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认识时间单元教案

2024-04-09

二上认识时间单元教案(共4篇)

篇1:二上认识时间单元教案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报数”游戏。报数的规则是先请12名同学1个1个地报数,报到12后,再请这12名同学5个5地数数,看看会数到几?

学生报数活动

教师:12名同学5个5个地数,最后会数到几呢?

教师: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这12名同学5个5个地数数,最后数到的是60。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师:就像刚才的报数游戏一样,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有这样的一组数字朋友,他们也是12个,也和60这个数有关系。大家想认识它们吗?(想)上课!

教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认读整时,你能读出下面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3时)为什么?这个呢?(例1上课的时间)学生猜测

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钟面结构的回顾。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同桌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集体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学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师:1个大格有几个小格呢?2个大格呢?3个大格呢?一共多少个小格呢?(每问之后师随机点播课件)

生:60个,师:通过观察钟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大格里有()个小格,一共有()个小格。(课件播放)

2.认识1分、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课件演示1分。)

师:那走2个小格呢?3小格、4小格呢?

师:好,现在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从刻度12到刻度2呢?

b.师:那从刻度12到刻度3、4„„一直到12,分别经过了几分呢?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一起数一数、算一算。

c.小组交流后,选生汇报是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哎,你怎么算地这么快?说说你的方法?(生介绍方法),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方法试一试,看谁记得最快!

d.师:大家记住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演示分针走到1、2、4、9、11、12各是几分?

e.师:大家还想玩吗?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做游戏,一人拨动分针到不同刻度数,同桌回答各是几分,每人拨2次。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分针指向不同刻度表示的时间,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将时针对准刻度1)。时针指向刻度1,表示什么?为什么?

教师(将分针对准刻度1):分针指向刻度1呢?(5分钟)

师:哎,为什么时针指向1,表示1时,而分针指向1就表示5分呢?

师:对!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它走得是大格,指向刻度1,表示1时;分针是用来记分的,它走得是小格,指向刻度1,表示5分。

3.认识1时=60分。

师:那时针和分针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师: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板书:1时=60分)4.学习例2 a.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时针和分针,谁能知道这个钟面表示的时间呢?(出示例2)b.介绍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钟面表示的时间,并介绍你们的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在4和5之间,就是4时,分针指着1,就是5分,合起来就是4时5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这个呢?

生:4:30 师:4时30分也称为4时半 师:第三个钟面呢? 生:4:45或5:45 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在4和5之间,看起来指向5,但还不到5时,是差15分才5时,也就是4时45分。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也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我们每天开始上课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8时5分。)

e.写时间

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重点强调:几时零几分的写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我是小医生。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课件显示。)

早晨

5时25分起床

中午

11时20分下班

下午

1时15分上班

下午

4时30分下班

4、看图讲故事

师:时间是我们生活中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比如吃饭、上学、放学、游玩等时时刻刻都有时间的伴随。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你能根据钟面上的时间和图画内容给大家讲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的故事讲地真好,你们也可以将你们生活中的事情这样讲给大家听。不知不觉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钟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我们要做一个按时、守时、爱时的好孩子。

篇2:二上认识时间单元教案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8版)在 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观察,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的量,掌握基本时间知识和技能。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学会思考,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体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8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能认识钟表,了解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等时间知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修订后的教材只让学生从钟面上读出5分5分地数的几时几分,不再安排读出8:

47、10:13等这样的时刻,避免了教学上的困难。它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例1呈现了学生熟悉的上课起立图,由8:05的钟面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入教学后,教材设计了数一数、填一填和拨一拨两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过程中直观认识时间单位分,以及时与分这两个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数一数、填一填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刻度,分为两个层次。左图为第一个层次,使学生知道钟面上1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右图为第二层次,在前面的基础通过5分5分地数并填数,认识钟面上每个大格对应的是几分。拨一拨3幅连续的钟面图中,由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的钟面开始,动态地呈现了分针的运动与时针运动间的关系,同时以电子表为对照,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位置的变化,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时间上的变化,直观地认识1时=60分。

