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

2024-04-23

《时间的脚印》教案(通用8篇)

篇1:《时间的脚印》教案

、导入 新课。(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 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附:第二部分层次关系:(5)|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

总 |----------------||(分)--

总-|||----------------------||||(分)------

总-|||||--现象--||||||--结果-----------------------

总-|||||||------------分-----第三部分层次关系:

(22)|(23)|||(24)||(25)||(26)(27)(28)||(29)

总----|--------------------分-------分---------------------分--

分---|||----总----------过渡-------

五、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你认为如何呢?

时间的脚印

篇2:《时间的脚印》教案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

2、学习运用独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日常生活中,我们记录时间用什么呢?(钟表、日历),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树的年轮、树叶的四季变化),这些记录的都是生活时间。还有一种时间——地质时间,用什么来记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在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归纳: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逻辑顺序

3、梳理本文思路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后归纳:5、7、18、22、24、27

承上启下,由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引出下文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承上文,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文,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2)划分结构,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部分(5—29)详细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三、重点研读

1、文本哪些段落介绍的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呢?

第7—21段。

2、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游哪些?

阳光、霜雪、风、雨、水、空气、生物、人的作用

3、岩石新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砂砾、泥土)沉淀、堆积→重压→胶结

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4、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5、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①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②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A、地壳的活动;

B、气候的变化;

C、古代生物的状况;

D、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E、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③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6、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时间有什么重大意义?

四、探究说明方法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大约”表示估计,说明1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大致时间。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与实际不符(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大约”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文中还有好几处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其它的说明方法了吗?试举出一例。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五、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批注。

示例:

语句: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批注:“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六、合作探究

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

“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

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懂岩石记录时间的重大意义

篇3:《时间的脚印》教案

练习次数是指每项练习中一个学生的练习次数。练习时间是指每项练习中一个学生完成所有练习次数累计的时间。编写教案时, 练习次数一般不会写错, 除非不写。练习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各项内容的教学时间, 即教案中的教学与练习内容一栏内, 各项教学与练习内容的时间安排相混淆, 基本上都是将“部分”时间替代了练习时间, 因此采用练习时间之和除上课时间得出的练习密度往往会是百分之一百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当前实际教案编写中非常普遍, 笔者曾经担任某高校学生选修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检查环节要求每个学生上交实习所在学校的指导教师签字同意的教学实习汇报课教案一份, 共计40份, 其中只有2份教案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一栏书写正确, 其余的均有错误, 特别是练习时间一栏全部与各项教学内容的时间混淆, 因此在练习次数一栏中就出现空白, 而教案的最后, 都一概写着本课练习密度预计35%、40%, 这纯粹是没有依据的胡编乱造。这个例子说明:一方面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 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学校中有一定职称的体育教师都不明确教案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概念, 以至于指导实习生时指不出这些问题, 使得即将走上体育教师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概念, 影响其教学设计能力和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问题分析

早在20世纪初, 西方学者就提出了课堂中教学时间的问题, 并把时间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变量, 随后许多学者便把时间作为课堂教学中独立的变量来研究。因此, 时间在课堂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也有更多的人对此关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练习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与之相关的练习次数同样受到关注。当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以上这种现状的原因虽然有很多, 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 专业教材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要求经历了由重视到忽视再到关注的过程

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教案编写中练习密度预计的计算方法、具体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的安排要求和技巧等, 通常应是体育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 通过《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程来学习掌握的。通过查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共计15种, 发现本轮课程改革以前出版的更注重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描述, 对该内容的描述列入到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或体育课的评价) 的章节更多。课程改革后出版的就出现了没有涉及或者有所涉及但描述非常简单笼统的情况, 比如有的教材对于教案编写中练习次数和时间的要求, 只是在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中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做了相对简要的阐述, 并没有详细说明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概念, 计算方法等操作性要求。但最近几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中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因此, 教师在接受大学教学时由于教材的原因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 或者是大学教师不加以补充, 导致学生缺失这个知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2. 运动负荷的测定不再是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 就已运用运动负荷和密度的测定结果, 作为衡量分析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因素之一。特别是自1979年扬州会议明确提出“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观点后,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成为了重中之重, 由此体育课的平均心率和练习密度的测定一度成为了检查和评价一堂体育课好坏的主要指标。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课程观念的发展, 学校体育功能的变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逐渐冷了下来, 尤其是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以来, 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等情感态度目标只度得到了进一步关注, 许多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 思考和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体验, 从而对体育课中学生生理效应逐渐忽略了, 不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当安排。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也更多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采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模式。所有这些改变都弱化了体育教师编写教案时对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把握能力, 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存在大量兼职教师的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 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上的先天不足, 造成教学专业能力普遍较弱。特别是小学阶段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较大比例的兼职教师, 如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统计显示: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只有59.33%, 那么一些经济弱于浙江的地区肯定要低于这个比例。在小学专职教师中大量的教师也是非体育专业的中等师范毕业生, 就算近几年补充了一批大专院校专业毕业生, 有的甚至是研究生, 但仍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即自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及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后, 使得进入高校的生源专项素质较大幅度下降, 加上每门课程学习时间缩水, 造成近10年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基本素质有较大程度下降。因此, 在整个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 存在着大批未曾学过《学校体育学》专业课程的教师。由此可想而知, 这些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教案时不写练习次数, 写错练习时间也就不足为奇了。

