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研究》后记

2024-04-30

《陆游研究》后记(精选6篇)

篇1:《陆游研究》后记

后 记

我与陆游“结缘”,研究起陆游,还真的有话可说。小时候,背诵古诗名篇名句,除了“锄禾日当午”、“床前明月光”、“两个黄鹂鸣翠柳”,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也记住了一个叫陆游的大诗人的名字。再大一点,又知道了陆游与表妹唐琬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爱背诵《钗头凤》。后来,上了大学中文系,系统学习了中国文学史,特别喜欢唐宋文学,对陆游了解渐多,认识到他是一位伟大 的爱国诗人,临终前还作《示儿》诗,嘱咐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还摘抄了陆游诗中一些妙语警句作为座右铭,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病中看《周易》,醉后读《离骚》”,“青山是处可埋骨”。再后来,考上了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唐宋文学,陆游研究成为我的专业。

从此,我的人生轨迹便与陆游联系一起。1987年10月,我与师兄弟们外出访学,由重庆东下,游长江三峡时,自然联想起陆游的《入蜀记》,我当时即模仿写了《游三峡记》,但不敢发表,至今还放在抽屉里,只当作“抽屉文学”,平时自己欣赏,或

与二三知己交流。1989年5月,我游镇江焦山,踏访陆游摩崖题刻,学着陆游观赏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这年7月,命运又把我安排到陆游的故乡绍兴师专(今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工作。从此,我便做严肃认真状,真的研究起陆游了。1990年,在绍兴举行了纪念陆游诞辰865周年学术讨论会,我写了论文《陆游室名考释》。(后收入会议论文集《陆游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同时还指导学生王永华写了《陆游与朱敦儒》参加会议。(论文亦收入《陆游论集》)我无数次游沈园,看《钗头凤》题壁,感受陆游的情感生活。

陆游笔下绍兴的风土人情,我也尽情领略了。在绍兴期间,我还撰写发表了《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有一次,我陪日本友人三野丰浩先生骑自行车踏访鉴湖畔三山陆游故居遗址,途经一农家小店休息,遇上淳朴热情的主人,我与三野先生异口同声地吟诵起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诵毕,相视

而笑,农家亦笑。此行留下深刻印象,日后我常常忆起。

1994年9月,我离开绍兴,调到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福州也是陆游的一个人生驿站,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三十五岁时,调官为福州决曹。翻开《剑南诗稿》,卷一就有写福州的诗《度浮桥至南台》,“浮桥”,元代以后建成石桥,叫万寿桥,现在叫解放大桥,“南台”即南台岛,也就是福建师范大学所在地的仓山区。每次经过解放大桥,我总会联想起陆游。我依然爱读陆游,还写了《陆游》小册子,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2004年10月,四川崇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了中国·成都首届陆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我提交了论文《论放翁词风的嬗变》,后因事未能赴会,也失去一次向方家讨教的机会,至今犹以为憾。

2005年11月,我离开绍兴十一年后,重回故地参加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暨越中山水文化国际研讨会,重晤三野丰浩先生,一起回忆当年情景,又是相视会心一笑。这次会上,我提交的论文是《陆游的读书与治学》,(后收入会议论文集《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呼吁重视陆游的另一半“学者陆游”

研究,引起与会同仁的兴趣。这次会议召开前夕,主办单位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绍兴市文物局还与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联合主办了《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专号》,即《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笔者应命撰写了《藏书家陆游》一文,将陆游视为藏书家研究。今年11月,我又将赴绍兴参加“江南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撰写《陆游的“家风”——兼论江南文化世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届时要向与会专家认真讨教。

屈指算来,陆游当年的踪迹,我已到过浙江的绍兴、杭州、建德、台

州、温州,江苏的南京、镇江,福建的福州、宁德、武夷山,江西的南昌,安徽的安庆,湖北的武汉,四川的成都、青城山、乐山、眉山,重庆的奉节等。陆游笔下的名胜、风物,有许多我熟悉的,如绍兴的鉴湖、兰亭、大禹陵、若耶溪,杭州的西湖,镇江的焦山、金山,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武汉的黄鹤楼,福建的武夷山、九曲溪,还有绍兴的黄酒、杨梅,福建的荔枝、茶等。因此,写起陆游,觉得离他很近,颇有亲切感。不知不觉中,我的生命中已有不少陆游的影子。我自知凡俗,故喜附庸风雅。陆游号“放翁”,又常自称

“痴”、“愚”,我学他,遂自号“愚翁”,我有一枚“愚翁藏书”印。陆游有斋名“风月轩”,我有闲章“风月主人”。陆游号“渔隐”、“笠泽渔翁”,我号“淮水闲闲垂钓客”。我以前喜吴梦窗《八声甘州》中“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句,遂号“独钓醒醒者”,不过,现改号“醉醒斋主人”了,“独醒”太沉重,生命中已承担不起,还是学陆游,陆游深解酒中味,常态下,他追求半醒半醉、似醒似醉的境界,“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醺半醉时。”(《对酒》)“超然醒醉间,非庄亦非狂。”(《饮酒》)还是中庸之道好,我是醉醒待自己,亦醒醉看世

