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2024-05-09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精选8篇)

篇1: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及现状分析 奢侈品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字眼。在我的印象里奢侈品就是属于价钱很昂贵的高档类用品,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般都是所谓的富豪一类的有钱人使用的东西,常见的奢侈品有豪华轿车,箱包,手表,香水等昂贵用品。据我所了解的牌子有,比如说,奔驰,宝马,凯迪拉克,阿玛尼,香奈尔,迪奥等。他们并不属于柴米油盐一类的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消费量也代表这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品。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奢侈品的消费量就越大。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奢侈品的消费量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奢侈品的消费量在发达国家一定是高于在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的消费量的。这些只是属于我个人对于奢侈品肤浅的理解。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在生活中,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正常需要的,能给人们带来超出普通享受的高档消费品。做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时代性,区域性等特征,即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奢侈品的物质形式会发生转变。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高档消费的行为,奢侈品本身这个词并无贬义。

奢侈品产业发源于100多年前的欧洲,经济上极其强大的美国为了抵制欧洲文化,用美元打造了奢侈品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富裕

起来了,再有了经济的强大支持下,也学习美国,开发了其奢侈品产业,它在全世界搜罗艺术品,以至于让梵高的画炒到一千多万美元之后囤到家里无法脱手。奢侈品消费如今又在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主的新兴市场崛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在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的带领下,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逐渐崭露头脚。中国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在国际的奢侈品市场中既面临着机遇同时又受到许多的挑战。首先,先介绍一下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规模,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报告称,2007年,中国人在首饰、服装、皮具、香水、等奢侈品(不包括私人飞机和游艇)上的消费达80亿美元,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消费人群占总人口的13%,世界公认的顶级奢侈品品牌,如阿玛尼、路易威登、宾利、迪奥等,已有超过八成进驻中国市场。另外在消费者规模上,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曾公布我国有1.6亿人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中国宝玉石协会专家则大胆预计到2012年我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而安永会计公司研究报告曾估计我国有1000—1300万人消费奢侈品。

中国奢侈品市场所涵盖的主要人群:从消费者结构年龄看,我国目前购买奢侈品者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4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不到奢侈品消费人群的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这种奢侈品消费现象表明我国的奢侈品发展存在一定隐患。顶尖消费人群,也就是俗称的富豪,根据2007年10月胡润研究所的调研,在中国,资产超过100亿的富豪有200人,超过10

亿的2000人,超过1亿的有5000人,超过5000万的则有800000人。他们的消费特征是,对价格不敏感。只要是所喜欢的,就会不惜代价。例如购买游艇、私人飞机等。国内某高尔夫球会,拟推出飞机、宾利接送、停机坪等服务,借此机会卖到天价,所瞄准的也正是这类人群。2010年7月2日,胡润研究院在上海第二次发布“富豪消费价格指数”,分析了47项与高品质生活方式相关的商品,对比他们在2008年6月1日的市场价格,涨幅平均值为12.6%;为居民消费指数的1.8倍。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是,中等收入家庭,白领上班族。他们的消费特征是,持续消费能力较弱;但对奢侈产品有着执着的迷恋与渴望,且不屑于购买仿冒品。比如说,他们会花上一两个月的薪水,去购买喜欢的奢侈产品,例如路易威登的箱包。

中国的奢侈品行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市场容量相当庞大:中国消费者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对奢侈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毫无疑问正在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大国,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奢侈事业才刚刚起步,有很多地方还不完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奢侈品的理解也不够成熟。另外一个现象是,在奢侈行业国内企业集体缺位,国内还没有真正的奢侈品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还不成熟,安永在报告中对中国和西方成熟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进行了比较,从中发现了两者不少的差异性。报告支持奢侈品在中国尚属于较新的行业,其发展速度高于法国、意大利、其它欧洲国家、美国和其它成熟市场。与更为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奢侈品的消费形态。

尽管各达大咨询公司的报告都描绘出了中国奢侈品行业的美好前景,使得业界人士欣喜异常。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对洋品牌趋之若鹜的现实,更不得不面对中国奢侈品市场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品牌的尴尬。业界普遍认为我国至少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奢侈品牌。现实是外国奢侈品牌风光无限,备受追捧,而中国本土品牌的沉默缺席,游离于市场之外、因此,如何尽快打造出真正意义的中国本土的品牌,已成为中国奢侈品行业的首要问题。造成本土品牌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当中主要有客观和主管两大原因。客观:历史原因,国外的奢侈品牌都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对奢侈品的理解与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观念原因,中国人不是没有本土品牌意识,而是过于崇尚国外的奢侈品。中国人往往认为国外的东西就是要比国产的好,有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设计师原因,设计师可谓是一个品牌的灵魂,一个好的设计师往往能引领一个品牌走向成功。中国的设计师走出国门做大型时装发布会的机会太少,所以国外时尚界对中国设计师了解很少。而生活在巴黎,米莱的设计师能第一时间得到各种信息。主观:缺乏对奢侈品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品牌经营意识,产品品质有待加强,品类过于单一,综合营销能力欠缺。还有许多仿冒品的困扰,仿冒品的销量与正品同步快速增长,使品牌厂商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侵害。意大利知名品牌华伦天奴就表示,“我们在中国扩展业务遭遇的最大障碍是中国缺乏有效的商标保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消费者传达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信息,以及将我们的产品与其他假冒的产品区分开。

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奢侈品市场持续增长,潜力十分巨大,有调查指出。2001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仅占世界的1%,而到了2010年,自实现奢侈品消费总额60亿元的同时,占到了世界的12%,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王国。中国由此驶上了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快车道。在06年到10年之间,保持约20%的年增长份额。10年之后。增长份额将有所放缓,但据估计,也将有10%。到2015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份额将占据世界的29%,达到15亿美元。

