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4-05-26

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共6篇)

篇1: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文/李兆荣 摘要:虽然车联网的用户规模增速明显,但由于商业模式、本地化服务及支付模式等瓶颈的存在,国内车联网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乘用车市场,甚至还在连与联之间徘徊,企业对车联网的认识,处于两个极端,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激进。

关键词:车联网,MirrorLink,OBD, 保险车联网

自09年被行业称作车联网元年开始,到今年已经四年了,四年过去了,车联网概念从产生以来其热度从来没有没有减弱过,车联网不但被业界一路看好,甚至吸引其他行业逐步渗透到车联网行业来。车联网发展究竟如何,产业链上的企业是踌躇满志,还是彷徨在路上,甚至是匍匐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缘?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车联网的现状做相关的解析,以期能逐一破解车联网发展的怪局,帮助企业理性地进入车联网产业。

严格意义上讲,车联网是指是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及控制等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车联网有三层,第一是感知层,就是RFID等感知系统,这是很多企业正在做的,也是最简单的层面;第二层是互联互通,即车与车、车与路互联互通(注:对于车路互联互通,涉及到智能交通的整个大范畴,本文没有展开来详细分析);第三层是通过云计算等智能计算,调度、管理车辆。

中国车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整车厂的积极参与及推动,尤其是合资品牌,如Ontar和G-book在国内的大力宣传,培育了国内的用户市场,让消费者知道了什么是Telematics,什么是车联网。国产品牌方面,上汽从最初的积极跟进,之后推出了Inkanet,到后来居上,推出iVoKa。iVoKa也是率先将声控技术引入到车联网的国产服务品牌。整车厂的积极参与,将车联网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普通消费者。

车联网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市场,一个是商用车市场,另一个是乘用车市场。商用车市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比较大,2010年交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自这份通知出台之后,按政策要求,两客一危车辆必须安装相关的车载终端设备,且必须接入到交通部监控平台。部分省市对货运车辆也做了相关的规定,要求8吨以上的货运车辆必须安装车载终端。因此,商用车市场,政策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产品和服务平台都有一定的标准(JT/T794-2011),企业的产品都是根据部标来实现的,最终用户的可选择性不多。商用车市场,基本上以B2B的模式为主,且以自上而下的项目形式进行市场推广,无论是在收费方面还是在项目推进方面,要容易很多。而乘用车市场则不然,乘用车市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小很多,但最终用户的可选择性就非常多。乘用车市场以B2C为主,对企业的渠道运作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产品研发实力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要求非常高,乘用车市场发展这几年没有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就有这个原因的存在。

由于商用车市场地域性很强,所以主要市场以后装为主。虽然车厂也推出了相应的品牌,如宇通的安节通,三龙的G-BOS,陕汽重卡的天行健,北汽福田的欧辉,但车厂很难做到这

些车联网服务的真正落地。一方面,这些商用车的运营牌照是当地交通部门颁发的,因此,必须接受当地交通部门或安全部门的监管。另一方面,地方交通部门的监管平台必须接入到交通部平台统一监管。因此,无论车上安装了那个品牌的设备,只要不满足交通部或当地交通部门的要求,车辆就无法接入。除了欧辉还未正式上线之外,其他三个品牌的车联网目前都面临着服务的落地问题,甚至可以说,整车投入使用很长时间,但这些随整车配套的车载终端尚未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和传统GPS运营商的合作是整车厂的头等大事。

从目前看,商用车车联网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应付交通主管部门的检查,另一方面,用于车辆的安全监控。只是实现车连网,与车联网相差还很远。尤其是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只是解决了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并没有为物流公司或车主带来增值服务。

乘用车市场也分为两大阵营,其一就是以车厂为主导的前装车联网,另外就是以车载终端为主导的后装市场。在后装市场,又延伸出了一个保险车联网市场。

在前装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合资品牌有安吉星、G-book、Carwings及纳智捷。据安吉星官方消息,截至2012年10月,上海安吉星在国内的用户人数已突破50万大关,安吉星已累计为中国车主提供了超过2200万次的导航服务。2200万次,虽然看上去这个数字很多,但仔细计算一下,就发现这个数字并不多,毕竟安吉星进入中国已经3年多了。

自主品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荣威的iVoka,长安的incall,吉利的G-NetLink,一汽的D-Partner。自主品牌车厂基于车联网的平台虽多,但投入商用的车联网系统除了iVoka之外,很多的企业为了宣传需要,只是委托车机厂商搭建了一个DEMO而已,并为真正投入商用。并且基于车联网的车型销售不佳。国内整车厂还属于试水阶段,平台规划尚未确定。

整车厂虽然采取标配捆绑销售的方式迅速积累了一些用户,但由于目前的服务内容及商业模式问题,用户的粘性不高,且续费率非常低,至少目前还看不到明朗的前景,和后装市场类似,车联网无非是给整车的销售增加一个卖点而已。另外,对于合资品牌而言,普遍照搬国外成熟的平台与模式,或留下水土不服的后遗症,毕竟做服务就是做文化,要把服务做好,就得熟悉东方文化。

后装市场经历了2011年的喧嚣之后,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整体归于平静,这也与车机厂商的结构特点有关。车机行业属于高科技制造业,其管理模式及思维方式离不开制造业思维。车联网属于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产业的一个分支,要求企业必须对新技术,新媒体及通信行业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企业至少需要有互联网基因。而车机厂商目前把制造业的一些成功经验向车联网行业复制,正如有人所说,用富士康的管理经验管理谷歌这样的公司,难免出现一些不适,企业也必须经历这个阵痛期。而现实情况是,车机厂商一旦发现在车联网领域内短期没有效益,必然会考量投资的可行性,不会考虑长线的投资,因此,经历了车联网发展的这四年时间,车机厂商在车联网行业的积极性下降,就有这些原因。

后装市场以往热炒的一键通及实时路况,已经不再是产品的亮点。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键通导航的服务粘性不高,而紧急救援业务需要支付给第三方一定的费用,商旅方面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整合内容,再加上用户规模有限,也吸引不了携程这样一些传统做商旅企业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实时路况开通的城市有限,无法大规模商

用。进入2012年,保养提醒,远程诊断等与安全车生活有关的内容成为新的选择,值得进步的是车机厂商开始关注产业链,尤其是重视4S店,并开始探讨如何打造车联网的生态系统。

和前装市场相比,后装市场的产品形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后装市场的产品有车机自带通讯功能的产品;有以蓝牙为传输介质的产品;有以MirrorLink为技术流的产品;有传统的如GPS车载终端这种黑盒子类型的产品;甚至还有以OBD加手机APP的产品形式。

后装市场,美赛达科技和欧华的车机均自带通讯功能,翼卡车联网的产品传输介质以蓝牙为主,通过蓝牙实现一键通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MirrorLink不断地被车机厂商所接受。目前路畅科技的MirrorLink、德赛西威的SIVILINK以及科维的烽云令等就是采用MirrorLink技术,可以说MirrorLink是2012年车联网行业的热门关键词之一。

纵观现在的车联网,第一年都是免费,服务内容的单一导致客户对车联网的认可程度不高,因此第二年续费的时候车主根本不买账。由于现阶段车联网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杀手级的应用,用户对车联网的接受程度较低,服务粘性不高,续费率很低。而车机增加了通讯模块势必增加硬件成本及通讯成本。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过度依赖于车机而为车主提供增值服务,车机只是为车主服务的一个载体。理想的方式是,当车主在车上时可以用手机实现联网,既可以降低车机本身的成本和服务成本,又可以实现车联网的一些功能,并能将车主不在线的时间吸引到互联网上来,通过互联网开发出不同的增值服务,将车主吸引过来,在这种情况下MirrorLink就是很好的选择,这种产品也是可以被用户所接受的。因此,MirrorLink技术在车机行业应运而生了。

