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5

内容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正在全球蔓延。我国是气候灾害频发国家,建立气候指数保险制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从国际经验看,建立和推广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大力推动。我国政府应秉着“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建立和推广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研究论文 篇1: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人才的供给必须遵循人才需求的市场规律。目前,社会对保险及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在学科领域方面,农业保险还处于空白。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对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保险专业;必要性;可行性

一、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平稳和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和国家经济的稳定。[1]在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保险可作为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补偿灾害损失的重要方式,与政府防灾救灾体系形成互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源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随着人们保险知识的不断增强,很多经营者会考虑利用保险、规避风险、降低损失。但是由于对保险知识掌握的不够或是信息的不对称,致使他们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为了能够事先对潜在的风险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从而适时投保,事后能够对损失进行正确的评估并获得合理的赔偿,这些经营主体迫切需要专业的保险人才为他们提供服务。(2)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保险业是我国21世纪朝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大量内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增设,以及外资保险的不断进入,市场对专业保险人才的潜在需求急剧增长,预计至2020年,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将递增至1200万人。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显示,2015年,我国保险高级管理人才需求超过5.8万名,高级保险精算人才需求超过700名,保险核保人才需求达到1.3万名。而在2015年,高等院校的专业保险人才供给不到1.3万名,保险人才的缺口达到4.5万。其中,农业保险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农业保险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大量具有农学、林学、畜牧、水产养殖、气象、经济及金融、保险、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但现实是,有着丰富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现有农业保险从业人员中,往往是懂保险的人不熟悉农业,而熟悉农业的人又不懂保险。目前农业保险人才的极度匮乏,尤其是懂核保、理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3)农村、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各种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直接面向“三农”,可为“三农”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但是,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比较大,导致农业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风险增加、向农业领域贷款的意愿降低。鉴于此,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需要农业保险人才,尤其需要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保险人才,来进行资信评估、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增加收益,促进发展。鉴于社会对保险及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缺口,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培养大量既懂农业又精通保险的农业保险人才迫在眉睫。

2.学校及学院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山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开办农业保险专业符合“山西农业大学2014—2016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要求和指向,即:以现有的优势学科为依托,考虑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依托和支撑,积极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增设农业保险专业能够充分利用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山西农业大学现有的办学资源,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目前,全国各类高校设置保险专业的学校仅有20余所,有农业保险专业的学校几乎为零,山西省还没有任何一所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因此在学科领域方面,农业保险还处于空白。[2]农业保险专业是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是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的增设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指向。基于农业保险专业学科发展现状、良好的发展前景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办该专业。此举不仅可以填补农业保险专业教育的空白,可以为山西省以及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培养人才,更可以避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弊端,使高等教育正真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

二、增设农业保险专业的可行性

1.专业特色明显,人才需求巨大,就业稳定。农业保险学科是在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及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管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本专业面向全國招生,培养具有农学、保险、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保险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特色明显。

我国目前农业保险人才缺乏,特别是核保、理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各地各级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学会、保险协会,各类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农业企业、风险评估机构、相关金融领域,高校及科研院所都需要大量农业保险人才从事保险经营管理、教学、科研及培训工作。但是据统计,全国每年需要增加的农业保险人才上万名,按我院拟定的每年50~60人的招生规模计算,平均到每省(市、自治区)不足3人,需求缺口巨大,就业前景良好。

2.相关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山西农业大学是以农科为优势,农、理、工、管、经、文、法、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农业大学,具有农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具备增设农业保险专业,培养从事农业保险及相关行业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基础条件。

