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2024-04-12

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设计理念:

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分析教材:

“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分析学生: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习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相信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教学难点:

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具 实物钟,画于纸上的钟面(4个),时刻卡片(4个)。

学具 钟表模型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操作、讲解、合作。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今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看哪个同学坐得最好,听得最认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说一个谜语来猜猜,看哪个同学最聪明。

有个好朋友,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 生:闹钟。

师:你真聪明。(出示钟表)这就是咱们的老朋友,在上学期我们就相识了,你知道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吗?

生:告诉我们时间。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复习《认识时间》。

板书:《认识时间》

2、复习整时和半时。

(1)师: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生: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60个小格。

师:咱们上学期学过几时、几时半,请你拨出8时,拨完后在纸上用两种方法写下,指一个学生板演。

师巡视、指导、订正。

师: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2)师: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师在这里提醒你每天晚上八点半应该准备休息,请你把这个时间拨出,并用两种方法写在纸上。指一个学生板演。学生写时间,写完后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篇2: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2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是让学生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学生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能区分时针和分针,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报数游戏。(12个学生站成一个圆圈,指定一人开始,先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2,数完后,再5个5个地数。)

(借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感知大格数与小格数间的关系)师谈话:今天我们也会学习12个数,他们也和60有关。(2)复习整时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认识了时间,这些钟面上的时间你会认吗? 出示整时钟面,回顾整时的读法。(3)质疑,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例1的钟面。

师:这个钟面上的时间,谁会读呢? 学生试读钟面时间(老师不对学生作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时间。(板书:认识时间)

活动2【讲授】

二、直观演示,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媒体展示钟面)

小组合作学习,观察钟面: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小组内观察、交流后汇报。

师:谁能告诉我1大格里有多少小格?2大格呢?3大格?······ 2)动画演示钟面上大格与小格的对应数。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观察的钟面,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同时,借助动画感知大格数与小格数间的关系,为几分的认识做好铺垫。)

2、认识时间(1)认识分。多媒体演示1分。

师:分针从12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板书 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媒体演示5分 师:分针从12走到1经过的时间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你还知道分针从谁走到谁是5分吗?

媒体再演示10分、20分、45分,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分针用来记录分的,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经过几小格时间就是几分。(2)认识时。多媒体演示的1时

师:时针从12走到1,经过多少时间?时针从3走到4呢?你还知道时针从谁走到谁是1时的?

媒体再演示2时、5时10时。

小结:时针是用来表示时的,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板书 时针走1大格时间经过1时)

(借助动画,能清楚认识钟面上分针、时针经过的时间,为教学例2埋下伏笔)(3)感受1分钟。

教师计时,学生写字、口算、跳绳感受1分钟的长短。

(用各种方式体验1分钟的长短,既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转换心情,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4)认识时、分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一人拨动时针,其余学生认真观察:时针从12转到1,分针从12转到了几?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经过的时间是几时,分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由此可以看出时和分有什么关系呢?

媒体再次演示时和分的关系。引出:1时=60分

(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动手、认真观察、动脑清楚地认识到1时=60分)(5)认识例2钟面上的时刻。

出示钟面,学生试读钟面时间,说一说你是怎样认的? 引导归纳先认时,再认分。

教师重点强调分针不满10分的电子钟的写法。

(学生在生活中对钟面接触较多,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几时几分的认识,对于例2钟面的认识就放手让学生直接认读)

活动3【练习】

三、巩固、提升

1、回顾课前出示的钟面,学生认读。2、9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评价中重点指出2时55分的钟面: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你有不同意见吗?

