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十一五发展规划提纲

2024-04-20

镇十一五发展规划提纲(共6篇)

篇1:镇十一五发展规划提纲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好一个符合**镇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规划,对促进仁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实现把仁和镇建设成攀枝花的后花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现拟出**镇“十一五”发展规划写作提纲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镇“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镇的地域优势、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期达到以下要求:国内生产总值4.8亿元,年均增长10%;本级财政收入1150万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3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市失业登记率近年在5%以内。以上指标均以2006年区政府下达指标数为基数。

三、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稳定为第一责任,大力发展以城市旅游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以冬旅会和创建全国优势旅游城市为契机,以岩神山生态旅游开发和农家乐打造为重点,将莲花村一片打造成攀枝花阳光休闲旅游基地,大力发展城市旅游经济。二是发挥仁和镇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开发渡仁西线、东线沿线的批发、零售、商品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和特色餐饮、娱乐业。三是以春天花园、上海花园、仁和新村等几大小区为依托,强化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和购物环境,增添人气与商气,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一是继续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二是要采取借助外力,启动民力、激发活力等形式,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科技型和生态环保型企业入驻我镇,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谋划出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采取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发展势头,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继续抓好农村工作。一要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抓好以干坝塘、沙沟、田坝村道公路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抓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以生态建设为目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大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美化工作。五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繁荣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二)营造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把失地农民安置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农民安置新途径,配合抓好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工作。二是继续配合抓好春天花园、上海花园、大河中学扩建、仁和河道整治、仁和新村、仁和广场、行政中心区、川云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三是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把仁和镇村道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区城镇建设的总盘子,配合做好炳仁线、渡仁西线延伸等重点工程的相关工作,以硬环境的改善来带动和促进**镇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管理工作。要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打造攀枝化最宜人居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强化城市经营管理工作。一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基础设施和仅有的土地资源作为城市资产进行经营,实现城市资产的保值和城市投入的良性循环,不断健全和完善城市功能。二要以城市环境、市容市貌整治为重点,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使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改观。三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组织、强化社区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四要以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和争当文明市民活动,切实增强市民社区意识、城市意识,努力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切实把全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继续在全镇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加大文明村、文明居委会的创建工作。加大“科教兴镇”战略实施力度。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切实抓好科普宣传,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加速适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面繁荣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社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搞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巩固和扩大农村初保成果,抓好地方病、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三大基本国策。一是继续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重视提高人口素质,确保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全面提高妇女儿童素质,维护和保障其合法权益。二是依法保护国土资源,切实推进贯彻执行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三是牢固树立资源就是资本,生态效益就是经济效益的观念,加大环境污染源的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一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就业培训,重点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各类征占地农转非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二要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和征占地农转非人员再就业工作力度,鼓励并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做好“寻岗”和“增岗”两项工作,帮助弱势群体就近就业。三要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确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四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保问题,继续抓好优待抚恤工作。

篇2:镇十一五发展规划提纲

镇“十一五”规划发展实施意见

为实现二十一世纪小康社会全面发展,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落实到实处,同时加快全镇经济建设步伐,与时具进。全力实施科学发展观。结合全镇实际情况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全镇工业发展

。项目建设,报商引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培育自动化养殖专业区,依托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加大商贸区建设力度。摆脱靠资源优势发展的局面,多种产业并举,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方案好范文版权所有

1、镇区工贸园区规划建设,位于牛店镇牛店村,辐射古角、石匠窑、武村、李湾、三叉口、土门六个村,结合我镇实际情况,2005年至2008年计划投资3800万元规划商贸用地800亩,发展镇工贸园区。一期工程修建,宽40米的西区大道1.5公里,完成府前街,府西路绿化,责任铺油工程。二期工程该区规划商贸用户220家,加快商贸区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力量,让商贸为工业发展服务,让工业带动商贸发展,同时规划建设133亩未来住宅小区,采取科学规划,把低投入,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引进来。在未来三年之内建设成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区域性星级重镇。为拉大商贸区域容量集结镇东工业走廊,以古角村为中心辐射张湾村,潭村湾。打虎亭村。该区交通得利。水电供给充足,商贸集中,在五年之内新增商户180户,以郑登公路为依托、建设成为饮业运输,信息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优势,以郑州市汇通耐火村料有限公司,郑州市鑫源煤矿机械厂、郑州长安公司、郑州市美制衣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在四年之内引入外资企业2个,总投资2000万元,同时加大力度推荐资源企业实施“一带一”工程。在2009完成“一带一”工程22个,形成纵横交措的工业区域网,让农村社区逐步城镇化。

2、广播通信网络建设,逐步推动广播电视数家化进程,全镇范围内数字媒体改制空间1.6万空。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2009年全部改革完毕。预计投入资金430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70比现在的使用率5提高14倍,使它不断地服务于我镇现代工业和现代化农业及其它行业。

3、农业现代化建设,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代化发展步伐。结合本地实际,合理调整农业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向优势农业,特色农业方向发展,引导农民群众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把:“三农”问题准确落实到实处。一是继续扶持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二引导群众发展安全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发展生态林等现代化农业。至2010年投入4000万元行成以打虎亭。张湾、李湾村区域等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发展更多示范区。养殖业抓好畜禽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健设发展。继续稳定猪、鸡、牛、羊的发展,推广优良品种。逐步扩大饲养场户数及规模,至2010投入资金3000万元。逐步形成的张湾村。砦脖村,宝泉村。养殖户为中心养殖大户。占全镇总饲养量的90%以上。

4、旅游业:小寨村以小杂果基地农业为龙头至2010年规划占地800亩投入资金3300万发展农业型旅游基地,以游客为中心形成产供销自助互动一体化模式;以李湾水库为基础投资3000万元。发展餐饮、娱乐。住宿、休闲,为一体的渡假中心。发展助泉寺风景旅游区。镇政府投入1000万元资金。对景区内道路,山体进行绿化。依靠当地山体农业基础优势发展水果种植、养殖业。到2010年把助泉寺的生态族游建成郑州市示范点,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支柱力量。打虎亭汉墓族游区建设。该景区经国务院批准的重要保护单位在原有基础上投入500万元。做大宣传。让它的历史响遍全国。

5、公路建设

全镇2005年底公路建设完成87公里,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值2009年期间把村、组间的公路全部铺油达164公里,实现村组通公路的局面,预计投资达2100万元。

牛店镇党委,政府紧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第一要服务。发挥演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全镇各项事业推向更新的阶段,确保大局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篇3:镇十一五发展规划提纲

2011年开始, 我国将进入“十二五”时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更是企业深化改革、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

此文以宏大的视角, 全面回顾“十一五”期间辽渔集团经营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果和重要经验。总结过去, 会更加坚定信心、振奋精神, 从而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凝心聚力, 实现新的跨越!

