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

2024-05-14

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精选6篇)

篇1: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

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及其意义

谢树放在《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撰文指出,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以和为贵,致中和,以求社会和平发展。“和为贵”,中庸之用贵在求和。万物得中和而生,失中和而亡。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宇宙万物、社会人事得中和,即符合其存在发展规律,才能生长、发展。第二,恰到好处,讲中庸,以求掌握真理。中庸,作为方法论其要害是恰到好处、适时适宜。中庸之道是儒家对至德至善的追求,也是其对真理的追求。中庸之执中、时中,即要适时适宜,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第三,修身为本,讲忠恕,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中和观在处理自身与他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修身为本,养仁爱之心,行忠恕之道,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第四,主德求和,讲德治,以求社会健康发展。第五,和而不同、讲原则,以求坚持正义。儒家中和观是执中与时中的结合,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而并非无原则的调和折中。持守中道,须强调坚持原则,这中道的原则就是儒家的善德、仁义。第六,天人合一,讲求“天道”,以求生态平衡。

篇2: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

平朔矿区生态经济重建的意义及其内容

以处于生产鼎盛期的全国最大露天煤矿之一的`平朔矿区为例,针对它与区域生态经济紧密相关的特点,分析它在生态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态经济重建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生态经济重建的主要内容.

作 者:郭青霞 白中科 吕春娟 周孝 GUO Qing-xia BAI Zhong-ke Lü Chun-juan Zhou Xiao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 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 21(4) 分类号:F062.2 F061.3 关键词:平朔矿区   生态经济重建   可持续发展  

篇3: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的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必须符合糖尿病诊断的标准并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患者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 (60±10) 岁。糖尿病中, 发现40例患者中病程最短的为5~22年, 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病程最短为1~6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1) 有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随机血糖≥11.1mmol/L (200mg/dl) 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 ; (2) 有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h血糖≥11.1mmol/L (200mg/dl) 。症状不典型者, 另选一天重新检测。符合任意一个条件诊断为糖尿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饮食治疗、降糖药口服、血糖监测以及维生素摄入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盐酸丁咯地尔, 使用方法为200mg剂量的盐酸丁咯地尔加入到250m L的生理盐水中, qd, 连续治疗14d。并对患者进行穴位注射甲钴胺, 注射穴位为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承山、三阴交、解溪、太冲, 每个穴位给予250μg剂量的甲钴胺。用2m L的无菌针管抽取甲钴胺, 然后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消毒, 将针头快速刺入到患者的皮肤内, 等到患者出现酸麻的感觉后抽回血, 如果未见回血可进行推药, 注射之后迅速拔针, 给予患者干棉签按压。一个疗程为7d, 一共对患者进行两个疗程的治疗[2]。

1.2.2 防治手段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给予健康教育, 普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知识, 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监测, 并且要定期进行检查, 尤其在肌电图方面应该给予重视, 早诊断早治疗。护理的方法一般步骤:确诊后设计流程, 配合治疗的实施, 全面的检测, 修正护理方案使其在病房护理中应用。

1.3 治疗效果标准

肢体疼痛麻木感觉明显减轻, 睡眠情况有所好转则说明治疗具有显著效果;疼痛麻木感觉有所轻度减轻, 睡眠情况稍有好转则说明治疗有效;症状以及睡眠情况与治疗前都没有明显的改变则说明治疗无效。

2 结果

通过临床对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穴位注射甲钴胺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滴注治疗, 观察其治疗效果, 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7.5%。见附表。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是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状, 在中医里属于“痹证”, “痿证”。《素问·痿论篇》:“治痿者独取阳明”。实践表明在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承山、三阴交、解溪、太冲穴位具有增加神经血液供应以及刺激神经传导的功能, 在这些穴位上给予药物, 能够促进缓和的动态平衡, 通过经络的传导是药物达到人体的内部, 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给予穴位注射甲钴胺联合静脉滴注盐酸丁咯地尔可以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 能够改善患者神经血液供氧症状。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要加强健康教育, 在教育前首先应该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有多少, 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 以免弄巧成拙。其次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改进。此外患者对健康教育学习的主动性, 与教育效果相关, 注重信息的反馈、评价, 可以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3]。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习惯, 防止引起低血糖的情况,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避免出现其他损伤, 保护皮肤的完整。对患者普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知识, 早诊断早治疗, 最大程度的减少临床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降糖药物的使用, 按时的注射胰岛素, 控制患者的血糖值。认真详细的记录患者的血糖变化, 控制血糖的正常范围。加强临床中对患者的护理方案, 患者因为穴位注射会出现疼痛的感觉, 所以在临床护理方面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的不舒服感觉, 教会家属给予患者肢体上的适当按摩[4]。

穴位注射甲钴胺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滴注治疗的意义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及病情。同时给予其正确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糖尿病难以根治的前提下, 这些治疗和护理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龚放华, 王娟, 金晶.持续质量改进在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0, 5 (中旬刊) :89-90.

