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2024-04-21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共6篇)

篇1: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

一、清末的金融监管

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设立大抵不受政府严格限制,谁有资本谁就可以开设钱庄、票号,既不向政府登记注册也无须交纳课税。为了改变金融机构发展的无政府状态,1908年,清政府度支部奏准颁发了《银行通行则例》,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发的专门管理金融机构的法令。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府对金融业实行法律监管的开始。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基本上沿用清末的《银行通行则例》。1924年北洋政府财政部颁布了《银行通行法》。首先,规定了最低资本限额。其次,进一步明确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再次,规定财政部有权“令银行暂停营业”。最后,规定外国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也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二)对货币市场的监管

为整理混乱的纸币发行状况,北洋政府于1912年在财政部内设立了币制委员会,着手整理币制。1915年,北洋政府颁发了《取缔纸币条例》,严格限制纸币发行。

(三)行业自律监管

金融业的自律主要是通过金融同业公会来实现对金融业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监管当局共同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1920年,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钱业公会成立。其间,公会对其会员行具有相当约束力。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

(一)抗战前

1.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了金融监管局,该局直接隶属于财政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专门性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理全国金融行政和金融业务。

2.1929至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其中包括《银行注册章程》、《银行注册章程实行细则》、《银行法》、《储蓄银行法》、《中央银行法》。

3.对货币市场的整理。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彻底废止存在数千年的银两制度,确立银本位制度。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银币流通;取消商业银行的发行权,将纸币发行权集中于国家银行。

(二)抗战时期

为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改组了四联总处,改组后的四联总处成为战时最高财政金融决策机构,与财政部共同承担监管金融的职能。

(三)抗战后的金融监管

抗战结束后,金融工作的重点是恢复金融。四联总处的职权被削弱,金融监管能力亦随之弱化,1948年四联总处被撤销,其监管金融的权力划归财政部。1947年颁布的新《银行法》。(1)重新定义银行。(2)重新规定银行的最低资本额。(3)详细规定了银行的业务范围。(4)对银行的经营活动监管。(5)首次对外商在中国设立银行实行管理。(6)首次将准备金区分为存款保证准备金和付现准备金。

四、新中国成立后

(一)改革开放以前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实际上全国基本上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即中国人民银行。因此没有必要实施金融监管,管理体制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准。

(二)改革开放以后(1979-1992年)

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正式成为中国的货币金融管理当局。

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监管,形成了集中监管体制。

(三)1992-2003年

1992年,国务院证劵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这是我国第一次从立法角度明确了金融监管的主体。

1998年,国务院证劵委员会并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证券监管权全部移交证监会。同年11月,保监会成立,并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的保险监管权。至此,中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格局正式形成。

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正式挂牌运作,它标志中国金融业目前形成了“三驾马车”式垂直的分业监管体制。

近代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

其一,近代中国金融业本就十分混乱,加之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金融监管制度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中国近代金融监管制度的设计,始终注意吸取西方金融业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从而降低了自我摸索的成本;

其二,近代中国金融监管的主体是财政部,却不是中央银行;

其三,近代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变迁方式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变迁为辅。

概述

中国金融监管始于清末。

在北洋政府时期,金融监管形式为行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产生了隶属于财政部的金融监管局以及抗战时期的四联总处。抗战后,四联总处被撤销,其监管金融的权力划归财政部。

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无金融监管,管理体制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准。改革开放至今,随着1998年证监会、保监会拥有独立监管权力,以及2003年银监会正式挂牌运作,中国金融业形成了目前的“三驾马车”式垂直的分业监管体制。

篇2: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摘 要: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得到快速发展,金融监管模式作为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日益受到关注。在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而实践中,混业经营却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机构性金融监管的问题不断凸显。因此,从我国金融创新背景下机构性金融监管出现的问题着手,引出功能性金融监管的优越性,再从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金融法律制度的变革以及金融人士的培养三个方面对我国实现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的条件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265-02

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演变过程大致经过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和机构监管时期这三个阶段。但是我国现行的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问题,功能性金融监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一、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监管出现的问题

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证券、保险和银行的业务具有明显的区别,在监管方面也理应得到不同的对待;第二,证券、保险和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只有这两个条件存在,机构性金融监管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时的金融产品是“你是你,我是我”。我国在建立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证券、保险和银行等业务存在明显不同,对各个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是“分门别类”进行的,因此我国实行了机构性金融监管。但随着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金融功能实现的方式出现变化,金融产品的功能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处于变化之中,金融机构性监管开始出现问题。