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升旗、降旗时间及火车票,使学生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注意:这里没有用24时计时法,火车票的时间是上午的。

例2利用例15分5分地数的基础,让学生从4时开始数起,并以电子表对照的3个钟面,呈现了连续变化的时间中的3个时刻。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认识时间。注意: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如4时5分,写成电子表表示法为4:05。

从呈现方式上来说,教材用阴影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钟面上分针走过的区域及指针转动的方向,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读出时间的方法,教材用小精灵的话加以提示。同时,这样呈现也解决了学生难于说出是几时半的学习难点。教材将钟面表示时间与中文几时几分对应呈现,实际上就将读出时间与写出时间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起到很好的直观引导作用。

例3安排的是解决问题,是修订后教材新增的内容。教材通过其编排,打破了原来时间的认识偏重于计算的现象,体现了编者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数学思考的关注。情境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两幅连续的画面提供了时间先后顺序的信息;第二个层次以钟面的形式呈现了备选答案,让学生从中选择。

教材呈现了完整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的思维步骤。在知道什么中,重在理解可能的含义,它是指在备选答案中,能够去踢球的时间。怎样解答中的我来写一写我来想想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两种具体方法:我来写一写是先按时间先后顺序理顺相关联的3个事件,再看备选答案中哪个时间合适;我来想想是在综合考虑已知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推理的方式确定答案的方法。解答正确吗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了3个事件,判断答案的合理性。

篇3:二上认识时间单元教案

认识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时间(5分5分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例1,练习十五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读、会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对接近整时的时间的正确读写,如8:55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生活导入:

1、今天我们来见一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他吗?他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2、教师在钟面上拨钟,谁认识这个时刻?(7时,6时半)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对整时和半时学得很好,都能正确的认这些时间。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上课吗?提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几时多:你知道他们是几时多上课的吗?(8时多)为什么?生:时针超过8还没有到9。到底多多少呢? 小组交流后汇报为什么是8时15分?

2、引入时,分的认识:

① 要正确认识这样的时间,我们必须要更仔细的来认识钟面。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

②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补充: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还有5个小格。还有12个数。

③ 12个大格是表示什么?12个小时。里面的小格表示多少?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几分钟呢?刻度1表示几分?刻度2、3„„分别表示多少分?抢答,填写。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④ 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大格(数字)作为时针的单位是几时,作为分针的单位是几分?交流后汇报,你能很快记住每一个数表示几分吗?

3、认识1时=60分: 分针走到11是几分?再往后走一格是多少分?观察60分时针走过了哪一段?(走了整一圈)再次演示,同时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时针走的一大格1小时,他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4、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的读写:现在你们知道他们上课的时间是多少了吗?怎么写这个时间?怎么读?

练习:出示钟面时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6:25

9:05

8:55

7:30重点说说8:55你是怎么认的?怎么写?9:05为什么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上0?(不足十分的要用0占位)7时半为什么可以这样写?用两种方法记录。

5、仿练: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先说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对应的是多少分,在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你这时候在干什么?

2、找朋友,第2题

3、拨一拨:用钟面拨出9:45分,再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同桌交流。

四、课堂小节: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我们生活在时间里,找找生活中的时间:如:什么时候到校,什么时放学?中餐,晚餐„„电视节目,都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人教教材P82例2,练习十五3---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并能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刻。

2、通过动手拨钟,加强对钟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迅速,正确的读、会几时几分。教学难点:对接近整时的时间的正确读写,如8:58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钟面3:25/10:40/6:05/9:55,你能读出这个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大格一大格5分5分的数出来的。看到半时往回数的,或者是看到整时往回数的。

2、出示4:15,读出这个时刻。分针再转过4小格,又是什么时刻了呢?