农业保险专业将设置于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目前,经济管理学院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含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有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和服务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五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全院开设与农业保险专业相关的课程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林学概论》等;这些学科和专业优势为农业保险专业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3.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经管学院在35年的办学历程中,按照强化内涵、追求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社会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全院教职工共60人,硕士以上学位的占9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占10%;副教授以上占35%,其中教授占6%。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五个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培养了多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了优秀的学术团队,中坚力量具备将农业保险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一支学历层次高、数量、年龄、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科学合理,梯队完整的教师队伍能够保证所有专业基础课的正常讲授,特别是十几名具备扎实会计知识的教师更能保证全部专业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学院一方面选派年轻教师进修学习,另一方面不断引进高层次农业保险专业人才来强化师资队伍。

4.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已建仿真模拟综合实验室,能够满足农业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任务,经管学院将在近期建设农业保险专业综合实验室,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进行农业保险市场调查、保险精算、农业保险实务等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其次,学院建有榆次工业园区、泰康人寿、华融证券、百度山西站、顺丰物流等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再次,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创新思维,学院积极拓展与保监会等保险机构的合作。再次,学校已与中国保险学会、保监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培养意向,并与山西省保险学会已经签署了《联合办学战略协议书》。通过学界与业界的充分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5.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农业保险的应用性强,技术性高,涉及面广,用人单位也需要实务型人才。因此,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将采用“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学年学生在校完成理论讲授和教学实践环节;最后一学年把学生送入合作单位实训,在合作单位进行“跟岗”、“顶岗”性质的业务操作学习,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训,目的是为了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保证学生一畢业就能胜任工作。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人才的供给必须遵循人才需求的市场规律。基于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专业空白的实际,以及社会对农业保险人才的迫切需求,应在有条件的高等农业院校单独设置农业保险专业,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高丽娜.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1-2.

[2]郭永彬.中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2013,(5):37-38.

作者:孟志兴 苏国贤

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研究论文 篇2:

尽快建立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

内容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正在全球蔓延。我国是气候灾害频发国家,建立气候指数保险制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从国际经验看,建立和推广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大力推动。我国政府应秉着“顶层设计” 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建立和推广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政策性农业保险 农业气候指数保险

作者 李秀香,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 33000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研究”(11BJY10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第一次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具体到农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就是要建立一套先进、高效和持久的农业管理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农业制度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基本风险是自然灾害风险。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中,气候指数保险制度是目前被国内外实践证明,最行之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制度之一。因此,我国农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大重要抓手,就是要尽快建立气候指数保险制度。

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又称“天气指数保险”或“气象指数保险”等,是将气候衍生品应用到农业保险领域,把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气候条件的损害程度指数化,用以签订合同、确定赔付标准,并提供赔偿的一种农业保险创新产品。气候指数保险的理赔依据。不再是传统农业保险产品中的气象灾害导致的实际损失,而是基于预先协定的每一个指数单位。一年中不同时期降水过多或亏缺;风力不足或风灾,热带天气事件,如台风;各种气温测度,如海温,以及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关的ENSO;甚至空间天气事件,如地磁暴等均可以作为气候指数设计农业指数保险产品。农业气候指数保险比传统保险产品更有优越性。一是具有科学性。气候指数保险赔付的计算、保险费率厘定和风险区域规划均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而相关数据也是运用科学设施(如气象学的基础设施)和科学方法获得的。二是可避免信息不对称和欺诈行为。由于天气信息是公共信息,保险人和投保人都可以获得,而且气象数据的权威性不受合约持有者的影响,因而可以保证保险合约履行具有真实可靠性。此外,农业气候指数保险还降低了简化了赔付手续、降低了保费,并完全可以实现标准化合约,可广泛流通转让。

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对建立气候指数保险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美国农业保险公司开发了针对玉米的降雨量指数保险产品,而加拿大农业金融服务公司以湿度作为天气变量指数,设计了相关的农业气候指数保险产品,其气候指数保险品种有:卫星云图保险、降雨量不足保险以及温度保险。加拿大也成为世界上气候指数保险实践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之一。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众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往往面临更多的天气风险,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更加适用并得到快速发展。世界银行一直在积极推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气候指数保险。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国际组织,也非常重视气象指数保险在农业中的应用。自1988年以来,世界银行先后在尼加拉瓜、摩洛哥、印度、乌克兰、埃塞俄比亚、马拉维和秘鲁等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气候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及试点工作。[1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官员王蔚菁女士提到1998 年至今,有包括世界银行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内的多个国际机构进行试点,试点国家超过30个国家。[2 ]

