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2024-04-14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共6篇)

篇1: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专业补充标准

(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殊要求,提出特有的具体要求)

3.1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认证标准 培养目标与要求

1.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1.2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 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3)工程要求 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2 课程

2.1 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包括下列六类课程体系: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基础课程体系;工程基础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各课程体系分述如下:

2.1.1 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基础课程体系(至少42学分)

(1)数学 数学课程可分为两部分: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高等数学包括: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级数、常微分方程。工程数学也可分为两部分:工程数学(I)包括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等基本知识;工程数学(II)包括数理方程,数值分析,最优化方法等。

(2)物理 物理课程包括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前者包括力学(含狭义相对论),振动,波动,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后者包括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物理基础等。(3)化学 化学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

无机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基础和元素化学等。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

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烃与卤代烃;有机含氧化合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以及高分子化学等内容。

物理化学主要包括:气体的PVT性质;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学初步;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

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生物体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能量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上述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各校可根据具体条件重组课程体系。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除基础性实验外,还包括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学生自选实验。

2.1.2 工程基础课程体系(至少15学分)

工程基础体系除包括“共同要求”中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等内容外,还应开设化工环保与安全等课程,以使学生学习化工安全与环保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认识化学工业中安全和文明生产规律,了解化工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2.1.3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至少15学分)

本部分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或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1)化工热力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流体的P-V-T关系、流体的热力学性质、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蒸汽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均相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相平衡、化学反应平衡;分子热力学概要等。

(2)化工原理 本课程包括传递过程原理、各种典型化工单元操作(流体输送、搅拌、过滤、沉降、加热、冷却、蒸发、吸收、精馏、萃取、吸附、结晶、膜分离)的原理、计算及设备。本课程的内容也可以进行组合,采用不同的课程名称。

(3)化学反应工程 本课程应覆盖典型化工反应器的操作原理、基本结构、数学模型以及设计计算方法等内容,如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理想流动模型及理想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以及混合程度对反应的影响;气固相催化反应器。

(4)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综合运用有关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知识以及流程模拟软件对化工设备及过程进行分析、合成及优化的方法。

以上课程体系的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各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自行组织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名称。2.1.4 选修课程体系(至少20学分)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调整选修课设置与内容,办出特色。2.2 实践环节(至少10学分)具有满足工程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设计、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1)化工实验 包括化工基础实验和化工专业实验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流体力学、传热、气体吸收、普通精馏、特殊精馏、吸附、干燥等单元设备实验以及简单的化工流程实验。后者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实验,如基础数据的测定、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如反应速率的测定、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特性的测定、流化床反应器的特性测定;化学工艺实验。

除验证型实验外,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应大于50%,应当尽可能采用计算机技术,如用计算机采集和处理数据以及控制操作参数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开仿真实验。

(2)化工设计 通过化工设计,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设计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经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手段进行化工设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化工设计由(I)和(II)两部分构成,(I)为化工单元设备设计,这部分应当体现知识综合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II)为化工产品或生产过程设计,是化工设计(I)的继续。学生从单元设备设计扩展到生产过程(例如一个车间),包括更广泛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工工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提出比较全面的设计报告。

(3)认识及生产实习除进行常规实习,参加生产实践外,还应当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计算机仿真实习,以补充一般实习难以达到的训练内容和目的,加深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4)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科技立项,取得科技创新的成果。

(5)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内容以及各种形式的学生第二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与管理能力。2.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14学分)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要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工程实际,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如经济、环境、职业道德等方面因素,课件制作、调研报告不能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

(2)内容 包括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绘图或写作、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 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6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等)齐全。3 师资队伍 3.1 专业背景

(1)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化工类专业。

(2)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其以上的学位。

3.2 工程背景

(1)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

(2)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参加1项以上科研活动的经历。4 专业条件

4.1 专业资料

学校图书馆或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具有一定数量与本专业有关的图书、期刊、手册、图纸、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且各类资料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档案。4.2 实验条件

(1)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实验室无破损、无危漏隐患;实验设备完好率100%;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2)化工基础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4人;化工专业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3人。