(接近整时的时刻的认读,一直是这一教学内容中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在评价中说不同的意见,是希望通过学生间的辩论继而明晰,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拨钟面,一人认时间。

4、在放学回家后记录你到家的时间。

活动4【测试】总结

四、总结提升

篇3: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复习,导入法

导入艺术讲究的是“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别开生面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来, 激起思维的火花,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听课需求和求知欲,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优化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呢?首先, 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课堂导入重要性, 把它当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备课时提前收集课堂导入的资料, 多研究课堂导入的方法、技术经验等, 搞好课堂的引入。其次, 在备课时要充分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教师要联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 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 确定引入的形式, 同时还应注意所用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最后, 教师平时要多积累有关导入方面的资料, 多学习其他教师导入的方式、方法, 这样在我们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有效的课堂引入环节。

一、课堂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1.“开门见山”引入法。

“开门见山”引入法就是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例如“今天我们讲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解决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法最简单容易, 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 这种方法直接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让学生很茫然, 不能集中注意力, 缺乏学习兴趣, 从而被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经常用此法引入, 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 产生厌学。因此, 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联系旧知, 揭示新知”复习引入法。

即通过练习、回顾概念等形式复习已经学过和知识, 引入新课的内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通过对前一天内容的练习复习, 对知识达到进一步熟练掌握的水平, 便于更好地提出前面知识的外延和更深入地处理更难的问题, 使新问题更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引入, 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的展开教学,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这种方法被大多数老师所采纳, 其不足之处在于略显枯燥平淡, 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 特别是对学困生而言。

3.“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引入法。

巧设悬念引入法是根据讲述的内容, 提出设置一个或几个悬念, 引起学生思考, 然后通用对悬念的分析、解答来引入新课。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这种欲望能激发兴趣, 启动思维, 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设置一个或几个悬念, 学生会被轻松地引入新课学习, 也较适合成绩一般性的学生。如果设置的悬念来源于生活实际, 那么这样的引入能联系实际, 学生们能看得见, 摸得着, 有的还亲身经历过, 不管是哪种层次的学生, 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 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4. 模型实验、游戏引入法。

模型实验、游戏引入法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为新课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这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应尽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哪怕是小实验。多展示模型, 让学生多看多摸多动, 以排除学生对模型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拉近心理距离, 为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创设良好的情境。学生对模型实验产生兴趣后, 可课后自己探索相关的数学实验, 制作部分数学模型,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提高动手能力, 一举两得。

5. 资料引入法。

资料引入法是利用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科学幽默等各种资料, 通过精心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此法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能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教育, 潜移默化中, 还能渗透各种数学思维、数学意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幽默, 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中转到新课的学习中, 从而在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教学和难度。

6. 竞技引入法。

每人都有好胜心, 而少年儿童尤甚。如何把这种好胜心利用在学习上来?数学与体育相似有很强的竞技性, 学生会带着这种智力、知识、技巧的竞技, 主动、快速学习, 产生一种强烈的“我要学”, 并要“学好”的欲望。新课引入时, 可采用分小组竞技的形式, 要求各小组完成同一个数学活动。通过竞技, 学生接触到了竞争, 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7.“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 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来导入新课。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此外数学课“引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联系生活, 实例引入;启发思考, 趣味引入;引导发现, 探究引入;由错悟理, 纠错引入;防止混淆, 类比引入等。

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

1. 短。教师导入的语言要简单、明了、易懂, 以简短明了、生动有力的语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 新。

教师导入的语言要有新意, 形式新颖, 但也不要过分夸张, 不能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内容去迎合一部分学生的好奇心理。

3. 精。

即语言精练、内容精彩, 能抓住关键。千万不能太啰嗦, 词不达意。

4. 平。

即教师在导入时的知识坡度不能太大, 要层层深入, 由浅入深, 由旧知到新知的联接点要讲准, 最好都在同一水平上, 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5. 熟。

即运用的导入方式, 语言、动作的衔接、配合要熟练。特别在运用演示类导入时, 一定要事先预演, 避免课堂上出现演示操作不当、衔接不自如的现象。

6. 准。

即新旧知识衔接点要找准, 语言要用准, 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有效的导入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导入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能牵强导入, 信口开河, 愚弄学生。

7. 快。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导入的时间不能太长, 一般以3分钟为宜, 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 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时间释疑、解疑。

8. 活。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有效的导入可以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开始就得到交融,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后面的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因此导入要导得活, 教师就不能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情绪。

综上所述, 导入艺术犹如乐曲的引力, 戏曲的序幕, 是开启有效课堂的“钥匙”。当然, 教无定法, 课堂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 完全要根据教学的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 同一教学内容也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教学之路漫漫, 我将上下求索导入之艺术, 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 达到最好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朱艳芳.新课导入创新点滴谈[J].创新教育, 2001, (09) .