车联网的核心在于“联”,短期内实现车连网容易,但实现车联网就比较难。由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即便通过短距离通信实现车车通信,车路协同,但受政策、标准、产业链利益及车厂的差异化战略等因素,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即便整车厂标配车联网设备、车机厂全部生产车联网设备,每年最多也就是百万级的市场规模,况且车主每天用车的平均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车主也不可能每天都在车上。而手机则不同,手机随身带,一款社交应用,动辄就有上千万的用户规模。MirrorLink的出现,打通了手机和车机的连接通道,可以实现车主与车主之间,车主与非车主之间的相连,有利于形成熟人社会的车联网。

远程诊断成为2012年车联网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关键词,OBD加手机APP的产品形态成为今年流行的产品形态。苹果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TMT产业,一些从事移动互联网的企业和手机企业也通过手机APP的方式向车联网行业渗透,而OBD是实现这种渗透的最好载体。2011年6月,元征和中兴联合发布了汽车智能诊断软件和终端,之后,OBD产品在车联网领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一方面,对于车主而言,车辆的故障诊断、油耗分析、行程分析等功能相对比较实用,也是车联网的主要服务内容。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基于手机的导航应用已经被大多数年轻用户所接受,手机上有导航,再增加一些与车有关的服务,可以分走一部分传统DVD导航产品的市场。另外,和传统的DVD导航车机相比,此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价格便宜、免安装,可以迅速行成用户规模。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手机APP有多乐车助手、多乐车盾以及车行者。多乐车助手和车行者是基于OBD的手机APP,多乐车盾是基于OBD及4S店服务的手机APP。

目前OBD类产品有两大阵营,一大阵营是基于ELM327的蓝牙OBD产品,这类产品的特

点是成本低,但做二次开发如里程统计、油耗分析等功能比较麻烦。蓝牙OBD加APP的产品形态更适合于发烧友使用,没有建立相应的生态链,纯属于移动互联网向车联网渗透的另类产品。另一大阵营是基于自主方案的OBD产品,这类产品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可以做一些增值的服务,可扩展性比较强。

后装市场,三大运营商和图商也在积极地布局车联网,如中国移动的位置基地,联通推出的CUTP(ChinaUnicomTelematicsPattern)以及电信的一些车联网项目(如易打车等),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电信运营商的车联网之路还不明朗。

图商主要以高德、四维为代表,高德通过布局移动互联网,从而逐步向车联网行业渗透。四维图新则以TSP为目标,推出了趣驾服务品牌。据了解,高德免费导航地图用户数已突破九千万,今年年底前将突破一亿用户,这对于高德向车联网领域的渗透提供了足够的用户基础。

除了以上的一些热门关键词之外,今年又有一个新现象,就是保险车联网,或者叫保T。近年来,保险行业出现了一个新名词——PAYD,PAYD(Pay-As-You-Drive)是按被保险车辆的行驶里程数进行定价,行驶里程越短车主缴纳保费也越少。作为一种成本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汽车保险创新产品,PAYD在欧美国家日趋流行,不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还引起环保组织、政府部门的日益关注。

一方面,车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车险费率下行压力加大,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许多保险公司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努力寻求降低风险成本和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一些保险公司特别是大型国际保险集团开始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包括通过提供激励引导客户参与“节能减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PAYD产品应运而生。当然无需车联网也可以获取车辆的行驶里程,也可以实现PAYD,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没有车联网这种方式来得直接,通过车联网产品,可以获取车主的驾驶行为,有利于精准的保险定价,同时保险公司也可通过位置服务加快勘察理赔的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车联网也可以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价值体验,否则用户不配合。

2011年8月,北美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StateFarm与车联网服务提供商Hughes结为连理,由此第一个由保险公司主导的车联网商业模式走上了世界舞台。而在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进军保险车联网市场,虽然保监会目前还没批准这类保险产品,但保险车联网大势所趋,相信未来保险车联网将活跃于车联网行业。因此,保险车联网这也算是2012年的一个新亮点。

2012年,车联网市场的总体增速比较明显,由于政策的驱动,商用车领域以视频监控,车辆定位为主的车联网产品销量迅速增加。乘用车领域,车厂捆绑式的销售迅速地扩大了用户规模。另一方面作为车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广东好帮手的部分品牌标配蓝牙一键通,迅速地扩大了用户量。美赛达科技通过几年的发展,产品逐步被4S店所接受,通过和广汇集团的合作,在广汇旗下的4S店全面推广,急剧地增加了用户规模。

如果把乘用车车联网的服务内容做一个归纳,那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安全、便捷及舒适。显然,安全是乘用车车联网最主要的服务内容。对于商用车车联网的服务内容做一个归纳就是解决开源节流及安全问题。从目前服务商提供的内容看,离这个目标还差很远。

以安全为例,汽车的安全措施可以大略地分为主动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和被动安全措施(减小事故后果)。无论是主动安全还是被动安全,对于车主而言都非常重要,但国内的车主对被动安全的需求(如软防护的碰撞测试、硬防护的车身结构)要远高于主动安全的需求,并且表现地淋漓尽致。据了解,车主买车时“价格”以16%的比例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安全和质量。主要还是考虑车辆的抗冲击能力,也就是被动安全方面的需求相对要强烈很多,因为这个最能直观体现。

从目前车联网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安全方面的内容看,主要还是主动安全措施,也就是防止事故发生。和被动安全有所不同的是,主动安全措施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量化。目前车联网所提供的主动安全方面的措施大致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有胎压监测、故障预警、碰撞报警、安全气囊弹出报警、紧急救援等,间接的有一键通、声控等措施,当然一键通和声控可以划分到便捷措施更合适。以上这些安全措施,由于很难量化,因此,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很难让车主对这些项目去买单,这也是客户续费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涉及到车辆安全,还需要在动力控制、底盘控制及车身等方面做研究,受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的影响,后装市场显然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因此,车联网的安全服务内容由整车厂主导比较靠谱。

后装市场应尽可能地提供便捷及舒适方面的应用,这也是沿袭了汽车后市场的特点。汽车后市场本身是汽车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汽车销售领域的金融服务、汽车租赁、保险、广告、装潢、维护、维修与保养以及驾校、停车场、车友俱乐部、救援系统、交通信息服务及二手车等。从后装市场所涉及的领域看,后装市场更应打造熟人社会的车联网,但后装市场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反应普遍比较滞后,没有对SNS、社会网络化及熟人社会进行深入地研究,这也是目前行业的主要现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车联网的用户规模增速明显,但由于商业模式、本地化服务及支付模式等瓶颈的存在,国内车联网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乘用车市场,甚至还在连与联之间徘徊,企业对车联网的认识,处于两个极端,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激进。对于保守派而言,观望的多,说的多,实际做的少。对于激进派而言,没有深刻理解车联网行业,一旦进入这个行业,总是复制以往的成功经验,一有新的创意,不做调研,大干快上,产品在推广过程一遇到瓶颈,马上开辟新的产品线,因此,出现了太多的产品形态。关于车联网的商业模式,从概念的诞生到现在一直被行业所关注,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或者很难参考。商业模式需要用户规模,要有用户规模必须要有商业模式,这些问题很纠结。但无论如何,投资车联网不要过于注重短期收益,否则将一无所是。做车联网既拼企业的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也在拼企业的耐力。

篇2: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前景分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综述

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学习研究、政府推动以及业界应用推广阶段。2009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2012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2年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物联网整体实施的元年。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5个示范机场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航空运输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跟踪与精确化定位,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分拣效率提高15%以上。图表 中美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物联网

(二)行业发展特征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既具备了一些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

一是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是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虽然从全球物联网发展来看,中国与美欧日韩等并驾齐驱,但目前在物联网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尚做不到自主可控。

三是物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物联网应用领域逐渐明朗。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安防、交通和医疗三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