综述篇:长风破浪海有涯

五年长风破浪, 五年砥砺前行。

这五年, 是辽渔集团在60年根基之上加速发展的五年;这五年, 是辽渔集团逐步完善发展思路的五年;这五年, 更是企业遵循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前进的五年。

回眸“十一五”, 作为有65年发展历史的国有渔业企业, 辽渔集团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乘风破浪、一路前行。五年来, 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 准确把握时代经济脉搏, 积极应对种种困难与挑战, 依靠过硬的经营管理团队, 通过体制、机制、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 实现跨越发展、领先发展, 确立北方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客滚航运中心的地位, 形成以港口经济为龙头、多产业并举的发展盛况, 企业综合实力实现逐年提升, 连续多年经济效益居同行业之首, 已发展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国有海洋渔业企业之一。这五年, 辽渔集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抢抓机遇, 突出主业, 创新机制, 放大效益,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台阶已经搭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完善产业链条, 整合港口资源, 基础功能逐步完善, 海陆联动的态势已经形成;依靠高新技术带动作用, 抢占世界大洋性资源, 形成大贸易、大物流和高新产品研发的产业格局, 面向海洋经济的新型产业体系逐步显现。“十一五”期间, 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 年均增长率12.9%;实现利润14.1亿元, 年均增长率86.9%;资产总额增加44亿元, 比“十五”期末增长2.7倍;工资总额增加6685万元, 比“十五”期末增长50%;职工人均收入增加2.8万元, 比“十五”期末增长8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五年间, 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驰名商标、首批全国文明渔港称号、东北四省区诚信企业称号……

“十一五”期间, 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 辽渔集团作为国有渔业龙头企业, 其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选择。针对集团港口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和港池使用面积给港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瓶颈问题, 以及传统渔业资源不断萎缩、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辽渔集团乘风破浪、迎难而上, 收获了累累硕果。

五年来, 辽渔集团加大投资, 做强主业, 突出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 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确立北方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客滚航运中心的地位。目前, 拥有大型冷库6座, 拥有国内最大的冷库群和国内首家保税冷库, 年货物吞吐量超过70万吨, 冷藏能力12万吨/次, 比2005年增长20%, 已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冷冻水产品集散地, 依靠满意和诚信被广大客户誉为“前有放心港, 后有放心库”;大连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年鱼货交易能力上百万吨, 已形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水产品一级批发市场;捕捞、冷藏运输, 以增强远洋捕捞能力为核心, 重点发展智利外海竹荚鱼项目, 寻找新资源、新项目, 成功引进冰岛大型单拖网, 承担并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南极磷虾探捕任务, 启动了南极磷虾研发项目, 为远洋捕捞开拓了新资源、为捕捞作业找到了新方法、为企业效益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鱼品加工基地达3万平方米, 年原料处理能力10万吨, 鱼品加工不断探索合资合作, 联合发展, 实施远洋品牌战略, 以品牌展示企业形象、加强伙伴合作、拓展内外市场, 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远洋”牌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农业部“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标识认定, 极大提升了“远洋”品牌的美誉度和附加值;渔用物资供应基地年销售额近6亿元, 拥有保税油库一座, 为辽南地区渔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产物资和油料保障, 物资供应以扩大供油规模和能力为主导, 增加供油品种, 实现规模效益;船厂年修造渔船300余艘, 是俄罗斯、日本、台湾地区渔船主要的海外维修基地, 以修船为主、造船为辅, 造船向专业化配套方向发展;杂货与客货滚装码头年吞吐量从2005年的1305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 港口航运以增加客滚船规模、增强客滚运输能力为重点, 以诚信服务打造放心港。2006年, 投资1.21亿元成功收购山东渤海轮渡有限公司, 7艘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最快、最安全、最豪华的客滚船五年里相继上线运行, 形成“七珠联壁”的盛景, 占据渤海湾客滚行业的半壁江山;宝钢大连物流中心正式落户大连湾新港, 标志着大连湾新港成为宝钢集团北方销售市场的枢纽港;2009年, 辽渔集团历史上项目最大、投资最多的基础性工程———港口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 计划投资7.2亿元, 现已完成投资3.2亿元, 这是“打造百年辽渔”的战略性工程。“十一五”期间, 企业重点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总额23.19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19.96亿元, 为建设两个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 企业始终把为职工谋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工是企业的根基, 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辽渔集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的理念, 让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引入“关键岗位”创新管理理念, 开创首席工人制, 使蓝领镶上金边, 并为首席工人每人每月补贴300元, 建立起了加强管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激励长效机制, 五年来共评出首席工人31人、评选出劳动模范205人, 组织劳模和首席工人出国旅游;为改善职工福利待遇, 五年来公司为职工午餐补贴1500余万元;五年间职工人均年收入增加到5.9万元, 职工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企业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到广大职工。

客滚货运产业篇:志存高远天无界

在辽渔集团多产业齐头并进、港口经济长足发展的今天, 客滚航运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 如今已发展成为企业的支柱产业, 带动了企业的全速发展。特别是辽渔集团“打造百年辽渔”宏伟目标的制定, “两个中心”规划恢弘而出, 使客滚货运产业的发展承载了建设企业百年基业的使命。回首“十一五”期间, 客滚货运产业从容应对市场经济震荡和金融危机的挑战, 秉承以人为本、超越自我的经营理念, 做大做强产业, 发展蒸蒸日上。

一、发展为先, 全力打造港口物流产业

大连湾新港是辽渔集团客滚货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港口经营业务从客滚运输服务、港口装卸、铁路中转、货物储存、物流服务到船货代理一条龙服务。拥有5千吨级—2万吨级杂货和客滚泊位8座, 货场及停车场面积40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4110延长米;港口杂货年吞吐能力300余万吨;港口装卸货种以钢材、冻鱼为代表达300余种, 其中冻鱼、瓷砖、建材装卸作业被公认为服务名牌, 钢材作业也得到客商的高度赞扬, 鱼粉、粮油装卸也占有一定比例。港口业务辐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良好的信誉赢得国内外58家客商联袂赠送“放心港”铜匾。

五年来, 新港人紧紧围绕建设百年辽渔的战略目标, 以打造国际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建设北方客滚航运中心为己任, 动员和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经营理念, 循序渐进, 励精图治, 走出了一条做优做精货运产业、做大做强客运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司货运和客运经营业务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两大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翼齐飞, 实现了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十项新突破。

一是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 位居大连口岸地方企业港口第一位。

二是港口经营收入达1.4亿元, 年均增加超千万, 年均增长达10%以上, 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45万元/人·年。

三是港口年创利润4000万元, 年均增长15%, 人均创利润14万元。

四是铁路专用线中转货物量150万吨/年。

五是客滚运输年进出港车辆达45万辆次, 中转旅客达220万人次, 进出港车辆和旅客数量分别占据大连口岸市场份额的58.3%和47.9%, 占据大连口岸客滚市场份额绝对优势。