第一,金融监管领域出现监管真空或监管重复。“机构模式”监管强调的是每一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都能够在与它存在明确对应关系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下进行金融活动。这种监管策略形式上保证了每一个被监管对象得到了监管,防止了监管漏洞的出现。但是在现实的金融交易中,尤其是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日益模糊,跨行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传统的做法已不能保证对这些金融创新产品进行有力监管。同时,实践中金融创新产品的交叉现象使得各个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共同参与、协商。如果某一个金融创新产品发展态势较好,那各监管部门对其监管的状态很有可能从互相推诿转变为争先恐后,对该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则由监管真空转变为监管重复。

第二,金融监管的风险由局限于各个行业趋向于整个金融业。在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不存在业务交叉的关系,金融风险一般局限于各个行业内部。但在金融创新产品浪潮的推动下,金融业逐渐走向混业经营,金融风险伴随金融业务的跨行业经营而潜伏在不同的金融行业之间。一旦这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发生风险,传统的监管模式并不能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这种情况极易诱发多个金融行业的风险,进而引发整个金融领域的风险。

第三,机构监管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传统的机构监管模式下,监管机构无法对跨行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实施有效的监管。金融创新产品作为金融业务领域的新生事物,它的成长、发展必定会遭遇到现有力量的束缚。同时,金融监管者主观上厌恶风险,具有规避风险和责任的本性。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层大多会通过行政手段来限制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

第四,机构监管模式落后于我国的金融实践,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在金融创新产品日益涌现,金融监管却没有与之相适应时,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利用现有监管机构的漏洞实施损人利己的行为,增加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面对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原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金融机构的各种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也能够以法律没有规定,甚至是自己也不清楚为借口来推脱责任。这种落后的金融监管模式会加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使得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二、功能性金融监管的优越性

针对金融观点的缺陷,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莫顿(Robert C・Medon)和滋维・博迪(Zvi・Bodie)于1993年提出功能观点(functional perspective)。他们认为,金融机构的变化大于金融功能的变化,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建立金融体系更能应对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与机构性金融监管相比,功能性金融监管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功能性金融监管能够防止金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功能性监管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从而有效地解决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按照哈佛大学罗伯特・莫顿(Robert C・Medon)和滋维・博迪(Zvi・Bodie)的观点,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的变化幅度和速度是远远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幅度和速度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建立的功能性监管模式下的各项监管政策和监管规则是具有更好地稳定性和连贯性的。这样有助于构建一个国家稳健发展的金融体系。

第二,功能性金融监管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功能性金融监管在面对金融创新产品时能够依据其具有的主要功能来确定它的监管机构。这样的监管模式使得新型的金融产品不再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而是受到了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减少因监管不力所造成的金融风险,这种情况就会促进金融创新,至少是不会阻碍金融产品的创新的。

第二,功能性金融监管更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在分析这一原则时,我们可以把金融监管的成本划分为三种:直接成本,守法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在制定金融监管政策本身时所花费的成本,又可以称之为“行政成本”。这部分成本将为实施金融监管政策所投入的硬件设施成本和对实施该金融监管政策的监管人员的培训成本包括在内。守法成本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履行金融监管机构指定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成本,如金融机构为此多付出的管理时间、为此设立专门机构的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从资金流向的角度看,由于监管的宽松或严厉,限制被监管者的活力或创新所造成的风险扩散,使整个社会福利水平降低的幅度。基于这三方面的成本分析,功能性金融监管可以对现有的金融监管资源进行整合,有效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利用,降低公众对不同监管机构及其职责的识别成本,进而降低金融监管的成本,提高金融监管的收益。 三、我国实现金融功能监管的条件

研究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一定要在我国特有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只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进行论证,因为任何一种制度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依据,理论上得到充分论证的制度不一定优越于正在被实践的制度。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性监管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功能性监管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现在仍然不具备实行功能性监管的条件。具体说来,这些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金融业实行了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混业经营作为选择适用功能性监管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我国的金融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成功。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的一种模式,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过尝试。当时,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通过全资或参股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参与了证券和投资业务,尤其是1992年之后,不仅各家专业银行,甚至是人民银行各级分行都开始介入证券、股票、投资、房地产和保险等领域。但是实践结果是,出现了金融秩序的混乱,金融系统内部一系列腐败行为滋生,最终以管理层提出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政策结束了短暂的混业经营实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然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但是我国现在仍不具备其条件。

第二,我国要建立与功能监管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主要为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这些金融法律法规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模式相对应。如果我国要采用功能性金融监管,这就意味着我国金融市场要经历一场系统性的法律改造工程,就要对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整合,如扩展对某些法律概念的理解以应对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下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

