用的不是那种建立在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培根以后建立起来的近代科学方法。因此,中医不是一种近代科学,而应该归结为传统科学,一种学术传统。”刘钝说。

而针对杨振宁认为《易经》没有推演法的观点,论坛中有听众也激烈地表示反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演化成六十四卦,就逻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推演法。”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从“卦象”而知“吉凶”,这也是一种推演。

刘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拿《易经》算卦,那显然是文化中的一种糟粕,《易经》里面的预测方法跟科学的逻辑概念显然相差甚远。

刘钝认为,杨振宁的三个论点中,其中两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什么好讨论的。“第一个是易经影响中国文化的思路,杨先生用它来解读近代科学在中国缺席的原因之一,确实是这样的。第三个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我也觉得没有错。有争论的应该是第二个,《易经》是否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还有待于史实考证。”

争论的焦点最后重回到李约瑟问题。刘钝说,李约瑟问题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在李约瑟之前,最早在17世纪,一些传教士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先进的组织和文化,却在自然科学上这样落后?但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上一篇:在追悼会上孝家的答谢致辞下一篇:红门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文艺晚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