二、新知探究:

1、独立探究:到底是几时几分呢?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小结:生1:每小格是一分,从15分开始接着数4格下去,16分,17分,18分,19就是4:19。

生2:分针比较接近20分,再往回数一个,就是4:19 „„

4、仿练:做一做第2题。说出你是怎么看的,用2种方法记录。

三、小结质疑: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很好,根据不同的时刻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又对又快的读出这个时刻。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四、巩固练习:

1、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连线。练习十五第6题

2、读出钟面上的时刻7:00,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过5分种后是什么时刻?过2分钟是什么时刻?独立完成第7题。

五、操作应用

1、看看小明快乐的星期天,第8题。

2、说说你在生活中记录的时间,先小组交流,再介绍给全班同学。也可以介绍你一天的生活。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

3、机动:用钟面拨出一个今天新学的时刻,并介绍这个时间你大约会在干什么?

六、课后延伸: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小小商店(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刚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以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人民币若干,自制钱包,服务证,分头准备各种商品,学生自己去商店了解价格,贴上标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平时去过超市吗?你最喜欢去的是什么柜台?买过什么?

二、活动策划:

1、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你想参加吗?首先我们必须要开一家小小的商店。出示课题。

2、要开一家综合商店先要做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把各种商品分类摆放在不同的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请6个同学来摆放,其他同学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摆完后介绍怎么分类的?

4、介绍各种商品的价格:这些商品上标的价格你都认识吗?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每一类商品的价格。如:一包蛋糕2元„„

5、选出总经理和服务员,做好准备。

6、提醒注意 :如果在购买物品时人特别多,你们应该注意什么?守次序,排队„„设立文明顾客奖。

7、介绍废品回收点。

三、开始活动:

1、活动示范:

问顾客:你想买什么,应该到什么柜台上去买?你有多少钱,打算怎么付钱? 问售货员:她要买的商品要多少钱?你要找多少钱给她?

2、检查,质疑,还有什么问题吗?要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3、播放音乐,营业员开始招揽顾客,其他同学拿着钱开始购物。学生排队购买,教师巡视。

四、活动汇报

1、结束后,组织一部分学生汇报:

①、你在活动已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大家觉得她这样解决好吗? ②、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 ③、每个柜台的售货员计算一共卖出去了多少钱的物品?汇报。

①、废品回收站的回收员汇报:一共回收了多少东西,付出多少钱?

2、讨论交流:

①、你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介绍你的购物过程。②、购买相同价钱的商品有没有不一样的付钱方法。

五、活动小结 :今天通过这个活动,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九单元:统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93页,例1,小小统计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和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同学们,校园的花坛里开了许多花,你们看,五颜六色的多漂亮呀。出示主题图,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2、学生自由提问,可能会有学生提到:校园的花坛里面有些什么花?有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呢?„„

二、合作探究,体会过程

1、小组讨论/:你们提的问题很好,能一眼看出每种花各有多少朵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吗?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交流:

生1: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再数一数。生2:排成一排,一个一个得对起来。师:这样牌的好处是什么?

3、活动体验:红花,黄花,蓝花、玫瑰红的花各有多少朵呢?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学生汇报,整理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结果。有的从上往下,有的从下往上,那种涂法好,你喜欢哪种?

教师引导:在四种颜色的花下面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告诉学生,象这样的方法叫做统计。板书课题。这个图叫做统计图。

在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一说,再请学生来向大家介绍。教师绘制教科书第93页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5、小组再次交流:说一说你们刚才使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涂色时,每个小各代表多少呢?怎样比较他们的多少?把P93页的统计图补充完整。标上数字和单位。

6、比较这张统计图和93页的有什么区别?