(3)每个教师原则上不得同时指导2个以上不同内容的实验。4.3 实践基地

(1)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年限在3年以上),实习基地的化工生产工艺过程覆盖面广,包含3个以上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具有化工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及仪表。

(2)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有一定数量的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科技创新项目,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获奖、科技论文及专利等)。

篇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专业及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1专业教育基本要求

接受认证的机械工程专业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定位。

(2)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3)具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完善的教学管理程序,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4)具有完备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以保证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1.2人才培养要求

机械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在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状况。学校成功地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否,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6)具有社会责任和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7)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8)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

(9)具有终生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专业教育组成专业教育组成应包含相应的学科领域。专业教育知识体系必须涵盖:

2.1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者总计最少为450学时,其中每类应不少于200学时。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不同课程。自然科学类的科目应包括物理和化学,也可考虑生命科学基础等。

2.2工程科学类、工程设计与实践类:三者总计最少1000学时。其中每类应不少于350学时。

工程科学类的科目以数学和基础科学为基础,但是它本身则更多地传授创造性应用方面的知识。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试验方法的应用。侧重于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些科目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和材料科学基础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目。

工程设计与实践类综合了数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零部件与系统,以及满足特殊需要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重复性并通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受到标准或立法的约束,并不同程度取决于规范。这些约束可能涉及经济、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或其他相关跨学科的因素。

工程科学类和工程设计与实践类必须要包含必要的计算机内容。

对于院校支持学生在假期中到工程单位去实习或工作,以取得实践经验。向学生交代专业工程师的作用和职责,让学生了解工程师注册等实际问题应有明确的规定。

2.3人文和社会科学:不少于400学时。可用于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环境、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外语、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情报交流等。

3师资队伍

对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1、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五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占50%以上;

3、具有企业或社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20%以上;

4、从事具有工程设计背景的科研的教师占30%以上。

4专业条件

应具备实现专业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教室、实习场地、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应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绘图、金工实习、设计、制造、测试、测量和控制等类训练或实验,并形成一种有利于专业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工程工具,开展团队合作与工程实践。

专业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及交流资料等内容。图书、期刊、音像资料能满足教学要求,种类较齐全,质量较好,并能经常补充新出版的书刊等资料。有一定数据的国内外交流资料及有保留价值的图纸、资料和文件。

篇3: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 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对机械设计类课程内容的改进

根据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培养标准中对毕业能力要求之4“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要求, 整合现有教学内容, 形成了基础知识递增和设计能力递进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环节结构, 其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先修课程包括数学类、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达到“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的毕业要求, 设计了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三个能力递进培养环节。各环节教学内容及目标如下:

2.1 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

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 每部分。含课内实验, 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如下:

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技术基础课, 主要研究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第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 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第三, 具有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的绘制, 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通过安排部分课程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需求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修实验,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器中各种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机械结构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立部分验证性实验,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设立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做实验,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2 基础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 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设计, 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 熟悉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 树立工程意识, 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毕业设计和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 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第二, 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 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 制定传动设计方案, 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 确定它的结构、形状、尺寸及材料, 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 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第三, 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 例如计算、绘图, 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设计资料, 以及使用经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等。第四, 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 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能力。第五, 训练学生用CAD绘图的能力。

机械综合课程设计是形成机械装备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以车床或铣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为主线, 以所学过的机械制造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支撑, 完成主传动系统设计、操纵装置布置、工程分析计算等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在相关先修课程学习后, 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综合训练, 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3 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两个环节: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是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研发与制作项目, 在学院的统一命题下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 通过机构综合模拟现实自然界生物的动作行为, 并辅以相应的控制系统达到机构的协调运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科技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虚拟仿真、绘制加工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并进行答辩, 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机械设计知识的能力。

3 结论

机械设计类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是机械类专业各个方向的专业基础, 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基础部承担着全校机械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 多年来先后面向“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 在教学方法和质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已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成为校精品课程。此次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要求, 将机械设计类课程从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几个方面, 对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梳理, 使其完全符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为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晓燕, 张彦通.试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01) :41-43.

[2]金哓军.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9.