[2]王敬勋.新课导入艺术初探[J].小学数学参考, 1999, (10) .

篇4: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一、例题选择要有反思性,以便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解题习惯

思维的严谨性是数学学科要培养的一种重要品质。思维严谨性要求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解要完整、准确,解题思路推理论证要严密有条理,解题步骤要简洁正确。学生在解题中常常会因为思维不严谨、对概念理解不深刻或考虑问题不周全导致求解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精选反思型例题,借助学生错误的解法,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对解题结果的正误进行反思,从反思中鉴别解题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习惯。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案例1:(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m=0的两实数之积等于,求m的值。以下是小明同学的解题过程,请判断他解题是否有误,如果有错误,请订正。

解:(1)∵方程ax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a<1。

(2)设方程两根为,,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解得,m2=5。

虽然是复习课,课堂上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出错误的地方。实际上,本题目包含了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两个易错点,题目(1)由于没有考虑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这样一个隐含条件(),题目(2)错误的原因是漏掉考虑题目中有“两实根”,隐含了“根的判别式大于等于零”,从而可以把这个解舍去。通过本例题的求解,使学生对错误进行剖析,找出原因,进而巩固了学生对易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在反思中增强了思考的严谨性。

二、要选择有多种解法的题目,使学生在一题多解中学会求异思维

一道数学题,往往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会得到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部分学生在碰到多种解法的题目时,由于采用了较为烦琐的解法,导致解题时间过长,影响了其他题目的解答。而在同一道数学题目的多种解法中,一定有一种方法最简洁,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出更好、更简洁的解法,对学生贯通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建立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网,帮助他们采用简洁的解题方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多种解法的题目,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不同解法的分析探讨,比较解法的不同特点,能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案例2:如图1,已知E,F分别为四边形ABCD中AD,BC边中点,求证:2EF本题主要有两种解法。

解法1:如图2,可以连接AC,构造出两个三角形,进而用两次中位线解决。

解法2:如图3,连接AF并延长,使FG=AF,连接GD,在三角形GDC中很容易得出边的关系,问题得到解决。

完成本题解答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1.解题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并分析它们各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两种解题方法的亮点分别在哪里?3.能进行哪些变式、延伸?4.还会有其他解法吗?比如说连接BD,延长BE等等。精选一例,寻求多种解题方法,不仅能开拓思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让学生只是简单地罗列多种解法,而是让他们注意多种解法后进行反思,并评价不同解法的优劣,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三、选择一题多变式例题,做到多题一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在做习题过程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但题目稍微变形一下就不会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学生缺乏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训练,在快速读题的过程中,主要依据问题的外部特征,寻找类似题型,并依据题型的解题程序进行操作,导致题目问题的情境或条件略发生变化,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就要注意选择变式型例题,做到一题多变,真正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通过例题从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发性、深刻性和跳跃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案例3:如图4,已知E,F分别是四边形ABCD中AB、CD的中点,CD//AB,∠A+∠B=90°,AB=11,

CD=5,求线段EF长度。

思考:因为有中点,所以要先考虑中位线,根据中位线想到要构建三角形,怎么构造三角形呢?再一看有两锐角互余,可以思考构建直角三角形,如何构建直角三角形?

解:平移两腰,交点为F,如图5,可得△FMN为直角三角形,EF为斜边GH的中线,故EF==3.