六是大连湾新港客运站两次被评为部级文明客运站。

七是辽渔新港铁路专用线成功接卸“钢龙”专列, 改写了只有大型专业化港口才能接卸钢材货源的历史, 标志着本钢集团的产品正式进入大连湾新港货运产业。

八是公司与宝钢集团成功合作, 建成“宝钢大连物流中心”, 标志着公司在做优做精货运产业的调整战略中, 再抢先机。

九是大连湾新港得到全省边检系统第一块“信得过港口”金匾。

十是大连湾新港铁路专用线被沈阳铁路局金州站授予全省第一块“标准化专用线”称号。

二、安全至上, 做大做强客滚产业

众所周知, 海上交通安全是制约轮渡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令不少人望而生畏。在这种大背景下, 2005年, 山东渤海轮渡公司对外抛出“绣球”, 寻找合作伙伴。2005年的辽渔集团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抉择, 需要寻找新的企业效益增长点, 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也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的必然之举。辽渔人清楚地知道, 由于省时、节能, 客滚运输业发展潜力巨大。辽渔集团有自己的港口, 一直以来却有港无船, 港口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辽渔人抓住时机, 果敢涉足渤海湾黄金水道, 2006年, 恰逢“十一五”的开局之年, 企业成功收购山东渤海轮渡公司, 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 自此翻开了辽渔客滚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大连湾新港与渤海轮渡的强强联手使集团公司客滚产业迅猛发展。五年来, 在辽渔的正确领导下, 客滚产业的经营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6年提前三年下线了“中鲁”轮、“顺鲁”轮、“兴鲁”轮、“大华”轮4艘船舶;2010年又提前淘汰了“宝华”轮、“英华”轮。5年间, 先后投资20亿元, 精心打造了6艘大型、豪华、节能环保的“珠”字号客滚船舶。2010年5月又斥资18.5亿元开工建造4艘国际豪华节能型船舶。现如今, 共有7艘“珠”字号大型客滚船投入渤海湾营运, 平均船龄4年, 拥有总车道线13200米、总客位9702个, 亚洲第一渔港经过多年的发展, 如今客滚运输在港口业务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每天进出大连湾新港的6艘客滚船、12个航班, 日均中转车辆可达1200余台次、接送旅客9000余人次, 车、客的运输能力分别占大连口岸市场份额的58.3%和47.9%, 年中转车辆和旅客能力分别达60万辆次和350万人次, 车客中转量已经占居大连口岸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 成为大连市名副其实的客滚中心。国内最大最豪华的“渤海明珠”、“渤海金珠”、“渤海珍珠”、“渤海玉珠”、“渤海宝珠”、“渤海翡珠”六艘客滚船运行期间, 倍受旅客青睐。客运公司两度被交通部评为“文明客运站”。

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客滚货运产业是高风险行业, 安全就是客滚业的生命线。大连湾新港多年来在安全工作上求实求细, 安全工作滴水不漏。“十一五”期间, 在延续以往安全工作的基础上, 在2007年“因为有了我, 周围安全环境更和谐”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带动下, 客滚安全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在2008年奥运安保工作中, 大连湾新港比照航空安检标准投入300多万元, 购置了车载式包裹安检仪、手提式危险品探测仪、旅客金属安检门等设备, 并实行了“实名购票”的管理新模式。“实名购票”是船舶客运上的一次改革, 乘客凭身份证来购票, 把乘客名字输入微机管理, 使过去的来去匆匆不留痕迹, 变成人过留痕, 便于掌握情况;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比、追捕逃犯;在乘船期间出现问题, 可以查明身份, 进行妥当处置, 使安保工作由被动变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安全举措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渤海轮渡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心态, 不断调整安全发展思路, 创新安全管理手段, 狠抓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基于多年来对渤海湾海况、客滚船的“规律性认识”, 渤海轮渡建立了“把好十二关”的科学防范体系:把好船员素质关、把好入口关、把好气象关、把好配载关、把好绑扎关、把好航前检查关、把好巡舱关、把好航行和锚泊避风关、把好陆地保障和设备保障关、把好应急反应关、把好消防关、把好防破坏关, 全方位保证船舶良好状况、保障旅客安全出行。在严把“十二关”的基础上, 强化防碰撞、防泄漏、防火灾、防强风、防破坏“安全五防”工作。同时, 将防爆炸、防投毒、防盗窃、防劫持、防纵火作为船舶“治安防范五个重点”, 将船舶驾驶台、机舱、车辆舱、客区、厨房和旅客餐厅作为船舶“治安防控五个重点区域”, 确保船舶治安不出问题。在每年的11月20日至次年的2月20日、“两会”及国家重大活动期间, 渤海轮渡都要进入“大安全”戒备状态, 船舶保安等级升为二级, 对旅客、车辆乘船全过程严防死守, 做到特殊时期超前防范、超前加强。其次是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2009年11月, 渤海轮渡7艘船舶率先在渤海湾通过中国船舶保安体系认证, 取得《国内船舶保安计划符合证明》, 在两套体系的规范引导下, 渤海轮渡的安全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如果说安全是客滚产业的生命线, 搞好服务则是客滚产业赖以发展的保障。一直以来, 大连湾新港狠抓港口服务建设, 按照所有服务行为都必须围绕客户的需求来展开的服务理念, 全力打造“诚信新港”和“放心港”品牌。对鲜品运输车辆开展“绿色通道”活动, 对海鲜、冻货、水果和蔬菜等车辆实施优先购票、优先安检、优先上船服务;对旅客深入开展“爱心卡”活动, 对“老、弱、病、残、孕”等旅客, 和船方开展全过程无缝隙对接服务, 实施重点照顾;为旅客提供船舶到港旅客免费延住等超值服务。在服务中, 还注重抓好晚到旅客一路通服务、婴儿贴心服务、无人陪伴特殊旅客全程一条龙服务等个性化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工作。通过强化全面、细致和国际化、高水准的服务水平, 提高航线美誉度。抓住延伸服务、超常服务、专项服务承诺, 认真贯彻“全面型”和“高速快捷型”服务, 并围绕客户需求不断优化创新, 向具有现代理念的个性化服务迈进, 形成服务等人的主动氛围, 并且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 形成“放心港”的特色服务。“诚信”是立国之本, 也是新港的立业之本。“诚信新港”已经成为辽渔集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渤海轮渡则提出全力打造“真情相伴, 海上家园”服务品牌口号, 走“以服务创品牌, 以品牌求发展”的品牌经营之路。以“四项工程”———素质工程、平安工程、形象工程、文化工程为载体, 全面推动品牌战略的实施, 公司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创建服务品牌过程中, 渤海轮渡人赋予了“真情相伴, 海上家园”丰富的文化内涵:遵循“厚德载物, 诚信卓越”的经营服务理念, 以旅客满意为工作标准, 想旅客之所想, 急旅客之所急, 帮旅客之所需, 真心为旅客排难, 倾情为旅客服务, 以全方位、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营造“家”一样温馨的乘船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乘船氛围, 把客滚船建设成温馨和谐的海上家园, 让旅客享受到超值的服务。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给渤海轮渡公司带来了一场服务革命, 员工实现了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我会服务的转变, 他们视船舶为家庭、视旅客为亲人, 真心诚意为旅客提供周到、细致和全方位、人性化的贴心服务, “珠”字号客滚船已成为一个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吸引旅客竞相慕名乘坐。

三、诚信固本, 做优做精货运产业

以信为本、以优取胜, 实现自我新跨越。在长年累月的装卸过程中, 辽渔集团的货运产业做到装卸水果一个不丢、装卸鱼货一条不少和客户请吃不到、送礼不要, 赢得了“人、船、货”三不受气的美誉, 这离不开严格的管理, 更离不开辽渔人一贯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方针。随着业务不断扩大, 在全行业中率先实行了“窗口行业规范服务承诺制”, 码头装卸实行24小时停人不停机的全天候作业, 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货物装卸实行“一票到底”的全过程服务, 与货主形成利益共同体, 把货损降到最低限度;根据客户需求, 开展装卸货物从卸船、倒运、入库、装火车一条龙高速快捷全程服务, 实行代办手续延伸服务, 货主只要发个传真, 其余由港方办理;装卸瓷砖实行“打碎一片赔一片”的服务承诺;向客户授予“生产经营决策参与权、作业现场监督权和奖惩职工建议权”三项权力, 促进了港口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高效、廉洁、热情、周到的服务, 受到中外客商的由衷敬佩和热烈欢迎, 真正为客户着想的这些举措, 换来了千金难买的“放心港”美誉。

