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 陆游

2024-04-25

《示儿》 陆游(精选14篇)

篇1:《示儿》 陆游

示儿,示儿陆游,示儿的意思,示儿赏析 -诗词大全

示儿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鸣鸡。

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

时时语儿子:未用厌I犁。

篇2:《示儿》 陆游

示儿辈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穷居怀抱久无祝犹赖吾儿得少宽。

谨视鸡豚供老疾,力营薪炭备春寒。

旧书缀缉编无绝,小瓮调停味不酸。

篇3:陆游《书愤》解读

诗的题目为“书愤”。“书”者, 写也, 记也。关于“愤”字, 字典上面说得明白:因为对事情不满意而情绪激动。众所周知, 情绪激动又可以细分为几种情形, 高兴是情绪激动, 生气也是情绪激动。纵观《书愤》全诗, 陆游写的显然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也就是说, 陆游写的是生气的事。

世事纷纭, 不如意事常八九。每天都有让人生气的事情发生, 每天都有人生气。高中教材收入一首关于生气的诗作, 而且是距今八百多年前的一个人生气的事情, 绝不是偶然的, 这里面肯定大有深意。那么, 是什么事情惹陆游生气?陆游生气的深层原因何在?陆游的这次生气值不值?有没有价值?通过陆游生气看出陆游是什么样的人?把这些问题搞清楚, 也就读懂了这首诗, 也就读懂了陆游。

从诗的字面意思看, 比较明显的让陆游不满意的事情, 一是: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两句诗的意思非常耐人寻味:诗人回忆自己北望中原, 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豪气如山, 然而那时阅历浅薄, 少不更事, 根本不知道世事艰难。言外之意:青年时期的理想根本没有实现。这表面上是在生自己的气, 恨自己能力不济, 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 自己理想没能实现的真正原因, 其实是“世事艰”。二是: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读懂这两句, 须先弄明白“塞上长城”何意。据《南史·檀道济传》载, 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 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后, “塞上长城”常常被用来比喻有能力镇守边疆的将领。很显然, 陆游觉得自己也可以是“塞上长城”, 曾经具备镇守边疆的能力, 但是可惜现在衰鬓斑白, 功业未成, 人已老去, 内心无限悲凉。说白了, 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壮志没能实现, 自己很不满意。以上两件事情诗作中有直接的描述, 不难理解。

还有两件事情其实也是抒发不满之情的, 但是由于写法比较隐晦, 所以不太好懂。一是: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由于全用名词, 并且直接衔接, 不用任何过渡性词语, 意象两两相合, 简洁而富有气势, 画面感很强。这两句诗其实是写了两次战斗或者战役:瓜洲渡击退金军, 大散关收复失地。楼船夜雪是水路作战, 铁马秋风是陆路厮杀。写了两次宋军获得胜利的战斗, 按理说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由于局部的辉煌无法遮掩全局的颓势, 虽然军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但是小朝廷无心与金军抗战, 所以只落得“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的悲叹。作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是:我们其实是有能力战胜金军的, 没能收复失地, 主要是因为朝廷里的主政者根本就不想收复。由于涉及对最高统治者的批评, 说得直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灭门之灾, 所以不得不用了曲笔。也就是说, 作者是故意用了不太好懂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这两句诗其实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表面看是对诸葛亮的夸奖和羡慕, 但是深层的意思却隐含在“千载谁堪伯仲间”中, 谁能够和诸葛亮相比呢?诸葛亮建立了那么辉煌的不世功勋, 那是因为诸葛亮遇到了刘备那样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明主, 刘备重用诸葛亮, 诸葛亮才创造了丰功伟绩。而我呢?朝廷不赏识不重用我, 我即使有诸葛亮那样的雄才大略也是枉然啊。所以这两句诗表达的依然是对朝廷的不满之情。之所以用隐晦手法, 也是为避免祸患不得不如此吧。

所以纵观全诗, 作者处处不满, 不满于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不满于朝廷苟安英才良将不得重用, 奸佞小人当道致使山河破碎。诗的正文通篇不见一个“愤”字, 却在题目中直接点出, 使得作者的不满情绪更加引人注目。诗文中虽然不著“愤”字, 但是悲愤、气愤、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愤年华空老、愤壮志难酬、愤报国无门, 愤报国有“罪”!所有的不满, 以一个“愤”字写出, 怎一个“愤”字了得?