女性奢侈品市场不断扩张,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奢侈品市场以往以男性为主的客户基础。JP摩根公司奢侈品行业研究员福罗盖指出,2005年,男性奢侈品市场占据了75%;而到2007年所见到了只有55%。非理性消费向理性消费逐渐过渡,从旧式奢侈走向新式奢侈,未来的奢侈品,将更加注重创造性及个性。在消费疯狂增长的影响下,稀有的,昂贵的及受青睐的将不再是高速汽车、香槟和香水等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东西,而是像宁静的时光、足够的水和空气等基本条件。境外旅游及其消费持续增温,现阶段来自中国的境外旅游及其消费已引起全世的瞩目,在短期内,这一现象不但不会降温,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形势。主要地点为香港、欧洲。主要原因有如下:经济条件的改善及对奢侈品的渴望,国内供应的奢侈品数量及其种类仍然有限,关税及消费税高企,人民币汇率上升。

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民财富日益膨胀,关税日益降低,零售业全面开放这些有利于奢侈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大环境下,有理由相信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的美好前景。虽然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行业处于乐

观的形势之中,但是我们应该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障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奢侈品行业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北京,上海一些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奢侈品行业的发展相对好一些,而在一些偏僻的乡村,奢侈品行业可能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应该对奢侈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而不应该盲目跟风,怀着炫富的心里,一味的崇尚奢侈品。作为政府来说,在倡导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同时,也应采取一些措施,让奢侈品行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且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英语0822沈雨婷0830307230

篇2: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

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

(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

(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

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

篇3: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按照金融商品交易的标的物划分金融市场, 可以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保险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 尚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但其发展潜力肯定是比较大的, 发展方向应该是让保险市场的企业继续深化改革, 同时保监会提高对保险市场的监督也是很重要的, 这样中国的保险市场才有望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同时伴随着人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进步, 人民将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 更多的个人和单位将参与到保险市场中来。因此中国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是必由之路, 有的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因此, 保险行业也将会缺少大量的保险人才。

1 中国金融市场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是2007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通过海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外需, 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当美国遭受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以后, 中国肯定免不了受影响, 关键是在于影响的大小, 而由于人民币币值一开始低估, 人民币现在面临的升值压力将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这次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后, 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些潜在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

1.1 金融结构的不完善

近年来,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金融结构的发展问题也渐渐凸显, 银行金融结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 这制约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 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由于金融结构的明显不合理, 出现了很多制约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 所以其现在的结构状态仍然不能满足现在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的金融效率。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 股票, 证券和区域城乡合作金融等四个层次组成,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横向看来, 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 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主体不够完善和成熟, 金融工具的种类不是很多, 已经发明的金融工具的运用次数也很少。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也还不合理, 比如证券市场, 我们要把参与主体在证券市场的收入从买卖差价上转移到资本利得上来。综上所述, 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都有待改善。

1.2 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较良好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发展, 在加快资金流动, 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合作得很好, 这样才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

1.3 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

2010年以来, 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较大的震荡, 从货币市场上看, 银行间同业拆借出现了大幅度波动, 波动性幅度大幅增加;从债券市场上看,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波动性幅度也大幅增强。因此稳定金融市场价格成了中央银行, 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的重要责任。

1.4 金融创新乏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还很落后, 种类少, 可供投资者均衡选择的组合少, 这样就会加大投资者的风险, 让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 另外我国的金融创新过度地依赖于政府, 金融工具之间结构的失衡降低了金融效率, 削弱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1.5 金融监管存在严重不足

一个是金融机构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做得不到位, 另一个是我国的金融法规还不健全, 没有一个具有系统性, 持续性, 细分性的法律系统, 这样, 导致金融市场中出现的诸多法律问题无法可依, 因此, 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法规系统是中国政府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

1.6 市场参与主体不规范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较快, 所以很多筹资者和投资者等都倾向于抓快不抓好, 这将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在发展问题中遗留的一个市场的参与主体不规范的问题, 很多的市场参与主体不好好规范自己, 存在许多道德风险等问题, 此外, 投资者规范素质的欠缺也大大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1.7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堵塞不通

货币政策是中央人民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人为割裂, 导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堵塞不通, 这将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发挥。

1.8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力量没有发挥

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肩负着调剂市场和润滑市场的作用, 因此在金融市场中, 它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种原因, 导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许多有效力量都没有发挥, 比如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就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好好发挥作用, 但目前为止, 其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大。

2 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展望

金融市场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好好发展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只有金融市场的各方面都协调发展, 才会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该在发展最好的基础上兼顾金融市场上各个方面的发展, 关于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 有以下建议:

2.1 为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政府要加强金融监管, 同时要结合跨部门监管

中国的金融市场目前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政府必须要加强监管才会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 要健全金融市场的法规体系, 尽量让所有在金融市场发生的案例都能够有法可依, 这也就会减少金融犯罪的次数, 也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起到一定作用;其次, 在建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 要加强金融机构的自律程度, 只有当各个金融机构都做好自律, 才会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再次, 要监管好金融机构的会计财务状况, 防止出现会计欺骗、做假账来欺骗投资者以及上手或者下手的合作者。事实证明:跨部门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合规和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因此要特别注意结合跨部门监管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2.2 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要认识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其中, 中国的同业拆借市场还需要多加改进和发展, 首先, 要加大网络建设力度, 继续发展中国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才有利于同业拆借市场的反战;其次, 要规范拆借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 通过系统的交易规则和金融监管对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再次, 中央人民银行需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最后, 还需要继续扩大市场的交易主体, 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拆借市场中来。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短期证券市场和短期票据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积极地帮助他们融资;要规范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参与主题, 以免他们犯道德风险;要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要把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获利从买卖收入转移到资本利得上来;要发展机构投资者。

同时需要加速市场上的资本形成, 让资金在金融市场上运用得更有效益。

2.3 继续金融体制的改革, 让市场发展更健康和稳定

我国金融体制经历一段时间的建立, 但是由于过快过急地建立, 导致许多金融体制都面临着需要改革的问题。首先, 商业银行要改革成为真正自负盈亏, 独立经营的独立的金融机构, 当面临巨大的金融问题时, 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需要政府的介入;同时商业银行要真正地丢掉它们的政策性职能, 这样才能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体系,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 要改进金融市场的空间分布不合理的现状, 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城乡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很多金融机构只是在城市里进行活动, 完全忽略了农村的活动, 中国发展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农村, 要使中国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只有将农村的金融与城市的金融一并发展, 所以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2.4 完善金融体系