2006年8月, 宝钢大连物流中心正式落户大连湾新港, 此举标志着大连湾新港正式加入了宝钢集团北方物流网。这是宝钢物流中心目前在东北唯一的合作项目。次年5月15日18时, 辽渔集团与宝钢集团合作建成的“宝钢大连物流中心”正式揭牌, 此举则标志着辽渔集团与宝钢集团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物流业务合作进入了正式运营阶段;标志着辽渔大连湾新港正式成为宝钢集团北方销售枢纽港与物流中心;标志着大连湾新港在做精做优货运产业的调整战略中, 再抢先机稳稳地占据着大连港口钢材货种的高端市场, 为增强新港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平添一块新的基石。“宝钢大连物流中心”如期建成和正式运营, 引起辽渔集团和宝钢集团决策者高度关注, 显然不在于双方1200万元的投资额, 而在于国内渔业行业和钢铁行业两大旗舰共同搭起的平台, 将给双方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两巨人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对辽渔集团以航保港、以港兴企和做大做强港口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如虎添翼, 对宝钢集团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强力扩张北方销售市场, 建立了稳固便利高效的物流中心……特别是双方合作中, 大连湾新港的远见、坦诚、高效和优质服务, 给宝钢同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就像宝钢集团副总经理戴志浩所说的那样:“辽渔大连湾新港建成的‘宝钢大连物流中心’在宝钢涉港物流中心中是最好的, 在北方港口钢材物流中心也是最好的。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之好, 超出了我们宝钢人的期望!”

水产品物流篇:舍我其谁乾坤定

“十一五”期间, 辽渔集团海上主业持续发展, 水产品交易继续保持中国北方龙头地位, 国内最大冷库群和首家保税冷库藏量总体保持高位运转态势, 鱼品加工以实施“远洋”品牌战略为牵动继续拓展内外市场, 船舶修造继续加大对外市场开发力度, 物资供应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规模效益。前瞻决策, 合理布局, 加大投入, 持续推进, 企业坚定不移的刚性气质和舍我其谁的果敢情怀给临港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历史契机, 必将为新时期辽渔集团北方水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推动企业朝着“百年辽渔”的宏伟目标一路高歌扬帆远航。

一、海上主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磷虾探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的5年里, 辽渔集团海上生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渔场资源锐减, 船龄高、设备老化, 燃料油价格持续上涨。面对严峻形势, 辽渔集团围绕“做精做强”的主旨, 对围网和鱿鱼钓等传统捕捞产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加快船舶等设备更新步伐, 同时对作业渔场进行战略转移。围网方面, 自2006年起在作业时间、资金和科技投入上逐年加大对南渔场的开发力度, 同时对灯具、网具和渔法进行了仔细研究和有效改进, 使南渔场的捕捞产量从2006年的4140吨提高到2010年的8000吨, 5年间各项生产指标始终处于全国同行业之首。在北太鱿鱼钓渔场, 虽然资源衰退、作业条件恶劣, 两年来在日本海都取得了单船平均产量在40—50吨的好效益, 船员们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单船钓鱿鱼产量居全国同类船之首的纪录。同时, 辽渔壹号和辽渔贰号船继续加大对阿根廷、智利和秘鲁外海渔场鱿鱼钓生产开发, 单船产量最高达到5000吨。

冷藏运输是辽渔集团海上的传统产业。五年来, 经过不断调整结构和狠抓安全苦练内功, 总体发展始终保持较好势头。2009年将船龄较为老化的“海丰2023”轮淘汰, 并于同年购进冷藏运力大为提高的“天使1号”轮, 有效提高了船舶的整体运力, 一举扭转了船舶调度、承租时的被动局面,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国际安全管理体系 (ISM) 是冷藏运输的海上通行证, 尤其是2008年安全体系在冷运公司独立运营以来, 这条安全红线更是串起了整个冷藏运输的所有环节, 一切行为规则先行的严格要求已经渗透到了每条船上的每个角落, 大家完全把它当作“平安工程”来精心打造, 从而有效保证了船舶航运通畅和总体安全。五年中, 4艘冷藏运输船先后抵达东南亚的45个港口和南、北太平洋的多个海域, 完成运营任务170个航次, 运输冷冻海产品16万吨, 运输总量超出前五年30%。

2009年, 也许注定会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当年12月, 辽渔集团大型拖网加工船“安兴海”轮肩负着国家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重任, 开赴南极探捕磷虾。历时3个月, 喜获探捕生产、科研调查双丰收, 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南极磷虾探捕任务, 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在组织生产、安全环保、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在履行国际公约方面提高了能力, 为中国远洋捕捞历史翻开崭新篇章做出了贡献, 受到农业部和辽宁省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12月, 怀揣着充满激情与希望的蓝色梦想, “安兴海”轮携手“连兴海”轮再度出征南极。第二次探捕将继续积极探索南极磷虾产业性开发的途径, 扩大探捕生产和科研成果, 为下一步深入分析南极磷虾资源的分布、开展南极磷虾的综合商业开发利用、形成远洋渔业后备渔场奠定基础。乘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东风, 辽渔集团把肩负国家探捕南极磷虾重任视为企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契机, 积极抢抓深海大洋性资源, 占领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为企业未来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新空间。南极磷虾产品的高科技研发, 将有望成为“十二五”时期远洋渔业新兴的主导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而有力助推全省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管理搭建交易诚信平台, 技术升级做专做强冷藏产业

2010年, 交易中心预计实现交易额8.5亿元, 实现利润860万元, 比“十一五”初期分别增长9%和7.5%。2006年以来, 交易中心积极应对国内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休渔期延长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不断创新管理, 水产品交易规模、年交易量和年交易额始终保持在我国北方地区首位, 为繁荣渔港经济和辽渔集团物流产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是生存之本, 创新是发展之道。“十一五”期间, 交易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管理创新, 用服务培育品牌, 以诚信成就品质, 逐步培养出了一批“优秀船东”和“满意会员”, 凭借良好口碑广纳八方来客, 未来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他们积极探索创新拍卖方式, 灵活调整拍卖时间和拍卖地点, 并充分发挥临港产业链的整体优势, 打造冷库站台拍卖平台, 让卖场跟着市场走, 既保证了鱼品质量, 降低了拍卖成本, 同时提高了拍卖效率, 方便了客户, 增强了市场吸引力。2007年10月28日实现交易量2986吨, 2009年11月27日实现交易额1051万元, 2009年9月实现交易额1.79亿元, 分别创造交易中心成立以来单日交易量、交易额以及单月交易额的最高纪录。通过实行联合例会制度、鱼货计量标签制度、出门票微机联网管理等优化作业流程措施, 使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加强对船东、会员管理, 规范交易行为, 提升服务质量, 树立诚信意识, 联合打造出了辽渔交易市场的优质诚信口碑, 实现互惠共赢。