篇4:漫读《示儿》《出塞》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悔报国心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临终前,情绪非常低落。旁边的人安慰他:“你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代人。”萨特说:“我知道我的影响,可是和死亡相比,它实在不足一提。”作为一名哲学的外行,我很难去考证这个故事的真伪。不过我想,如果萨特也读过陆游的这首临终绝笔《示儿》,一定会感慨万千。

老去,实在是人生中最最残酷的事情。不止是芳华凋零,青春不再,更是面对偌大的世界,你忽然成了赤手空拳的俯首就擒者。人之将去,有多少可成而未成的事功,有多少将实而仍虚的愿望?一个“悲”字,力贯千钧,发人深省。

悲,人之暮年。陆游自幼受父亲影响至深,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青年时,师从曾几,诗作多闲雅清淡。中年时,他经常身着戎装,骑着战马,驰骋在当时的西北边防前线,虽屡屡被贬,但抗金复国的痴心不变。而今年岁已老,功名难成,只能带着一种深切的悲伤,遗憾地离开人世。

悲,九州未同。诗的一、二两句意思是: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一个人世的陆游,一颗忧国的忠心。

悲,遗愿未了。南宋小朝廷,偏安南方一百多年,多说它懦弱腐败无能。“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大概是可以用来证明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个拥有怎样爱国情怀的人,才会在临终之际留下这样的遗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

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再读《示儿》,又一次泪湿心头。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试问英雄今何在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英雄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词坛飞将军”辛弃疾的英雄梦。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卢纶笔下的英雄,也就是汉代名声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的时候,你是否思绪万千:秦代是怎样在北方修筑长城的,汉代又是怎样在边塞建立城堡的,北朝到唐代又是怎样增补修筑的……

然而,头上这一轮明月却是亘古如斯,并没有多少变化。秦代是这样,汉代是这样,直到如今还是这样。这明月呵,从秦汉到现在,照见过多少征人,又有多少征人仰望过这一轮明月。这关城呵,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戍边将士的血泪,又留下多少往来戍边者的足迹……

你一定会想得很沉,很远。这时候,你何须去分辨这是秦城,还是汉关,是秦月,还是汉月呢!现在你一定明白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的是“互文见义”修辞手法,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龙城”,不必实指一定是汉代将军卫青到过的龙城。“飞将”固然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也不必实指就一定是他。

诗人其实想说的是:有了好的士兵,还要有好的将领。假如朝廷能任用有勇有谋、精忠为国的良将,那么敌人是不敢狂妄行动,轻易进犯的。

汉代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为什么不吸取历史教训呢?

如今江湖已远,鼓角息声,英雄还未抽刀就已遁匿市井。那剑胆诗心的少年,那金戈铁马的战场,玉壶冰消,旧梦何在?

篇5:陆游:示儿-小学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示儿-小学古诗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篇6:示儿古诗陆游

【原文】

示儿1

死去元知2万事空3,

但4悲5不见九州6同7。

王师8北定9中原10日,

家祭11无忘12告乃翁13。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白话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作品介绍】

篇7:示儿 陆游解释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 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上书,痛陈时局沉痾,又激怒当局,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 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篇8:陆游爱情诗品析

七、八年后, 也就是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 (1155年) , 陆游参加进士考试, 由于名列秦桧孙子之前, 受到秦桧的嫉恨, 在复试时被黜落, 回到家乡绍兴闲居。当时的绍兴, 由于邻近都城临安 (今杭州) , 因此, 大户人家的私家园林不少。其中, 位于绍兴城东南角, 禹迹寺之南的沈园, 颇有名气。当时沈园主人沈百万与陆游和赵士程交往颇深。一天陆游独自一人到沈园去消愁散闷, 在园中与前妻蓦然相遇。唐琬告诉赵士程, 遣仆送去黄封酒、果馔, 以“通殷勤”。陆游面对此情此景, 怅然久之, 挥笔在园壁上题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钗头凤》词;

红酥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琬见到了这首词, 牵动了自己的心扉, 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词中有“世情薄, 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长似秋千索”之句, 不久就“怏怏而卒”了。