[3]王百成, 魏国丰, 须莹, 等.基于CDIO模式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1, (31) :106-107.

[4]毕凤阳, 王百成, 党跃轩, 等.CDIO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11) :166-167.

[5]党跃轩, 李洪智, 康维新, 等.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 2006, (02) :15-17.

篇4: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关键词]工程材料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17-02

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与精英阶段培养出的工程师相比,目前教育质量落差较大,迫切需要改革。

在国际人才市场上,工程人才及其执业资格的互认都是通过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标准进行衡量的。2012年7月修订的新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明确工程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思想。为此,课程体系、每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目标等都应围绕着学生、围绕着能力培养来组织。

工程材料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构建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为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新要求,构建完整的机械类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都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工程材料的教学现状

首先,传统的“工程材料”课程体系是把材料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进行浓缩,在材料基础理论上提出了过高或过多的内容要求;在教学重点上,对在工程实践中合理选择材料、正确应用材料这一重要的教学思想重视不够。

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赶课时,灌输多,学生理解掌握的少,特别是目前广泛采用PPT教学,短时间内信息量大,教学进度快,学生思维跟不上,未能真正吸收。

再次,考核方式单一,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考前突击,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较为突出。

二、工程材料的教学改革设想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教育与工程实际之间距离较大,特别在培养学生从经济性、安全性、环境保护和社会道德伦理等方面来对待工程技术项目的素质教育上还很欠缺。在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工程材料课程教师不仅要传授材料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材料应用能力,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材料学教育,正确处理材料选择和应用与人类文明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材料。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是单纯的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对问题的探究精神和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观、教学艺术、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管理艺术均需与此相适应,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要求。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要紧扣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适当淡化教材中过于深奥的理论,减少繁杂的公式推导,倡导“材料、设计、制造”一体化理念,培育学生大工程观。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特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的新要求。为适应工程材料内涵的变化,对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增加了学时,同时还增加了功能材料的内容,并注意介绍与高新技术或产业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等先进知识。此外,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增加了失效分析的内容。

教学内容强调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要精心组织,讲深讲透,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例如:在金属的结晶一章,过冷是金属结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始终抓住“过冷”这一主线,将过冷和过冷度贯穿全章,使学生明确:只有过冷才能建立结晶的热力学条件,才能使已形成的晶核得以生成和长大;通过控制过冷度的大小,可以细化晶粒,提高材料的性能。经过反复强调,学生就会认识到:结晶的必要条件是液相必须过冷;结晶的充要条件是液相必须满足一定的临界过冷度。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下,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术。教学方法要面向工程实际,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设计、小组学习、项目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和设计技能。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将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

本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基本概念多,理解记忆困难,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综合采用启发式、导入式、问答式、案例式、场景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实现师生思维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和实验现象的结合。例如:结晶的概念及现象,学生在物理等教学中虽然已有接触,但一般认识不够深刻。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概念,根据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规律,可以首先向学生交代两个实验结果:一是不同冷速下金属结晶的冷却曲线,二是金属结晶过程实验观察结果。通过实验结果使学生掌握:1、晶胚和孕育期的概念;2、形核和长大的概念;3、金属的结晶过程是一个形核和长大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金属结晶为什么需要过冷?晶核是怎样形成的?是如何长大的?通过这样一些过程,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对结晶理论进行考虑,在此基础上,再对结晶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讲解。这种由实验结果引出结晶理论分析的讲解方法,教师讲解较方便,学生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较好。

课堂讨论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能力的一种绝好方式,也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课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在工程材料教学中需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设专题讨论课。课堂讨论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师提前将讨论的要求和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准备,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过程需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除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要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例如:金属的晶体结构较为抽象,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晶体结构,但若借助于各种晶体结构的实物模型,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就可以使学生对晶体中的原子排列方式有非常直观的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轻松愉快,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六)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的必要手段和形式。基于“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了“闭卷笔试+实验环节+综述性报告+课堂讨论、小测验+作业”模式。闭卷考试适当增加主观性、应用题试题比重。撰写综述性报告,既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这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重视学习过程,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上述几方面是我们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新形势的要求对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认证标准明确提出工程教育应服务于社会需求,工程材料作为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构成毕业生工程教育知识能力体系中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其改革仍需不断推进,这需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适合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符合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孙禺,孔钢城,雷环.华盛顿协议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借鉴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0-15.