第三,我国要具有更多、更具专业性的金融实践和研究人才。我国应培养一批既懂得金融业务,又能洞悉资本市场运作规律,具有完善的金融知识和金融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以期建立强大的金融人才市场。对于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在我国的适用,需要具有金融知识的专业人士在综合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没有前瞻性的政策不能得到长久实施。而且,在金融监管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专业金融人士的智力支持。不管是对金融功能监管政策的正确解读,还是处理金融功能监管中出现的问题,都离不开专业金融知识人士的指引。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一种国际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是与金融业分业经营实践相适应的机构性金融监管。机构性金融监管的弊端日益暴露促进了我国学者对功能性金融监管的探索。但是,制度变迁是有路径依赖性的,我国从机构性金融监管到功能性金融监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等到我国金融业实行了混业经营,建立了与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拥有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金融人才时,我国才具有了实行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友苏,廖笑非.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完善[J].清华法学,,(2):85-99.

[2] 曹凤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市场,,(8):31-36.

[3] 王平.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完善[J].法学杂志,,(10):44-47.

[4] 李文泓,吴祖鸿.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和政策框架[J].中国金融,2011,(3):45-47.

[5] 何诚颖,赫凤杰,陈薇.后危机金融时代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和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0,(7):71-77.

篇3: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现状

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 使得各个国家意识到全球金融监管在协调合作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对经济的稳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与威胁, 因此,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势不可挡。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使得各个国家纷纷对金融监管改革提起高度的重视与关注, 其中, 美国与英国率先实施了金融监管的一系列改革, 并引领了全球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趋势。经过国际金融化一定时期的发展, 国际金融监管方向将是国际协调与合作, 并不断向集中统一、全面灵活、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然而, 金融危机的产生并非“一日之寒”, 因此其应对措施的实施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 各个国家在金融监管改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均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与束缚, 制约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与收效, 因此, 只有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改进与优化, 才能确保金融监管改革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进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首先, 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 并且这些特性在不断演化与增加, 同时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日益增大, 现阶段已经蔓延至全球范围, 这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及金融、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损失, 甚至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破产, 进而对国家的社会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 其危害性与破坏性可见一斑。复杂性是金融危机的固有属性, 这就需要丰富的国际金融监管方式与之相适应, 从而才能使金融监管的灵活性与效率大大提高, 基于此, 金融监管的改革势在必行, 并需要提高其监管方式的多样性。其次, 现阶段国际大型复杂银行合并的情况逐渐增多, 并且跨行业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业内外高度的关注,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复杂业务的开展频率逐渐提高, 就目前看来, 这些金融活动已成为国际经济的大趋势, 在将来还会得到长时间的持续发展。基于此, 国际金融市场中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的操作性与技术难度逐渐提高, 而金融监管具有较强的安全性、针对性、适用性、高效性等优势, 为了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安全性与效率, 国际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需要向部分混业监管或者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发展。除此之外, 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不断深化, 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密切, 并相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活动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与束缚。然而, 各国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为一些逃避监督与非法经营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 金融风险还会在不同国家之间形成相互转移、蔓延的情况, 这就需要具备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 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来抵制国际金融犯罪的行为, 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法制逐渐向国际化进行转变。

三、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现阶段, 遭受过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并给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要想实现国内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就需要及时抓住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并积极做好应对措施克服种种困难与挑战, 对自身金融监管的改革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

(一)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1. 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金融监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在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参考并借鉴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经验以及教训, 从而避免走弯路, 提高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中国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从各国及国际组织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中获取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并将其用于自身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制定与实施中, 同时合理地利用国际金融治理环境, 在满足自身经济金融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积极开展并推进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 进而提高了金融资源配制及金融机构运营的效率, 对中国经济的高效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 督促中国完善其金融监管制度。

当前, 为了迎接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并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力度与效率, 国际新金融监管标准不断被颁布出来, 这些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势必会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其中的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就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能力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而中国在新金融监管标准的要求下, 必然会做出相应的措施以符合新标准的颁布与要求。因此, 中国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制度进行了相应的完善, 并且建立健全了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与危机处理机制, 如此便为中国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实现经营转型提供了契机, 进而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3. 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与综合化经营。

现如今, 全球金融危机及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使得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大型银行在地域网络布局及业务范围方面逐渐进入战略收缩阶段, 这就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与综合化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好时机。就目前看来,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国际化, 然而在国家化与综合化提高的过程中, 其经营与准入方面依然面临着监管标准多元化的现实困境, 而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国的积极参与使得全球金融监管原则逐渐统一, 这就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 加速了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