其中,墨西哥和印度在开展气候指数保险时最具创新性。2001年,墨西哥农业保险计划利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保险进行再保险,并且还与互助保险基金合作实施气候指数保险。2002年,墨西哥政府实施了气候指数保险计划,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首个气候指数保险计划。印度是目前全球农业气候指数保险推广、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气候指数保险项目在印度的实施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财政部在2007~2008年间共投入财政资金10亿卢比来予以推广,同时农业部建议一些地区应用农业气候指数保险来代替传统农业保险。2003年,印度的ICICI Lombard保险公司首次向农民提供一种以单一的降雨量为指数的气候指数保险。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国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蔓延,干旱、台风和洪涝等极端天气现象在我国频繁爆发,并不断造成农业局部重大灾害,农业面临巨大的气象灾害风险。仅就2013年5 月以来的天气看,我国南方普遍遭遇强降雨袭击,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10 省(区、市)受灾,农作物受灾情况尤为严重。其中,安徽受灾面积107.6 千公顷,重庆受灾面积152.75 千公顷,湖北受灾面积63.87 千公顷,湖南受灾面积35.76千公顷,广东受灾面积43.35 千公顷,其他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灾,经济损失巨大。[3 ]

如何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新世纪以来,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一些地方进行了相关试点。2007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防范应对工作,尽快开发新产品填补国内天气保险空白。2007年12月,中国农业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共同出资,设立“农村脆弱地区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国际合作”项目。2008年4月18日,三方正式启动该项目。该项目是为当地农民订做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产品,即安徽水稻种植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产品,试验成功后向其他地区推广。安徽水稻种植天气指数保险的高温指数风险发生概率在80%,而干旱指数风险发生概率在33%~50%之间。[4 ]2009 年11 月24 日,我国首款农作物旱灾指数保险产品经过保监会批准,在安徽省长丰县部分乡镇开展了试点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将农业气候指数保险作为新型农业保险模式,正式引入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领域,标志着我国在天气指数保险上的实践探索正式展开。2009年,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以团体保险的方式,将水稻旱灾指数保险产品销售给长丰县水湖镇盐湖村。这张团体保险单承保了482户的1270.78亩(约为84.7公顷)水稻,保费收入为15249元人民币,保险金额为381234元人民币,费率为0.04元/亩/年。[5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启动了对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的探索,如,福建省的台风气象灾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水稻,浙江省柑橘、水稻暴雨灾害等气候指数保险项目。2012年年初,江西省南丰县持续出现了低温霜冻灾害性天气,很多果农担心今年的收成。投保了南丰蜜橘冻害气象指数保险的超大果业公司负责人心里却有底——果园温度超过保险理赔临界温度零下5℃,符合理赔规定。最终,超大果业公司获赔14.3万元。[6 ]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来,连续十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为主题,指导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其中,多次提到农业保险问题,为建立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基础。正因如此,中央财政预算中用于农险保费补贴的资金额度也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2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3.2亿元。2007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给予农业保险费补贴达264亿元。各级财政对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费补贴合计占应收保险费的比例达80%。[7 ]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补贴种植业保险比例从25%加大到35%、农作物承保品种从5 种增加到9种,养殖业承保品种从1种增加到5种。[8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等具体要求;我国《农业保险条例》也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以行政法规形式界定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定位,明确了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形式。