“十一五”是正式实施“辽渔冷藏”品牌建设的第一个五年。五年间, 辽渔集团始终坚持做专、做强辽渔冷藏产业的总体目标, 坚持配套港口、服务社会、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产业定位, 内抓管理、外拓市场, 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内部管理不断规范, 市场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在海洋资源衰减、行业竞争加剧和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进入“十一五”, 辽渔集团冷库总体藏量规模已经达到11.6万吨。由于顺应市场需求适时扩大了冷库规模, 同时通过改善藏品结构、提高冷库周转率、谋划实施条形码管理系统等手段全面推进整体技术升级, “辽渔冷藏”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持续增强, 冷库藏量高位运转, 吞吐量增势明显, 经济效益稳中有升。“十一五”期间, 6座冷库年平均藏量32000个千吨日, 平均库位利用率76%, 与“十五”末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0%和7%。2010年预计全年冷库吞吐量可达72万吨, 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20%。自2006年起, 冷冻冷藏产业年均营业收入始终保持在8200万元以上, 利润额保持在2300万元以上, 特别是2008年以来,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 利润额仍连续三年保持在2500万元以上。五年间, 企业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利润1.2亿元, 分别较“十五”期间增长了56%和100%。同时, 保税库专属功能也得到了有效发挥。“十一五”期间平均年保税货物藏量达到11000千吨日, 同比提高了7200千吨日, 增幅达190%。2010年预计实现保税藏量13300千吨日, 创造了自保税库成立以来的新高。

三、“远洋”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工贸易呈现规模优势

2006年以来, 集团公司利用自身优势, 整合国内外水产资源, 继续实施“远洋”品牌战略, 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海洋食品品牌。加工贸易的产品品种已发展到600多个;年加工总量达3万吨;年实现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年创利润千万元以上。由于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食品加工基地和完备的国际国内市场营销体系, “远洋”牌干制食品系列、常温罐头食品系列、冷冻食品系列以品质优异、健康美味而著称,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2009年, 辽渔集团几十年来精心打造的商标品牌———“远洋”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0年“远洋”牌产品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 一个又一个桂冠不仅彰显了辽渔集团水产品加工行业的实力, 更放大了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2007年以来, “远洋”牌产品的多家专卖店分别在大连、沈阳、北京等一线城市“落地开花”, 形成了由北及南纵深内陆的“远洋”品牌重点城市营销网络, 并建立起了广泛的经销商合作队伍和渠道通路;同时继续保持并建立了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百余个国际水产企业经常性的贸易往来。品牌搭台, 国内外市场的产品销售正在向逐步完美的格局演绎, 中国北方最大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的优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稳固。

“十一五”期间, 凭借多年来国际水产品贸易积累的经验, 鱿鱼加工产品的出口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的2万余吨鱿鱼制品中, 辽渔集团的鱿鱼制品占有20%的份额, 日本从中国进口鱿鱼的30家客户中, 有一半是集团公司的客户。鱿鱼加工出口产业, 凸显出更大范围占领日本市场份额的强劲发展势头。五年来, 水产品加工经历了智慧和能力的双重挑战。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攀升和资源锐减等原因, 国内鱿鱼的采购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 鱿鱼出口业务充分发挥了集团公司的综合实力和信誉优势, 合理地控制了原料采购与适时存储之间的平衡关系, 同时加强了技术创新, 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实现了产品的升级。辽渔集团成功开发的鱿鱼卷、鱿鱼切段和鱿鱼下足产品等成为可以占领更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一个筹码, 从而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实现了鱿鱼出口业务的快速发展。2009年辽渔集团共采购了国内紫鱿鱼四分之一的捕捞量, 依靠原料足、规格全的优势成功地留住了客户群。为提高竞争力, 避免紫鱿鱼一条腿走路所带来的风险, 鱿鱼加工产业成功地开辟了秘鲁鱿鱼的出口渠道, 使鱿鱼出口这一支柱型产业, 逐步打破了多年来“一条”紫鱿鱼独唱国外市场的格局, 出现了“两条鱿鱼竞相游、共担出口创汇额”的喜人景象。

辽渔集团的来料加工产业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 在对外加工规模、对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国际市场客户网络构成及对外合作交流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引进、强化加工技术, 提升管理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对外加工从技术管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十一五”期间, 虽然受到资源、市场、汇率、人力成本、能源费用等诸多因素的困扰, 但来料加工产业以“促结构调整, 保稳定发展”为指导思想, 通过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 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提高机械化程度、提升来料加工下脚料的利用价值, 最大限度减少汇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 全面实现了站稳市场、平稳发展的目标, 成为水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化经营的坚实后盾。

五年间, 水产品罐头加工业也初具规模, 先后有30余个品种的罐头上市销售。常温罐头食品加工业的成功开发, 为今后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整体提升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渔集团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在发展中先后获得了各种管理资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使水产品加工的质量管理得到了认可;HACCP计划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使水产品加工现场各环节的关键点实现了合理控制;欧盟认证的资质则满足了欧盟国家的法规, 特别是IFS国际食品标准体系的认证, 让企业成功地获得了产品直接进入欧盟商品超市的通行证。这些资质的获得, 标志着辽渔集团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已经具备了国际水准。

五年间, 辽渔集团的水产品加工业在风雨中夯实了基础。放眼未来, 水产品加工业将立足于集团公司的综合产业优势, 以国际化的视野, 全面实行“走出去”战略, 确立大贸易、大流通的经营思路, 充分利用两个资源, 确保水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研发产品的创新能力, 以系列化、组合化、创新化和品牌化为基本原则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 使“远洋”牌产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将会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实行走出去战略, 积极与日本、韩国、俄罗斯、欧美、巴西和智利等国家合作开展水产品进口贸易, 同时与辽渔集团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共同推进进口水产品拍卖交易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运用保税仓库的政策扩大水产品物流发展, 全面推动水产品大贸易的形成。

四、主动求变保持燃油销售势头, 调整战略扩大对俄修船市场

过去的五年, 物资公司共销售柴油55.9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27.5亿元, 利润7184万元。2010年与2005年相比, 柴油销售量增长22.81%, 销售收入增长76.19%, 利润增长46.31%。特别是2009年, 物资公司主动求变, 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取得历史上最好的经营业绩, 令人刮目相看。