人。

因教学需要,我承乏为研究生开设了选修课《陆游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也逼着自己思考一些问题。到目前为止,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中,有四位将陆游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别研究陆游的闲适诗、咏物诗、词和散文,以后还会有研究生继续写陆游。

我还会继续热爱陆游,学习陆游,跟着陆游,学爱国,学关怀“当下”,学伟大的悲悯,学养生,学享受生活的乐趣。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意在强调要与人同乐,不要只

图自己快乐。我是独乐乐,与人乐亦乐,当夜深人静时,我独自面对陆游,与他心灵对话,向他求教人生问题,悟出不少人生真谛。也许别人看来枯燥乏味,而我却其乐陶陶。自己快乐,也愿读者诸君与我一起分享读陆游的快乐。

本书稿是笔者二十年来研读陆游心得的小结,甘苦自知,自己很不满意。陆游太广博,太深刻,读陆游越多,越感到自己浅薄无知。选择研究陆游,是不是等于自露其拙?想起惶惶不安。有些内容未能充分展开论述,一些观点仍不成熟,诸多本人意识到或未意识到的不足,祈盼读者诸

君不吝赐教。因字数、体例限制等客观原因,本来撰写好的部分章节以及拟作为附录的《近现代名家论陆游》资料汇编只得删去。

陆游研究,要做的题目还有许多,笔者愿继续努力,希望早日有自己比较满意的成果奉献出来。我也愿与读者诸君共同努力,为陆游研究,为学术事业贡献绵薄之力。我的联系方式e-mail:omj@fjnu.edu.cn

感谢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

欧明俊

2007年5月8日于榕城仓山醉醒

篇2:《陆游研究》后记

三峡工程世人关注,百万移民万众瞩目。随着坝区工程建设进程加快,库区移民进入二期移民攻坚阶段,移民迁建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出的治安问题大量显现。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为确保“移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和库区长治久安的移民工作目标的实现,研究三峡库区移民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维

护库区稳定和解决治安问题的对策措施已迫在眉睫。库区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库区稳定和治安工作的主力军深感“坐不住”了,于是就有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一由重庆市XX局委托、XX区公安局承担的《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成果。然而,一伙“草台班”完成这一课题是件十分艰难的事,全凭的是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的驱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而是一批身在库区、成天与移民治安工作打交道的基层公安民警,他们要做好所担负的繁重的本职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来从事课题研究工作。经过他们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一难得的成果。同时,本课题研究遭遇了有关资料严重短缺的“拦路虎”。移民治安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与三峡工程和库区移民工程本身一样,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靠对移民治安实践的总结和概括,难免存在总结不够和概括不当之处,为此,敬请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课题成果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其中不仅融入了课题给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而且饱含着市、区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饱含着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和同志的无私帮助与支持。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市委党校的XXX副教授、《重庆社会科学》杂志社的XXX副主编、XXX编辑对课题成果初稿所作的重要修订,特别感谢重庆市XX局监察专员办公室XX主任对课题研究工作所作的重要指导。同时,对在十个月研究工作中给予了全力支持的XXX、XX、XXX、XX等同志,一并表示感谢。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组

篇3:《陆游研究》后记

罗曼·罗兰曾说:“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 用乐观的心情做事, 用善良的心肠待人, 光明坦白, 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斯宾塞的《快乐学习》也很好的印证了快乐在于教育的重要性。

快乐是美德的伴侣。我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以下是我对于快乐学生的一点认识。

一、快乐其实很容易, 但缺少快乐却万万不能

孩子很容易就快乐起来: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大人的错误而耿耿于怀, 比如有时被大人误解, 孩子却很快的又和同学开心的玩起来。他们喜欢不断认识身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甚至改造世界。他们喜欢游戏, 哪怕是在草地上帮助长辈扯扯草药, 也是那么的兴奋。他们积极向上, 渴求知识, 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一些知识, 开心溢于言表。即使是老师的一个关心的眼神, 对他们来说也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而当老师宽容的对待他的错误时, 他的内心不仅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和力量、还会对老师产生不尽的感激。快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是人生最终的目标。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应该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与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 帮助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快乐的阳光中健康成长。而剥夺孩子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的欢乐, 就是在剥夺他们“活着的理由”: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所在。

二、快乐的家庭很重要

有孩子的家庭, 就像多了一面镜子, 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 他也快乐;你暴躁, 他也暴躁。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父母终其一生, 也许不会创造出多大的财富与名望, 但每一个父母都通过生活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品质, 如他们的好习惯、乐观的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幸福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 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因此孩子的韧性就更强。在家长会中, 我经常和家长一起探讨营造快乐家庭的方法, 以帮助孩子更好的享受快乐家庭带给他们的健康和快乐。