(二)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1.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依然不能适应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需求。

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属于分业监管,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比较陈旧、落后, 因此会滞后于国际金融创新发展与实践的需要, 而目前国际金融市场逐渐向混业经营转变, 这就导致中国不能及时地适应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如今, 金融创新的活跃性逐渐提高, 逐渐淡化了传统的金融资市场之间的界限, 并造就了一大批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形式, 因此便提高了跨部门监管合作、将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扩大金融监管覆盖面、合规性监管等措施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而在这些方面,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依然存在较大的弊端。

2. 增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 中国金融市场依然处于金融抑制状态。所谓金融抑制, 就是行政当局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利用扭曲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的价格, 加之一些有效的监管手段对金融市场的运行进行人为的干预。这种政策的本质是使金融市场机制被金融管制所代替,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产生滞后甚至完全丧失的严重问题。然而, 如果中国放松或者取消其利率及汇率的管制, 国际游资就可能利用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乘虚而入, 通过套利和套汇行为对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造成扰乱, 并且国际游资的逃逸依然会给中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打击与损失, 进而大大提高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3. 中国金融创新机制薄弱。

对于金融发展来说, 只有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才能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与动力, 并且金融创新也是金融监管体制所鼓励的行为。然而, 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现状而言, 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然而因金融创新机制薄弱、创新动能不足等历史遗留性问题的根深蒂固, 导致其金融创新的脚步极其缓慢, 并且长期的“稳定优先”监管理念, 也使得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极其小心谨慎, 如此便导致中国的金融创新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使得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四、中国金融监管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中国要想使国内经济获得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使自身的金融业严格遵守国际金融监管的基本规则, 同时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必须实施跨越式的改革, 并使其金融监管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的最新趋势。基于此, 中国需要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 并在保留现有三大监管体系的基础之上, 逐渐与混业经营的模式相适应, 同时需要将其监管工作的重心置于管理、协调三大监管体制上。金融行政监管委员会的监理需要遵循分和自如、目标一致的基本原则, 并需要对从事混业经营的内外金融机构实行联合监管。如此, 不仅可以满足实行混业经营后金融业对监管体制的要求, 同时还可以与阶段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

(二) 使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合二为一

中国需要促进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的结合, 并使合规性监管作为主导前提, 将风险性监管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达到二者并重的模式。因此, 中国需要建立健全银行信用评级制度, 从而进行合规性以及风险性评级, 进而可以将银行对其经营与风险程度的识别与管理进行强化, 并使其自我约束力得到提升, 这就为中央银行对其具体经营状况的了解与掌握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 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的结合势必会强化金融监管的力度, 这就要求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可以对金融创新造成限制与束缚。除此之外, 金融监管还需要对现代科技进行充分的运用, 以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准确风险监管, 进而提高监管效率。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中国在改进与优化其金融监管的同时, 需要以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 提高依法监管的严格性。因此需要对各项与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整理与完善, 并将分业经营的限制进行取消, 允许各金融机构将其业务范围进行扩大, 同时建立起统一的会计规则与会计科目, 并完善报表格式, 使其与中国的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除此之外, 中国还需要对国外的监督规则进行充分的借鉴与参考, 针对金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制定金融法律法规, 并对其进行事先的规范性监管程序设计, 以规避金融信息化与网络化造成的金融风险。

(四) 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效率

中国要想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效率, 首先, 需要完善银行机构的内控制度, 以加强监管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 需要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此需要增加金融监管人员参加实际训练与培训的机会, 使其在实际培训中提高其思想水平与业务管理能力, 并落实工作绩效制度, 根据监管人员的工作成果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 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 为了应对当前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快监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完善其监管硬件设施, 并加强监管方法的转变速度, 使中国金融监管措施尽快适应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五、小结

篇4: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关键词 历程 股份制 经济体制

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这一市场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无疑属于近代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历史阶段,这一阶段金融市场资产和金融机构的规模、种类和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段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波澜不惊,其间出现过局部性的挫折和失误:1992年的8.10事件、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等等。“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对于这一段金融市场改革的历史总结,对于下一步的金融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非常直接重大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划分为若干阶段,以制度建设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金融市场萌生阶段(1980年1月至1992年2月)。

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市场犹如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大地一样,金融运行体系在之前遭到严重破坏:金融运行环境相当贫瘠,无论金融机构、产品还是金融法律法规都非常少,融资渠道仅有复合制中央银行制度下的带有浓厚财政色彩的贷款这种方式,直接融资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一时期金融体系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融资体制改革;当代证券市场的出现。