从此, 沈园也就成了陆游爱情生活的伤心地、留恋地、触景生情地。

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 , 陆游开始作官, 至六十五岁罢职, 回到山阴, 在府城西鉴湖三山西村, 闲居了20年之久。陆游历经宦海浮沉, 虽已垂垂老矣, 但他对与唐琬的沈园相遇, 仍始终不能忘情。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 , 秋天, 陆游已经68岁了, 还专程到沈园凭吊, 并赋诗记事。他在诗前小序中说:“禹迹寺南, 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 尝题小词一阕壁间, 偶复一到, 而园已三易主, 刻小阕于石, 读之怅然。”诗人见林亭依旧, 当年题词墨迹尚存, 而人去园空, 小词则已移刻石上, 抚今追昔, 不胜沧桑之感, 尝赋一律云:

枫叶初丹槲叶黄,

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

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

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

回向禅龛一炷香。

首联写空冷之景, 颔联写空寞之感, 颈联写空虚之情, 尾联写空无之念。这时陆游已经两鬓斑白, 想起伤心的往事, 却因生死殊途, 无法诉说, 只有焚香遥祭了。河阳愁鬓, 即潘鬓。据《晋书》载, 潘岳曾为河阳令, 其《秋兴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后世因以潘鬓为鬓发斑白的代词。林亭, 林间小亭。泉路, 黄泉之路, 指唐氏已逝。妄念, 非分的欲念。

陆游在三山西村居住的20年间, 每入城必往沈园凭吊遗踪。宁宗庆元五年 (1199年) , 他已75岁高龄, 又去旧地重游, 写下了《沈园》绝句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时的沈园, 池台非旧, 老柳凋残, 那曾映照唐琬身影的桥下水波虽然依旧碧绿, 唐琬却已“梦断香消四十年”了。古稀之年的老诗人面对春日的夕阳, 听着悲凉的画角声, 想到自己也将化为稽山之土, 不禁泫然泪下。画角, 一种彩绘的管乐器, 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 其声高亢凄厉。惊鸿, 作者“伤心”地回忆, 四十四年前, 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 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梦断香消, 指唐氏之死, 古来往往以“香消玉殒”喻女子之亡。四十年,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 此为取其整数。柳老不吹绵, 柳树已老, 不再飞絮, 喻自己年逾古稀, 已无所作为, 也是作者借以自喻的比兴。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 悲伤之情充溢笔墨之间。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尤其是“泫然”二字, 饱含着有爱, 有恨, 有悔的复杂感情。

陆游与唐琬原本两情相好, 一直未忍绝之, 后被迫休弃她, 内心深感愧疚。在沈园邂逅时, 唐琬仍遣仆送酒致意, 这令他始终难以忘怀。至宁宗开禧元年 (1205年) , 陆游81岁, 那年岁暮还梦游了沈园, 写下了《十二月二日梦游沈氏园亭》绝句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

墨痕犹锁壁间尘。

沈园梅花依旧, 诗壁犹在, 而人已久逝, 令人伤情。他至死也难忘那无辜被弃怏怏而卒的妻子, 心灵的创伤始终无法平复。直到宁宗嘉定元年 (1208年) 春天, 他84岁那年, 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 还写了一首《春游》诗说: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篇9:读《示儿》有感

爱国诗人陆游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热切盼望着收复失地。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我本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时,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读完这首诗,其他爱国诗词又在耳畔响起,深深地震撼着我: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林升的《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焦虑……

想着这些爱国诗词,我的脑海中又闪现出一个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苏武牧羊十九载不辱使命,郑成功带领军民浴血奋战收复台湾,王二小将日寇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这些诗词、人物激励着我们,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真本领,将来保卫我们的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篇10:陆游《示儿》教学设计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篇11:陆游诗《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因为没有尝试过,也没有机会聆听大师的课,所以一直觉得很惶恐,沉浸在小世界里的我肤浅的以为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怎么就能讲一节课呢?以为就是弄懂词句,明白意思就行了!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太狭隘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你三言两语能够打发的!历经千年光芒不散本身就证明了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我们翻译一下意思就能够代替的?

好在有网络啊!王崧舟先生一直都是我在语文教学上的引路人,没有机会与先生面谈,但是先生在合肥的几次课我都场场必到,为他折服的话就不多说了!他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不拘泥于教材,大胆的走出去,让作者隔着千年的时光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回到千年以前,来到作者的生活时代与作者亲密接触!

我开始构思我的教案了!有了整体思路,写教案就不再令我害怕了!在这里,我不得不再一次感谢学校的公开课活动,真的很锻炼人,每一次的校内公开课我都把它当成最高规格的赛课,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头脑!每上一次,都感觉自己进步一点,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过程最重要!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述之后,我直接用一句“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进入配乐范读!卡洛儿的《何茫然》配上一摇三曳的深情朗诵,一下子揪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知道效果达到了......