三、教室里的快乐是孩子爱上学习的理由

1. 恰当的游戏能帮助学生换换脑子, 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带来快乐。

2.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孩子探索规律, 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 解答难题, 其乐无穷。

3. 客观的肯定孩子的努力, 那样的孩子是带着自豪的快乐学生。快乐不是施舍, 而是对他本身掩盖的优点加以挖掘、打磨、抛光, 直至出炉……

4. 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 使课堂魅力四射, 真正的做到“妙语连珠散芬芳, 快乐学习入课堂”。

5.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法让孩子不断感受成功, 因为成功的孩子自然快乐。比如:根据本班学生学情, 适当降低学习目标, 让孩子挑一挑, 达到目标, 享受成功的快乐;在复习检查阶段, 设置新颖活泼的教学环节;每一堂新课结束, 对于学困生, 教师的个别辅导能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帮助他们补充一部分知识……

四、创建乐观的班集体

篇4:《陆游研究》后记

【关键词】陆游;童趣诗;田园;生命意识

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报国与忧国是其诗歌的主旋律。然而,晚年的陆游却将诗歌创作主要的视角转向了田园,用年迈的姿态去体味儿童的乐趣,这无疑是陆游晚年诗歌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位饱受磨难忠于祖国的老人对人生独特的体悟。

一、陆游“童趣诗”主题

陆游的“童趣诗”主要建立在对乡村儿童生活的观察之上。因而诗歌中存在两个主体,一是书写的对象“儿童”,一是观察的主体“诗人”。从这两个不同主体入手,可以将陆游的“童趣诗”分为两大主题。

1.乡村儿童的趣味生活

乡村带有淳朴的情怀,生长在乡村的儿童更是纯真无邪,这深深触动了诗人心中最原野的地带,这也是晚年陆游选择将儿童作为诗歌创作对象的重要原因。陆游的“童趣诗”着眼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有趣细节,多与乡村儿童劳作、嬉戏有关,如《岁晚》里写到“儿童斗采春盘料,蓼茁芹芽欲满篮”;《戏咏园中春草》中“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陆游的童趣诗中,注重在儿童繁忙的劳作之中挖掘将童趣与乡村生活融合一体。从这些童趣诗中得知儿童并不将劳作看成是一件苦事,而是将其当作有趣的游戏,在其中寻找到了无限快乐。如在诗歌《岁晚》里,儿童争相采摘春天的食材,一个“斗”字将儿童采撷的活跃形象彰显得淋漓尽致;而在《戏咏园中春草》中无半分用处的“幽草”在孩子看来却是一件可供玩耍的对象,“成丛”的“幽草”在过眼间变被儿童们“采撷空”,将儿童的天真无邪刻画得入木三分。

陆游的“童趣诗”一方面表现出儿童劳作、嬉戏的活跃,另一方面又着力体现儿童天性中的“慵懒”。诗人大量地描写“牧童”的诗句便体现出儿童纯真,如《杂感》中的“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牧牛儿》中“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秋思绝句》中“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但这种惰性并非作为贬义而存在,在儿童天然的包裹下,惰性的流露却是自然的体现。牧童可能因贪玩导致了雨天晚归,但这恰巧又带有牧童身上特有的悠然自得的乐趣。牧童沉浸于“春风”、“烟草”、“楚泽”等等美好的意象构成的朦胧又清新的田园风景画中,散逸之间透露出来的儿童赋予惰性的美好,使得读者对牧童的贪玩晚归不禁发笑,并陶醉在童趣的世界中。

这些“童趣诗”体现的儿童生活,面对整个乡村儿童群体,那么能够书写下整个儿童群,固然是诗人将自我也融入了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了一个参与者的主体性。

2.自我的“童趣“心境

立于观察者的角度,陆游的“童趣诗”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自我的童心。

陆游置身于儿童的天地中,同他们一起玩耍、打斗。在《东篱三首》里诗人写到:“陪客投壶新罚酒,与儿斗草又输诗。”[6]诗人一面“陪客投壶”,一面“与儿斗草”,簡单的铺叙之间便将一幅平和闲适的画面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和孩童们玩耍时的愉悦。这种出自诗人的“童趣”还有《园中作》中“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春游》里“每驾柴车游古寺,间骑竹马伴群儿”;《岁暮》中“客来莫怪逢迎懒,正伴曾孙竹马嬉”。此时儿孙满堂的诗人,全然不顾年龄的限制,与孩子们嬉戏。在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不到老者的严肃,反倒是有与孩子一样的天真。陆游在《老甚自咏》中就展现了步入老年后的整体状态:“残年真欲数期颐,一事无营饱即嬉。”这种无所欲无所求的生活态度,俨然是一位“老童”的形象。这“老童”的形象又在许多诗中都有所体现。如《书适》里“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夜归》里“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游山》里“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诗人拥有儿童的贪玩与懒散,显现出一种悠然又“顽皮”的状态,正是借“童趣”的书写来表达“返老还童”的心境。