[2]罗尧,马立红.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趋势、特色及启示[J].继续教育,2011,196(12):32-36.

[3]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4]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左芸]

篇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3问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华盛顿协议》

1.什么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的,针对高等教育本科工程类专业开展的一种合格评价。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答: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3.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特点:

一是由被认证专业所在学校自愿申请参与认证;

二是由第三方非盈利,从事认证机构的组织实施;

三是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进行的合格性评估、认证;

四是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提升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五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全体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4.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在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是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作为首要服务对象,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或专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是能否通过认证的重要指标:

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outcome-based)。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

三是强调合格评价与质量持续改进。专业认证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一种合格评价。专业认证还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

5.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有什么关联?

答:注册工程师制度是在国家范围内,对相关工程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师建立统一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人员给予认证和注册,并颁发证书,使其具有执业资格。一般来说,注册工程师制度包括专业教育认证、职业实践、资格考试和注册登记管理四个部分,注册工程师制度与专业教育认证的关系是包含与促进的关系:专业教育认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而注册工程师制度则是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源动力之一。

在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己在土建、环境、核安全等近10个工程领域开展试点,并逐年扩大;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证注册工程师制度在我国顺利实施,满足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评价问题、保证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实现跨国从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格互认,也为提高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打下基础。

6.什么是《华盛顿协议》?

答:《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共同发起和签署。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教育学位(其学制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由各签约成员确认己认证的工程教育学位,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已认证专业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己获得从事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华盛顿协议》规定任何签约成员须为本国(地区)政府授权的独立的非政府和专业性社团。

截止2013年,已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日本等1 5个正式成员和6个预备成员。

7.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我国于20 1 3年6月1 9日获得《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成为该协议第21个成员(预备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能够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能够为工程教育类学生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和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能够促进我国工程类产业走出门、走向世界。

8.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享有哪些权利和应承担哪些义务? 答: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作为其成员国,享有《华盛顿协议》对各成员国规定的各项权利及承担相应的义务。

首先,各成员国应保证本国或本地区的工程专业认证机构承认其他成员国在本国或本地区内所认证的工程专业实质等效。其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成员国所采用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实质等效;二是各成员国的认证结论相互认可;三是各成员国间信息相互交流。

同时,各成员国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包括制定适应本国或本地区的认证章程或程序,成员国代表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会对章程和程序进行审查,如需修改,必须获得三分之二多数成员国的同意。成员国之间要相互监督,定期对认证标准、体系、程序、指南、出版物及也认证专业的相关信息等进行检查,成员国可受邀进行观摩认证的访问。

作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我国需在成为预备成员国时起,2年后的下一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经全员投票,一致通过后方可转为正式成员国。在此期间,我国所制定的认证标准、程序及组织实施过程等需要接受成员国的全面检查。

无论是预备成员还是正式成员,其身份都不是永久的,需按《华盛顿协议》相关规定定期接受检查,检查不合格将按要求作降级或留待观察处理。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与管理

9.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及基本架构如何? 答: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hina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以下简称认证协会)组织实施。认证协会获得教育部授权和支持,由30余家行业组织和教育界人士参与,是非政府、非盈利性质的第三方组织。

认证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协会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和秘书处。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下设有15个专业类认证委员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对理事会、秘书处及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进行监督,接受对认证的投诉,受理对认证结论或人认证过程的申诉。办事机构为秘书处,设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认证协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理事会全面负责认证工作,其分支机构包括:15个专业类认证分支机构,负责该专业类的认证工作;结论审议委员会,负责认证结论的审议;学术委员会,负责与认证相关的学术工作;以及秘书处,负责具体的认证日常工作。

10.各专业领域是如何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

答: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在各专业领域都成立了该领域的认证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其成员由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以及来自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等单位和机构的人员组成。认证分委员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所在专业领域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包括制订、修订本专业的专业补充标准和本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的工作文件,推荐本专业领域的认证专家人选,组织本专业类认证专家的日常培训,委派现场考查专家组开展现场考查工作,组织撰写工程教育认证的有关报告、资料、结论建议等。