通过该变式可以发现,有部分学生会延长两腰交于一点G,连接GE,然后运用两次中位线定理可得结果为3。但这种解法显然有问题,虽然结果正确,但不能说明G、E、F三点共线,所以方法不成立。

篇5: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

(二)的情境图。(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作单位。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2.复习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2)角的分类

①课件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3.复习认识时间

(1)课件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2)及时练习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2.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3.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4.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篇6: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信息:四川汶川地震造成67183人遇难,361822人受伤,失踪20790人,累计受灾人数

四千五百六十万人,捐款捐物10800000000元,其中捐款8927000000元,物资折款十九亿零九百万元。

师:你发现里面有许多什么?(大数)大数的认识学习了哪些知识?还记得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复习大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板书:(知识网络图)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出示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

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总结一遍,然后全班齐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哪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如:3458<123456

师: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然后再按照比较的方法。)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7200 0000≈3亿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填一填。1、1亿是()个一千万。

2、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这个数是()位数。3、60402800是由6个()、4个()、2个()、8个()组成的。

4、在30206860这个数中,()位和()位上的0不读,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等于()。5、5个千万、5个万和5个百组成的数是()。

(二)我是小法官。1、40008读作四万零八。()2、54000里有54个10000。()3、9090090左边的9表示9个十万,中间的9表示9个万,右边的9表示9个十。()

4、七位数一定比六位数大。()

5、最大的五位数比最小的五位数多99999。()

6、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篇7: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刚刚对四年级第一单元《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可能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当时也是我自己刚刚接手新班级。上课教学也比较没经验,学生掌握的也不够稳当。记得当时的单元测试,学生的成绩一团糟糕。而现在发的复习测试,填空题也是错误百出,丢分不少。

在这里,其实也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于有些题目自己也不是理解的特别清楚,可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误导。例如:5812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我之前都是让学生在进行四舍五入之后,把万后面的尾数变成0,写成6000。但是有些练习题中却出现 68400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学生却直接去掉了四个0,因为他们找不到千位可以进舍,不知从何下手,后来问个朋友的意见,说这题目的意思其实就是让我们以万做单位,写成6840万,有时候也觉得挺惭愧,一些题目在教会了学生这样做时,却又后来告诉他们,原来不是这样的,使他们在原来的思维上进行改变,也为难了一班的学生。

而填空题的失分,大多数都是学生的粗心,往往多点了个0或少点了个0。在大数比大小中,又把题目写反了,学生总有一个习惯,做完了题目就以为自己千真万确了,题目从来不看清楚,每每总是在他们的耳边碎碎念,却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篇8:对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几点认识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复习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对学生而言,可以弥补学习中的缺失环节,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而,复习课是对已学内容的再回顾、再组织、再应用、再反思和再创造,其区别于新授课的显著特征是数学复习课具有重复性、概括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反思性.笔者主要从教师、学生、教与学的协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

在学讲精神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已有所改变,体现在:

第一,重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如创设恰当教学情景;

第二,注重了复习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改变了以往高耗低效的“题海战术”;

第三,从“重结果轻过程”逐渐转变为“重过程,培养能力”;

第四,注意到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五,关注问题解决后的反思,方法和规律的总结.

但是,由于对复习课有效教学没有在深层次上进行探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方面,体现在:

第一,教师对复习课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有些教师片面地将复习课中的解题活动理解为一系列的题型与解题方法之间的对应活动.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典型例题分析某类题的结构特征,讲授相对应的解法,然后给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模仿.

第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没有很好地贯彻,复习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自己没有透彻讲授而导致学习失败,于是特别侧重讲授,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生生之间的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教师的固定模式所困而不能较好地进行发散思维.

第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关注不够.