这位已到生命的最后历程“转型”书写“童趣诗”的老人,让这些诗歌中更多了一份老者的生命喟叹,多了一份“返老还童”的心绪。可以说,也正是有深怀的童心,才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儿童生活,才会在暮年写下大量的“童趣诗”。

二、心理寄托

1.理想失意的情感寄托

从“隆兴和议”的签订,到后来亲临抗金前线又被召,到一次次的闲职被免,无数次的宦海浮沉使陆游感受到了理想破灭的真实感。66岁的陆游开始了山阴农村20年的闲居生活。

然而,对于一个一生都行走在报国路上的诗人,这些“童趣诗”固然还传递这诗人对于人生理想幻灭后的心理寄托,诗人正是利用童趣体验来抵消自己报国无门以及年华衰老的苦闷。诗人在《园中归戏作》中就表达了虽有童心为伴,但岁月的蹉跎无法回避,已是残烛之年却功业未成的悔恨。因此,在充满欢快的“童趣诗”的背后依旧保存着诗人潜意识里的抱负和遗憾。而诗人的生命历程即将走完,回顾一生的奋斗的徒劳,于是将老年的苍凉心境寄托于儿童的世界中去,让世界最纯洁的生命来冲淡内心的无奈。也正因为如此,诗人在临终前仍写下《示儿》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人生追求的超脱

“经历了‘悟今是而昨非的重要思想转折之后,陆游的心态变得真正平和了,诗风也发生了变化,……明媚清新的风光与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相得益彰。”陆游将人生的终结历程放置于田园之中,作为一个参与者享受着童趣的快乐,这无疑更是诗人在经历理想幻灭后的一次人生的超脱。

孔子告诫弟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陆游将大半生都付诸收复中原的愿望中,而在晚年郁郁不得志、穷途末路时,选择了闲居山阴独善其身。《陆游闲适诗研究》中写到:“独善其身是对不能兼善天下的一种补充,而每个人独善其身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那么陆游以一位老翁的身份融入儿童的世界,也就是诗人独善其身时创造的精神境界,同时写下的这些“童趣诗”赋予其精神上的寄托。诗人潜意识里一直怀有关于家国人民的念想,但在暮年真正归隐于乡村后,其心灵的放空和超脱才正真是人生以及诗歌的主导。如陆游的“童趣诗”大量描写“牧童“的内容,反映出一种散逸的生活状态,并利用烟雨朦胧的环境描写来加深这种闲适的心理与诗歌的境界。同样,陆游“童趣诗”中的儿童游戏的描写,也表现出乡村生活不变的祥和。正是诗人的“童趣”带来了“童趣”的诗歌,童趣被赋予向上而单纯的生命力,是诗人超然的人生寄托和追求。

3.人事、自然的留恋

闲居与山阴的陆游已是儿孙满堂,在自然中享受天伦之乐,体味与自家儿孙相处间带来的亲情的趣味;与此同时,又与邻舍、父老乡亲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陆游还善于观察同村儿童的生活游戏,与他们一起感受童趣。这无不体现出一种邻里乡亲的和谐,是一种人情的乐趣。

陆游隐退于山阴时已是66岁,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的风雨,如今已接近人生的终点,必然会产生对生命的留恋。而同时面对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与谐和淳朴的邻里人情,更加深这种眷念,这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的生命规律所带来的结果。“童趣诗”是关于儿童趣味的书写,一个终点的生命对起点的生命的礼赞,无疑就是诗人对人事自然留恋的体现,诗人希望在书写童趣的同时,回到人生最初的单纯,再次体会人生的甘甜。

4.对生命的思索

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19]提倡人要不忘初心,永怀一颗赤子之心,因而童心是人生的最低底线和最高境界。陆游作为一个在生命的终点行走的老翁,此时大量的“童趣诗”就是其不忘初心的童心回归,看似是一位老顽童生活的闲适,其中暗藏的更是一位老者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大智慧。

“人来自于大自然,可是却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远离了大自然,并日益扩大这和自然的对立……于是,回归便成为人类想要获得自身存在的必然选择。”陆游隐居到山阴,开始了对自然的回归;在自然中同儿童们一起欢愉,则是对自我的回归。陆游将自我的一部分情趣寄托于孩子的世界当中,在写自我童趣的诗句中出现“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等内容,那种童心的体现,是诗人追求的生命的回归,是一种终极的人生境界。这种回归,在一位老者智慧的笔触下,也让读者依稀感受到“花前自笑童心在”的超然。