近年来,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发展是远远不够与国际接轨的, 中国的金融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金融结构进一步的合理, 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运用问题。金融组织系统要进一步完善, 要保持中央人民银行的独立职能, 商业银行的改革也要进一步抓紧, 以及要培育好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好它才会让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要完善金融市场的支付系统, 使支付效率更高, 让资金运作更有效率。

2.5 大力发展保险市场, 让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

21世纪将是保险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 保险业由于起步晚, 发展潜力比其他的行业都要大, 同时保险业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中国要在保险业做到出色, 就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激励模式。要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 要转变经营模式, 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 这种转变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同时针对于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力量的发挥问题, 政府要加大力度地对其进行监管, 让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它们的作用。

2.6 规范投资者主体的素质

一个高效运行的金融市场中, 投资者的素质一定是高水平的, 投资者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 只有提高他们的素质才会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证券投资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应该会由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向机构投资者过度, 这样会提高金融市场的监管效率和水平。

2.7 加大金融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汇率制度由原来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 市场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加大, 导致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降低风险,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为了规避政府管制, 增大利润空间,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掀起了金融创新高潮。因此, 为了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 必须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要敢于用金融创新工具和敢于发明创新工具, 当然在创新的同时要把创新的力度和幅度把握好, 才不会急于求成。要注重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在期货、期权、掉期和股票指数期货的发展具有不错的趋势, 当然也需要继续发展其他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资产证券化的市场也要加大力度地发展,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给金融市场带来很多新的金融产品, 这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联通;资产证券化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 因此要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 但是2007年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人质疑资产证券化, 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用新东西没有用好就不去用它, 要正确积极地运用新东西, 中国金融市场才会在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谢百三, 金融市场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李金清, 浅议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3)

篇4: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关键词 碳金融 市场 发展现状 建议

一、碳金融市场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为此,世界各国已进行了各种研究及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碳金融市场也应运而生,它是将碳排放权作为交易对象,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金融活动。

2006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为280亿美元,2007年激增至600亿美元,年增长幅度高达114.3%,如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碳金融市场将代替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目前,全球已有四家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 WALES, 美国的CHICAGO CLIMATEEXCHAGE和英国的UK ETS),交易量共计27亿吨。碳金融能大大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而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发展碳金融也变得日益的迫切和重要。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京都议定书》核心原则之一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规定,发达国家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在2008年-2012年(即第一个承诺期)阶段,使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而发展中国家暂无强制义务。因此,这项机制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向节约型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二,可见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碳金融市场也因较大的排放基数而极具发展潜力。我国企业减排的碳排放量越多,可以为发达国家提供的二氧化碳交易量越多,企业也可以从中得到越多的利益。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起步较发达国家来说较晚,主要表现在初期没有大力建设碳金融的意向,意识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有着CERs(核定减排量)的巨大价值和外国投资者资金的吸引,我国已有很多企业积极的加入申请CDM项目的队伍中。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项目批准数达到3823个,企业的积极行为以及中国碳排放的巨大市场潜力。这也让我国成为已注册项目数及签发的CERs首位的国家,拥有世界CERs的55.64%(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现已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所,武汉、深圳等城市也将在未来几年内成立环境交易所,研究碳交易制度和减排规则。

同时,在碳交易的重要中介商业银行方面,我国已有不少的银行涉足CDM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贷款融资等方式来迎合碳交易市场的需求,这也引起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追随,都开始尝试进入碳交易的市场,同时借鉴国内外其他相关机构的发展经验,建立起越来越完善的交易市场秩序以及规则,对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碳交易定价的话语权缺失

我国是碳交易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但参与项目单一,且碳交易的定价权掌握在买方手中(国际碳交易平均价为17欧元/吨,而我国的交易价格只有l0欧元/吨),这不利于提高我国在碳交易中的地位。因此,虽然我国的碳交易数额巨大,却仍然算不上是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碳金融市场不成熟,体制上存在缺陷

相较于欧盟、美国等建立的相对成熟的碳金融体系,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缺乏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支撑;较强地域性的市场也一定程度与国际脱轨,这也一部分影响了资金分配的合理性;现有的三个碳金融市场,但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来约束碳交易行为。

3.对于碳金融市场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导致不成熟

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政府不敢于接受新的金融模式;企业不敢提出CDM项目申请或项目申请的失败;而由于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的CDM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是中小企业在开展节能减排项目是遭遇资金缺乏的瓶颈。这也更多的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从而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四、对于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碳金融法律体系

只有有了稳定的法律法规支持才能正确的引导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明确对碳金融市场的扶持措施,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健全我国的谈金融法律体系,以更好的规范我国的碳金融市场。

2.增加对碳金融市场的宣传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指导

要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不敢大力推进碳金融的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也要向相关企业或工作人员宣传碳金融市场,让他们认识到碳金融能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及推动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

3.加快商业银行等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碳金融中介机构应雇佣和培养对减排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这些专门人员可以从多角度为商业银行带来利益:面向企业的咨询业务的开展、对CDM项目合理的评估、为减排项目提供会计账目方面的协助、降低对减排项目投资风险等。通过自身作用推动企业CDM项目的实施。

4.加强与国际市场、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

我国应当加强与国际主要交易市场的交流和合作,增加交易品种,建立起统一的场内市场,制定规范的交易规则,逐步实现与发达国家碳交易场内市场的接轨,提高碳交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佳,王大飞.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经济论坛.2010(7):154-157.

[2]岳红.碳金融、节能与环保。2010(4):61—62.

[3]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中国科技投资.2008(7):68-70.