“十一五”期间, 物资公司以市场为导向, 从科学决策到全面出击, 从完善经营手段到全程高效服务, 实现了过去主要依赖中石油直供到以DMC船用燃料油为主多头采购渠道的转变, 实现了从以销售零号柴油为主到销售DMC、3号和4号燃料油为主的多品种经营的转变, 实现了销售对象以渔船为主到陆地、商船、海上批发、渔船多头并进的转变, 实现了由过去跟着别人走到让别人跟着自己走的销售策略转变, 实现了以零售为主到零售、岸边和海上批发的销售渠道转变, 实现了由自由交易到契约销售的会员制销售方式的转变, 从而有效保障了从采购到销售的一路畅通, 为企业的未来预留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有力助推了辽渔集团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如今, 以俄罗斯修船市场为重点的对外修船市场开发, 已经成为辽渔集团船舶修造产业长期的经营战略。特别是2007年以来, 针对渔业资源不断萎缩、燃油价格不断上涨和国外一些相关渔业政策调整等不利因素影响, 及时调整经营思路, 把对俄修船的重点转向承修高产值、高技术附加值的大型渔业加工船, 同时与周边有坞船厂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借力发展, 保证了来厂大型船舶按时进坞修理。“十一五”期间, 船厂对俄修船产值累计1.6亿多元, 占总产值的50%以上。从2006年开始开发台湾地区修船市场以来, 共修船25艘, 实现产值1476万元, 在台湾地区的船东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为今后对台修船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兴海”轮的维修改造, 是辽渔集团修船历史上承接的技术最复杂、改造项目最多、工程量最大的一项任务, 从技术设计、方案确定到工程施工, 全体职工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奉献自我, 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有效锻炼了技术队伍, 提高了能打硬仗的能力, 为其后俄罗斯“科什金”轮和其他大型渔船的维修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 船厂注重创新经营, 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和现有设备, 创造条件参与造船市场竞争。2007年, 经过9个月的努力, 顺利完成了为比利时建造2艘110米集装箱船的任务。如今, 船厂职工正在上下一心全力投入到建造集团公司新型鱿钓船的战斗中。

五年一个刻度, 辽渔集团迈上了新的台阶;五年一个单元, 辽渔集团站在了新的起点。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振兴来说, 机遇并不常有, 机遇来之不易, 机遇稍纵即逝。“十二五”是关键时期, 也是攻坚时期。五年之后再度回眸, 企业的综合实力必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职工生活水平必将得到明显改善, “打造百年辽渔”的宏伟目标也必将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历史在等待辽渔去开创, 蓝图在等待辽渔去绘就!

篇4:镇十一五发展规划提纲

随着《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正式公布,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总结“十一五”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找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力争在“十二五”规划中再上新台阶,实现转型升级,是我国钢铁行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21世纪初,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02年,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鞍钢作为国内钢铁企业第一个全面开展编制循环经济规划、系统设计、项目落实等系列工作。2005年济钢、莱钢、鞍钢、攀钢、包钢等钢铁企业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点工程单位。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的不断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节能减排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成果显著

“十一五”是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5年,我国粗钢产量由3.53亿吨提高到6.27亿吨,年均增长12.2%。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始注重钢铁制造流程新功能的发挥,即钢铁企业不仅局限于冶金材料制造功能,而且在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方面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在能源综合利用、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

1.钢铁产品制造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产品总量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品种质量明显改善,钢材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97%。到2010年底,在统计的22大类钢材品种中,有17类品种自给率超过100%,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窄带钢、镀层板带5类品种自给率超过90%。高磁感取向硅钢实现批量生产,2010年市场占有率超过50%;高强度汽车板市场占有率达到70%;核电用钢实现了国产化。钢材品种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下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上烧结机产能所占比例由67.9%提高到80.5%,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热轧宽带钢轧机由26套增加到72套,冷连轧机由16套增加到50套。国内一批重点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吨钢综合能耗大幅下降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下降至605千克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2.8%,实现节能总量4800万吨标准煤,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主要生产工序能耗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转炉、电炉工序能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节能措施得当,成效显著。“十一五”重点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变化。

(3)二次能源回收及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005年到2010年间,占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总量70%的高炉、焦炉和转炉煤气的利用量逐年提高,损失率逐年降低。“十一五”期间,焦炉、高炉和转炉煤气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8%、3.8%、5.85%,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从47.5立方米提高到81立方米,企业自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增长了4.6%。说明我国二次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3.水资源利用再上新台阶

(1)取水量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粗钢产量增加了77.6%,年均增长12.2%。而钢铁行业取水总量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0.38亿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5.77亿立方米,年均下降3.03%,累计节水91.01亿立方米。

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吨钢取水量也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吨钢取水8.6立方米下降到了2010年的4.11立方米,年均下降10.44%。

(2)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

新水利用系数和重复利用率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新水利用系数逐年上升。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94.04%提高到2010年97.2%,提高了3.16个百分点;新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4上升到2010年的0.58,上升了31.8%。

(3)节水技术措施多样化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在基本实现以直流改循环、建污水处理厂等粗放式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逐步发展到采用节水工艺、节水系统及设备、水质稳定等措施。污水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处理回用、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等成为了主要途径。

目前钢铁行业普遍采取的节水技术、装备及措施主要有: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包括高炉干法除尘技术、干熄焦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渣粒化技术、钢渣滚筒法液态处理技术和钢渣风淬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焦化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冷轧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综合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等;冷却过程节水技术,包括高效空冷技术、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连铸喷雾冷却技术、蒸发式冷却塔等;科学合理的用水系统,包括分质用水系统、串级用水系统、循环用水系统、污水回用水系统等;采用非常规水资源,包括开发利用厂区雨水、城市污水、苦咸水、海水、矿井水等。

4.强化固体废弃物消纳功能,更加注重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和增值化

“十一五”期间,重点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89.4%上升到2010年的96.1%,增加了6.7个百分点。分类利用率统计。

“十一五”期间,不仅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普遍提高,综合利用的产值也有较大增长,说明全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附加值在提高。

二、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我国钢铁行业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按照“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有些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全行业旧有工艺装备仍占较大比例,环保治理、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的历史欠帐多,这些因素阻碍了行业循环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循环经济标体系尚未建立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环保部和统计局已下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提出了宏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衡量钢铁行业循环经济

的指标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时至今日,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仍未建立,这对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水平,促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循环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部分企业工序能耗未达到国家标准《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2010年,全国焦炉、高炉及转炉煤气放散量折合标准煤约454.5万吨标准煤。余热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低温余热资源利用方面仍有潜力。能源管理水平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虽然上升较快,但利用技术水平偏低。冶金渣和各类尘泥高效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和水平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企业节水只停留在水循环使用、污水回用等常规的利用方式上,缺少对各系统进行水质监管、用水定额标准的完善,以及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3.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及社会之间的循环有待加强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行业内的循环再利用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钢铁行业与原料供应、产品深加工等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与建材、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仍属起步阶段;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大循环还处于试点探索。

4.减量化生产任重道远

精料是钢铁行业减量化生产的基本保证,然而,“十一五”期间受到原燃料供应紧张大环境的制约,全行业减量化生产效果不明显,甚至一些指标出现倒退。2005年至2010年,高炉冶炼入炉矿综合品位由58.02%下降到56.16%,渣铁比由此每吨增加23千克;炼钢冶炼金属料消耗虽有所降低,但由于铁水脱硫、炉外精炼处理工艺的增加,吨钢冶炼渣量还是上升了3千克。

三、拓展循环领域,推进绿色发展

1.拓展循环经济功能

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钢铁行业产品制造流程的不断优化,使其向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和绿色钢铁制造发展。如何认识钢铁企业的社会经济角色,特别是如何发挥钢铁制造流程的功能,是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的重要实践课题。钢厂的功能不能仅局限于钢铁冶炼与钢材生产,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资源、环境、生态、循环经济社会领域之中。

“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钢厂产品制造功能的局限性,充分拓展钢铁企业的三大功能,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更大作用。