陆游的爱国情怀贯穿了整个人生,当无法实现爱国理想时,个人的自我理想便凸现出来。《论语·先进》中孔子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理想通过描绘的一幅社会祥和的景象来呈现,成人与儿童在自然中沐浴游玩是一位心怀天下之人最大的愿望。陆游在“童趣”书写时,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自然中将自身与儿童并列,那种发自生命本源的快乐是诗人的终极追求。而当诗人享受这返老还童的生命乐趣时,看到人情的和谐与祥和,又是对社会家国的期盼,因而童趣诗反映的又是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终极理想,在寻觅人生归宿的同时,依旧在心底饱含对社会的美好希冀。

三、小结

半世侠骨豪情的彰显,二十年的生命归回,“童趣诗”的确简单,简单到皆在儿童的理解范围;而“童趣诗”又是全然的深刻,深刻到只能出自于智者之笔。陆游的“童趣”书写,不仅仅只在诗中,也不仅仅只在田园之中,更是流淌于人生之中,是一位老翁的生命书写。山阴的某个农家门前倚着一位年过耳顺、古稀直至耄耋的老人,那或许是思考人生归宿的智者,亦或许只是早已返老还童的“陆游”。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刘蔚《陆游的村居心态及其田园诗风的嬗变》.见中国陆游研究会.陆游与鉴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2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9]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读王摩诘诗愛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用为韵赋古风十首亦皆物外事也》其一,卷十六.转引自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关于研究陆游的论文(模版)

姓名:陈曼华 学号:2011101143 一 书法类

1.历年陆游书法研究述评 [J] 赵培峰 《书法赏评》 2011年04期 2.简述陆游的书法观(一[J])向彬;郭志鸿;;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11期

3简论陆游的书法观(二)[J ] 向彬;郭志鸿;;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12期

4.从《自书诗卷》看陆游的书法风格[J] 沈一萍 书法赏评;2008年05期

5.名岂文章著——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法艺术[J] 石寒 [青少年书法;2004年19期

6.陆游的书法[J] 刘石 中国书画;2006年03期 7.陆游五帖[J]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01期

8.曹春华;;陆游、范成大书法之比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许国平;陆游中晚年书法四件考析[J];收藏家;2004年04期 10.褚又君;;心空万象提寸毫 老蔓缠松饱霜雪——陆游的书学思想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二.词 1.农辽林;;陆游词研究综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苏爱风;;陆游词中的“梦”“鬓”“泪”[J];文教资料;2007年07期

3.才学娟;;试述陆游对词的认知态度及创作实践[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黄连平;放翁原具自家真——浅谈陆游词的内容特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陈晨,张明华;“英雄”的狂想与悲歌[J];语文学刊;2004年03期 6.付桥生,刘瑞凤;陆游词的语言风格浅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梁桂芳;陆游词的心态——兼论陆词风格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宋艳;亘古放翁梦断沈园[J];职教论坛;2004年29期

9.杜研;人日梅花 分外妖娆——第十二届(癸未)人日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J];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10.文伯伦;陆游和一个四川姑娘的哀怨之歌[J];文史杂志;2002年02期

11.陈淼;陆游词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2.张莉姗.陆游词心初探[D].贵州大学 2008 13.王平.放翁词综论[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4.韦少娟.论陆游词的艺术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2007(02)15刘庆云.放翁词的艺术追求与江西诗风[J].文学遗产.2006(03)16.梁桂芳.陆游词的心态——兼论陆词风格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7.邓乔彬.驿骑苏秦间──陆游词风格及成因浅议[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

三 诗

1王姝.梅品人品两奇葩——陆游诗词中梅的意象探胜[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2.吴卫高.论陆游的咏梅诗[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3.丁存越.从句法特征看陆游咏梅诗的风格成因[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5)4.何玉兰.陆游在蜀“咏梅诗”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3)5.戴思兰.放翁咏梅诗词赏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S1)6.洪清云.陆游咏物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7.刘雅娴.陆游山水行旅诗论[D].安徽大学 2010 8.管舒.论陆游乡居诗中的“太平气象”[D].安徽师范大学 2012 9.谢进昌.陆游乡居诗研究[D].汕头大学 2008 10.郑砚云.陆游题跋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7 11.李继红.陆游巴蜀酒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09 12.张啊咪.陆游诗歌意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3.卢玮玮.陆游诗词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4.黄英.陆游诗歌五十首经典名篇的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 2011 15.孔瑞明;陆游的诗歌理论和创作[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6.马冬艳;陆游读书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7.张媛;陆游山阴闲适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8.谢进昌;陆游乡居诗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19.邢瑞;陆游民俗诗初探[D];华侨大学;2009年