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在物联网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过去五年,我国有超过1000家企业牵头研究物联网核心技术,通信、工业、电子等领域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展迅速,RFID产业、智能卡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2013-2017年间,中国物联网产业迎来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第二,产业界对物联网的发展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正在推出具有广泛市场应用前途的产品和系统,并得到了业内各方面的积极支持;第三,资本市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响应和参与,在近两年经济危机的形势下,物联网概念股都逆势上扬,充分表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第四,国家各相关部委、各地区都在积极地推出物联网发展计划,出台各类政策措施,务实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五,国家的ICT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完全可以支持物联网快速发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篇3: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 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 发掘出文献分布结构, 数量关系等特征[1]。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对某领域科研发展的评价与预测。孙瑞英、王旭[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 利用Cite spaceⅢ软件, 对CNKI核心期刊 (2005-2015 年) 收录的有关“物联网”文献进行了针对时间分布、高产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等文献特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毕洪文、李金霞等[3]检索出CNKI数据库中有关“农业物联网”研究的专利以及文献, 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来源期刊, 被引频次, 硕士论文资金资助等情况分析。以上研究文献均来自CNKI中国知网资源总库, 未涉及国外文献的研究。鉴于此, 本研究基于《科学引文索引》 (SCI) 数据库, 通过文献计量法, 分析了十年间车联网文献的发文量、研究地区、研究机构、发文期刊以及文献引用量等基本情况, 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车联网科研发展动向。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研究数据库选取Web of Science中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 EXPANDED) , 以“connected car”“connected vehicle”“vehicular network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为主题词, 中间用“or”连接, 时间跨度为2005-2015 进行检索。 检索时间为2016 年1月。检索后显示有关车联网的研究共有1 629 篇。检索结果通过Web of Science的引文报告和Excel进行数据分析。在检索的1 629 篇文献中, 被引频次共计11 892次, 去自引被引频次共计9 799 次,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7.30, H指数46.

2 数据分析

2.1 十年间有关车联网研究得到发文量

从图中可见, 2005-2015 年间关于车联网研究的论文发文量成逐年递增趋势, 2005-2008 年间车联网文献量增长缓慢, 平均增幅在9.57%。2010 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发文量激增, 平均增幅在24.40%。2015 年文献量达到峰值共304 篇论文, 由此可见, 自2009 年起车联网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车联网研究的兴起与国际环境息息相关, 自2008 年经济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 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为处于低迷的汽车行业带来了转折, 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传统的汽车工业向网络化、智能化以及节能化发展。车联网业务实现了汽车自身性能优化, 更满足了对环境、能源以及安全生产再平衡的需求[4]。纵观全球, 一些发达国家正纷纷将创建智能交通体系作为创建国家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2011 年也将物联网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预计2020 年中国车联网业务规模将达到1 350 亿元。

2.2 国家影响力分析

将检索到的1 629 篇文献按国家/地区进行精炼, 列举出发文量排名前20 的国家 (见表2) 。其中, 美国和中国是研究车联网的主要国家, 其文献量占总数的50.40%。从发文量、文献引用量、去自引引用量以及H指数上分析, 美国均远高于其他国家, 中国位居第2位。但从篇均被引频次上分析, 国家排名则有所变动。美国以篇均被引频次10.07 次位于第2 位, 而发文量在10 名以后的希腊、新加坡、日本以及德国则分别位居第1、第2、第3、第4、第5 位。中国的篇均被引频次仅为5.88, 位列第12 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论文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2.3 机构影响力分析

按照论文的检索数量排序, 发文量在前15 名的机构如表3 所示。从地域上看, 15 个科研机构中, 有5 个机构来自中国内地, 3 个来自美国, 2 个来自加拿大, 2 个来自中国台湾, 其余3 个分别来自西班牙、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科学院在发文量、引用量、去自引引用量、篇均引用量以及h-指数上看都处于第1 位, 由此可见中国科学院在车联网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实力。但从引用量上分析, 各个机构的排名情况有所变动, 其中排名上升最多的两个机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引用量140 次位列第9 位, 但发文量排名为第15 名) 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引用量246 次位列第5 位, 但发文量排名为第10 名) 。从篇均引用量上看, 排名前6 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13.87)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11.32) 、滑铁卢大学 (11.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9.83) 、渥太华大学 (8.29) 以及南洋理工大学 (7.78) , 这些机构均超过篇均引用量平均值7.26。而中国内地的其他4 个科研机构在引用量, 去自引引用量以及篇均被引量上均未超过平均值。

2.4 来源出版物分析

2005-2015 年间Web of Science共收录有关车联网研究的相关期刊共305 种, 其中发文量前十名的期刊共发文830 篇, 占总发文 (1 629 篇) 的50.95% (见表4) 。发文量在前15 名的期刊中, 来自美国的12 个, 英国1 个, 荷兰2 个。影响因子在2014 年达到2 以上的期刊有6 个,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的影响因子高达4.007。由此可见, 有关车联网研究的期刊中, 美国期刊占据绝对优势。

3结论

从总体数量上看, 有关车联网研究的SCI论文发文量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 尤其是近5 年增长迅速。从研究地域上看, 中美在车联网研究发文量上领先其他国家, 但从篇均被引频次上看, 最高的是希腊和美国, 中国则位居第12 位。从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上看, 中国有5 个科研机构进入了前15 名, 但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中国其他的4 个机构 (除中国科学院) 则排在前8 名以外。可见中国在车联网研究领域发展迅速, 但影响力还不及其他国家。从研究期刊上看, 相关期刊的出版国家多来自美国, 语种为英语。可见英语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优于多语种期刊。研究表明, 国家语言期刊具有本土化特征, 即期刊影响力主要来自本国期刊的引用[5]。这也是美国文献篇均引用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邱均平, 王曰芬, 等.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

[2]孙瑞英, 王旭.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物联网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 2016 (1) :153-159.

[3]毕洪文, 李金霞, 宋丽娟.基于文献的我国农业物联网研究发展态势分析[J].北方园艺, 2015 (24) :200-206.

[4]《2014上海车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综述[J].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5 (1) :31-33.

篇4: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互联网保险行业或全面爆发

发展历程:互联网保险已处于爆发前夜

对于中国保险行业来说,互联网保险在过去近20年里经历了兴起、发展以及不断成熟的过程。互联网保险经过近2年的快速增长,即将迎来全面爆发。

发展现状:互联网保费破2000亿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保险业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全国保费收入达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行业发展速度创近7年来新高。“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全球排名由第六位跃居至第三位。预计,未来两年保费增速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根据上表数据,2015年,互联网保险整体保费规模达到了2234亿元,同比增长160.1%,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100家。2015年全年互联网保费增长率为160.1%,渗透率也从13年的1.7%到14年的4.2%到15年的9.2%。

现阶段互联网保险高速增长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由于理财型保险产品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等网络渠道上的销售热度继续,同时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增速处于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

二、由于保险公司对于互联网渠道重视度大增,加大了拓展力度,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转战互联网,寻求新的市场空间。

关政策:促进鼓励,规范引导

针对互联网保险,相关监管政策细则逐步出台,总体来说以促进鼓励为主,向规范化方向引导。

当传统保险遇上互联网 行业篇

互联网人身险:中小公司异军突起

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规模从54.46亿元增长到1465.60亿元,增长了近27倍,互联网人身险占比由0.05%提升到了9.2%,开展互联网业务的人身险保险公司也从44家增长到了61家。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人身险行业中小保险公司异军突起。但总体而言,互联网人身险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财型保险占绝对高比例,这脱离了保险本质。人身险保险公司对互联网的应用,也仅仅体现在把互联网当成渠道,在模式创新上仍有待加强。

互联网财产险:寡头效应明显

网址:

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财产险保费规模从236.69亿元增长到768.36亿元,增长了225%,互联网财产险占比由3.7%提升到了9.1%,开展互联网业务的财产险保险公司也从16家增长到了49家。

互联网财产险行业的三个特征:

1、业务结构单一,以互联网车险为主,并且呈现签单量大、单均保费小且险种多样化的特点;

2、从渠道结构来看,绝大部分互联网财产险是通过官网实现;

3、寡头效应明显,2015年排名前两位的人保财险和平安产险分别占据互联网财产保险近40%和30%的市场份额。

总结而言,互联网模式下,财险产品偏同质化,并且大型财险公司寡头垄断地位正在强化,与人身保险行业不同,互联网并未给中小财险提供超越机会。如果小公司的产品没有鲜明的创新特色,经营模式没有与互联网融合的独到之处,将很难经营,而大公司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保险中介行业:积极布局互联网