学生的预习也很让我惊喜!我一直提倡把课外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为反对学生照本宣科读资料,既耽误时间又取不到精华,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时拣自己最感兴趣的记在脑海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没辜负我一直以来的训练,这样的发言精辟多了,学生大多能说出值得一记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理解陆游内心的“悲”,我从陆游各个时期的诗作入手,带领学生进入陆游的生活,探究陆游的心路历程,一步一步揭示陆游的内心,然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得出很多答案,仅张正银一个人就说出三个方面。

我设计了一个“写”的环节——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时,你会对父亲说什么?由于上面的铺垫有了成效,学生的情感需要适时的释放,所以这个“写”的环节实际上是让学生把积累的情感释放出来!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我甚至难以控制情绪濡湿了眼眶!我一直在控制,到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情感也找到了宣泄口!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学生!

最后,我拓展了爱国思想,从名人名言拓展开去,学生自由发言!当我问到,你知道现代有哪些爱国志士时,胡懿菲一下子说:“林彪!”好家伙,想打我一个措手不及,我在请胡懿菲说说理由的瞬间理了一下思路,果然,胡同学呐呐不成言!我略一沉吟,便说“其实在看待林彪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他在后期确实做了有违国家民族大义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在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很轻松的,这个棘手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课堂上有很多的生成点,很多出乎我们预料的东西,只要抓住了很好地解决了,那么这节课你就有了值得欣慰的东西!

课上完了,但是我却一直觉得有遗憾!就像小马说的,为什么不在拓展的时候问问学生:“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国?”作为英语教研组的组长,她很是好学,提的意见非常的宝贵,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另外,这首诗上下来,我一直没让学生去翻译,我害怕一翻译就破坏了课堂的意境,但我又为这方面的缺失感到不安!夏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把那个儿子对父亲说的“写”的环节改成依陆游的口吻,把这份临终的遗嘱改写成白话文,既宣泄了学生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解决了文本翻译问题,一举数得啊!这么巧妙的方法,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呵呵,同志们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同事!

篇12:陆游示儿的诗意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注释】

示儿:给儿子们看。

元:本来。元同“原”。

但:只,副词。

九州:指中国的领土。同,指一统江山。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diàn)。

乃翁:乃,代词,你。即你的父亲。

【诗意】

一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

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

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赏析】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篇13:陆游藏书的文化特征

一、数世藏书, 保存书种, 传承文化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在以家庭为细胞的农业自然经济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 这种特色, 使中国人对家庭延续和血缘承继高度关注。正如黑格尔所指出那样, 中国文化富于“家庭精神”, 这种精神反映在宋代藏书文化中, 就是将藏书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传给后人, 宋人庞籍有二句诗“田园贫宰相, 图史富书生。”意思是说掌握万卷图书的一介寒儒比占有万顷良田宰相更为富有。因此“诗书教子真田宅, 金玉传家定粪灰” (苏辙《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 一直成为宋代文人藏书家的指导思想, 陆游更是将这种藏书观形象地称为“保存书种”, 他在诗中吟唱到“传家只要传书种” (《杂题》) “但令书种存, 勿愧耕垄亩。”所以, 陆游与其家族的藏书事业更典型地体现这种文化特征。

作为诗书簪缨的越州文化望族, 陆游家族是当时著名藏书世家, 其家族藏书应始于其祖父陆佃, 陆佃曾受学于王安石, 是当时大学问家, 尤精于古文字学、文献学。陆游父亲陆宰曾赞扬他“不独博极群书, 而农父牧夫, 百工技艺, 下至舆台皂隶, 莫不诹询, 苟有所闻, 必加试验, 然后记录。” (《埤雅序》) 由此而知, 陆佃肯定有丰富的藏书。陆游的外祖母晁氏是山东巨野著名藏书世家晁氏之后裔, 陆游《跋诸晁帖》说:“某之外大母清丰君, 实具茨先生 (晁冲之) 女兄”, 由于两个藏书世家联姻这层关系, 陆游踉跄学步时, 即拜舅公也是著名藏书家晁说之为师, 陆游不仅藏有晁氏许多书籍, 而且舅公嗜书情结深深影响着他。