篇5: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王惟迅北京邮电大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代驾行业起源和整体发展现状,并重点分析了中国代驾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环境,初步总结了代驾服务面临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关键词:代驾市场竞争环境风险规避

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也逐年增加,为此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整治的同时,与此相关的行业和职业也相继出现,代驾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帮助新驾驶人员、酒后驾驶人员、疲劳驾驶人员等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新兴行业。现在,代驾行业已悄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务往来,成为一个有长远意义的行业。

一、国外代驾市场发展及现状

代驾,即在车主不方便或者不能由自己驾驶车辆的情况下,由专业人士代替车主来驾驶车辆。在国内,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代驾行业由于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工商部门的正名而始终无法搬上台面。相比之下代驾行业在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日本早在1980年就在主要的城市和机动车辆较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代驾行业。特别是由于公共交通设施不发达导致私家车的增多,代驾行业在日本各地方及郊区都得到了普及。

在汽车业发达的韩国,人们特别喜欢喝酒,但酒后驾驶的行为却很少。这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众多“代驾业务”公司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截至目前,韩国有将近1万家正规代驾公司,注册的代驾司机超过30万人,每年所创造的产值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据韩国代驾服务协会统计,在5000万人口的韩国,每天有大约10万名代驾司机为70万人次的客人服务。每逢周末,这个数字还要增加30%。韩国的成功来自模式的开放和严谨,韩国代驾业务由韩国代驾协会运营,该协会由韩国国会社会委员会监督,是一个正规代驾公司的联盟体,共享软件平台、资讯、订单和客户。通过共享,能够将代驾司机和订单进行最便捷的配对。强势的监管部门,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以及代驾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成就了韩国代驾产业的平民化、普遍化。

美国在处理酒后驾车肇事方面非常严厉。按规定,酒后驾车一经查出,不管是否肇事,驾驶者都要接受处罚,并且要被记录在案,汽车将被没收,经法院审判后决定具体的处理方式。美国对酒驾的严厉处罚为美国的代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美国代驾服务运营模式的完善和代驾行业的繁荣。

“严格的管理、规范的运作”是国外代驾市场红红火火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代驾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的代驾行业起步于北京一家名为奔奥安达的代驾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11月注册成立,并于2004年初开展业务,这是北京市也是全国首家专业的代驾公司。随后,在国内一些大中型城市也相继出现了兼有代驾服务业务的汽车服务公司。代驾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我国“醉驾入刑”法令颁布之前还处于低

谷期,业务一直寥寥无几,因此很多公司只是把代驾业务作为一个业务增项。但在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醉驾入刑”规定出台后,尤其是在其正式实施后,代驾业务数量猛增,并有大量专业的代驾公司应运而生,代驾行业也因此迎来了它的春天。[1] 目前“代驾服务”已经广泛应用于会议会务、体育赛事、会展、机场接送、婚宴、酒后代驾、长途代驾、旅游代驾等诸多方面,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个正规的代驾市场,应该具备以下三种特征:收费统一化,允许出现小幅度的差异,而不是目前这种租车公司巧立名目的加价;服务安全化,有一套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让车主放心;责任明晰化,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事件后的责任追讨及赔偿。

但是,目前我国的代驾行业仍然属于“无主管单位,无准入门槛,无统一标准”的“三无”行业,不仅缺乏行业内部的规范和约束,相关立法也严重缺失,这为代驾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另外,很多非专业的代驾个人和机构大量存在,标准不一,造成代驾市场管理混乱,代驾业务竞争激烈。而我国很大一部分市民对专业的代驾公司也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因此,我国的代驾市场存在很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2]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加,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醉酒驾车、疲劳驾驶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害,随着国家对酒驾管理力度加大,“醉驾入刑”政策出台,个人和公司单位对酒后代驾的需求日益提升。代驾行业所处的政策环境和竞争环境也越来越受到整个市场的关注。

三、我国代驾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一)竞争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代驾的形式主要有专业代驾公司、私人代驾、酒店提供的代驾服务和地区性代驾联盟等。

1,专业代驾公司。目前我国的专业代驾公司是指已经获得了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依法从事汽车代驾服务的代驾公司。随着代驾业务的增长,相关的汽车服务公司开始摸索和加紧完善其经营方式,以占据这一崭露头角并将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很多专门的代驾公司因此应运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1年底,仅北京登记注册的代驾公司就有约500家。[3]

2,私人代驾也称私人应邀代驾。这种私人代驾原本是指在车主无法驾驶车辆时聘请专业司机,或亲朋好友代为驾驶,因此可以是有偿的或者是无偿的。但是在“醉驾入刑”法令颁布以后,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没有合法的从事汽车代驾服务资格的单位或个人,这种提供代驾服务的主体数量是非常多的。这些“无资质、无协议、无保险”的私人代驾一般是通过与发小广告或者在网上发帖招揽生意,这种代驾一般都不与顾客签书面协议,仅与顾客通过口头的方式估算公里数来收费,因此其收费弹性较大,经讨价还价,价格比许多正规代驾公司便宜许多。

3,酒店提供的代驾服务,主要提供酒后代驾服务。随着醉酒驾车事故频发和国家对醉酒驾车专项整治的开展,很多酒店纷纷打出了酒后代驾的服务招牌。通常是酒店聘请有经验的司机从事专职的代驾服务。酒店提供的这种代驾服务通常都是免费的。

另外,还有不少汽车租赁公司、驾校和专门的汽车陪练公司也提供汽车代驾服务。因此,我国各大城市的代驾市场竞争均十分激烈。

(二)代驾服务风险

1,代驾合同的法律效力及合同纠纷。除酒后代驾外其他形式的代驾都是在车主清醒时签订合同,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对喝了酒的顾客,一般来说并不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即一般人们酒后对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后果是清楚的,所以即使是在酒后签订合同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在严重醉酒的情况下,如果顾客已经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及后果的判断能力,所签合同就不能被认定为有效的。

因此代驾服务虽然有合同协议以书面的形式保障,但不可避免在代驾发生事故或有财务丢失情况下,有顾客以醉酒为借口不承认合同的有效性,给代驾公司带来麻烦。

2,代驾司机监控管理。代驾司机在外作为代驾公司的代表,行为得当与否直接影响顾客对代驾公司的认同度。目前在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市运管部门并未对担任代驾的司机资质作出规定,而某些代驾公司由于人力成本限制、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招聘部分兼职代驾司机,或者对代驾司机的资质要求相应放宽等,导致代驾司机素质良莠不齐。一旦发生代驾车主财务丢失、代驾过程中违章驾驶、未将代驾车主送达指定目的地、发生交通事故而代驾司机逃逸等状况时,代驾公司不仅会因此蒙受损失,更会影响公司的声誉。