然而,我国农业气候指数保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阶段,保险产品的创新和应用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比较,还显得相当薄弱和滞后。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仍存在运行效率不佳问题。如,2008年初的南方冰冻雨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农业保险赔付6629.6万元,占比农业损失不足4%;2008年的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451亿元,农业保险赔付2.02亿元,占比农业损失不足0.5%;2010年的西南大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60亿元,但旱灾并未被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列入农业险的责任范围。究其原因,无非是目前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其一,上级财政资金拨付滞后;其二,因受灾后多采用实地核查来验明灾况,使核查工作难度大,影响理赔的速度和准确性;其三,除少数地区外,多数省份没有对受保品种的不同生长阶段赔付标准进行规定,使受灾理赔标准操作困难;其四,因受只有地方财政有能力配套并且配套资金到位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才给予资金支持的政策影响,政府农业风险补贴更青睐富裕地区而冷落相对落后地区等问题。其五,尚缺乏对农险经办机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削弱了保险机构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在我国,尽管已经开发应用了相关农业气候指数保险产品,但尚未形成由主管部门和农险企业按合法程序和方案系统研究和推动的局面,财政补贴式的政策性保险很难彻底解决相关制度缺失带来的实际运作困难。

气候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推广,远非个别地区、个别企业能够完成,需要国家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制度创新,整合力量促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思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应是实现我国农业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加强的“顶层设计”。为此,政府要充分负起责任,发挥好作用。

1.理直气壮地加快建立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的步伐。从国际经验看,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业保险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高保费与高赔付率的险种。而大范围地开展农业气候指数保险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如气象台站、卫星遥感技术检测器等公共设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介入,无法依靠市场手段提供。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农业保险补贴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农业补贴方式,属于WTO允许的“绿箱政策”。 农业保险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注入政府支持农业政策的“外壳”。因此,农业气候指数保险有着广泛的政府主导空间,政府可以理直气壮地从加快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方面予以积极推动,提供有力保障。

2.尽快将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中进行重点推广。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建设成功与否,处理好与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为此,应尽快将气候指数保险纳入政府政策支持范围。同时,还要根据《农业保险条例》中“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之规定,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服务对象提供适度的管理费用补贴、保费补贴、巨灾赔偿和优惠政策,从而鼓励农民积极投保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气候指数保险。

3.加大政府对气象观测站点的建设与维护力度,努力提供大量、公开、准确的天气和农业生产数据。气候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主要依靠的是相关气候数据资料。虽然我国气象观测站等设施比较完备,并具备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海浪预报的技术,能够搜集形成准确、可靠、连续的历史数据,但要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设计并推广农业气候指数保险产品,已有的条件还远远不够。政府应加强气象设施和信息搜集技术建设,为保险公司设计气候指数保险产品提供较为充分的数据积累。应该看到,气象观测点建设、气象数据的搜集与处理、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与保护、消费者的认购、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气象指数保险间的融合等问题, 还需要做相当多的工作。

4.鼓励地方政府采取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气候指数机制。支持地方建立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发展基金,并对金融机构的气候指数保险进行再保险。2007至2009年,安华农业保险公司连续三年在吉林省开办农作物种植保险,其中经历了2007年和2009年两次历史罕见旱灾,三年总保费收入实现16.56亿元,而累计支付赔款则达14.37亿元,平均赔付率达到86.77%。特别是2007年因旱灾十分严重,赔付率达到146.51%,当年超赔3.4亿元。[8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性和高赔付率,影响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市场的供给行为,造成农业保险市场供给失衡。而要转移这些风险,就需要良好的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

5.根据各地所遭受的巨灾损失历史数据,国家可强制省级政府投保农业巨灾保险,并对各地投保的最低限额加以确定。国家可以在了解各地不同的财政状况和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财政状况差且农业灾害损失巨大的地区提供一定的补贴。此外,农业巨灾气象指数保险的产品要尽可能地标准化。可以设计基于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巨灾风险债券,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再保险,或出售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让更多的社会资金可以参与其中,从而分散农业气候风险。