陆氏家族藏书, 在陆游父辈时达到高潮。他的伯父陆宦, 幼病右臂, 却以左手作字, 钞录王筯《华阳集》百卷及其父陆佃《使辽录》一卷, 平生钞书累计数百卷来作为自己的藏书。陆游的另一位伯父陆?也以钞书名世。手钞经史及释老之书, 并亲加校勘, 达数百卷。陆游父亲陆宰不仅是陆氏家族藏书的佼佼者, 也是越中三大藏书家 (左丞陆氏、尚书石氏、进士诸葛氏) 之首, 更是有宋一代著名藏书家。绍兴十三年 (1143) 曾诏求天下藏书, 他以献书一万三千卷而名著一时, 是宋代私家献书最多者。南宋朝廷专门组织一个班子来整理其献书, 其长子陆淞也参加这项工作, 仅校勘书手就有百余人, 用了近两年时间才整理完毕。陆宰的献书成为南宋初定时国家藏书主干, 要知道北宋承平时期所编写的国家藏书目录《崇文总目》仅著录当时国家藏书三万余卷, 南宋孝宗时国家藏书也只有四万余卷, 而陆宰一人献书就分别占南北宋国家藏书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之强, 可见其藏书之富。陆宰藏书思想也主要为了保存书种, 他说:“予老懒目昏, 虽不复读, 然嗜书之心, 固未衰也。后世子孙知此书之存如此, 则其余诸书幸而存者, 为余宝惜之。” (陆游《跋京本家语》)

陆宰保存书种的愿望并没有落空, 他的藏书多传给陆游。从陆游为《温庭筠诗集》、《造化权舆》、《韩非子》等书的题跋中我们可以得知, 这些书籍均为其父旧藏。陆游之所以能成为大诗人和大学问家, 与阅读这些藏书大有干系。陆游藏书数量, 史书并未详载, 但他的诗中说:“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日。”“区区朴学老自信, 要与万卷归林庐。”“残年唯有读书癖, 尽发家藏三万签。”我们可以得知, 他的藏书至少在万卷以上。他的藏书室名叫“书巢”, 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书巢记》, 以神采飞扬的笔调来形容他的藏书的:

吾室之内, 或栖于椟, 或陈于前, 或枕藉于床, 俯仰四顾, 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 疾痛呻吟, 悲忧愤叹, 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 妻子不觌,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 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或至不得行, 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 既入又不能出, 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渭南文集》卷十八)

作为一个藏书世家, 陆游当然希望他呕心沥血的一辈子藏书能够子子孙孙传递下去, 这种“保存书种”的愿望, 随着垂垂暮年的来临表现得尤为强烈, 临终前, 他念念不忘的有二件事:一是国破山河残的祖国何时能够统一, 所以有“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诗句流泻;二是因遭战乱影响, 留传子孙的藏书阁, 至今尚未建立。所以每念于此, 即寝食不安, 痛心疾首。他告诫子孙, 希望能继承他的藏书遗志。

在诸多儿子中, 陆游最钟爱的是小儿子陆子?了, 因为他更多秉承了乃父的喜爱, 他爱读书, 陆游有“赖有一筹胜富贵, 小儿读遍旧藏书。” (《冬夜示子聿》) 诗句记其事;他更爱藏书, 陆游高兴地说:“子聿 (即子?) 喜蓄书, 至辍衣食, 不少吝也。吾世其有兴者乎?” (《跋子聿所藏国史补》) 可见他把“保存书种”的期望寄托在陆子?的身上, 希望他能承继家族的文化传统, 复兴家族的藏书事业。陆氏家族数世藏书, 在南宋浙江文化发展潮势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也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勤搜苦寻, 刊刻图书, 传播文化

有宋一代是兴文抑武的时代, 文治丕胜, 读书成风, 读书人地位崇高, 人人用情于书山学海, 个个着意于朱墨丹黄, 已成为当时普遍文化风尚。藏书家更是嗜书如命, 勤搜苦寻, 藏书、读书、校书、刻书, 极力保存与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 这已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生活主要组成部分和自觉文化意识。陆游更是宋代文人士大夫藏书家的典型代表, 充分体现了文治时代的文化风尚。

