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印度尼西亚孔教的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中国文化的主要因素是儒家哲学,在董仲舒看来,儒家的学说的概念是天神的意志,作为天人之间的感应的方式,并形成了儒教。儒家历经数千年,道路坎坷,跌宕起伏,曾受到“焚书坑儒”的待遇,也曾经历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视,可华夏之礼、儒教之道延绵至今,融入每个华人的精神血脉。儒家来源于周朝之礼,创立于孔子时期,发展于孟荀时期,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儒家学说创立成儒教。儒教理论成熟于宋代以后。儒家与儒教的解说分歧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许多专家的争议过后,2009年《中国宗教蓝皮书》正式把儒教列入为中国传统宗教并进行更多的研究,对儒教宗教问题的讨论总算有了一个新的段落。华人的生活方式、理念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家思想已从古至今从未间断地扎根在华人的传统观念中。移民海外的数千万华侨华人也是如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以各种方式来传承儒家文化。根据统计,印度尼西亚华人与世界海外华人的比例是1:5,是海外华人的主要聚居地。儒学在世界各地的传播由来已久,而在印度尼西亚,孔教的发展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程,从开始到兴盛,从巅峰到低谷,而从衰落中又能复兴起来。由于印尼曾有同化政策,使当地华人无法接触华语甚至中华文化,导致了印尼孔教也受到了限制,很难从儒教原经典作为依据,而采用了其他版本的经典作为了解经典的桥梁。孔教努力地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与当地的其他文化互相传播、交流和影响,这样才能发展各自的优势之处,并能促进共同进步。本文研究并了解印尼孔教的儒家哲学思想内容,本文绪论部分综合论述了前辈学者对印尼孔教的研究,致力于去思考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经验。第一部分则简要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孔教的起源与现状,从形成、巩固体系、被国家认可、被禁止到复兴,孔教在印尼经历的曲折之路。另外还讲述了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印度尼西亚孔教与其他五大宗教相处与组织机构的现况。海外华人背井离乡企图生存就要入乡随俗,也要传承文化。为了能适应当地的生活习俗,把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当做宗教活动。印尼是多民族国家,以五条建国原则为治国基础,而第一条是“唯一的上帝”,有关人民的宗教信仰,对各种民族有保留各自传统文化权利的政策,所以在印尼华人自然而然地拥有传承中华文化的权利。第二部分简要地讲述印度尼西亚孔教的圣经与教义的天人哲学。《四书》、《五经》和《孝经》被视为印尼孔教的圣经。作为儒教基本经典的《四书》和儒教根基经典的《五经》,再加上《孝经》,印尼孔教以之为宗教教义的依据。印尼孔教以《中庸》里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宗教根基的来源。宗教是对于修道的教化与指导,修道之道是顺着性去实践,而性是天赋予生命的根基所在。通过功夫修养实现人性教化,是儒学的宗旨之一,所以本文第三部分讲述了印度尼西亚孔教信徒的教规功夫论哲学内涵。在此部分将分别讲述印度尼西亚孔教教规和印度尼西亚孔教信徒的日常修为功夫。印尼孔教教规也能称为宣言,通过“八诚箴规”,希望人能以诚的态度对待天、德、命、鬼神、孝、经书、孔子和天道。天、德、命、鬼神是从形而上层面的态度和行为,而孝、经书、孔子和天道是从形而下层面的所为。“八诚箴规”主要体现人不仅要以诚对待,而且也要怀着敬畏之心去执行。每个印尼籍人民必须信仰政府所承认的合法宗教之一,不仅写在身份证,也要履行相对的宗教活动和受到所信仰的宗教的教育。在印尼,每个宗教都要为人民服务,给予每个教徒提供他们的人生礼仪,例如:出生、成人、生病、婚姻至丧葬,印尼孔教也不例外。在本文第四部分对作为生活方式的印度尼西亚孔教及其儒家哲学底蕴进行梳理,讲述印尼孔教对于人生的每个阶段是一个神圣的时间段。每个人生阶段的仪式表示人对于上天所赋予的感恩、敬畏以及对上天的祈求与愿望。印尼孔教所进行的宗教活动以儒家哲学为核心,加上当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入并形成了现在的宗教形式。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与孔教在法律上是拥有了同等的合法地位并共同存在。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孔教;儒家哲学;天人观;功夫论;生活方式

学科专业:中国哲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印度尼西亚孔教的起源与现况

(一) 印度尼西亚孔教的起源

(二) 印度尼西亚孔教的情况

(三) 印度尼西亚孔教与其他五大宗教的现况

二、印度尼西亚孔教的圣经与教义的天人哲学

(一) 印尼孔教圣经

(二) 印度尼西亚孔教教义的天人观

三、印度尼西亚孔教信徒教规的功夫论哲学内涵

(一) 印度尼西亚孔教教规

(二) 印度尼西亚孔教信徒的日常修为功夫

四、作为生活方式的印度尼西亚孔教及其儒家哲学底蕴

(一) 印度尼西亚孔教的宗教教育及其哲学素养追求

(二) 孔教信徒立愿仪式、人生礼仪及其生命哲学意蕴

(三) 作为生活哲学实现方式的孔教祭拜仪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上一篇:财政建设论文提纲下一篇: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