11.行业组织如何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答:行业组织参与是工程教育认证最重要的特征和基本要求。在我国,行业组织参与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从组织架构上看,认证协会由30余家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和教育界组成。认证活动也是由工程教育界、企业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等单位和机构的人员组成来开展认证,来自工程教育界的成员占二分之一,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低于三分之一。

二是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上看,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都是由教育界和行业界共同制定。

三是从认证的实施上看,进校考查的专家组成员由行业和教育界专家共同组成,实施认证考查活动。认证结论审议也由包含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在内的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进行。

12.目前我国在哪领域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答: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1993年土建类 专业评估,2006年正式在多个专业领域实施,迄今已走过8年的发展历程。截止2012年底,已有15个专业领域,总计295个专业点接受认证。15个专业领域分别是:机械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水利类、安全工程类、化工与制药类、环境工程类、交通运输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地矿类、地质类、材料类、仪器类、测绘工程类、土木类等。

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认证协会将逐步扩大认证专业领域。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Graduate AttributeProfiles)为基础,符合固际实质等效要求。现行 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进行持续改进,最终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满足要求。

1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否会影响专业特色?

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合格性,国际工程联盟制定的《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解释毕业生素质的用途时提到,毕业生素质不仅可以用来确定不同类型专业预期结果的共性,同样可以判定各自的特色我国的认证标准正是依据《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规定了认证专业毕业生在进入职业时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保证学校可以依据这些要求制定专业自己的产出要求和培养目标,从而不会导致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趋同。在这种基本的门槛质量之上,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既可以偏重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也可以偏重培养技术应用及开发型人才,还可以培养兼而有之的复合型人才。在认证标准的内容上,兼顾定量的同时,主要以定性为主,同时按照专业类而非专业制定认证标准并开展认证,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避免影响专业的特色和个性化发展。

15.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答: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这一个标准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它各个指标中。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评价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表现和是否获取相应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而且必须考虑全体学生;毕业时的素质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应该围绕着学生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的安排、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的配备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的目的是要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从事相应职业的要求。

16.为什么产出导向(outcome-based)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答:产出导向(outcome-based)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理念,认证标准也是按照这一理念制定的。

(1)认证标准规定了专业应该满足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规定了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等能力素质要求等,是认证标准各项指标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从根本上来讲,《华盛顿协议》所承认的是经过工程专业训练的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而各成员组织的认证标准均是在《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基础上制定的。因此,毕业要求是评价专业是否满足进入职业能力要求的重要依据,是互认的基础。(2)认证标准其它部分内容是否满足要求,都要以其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贡献为依据,也就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贡献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的,是考核“教育产出”(学生学到什么),而非“教育输入”(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注教育的结果和产出。采用“能力导向”认证准的其它方面内容,包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师的配备、每个老师应当承担的责任、资源的投入等等都要围绕着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设计。

17.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持续改进的?

答: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本身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同样是贯穿了这种质量持续提高与改进的基本理念。认证标准并不要求专业目前必须达到一种较高的水平,但要求专业必须对自身在标准要求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信息获取的途径,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并能跟踪改进之后的效果并收集信息用于下一步的继续改进,这是一种质量持续不断提高的循环式上升过程。在标准具体内容上,七项指标除了“持续改进”项外,其它六项均贯穿了持续改进的理念,所列的专业应该具有的各种机制、制度、措施,最终都是聚焦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价与改进。

18.为什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答:高校开展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因此,认证标准专门设置了“持续改进”指标项,其中包括了传统的校内评价机制和高等教育系统以外的外部评价机制。其中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反映的已受教育对象、是用户和社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是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而这部分内客,也是我国高校在建立校内质量保障制度方面的弱项和短板。因此,认证标准特别强调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并反馈于专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四、工程教育认证程序