4. 教案呈现格式多样化导致运动负荷栏目的缺失

自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以来, 很多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所接受, 同时也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 为推进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其中体现在体育课教案编写方面, 因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 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案编写时通过改变教案中的栏目设置来体现新的理念。如在以往常用的体育课教案主体部分编写时, 横向栏一般包含“课的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练习次数和时间”等, 课改以后, 这些横栏变得丰富多彩, 有“教育拓展与能力发展”、“学生参与”、“实施目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 而练习次数和时间栏有的只有时间, 有的甚至没有了, 明显表现出教师的注意力偏重了课程理念的表达, 忽视了运动负荷的调控。

二、教案编写关注练习次数和时间体现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

衡量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安排适宜与否, 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在编写体育课教案中关注练习次数和时间的正确描述, 不仅为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是能够体现体育教师某些方面的基本教学能力。

1. 体现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掌握的预计能力

每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熟练有其固有的规律, 一方面需要经过一定数量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 而这个练习的数量究竟是多少, 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相对正确的数量范围;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每个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学习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时需要练习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在确定数量时就要照顾点与面的关系;当然还有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否有效, 教师的评价是否及时有效等, 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速度。体育教师在实际编写教案时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认识和能力, 就很难确定每项练习内容所需要的次数和时间, 会造成练习次数确定的盲目性, 进而影响整体练习效果。因此,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具备运动技能练习次数预计能力是编写教案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很重要的基础性技能, 一份合格的、有效的体育课教案, 编写者必须清晰地知道怎样按照有效的顺序预计并确定每项练习内容的练习次数和时间。

2. 体现体育教师对体育课整体运动负荷调节和组织能力

在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通常体育课全课练习密度要求达到25%~40%, 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分析、设计课的练习密度时, 应根据课的任务、教学内容性质, 所教学生特点和场地器材设备及气候条件来进行。比如课型不同练习密度的要求就不一样, 新授课由于教师指导的比重会大些, 练习密度相对会小些, 而复习课则练习的时间相对要多些, 练习密度也就相对大些, 但无论怎样一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最好不要低于25%这个下限。要保证或提高一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往往可以通过增加练习次数来达到目的, 但是当课程的每个部分时间总量不变时, 简单地通过增加学生个体练习次数就会突破这个部分的总时间, 从而影响课的其他部分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整体设计, 通盘考虑, 通过改变组织形式等其他方式来增加课的练习密度而又不影响整节体育课的学习。比如假设某节体育课学习前滚翻部分的时间是10分钟, 学生练习按10人一组共计4组进行, 安排每人练习8次, 按每人每次练习5秒预计, 可以计出练习密度的时间是40秒, 所有学生完成练习的时间约7分钟, 这样加上教师讲解、示范、纠错等时间, 能够在10分钟内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当这样的练习安排不能实现整节体育课练习密度的最低要求时, 体育教师就应该通过增加分组的手段来增加练习密度。如同样是以上例子, 把学生练习分组从4组增加到8组, 同样所有学生在7分钟的练习时间内, 就可以每人练习16次, 能够计入练习密度计算的练习时间也就增加到80秒。因此, 练习密度的预计正确与否, 在体育课教案编写时就能体现出一个教师对体育课整体运动负荷调节和教学组织的能力, 也就说明教案中没有正确书写这部分内容, 教师在编写时就没有认真思考, 纯粹是在应付教学。

三、设计与把握教案中练习次数与时间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对当前体育课教案编写中练习次数和时间描述的现状、产生原因、作用意义的分析表明,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体育课教案编写中练习次数和时间的研究, 提高有效利用上课时间的能力和技巧, 从而不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为此,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教师编写教案时对练习次数与时间的设计与把握能力:

首先, 建议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各类专业院校, 应该结合各自所用的《学校体育学》教材版本, 强化练习密度预计的技能训练, 特别是所用教材中不够详细或者没有涉及的, 更要补充、完善、拓展这方面的知识, 让这些将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走上岗位之前就完整地具备这些技能。

其次, 对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而言, 在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时, 在介绍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前沿信息和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 可以结合教师实践中急需的操作性技能, 专门设置相关课程。比如体育课教学设计和实践往往会出现在这些专门课程中, 建议结合教案进行编写有关练习密度的内容教学, 把这一课给补上。

篇4:《时间的脚印》教学方案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它们的作用?