1.融资体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几乎谈不上存在完整的“融资体系”,这时期企业的资金管理是单纯的计划经济下的统收统支,利润全部上缴。到了80年代中期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了重大的改革,由企业直接对口国家财政的利润的全额上缴变为企业对口商业银行的“拨改贷”,但这个时候企业、国家、银行三者之间的所有权关系并没有改变。产权的不清晰直接导致“信贷软约束”,出现普遍的“投资饥渴”和大量坏账现象。

2.证券市场出现,直接融资出现并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的大城市开始出现早期证券市场的萌芽。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开始了国库券的发行,之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也开始出现。而中国股票市场的出现是与当时人们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影相随, 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代理企业发行股票211万元;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成立,并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第一张股票;1984年,全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就这样,中国金融市场的诸多第一就出现在这一时期。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中国现代金融市场积极探索前进阶段(1992年2月至1998年12月)。

在这一时期中国金融业的制度环境、法治体系逐步形成,市场架构逐步成型。金融领域的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法律均在这一时期颁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时期中国金融市场的法制体系由不完整和缺失的状态向架构基本完整转变。同时,1997年年底,我国确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8年4月,国务院证券委取消,证监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制形成。当然这一时期尤其是前期由于法治体系的不健全、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以及金融市场结构和功能的缺失都使得这一时期的金融市场波动很大,甚至出现了极端事件。例如1992年的8.10事件,1995年的327国债风波等。但这些事件的出现也强烈刺激了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制度供给主体的中央政府,使金融制度和组织形式在这些事件之后出现了飞跃。

(三)中国现代金融市场规范法治,固本清源阶段(1998年2月至2006年10月)。

在这一阶段,中国金融市场在已有的法制框架下积极地践行法制,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加强金融各领域的风险控制水平,积极推进金融业产品、制度、经营模式的创新,整个金融业中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都全面展开,金融市场结构得到优化。这一阶段商业银行的改革成为一大亮点,为迎接入世后国际金融业的挑战,中国银行业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剥离不良资产、发行次级债等一系列手段积极优化资本结构。尤其是国有五大银行中的四大银行都通过上市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充足了自己的资本金、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声誉、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这一阶段也是基金业快速发展的时期,2001年,我国第一只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 — 华安创新获准发行。从此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迅速起步并发展壮大并很快超过了封闭式基金,成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水平适中的重要投资产品。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这一条法案是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2005年4月正式破冰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 ——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开拓创新阶段(2006年10月至今)。

这一阶段中国金融市场积极创新和结构优化的脚步继续前进,金融市场的产品、层次、风险控制机制都进一步丰富。2006年9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有力推进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2009年1 0月23日,筹备达1 0年之久的创业板才终于开板,201 0年4月1 6日,中国股指期货正式推出,这些都进一步夯实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功能,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开始了由金融和资本的大国向金融和资本的强国转变。此时中国的证券市场历经近20年的积淀在这一时刻终于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2007年10月16日,中国股市终于告别长达5年的熊市格局,上证由千点起步冲上了史无前例令人难以置信的6124点!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上升了一个很大的台阶,由新兴市场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的特征

成长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环境中的中国金融市场有其鲜明的成长路径特征。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来自于上百年的历史积累,现如今NYSE典型的做市商与竞价交易相结合的混合交易制度是美国漫长的自由经济积淀和现代发达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德国的混业金融模式的形成也与其政治经济体制的演进历史有关。中国金融体制的演进同样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改革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路径存在如下三点显著特征。

(一)政府成为制度供给的主导力量。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存在着诺斯国家制度变迁理论中所阐述的矛盾,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供给路径是由上至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由下至上诱致性(引致性)制度变迁相互博弈的结果,是国家意志与民间意志相互博弈的结果。显然,对于脱胎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在博弈中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国家结合各个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证券市场的制度进行调整,使之满足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同时,参与市场的其他分利集团,在国家框定的制度下,寻求自身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发行制度的改革和股权分置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集中体现,银行体系的体制转变也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二)金融市场成长的过程是市场结构趋于均衡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金融市场相当贫瘠,在这种情形下进行金融市场建设由于受到资金、人才等条件的束缚不可能平均用力全面展开,因此,有些金融领域发展较早,规模增长较快有些领域较为滞后。这就使得中国金融市场结构相当不均衡,并且这种不均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换言之,金融体制的改革就是不均衡的金融结构逐步趋于均衡的过程。例如这一过程伴随着由间接金融占绝对优势向间接金融占优势的转变;伴随着由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占绝对优势向股债平衡的转化;伴随着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向趋于短期的货币市场与长期的资本市场相互均衡转化;伴随着单纯的较为封闭的国内金融市场向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均衡的转化;伴随着一级发行市场与二级流通市场的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伴随着国债与企业债券的不平衡向趋于均衡转化。