保险中介公司纷纷布局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保险代理公司和经纪公司有自己的微信号,还有不少保险中介公司有自己的APP开展互联网业务。根据保监会网站显示,截止2015年底,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备案105家,在2015年,有40家中介公司更新了自己的互联网业务备案。不过在2500余家保险中介中,这部分积极布局互联网的目前还只有4.2%,大部分中介公司还是延续传统业务。

车险行业:商车费改迎转折互联网

车险保费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不管大型产险公司、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机构,都觊觎这块未来5年可能变成万亿规模的市场。2016年4月,商车费改也将在全国全面推行,这也是车险行业的转折点,在逐渐放开费率定价权且鼓励产品创新的政策下,车险产品必然会发生差异化的转变,从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汽车电商直销、电动车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下快车、专车、顺风车的出现,也必将对车险的产品设计、渠道改革、购买场景有着长远的影响。

创新险种:互联网保险多“奇葩” 互联网保险创企现状一览 公司篇

传统转型:110家保险公司“触网”

互联网不断发展,传统公司也与互联网结合寻找出路。据中保协的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主体从28家上升至110家。

网址:

大型保险公司的互联网转型往往集中于自身的渠道建设,牌照争取,服务的线上线下结合等方面,也会和第三方渠道合作。中小保险公司则在险种创新,第三方渠道合作等方面寻找突破点,探索动作很多。在互联网人身险领域,中小险企相对更为激进。

目前传统保险公司的转型也存在着不少的挑战,如测算风险缺乏大数据;组织结构方面,传统保险公司结构复杂,决策流程长,效率低,不适应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有部分公司原有线下渠道利益丰厚,转型动力不强等。

主流模式:互联网保险11种创新模式

一般来讲,互联网+传统行业,核心逻辑是利用互联网降低传统行业成本或者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互联网保险创业方向也是如此,大家以提升保险产业链的信息化和效率、改善保险价值链里的某一环节为创业方向。

事实上,目前对于互联网保险主流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分类,按照原来传统保险公司里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分析,对于互联网保险主流模式做出如下分类:

目前,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2015年,互联网保险公司出现井喷式增长,除了车险比价和代理人平台持续增长外,也出现了针对行业险、企业团险、健康险的公司,也有公司以保单管理、保单后服务、理赔赔付为方向。此外,2014年开始,互助保险平台也频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融资概况:2015年融资总额超70亿

通过对IT桔子、36kr、猎云网等媒体报道统计,2015年互联网保险公司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70亿人民币。其中百万级为10起、千万级为8起、亿级及以上5起,共有8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获得第二轮及以上投资。获得投资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具体按地区分,北京有8家,上海11家,深圳3家,其他地方3家。

巨头布局:BAT“搅局”互联网保险

目前,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国内除了众安保险、安心、易安接连拿到互联网保险牌照,百度、京东、乐视等巨头也纷纷布局互联网保险,泰康人寿、银之杰、奥马电器、银江股份等各类机构都加入了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建设之中。可以预见在2016年,除了传统险企的积极触网之外,完全市场化的互联网保险企业亦会井喷。

海外保险:创新模式借鉴

篇5: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19530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保险基本概述 第一节、互联网保险概念阐释

一、互联网保险的定义

二、互联网保险的特点

三、互联网保险的定位 第二节、互联网保险的形态

一、互联网保险渠道

二、互联网保险产品

三、互联网保险业态

四、互联网保险思维

五、互联网保险基因

第二章 2015-2017年国外互联网保险行业简析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国外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综况

一、发展概况

二、业务流程 三、一般模式

第二节、国外互联网保险市场运行状况

一、发展状况

二、市场主体

三、融资规模

四、市场态势

五、发展趋势

第三节、国外互联网保险业务创新模式分析

一、自有网站直销

二、在线比价(聚合)网站

三、在线风险交换

四、逆向拍卖平台

五、移动式保险

第四节、国外互联网保险产品或平台创新分析

一、传统车险产品的创新

二、车险比价平台的创新

三、社交媒体结合的产品创新

四、服务创新需求的保险产品

第五节、国外主要地区互联网保险发展概况

一、美国互联网保险状况

二、欧洲互联网保险概况

三、亚洲互联网保险概况

第六节、美国互联网保险案例分析——InsWeb

一、基本概况

二、商业模式

三、发展影响

四、主要问题

第七节、日本互联网保险案例分析——LifeNet

一、基本概况

二、运营状况

三、发展策略

四、成功经验

第八节、国内外互联网保险的比较及启示

一、政策监管

二、企业角色

三、产品质量

四、业务流程

五、产品定价

六、差异原因

七、主要启示

第三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环境

一、国际经济发展形势

二、中国经济运行现状

三、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社会环境

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

二、互联网创造的保险需求

三、保险互联网化的必要性

四、互联网对保险业的重塑 第三节、消费环境

一、国民收入不断提升

二、大众网络消费习惯养成

三、网购渗透率持续提高 第四节、产业环境

一、中国保险行业运行状况

二、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析

三、保险行业政策动态分析

四、保险业进入互联网时代 第五节、技术环境

一、大数据应用趋势渐强

二、“云服务”的支撑作用

三、移动智能解决应用问题

四、社交网络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政策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政策分析

一、提示行业风险

二、明确监管机构

三、出台监管办法

四、推进企业试点

五、保证保险政策

六、专项整治政策

七、监管动态分析

第二节、《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解读

一、第三方平台

二、IT系统及信息安全

三、信息收集

四、产品管理

五、保费收入专用账户

六、客户服务

第三节、《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影响分析

一、部分险种或消失

二、“松绑”范围扩大

三、将促竞争加剧

第四节、对我国互联网保险政策决策的思考

一、应支持和鼓励

二、应加强监管

三、加强监管的建议

第五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总体分析 第一节、中国互联网保险创新变革形势分析

一、产品设计变革

二、分销模式变革

三、核心经营能力变革

四、保险价值链变革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整体综述

一、发展阶段及特征

二、经营主体扩容

三、经营模式确立

四、产品日益丰富

五、社会关注度提升

六、行业渗透率低

七、用户认可程度高

第三节、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运行分析

一、市场运行态势

二、市场规模分析

三、保费收入结构

四、供给与需求分析

五、行业辐射效应

六、行业加速创新

第四节、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二、劣势(Weakness)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四、威胁(Treats)

第五节、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问题及建议

一、行业面临隐患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三、行业发展痛点

四、发展面临掣肘

五、行业发展的建议

第六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的主要商业模式分析 第一节、互联网保险常见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一、常见商业模式

二、商业模式对比

第二节、险企自建官方网站直销模式

一、主要特点

二、拓展模式

三、典型案例

四、模式评析

第三节、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模式

一、主要特点

二、典型案例

三、模式评析

第四节、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模式

一、主要特点

二、典型案例

三、模式评析

第五节、网络兼业代理机构网销模式

一、主要特点

二、典型案例

三、模式评析

第六节、专业中介代理机构网销模式

一、主要特点

二、典型案例

三、模式评析

第七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第一节、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产品格局分析

一、以小额险种为主

二、产品结构及占比

三、产品单一化特征

四、人身险业务结构

五、渠道模式的差异

第二节、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企业格局分析

一、企业整体发展格局

二、财险企业发展格局

三、互联网企业加入竞争

第三节、新兴互联网保险公司发展格局

一、众安保险

二、泰康在线

三、安心保险

四、易安保险

五、实力对比

第四节、2015-2017年互联网人身险市场分析

一、发展提速

二、市场规模

三、产品结构

四、发展趋势

第五节、2015-2017年互联网财险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运行特点

三、市场格局

四、发展趋势

第六节、中国互联网保险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二、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三、客户的议价能力