陆游自称为“书痴”、“书颠”, 有“爱书即欲死, 人笑作书颠。”“放翁爱书如痴, 读书也如痴”的诗文以自道。他幼年时代就喜藏书读书, 有“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诗记其事。到老更是如此, 他说:“六经万世眼, 守此可以老。” (《冬夜读书》) 可见他一生都以藏书为乐。陆游的藏书也异常丰富, 这得益于日积月累的勤搜苦寻。其藏书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如前所述, 得之于父传;二是得之于传录钞写, 如《高宗圣政草》一书, 就是“命儿辈录之”的;如《陆子强家书》也是陆游“命子聿 (陆子?) 钞一通, 置箧中, 时览观焉。”陆游也时常亲自钞录摹写图书与书帖, 如著名的《瘗鹤铭》书帖, 就是他“亲至焦山写摹之”的;三是由友朋馈赠。如《陶靖节文集》是“张?季长学士自遂宁寄此集来”;如《彩选》一书, 是“友人自京江来, 以是书为赠”。其它如《松陵集》、《陵阳先生诗草》等藏书都是朋友赠送。四是购买, 这最能说明陆游勤搜苦寻藏书精神, 他一生用并不宽裕的财力, 孜孜不倦地购书。陆游曾长期在四川为官, “出峡不载一物, 尽卖蜀书以归, 其编目益巨。” (《嘉泰会志》卷十六《藏书》) 在勤搜苦寻的购书过程中, 有的藏书完全得之于偶然, 如《刘随州集》, “佣书人韩文持束纸支头而睡, 偶取视之, 《刘随州集》也。乃以百钱易之, 手加装?。”有的苦苦以求二十余年, 如《老子道德古文》一书, 是唐以来“学者罕见”之本, 陆游“求之愈二十余年, 乃尽得之。” (陆游《跋老子道德古文》)

陆游不仅爱藏书, 也爱刻书, 这是陆游区别一般藏书家的独特之处。宋代是刻书事业兴盛的时代, 刻书能使一书一册变为亿万之身, 是迅速传播文化与长久保存文化重要手段。陆游正是看到这一点, 每宦游一地, 也将刻书作为自己的主要政事之一。如在江西任官时, 就刻有《续集验方》, “予家自唐丞相宣公在忠州时, 著《陆氏集验方》, 故家世喜方书。予宦游四方, 所获亦以百计, 择其尤可传者, 号《陆氏续验方》, 刻之江西仓司民为心斋。”这种医药方书不仅保存与传播了中医文化, 更为人们提供了治疗疾病方法。陆游在四川为官时, 曾刻过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诗集。在任严州太守时, 是陆游刻书最多时期, 刻有他自己诗集《剑南诗稿》二十卷, 共存诗二千五百余首, 另刻有《南史》十八卷、《世说新语》、《大字刘宾客集》, 这三种书, 或是毁于火, 或是不存于世, “游到官始重刻之, 以存故事” (陆游《跋世说新语》) 特别是《江谏议奏议》一书, 早在乾道六年 (1170) , 陆游在杭州已得其书, 后守严州, 利用职务之便, 他到桐庐江氏遗属处又寻访到“三表及赠告墓志”, 于淳熙十三年 (1186) , 合并刻于世, 使其成为完书, 为了此书出版, 陆游花了十六年时间。无独有偶, 陆游最钟爱的小儿子陆子?后亦任严州太守, 更继承了乃父遗志, 共刻了《老学庵笔记》、《开元天宝遣事》等十余种图书。据《景定严州续志》卷四记载, 当时严州刻有“经史诗文方书凡八十余种”, 而陆游父子就刻了二十三种, 由此使严州成为南宋时浙江刻书重镇。其刻本世称为严州本, 以“墨黑如漆, 字大如钱”, 校刻精良, 享誉于世。浙江是南宋时期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在这个区域内, 不仅藏书、刻书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而且像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史学甚至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 作为书籍保存和生产中心, 其实就是中华文化能量集结和幅射中心。陆游父子的藏书与刻书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伐檀书山, 探义书海, 弘扬文化