19、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

答: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6个阶段:(1)申请和受理:学校在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先做初步自评的基础上,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秘书处会同相关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对认证申请进行审核,做出是否受理决定。(2)自评与提交自评报告:接受认证专业根据认证标准开展自评,逐条判定是否达成标准要求,在自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提交给秘书处。(3)自评报告的审阅: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对接受认证专业的正式自评报告进行审阅,做出是否通过自评报告的结论,并提出具体审核意见。(4)现场考查: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委派现场考查专家组到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开展现场考查。(5)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理事会分别召开会议,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认证协会发布理事会批准的认证结论。(6)认证状态的保持与改进:通过认证的专业在通过认证的有效期内,进行持续改进。通过认证的专业如果要保持认证有效期的连续性,须在认证有效期届满前至少一年重新提出认证申请。

20.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条件是什么?

答:学校申请工程教育认证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申请学校须是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学制不低于四年、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

(2)其申请认证的专业须是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属于认证协会认证专业领域。已有三届毕业生、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科本科专业。

21.为什么说自评自建是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

答:自评自建工作是接受认证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办学状况、办学质量进行自我建设和检查的过程。自评工作要对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从学校办学的特点出发,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与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阐释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学校在自评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第一手资料,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做出是否通过审查的结论,开展现场考查工作以及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均以自评报告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现场考查,其主要是核实实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了解自评报告中未能反映的有关情况。自评自建工作是否到位、自评报告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谁各工作环节的进展和认证结论,因此,自评自建是做好工程教育认证的基础。

22.学校应如何规范地撰写自评报告?

答:撰写自评报告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认证专业“自我举证”的过程,必须对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逐项描述本专业达成情况。自评报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为各项认证指标是否能够达成提供直接证据的描述与数据;第二部分是附件材料,包括支持数据与详细材料。自评报告中应清晰地描述本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说明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学过程以及对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与过程。这些内容应通过清晰翔实的表格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字叙述来表述。自评报告中应避免包括与认证标准无关的内容。

23.为什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校的“说”

“做”

“证”必须达成一致?

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一种合格评估,鼓励专业在满足基本要求基础上发展多样性,并以学校和专业自身定位的要求来进行衡量。所谓“说”,即说明,认证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做”即实行,专业以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措施与做法;“证”即证明,是专业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工程教育认证是通过被认证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考察学校资源、投入、过程等,判断其是否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作出认证结论,因此专业的“说”“做”“证”必须一致。

2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如何遴选和培训?

答:专家一般由教育部相关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高校、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根据遴选条件,向认证协会推荐,秘书处委托专业类认证委员会进行遴选确定候选资格,推荐 参加认证协会秘书处组织的专家资格培训,经培训合格,由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认定专家资格进入专家库。认证专家应严格遵守认证工作有关纪律,自觉参加认证培训,公正、客观地开展认证工作,对不能履行职责的专家,认证协会将取消专家资格。

根据认证工作的需要,分安排认证专家候选人进行资格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培训、现场考查见习,并进行资格认定;安排获得专家资格后的持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认证前沿信息、认证重点难点、最新的认证制度等。

25.现场考查专家组如何构成?

答:现场专家组是由从专家库中选取的3-5名专家和1名秘书(可由专家兼任)组成,包括教育界学术专家和企业界工程技术专家,其中企业界工程技术专家至少有1人(专家组由5人组成时应有2人);至少有2人参加过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工作;专家组人员构成与专业背景符合开展当次认证工作的要求;专家的选聘坚持回避制度。

26.现场考查专家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现场考查专家组成员在进校开展现场考查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公正客观;

(2)与接受认证专业没有重要关系(如不得是该专业所在学校毕业生,过去或目前未在该专业所在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职务,与该专业所在学校目前没有项目合作,与该专业及所在学校、院系主要负责人无直系亲属关系等);(3)认真记录考查工作过程,填写“现场考查专家工作手册”和 “现场考查专家组工作手册”中相关表格,对所考查内容独立做出判断;

(4)执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有关保密与纪律要求。

27.现场考查专家组的工作流程和主要考查方式是什么?