3,代驾事故责任承担。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发生交通事故,承担事故责任的应当是驾驶者,而不一定是车主。代驾过程中,消费者与代驾公司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消费者(车主)请人代驾的目的是要对方将自己安全送达目的地,代驾司机在提供服务中发生交通事故,应视其违约,由此造成的损失应当由代驾方(代驾公司)承担。另一方面,代驾司机为所属单位所雇佣,他执行代驾服务的行为是一种职务行为,因此,在代驾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的民事赔偿问题方面,如果是代驾司机的责任,则造成的损失应当由代驾公司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再由其与所属司机之间依照双方雇佣协议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代驾司机与车主签订的有效合同中有关于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赔偿的规定,事故发生后,双方按照协议规定应予执行。

四、总结

通过目前我国代驾市场现状和代驾市场竞争环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代驾市场尚不成熟,代驾服务的提供还面临风险,需要完善相关的行业管理规范和监督措施,帮助减少和规避代驾风险,使整个代驾行业顺利运转。在综合市场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

(一)签订有效代驾合同[4]

与消费者(车主)签订代驾合同前,代驾司机应仔细检查车况,观察外观是否有损,确认车内物品清单并由车主签字确认,应尽量在消费者饮酒前,或者在有消费者的亲友共同确认的情况下签订代驾合同,列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写明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

代驾合同的主要条款,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报酬支付条款,即确定提供代驾服务的报酬;第二,履行期限和地点条款,即代驾司机提供代驾服务的时间及行程的起始地点;第三,赔偿条款,即双方当事人就一方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事先达成的确定赔偿的方式及标准;第四,提供代驾服务标准条款,良好的代驾服务通常要求代驾司机具有一定年限的驾龄,熟悉道路状况等;第五,争议解决条款,即双方当事人解决合同纠纷的手段、地点等。

(二)设立“代驾险”

“代驾险”作为一个独立险种的设立,将代驾事故的责任鉴定以及赔付行为转移到保险公司,大大提升了支付能力和处理效率,保障了行业的良性运行。和国内相比,国外的代驾行业起步较早,设立了“代驾险”,出事故后直接由保险公司支付。

(三)加强代驾服务规范监管[5]

在代驾司机的选用上,代驾公司应对代驾司机的驾龄年限、身体情况、年龄范围、历史违章情况等方面综合衡量,保障代驾司机的整体素质。

在代驾服务管理上,代驾公司应规定代驾司机在提供代驾服务时,必须着公司的统一服装,佩戴胸卡。代驾过程中,不得接触车主车内及随身财物,服务范围一般只限于在驾驶座位上。

代驾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化的制度和管理手段,这些会随着行业的发展慢慢得到改善,笔者希望通过切实的研究,为管理部门提供改善和规范行业环境的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君丽,浅析我国代驾行业现状,政府法制,2012(1),[2]沈建莉,酒后代驾业务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篇6: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从药品零售终端分析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背景

从80年代到今天,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发展之迅速让人瞠目结舌,而保健品企业的大起大落更让人触目惊心。许多营销专家、经济学家、企业经理还未来 得及对它做出有效的分析、评估之时,就已进入这一市场的另一风云变幻时期,白云苍狗,世事如云。然而,正是因为其发展之猛,变化之巨,激起更多的人想去揭示它的发展轨迹。长期以来,人们对保健品市场做出了种种分析;有从消费者角度分析的,有从保健品企业本身的营销策略角度分析的,也有从整个社会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角度分析的„„等等分析,角度颇多,都不同程度的揭示了保健品市场发展轨迹的一部分,但综观各类分析,目前我国 尚未发现有通过医药市场销售终端数据来反映整个保健品市场的现状及发展的,为此之际,正好S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建立了中国药品零售分析系统。现利用该系统收集的全国20多个城市的500多家药房每月统计数据整理出保健品一年多的数据,同时结合统计学原理和研究所信息中心多角度的医药市场调查报告,反观中国保健品市场,以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从 量化的角度揭示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轨迹。

保健品市场历史回顾

如果把十多年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过程按照一定时期的有代表性的保健产品命名作一个时代,那么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基本可以划分成四个时代;它们是80年代后期的太阳神时代、90年代中期的三株时代、90年代后期的红桃K时代、现在的百家争鸣时代。这种划分并非现今才有,以前也有一些研究保健品市场的专家做出过类似的划分,这种划分是有它的理由的,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对保健品市场发 展过程的划分让人们清楚看出;中国的保健品市场经历了从启蒙到混乱到初步平稳发展这样 一个过程。为什么如此说,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80年代后期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启蒙时期,1991保健品年销售额过100亿元。1994~1995年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鼎盛时期,1994 年保健品年销售额为400亿元左右,1995年保健品年销售额为400多亿元。1996~1997是中国 保健品市场的整顿和平滞时期,1996的保健品产值跌至200亿元,1997年又滑至100亿元。19 98年以后中国的保健品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在1998年保健品市场总额上升至300多亿元,1999年达到400多亿元,2000年中国保健品市场总额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药品零售终 端调查数据推测可达到445亿~480亿元。从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保健品市场的基本发展轨迹,下面我们将细分保健品在药品零售终端的销售情况,透过这个统计表再参照相关保健品品牌知名度调查资料,我们发现近两年的保健品品牌知名度与其销售额之间的差异较之保健品市场发展初期的差异度 增大,这种差异概括来说就是品牌知名度很高的不一定是销售额最高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保健品市场的一种自觉消费行为正在形成,例如,彼阳牦牛骨髓壮骨粉,红桃K,脑白金等几种品牌的知名度差异并不大,这里的品牌知名度统计是综合全国90多个城市多个调查意见而总结的。当然,这里存在一个消费区域差异性问题和保健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市场定位划 分问题。所以,个别区域的保健品品牌知名度调查不能说明保健品市场的整体消费趋势,但综合各个零售市场的信息则能说明一定问题。相近的品牌知名度,差异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在名牌保健品中较为明显,在药品零售终端显示的数据中,脑白金的市场份额很高,远超过彼阳牦牛骨髓壮骨粉和红桃K的市场份额,但是,其知名度在多个区域的保健品知名度调查资料中并不及彼阳牦牛骨髓壮骨粉和红桃K高,而且它的知名度更不具有红桃K、三株、太阳神时代的名牌光环,但其市场份额之高的事实可以看出现在人们对保健品的消费已从初期的盲目性消费发展到现在的理智型消费,这种发展促进了各类保健品的消费渐趋均衡。让我们 回过头比较表1中的名牌产品在各自所属保健品细分板块中的市场份额和表2中的名牌产品在 保健品整体市场中的份额,更进一步说明,保健品细分市场之间发展已趋平衡。在各细分板块市场份额的相互比较中,有绝对优势的保健品类别已不存在。但我们也注意到下面的情况。