[2]林育梅, 曾永梅.糖尿病周围神经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4 (16) :2238-2239.

[3]唐旭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防治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7 (18) :3065-3066.

篇4: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

关键词:生态文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30-02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同志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是从国外生态文明研究出发,进一步研究本国内的生态文明的现状及其对策。

一、生态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与现状

(一)生态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工业文明时代,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到来,人们开始创造发明各种有利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征服自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污染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开始影响西方工业国家。其主要表现为对土壤、水、大气的污染、固体污染、电磁污染还有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

1.西方工业国家在理论上的发展:以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人类环境意识才开始觉醒。继而是1972罗马俱乐部年发表了第一份全球问题研究报告《增长极限》,此文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坏境污染的反思。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和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02年,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上,以“建立环境利益关切者与工商业之间的伙伴关系”为主题,这就意味着人类的环境理念开始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向“生态现代化理论”转变。

2.西方工业国家实践中的发展:第一,生态平民运动的发展,20世纪中期如前所述,工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被越来越多地破坏和污染,人们每天都能亲身感受到污染的严重,加上理论界的大量文章的宣告,人们开始自发地发起生态运动,无数群众上街游行示威,建立了各种绿色组织、俱乐部、社会团体等等。第二,绿党的建立,“绿党是近20年来在西欧兴起的一支以突出环境保护,扩大民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经济过度增长,反对政治官僚化为奋斗目标的新的政治力量。”绿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反对传统工业发展,主张建设属于人类更和谐、更能长期发展的蓝图,除了国际组织之外,其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第三,政策法律的出台,由于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政府不得不出台相应的政策,如,日本1966年指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1999年《阿姆斯特丹条约》等。

(二)生态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经过20年的努力,他们已经基本控制了污染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追求可持续发展,例如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在生态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通过及时的努力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有局限性的。

其一,资本主义的目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岩佐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的逻辑贯穿的社会。马克思的主要论断就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资本家获取大量的剩余价值。由此得出,当生态环境遭遇经济利益时结局显而易见。经济利益获得绝对的投票,资本家所追求的目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当治理环境需花费更高的资本时,资本家不可能放弃追逐到手的剩余价值。

其二,其局限性在于只考虑本国利益,不顾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利益。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生态危机,从而开始保护本国利益,但是他们却把大量污染负担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大量洋垃圾涌入,大型污染严重的化工厂的建立,不仅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还带来相当严重的污染。发达国家通过让发展中国家“吃下污染”而使自己的环境改善,达到双赢的目的。最可怕的是,在这样的优势下,发达国家还毫无理由指责发展中国家污染严重,但却忘了自己才是罪魁祸首的污染源头。

二、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一)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新中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片面优先发展以钢铁产业为中心的重工业。由于战争、劳动力原因等诸多因素政府盲目鼓励生育,中国人口迅速膨胀,人口多耕地少,粮食安全又成了重要问题。由此在当时农业方面,不得不强调“以粮为纲”,开始大肆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造成严重生态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时,却忽视了生态发展。对国内而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速推进工业化,能源消耗增大,并且由于技术不成熟污染相对增大,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侵占大量土地,土地利用率降低,大量生活垃圾污染等等。中国公民对环境保护意识还很弱,有些企业只顾自身的盈利而不从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对国际而言,主要指西方发达国家带来大量的洋垃圾,当中国经济不发达时,借投资之名建立大量污染严重的工厂,低价买进中国的原材料,高价卖出其成品等。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里程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时正处于能源低速发展期,资源丰富,而当中国发展经济时却处于能源急缺时,当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生态问题时中国才开始发展经济。西方发达国家不论在生态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优先于我国。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更高更宽的要求,它是实现国民经济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文明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挖掘。现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性成果[1]。

(二)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以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6%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但是这相对于污染现状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生态文明的几点对策。