多数教师注重学生是否学会解题,而对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较少通过挖掘复习题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挖掘沟通知识纵横联系,挖掘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第五,没有充分抓住根源进行借题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第六,对复习题的整体性教学原则把握不够,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二、学生方面

首先,对数学复习课的认识存在偏差:较多学生认为“复习课就是解题”.其次,复习课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熟悉题型、学会解题技巧,较少关心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是否学会了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复习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上能理解复习题的解决过程,但在自己解决问题时却不会分析,不会思考,望题兴叹.因而,恰当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变式教学就很受欢迎;学生感兴趣的复习题是“注重基础、把握难度的创新题”,可以对课本题目适当的变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只停留在解答层次,是为解题而解题,反思与延伸拓展不足,能尝试提出新问题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需要教师复习课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大多数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复习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但是在态度方面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教与学协调方面

虽然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教与学之间的重要制约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有些教师教学形式的设计出发点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和兴趣与愿望出发,导致教与学脱节;其次,教师的教法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还没有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转化,用教法引导学法,用学法促进教法,没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总之,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有效指导,目前对如何进行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整体层面,局限于框架认识.对于实践操作而言,很多教师认为无论是复习课的内容,还是组织形式都觉得难以驾驭.难以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难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复习课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因而复习课有效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应分为启动、维持和生成三个阶段.在启动阶段,教师要创设基于教材的情境,以引起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行为,投入到学习活动,从而启动学习.维持阶段是在启动的基础上,教师的向导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逐步指向目标的解决问题.生成阶段是指在教师的调控作用下,学习者与学习情境多向交互作用,学生对学习材料各部分关系以及教材与知识、经验关系的积极构建的基本认识过程.

篇9: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初探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在课前就要求学生明确这阶段的复习目标与内容,课堂上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复习目标应做到全面、准确、具体。全面,即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品德养成三方面提出要求;准确,即针对性要强,要做到复习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在新授课后出现的问题;具体,即不能抽象或空泛而谈,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底要养成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需要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目标太多会适得其反。在复习内容上,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文字整理、画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来提前对复习知识进行整理加工,这样、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可以加深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整理复习、回忆旧知

整理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再现的过程,大约5分钟左右。教师应尽最大的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导,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独立整理,同桌相互交流,教师设置“总结性”问题提问等方式完成。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学过哪些“体”(立体图形)?哪些“基本性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联想”式回忆。同样还可列出一个单元比较重要的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去挖掘这些知识点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分类整理、注重联系

这是复习中的重点,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这一过程要完成的任务是:(一)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把各知识点分化(求异)。这些工作在教师备课时应充分作好准备,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这一过程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概括的说就是梳理知识,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显然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这部分还可以结合分层次的练习题来进行复习,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四、整合沟通、拓展内化

整合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新授课的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沟通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还要在同中存异。在前面谈到,回忆阶段即只要求“是什么”,而这里还要追求“为什么”的问题。沟通的目的不仅是求同或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设置练习、提高效率

这一过程大约占据课堂15分钟左右的时间。新课中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因此其基本练习大约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集中在一起,而不宜分散进行。这样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以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以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训练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学生间引起辩论、评价,达到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联系生活、巩固知识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复杂的,条件和问题也是隐含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是客观随意的。所呈现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复习也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有变化、有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可以是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等新颖的方式呈现。考虑到潜能生,复习题的选择力求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阶梯排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定出不同的标准。同时,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上好课,上好复习课,如何把新课改理念下的复习课上得更加有声有色,如何把复习课的自主权巧妙地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复习课堂的主体,让复习课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应成为我们今后不断探索的课题。

篇10: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基础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并借助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实物钟表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手中的大钟表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我采用了拨钟练习,以活动组织教学的策略,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拨钟的活动:一,拨钟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即让学生体会时、分的关

系;二,拨动分针,看到上面所指的数字让同位同学说一说对应的是多少分。即巩固练习五分五分地认读时刻;三,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也就是拨时刻、认读时刻的练习。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做中学”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参与学习,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 的新理念。我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的设计,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篇11:小学数学复习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例1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导出倒数的定义。例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从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活动中,体验并概括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数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的障碍点是:理解倒数的意义,准确的求倒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篇12: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学目标: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复习效率。操作要领:将现实生活与复习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系统的再建构,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领: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再呈现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解决问题等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二、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导入复习: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第二环节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本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并在整理中实施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实施再创造,而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也就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反思学习成果、深化认识的重要环节,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些形成的“线”和 “块”就是学生创新的成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归纳与概括”等,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和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的需要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质疑、激发、补充,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第三环节 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所谓创新点,即是所复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先后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寻找这些联系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拓展深化的过程。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拓展深化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标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第四环节 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评价完善