(1)拓展钢铁产品制造功能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以资源消耗和资本投资为主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在钢铁产能和产量基本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的困难局面。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节能型钢材和资源节约型钢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减少社会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副产煤气、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技术进步仍有很大空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钢铁企业能源转换功能将提出更高要求,在能源高效利用、高效转换和尽可能回收大量的余热,避免能源放散和浪费方面仍有潜力可挖。进一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是今后拓展能源转换功能的重点。

(3)拓展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

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除可实现能源转换的副产煤气外,还有冶金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粉煤灰、废酸、废油、废水等物质。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含铁尘泥回配钢铁生产中循环使用应更加讲求高效,废渣将作为水泥、建材行业良好的原料,废油、废酸、废水,经技术处理后,返回工序循环使用。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基本上做到实现副产煤气、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等物质“零排放”。此外,充分利用钢铁生产过程高温和还原性的特点,回收利用、消纳处理社会的废钢、废塑料、废橡胶等社会废弃物;对剧毒铬渣等有害社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对城市废水可以集中处理。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

2.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回顾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从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从单一问题解决到逐步重视系统研究解决的过程。通过对国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共性的做法,基本思路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钢铁新品种等紧密结合,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总结出了针对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如:

长流程模式以国家法规政策、科技进步、优化钢铁结构、科学管理等为支撑,拓展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资源化三大功能,推进铁金属元素、能源、水、固体废弃物各方面循环,从而实现钢铁制造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企业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短流程模式与长流程模式具有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低投入(人、财、物)、低消耗(能源、水)、低排放(三废)、高效率(生产运行、资源利用)、高附加值产品(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含量、深加工)的优势,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已有十年,就总体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十二五”期间须进一步深入发展,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循环体系有待向更高层次推进。

3.完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提出了国家宏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钢铁行业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科学评价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首先要掌握反映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用统计数据来描述、检测、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反映评价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

“十二五”期间,开展《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专题研究,根据钢铁行业工艺流程特点、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尽快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十分必要。四、以规划为指导,引领产业升级

2011年11月3日,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对未来五年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

1.总目标展望

力争到2015年形成企业内部、行业之间、行业与社会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建设“两型”企业要求,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物明显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以钢铁行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基本形成;钢铁与城市、钢铁与社会之间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比较完善的行业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并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总结和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带动全行业循环经济大发展。“十二五”末,我国钢铁行业预计循环经济主要指标见下表。

2.节能目标和措施建议

吨钢综合能耗预计下降至580千克标准煤,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全部达到《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限定值。建议“十二五”节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1)大力推广和开发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干熄焦、烧结余热回收、干式TRT、高效喷煤、蓄热式燃烧、热送热装、全燃煤气发电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煤调湿、烧结漏风改造、烧结余热发电、高炉脱湿鼓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技术;研发和关注非高炉炼铁、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煤气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前沿技术。

(2)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二次能源回收利用高效化,实现“零”放散;提高二次能源转换效率,实现气转电高效转换、气转汽由中温中压向高温高压转换。加强低品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提升转炉、轧钢加热炉余热蒸汽的回收利用水平。

(3)强化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提高电炉钢比例,降低铁钢比;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球团配比;进一步提升热送热装比,促进轧钢工序生产紧凑化、连续化。大力推广能源管理中心,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节能,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基础建设,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3.节水目标和措施建议

201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已经降低到4.11立方米,接近国际钢铁先进企业的吨钢取水3.6立方米的水平,考虑节能减排措施及深加工用水增加的因素,钢铁行业吨钢取水指标进一步下降的潜力有限。通过加大城市中水利用和企业综合污水回用力度,到2015年吨钢取水量有望降到4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5%。

吨钢外排废水量逐渐减少,2010年已经下降到2.04立方米每吨,预计“十二五”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普及率可以提高到75%,处理后的水大部分回用,减少外排废水量,预计“十二五”末吨钢废水排放量可以降低至1.3立方米。

水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灭直排水,杜绝跑冒滴漏,减少新水补充量;二是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不用水或降低生产用水且三是对废水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回收循环利用率,钢铁企业废水种类很多,水质参差不齐,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并回用;四是推行水资源合理分配、串级利用的方法,实现水系统的串级利用;五是实现企业和周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作为工业中水回用。

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目标和措施

2010年钢铁行业高炉渣利用率达到97.6%,利用率相对已经较高,“十二五”提升空间有限,预计可以达到98.5%。2010年钢渣利用率达到93.6%,随着钢渣利用技术不断成熟,钢渣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到97%。

钢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分为:含铁元素废弃物,如高炉渣、转炉渣、氧气铁皮、含铁尘泥等;以及粉煤灰、废耐火材料、非含铁除尘灰、工业垃圾等。经过多年的发展,钢铁企业绝大多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建议“十二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措施如下:

(1)推进冶金废渣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冶炼废渣、粉煤灰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问题。探索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大力推广钢渣预处理热焖、钢铁渣微粉技术,加大海边海床覆盖剂、钢铁渣余热回收、钢渣陈化等技术及钢渣微粉设备的自主研发力度。

(2)加强钢铁企业含铁除尘灰、尘泥综合利用。做好除尘灰精选回收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推广除尘灰除锌提纯及还原造球技术,开发氧化铁粉、氧化铁皮深加工和废油、废酸再生综合利用技术。

篇5:小厂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小厂镇位于沽源县东南部,辖15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4500户,14600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利,东西走向的小白线、南北走向的宝平线贯穿全镇,距北京260公里。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是发展思路更加完善。镇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各种层次的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打造“四区一带”(商贸流通区、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区、生态旅游区和主导产业带)发展格局,加速推进京北生态经济强镇建设的发展思路。

二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10年,全镇实现国民 生产总值778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6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0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55.7%、44.9%、79%。

三是城镇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来,完成了小厂镇城镇建设规 划,完成旧城改造10000平米,新城建设50000平米,改造并新建城镇公路15公里,安装路灯30盏,铺设自来水管道1500米。特别是2010年,完成新民居建设360户共32040平米的主体建设工程,总投资达到4300万元。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五年来,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33公里;建候车厅4座;完成水浇地改造5000亩,输电9000

米;硬化葫芦河渠道200米,完成田家营泄洪渠清淤208米;完成低压改造1800米;整改移动、联通线路1000米。

五是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镇共发生上访案件8起,较2005年下降75%;结案率达到100%,全镇未发生一起非正常访案件。禁毒工作实现了零种植,法轮功专业村新农合缴纳率达到90%以上,全镇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缺乏重大立镇项目,全镇几乎没有财政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下一步加以努力解决。

二、明年乃至“十二五”工作谋划情况

2011年,我镇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围绕全镇既 定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43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6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80元。到“十二五”末,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0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2000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00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