第一,生态文明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往人们往往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认为生态发展会影响利益的增长,其实并不然,完全可以通过循环经济将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循环经济就是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例如,河北金隅鼎鑫水泥企业,山东祥光铜业循环经济模式等,绿色环保产业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环保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有利条件,将给企业带来丰厚效益。工业企业也完全可以如桑基鱼田一样循环利用,在带来另一份收益的同时还保护了环境,担当起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二,生态文明与政府主导。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主导性必不可少。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早就有所重视,1972年中国就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94年制定《21世纪议程》等等。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在少数,但公民对其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不足。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我国的法律制度对于环境保护措施力度不足,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与刑法、民法相比其影响力较小,这也是有些企业肆意污染环境的外在原因。制度方面,对于生态环境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完善,相比而言,卫生、工商检查制度相当严格、健全。政府应该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企业进行更有力的支持,对不合格工厂严惩,加强政府监督效力。政府应该与大学等科研部门合作培养专业理论人才和专门研究如何处理污染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专业理论和技术人才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专项资金,大力扶持能耗低、无污染、可循环的产品和项目,鼓励社会的创造力。

第三,生态文明与生活方式变革。笔者认为主要是普通大众的生态意识还不强,大众消费者不仅仅就指的是购买商品的人,还应包括商品生产者。过去中国物资匮乏,普通百姓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消费。如今这种消费方式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现在中国是奢侈品消费大国,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大量生产,比如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商家眼里传统意义已今非昔比,为了攫取利润,迎合世俗的消费观念,不顾严重的浪费,豪华的包装、瞠目的价格横行其道。生活方式转变是中国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公众也可以自发地成立像国外的一些保护生态的俱乐部、社团、协会、志愿者团队等等。

现在的生活模式进入到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循环之中,我们必须改变高能低效的状态。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参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中国的生态文明变革必将推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飞.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07,(12).

[2]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美]福特斯.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金鉴明,田兴敏.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明——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J].环境保护,2012,(20).

篇5: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

河岸带是指水陆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 .河岸带研究以生态学、水文学和地貌学为基础,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退化河岸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较为复杂,通过安徽潜山县潜水退化河岸带滩地近6a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恢复与重建后的河岸带滩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土壤结构和养分条件得到改善,其中,小于0.002mm的`粘粒含量的平均值由恢复前的4.53%,上升到恢复后的11.71%,土壤容重由恢复前的1.455g/cm 3下降到恢复后的1.2g/cm 3,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由恢复前的1.25g/kg上升到恢复后的9.44g/k g;河滩地泥沙淤积量增加;植物抗风浪作用增强,有效地保护了河岸,改善了河岸带地区的小气候.河岸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今后应加强河岸带的管理和对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使河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和观光旅游产品.

作 者:张建春 彭补拙 作者单位:张建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

彭补拙(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篇6: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中,在学生观问题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为适应新课程所提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现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关 键 词]新课程学生观反思与重建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确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构筑起“平台”。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观的反思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观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认识偏差。这种认识偏差既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社会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突出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对现代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由于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往往超过成年人,在许多方面与成年人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成年人。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成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对三种文化模式尤其后喻文化模式的深入分析,M·米德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说,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所以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是因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像他们一样经历了如此巨大而急速的变化,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够像他们一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标准,青少年也开始了自己的亚文化。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发展,而不必要认同在成人眼里看出来的文化标准,如果我们仍然再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甚至否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并据此来评价学生,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师生矛盾,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学生观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们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观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之中,趋向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他们与成人有质的区别,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施以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善待他们,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和感化他们,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培养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应该看到,现实生活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的观念。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性格、气质和思想基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探究的人,忌讳教师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都处在各自的发展水平线上,都是独特的,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倡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智能、兴趣、个性、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也是现代科学学生观很重要的基本内涵。

5.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世界。教育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在课程的开设及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社会性需求和社会性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除了包括兴趣、爱好、愉悦、成功感、理智感等非社会性体验,还包括自尊、关怀、公开、公正等社会性体验。社会性体验是新课程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体验角色转换,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也是具有责权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的设计中都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责任的个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换言之,即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要对他们有制约,不能放任自流,使之逐步学会负责。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一个有责任的个体,也是一个有权利的个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承认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而旧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依然顽固地存在。重建是在新旧观念斗争中进行的,只有对旧有观念进行反思、批判,才能孕育出新的观念。我们对原有的学生观进行批判,在扬弃的基础上重建新型的学生观,根据新课程的宗旨和理念,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重建正确的学生观。

1.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而新课程除此之外,更加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落在形成的过程中而非结果上。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2.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人,他具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设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过去那种“学生毕竟是学生”,教师处于长者的地位,强调“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是“弟子”、“门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听话”,尊重教师的权威,这样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现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的问题,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课堂气氛,以求得新的发现。

3.在教学方法上建立起新型的学习方式

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构建起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目标,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4.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身份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这也是确立新型学生观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努力做到这样几个转变: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第三,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施教

上一篇:it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街道环保工作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