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五、竞争的激烈度

第八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消费者

一、互联网保险的消费者

二、保险业主力消费人群 第二节、渠道入口

一、官网直销平台

二、专业代理平台

三、兼业代理平台

四、第三方比价平台 第三节、产品创新

一、拆解化创新

二、个性化创新

三、互联网经济衍生创新 第四节、产品定价

一、风险定价精准化

二、实例分析 第五节、保险公司

一、企业结构与集中度

二、中小型企业的契机 第六节、基础设施

一、主要涵盖

二、数据端口

第七节、产业链环节创新探索

一、消费市场

二、产品设计

三、渠道环节

四、新兴模式

第九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用户分析 第一节、互联网保险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一、用户规模分析

二、消费意愿调查

三、消费领域分布

四、家庭消费场景

第二节、年龄与互联网保险消费习惯

一、年龄分布

二、是否有购买体验

三、年龄与购买行为的关系

四、不同年龄段的认知

第三节、用户接触互联网保险信息的渠道

一、第三方平台的推广

二、社交平台渠道

第四节、用户关于互联网保险的优劣看法

一、主要优势

二、主要劣势

第五节、用户对互联网保险的售后评价

一、总体满意度

二、期望的售后服务

第六节、注重用户的互联网保险发展建议

一、目标客户的选择

二、促进购买率的转化

三、提高平台的开放包容性

四、重视产品开发

五、重视信息安全等工作

第十章 2015-2017年保险企业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分析 第一节、互联网保险对传统保险企业的影响

一、传统保险企业与互联网保险互相渗透

二、互联网保险对传统模式的影响

三、传统保险企业的应对策略

第二节、2015-2017年上市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分析

二、发展特点分析

三、发展态势分析

四、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传统保险公司进入互联网保险的形势分析

一、转型的机遇

二、转型的风险

三、待解的谜题

四、策略及建议

第十一章 2015-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保险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保险发展状况

一、行业发展优势

二、行业发展背景

三、行业发展形势

四、行业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移动互联网保险营销渠道分析

一、移动WEB服务

二、第三方销售平台

三、中介网站

四、互联网保险公司

五、移动APP应用

第三节、中国移动互联网保险案例分析

一、平安人寿

二、安邦保险

三、华夏保险

四、泰康保险

五、太平洋保险

六、蚂蚁金服保险

第四节、中国移动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一、险种开拓创新

二、销售模式创新

三、研发过程创新

四、市场营销创新

第五节、中国移动互联网保险发展困境及建议

一、发展方向选择之困

二、用户需求挖掘之困

三、保险产品创新之困

四、服务体系完善之困

五、营销渠道打造之困

六、风险叠加管控之困

七、行业发展思路建议

第十二章 2015-2017年相关互联网保险潜力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财务状况分析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二节、成都三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财务状况分析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三节、北京无线天利移动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财务状况分析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四节、深圳市腾邦国际商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财务状况分析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五节、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财务状况分析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六节、深圳市银之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财务状况分析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七节、邦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财务状况分析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三章 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第一节、投资现状

一、企业投融资状况

二、企业投融资特点

三、市场主体加快布局

四、新险企加入市场布局

五、传统巨头突进互联网

六、上市公司多路涉足 第二节、投资机遇

一、市场投资潜力看好

二、行业开启十倍空间

三、传统保险公司的机遇

四、中小险企面临机遇

五、O2O带来新机遇

六、保险电商平台机遇 第三节、投资动态

一、京天利

二、众安保险

三、易安保险

四、中国保信

五、同方全球人寿(原海康人寿)

第十四章 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节、互联网保险险种投资潜力分析

一、车险

二、理财险

三、意外险

四、健康险

五、家财险

六、寿险

第二节、互联网保险生态圈平台机会分析

一、主要参与主体

二、客户接入服务商平台

三、补充服务商平台

四、基础服务商平台

五、传统保险公司进入建议 第三节、互联网保险开发经营建议

一、产品开发理念

二、产品开发模式

三、产品开发策略

四、企业经营关键

第十五章 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信息安全风险

一、网络安全风险

二、设备安全风险

三、个人信息风险

四、业务持续管理(BCM)风险 第二节、业务风险

一、业务信息安全风险

二、营销模式风险

三、产品开发风险

四、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五、操作风险

六、声誉风险

七、交易可回溯性风险

八、新型风险 第三节、其他风险

一、逆选择风险

二、产品风险

三、政策风险

第十六章 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前景趋势预测 第一节、中国保险行业的前景展望

一、行业前景广阔

二、发展态势展望

三、资金运行趋势

四、技术应用趋势

五、未来发展规划

六、未来行业定位

第二节、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前景展望

一、行业发展挑战

二、提升空间乐观

三、发展前景看好

四、潜在客户资源多

第三节、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预测分析

一、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二、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预测

三、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财产险保费规模预测

四、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规模预测 第四节、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趋势分析

一、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二、商业模式更加深化

三、提供互联网融资

四、互联网保险智能交易

五、产品涉及领域将更广

六、其他趋势预测

第五节、我国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方向

一、市场新增长点

二、主导模式进阶

三、P2P保险模式

四、市场营销转型

五、产品发展方向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附录二:《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附录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附录四:《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篇6:中国环境税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环境污染已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各国政府都在寻求解决之道,而从实际效果看经济手段尤其是开征环境税,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论文首先从环境经济理论角度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际上有关治理环境污染的基本手段,再通过分析征收环境税对市场主体起到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福利效应说明了其对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指出了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就我国环境税目前状况的分析,论述了我国现行环境税存的问题与不足。最后介绍了国外环境税实施的成功经验,并对改进我国环境税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税;税收制度

China environmental tax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BSTRACT

Environment problem become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ince the century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Governments are seeking a solution, and the economic means have played a good effect, especially environment ta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national means to contro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paper points that the effect of pollution control from the income effect,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welfare effect imposed by environmental tax. It point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tax. Then ,i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shows the problem in its implementation .Finally, it introduces the better experience in other country,and talk about the suggestion for improving our national environmental tax.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vironment tax; revenue system

目 录

一、引言 ............................................................................................................................................................................ 1

二、环境税的理论分析 .................................................................................................................................................... 1

(一)环境税的内涵 .................................................................................................................................................... 1

(二)征收环境税的必要性 ........................................................................................................................................ 1

(三)环境税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 ........................................................................................................................ 2

1.收入效应 ................................................................................................................................................................. 2

2.替代效应 ................................................................................................................................................................. 3

3.福利效应 ................................................................................................................................................................. 3

三、我国实施环境税的现状与问题................................................................................................................................. 4

(一)我国当前环境税现状 ........................................................................................................................................ 4

1.资源税 ..................................................................................................................................................................... 4

2.车船购置税 ............................................................................................................................................................. 4

3.消费税 ..................................................................................................................................................................... 4

4.城市建设维护税 ..................................................................................................................................................... 5

(二)我国环境税存在的不足 .................................................................................................................................... 5

1.缺乏专门性环境税 ................................................................................................................................................. 5

2.税率偏低 ................................................................................................................................................................. 5

3.碳税缺失 ................................................................................................................................................................. 5

4.环境税外延不足 ..................................................................................................................................................... 5

四、国外环境税实施状况 ................................................................................................................................................ 6

(一)国外环境税的实行 ............................................................................................................................................ 6

1.专项环境税 ............................................................................................................................................................. 6

2.能源税 ..................................................................................................................................................................... 6

3.碳税 ......................................................................................................................................................................... 6

4.有关环境税的其他政策 ......................................................................................................................................... 6

(二)对中国开征环境税的启示 ................................................................................................................................ 7

1.开征环境税已成为重要环保手段 ......................................................................................................................... 7

2.开征专项环境税 ..................................................................................................................................................... 7

3.注重环境税的刺激作用 ......................................................................................................................................... 7

4.注重碳税的征收 ..................................................................................................................................................... 7

五、构建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政策建议 ............................................................................................................................. 7

(一)完善现有环境税 ................................................................................................................................................ 7

1.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 8

2.调整消费税 .......................................................................................................................................................... 8

3.完善增值税、所得税 .......................................................................................................................................... 8