20.林颜瑜;吴玲;;陆游诗学理论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21.刘扬忠.平生得酒狂无敌,百幅淋漓风雨疾——陆游饮酒行为及其咏酒诗述论[J].中国韵文学刊.2008(03)22.蒋凡.药·养生·济世——读陆游《剑南诗稿》札记[J].中国韵文学刊.2008(03)23.刘庆云.欢愉愁戚总留痕——陆游两度入闽诗歌浅探[J].中国韵文学刊.2008(03)24.王德明.从陆游的“戏作”看其诗歌创作的幽默调侃风格[J].中国文学研究.2008(02)25.张毅.重释“尽拾灵均怨句新”——论陆游与屈原的关系及陆诗“怨”的特点[J].兰州学刊.2008(04)26.林颜瑜,吴玲.陆游诗学理论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7.徐恬恬.论陆游之梦诗[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8.王水照,熊海英.陆游诗歌取径探源——钱锺书论陆游之一[J].中国韵文学刊.2006(01)

四.思想以及生平

1.伍联群.论陆游在夔州的生存形态[J].南都学坛.2007(06)2.伍联群.论陆游的佛教思想[J].船山学刊.2007(02)3.傅明善.近百年来陆游研究综述[J].中国韵文学刊.2001(01)4.何万涛.陆游的爱国情怀[J].快乐阅读.2011(04)5.何万涛.陆游的爱国情怀[J].快乐阅读.2011(07)6.王月馥.满腔忠愤 高尚情怀——陆游《病起书怀》赏析[J].语文天地.2008(09)7.王芳.浅析陆游的命运悲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06)8.陆游日记[J].当代学生.2004(20)9.骆玉明.淳厚农家意,寂寞壮士心——谈陆游的《游山西村》[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3(08)10.渠正堂.谈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J].时代文学(上).2010(03)11.王飞.论陆游诗中的道教思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12.尚恒元.陆游诗作之“姑恶”辨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1(01 13.王麦巧.夙愿难酬的壮怀美——在《书愤》中读懂陆游[J].兰台世界.2009(05)14.施由明.论茶与陆游的人生情怀[J].农业考古.2010(02)15.方飞,钟芳勤,杨德忠.暮年于诗更多味——略论陆游的示儿诗[J].山东文学.2008(04)16.刘蔚.陆游的村居心态及其田园诗风的嬗变[J].浙江社会科学.2009(11)17.王雅静.论陆游爱国思想的历史渊源[J].考试周刊.2013(28)18.张宏洪.论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承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5)19.何炯.从“梦诗”看陆游的爱国情怀[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20.黎远方.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04)21.吕肖奂.陆游双面形象及其诗文形态观念之复杂性——陆游入蜀诗与《入蜀记》对比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01)22.周萍.浅析陆游的伦理观[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7)23.花志红.陆游范成大蜀中交谊[J].文教资料.2009(22)24.许文军.论陆游英雄主义诗歌的幻想性质[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五.对社会的影响

篇6:陆游嘉定二年所创疾病诗研究

一、疾病导致的身体上的症状

因为疾病的困扰, 诗人经常处于卧病在床的状态, 《病起杂言》中说:“我年九十理不长, 况复三日病在床。”《小疾》中说:“老不禁当病, 经旬卧一床。”“三日”、“经旬”, 卧床时间之长可见一斑。而《自立秋前病过白露犹未平遣怀》中说:“饥能坚志节, 病可养精神。不动成罴卧, 微劳学鸟伸。”用一种更生动诙谐的方式表现了卧床这种病中状态。诗人将自己的久卧在床比喻成罴卧, 罴与熊相似, 是一种大型的猛兽, 像罴一样卧着, 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长期卧病在床的调侃。

矛盾而痛苦的是诗人虽然必须长期卧床, 但疾病以及老迈的状态又让诗人经常难以入眠。《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二) 写到:“今年病老遂难禁, 二竖奔逃岂易寻。风雨三更僮仆睡, 自持残烛检千金。”凄风苦雨的深夜时节, 连服侍他人的僮仆在此时都已入眠, 唯有诗人难以入睡, 在夜深之际独自承受疾病折磨。除了这些外, 《久病》:“质贷交亲厌, 呻吟里巷知。”中显示的因痛苦而发的呻吟是最直接的明证, 可以看出疾病给诗人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 而 “短发萧萧不满簪”、“寸步须扶本常事”、“病后衣巾尽觉宽, 挈提裘领喟然叹。”又体现了诗人因为长期病痛导致的身体特征:少发、不良于行和瘦弱。

二、疾病导致的精神上的痛苦——独特感知

病人对时间的感受异于常人, 更具有主观化色彩, 有时觉得匆匆而过, 有时又觉得漫长难捱。第一是因为病人敏感多愁, 更具有对万事万物的一种生命触觉, 使其能对事物和自身进行细致观察和敏锐感知。第二是因为病人长期呆在家中甚至直接卧病在床, 处于一种安静、狭小的环境中, 接触外人的机会少, 闲暇时间多, 更容易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 产生各种情绪化感情。第三是因为疾病带来的危机感让病人对自己的生命状态产生怀疑, 对时间有了更特殊的感悟。