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记录时间

①从岩石的“生死”(或破坏和重生)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②石头的颜色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③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比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得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

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土其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收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可以点击:

http://www.O-100.com.cn/1/14/13/12.htm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四中学)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篇5:时间的脚印教案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篇6:《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の語言。

4.認識岩石記錄時間の功能,培養學生の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教學重點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の思路,弄清說明の層次。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の語言。3.掌握說明順序。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の思路,弄清說明の層次。2.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の沉積岩。(螢幕顯示)。我們看到の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の同時,還記下了時間の痕跡。那麼,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の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の腳印》。(螢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麵,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の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の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螢幕顯示)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岩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の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の。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岩石の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第二層(22—29)岩石保存了歷史の痕跡。第三部分(30—31)讀懂岩石記錄の意義。

2.課文の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岩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の重要方式。那麼,岩石是如何記錄時間の呢?看我們の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準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岩石の運動規律是什麼?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岩石。這是總起段。岩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の岩石,經歷了怎樣の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の。邊讀邊討論並用筆勾畫出其中の重要環節。

岩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岩石(學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岩の圖片,岩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の“躺”在最下麵。根據層與層の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の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岩石の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麼? 岩石の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の蹤跡。這是岩石記錄時間の第一種方式。

3.岩石記錄時間の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の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並閱讀22到29自然段,然後回答問題:岩石保存了哪些歷史の痕跡?

①岩石記錄了地殼の活動②岩石記錄了氣候の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

③岩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岩石記錄了地球歷史の發展過程 ⑤岩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の活動(學生總結,螢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の岩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の歷史記錄。可以說,岩石是一部無字の史書。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岩石有了新の認識,瞭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教師朗讀最後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螢幕顯示)總結:文章從岩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岩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後寫了讀懂岩石記錄の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繫、逐層進行說明の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說明語言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の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の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の岩石”。(大螢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の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の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岩石の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の。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の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の準確和嚴密。(大螢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の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の前提下,說明文の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の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の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の地方。

作者用擬人の手法,寫出笨重の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の走向很遠の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の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の趣味性、可讀性。請你找出文中の擬人句,並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の句式說話。(螢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以說,岩石是一部無字の史書。岩石是大自然の語言。

岩石還可以比作什麼?請你用“岩石是……”の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說出の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の角度闡釋了岩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の功能。其實,除了岩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の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七、作業

1.找出本文の過渡段並簡要說明其作用。

2.根據你對岩石の瞭解,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篇短文。附:相關網站:

篇7:《时间的脚印》教案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掌握说明顺序。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2.掌握说明顺序。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附:相关网站:

①陶世龙个人主页五柳村http:// ④探索天地http://vip2.63dns/z86/tansuo/tansuo.htm

编辑 2004/05/27 10:53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4786 字节]

梅子

信息: 威望: +5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00 瑞文币 存款: 5991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344 时 10 分 49 秒 总发贴数: 1182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初中语文第四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教学重点。第一单元让学生重点掌握说明特征以及说明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点。第二单元让学生重点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

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并重点掌握说明顺序。第三单元的说明文,与本册前两个单元所选文章有所不同。前两个单元的说明对象比较具体,比较熟悉,而本单元的说明对象比较抽象,比较陌生,这就决定了本单元的说明顺序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对刚接触说明文的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把握。所以,如何让学生把握说明顺序成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介绍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深奥,又因为它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和非专业人士,为增加阅读兴趣,在准确、严密的前提下,作者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既有理趣又有情趣。所以,品味说明语言也成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想让学生把握说明顺序,就要理清文章的内容和层次。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较难把握,在让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图示法,这样,学生对岩石的生成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后,用更为直观的图片加以印证说明,进而让学生明白: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就是记录时间的过程。理清了文章的内容,说明顺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扩展迁移训练,是本课的亮点之一。让学生仿写比喻句的活动,既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为配合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课件,条理清楚,容量较大。考虑到学生对教材不够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入场到上课的这段时间,播放了部分课文录音,让学生尽快了解学习的内容。后半部分插入的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本次讲课,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

篇8:课题:金色的脚印

《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分析:

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在教学中,生字词学生完全可以结合工具书自行学习,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懂得本人的含义,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师活动: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谈话:

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和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今天啊,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你就会为故事中的情节所感动,也许你会对狐狸有着另一种不同的认同。

学生活动: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设置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

2.(出示课件)《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 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1. 学生自读“阅读提示”,看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出示讨论学习的问题)。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

(2)正太朗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3)狐狸和正太郎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老狐狸为正太郎作做了哪些事?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2. 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3. 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学生活动:走进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同学学习能够与文本床对话,懂得人世间的真情。通过朗读了解,懂得了爱的伟大力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对话。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指导学生在读文时要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阅读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阅读见解,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小结,感情升华

1. 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2. 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拓宽学习领域,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博大的爱心和生态意识。

五、升华主题,巧妙延伸

(作业新设计)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为题,续写这个故事,并把它讲给心中有爱的人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上一篇:赴韶小听课心得体会下一篇:自查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