(三)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改革路径的争论,一种是以经济学家厉以宁为代表的对市场主体产权的改革,具体措施是推行股份制,另一种是以经济学家吴敬琏为代表的价格市场化论。两种方式都得到了实施,尤其是第一种方式的改革思维和战略对于中国今天改革开放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更是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正是股份制的出现并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根发芽推动了中国当代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郝宏展,男,教师,在职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史。

篇5:食品药品监管发展历程

2009-01-11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1978~1998年: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药品监管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1979年国务院颁布《食品卫生管理条例》,1983年颁布《食品卫生法》(试行)。1978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药政管理条例(试行)》。198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198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药品管理法》,从1985年7月1日起施行,将药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并逐步得到完善。

为了推动食品药品市场繁荣,一方面,国家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先后两次在全国范围整顿药厂以及制售假劣药品和乱开办企业、市场等问题;另一方面,放开购销政策,完善生产流通体制,为食品药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1998~2003年: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国家药品监管部门针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制定规章制度,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管理规范,全程加强药品质量安全控制。药品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0年,药品监管系统开始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2000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经营和使用及医疗器械的监督做了详细规定。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并于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2002年,《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出台。与此同时,药品监管部门建立健全了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探索实施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监管制度。

2003年,国务院实施新一轮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赋予了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职能。

三、2003~2008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模式上进行了积极而深入的探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始终坚持做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抓手”的定位,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努力完善综合监督工作机制以及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大力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与此同时,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建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此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就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实施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建设规划》,制订了《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部署了全国范围的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

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部署。

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突出强调把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创造安全消费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药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药品质量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把质量不合格的因素和引起质量不一致的因素处理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已生产环境及工艺条件,对生产中的每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严格生产操作技术规范,严把质量观,加强对药品生产达标验证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素质,以达到保证药品质量的目的。

鱼尾纹是一个人身体上最先表现年龄的眼部皱纹,细小的皱纹无意中暴露了你的年龄,那么如何才能去除鱼尾纹呢?下面为你推荐如何通过按摩去除鱼尾纹。

一、按摩要点

按摩时,涉及到的三个穴位:攒竹穴、丝竹空穴、瞳子髎穴,可以参考一些穴位图解,按上去酸麻的地方就是了。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帮助眼睛周围血液流通,将血液中的垃圾清除出去,使得眼睛获得更多的营养,皮肤保持弹性、紧绷,皱纹也就减少了。

二、按摩方法

第一步,将双手搓热,用手指轻柔的在眼睛周围轻柔,带动眼睛上的皮肤,旋转按摩几圈,然后依次按压攒竹穴、丝竹空穴、瞳子髎穴,然后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按摩,可感觉到眼睛有紧绷感。

第二步,从下颚骨位置,用食指、中指按住面部皮肤,轻轻向上推,重复五次左右,然后仰头伸出脖颈,按摩脖颈,放松颈部肌肉。

第三步,食指和中指微开,从鼻梁处位置逐渐按摩到耳朵,再闭上眼睛,来回的按摩眼睛周围,可以有效的去除表情纹,也可以消除眼袋。

温馨提示:在起床后和睡觉前坚持一次,可以很好地去除眼角的细纹。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三百一十条:本规范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对无菌药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等药品或生产质量管理活动的特殊要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附录方式另行制定。

《关于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无菌药品等5个附录的公告有关管理事宜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2月24日发布):根据卫生部令第79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三百一十条规定,现发布无菌药品、原料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及中药制剂等5个附录,作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配套文件,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因此,无菌药品、口服固体制剂的实施日期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同步实施,不存在延期实施。

奶粉对人工喂养的婴儿或者是断奶以后的婴幼儿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市售的奶粉种类非常多,如何选择一款合适自己孩子的奶粉,让父母们煞费苦心。

在此,我们介绍一些挑选奶粉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如何正确挑选奶粉

1、购买适合孩子年龄的奶粉:现在,大多数奶粉都按孩子的年龄段分开进行销售。比如:比较小的婴幼儿可以选择母乳化的奶粉,它里面的成分更接近母乳,吸收也较好。奶粉按年龄段的分类一般是:6个月以上、1-3岁、3-6岁等几个阶段。