(二)开征专门性环境税 ............................................................................................................................................ 8

1.大气污染税 ............................................................................................................................................................. 8

2.垃圾税 ..................................................................................................................................................................... 8

3.水污染税 ................................................................................................................................................................. 8

(三)环境税的设计 ......................................................................................................................................................... 9

1.税种的设定 .......................................................................................................................................................... 9

2.税率的制定 .......................................................................................................................................................... 9

3.目标的确定 .......................................................................................................................................................... 9

4.环境税制定的原则 .............................................................................................................................................. 9

(四)建立环境税配套措施 ........................................................................................................................................ 9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 9

2.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9

3.加快环境税征管体系建设、调整税收分配结构 ............................................................................................ 10

参考文献 .......................................................................................................................................................................... 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到迅猛发展,制造业的粗放扩张奠定了我国世界工厂地位,使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同时也把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压力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2014年3月北京市出现持续一周的雾霾天气,同时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之最。在中国,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湖水已成为居民的奢望与回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已可想而知。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稀缺资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目前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国或一地区的区域问题,已然扩大到全世界范围,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早于我国,同样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比我国要多要完善。从实际效果上看,经济手段特别是征收环境税带来的效应比较明显。

有关环境税的基本理论最早由庇古提及,在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税收矫正思想,认为微观主体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是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根结,只要政府进行干预,正如运用税收一样来使得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庇古税就是指,政府根据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在产品价格中加入污染成本使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此后的几十年中,西方学者不断对环境税理论提出新观点,不断完善的过程使西方有关环境税理论逐渐完善,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环境税的开征问题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压力的不断上升,国内学者及民众对于开征环境税的第一文库网呼声不断加大,国务院在2007年6月份首次明确表示要“研究开征环境税”。2009年我国政府公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2011年10月又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意见》,明确了实施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税费改革,并同意适时开征环境税,2013年12月环境税方案上报至国务院。可见,环境税在我国已是大势所趋。

二、环境税的理论分析

(一)环境税的内涵

环境税最早由庇古提出,其思想也为各国所接受,但是对于环境税的概念各国尚未达成一致。欧盟统计局对环境税所做定义为:指对某种在被使用或释放时会对环境造成特定负面影响的物质的单位使用量所征收的税收。就环境税发展的实际内涵来看可以从广、中、狭义三个层次来看。狭义上环境税即专门性环境税,主指为了防控环境污染以及筹集环保资金而征收的税;中义上除了上述外还包括自然资源税和生态保护税;广义上来说,以保护环境为目而采取的各种税收都应该算是环境税。

欧盟环保局对于环境税的税种分类也比较广泛,有收回成本型、提供刺激性和财政性环境税,这就囊括了使用者付费、指定用途的收费、试图改变破坏环境行为的刺激税等比较全面。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不仅应该对造成污染的个人征税,还应把为试图改变人们破坏环境行为所采取的其他措施的费用放在环境税中,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整个环境税收制度,因而论文倾向于欧盟环保局对于环境税所述定义及分类。

(二)征收环境税的必要性

从经济理论上看,环境的外部性、公共物品属性、产权难以界定及不明确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外部性即溢出效应,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庇古认为,当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社会及其他成员造成危害,但自身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来弥补这种危害时便产生了负外部性,与此相反便是正外部性。环境污染问题是典型的负外部性,

生产者或消费者进行了带有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即造成了环境污染,但是并没有为此买单,相反是社会承担了该部分费用,此时的负外部性活动就会急速扩张,环境污染随之不断扩大。

另外,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环境具有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性,自由市场缺乏激励机制来提供环境这一产品,“搭便车”现象就变得普遍起来。产权学派的科斯认为,环境产权的缺失和难以界定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我们不能明确说出空气和水的归属,更不能把它们分割成一部分来分给个人。这时,人们不必承担任何代价就可以享受环境带来的效益,所以人们就不会去珍惜这种资源,环境污染就会越来越严重。

对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原因的不同理解,使得经济学家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庇古主张,政府充当社会和个体经济活动之间的调解员角色,通过征收环境税费或补贴来调节市场价格、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弥补市场失灵。有些学者主张,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对个体行为进行管制。科斯则认为,在明确环境产权的前提下,通过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自由谈判或交易来解决。科斯定理指“只要把产权妥善地加以规定,只要产权交易的费用为零,那么,不论产权在开始时如何分配,市场机制所导致的均衡必然符合最有效率的状态。”这里可以看到产权学派主张通过排污交易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上述途径是目前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手段,然而在实践中实行的难易程度有别。环境管制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此时政府需要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来作出管制措施,但是政府由于没有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因而在信息掌握方面本身存在不足,而任何信息出错都会影响到管制效果。排污交易权实施的基本前提就是环境资源产权的完全明晰,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受到当前人们对于环境资源认知方面的限制。相比之下,环境税手段就显得比较容易操作,只需要政府知道负外部性的边际成本就可以确定税收率,税收本身又具有强制性。

(三)环境税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

政府征收环境税是通过影响市场上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活动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起到效果:一是环境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二是环境税对经济主体福利产生影响。

1.收入效应

环境税的收入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市场上生产者的影响。收入效应指,政府征收环境税影响到生产者生产污染产品的实际价格,即减少了生产者实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使厂家对该产品的生产能力降低,进而减少该种污染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规模、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如图2-1所示,假设产品X1和X2都为污染产品,企业在未征税之前的均衡生产点为E1点(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对应的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Q1和Q2。现在政府对其征税,使其生产成本加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与E2点重新均衡,此时对应产量为Y1和Y2。显然,E1加E2要比Y1加Y2要大,即环境税使得厂家污染产品的生产量降低。

图2-1 收入效应图

2.替代效应

对于生产者来说,政府课税会使企业的相对收益率发生变化,企业选择扩大生产收益率相对高的产品、减少相对收益率低的产品的生产,这就是生产者的替代效应。如图2-2所示,假设企业把所有生产要素用来生产X1、X2两种产品,其中X1为污染品、X2为清洁产品,此时企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定,为pp。征税之前,企业生产均衡点在E1点,对应产品数量为(Q1,Q2)。征税之后,X1产品实际成本上升即产品相对收益率下降,企业会选择减少其产量,扩大X2产品的产量,新的均衡点为E2点,对应产量为Y1、Y2。显然Q1大于Y1,即政府课税之后,企业选择的生产组合(Y1,Y2)产生的污染量要小于原来的生产组合。

对于消费者而言,政府开征环境税之后,污染产品的价格会有所上升,此时若消费者的收入并未增加,那么消费者就会选择减少该种产品的消费量而增加清洁品的消费量。如图2-3所示,假设消费者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产品X1、X2,其中X1为污染产品、X2为清洁产品,预算线为AB。未征税之前,消费者最优消费组合为E1点,购买量为(X1,X2)。征税之后,产品X1价格上升,消费者预算线内移设为AC,此时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与E2点,对应消费组合为(Y1,Y2)。显然,消费者减少了污染产品的购买量,而增加了清洁品的消费量。

图2-2 生产者替代效应图 图2-3消费者替代效应图

3.福利效应

环境税的征收会导致生产者和消费的福利减少,如图2-4所示,征税之前供给曲线S1与消费曲线HN相交于E1点,对应产量和价格为(P1,Q1),此时生产者福利pe1为ME1P1,消费者福利ce1为HE1P1。政府课税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上移设为S2,交消费曲线于E2点,此时对应产量和价格为(P2,Q2),此时新的生产者剩余pe2为GP2E2,消费者剩余ce2为HP2E2。此时社会总福利为HE2G,较征税前社会总福利HE1M减少ME1E2G,其中P1P2E2E1,转化成了政府税收,净损失为ME1E2G与P1P2E2E1之差。这部分净损失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供、求曲线的弹性决定。

图2-4福利效应图

综上所述,环境税的作用机制,生产者有两个选择:一是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数量,二是选择清洁原料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消费者会选择减少污染产品消费量,用清洁产品替代来减少自身承担的赋税。