( 一) 对外物

1、物候变迁

陆游的诗歌创作本就十分关注节气变化, 如开禧二年所做的《七月十一日见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其中一句:“物理贵见微。”陆游也是在这种微妙的物候变化中体验时间的流逝。

而处于疾病状态中的诗人更加关注时间的变迁。首先是关注事物的生长荣衰, 如《小疾》:“水落滩初出, 秋深草渐黄。”《病中杂咏》:“泥深宿麦苗初长, 叶落柔桑眼已生。”草色、水量的变化, 麦苗、树叶的荣枯都是需要细心关注才能发现的物候变化。而“初”、“渐”这些字眼更表现了事物变化的细微, 在事物刚刚出现的时间就能发现, 诗人的观察就能如此敏锐。而事物的生谢又与季节的变迁息息相关, 《病中杂咏》:“半黄半绿柳满城, 欲开未开梅有情。放翁一病又百日, 回视新春如隔生。”《病中杂咏》:“小浦潮痕长, 长堤草色回。逢春心自在, 莫道已成灰。”《病中杂咏》:“剡县寻僧宿, 桐江买酒歌。市桥新柳色, 又是一年过。”诗人虽然提及了事物的发展, , 但更加关注的是季节的轮转, 病人的心绪是沉重的, 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的生命, 而对年事已高的陆游而言这种情绪就更为明显了。渡过一个冬季, 迎来又一个新春代表生命的持续, 代表着新的生机的勃发。所以, 他病中咏冬去春来常用一个“新”字, “新春”、“新柳色”, 咋见新景的喜悦可见一斑。

2、意象偏好

病中的诗人常常描写几类意象, 首先他对细微事物十分关注。《病思》 (一) :中提到了鹤毳和虫吟, 虫吟本已是声音细微, 鹤毳指鹤的羽毛, 更是极不起眼的事物。无独有偶, 《九月十一日疾小间夜赋》 (一) 中的莎虫语都能惊动诗人。此外, 病中诗人描绘的意境通常十分凄冷, 《病思》 (一) 中的空堂、坏甃、虫吟, 《九月十一日疾小间夜赋》 (一) 中的清夜、微灯都是萧条、破败、冷清的意象, 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这与诗人的心情有联系, 诗人的病中心境自然不会愉快, 所以诗中常常出现各类残败的事物以及秋天象征愁苦的自然事物。陆游的疾病诗中多秋风、秋雨的意象, 《小疾》:“并海鱼盐聚, 入秋风雨频。”《小疾》:“一杯藜粥罢, 听雨拥秋衾。”“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风秋雨是传统的悲凉意象, 听雨更是有一种凄冷之感。与秋风秋雨一样常常出现的还有灯这一意象, 这自然是因为诗人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仍处于清醒状态, 而这很可能是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之一。所以他笔下的灯带上了各种负面的感情色彩, 如昏灯、微灯、孤灯、危灯。《九月十一日疾小间夜赋》 (一) :“清夜房栊灯火微, 此心病起更依依。”《病思》:“窗扉寂寂秋将晚, 灯火昏昏夜向阑。”诗人病中看到的灯光不是明亮能照亮天地, 驱走黑暗的灿烂灯光, 而是昏沉微弱、岌岌可危的孤灯。这既是疾病的苦痛带来的, 也反过来加强了他的痛苦与孤独。

( 二) 对自身

陆游从来不曾回避身体衰老这一人类自然生理状态。但在病中时, 衰老会伴随着疾病的痛苦更加的明显, 更加不可掩藏。如《病中自遣》 (三) :“即今况已病, 百衰相俱见。”《病著》:“病著今年剧, 衰来次第新。”在生病的时候, “衰”字被频繁提及。而更明显的是诗中经常谈及生死和年岁。生死本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一般不会轻易谈论。但诗人在这一时期的病中诗中多次提及“死”, 而且是以一种随意淡然的态度。《病中杂咏》 (一) :“书能作汝祟, 识字果非福。明年倘未死, 乐哉驾黄犊!”《绝句》:“一病半年能不死, 又将此恨醉天涯。”可以看出诗人对死的随意态度, “能不死”, 就坦然面对, 将死, 诗人的态度也不会只有畏惧担忧。《病少愈偶作》一诗不但提及死, 还详细描述了死后丧葬事项安排, “病入秋来不可当, 便从此逝亦何伤!百钱布被敛首足, 三寸桐棺埋涧岗。”《四日夜鸡未鸣起作》:“一朝此翁死, 千金求不得。”诗人以一种局外人旁观的口吻对待自己的生死, 甚至已经预设了自己如果一死, 会造成的后果。