2、购买前先看清保质期:在给孩子选购奶粉时必须注意保质期,越接近的日期越好。

3、选购奶粉需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如果经济条件好,可选择合资或进口的奶粉;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只要选择正规的、规模较大的厂家生产的奶粉就可以了。

4、注意奶粉包装上注明的制造商是否是正规厂家。

5、挑选时先挤压奶粉的包装,查看是否漏气:如果漏气、漏粉或袋内根本没气,说明该袋奶粉已潜伏质量问题。

6、检查奶粉中是否有块状物:摇动罐体,如感觉奶粉中有结块物,则表明奶粉已经变质。

二、挑选奶粉时,父母常会出现的错:

1、不要过于追求奶粉的品牌:其实,品牌与品牌之间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基本上,所有的国产奶粉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价格虽略有高低,但从营养成分的角度分析,相差无几。同样,进口奶粉或合资奶粉,品质上的差异也并不是很大的。

2、奶粉的品质从外观上无法判别:很多父母自认为,挑选奶粉要挑“看上去有点黄的”,认为“奶粉越黄,说明奶的含量越是充足”。这种想法有失偏颇。一些奶粉中加入天然的色素,看上去也会比较黄。另外,现在很多奶粉里都强化了营养素,比如强化铁剂、强化维生素A、维生素D等,为了保存这些强化营养素,在包装上就进行了一些特殊处理,比如有些营养素要求避光保存,包装上采用一些非透明的材料来包装,父母在选购时就看不清里面的状况了。

3、不必过于关注奶粉中包含多少营养成分:目前市场上的奶粉,不管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只要是喂养1岁内婴儿的,各种奶粉中含有营养成分都大致与母乳接近。虽然,有些品牌的奶粉中强化了某些营养成分,但是对于婴儿来说,增加的营养成分并没有对孩子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因为除了喝奶以外,6个月以上的小孩还要吃辅食,许多营养成分在辅食中一样可以得到补充。由此可见,父母不必在选购时,为了某一两种营养成分而精挑细选了。

4、父母们不必为奶粉的加工工艺费神:奶粉的加工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工艺,而且无论是进口或合资奶粉、还是国产奶粉,它们的加工方式都大同小异。只要能得到国家批准,正常上市的,它们的工艺都是合格的。一般市场上出售的进口奶粉价格较高,这并不是因为进口奶粉与国内奶粉在营养成分上的出入所造成的,而是由于运输的成本、更高的利润、加工的过程中营养的丢失可能会少一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国产奶粉的价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低。

最后,选择配方奶粉还有一些个别性原则。比如:有哮喘、腹泻和皮肤问题的孩子,可选择脱敏奶粉;缺铁的孩子,可补充高铁奶粉;而早产儿则应选择易消化的早产儿奶粉。如果孩子腹泻,最好能立即换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当然,这些具体选择最好是在临床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另外,一旦孩子适应某种品牌的奶粉,请勿随意更换。

Sergent Major是法国的一个著名童装品牌。Sergent Major服装以主题和故事为基础,每季变换。这些“故事”反映了品牌的价值观、风格以及创意——

• 总以孩子们的兴趣为中心

• 总与一年中的重要日子有关(例如开学季、圣诞节、春节、复活节等)

• 满足父母对质量和穿着舒适性的要求

• 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成就未来。

品牌简介: 这个故事源于童年时的梦想。

Sergent Major创始人、现任品牌主席Paul Zemmour先生,一直梦想着能拥有自己的事业。梦想第一次实现于他和几个朋友合开的牛仔裤店。

受这初次涉足面料行业便小有成绩的鼓舞,他紧接着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儿童时装精品店。通过销售物美价廉的商品,门店生意如日中天。

当他获取了足够的经验,Paul启动了更具雄心壮志的个人计划:创造自己的品牌。于是,Sergent Major于1987年成功问世。

品牌名:

Paul Zemmour想到了一个能历经时间考验的品牌名——Sergent Major。他以此同名向伴随世代法国学生学习生涯的传奇钢笔笔尖致敬,由此也可以看出品牌与孩子们的童年联系得多么紧密。

品牌标识:

最初Sergent Major的标识类似战争年代专门负责撰写的士官服装上的标志。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软化品牌形象,品牌标识的设计有所改变。2001年,全新的衣服标签式的品牌标识象征着其在纺织品行业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同时,标识颜色也变得更温暖。到了2004年,Sergent Major历经了成长和变化,一个全新的、更具动感的图案诞生了,图案的组成元素非常具有标志性:帽子和钢笔尖。2007年,品牌标识中的条形框调整为现在的茄红色。