三、实践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同学们真能干,你们喜欢这些花吗?等你过生日的时候,老师再送你一枝,可是我不知道你的生日,请你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是几几年几月几日,放在桌子上。

2、请同学们帮我一下,请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整理一下,完成第95页的第1题。

3、说说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页,例2,练习十七2-4题,小小统计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教学准备:水彩笔和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了花坛里的各种花的数量,还统计同学们的生日。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2、可是我们不知道你到底喜欢什么颜色的花,我们的花有几种,都是什么颜色的?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呢?

二、合作探究,教学例2:

1、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你准备怎样调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同桌商量,提出建议:写下来,一个一个报过去,由其他同学记录下来。„„你觉得怎么样的方法好?先自己写好。

2、再次讨论: 收集上来的数据怎么统计?怎么记录?小组讨论,汇报:专门请同学报,其他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用打勾的方法,画圈的方法记录„„(若没有学生想出画正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3、请不同方法的同学在黑板上统计,下面的同学分小组整理数据。

4、统计分析结果,比较择优:刚才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中,哪一种最简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5、制成统计图,让每个小组在方格上涂上颜色表示每种颜色的数量。从这副统计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可以给老师什么建议。再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

三、学习小结:刚才我们是怎么统计的?我们把统计的结果用这样的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好处?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意义。

四、巩固运用:用你喜欢的比较简单的方法独立完成第2题的统计,并提出问题。

五、实践延伸:

1、课后练习:练习十七第3、4题。

2、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近生活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如“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学星统计表”“最喜欢的水果”„„课后一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展开调查,完成统计图表。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篇4:二上第四单元教案

1.学会8个生字,12个成语,会认9个生字。

2.能借助成语小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及新词。

2.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卡片。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理解“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等词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识字4”吧!

二、交待学习内容。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把生字做上记号。

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指名读、正音。

4.重点指导“寸、益、彰、豹”的读音。

“寸”(平舌音)

“益”(第四声)“彰”(后鼻音)

“豹”(声母为b)

5.同桌讨论识字方法。

如“卜”加一加就变成“补”。“耳”加一加就变成“取”。

6.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

7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词语,读到正确流利。

四、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词语,讲一讲关于这些词语的小故事。

2.说一说这些新词的意思,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和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管中窥豹: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五、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学生仿写。完成“我会写”中的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识字学习成果,继续理解成语的意思。

2、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前6个成语。

2.说说从成语中受到什么启发。

二、自学后6个成语及生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成语,读准生字的音。

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同桌讨论识字方法。

4.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

5.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词语,要求流利、正确。

四、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词语,讲一讲关于这些词的小故事。

说说这些新词的意思,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

拔苗助长: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徒劳无功:白白劳苦一番,并未得到收获。

瓜熟蒂落:瓜在成熟时,瓜的蒂就会断,说明到了成熟之期。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五、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老师范写,学生仿写,完成课后“我会写”。

13、坐 井 观 天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明确文中的几次对话,会读出疑问的语气。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

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l)课文中讲的“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个成语。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那些像井底之蛙的人,批评他们所见有限,还固执己见的态度。

(3)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看到的天会是怎样的?想一想,它还会怎么说?

6.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你读了这篇寓言,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眼界开阔,要全面,不要受已有经验的局限,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2.练习写字,完成课后“我会写”。

板书设计:

14、我 要 的 是 葫 芦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是教学的重点。

2.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或CAI课件一葫芦的实物标本。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实物标本或CAI课Pte-一葫芦,形象生动地描绘葫芦,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

1.课文共有几幅图?

2.按顺序观察每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

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分为几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找出与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4.范读课文,听准字音。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6.重点指导:

四、分析字形。

1.重点指导:

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2.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

6.比较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7.指导朗读:读出小葫芦长势很好和种葫芦的人特别喜爱小葫芦的语气来。

8.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棵葫芦长得很好。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读第2.3自然段。

2.葫芦的叶子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对待叶子和葫芦的态度是怎样的?把有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3.比较句子,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体会反问句、感叹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要强烈些。)

4.理解:“自言自语、赛过、邻居、光、盯着”几个词语。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中“怕什么!”要读出不在乎的语气。“我的小葫芦,快长啊„„”读BIP音要轻,要表达出喜爱、期盼的语气来。第3自然段中的对话“你光盯着葫芦„、·快治一治吧!”要读出规劝的语气。“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6.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他要到了没有?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看图,比较一下第一、二幅图,看看这棵葫芦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神态又有什么变化?