6.成立专业保险公司并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目前,我国还很缺乏专业的农业气候指数保险供给主体。总结国外气候指数保险成功发展经验,成立专业性的保险公司有利于气候指数保险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从而为全国各个地区提供更加合适的个性化农业保险产品。此外,建立专业性保险公司与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对扩大农业保险产品的覆盖面和规模效应也至关重要。农村金融机构是销售保险产品的主要力量。政府应推动保险公司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发展农村银保模式,由农村信贷机构结合生产贷款代销气候指数保险产品,从而扩大其销售渠道,加快气候指数保险模式在我国普及推广。

总之,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不断带来灾难性打击的今天,我国应尽快全面建立农业气候指数保险制度,并使之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 Agriculture & Rur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2005: Innovation in managing production risk.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李险峰.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方兴未艾——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王蔚菁.中国保险报,2011.7.18.

[3]隋宇飞.创新指数保险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6.10.

[4]陈盛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国的探索.保险研究,2010(3).

[5]姚丹、郑苏晋.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的保障与融资功能发挥——从保险标的的可保性角度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3(5).

[6]孔萍、占明锦.在灾害发生前算账——管窥气象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中国气象报,2013.4.17.

[7]汪演元.《农业保险条例》对商业保险发展的五大政策支持.中国保险研究,2013(8).

[8]兰晓红、李坤英.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13(8).

编辑 郑 志

作者:李秀香

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保险研究

【摘要】我国最大的牧区在内蒙古,牧区的发展是内蒙古统筹城乡经济的关键,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要求,自治区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虽然内蒙古的农牧经济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仍面临不少的困难。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生产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效保护牧区、利用牧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保险角度来看,如何为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合理开发农牧区保险市场都迫在眉睫。而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保险市场不断成熟、保险服务得到提升,这都使得对内蒙古农牧业保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内蒙古农牧区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农牧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推动我区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 农牧业 保险

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现状

一是农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亿亩和8476.5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继续提高,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2915.8万头只,同比增长9.27%,连续10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羊存栏在去年首次突破9000万只的基础上,今年突破了1亿只,增长12%1。

二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总体运行良好。2014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3847亿元,增长10.7%;实现销售收入3780亿元,增长9.4%;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57.6%,比去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新增13个,达到了59个。

三是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明顯。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到5106万亩。天然草原冷季可食牧草储量98.19亿公斤,冷季总适宜载畜量2526.73万羊单位。总体看,今年全区天然草原植被平均高度、盖度及生产能力与上年基本持平(2013年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1%)。

四是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0元,实现了连续五年农牧民收入在西部省区保持第一。2013年上半年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幅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出0.9个百分点。预计截止到2013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500元以上,增长近13%,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并缩小了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

五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上半年,共抽检农畜水产品样品693份,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没有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前三季度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继续保持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

当前,内蒙古农牧业的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农作物经济效益提高,畜牧业的增长速度加快,质量稳定。农业部门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农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优化。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保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内蒙古农牧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内蒙古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多变,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使得该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经济和环境的双重风险。因此,需要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抵抗各种风险,使得农牧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对于农业风险管理、农民收入保障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而内蒙古从2007年开始,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应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作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农业保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其在中国发展的时效性短,我区的农业保险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险法律,立法活动也尚未开展。而已有的一些保险法规涉及农业保险的相对较少,即便涉及,内容也很笼统、含糊。农业保险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法律的保护和协调,会使得操作不规范,削弱农业保险的效果。

(二)风险意识淡薄,投保不积极

在农牧区,大多数农民对于保险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参保也是在半强制下进行的。因为大部分农民对保险了解不深入,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的具体操作更是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有的人甚至把农业保险当作一种变相收费,从而形成强烈的抵触心理,造成投保不积极。农民作为农业保险中最重要的需求主体,提高农牧民的风险意识、加深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已变得刻不容缓。