细分板块之间虽趋向平衡发展,但名牌产品在其所属的细分板块内仍占有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地位,如脑白金在增强记忆类品种中的市场份额中达到77.20%,排毒养颜胶囊在美容类品种中的市场份额中占到了62.32%,减肥类的美新达特效减肥胶囊在该大类品种中的市场份额为46.37%。综合统计,排名前六名的名牌保健品在其所属的保健品细分板块中的市场份额在24%-78%之间,这一现象有力说明保健品细分市场中的名牌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在整个保健品市场行为中,则没有突出的名牌产品垄断行为。

保健品细分市场展望

未来的保健品市场,除继续保持各细分板块均衡发展的现状外,还会产生以下趋势:细分板块市场中产品排名不断变化,名牌产品销售额在整个保健品市场中的份额继续下降,细分板块内少数名牌垄断的势头将发展成板块内多个垄断品牌的形成,下面具体分析。

在保健品市场中,往往一个名牌,其成功营销手段的运用会使它所属的坂块总销量上升,以致产生保健品细分板块市场份额排名变化。目前的增强记忆 类、补钙类、补肾类三大板块中,增强记忆类处于细分板块的龙头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脑白金一种名牌的强劲销势,在将来,增强记忆类板块中的这一状况将不利于整个板块在大市场中的市场份额的稳定。补肾类,补钙类二大板块占总体市场份额的排名今后将相对稳定,因为其板块内部优势名牌较多,“盖中盖口服液”、“彼阳牦牛

骨髓壮骨粉”、“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各自所占板块内部的市场份额差异不大,可以说这一板块被几个名牌垄断,故整个板块发展潜力强劲,在保健品整体市场中排名可能上升。除此之外,在减肥市场,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肥胖症患者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欧美市场肥胖症患者占整个人群的1/5,因而减肥产品若能提高质量,加强管理体制和外销,减肥类板块将容易形成几个名牌,其整体市场份额占有率也会上升。

目前细分板块之间的竞争加剧,板块内的多个垄断名牌的形成将导致单个名牌产品销售额在整个保健品市场中的份额下降,脑白金、排毒养颜胶囊、美新达特效减肥胶囊这三种保健品目前虽说在各自的细分板块内占据了垄断性的市场份额,但综观它们在药品零售终端保健品整体市场中的各自份额,不过分别为18.75%、5.98%、4.22%,而且这个比例还会下降,这一下降趋势在减肥类产品和补钙类产品中今后尤为明显。现阶 段减肥类产品中美新达特效减肥胶囊占有了该类产品46.37%的市场份额,但另外一个品牌的减肥产品(康而福)在该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占有了24.27%。在补钙类产品中,盖中盖口服液占有了该类产品31.40%的市场份额,另外二个品牌的补钙产品,彼阳牦牛骨髓壮骨粉和巨能钙在该类板块中的市场份额也分别占到了24.20%和10.07%,所以未来名牌产品的整体市场份 额将随细分板块内部竞争的加剧而下降。而且因为国家政策规定2004年1月1日开始,“健” 字号药品不得在市场上流通,这将会导致未来保健品市场细分板块内外竞争的进一步加大。

未来保健产品价格定位探讨

目前药品零售终端的统计数据中,销售额前十位的保健品价格一般在50元左右,以此看出50元左右的定价是比较符合大众市场的购买力,但有些产品本身的消费群体比较特殊,其价格定位也就比较特殊,如减肥类产品的美新达特效减肥胶囊,价格是一般类别保健品的2倍左右,此外还有改善胃肠功能的保健产品昂立一号,其广告诉求对象集中,因而价位相对高就有一定意义。这也说明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做出相对高的价格定位的产品,也能够在保健品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但保健品行业内部都知道,现有的多数 保健品零售价格虚高不下,存在很大的降价空间。从销售额前十位的保健品价格定位可以看出,高价位保健品市场份额普遍低于价位在百元内的保健品市场份额,所以保健品的价位将 来以百元内为标准定位较为符合大众购买力,价位虚高的保健品若无特殊消费对象,在将来的保健品市场中只有降价才有出路,不然将面临恶性的价格竞争。

结束语

医药分家的号角已经吹起,WTO的脚步日渐临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上升,放眼国内外保健市场,欧美的保健品市场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发展,中国的保健品市场经历了阵痛之后,正走上自己的轨道。期待中国的保健品市场

篇7: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一、中国中药饮片市场概况分析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形状、规格的制成品。中药饮片可直接作 为药剂配方服用或直接服用,或进一步加工为中成药产品。中药饮片的品种数量与中药材的种类密切相关,根据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我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种类多 达12,807种,因此中药饮片种类繁多,细分品种则更为丰富。中药饮片按照炮制前中药材是否具有毒性,中药饮片可划分为普通饮片和毒性饮片两类;按原材 料中药材来源分为植物类饮片、动物类饮片和矿物类饮片;按创新性特点又可分为传统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超微中药饮片;按功效可以分为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祛风湿类、化湿类等21类。

中药饮片一个重要的过程是“炮制”。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使用的一系列制药加 工技术。中药饮片炮制理论和方法,体现我国几千年来民族传统中医的精深智慧,为保护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遗产,我国在历次修订和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 录》中,都明确规定禁止外商投资“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并且禁止出口“中药饮片炮制技术”。