答:现场考查专家组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三个阶段:(1)进校前,专家审阅自评报告,填写“自评报告专家个人分析意见表”,拟定考查重点和考查日程。(2)进校后,专家开展现场考查活动,了解和掌握专业的情况,依据标准做出判断和评价,专家完成“现场考查专家工作手册”,专家组讨论形成“专家组现场考查结论”,初步讨论“现场考查报告”。(3)现场考查结束后15天之内,专家组形成并提交“现场考查报告”。专家组主要考查形式包括:会晤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会晤接受认证专业及所在学院(系)负责人特别是专业的负责人:会晤教师;会晤学生;审阅学生学习成果;会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代表;考查教学条件及教学管理等。

2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是如何形成的?

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包括两种: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或6年;不通过认证。这两种认证结论的形成需按照严格的程序:

(1)现场考查专家组每位专家结合自评报告的审阅情况、各环节考查核实情况以及与本组专家的沟通交流情况,对单项指标结论逐一做出判断,专家组根据汇总的单项指标结论,初步讨论确定各项指标的现场考查结论。

(2)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审核被认证专业的自评报告、现场考查专家组提交的现场考查报告和学校的反馈意见,并做出认证结论建议,认证结论建议分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不通过认证”;(3)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将认证结论建议提交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进行审议,审议结果由认证协会公布。

29.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如何促进专业持续改进的?

答: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贯穿于认证工作的各个环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认证标准、认证程序上要求专业做好持续改进工作,并形成机制。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第4条“持续改进”,明确提出三项要求:一是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二是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达成进行定期评价。三是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2)认证工作程序设有“认证状态的保持与改进”阶段,明确要求已通过认证的专业应认真研究认证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和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具体包括三种情况:

①对于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的,专业应每年向相应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以及秘书处提交改进报告,汇报改进情况和专业进展情况;对于“对过认证,有效期6年”的,专业应每两年向相应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以及秘书处提交改进报告,汇报改进情况和专业进展情况。如未按时提交 改进报告,秘书处将通知其限期提交;逾期仍未提交者,终止其认证有效期。

②己通过认证专业在有效期内如果对课程体系做出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秘书处申请对调整或变化的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届满;否则,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重新认证工作参照原认证程序进行,但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③认证协会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机抽取部分专业在认证有效期内开展回访工作,检查专业认证状态保持及持续改进情况。回访工作参照原认证程序进行,但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五、其他 30.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哪回避和保密要求?

答:认证协会各级各类机构成员中与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有重要关系的,在开展该专业认证有关活动时,应进行合理的回避。认证专家与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有重要关系的,不得担任现场考查专家,也不得以各种身份参与现场考查活动。认证协会各级各类机构成员、现场考查专家组成员和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应自觉提出需要回避的人员及原因。

认证协会各级各类机构成员、现场考查专家组成员在开展认证工作时,应保守认证工作有关的秘密,不泄露现场考查内部讨论的情况和其他不应公开的信息。接受认证专业及所在学校提交的资料,除非得到正式授权,不得公开、发布。

3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何接受内外部监督?

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接受来自认证协会内部和社会的监督。首先,认证协会专门设立监事会,负责从内部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监督。监事会通过随机观察认证工作某些环节,抽查现场考查专家组资格,列席理事会全体会议等方式开展工作。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各级各类机构成员或认证专家,监事会有权对其进行调查处理。情节严重的,监事会商请理事会同意,撤消其资格;如果有触犯国家有关法律的,监事会应向司法机关举报。其次,认证协会设有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社会、用人单位或个人的监督。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相关的正式文件、通过认证的专业名单和认证结论予以公开。32.如何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诉和仲裁?