在自主检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要系统归纳整个课题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还要针对学生情意领域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主要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流程操作的时间上要灵活机动。本流程反映的是复习课最本质的规律,描述的是一个知识板块(小节、单元、几个单元、整册、整个学段)复习的整个过程。其操作时间可能会因为知识点的多少、内容的深浅、学生的掌握情况、整理展示的方式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知识点单

一、学生程度高、内容较为简单的知识板块的复习,四个环节可能在一节课中能够完成,而知识点多、内容较难、展示交流复杂的知识板块的复习,可以用两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

第二,教学流程操作的环节上要灵活机动。整个的教学流程呈现出四环节八步进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重难点的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等有意识的强化某些环节,也可以弱化或者是去掉某些环节;有些环节可以在课内完成,有些环节则可以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有些课解疑析难占得分量重一些,有些课则要进行较多的练习;有些课重在整理,有些课重在交流和争辩等。

第三,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复习课的实质不仅是强化,更重要的是整理和拓展,只有抓住了这个特点,才能使旧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罗列和练习的层面,那是机械的,也是毫无生机的,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启发或者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展示知识间的联系,也就是教会学生创造。教师还要重视挖掘知识与知识间、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向学生呈现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使“死”的知识鲜活起来,也才能收到应有的复习效果。

篇13: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练习设计

复习课有三个基本环节:知识整理、练习、反馈。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承,不可或缺。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复习课的练习设计”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练习题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 部分教师把复习课的练习等同于新授课练习

部分教师对练习的认识不深,只是机械地照搬课本的练习,让学生重复做,使学生停留在熟练与巩固的层次上,殊不知复习课中的练习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联系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 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

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多做多练就能学好,觉得练习必然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进行面面俱到的题海战术,结果学生觉得乏味,教师觉得烦恼。

二、设计原则

如何设计出既高效率又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练习题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教师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 紧贴教学目标原则

教学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因此复习课的练习必须紧贴教学目标。我们在确定一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时,考虑目标必须全面、准确、有度,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复习课堂上带着目标学习。复习课的练习题有难有易,就像散落的珍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类型,以及学生的情况,围绕一个小主题精心筛选,然后串成一条线,为主题服务,可以是简单题,可以由易到难,也可以由一个难题而展开。因此,数学教师胸中要有无数题,并对每道题的结构了如指掌,落实到课上只有几道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复习课才不会迷失方向。

2. 少而精原则

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既要考虑练习的质量,又要考虑练习的数量,要辩证地处理好练习“质与量”的关系,做到少而精。复习课练习的精选题非常重要,精选题可以是本册新授例题、学生作业常错题、本册单元测试经典题、历届期末试题经典或其他学习资料、好题剪切。

3.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能力原则

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在练习中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查漏补缺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作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

三、复习课练习的设计方法与要求

1. 增强复习课练习的趣味性

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上的练习大都是学生已经见过和练过的,因此往往缺乏新意。在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时,如果只是机械地安排一些课本上的题目给学生做,学生往往提不起精神,感到没有兴趣。那么怎样的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问题情境,让练习显得生动有趣。机械地重复是任何人都会觉得枯燥乏味的,所以笔者在上复习课的时候就想办法创设一些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把复习题一道一道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让他们去闯关、去游戏、去玩,以吸引他们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复习。

(2)采取游戏练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书上的复习题做,还要说用到哪些知识解题的。然后笔者采取做游戏的形式,写成一张张单个纸条,让学生抽到哪道题就做哪道,做对了还要指出用什么知识解决的,得到大家认可就将名字写在纸条后面,把纸条贴到教室里固定的一面墙上,这样每人都有自己的题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在复习课之前,笔者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表格形式或大括号形成知识体系图,已经掌握的和没掌握的都制成体系图,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解决,再全体解决剩下的内容,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达到复习的目的。