我国中药“炮制”技术发展史

我国中药产业链包括上游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中游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下游中成药企、中医院、药店等,中药饮片处于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中药饮片行业与上游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关联度较高,中药材的资源储备、产量、价格等变化,对中药饮片行业相关品类产生直接和快速影响。如从2009年到 2012年,由于云南连年干旱、需求扩大、游资囤货等原因,四年间三七价格暴涨了10倍,2012年三七价格涨至500-600元/公斤,达20年来最高 价。2013年7月,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三七)有记录达到1099点,目前约181点,跌幅高达83.5%。中药饮片的下游行业应用广泛,主要包括 中成药厂、医院(中医院和中医科室)和零售药店,以及饮品、食品、保健品等制造企业。此外,中药饮片还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市场、药膳、化妆品、药用足浴等大 健康、大中药领域。部分药食同源饮片直接进入商场超市或餐饮服务业。中药饮片具有下游用途广泛、应用行业多、终端消费渠道多等特点。

中药产业链分析

不同于中药材的农产品属性,中药饮片属于医药工业,受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并由行业自律协会进行协调指导发展。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包括卫计委、国家 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劳动社会保障部等;行业自律组织包括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饮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国中药饮片 GMP生产企业同盟、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委员会等。中药饮片企业适用于药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法律法规约束,包括GMP、GSP等标准认证。近10年来,国 家出台众多政策,不遗余力地支持我国民族传统中医药发展,尤其对中药饮片实行超药品待遇,如严格禁止外商投资传统中药饮片炮制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生产,中药 饮片不进入各省药品集中采购招投标,不在药品降价范围内,允许医院保留中药饮片15%零售价格加成等。

二、中国中药饮片市场现状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6年-201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由5345.7亿元增长到2455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 21.0%;其中,中药饮片子行业销售收入由190.2亿元增加到1495.6亿元,CAGR为29.7%,中药饮片年复合增速显著高于医药工业全行业整 体。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药品、四类子行业,2006-2014年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4%、20.9%、22.6%和27.6%,中药饮片CAGR高达29.7%,排医药工业药物细分子行业的“Top1”。从中药饮片销售收入占医药工业总产值比 重来看,近年来均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中药饮片在医药工业全行业中的销售收入比重为4.02%,2014年上升到6.41%,最新公布的2015 年10月达到6.59%。中药饮片行业在我国医药工业中的市场和行业地位得到逐步加强。

2006-2014年中国医药工业、中药饮片子行业年销售收入及增速

2006-2014年细分子行业CAGR

中药饮片子行业比重逐年上升

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共计878家,平均每家中药 饮片企业的总资产为1.13亿元,销售收入为1.7亿元,利润总额为1198万元,同比2008年分别提升114%、216%和276%。中药饮片企业资 产负债率从2008年的55.3%连续下降到2014年42.3%,企业经营杠杆不断降低,平均利润率维持基本稳定,中药饮片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

2008-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规模和效益提升

规模以上企业经营杠杆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在医疗机构逐步推行医药分离,取消以前医疗机构实行的药品批发价加成15%销售的政策,实行新的药品“零加成”销售制度。2016年,北京将 在全市推广公立医院医药分离,实行医院零售药品零加成政策,但中药饮片不受新政影响,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在当下化药和中成药零 加成的大环境下,医院有加大中药饮片销售的动力。

三、中国中药饮片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中药饮片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随症加减,最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理念。未来中药饮片 将会向行业管理规范化、剂型创新使用便利化、优势企业向上游中药材拓展、中药饮片供给侧改革、供应链金融、产业集群化等六大方向发展。

1、行业、质量管理全面规范化

虽然我国中药饮片历史悠久,但是真正规范化发展时期不长。长期以来,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在监管缺位、标准缺失的条件下自然发展。在行业监管上,批准文号 管理和GMP认证。目前我国除对部分急需加强管理和科研基础较好的品种,如大黄、丹参、青黛等70种中药饮片,实行批准文号管理试点外,还未全面实施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制 度,未来将向药品文号管理方向发展,没有取得批准文号,饮片企业将不能再生产此类饮片品种; 我国从2003年才开始中药饮片企业GMP认证试点工作,2008年要求所有中药饮片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2012年推行新版GMP认证,截止2015年底,共有5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尚未通过新版GMP认证,这些企业将面临停产退出的结局。在饮片标准方面,我国不仅在饮片炮制上缺乏统一标 准规定,而且在饮片质量控制标准上长期缺失。炮制方法对饮片质量和疗效有很大影响,但是据统计,目前《中国药典》中明确炮制标准的药材仅占全部药材的 2.7%,药典无明确规定的参照各省市地方规定,各地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多样,有的差别很大,甚至互相矛盾,这样导致了饮片最终产品质量和疗效的地方差异,影响中药饮片良性发展。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质量评价长期使用外观、颜色、气味、水分等相对简单的表观评价标准,缺少诸如关键有效成分、农残、重金属有害成分检测等量化评价,也 是妨碍我国中药饮片健康发展、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的因素之一。目前,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开始注重中药饮片的质量量化评价标准,比如盛实百草等建立行业领先的 检测中心,运用各种色谱、原子吸收等工具量化评价中药饮片质量。

2、剂型创新是方向,新型饮片高增长

传统中药饮片汤剂入药使用,需要水煮煎服,耗时费力,对患者来说存在使用和携带不便、有效成分使用不充分问题。最近几年,以中药配方颗粒和超微饮片(破壁饮片)为代表的新型饮片适应消费需求,迎来高速发展,新型饮片对传统中药饮片有较大替代空间。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近年来销售收入增长迅速,据前瞻网数据,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0.0亿元左右,2014年约 65.0亿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52%,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饮片中的比重也从1.2%提升到4.3%左右,预计未来几年仍能保持30%以上速度增 长,2016年将突破百亿规模。

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容量(单位:亿元)

超微饮片是第三代饮片,指采用超微粉体技术将中药饮片粉碎成1~75μm超微粉,使药材植物细胞破壁率提高,有利于其有效成份的溶出,增加药物的比表 面积,使其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增加,再用现代制粒技术制成的颗粒型饮片,主要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超微饮片对比传统中药饮片,不仅免煎使用便捷,直接冲服,而且由于使药物有效成分破壁释放,药效大幅提高。对比中药配方颗粒,不含在提取中添加的各种辅料,更加原汁原味保留传统中药材特点。目前国内生产超微饮片 的公司有湖南春光九汇现代中药有限公司(下称“春光九汇”)和广东中智药业。春光九汇自2002年起,陆续获得419种超微中药生产批文;中智药业去年在 港上市,2014年销售184种超微饮片,贡献1.56亿元营业收入,毛利率高达78%,2012-2014年,超微破壁饮片业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61.8%。