2.读第4自然段。

3.小葫芦为什么落了?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种葫芦的人不懂得叶子和果实是有联系的,他又不虚心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虫,所以葫芦都落了。)

4.看到葫芦都落了,那人会怎样想?

5.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五、理清文脉。

1.齐读全文。

2.说一说葫芦先长得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长虫───────→落了

长虫───────→落了

15、小 柳 树 和 小 枣 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会写“院子、树枝、浅绿色”等8个词语。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虚的品格。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会写词语,是重点。教学难点:

体会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和的品格。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CAI课件。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将生字画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和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和朗读情况。

4.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什么故事?

三、识记生字。

1.“我读你找”。师读生字,生在“我会认”中迅速找出这个字。读准枣、忍、虽、乘、思。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选自己熟悉的字组词。

四、自读课文。

1.学生高声朗读课文。

2.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

3.找出与插图相应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自主观察书上的范字,说说字形特点。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穿:上下结构,上部分为“穴”字头,下半部是“牙”。弯:第四笔是竖,不是竖钩。

3.学生描红临写,完成“读读抄抄”。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语气表现角色不同性格。

2、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l~4自然段。

1.自由读。

2.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弯弯曲曲,浅绿色的衣服、光秃秃、又细又长”。

4.指导朗读,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读出骄傲、得意、瞧不起别人的语气。)

5.引导想象。

面对小柳树的骄傲,小枣树可能会怎么想?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小枣树和小柳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3.从“过了一天又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可以看出什么?

4.再读读第5、6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8自然段。

1.指名读,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理解“温和”的意思,指名用温和的语气读小枣树的话。

3.你从中看出了小枣树的什么品格?

4.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此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四、朗读全文。

l.接力读,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还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2.赏读。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然后小组同学在一起开展比赛,看谁读得好听。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

枣树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

小外形:

腰细、枝绿

弯弯曲曲

浅绿、真美

光秃秃

性格:

骄傲,得意,不懂礼貌

16、风 娃 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抽、续”等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人们刚开始感谢风娃娃,后来又责怪它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或CAI课件。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发兴趣。

风娃娃是个乐于帮助人们做好事的孩子,人们刚开始时非常感谢他可后来又责怪他,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

三、检查初读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课文分几个自然段?

3.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自立识记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注意读准字音:

抽、驶、示、筝、伤为翘舌音

踪、责为平舌音

等 为后鼻音

2.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换偏旁:油——抽

读——续

使一驶

组合法:口十及——吸

水十及一极

二十小——示”

记笔顺:夫。

3.扩词练习。

4.接力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五、指导书写。

1.认读8个生宇。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注意以下几。

汗、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吸与极比较,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右边都分‘及”。

3.学生练习书写完成“我会写”,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2、明白做事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人有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听写生字。

二、朗读,感悟。

1.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出示三幅插图,学生认真观察。图上风娃娃各在干什么?

哪种做法是对的?

3.找出与插图内容相对应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

2.体会风妈妈的话。

3.交流:你认为风娃娃可以为人们做哪些事?

四、结合第一幅图,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断断续续”地流着是怎样在流?

3.风娃娃做了一件好事;他心里高兴极了,他可能会怎么想?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纤夫为什么对风娃娃表示感谢?

六、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连着两次风娃娃都是用力地吹,为人们做了好事,所以他想到了什么?

2.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毫不在乎、做好事太简单了的语气。

3.学生齐读。

4.他的这种想法对吗?能不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

七、学习第5~7自然段。

1.指名读第5~7自然段。

2风娃娃又帮助人们做了什么?