三、我国实施环境税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当前环境税现状

当前我国税收体系中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车船购置税、土地使用税等。这些税种一方面作为我国税收体系中的一部分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税收起到的经济效应角度,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但是,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效果的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在我国的税收体系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也就是缺乏专门性的独立的环境保护税。

1.资源税

我国于1984年开始征收资源税,2011年国务院对资源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改,主要征收范围为煤炭、天然气、盐、原油等七大类资源。税率由国务院根据所开采的资源状况确定,例如:原油类为每吨八到三十元;煤炭为每吨二到五元;天然气为每千立方米二到十五元等。我国资源税的实施,侧重于根据资源开采难易程度而并非依据资源稀缺程度来征收,也没有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补偿机制方面进行规定。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税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如果资源税课税所得收入再没有用到对资源开采区的复垦和环境保护上面,那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就微乎其微。

2.车船购置税

我国的车船购置税是有以前的车船购置费以“费转税”的形式转换而来,自2001年开始实施,于2012年进行了修改,对国内拥有并使用以及购买车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征税。我国车船税的征收最初的目的不是环境保护而是缓解交通建设资金压力,并且当前我国的车船税的税率单一,这就限制了车船税在环境保护起到应有的作用。

3.消费税

1993年我国颁布《消费税暂行条例》,1994年正式实施,2008年进行了修改。所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主要有:对实木地板及一次性木质筷子征收5%的消费税;征收乘用车税,税率依据乘车气缸容量的大小不同征收1%到40%的税率;征收航空燃油税、柴油税、燃油税等等,消费税的征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和保护森林资源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消费税的设立目的主要还是在财政方面,侧重在调整消费结构和贯彻消费政策,增加财政收入,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4.城市建设维护税

我国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以从事工商生产经营活动,并实际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及营业税的个人和单位 为对象。城市维护建设税在我国总税收收入中所占比例很低但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从其设立的目的看也是主要集中在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从现在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成熟,所以可以选择对其主要目的进行修改,侧重于选择其环境保护的作用。

(二)我国环境税存在的不足

1.缺乏专门性环境税

我国当前税收体系中已经有融入型环境税,主要体现在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等,但是独立的专门性环境保护税缺失,这是我国环境税体系目前最大的缺陷,专门性环境税缺失使得环境税覆盖范围低,难以起到激励作用。在已有的融入型环境税中,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的资源税存在征收范围窄的问题,资源税征收范围窄,使得企业或个人集中选择未被覆盖的资源,使得其过度开采或使用,这就难以让资源税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再有,城市建设维护税、消费税、车船税等税种,或是存在所占比例过低,或是环保力度不足等问题。这就更加凸显了我国开设专门性环境税的需求,而我国并没有专门性环境税,这种矛盾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障碍。

2.税率偏低

环境税税收收入应该能体现经济行为造成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成本,税率设定应该与负外部性边际成本相一致。目前我国各种环境税现行税率存在偏低问题,例如一次性筷子的消费税只有5%、城镇土地使用税只有每平方米0.6到30元。税率偏低使得我国环境税税收占总税收比例过低,难以形成环境税的自循环。这样,一方面使得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偏低的税率难以对企业和个人形成有效的刺激作用,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对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产业升级导向起到应有的作用。

3.碳税缺失

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增长迅速,我国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虽然人均碳排放量还低于发达国家,但是不能不引起重视。当前我国在京津冀地区成立了碳排放交易机构,也把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但是有关碳排放的税收制度仍然缺失。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纳税人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其销售后又涉及所得税,这些目前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我国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同时应该完善与之相关的碳税制度,促使碳排放市场健康发展。

4.环境税外延不足

环境税不仅涉及专门性环境税,这只是狭义上的意义,在广义上环境税包括为环境保护所作出的所有制度、政策。目前我国环境税存在税种不全,而部分领域税收优惠多、部分领域不足,政策导向不行显,没有形成系统的问题,使得现行税收政策之间不协调。在排污收费制度方面,我国主要对造成污染的大类经济行为设定收费制度,缺少专门性排污税费。再有排污费以“费”而非“税”的形式征收,存在成本高、

效率低的问题。排污费低使得企业选择缴费而不是治理或减少污染,企业也可以将排污费加入到成本中,转化为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此外,由于环境税税种本身不全,也使得与环境税相关的其他政策措施如税收返还、税收减免等不完善,不能起到刺激企业主动减少排污、创新升级设备的作用。

四、国外环境税实施状况

(一)国外环境税的实行

1.专项环境税

英国实行环境税始于1909年,将环境税加入汽油价格里面,随后开征了垃圾税、机场旅客税、石方税、机动车环境税等专项保护税。机场旅客税开征于1994年,税率分为四级,其中最低的2000英里以内经济舱12英镑、头等舱24英镑;最高的为,超过6000英里经济舱85英镑、头等舱170英镑。而2011年,英国把垃圾税税率提高到56英镑每吨,并还有提高的计划。机动车环境税为新增税种,2008年起征,税率取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法国的专项保护税与英国有类似的地方,主要税种集中在民航税、生活垃圾清理税、道路税等。

美国政府在1972年向国会提出了征收二氧化硫税的方案,并很快得到通过。税率方面,二氧化硫浓度在一级标准以下为15美元每磅,介于一级和二级之间的为10美元每磅,达到二级标准就可以免税。丹麦于1996年也起征了二氧化硫税,对燃油及锅炉燃烧用煤进行课税,把税收所得用于支持节能投资,对采取节能措施的企业进行投资补贴。

2.能源税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欧盟理事会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税指令,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能源税。这里的能源税课税对象比较广泛,不仅对矿物质资源征税,对其他诸如电力、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产品也征收能源税,规定成员国所采取的税率不得低于指令中所设定的最低税率,同时也作出对能积极有效控制利用能源的企业进行减免税收或补贴的规定。2011年欧盟委员会对上述指令作出修改,加入了以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征税的方式,这样成员国的能源税就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按能源产品实际产能量来征收;二是按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征税,每吨20欧元。

在此之前,法国于1993年已开征能源税,对含铅汽油、柴油、汽油、家用燃油等征税,采取从量税征收方式。每100升航空燃油征收32.36欧元,每百升含铅汽油征收63.69欧元。美国的汽油税,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分别征收,联邦政府每加仑汽油征收0.14美元,各州政府的税率则自行决定。

3.碳税

自1990年《京都协定书》之后,签约国家纷纷关注对二氧化碳征税,开设专门的碳税,主要征收对象为燃煤、汽油、天然气等含碳量较高的.化石燃料。加拿大的碳税开征于2008年,规定购买或使用汽油、煤炭、天然气等的个人和企业都应上缴碳税。澳大利亚2010年建立了碳排放量交易市场,2012年开始对企业强制征收碳税。澳大利亚的碳税机制计划分两步走,2014年以前实行固定价格即征收碳税,其后转变为碳排放市场机制。其他国家像日本、加拿大、英国、南非等国家也都有关于碳税的规定。

4.有关环境税的其他政策

在开征各种专项税、能源税、碳税的同时,这些国家也出台了与之相关的其他政策配合环境税的实施。例如法国,法国出台了与环境税相关的优惠政策:对购买环保型汽车的个人实行优惠的个人所得税;限制污染汽车折旧;实行环保设备加速折旧等。英国则采取税收部分返还的办法如,中小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可

以得到部分公司税的返还,对于能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只收取部分税收。美国采取了增加与环境税相关的其他税种如,开设资源开采税、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消费税,同时采取税收减免政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采取了配套措施来配合环境税的实施,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对中国开征环境税的启示

1.开征环境税已成为重要环保手段

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遍布全球,从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过程和实效来看,环境税已成为各国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英法等国家不仅开征环境税,而且建立了初步的市场价交易机制,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粗放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压力倍增,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健康生活,开征环境税在我国呼声渐高。因而,我国也应该开征环境税,制定完善的环境税制度,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2.开征专项环境税