陆游藏书活动第三个文化特征最为明显, 他藏书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学问和进行文学创作。这种文学家兼学者型的藏书家, 是藏书家中的佼佼者, 纵览中国文学史, 现存诗歌最多的诗人, 恐怕要算陆游了, 他现存的诗歌有九千四百多首, 与他晚年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基本相符。据人们统计, 其诗歌的数量, 相当于苏轼的两倍, 白居易的三倍。如果包括所遗失和自毁的作品, 他一生创作有近四万首诗歌。而且其诗歌的质量大部分也是相当优秀的。之所以如此, 与他一生勤奋藏书与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冬夜读书》这样写到:“平生喜藏书, 拱璧未为宝。归来稽山下, 烂漫恣探讨。六经万世眼, 守此可以老。多闻竟何用, 绮语期一扫。幽居出户稀, 衰病拥炉早。青灯照黄卷, 作意勿草草。”这首诗深刻地说明了藏书对文学创作的作用, 也就是说, 陆游平生喜藏书, 是为了读书, 读书能增长知识而“多闻”, 多闻就能将文学创作中的绮语一扫而光, 写诗作文也就不会匆匆草率而就了。仅以读书诗为例, 据对《全宋诗》统计, 陆游写了二百四十多首读书诗, 这些诗不仅写得活色生香, 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而且反映出他“要足平生五车书”孜孜以求的藏书意愿和“两眼欲读天下书”的雄心气魄。其中他所提倡的熟读暗诵, 百读熟味才能写出好诗的文学理论, 正表明藏书、读书与写诗作文之间有紧密关系, 更表明, 陆游藏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

陆游藏书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陆游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是一位大学问家, 他在校勘学、训诂学、版本学、历史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这当然与他一生勤奋藏书是分不开的。他在《万卷楼记》中很好地论述了藏书与学问二者之间的关系:“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 初视之若甚约也。后先相参, 彼此相稽, 本末精粗, 相为发明, 其所关涉, 已不胜其众矣。一编一简, 有脱遗失次者, 非考之于他书, 则所承误而不知。同字而异诂, 同辞而异义, 书有隶古, 音有楚夏, 非博极群书, 则一卷之书, 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自先秦两汉, 迄于唐五代以来, 更历大乱, 书之存者既寡, 学者于其仅存之中, 又卤莽焉以自便, 其怠惰因循曰:吾惧博之溺心也。岂不陋哉!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 藏书者虽盈万卷, 犹有憾焉。而近世浅士, 乃谓藏书如斗草, 徒以多寡相为胜负, 何益于学。”也就是说, 藏书是做学问之先决条件, 藏书本身就是一件很严谨的治学过程, 因为书籍在长期生产和流传过程中, 书有脱遗失次之误, 音有楚夏异读之谬, 往往造成“承误而不知”的现象。因此藏书家一定要在书籍之真伪、版本之优劣、校勘之精粗、装帧之好坏等学术领域进行研究。要进行研究, 就必须博极群书, 要博极群书, 就必须藏书万卷。所以, “积书山崇崇”, 为的是“探义海茫茫”, 这一直成为他藏书与读书的指导思想。当然他对近世一些藏书家将“藏书如斗草, 徒以多寡相为胜负”态度提出了严厉批评。因为他们藏书的目的是以游戏态度来附庸风雅, 而不是踏踏实实做学问。

陆游是这样说的, 更是这样做的。他认为, 一本藏书的好坏, 首先在于它是否校勘精良, 因此, 他对自己的藏书, 每每阅读之时, 往往都要进行仔细校雠, 这在他诗中屡有反映, “雠书千卷杂朱黄”, 可见其校勘书籍之多;“朱黄参错鸡鸣后, 签帙纵横月堕初。”可见其校勘书籍达到废寝忘食程度。“白头尚作书痴在, 剩乞朱黄与校雠。”可见其至晚年以校勘书籍为唯一乐事。特别是《秋夜读书每以二鼓为节》一诗, 描写了在冬夜时分, 窗外已冰天雪地, 但诗人仍读书校书至二鼓时节, “朱黄参笔墨, 照映灯花红”, 诗人忘掉饥寒, 了无睡意, 达到了“至乐”之境。陆游还写了许多藏书题跋, 更具体反映了他校勘藏书之勤。如《造化权舆》一书, 是父亲传给他旧藏。他在淳熙壬寅年间“用别本雠校, 而阙其不可知者。两本俱通者, 亦疏其下。” (《跋家藏造化权舆》) 十四年之后, 他又用三日时间进行重校。如司马子微《铒松菊法》, 是一本文字古奥稀见之书, 乾道初年, 得之于豫章西山, 但是没有别本可以参校, 陆游一直耿耿于怀, 八年后, 又得别本于四川青城山, 他非常高兴, 于是“斋戒手校, 传之同志。” (《跋司马子微饵松菊法》)