答: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如果对认证结论有异议,可在收到认证结论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监事会提出申诉。逾期未提出异议,视为同意认证结论。监事会在收到学校申诉的60日内提出维持或变更原认证结论的意见。监事会提出的意见为最终裁决,对申诉学校和理事会都具有约束力。最终裁决结论由认证协会秘书处发布。

33.中国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对认证纪律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为保证认证工作做到风清气正,认证协会对认证各级各类机构、现在考查专家组、接受认证学校都提出了纪律要求。

一是要求认证协会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现场考查专家组要严格遵守认证工作规定,客观、公正地开展各项工作。在开展某一专业认证工作时,不得接受学校的拜访,不得私自到学校进行指导、讲学和访问,不利用认证工作谋取私利,不参加任何与认证工作无关的活动,不与学校发生任何经济关系,不从事任何其他影响决策及有违认证公正性和活动。

篇6: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考核方式

摘要:以核燃料化学工艺学为例,对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分析了传统考核方式现状,提出了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新的课程考核模式通过强化过程考核,建立明确的过程考核评分细则,提供公平有效的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作业质量和课程考核通过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核燃料化学工艺学

“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1],将它贯穿于高等工科院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构建同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2]。核燃料化学工艺学是核化工与燃料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总学时64学时,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间更长。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正确引导、约束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手段[3]。有必要改革课程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建立起一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教学考核方式势在必行[4]。

1传统考核方式现状

1.1引导和约束力度不够

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结构评分,但平时成绩是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没有学生平时成绩的积分过程,这会造成平时成绩平均化,对学生过程学习的约束力度不够。此外,平时成绩反馈存在滞后性,学生难以及时和持续地优化自身学习行为,对学生过程学习的正确引导力度不够。

1.2轻过程考核

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考试成绩权重远大于平时成绩权重,学生的关注度集中在期末考试上。过程考核是动态、持续、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考核,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行为表现,并作出正确评价,但教师操作复杂、工作量大,过程考核不易落到实处。

1.3过程考核客观性弱

过程考核存在评分细则不明确、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教师的主观判断有时会强于客观评判,使得在过程考核中部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不高,偏离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2新考核模式研究

2.1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A.强化过程考核。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应坚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通过强化过程考核让学生重视课程的过程学习,提升教学效果,达到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B.体现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种综合教育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毕业要求是一致的。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未纳入传统的课程考核体系,新的考核方式应该增加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C.设计全面科学的考评体系。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该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能够全面细致地考核学生的过程学习效果,做到量和质的评价并重。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平台,确保课程考核工作的实时有效性和科学性。D.坚持公正透明原则。新的课程考核方式中,应该明确过程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及时公开和实时更新过程考核成绩,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过程考核成绩积分情况,明确努力方向并相互监督,提升学生对过程考核的信任度。

2.2新考核模式的实施

A.课程考核结构评分细则。新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结构评分的形式,课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附加成绩和考试成绩,分别占40%、7%和60%,课程考核成绩以100分为限。课程考核的结构评分细则如表1所示。新的考核模式把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降到60%,可以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成绩的依赖。课程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附加成绩。平时成绩的权重提高到40%,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课程实验进行考核。课堂出勤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好课程的前提,也是良好个人管理能力的体现。课堂表现为新增的过程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互动能力,使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将课堂表现作为过程考核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完成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质和83量进行分开考核,引导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课程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新的考核方式对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各个环节都设定了考核内容,重点强化了实验过程的考核。附加成绩作为过程考核内容首次纳入课程考核成绩,考核内容包括践行正能量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正能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为班集体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另外,新的考核方式还充分利用了微信等网络信息化平台,能够确保考核工作的实时有效性和科学性。B.个人过程考核积分表。根据新考核模式下的课程考核结构评分细则编制了核燃料化学工艺学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如表2所示。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为新增的过程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个人过程考核积分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及时公开,接受监督,确保过程考核的公正透明。新的课程考核模式通过强化过程考核,建立明确的过程考核评分细则,提供公平有效的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使学生具备多种实践能力。

3新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首次课,任课教师对课程考核评分细则和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进行公示和说明。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在每次课前进行公示,在课后进行更新。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过程考核成绩积分有异议时可向教师报告,若理由合理且其他同学没有反对意见就可以对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进行修正。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将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放到班级群里,供所有同学进行核对,有异议者可以申请对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进行再次修正。课程考核完成后,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考核结构评分表和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会作为核燃料化学工艺学课程考核的支撑材料进行归档。核燃料化学工艺学课程采用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风气明显改善,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强,提高了作业质量和课程考核通过率,可供其他课程考核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生产法知识培训下一篇:中秋是如此的温暖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