头发的生长速度因人而异,不同季节的生长速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不患有各种脱发疾病的健康成年人头发每天生长 0.3~0.4 毫米,白天比晚上生长快。每月生长约0.9-1.2厘米,最快可达1.5厘米。夏季头发的生长速度会比冬季快一些。头发生长最旺时期,男性在20岁左右,女性在25岁左右。

在头发的正常生长生命周期内,所有的头发毛囊会以不同的速度更新,头发的生长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 生长期:头发持续生长 2~4 年,平均每月生长约 1 厘米。头发的生长期最长的可达 25 年,所以才能看到吉尼斯世界记录中的头发长达 2 米的美女。

• 退行期:持续 2~4 周• 休止期:持续约 2~4 月,休止期后期,头发将脱落,而脱落的部位将有新的头发开始生长。重复一个新的生长周期。

不同的药品贮存方法不同,有的需要密闭保存,有的需要防潮保存,有的则需要避光保存,有的需要低温冷藏。

OTC是英文Over The Counter的缩写,在医药行业中特指非处方药。我国对非处方药定义:它是消费者可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而且是不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可不需医师的指导自行服用。所以非处方药的药品一般具有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特点。其特点具体归纳如下:

一、不需医生处方,不在医生指导监督下使用。

二、适应症是患者能自我判断的病症,药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起效快速。

三、一般能起到减轻病人不适之感,能减轻小疾病初始症状或防止其恶化,也能减轻已确诊的症状或延缓症情的发展。

四、不含有毒或成瘾万分,不易在体内蓄积,不致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五、在一般条件下储存,质量稳定。

六、不同使用对象的非处方药品规格不同,说明文字通俗易懂,可在标签、说明书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因此,OTC药品在一般条件下储存即可。但要注意一点:药品都有保持期(或失效期),超保持期或失效期的药品请及时清理,以免贻误病情。

不同的药品贮存方法不同,有的需要密闭保存,有的则需要避光保存,有的需要低温冷藏。但是许多人往往因不懂得保管药物的常识或贮存方法不当,致使药品变质失效,造成极大的浪费。现将各类药品的贮存方法介绍如下:

1、密闭保存:有些药品久置空气中易于风化,应密闭保存,如硼砂、硫酸镁、枸橼酸等;有些药品长期接触空气会被氧化,如维生素C、鱼肝油滴剂等。一些易挥发的药物如红花油、碘酒及其他含酒精的制剂也要密闭保存。要密闭保存的药物应放在玻璃瓶内,瓶口要封严,不能用纸盒贮存,否则易变质。

2、防潮保存:许多药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药品可出现溶化、发霉、发酵、粘连等潮解现象,这些药物就不能使用,因此,应尽量将它们放在密闭的小瓶内,并置于干燥处保存。特别容易潮解的药品有:阿斯匹林、酵母片、维生素B1、葡萄糖酸钙及一些含糖多的糖衣片,胶囊剂也极易受潮。

3、冷藏保存:凡温度过高会变质或变形的药品应放在2~15℃的低温环境中保存,一般室温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宜放在冰箱中冷藏。受热后易变质的药品一般在包装上都会注明贮藏温度,常用的有胰岛素、丙种球蛋白及各种生物制剂,受热后易变形的药品有各种肛门栓剂、阴道栓剂。一些易挥发的药品如芳香水剂虽不需放在冰箱内,但也应放置在阴凉处。另外象乳酶生、妈咪爱、丽珠肠乐等活菌制剂,也要求一定的温度贮存。

4、避光保存:有些药品如氨茶碱、维生素C、硝酸甘油及各种针剂在光线作用下,会使其变质,应放置在棕色瓶中并置于暗处保存。当然其他药品也要尽量避光。

篇6: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的吋间是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住房供给体制下,城市住房建设投资是由国家财政预算统一承担的,建成的住房在全部城镇中作为福利品无偿分配给每家每户使用,而且基本上分配依据家庭人口数量。在这种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下共同作用下,房地产资金的循环被人为切断,资金周转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呈现出有投入、无回收的特点。土地归属于国家,由政府审批划拨,不允许转让。住房则由国家分配,不允许买卖、出租、抵押,这样整个房地产交易活动基本处于停滞,房地产市场也不复存在。因此房地产金融活动也无从谈起。

第二阶段:探索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金融的复苏

上一篇:罗志祥经典语句下一篇:渠道经理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