纳米饮片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在100nm粒径范围制造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纳米饮片由于制备设备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中药材纳米化后失去中药廉价优势,难以推广。

3、优势企业向上游中药材拓展

由于中药饮片技术含量相对不高,附加值偏低,中药材原材料在中药饮片中的成本占比较高,因此中药材原材料价格对中药饮片行业有明显影响。另外,虽然部 分中药材已经实现人工种植或养殖,属于农副产品,但产量受季节、气候和产地政策等影响,中药饮片企业也面临如何有效保障中药材供应安全的挑战,如2009 年-2013年间因干旱减产,三七等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下游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企利润受压。为了保障部分中药材原材料供应安全、控制药材质量和规避价 格大幅波动风险,部分优势企业积极向中药材上游拓展,尤其是对优势品种或主力品种在产地自建GAP生产基地或与当地药农签约共建生产合作社,对中药产业链 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4、行业兼并重组是趋势

我国中药饮片行业虽历经数千年发展,但是真正开始产业化的时间并不长,行业中有大量中药饮片企业存在,尚无真正优势龙头企业出现,行业龙头市占率不足 2%,未来兼并重组是趋势。2014年规模以上中药饮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为1495.6亿元,利润总额105.3亿元,累计资产总计994.0亿元,行业 企业数量为878家,平均每家中药饮片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总资产分别为1.7亿元、1198.8万元和1.1亿元;行业龙头康美药业可生产中药饮片 1,000多个种类,超过20,000个品规,2014年中药饮片贡献营业收入28.0亿元,行业市占率仅有1.87%。

5、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风吹向中药饮片行业

中药饮片受上游中药材产量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较大,以康美药业、芍花堂为代表的中药饮片龙头企业,凭借公司多年在中药饮片(中药材)行业取得的领先地位和积累的深厚资源,逐渐涉足中药材、中药饮片互联网改造和供应链金融服务。

6、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明显

篇8: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我国的微型金融市场随着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逐渐发展壮大。20世纪90年代, 国有银行启动市场化改革后, 中国开始进行微型金融的探索和尝试, 主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2000年以后, 发展到储蓄、汇款和小额保险等区域, 众多的微型金融机构和组织也大量出现。截至2012年6月末, 全国共有小贷公司5267家, 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是, 中国微型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缺乏明确的针对微型金融发展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支持政策等;对于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缺乏系统完善的设计、目标和统一的操作;微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 组织存款困难, 缺乏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吸引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知识和经验缺乏, 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迅捷, 难以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业务开展的风险较高, 微型机构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偏弱, 容易形成信用风险;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微型金融的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等等。

国际市场微型金融的起步较早, 发展较国内更完备, 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国外部分成功的发展案例, 希望能够从中为我国微型金融市场的发展寻找积极的经验借鉴。

二、国外微型金融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 孟加拉乡村银行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金融机构, 从最初主要依靠捐款及专项拨款获得启动资金, 到1993年转化成为了一家独立的银行, 至1996年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获得资金, 自负盈亏。目前, 该银行已拥有600多万借款者, 2185个分行, 遍及69140个村庄, 发展成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扶贫机构之一。

其微型金融服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扶贫助困为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为孟加拉贫困人群提供贷款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小手工业等能够快速见效的生产活动。二是设有明确的层级组织结构, 并以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作为运行的基础。其组织结构严谨完整, 分为贷款体系和借款体系两部分。贷款体系形成总行———分行———支行———营业部四级结构, 各级分工;借款体系则分为乡村中心———借款小组———组员三级, 借款人自愿组成借款小组, 组内成员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三是严格的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 灵活的业务模式。针对不容客户需求和还款能力, 推出了灵活多样的贷款产品。

(二) 玻利维亚团结互助银行

其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为微型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 是非政府组织微型金融商业化运作的典型代表。其前身是非营利性组织———促进和发展微型企业, 旨在为微型企业提供贷款, 缓解玻利维亚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团结互助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实行灵活的团体贷款和个人贷款制度。贷款期限一般在4至12个月, 平均贷款额度为800美元左右。二是商业化经营, 以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客户群体主要是城市地区的微型企业和小企业主。三是具有相对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贷款手续的审批十分简单, 且贷款保证制度较为宽松。

三、我国微型金融深化发展可吸收的经验借鉴

结合目前国内微型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成功经验, 我们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 争取我国微型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一) 差异化发展,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微型金融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在发展微型金融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 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 可以鼓励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致力于为三农及小微、中小企业服务,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偏远的地区, 可以考虑由监管机构和政府组织出面协调组建或者出资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以及由政府资助非政府组织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 强化政府的带头支持作用。

(二) 鼓励微型金融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 微型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是必然之路。目前可以鼓励有意愿建立规模化微型金融机构的银行或其他机构及个人, 规模化开展微型金融服务。尤其鼓励有较好群众市场基础的地方信用合作社及有明确战略规划和经验、有志于此的商业银行进入该领域。

(三) 努力拓宽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应当加强对微型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的支持。可适时合理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改制升级为村镇银行的严格限制标准, 为其拓展融资渠道开辟新出路。二是微型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拓宽融资渠道。

(四)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加强微型金融风险管理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监管当局应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根据微型金融机构的性质、业务范围等开展差别化分类监管。

对于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一是发展评级和信息中介服务;二是加快征信系统的建设;三是提高监管覆盖面, 确保资本充足;四是微型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保险公司、担保合作公司、政府等的合作, 有效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先道.国际微型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 2013 (04) .

[2]汪小亚.拉美三国微型金融的特点[J].中国金融, 2012 (05) .

[3]文维虎.国际微型金融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9 (07) .

[4]戚丽丽.国外几种典型的微型金融模式[J].农村经营管理, 2011 (02) .

上一篇:软件产品授权销售协议下一篇:交通安全文化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