(三)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巨灾风险(洪灾、旱灾、病虫瘟疫等)通常是商业性保险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和消化的。而目前,内蒙古既没有建立巨灾基金,也没有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这就使得农业风险过度集中于保险公司。在巨灾发生时,就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巨大威胁,也容易引起农民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是巨灾风险日渐频繁,另一方面是各保险经营主体的承保能力十分有限,这就对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提出了要求。

(四)保险政策缺乏连续性,补贴拨付机制不合理

对于农业补贴品种、补贴比例,财政部出台的管理办法均有不同的规定。相应地,自治区政府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每年度也有很大差别,因此造成经营主体的承保滞后,进而可能导致“先出险,后签单”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严重违背了保险的基本原理。另外,财政补贴拨付划转机制的设置也不尽合理。涉及资金划拨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审核、落实、领导批复和划拨等多个流程,而且每个流程程序复杂、繁琐,消耗时间较长。

三、促进内蒙古农牧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加大税收优惠政策

法律,是行使权力义务的有效保障依据。因此,我国应及早出台正式的《农业保险法》,以立法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范围、经营原则等事项,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使政策性农业保险走上长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各省、市、自治区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农业保险的实施进行有力的监督和保护。另外,根据自身财政情况,对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有效激发对农业保险需求,并对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实行适当的免税政策,合理扩大农业保险免税税种,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二)扩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参保及风险认识

各级政府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特别针对农业保险特点和农牧民的需求,利用各种媒体渠道,采取集中动员、上门宣讲、送报到户等形式,让群众对农业保险的相关政策、条款责任、保险费率等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主动参保。特别是要通过典型、生动的案例,提高农牧民的风险意识,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保意识。让农业保险成为农牧民保障自身利益,有效抵御风险的强有力武器和首要选择。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1.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内蒙古地域辽阔,农业风险性质迥异。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建立针对性较强的风险分散机制。首先,国家可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提供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提供应对巨灾风险的资金支持,确保经营主体的继续运行。其次,各级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具体财政状况,为提供农业保险的公司提供财政补贴,特别是针对巨灾风险的补贴,增强公司财务实力。另外,保险公司本身可以在收取保费时,针对巨灾风险,增收一定比例的费用,在提供抵御风险保障的同时,减少自身受损程度。

2.提供再保险支持。一方面,可将商业保险无法分出的保险业务,由政府提供再保险的支持,实行政企的合作分散保险机制。另一方面,拓宽保险经营主体的承保范围,将各险种更加细化,为再保险公司的建立提供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再保险公司的出现。同时,也可与国际公司合作,有效分散风险。

(四)开发多种保险品种,改善补贴拨付机制

目前市场中,相关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这使得农牧民的大多数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我们要开发多种保险业务,进一步细化保险险种,有效转移农业保险的风险。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在产品设计上,将多品种、多区域的农作物和牲畜纳入保险范围,满足农村差异化的保险需求。另外,要转变财政补贴拨付机制。简化流程,缩减部门审批手续,有效节省时间,及时将资金投入到补贴保障中去。

注释

{1}以上数据来源于内蒙古农牧业厅。

参考文献

[1]谢家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2]刘布春,梅旭荣.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0.

[3]刘春艳,吕喜明.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论坛,2012,02:62-65.

[4]顾振雷.内蒙古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建议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5]杜春霞.对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状况的思考[J].内蒙古统计,2008,06:25-26.

[6]郭小璐.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7]杨海莹.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 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年会入选文集2011(调研报告卷)[C].中国保险学会:,2011:9.

[8]高翠玲,李主其,郭海清.新时期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2:149-153.

[9]张春慧.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及思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02:14+35.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學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NMGIT1405),内蒙古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就读于内蒙古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工程;杨瑞成(1970-),男,汉族,山东人,任职于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作者:王颖 杨瑞成

上一篇:练习法教学下钢琴教学论文下一篇:反向购买合并财务报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