2. 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复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应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从比较中区分掌握知识。例如,笔者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时,为了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给学生制作了一个表格,学生通过填写这个表格,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练习的设计要有典型性

复习课的练习要具有知识的概括性,才能抓住知识理解的关键,突出揭示知识的特征。例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出示了三道练习题:

(1)一个长方体鱼塘长8m,宽5m,深2m,这个鱼塘的容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

(2)一正方体总棱长为1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公园南面要修一道长30m,厚20cm,高3m的围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00块,这道围墙一共用砖多少块?

这三道练习包括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总棱长、表面积、体积、容积,学生只要解决了这三道题,就能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点。

4.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在一个班集体里有学优生,当然也有学困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例如,笔者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时,在第一题的设计中,让学生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只要把长、宽、高的数据直接代入公式即可求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特别是学困生的信心。然后,在接下去的练习中逐渐地增加难度。这样既让学生通过训练提高了能力,又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5. 练习的设计要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作学习知识的工具。学生是生动活泼、有思维的主体,教师应设计一些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同时不断探究新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例如:笔者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这节课的第六部分“布置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设计牛奶的箱子,既动脑又动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数学复习课的练习,在一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数学练习时,既要考虑练习的质量,又要考虑练习的数量,要辩证地处理好练习“质与量”的关系,做到少而精。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存在的误区, 并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对“练习设计”复习课的这个环节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练习设计,设计原则,方法与要求

参考文献

[1]洪湘江.小学数学单元整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广州教学研究

篇14: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26-02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复习必然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就是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其基本模式是:先由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重复复习讲解,再进行做题训练。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集习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枯燥无味,不能达到复习课总结、深化、拓展与延伸的目的要求。为此,就北师大教材的使用体会和教学实践,我对复习课教学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初步建立了复习课的基本模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小组合作,自主整理——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梳理,构建网络——类化练习,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可用信息报道的形式提供下列信息:

观察生活中的数(课件出示主题图中信息)

(1)一本词典有1722页。

(2太白山海拔3763米。

(3)南极洲年平均气温-25℃。

(4)我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占全年的4/5。

(5)毛衣成份:羊毛40%,化纤60%。

通过阅读信息,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三又使学生初步回顾了数的不同表示形式,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

2.创设“大空间”问题情境

所谓“大空间”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而非部分信息。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在引入复习内容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学校将布置舞台的任务交给我们班,你们打算怎样布置?自然的将有关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引出,从而揭示课题,再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的面积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提供“大空间”问题情境。使学生将多种知识再现、融会贯通,并将练习题情境贯穿于之中,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通过回顾与重温教材,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由于课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教师及时板书,这样,学生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有了初步的记忆表象,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当学生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首先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如“倍数与因数”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小组合作要求,然后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一是重温教材。由于课题所包含的知识分散在教材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搜集不能回忆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弄清各知识点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能使学生回忆起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思考方法,重温当初解决问题时那种由衷的喜悦。二是必要的学具材料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要让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学具,这是完成复习课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复习课重在使“知识系统化”,而这种目标的实现.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学生在合作探索过程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的结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合作探索整理也由于课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

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如果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整理结果不能充分估计,一旦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教师就不知如何处理,交流活动将无法进行。

(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所谓“有序”,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评价者。评价要从不同侧面展开,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好”与“不好”上,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最后,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四、总结梳理,构建网络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当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整理结果进行观察,建立起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

(3)进行方法的总结。学生最终形成的知识系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隐藏在其中的是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对这些“隐性知识”亦应进行简要的总结梳理。

五、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1)比较鉴别练习。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设计有针对性地习题,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

(2)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习题的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4)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5)解决问题练习。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上一篇:RCC建筑人才网简介下一篇:与茶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