英法等国在实施环境税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对造成污染的行业、资源、日常生活等领域开设专门有针对性的环境税。开征有针对性的环境税可以率先在一些污染重的领域取得减排、环保的效果,我国当前在资源、机动车、生活垃圾方面的污染压力大,可以制定多种有针对性的税收,控制资源浪费、垃圾排放。专项环境税应涵盖固体、水、气体垃圾,大气,生活环境等多个层面,不能顾此失彼,只从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领域征税。

3.注重环境税的刺激作用

西方国家在制定专项环境税的同时,制定了许多相关减免税收、返还和替代的政策,旨在刺激企业和个人自觉形成节能环保意识、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我国在建立环境税的实践中应注重环境税的外延和税收中性原则,开征环境税目的是保护环境、达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效应,因而环境税的实施要根据整体税负水平保持不变的原则。企业或个人缴纳环境税后,政府应相应减少其他税负,这样既不增加整体负担,又对企业升级设备、选择清洁品产生刺激作用。因为选择清洁品可以减少环境及保护税的负担同时可以得到达到标准后的其他税负的减免,这样就能增加企业和个人选择清洁品的原动力。

4.注重碳税的征收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二氧化碳征税,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我国在环境税收制度的制定中应该重视对碳税的开征,这与碳排放交易权并不矛盾,二者都是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像澳大利亚那样分步实施。

另外,关于税率的制定方面,从西方国家的税率看普遍较高。一是可以有效反映出环境污染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如果税率过低不但难以达到环保目的也不能使负外部性成本得到体现。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环境保护的自循环,能够从征收的环境税中弥补其他税负的减少部分,还可以为政府提供其他配套措施实施的资金支持。

五、构建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现有环境税

1.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把负外部性成本加入到资源价格中,提高资源价格,促使企业提高资源使用率、选择节能型设备。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涉及经济活动的环境资源都应纳入征税的考虑范围,特别是水、森林、土地、草原资源,重点不能仅局限于不可再生的矿物质资源,可再生资源也应征收资源税。

2.调整消费税

提高消费税税率,消费税较低使得居民消费时的成本偏低,不能有效的对其转变消费方式、选择清洁产品产生刺激作用,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例如一次性筷子的消费税只有5%,这使得我国当前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率依然居高不下,造成了严重的森林资源浪费。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目前我国在火电、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物品的消费税征收上存在不足,应考虑把不符合节能标准的消费品全部纳入征收范围。

3.完善增值税、所得税

环境税作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应税收收入的中性原则。目前我国已出台“营改增”政策,在实施环境税时,应尽量减少对企业增值税的减免,增值税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税种有自身的层层体系,增值税的减免不能破坏增值税链条的连贯统一性、破坏其主要功能。对于企业所得税则可以加大优惠政策,因为所得税的征收以企业最后所得为征收对象,增加环境税后选择对其进行减免不会破坏所得税征管过程中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这样,企业选择清洁能源、环保设备的新增成本可以再所得税减免中得到弥补,减少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可以起到鼓励引导支持的效果。另外,对目前征收的排污费可以选择转变为征收排污税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完善整个环境税制度以及我国的税收体制,增强税收制度的内部协调型。

(二)开征专门性环境税

1.大气污染税

我国当前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空气质量不容乐观,雾霾、酸雨不断,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二氧化硫、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对于二氧化硫税,可以参照二氧化硫排放收费制度来制定,也就是把我国现行二氧化硫排放收费制度改为二氧化硫税通过对工业区、电厂等固定的大排放源的检测,依据排放量来征收二氧化硫税。对二氧化碳征税,在国际上已有了处理经验,我国也在京津冀地区初步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权机制,需要做的就是选择出一种确定的方式,不论是采取二氧化碳税还是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机制方式,在全国扩大推行。如果采取二氧化碳税的方式,则其税率可以依据不同燃料的含碳量的大小来确定,对航空燃油、煤炭、天然气等采取不同的税率。

2.垃圾税

这里的垃圾税主要指固体废弃物,从英法等国征收的垃圾税可以看出,垃圾税的征收不仅仅注重在对工业废弃物税的征收,同时也把生活垃圾纳入征收范围。我国可以先行对工业废弃物进行征税,控制工业废料、废弃的排放;然后对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进行征税,农业垃圾不仅污染到土壤还对农村整体环境、空气造成污染,并且当前我国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上也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征收生活垃圾税可以逐步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减少污染排放。

3.水污染税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污水排污费制度,对造成污染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征收排污费,可以考虑把这种收费制度转变为征收水污染税制度。征收水污染税,按照废水排放量、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进行征税,对不同污染量及污染程度实行不同税率。水污染税代替污水排污费,从污水排放的整体上规划设计可以减少征

收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提高征收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环境税的设计

1.税种的设定

环境税税种的设定应着眼于污染严重和易于征收的对象,考虑我国当前主要污染物来确定开征环境税的范围。我国当前主要污染来自于二氧化碳、烟尘粉尘、固体废物、废水和硫、氮氧化物,因此,开设新的专门性的环境税应主要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先开征二氧化硫税、垃圾税,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以“税”代“费”,考虑将排污费的征收部分转为排污税的征收;加快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设,扩大范围,不能局限于京津冀地区。

2.税率的制定

环境税税率的设定应根据污染程度来判断,并应反映出环境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成本,理论上与负外部性边际成本相一致。实际操作中很难把负外部性成本完全确定并转化为内部成本,因而重点应放在对污染程度、污染量的检测上,高污染高税率、低污染低税率,但不宜走过高过低的两端式税率。关于征收的形式宜采用从量税形式,因为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其数量直接相关,而价值量无关。

3.目标的确定

环境税对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并非即刻显现或说是短时间内完成,因而开征环境税要循序渐进、分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我国环境税的目标设定可以选择分短、长期实现,短期内致力于污染物排放的控制,长期内则注重环境税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短期内,通过对二氧化碳、环境资源、垃圾排放等征税,能明显起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长期内,税收有引导资金流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并且税收实施一段时间后可以促进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环境税制定的原则

环境税的设定应遵循污染者负担、受益者付费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公平简易、循序渐进原则。环境税的负担者不应局限于污染者还应考虑到受益者;环境税税收收入作为整个税收收入的一部分,原则上不能独立分开但是为了短期内实现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的目标,应该实行专款专用,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资金支持。

(四)建立环境税配套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制定环境税的目的在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因而出台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法律政策有其必要性,仅靠环境税不能很好的达到全民形成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意识。目前我国已实行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税目也应与新增设的专项环境税相协调,二者的目的与效果有重合部分,要协调好两者的分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实现的,有了环境保护制度就应严格实施,这就需要健全执法监督体制,征管协调、执法监督相协调。我国于2014年4月24日刚刚修订了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对企事业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各自职责,这对于我国开征专项环境税有重大意义。

2.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治理环境污染不仅涉及到对污染的控制,还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在开征环境税的同时,

国家还要致力于转变经济粗放增长的发展模式,出台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低碳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配套经济政策。目前我国一些高污染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这样的调整不能达到环保的目标,只会扩大污染范围,因而要严格限制高污染企业进入市场,对低碳、清洁的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更大的优惠,加快我国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环境税征管体系建设、调整税收分配结构

环境税的征管主要有地方政府来完成,而环境税制度的确立则是中央政府,这就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处理好协调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奖惩措施的具体实施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可以选择中央与地方共享环境税税收收入,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税务和环保各部门之间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安杰.关于环保税的经济学思考[ J].税务纵横,2001(11).

[2]沈满洪.庇古税的经济效应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9(4).

[3]白贵,周婷婷.关于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效应研究[J].经济论坛,2009(8).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静怡.环境税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1).

[6]武亚军,宣晓伟.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5-45.

[7]计金标.生态税收论[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7-21.

[8][F812.42]曾敏慧.建立中国环境税制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6:12-26.

[9]张会萍.环境保护税及其国际协调[D].厦门.厦门大学,2002.24-28.

[10]杨向英.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必要性探讨[J].生态经济学,2004(12).

上一篇:学校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下一篇:如何让小学生乐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