人们喜欢这样的帮助吗?

八、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读出疑问、委屈的语气。

2.为什么人们责怪他?你知道吗?

3.讨论,交流。

九、总结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谁能告诉风娃娃以后他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16、风娃娃

风车

慢慢转动

秧苗喝足水

纤夫

用力拉船

用力吹船 飞快行驶

17、酸 的 和 甜 的

教学要求:

l.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2.读懂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3.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课文插图。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狐狸、小松鼠、小兔子都说葡萄是酸的,这葡萄真是酸的吗?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故事《酸的和甜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 拼读9个生字,认读生字词。

三、看图,读文,探究。1.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插图,引导观察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3)在小组内表演这一段。2.学习第2.3自然段。

(1)出示第二、三幅图,引导观察,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课文是怎么写的?自由读第2、3自然段。(3)他们为什么认为葡萄是酸的?(4)指名读第2、3自然段。3.学习第4~7自然段。

(l)出示第四至七幅插图,同学们认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指名分段读课文。

56(3)小猴子听到小松鼠和小兔子的话后,相信了吗?他可能是怎样想的?(4)比较句子,哪种说法更恰当。(5)指导朗读。

4.学习第8自然段。(1)看图,读文。

(2)谁来告诉他们,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分组表演这个故事。指名表演好的小组在班上表演。3.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巩固课文学习成果,升华感悟。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口头组词。2.交流识字方法。例:想象字的形状:串

记偏旁想意思:狐狸

葡萄 果十页——颗

石十更——硬 3.同桌互查认读情况。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特点。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练习。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3.重点指导:

4.完成“我会写”。

生描红临写,师巡回指导。写得规范、美观的,给予表杨。

三、自读课文。板书设计:

17、酸的和甜的 狐狸

狡猾

松鼠

轻信别人的话 兔子

猴子

聪明 敢于实践

语 文 园 地 四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2.积累词句,阅读故事,提高朗读、理解能力。

3.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课件出示。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字的左边都与字义有关,右边都与字音有关。这样的字是形声字。)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4.巩固识字,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展示台”。1.“识字交流站”。

(l)交换识字卡片,把自己认识的字直接读给同学听。(2)小组推荐识字多的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3)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会说话的墙”,把学生认识的汉字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故事会”。

(l)学生自立讲故事。

(2)评一评,谁的故事讲的好,评选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词语。

2.自由读一读,要我们积累的是什么词语。(以一到十的数字开头的成语。)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4.比赛记,看谁记得最快。5.说说你知道的成语的意思。

二、“我会填”。

(l)学生自由填,交流。(分别填上:。!?)(2)交流为什么这样填?

三、“我会写”。

(l)观察,认真看图,看图上画了些什么?(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猴山上看猴子。)(2)小组合作交流。猴子们在干什么?

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心情怎么样?(3)小组内互说。

(4)把想到的话写下来。

四、“我会读”。

(l)自由读,把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合作读课文。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课时

应该听谁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2.自制教学图片。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1.看动画,讲故事,感知短文内容。

(点评:上课伊始,生动有趣的动画,绘声绘色地讲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2.自由读故事,了解文中对于爷孙俩骑驴的几种说法。

(点评:读故事是看动画所无法代替的,这使学生对故事《骑驴》的四种说法逐渐明晰,为展开交流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1)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2)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3)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4)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1)调查分组。

A.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B.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C.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D.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E.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

(点评:“按不同观点”分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观点,打破了常规分组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小组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2)组内交流。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点评:能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此处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更强,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设计才更有针对性。)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点评: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的交流活动升华,互动性更强,交际情境自然形成。同时,在交流中,经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会逐渐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很巧妙。巧,是因为师生角色扮演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妙,是因为交际过程不单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释放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五、总结。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知暑期安全,过快乐暑假下一篇:炼钢连铸坯火焰清理浊环水系统设计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