围绕实现以上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加快新民居建设。2011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小厂村新民居建设二期工程250户22460平米及基础配套设施、村活动中心、村委会等建设任务。同时,启动野马营3个自然村的新民居联建工程。二是完成政府附属楼建设工程,实现派出所、城建所、司法所、计生服务站、文化站等站所一院办公,便民服务大厅投入使用。三是完成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投资20万元,完成广场绿化、硬化、亮化,新上音乐喷泉一处。四是力争引进上级项目资金,完成镇区地下排水工程。到“十二五” 末,完成整个镇区旧城改造工程;6个中心村迁并完成50%以上。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调优种养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来抓,重点抓好蔬菜、舍饲养殖和食用菌三大主导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节水、设施蔬菜。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新建设镇区赤宝线东千亩节水蔬菜种植片区,作为小厂村新民居住户的产业保障。同时,在仁和堡中心村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大型蔬菜交易市场一处,达到可辐射仁和堡、长梁沟、光明、馒头山、小厂、白庙洼等双万亩蔬菜种植村的规模,2011年完成场地“四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互联网)工程,建起部分恒温库,初步投入使用,之后逐年完善。二是大力发展舍饲养殖。积极引进客商,在石柱子村新建现代化奶、肉牛养殖场一座,在万水泉新建肉羊养殖场一座,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全镇发展舍饲养殖开好头、起好步。2011年,力争全镇奶、肉牛舍饲养殖分别达到1000头,肉羊舍饲养殖达到2000只。到“十二五”末,使舍饲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

业。加大对三河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的关心和扶持力度,2011年新上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能力。同时,扶持我镇博源菌业责任有限公司发展壮大,在原有50个大棚的基础上,新增大棚100个,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带动没有种植蔬菜和发展舍饲养殖的村户均发展食用菌大棚一座,使其成为这类村的产业保障。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镇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开发商,加速旅游资源开发。一是加快野马营水库水上及湿地草原综合旅游开发。目前有3家北京旅游开发公司正在做该旅游项目规划,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强与他们的合作,选最有实力、最有诚意的公司合作。二是加快九龙泉旅游开发。依托两处旅游景区,逐步将野马营中心村、椴木梁村和西湾子村建成家庭旅游专业村。

(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我县丰富的无公害农副产品资源,在加快发展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到2015年,力争把小厂镇打造成辐射京津、内蒙、承德等地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一是建杂粮杂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一座。2011年完成场地选址和“四通一平”工程,力争引进企业建设经营。二是加快仁和堡中心村蔬菜市场建设。三是增加农家店数量,扩大覆盖范围,逐步使每个行政村都有农家店、农资店等商业网点。

(五)大力发展绿色矿业

协助有关单位重点抓好红泥滩村萤石矿、煤矿和野马营铀钼

篇6:里砦镇十一五总结

切实加快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步伐

里砦镇党委书记史鹏

里砦镇政府镇长贾永伟

一、概况

里砦镇位于翼城县西北边境,距县城7 公里,境域东与王庄乡、唐兴镇相接,南与南唐乡相连,西与曲沃县交界,北与襄汾县、浮山县相望。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18 个行政村,6800户,29024口人。工矿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交通、市场、资金、管理等条件十分优越,可进入性和便利性日益增强,具有较大的发展地域优势。多年来,国家政策倾斜,通过流域治理、引水解困、水土保持、等多项工程的措施,使里砦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为里砦镇人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十一五”时期的这五年,是里砦镇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9〃8”溃坝事故的“毁灭性”打击,全镇上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县的总体要求,迎难而上-1-

变思路、砥砺奋进求突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保持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10年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狠抓林果畜,强力促转型,推进小城镇,实现大跨越”的经济发展思路,使全镇经济又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截止2010年末,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8795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5841万元,营业收入达到18191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4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1元。

经济林建设全县领先。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始终把经济林建设作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采取抓园区上档升级,抓辐射星火燎原的方式,在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大力发展经济林,扎实推进“一带两区三大片”建设。即:以老官庄,东、西午寄、北石、西沟等五村为重点的沿线经济林带;以神沟、塔儿山两山治理区和北续开发区;以里砦、感军、张桥为主的里砦片;以开化、北续为主的上韩片;以唐城、天马为主的东汉片。尤其是去冬今春,全镇新栽经济林面积已达1万余亩,提前实现一年建成万亩园的目标,多次在全县观摩检查评比中拔得头筹。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我们按照“面向市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的原则,以养殖园区为抓手,狠抓了品种改良,科学养殖等技术,有力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以富华奶牛养殖为标志,全镇共形成万头猪场两个,百头猪场35个,肉牛养殖厂1个,奶牛养殖厂1个,形成六大规模化养殖园区。畜牧业产值达到9000余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养殖业已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近日,大众饲料有限公司百万只无公害蛋鸡孵化基地又落户我镇,为我镇畜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调产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以水利设施较好的张桥、吉比、感军、唐城、东续等村为重点,扩大各类蔬菜大棚面积,使我镇蔬菜产量达到2000余万斤,新增棉花、药材种植面积1000余亩,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20余万元。以吉比村小麦优种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四大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依托,全镇共竞标回32000亩的优种小麦补贴项目和1000亩的优种繁育项目,使开发区进一步形成了区域种植优势和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形成了规模效益。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五年来,我们多方筹集资金,以“四化四改六通五个一”为目标,加快建设进度,13个行政村已顺利通过了省、市新农村建设的达标验收,还有5个村就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特别是老官庄村新农村建设,多次代表市、县接受领导检查观摩,成为全省标杆村、先进村、示范村。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五年来,我们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

上项目、争资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批夯实发展后劲的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对里砦、感军、开化、老官庄、东西午寄、北史、神沟、北续等村进行了综合开发,加快了我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步伐,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配合县水利局对我镇的饮用水进行了氟水改造、自来水管网改造,使全镇安全水用户达到90%以上。

2、交通建设实现跨跃式发展。我们配合县交通局对我镇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神河线投资1100万元,涉及我镇感军、里砦、西角、北续、闫强、神沟六村共10公里,与此同时,其他村也自力更生,多方筹措资金对通村道路、村内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使我镇通村道路、村内道路得到了明显改善。

3、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我们积极实行城镇西扩战略,在里砦村西新拓宽24米的道路400米,为我镇小城镇建设预留了发展的空间,使我镇小城镇建设更具发展潜力,功能更趋完善。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被确定为“全省转型示范镇”,为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我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额度之大,历史上前所未有。随着镇政府综

合办公大楼、计生服务大楼、里砦卫生院门诊楼、里砦客运站、天马完小教学楼、里砦中学餐厅、宿舍楼、镇大门以及各村的休闲文化广场、村级活动场所等工程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我镇的办公、就医、教学、休闲等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我们认真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把群众所想所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政策落实,抓资金投入,抓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1、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我们认真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直补、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合作医疗、五保、低保、80岁以上老人养老救助等补贴奖励资金全部兑现,落实到位,全镇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养老等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发展生产的劲头进一步增强。

2、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奖抚政策全面落实。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规范了收费项目,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及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全面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抚助政策,采取公平、公正、公开评议等方式,在全镇评选出计划生育家庭户,把奖励扶助金及时发放到位。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倡导少生快富奔小康思想,切实转变了群众的计划生育观念。

3、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加强,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五年来,我们始终牢固树立“抓安全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私挖盗采行为,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投入大量资金,定点守候,站卡检查,流动巡查。同时,建立健全了安全网络,重点抓了非煤矿山、交通、医院、学校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确保了我镇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目标。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引深“平安里砦”创建活动,全镇社会治安明显改善,群众的安全感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残联、民政、人民武装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出色的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一篇:六校联考语文学科答案下一篇:村法制宣传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