三、应对疾病和痛苦的方法和心态

虽然陆游疾病诗中经常涉及痛苦和抱怨, 但这些并没有成为诗歌的主题。在艰难多病的生活中, 诗人通过寻找人生中的各种乐趣、坚持精神追求、保持人生理想, 成功地让美好超越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展现出一种知足不辱、冲淡闲适的心境。

(一) 参禅悟道的宗教抚慰

诗人的疾病诗中表露了佛道对他的影响, 陆游的疾病诗中多佛道术语, 如丹头、维摩、头陀、灵根。《病中示儿辈》:“去去生方远, 冥冥死即休。狂思攘鬼手, 危至服丹头。”丹头是道教术语, 本指道家精炼而成的丹药。陆游与僧人交往, 谈禅论道, 病中的诗人需要修身养性的精神交流, 如《病中杂咏》 (七) 所说:“剡县寻僧宿, 桐江买酒歌。”事实上, 诗人不但与僧人有日常来往, 僧人对诗人的疾病更有直接的影响。如《病小减复作》:“卜繇儿能测, 药方僧为求。”诗人治病的药方也与僧人有关系。

陆游虽未出家, 但他笃信佛教, 时常将自己看成僧侣一类人的身份。《病中杂咏十首》 (六) :“身似头陀不出家, 杜陵归老有桑麻。”头陀, 出自梵语, 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 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此诗应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卧病杂题》:“人间跛男子, 物外病维摩。但可妨趋拜, 何因废啸歌?”维摩, 即维摩诘, 早期佛教著名居士, 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从头陀、维摩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

(二) 衣食住行的生活趣味

依靠来自宗教的力量来超脱疾病的痛苦只是一种笼统的方法。事实上, 诗人更常通过生活中各种微小的乐趣来压制病中苦痛、用知足常乐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生活中来自衣食住行的乐趣其实对于每个人都是平常普通的, 但对于深处疾病困扰中的诗人而言。这些普通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必须的生活方式都能给他带来安慰。如外出游玩, 《病少愈偶作》

(一) :“羸疾少苏思一出, 夕阳门巷驾柴车。”《病中思出游》:“烟艇桐江去, 篮舆剡县行。会心随处住, 便足了余生。”《病中自遣》:“虽云病恼侵, 处此亦闲暇。人扶时出门, 清溪带茆舍。”三首诗中, 诗人虽然处于疾病初愈、病症较轻、和病症严重时, 连独立行走都不能实现的三种状态,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 他都非常享受出游这项活动。“驾柴车”、“桐江去”、“剡县行”中又可以看出出游不仅仅只是出门, 而是真正地去享受游玩的乐趣。

陆游在《病中遣怀》组诗中多次提及各类食品, 如《病中遣怀》 (五) :“菘芥煮羹甘胜蜜, 稻粱炊饭滑如珠。”《病中遣怀》 (六) :“开皱紫栗如拳大, 带叶黄柑染袖香。”诗人对这些食物都是溢美之词, 而《病中卧闻舂声》两首诗仅仅只是听到舂声, 就对舂这种最普通的事物大加赞赏。正如《病思》 (四) :“水碓舂粳滑胜珠, 地炉燔芋软如酥。老来自爱盘餐美, 安得高人共破除?”病中的诗人对事物的眷恋之情令人惊讶, 其实诗中提及的都是极为寻常的食物, 如菘芥、稻粱、紫栗、黄柑、燔芋、粳这些素食、谷物, 但这些平常的食物成为了诗人病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正如《病中遣怀》诗题所示, 诗人用它们来排遣自己的苦闷心情, 这些平常的食物在诗人看来却是美味无比的佳肴。

四、总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生阅历的丰富, 壮年时疾病中不忘忧国忧民, 满怀热血的诗人也逐渐转变为一名安于平淡, 心中情感安定从容的智慧老人。陆游嘉定二年所做的疾病诗主要体现了《宋诗选注》中所说的第二个特点:“闲适细腻, 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滋味, 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虽然疾病给陆游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他的疾病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疾病痛苦的影响, 但痛苦并未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嘉定二年的疾病诗基本以叹老、养生、隐逸为主题, 诗风平淡自然, 闲适细腻。

摘要:因为疾病的困扰, 陆游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中创作了大量的疾病诗。这些疾病诗既表现了疾病给诗人带来的肉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痛苦, 又表现了诗人是怎样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心态来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陆游,疾病诗,嘉定二年,生死

参考文献

[1]陆游著,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黄林蒙.陆游疾病诗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陆游研究》后记】相关文章:

陆游:秋思04-18

《示儿》 陆游04-25

陆游号05-10

山茶陆游05-13

陆游诗歌范文05-17

月夕陆游04-20

《示儿》陆游古诗04-24

读陆游日记04-24

卧春陆游04-29

陆游名句摘抄05-12

上一篇:写克服磨难的初二作文600字下一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企业税负变化 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