陆游也是一位历史学家, 他曾撰写了《南唐书》十八卷, 四库全书称其“尤简核有法”盛传于世。他亦用其渊博历史学识来校勘藏书, 如当时通行的《唐御览诗》, 收作者三十人, 计二百八十九首诗。陆游却根据《卢纶墓碑》校勘出该书不完善之处, “《卢纶墓碑》:‘元和中, 章武皇帝命侍臣采诗, 第名家得三百一十篇。公之章句奏御之章句居十之一’今《御览》所载纶诗正三十二篇, 则《御览》为唐旧书不疑。然《碑》云三百一十篇, 而此才二百八十九首, 盖散佚多矣。姑校定讹谬, 以俟完本。” (《跋唐御览诗》) 陆游不仅利用丰富历史学知识来校定书籍正误, 还勤于现实调查, 如宋人魏野写有一部《草堂集》, 但对魏野的籍贯有二种说法, “按国史, 野, 陕人, 沈存中《笔谈》以为蜀人, 居陕州, 不知何所据也。予在蜀十年, 以不闻野为蜀人, 《笔谈》盖误也。” (《跋魏先生草堂集》) 正因为陆游有广博极学识, 加之以长期校勘之经验, 炼就了他一双辨别真伪图书的火眼金睛, 其《跋法帖》云:“鲁公书殊不类, 纸乃烟熏, 周幅之语尤俚俗, 罗绍威用罗氏世宝印, 犯唐讳, 益可疑, 跋语诗句亦鄙甚也。”此段短短跋语, 却从纸张制作技术、诗歌风格、书法字体、行文格调、印章避讳等方面进行严密考证, 涉及到历史学、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学、书法、避讳法等方面的知识, 可见陆游学识之博, 功底之深。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陆游对自己的藏书勤以校勘整理, 还书籍之原貌, 当然对正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陆游.陆放翁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 1986.

[2]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篇14:《示儿》 陆游

1.“你的”还是“你们的”

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中的“乃”,在《辞海》以及教材参考中都作“你,你的”解释。因此,有的学生根据这一解释,推断出陆游只有一个儿子,因为如果陆游有两个以上的儿子,那“乃”就应该解释成“你们的”。

——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于是求证“陆游有几个儿子”成了学生当天的课外作业。

第二天,结果出来了,不过有三种:

答案一:陆游有一个儿子,名叫陆子聿,因为陆游有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答案二:陆游有六个儿子,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中,《示儿》这首诗的作者简介中有相关的资料;

答案三:陆游有七个儿子,给出该结果的学生未能说明出处,只是从网上抄了个数字。

从现有情况看,答案二似乎更有说服力。但是答案三的支持者第二天补来了有力的资料:陆游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子虞、子龙、子修、子坦、子约、子布、子聿,并说明这个结果出自《陆游年谱》这本书。

经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第三个答案可信度比较高。也有学生提出,也许陆游有七个儿子,但在陆游临终作《示儿》时说不定在场的只有一个儿子呢?不过经过分析,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因此,诗中“乃”应解释为“你们的”。

2.陆游是哪一年去世的

我在进行古诗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根据诗作内容完成一篇探究习作,以发挥想象,加深理解。在对《示儿》做情景再现时,提出的要求是“根据事实,发挥想象”。因为情景再现,就是还原事实,这就要求学生首先确定哪些是事实,而不能盲目编造。要还原数百年前的事实,可不容易。结果,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了三种争议:

争议一:陆游是哪一年去世的?

一种说法是1210年;另一种说法是1209年。教材、《辞海》等均支持第一种说法,但也有许多诗集记载为1209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进一步探究,关于陆游去世时间的第一种说法具体为1210年1月6日;第二种说法具体时间为1209年12月29日。根据两个日期相差不远分析可能前者是阳历,后者是阴历,实为同一天。但网络上所有的万年历都无法完成这么久远的阴阳历转换,不过最后终于在维基百科上得到了确认,这种分析是正确的。

争议二:有学生在习作中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来衬托陆游去世时的悲伤、压抑的气氛。陆游去世时的天气是晴还是雨,恐已无法考证,但从争议一的结果看,陆游去世时应该是在冬季,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电闪雷鸣”的景象。后来,有的学生在修改后的作文中采用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来衬托,就比较合理了。

争议三:陆游在哪儿去世的?

陆游去世时的地点教材等资料均未作具体说明,只介绍陆游的故乡是山阴,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但是陆游一生颠沛流离,最远曾任职四川,终老何处,却也难以断定。因此,学生在习作中多回避这一问题。后经过补充查阅资料,了解到,陆游晚年自1190年起即辞官还乡,直至去世。所以可以确定陆游是在浙江绍兴去世的。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还原陆游去世时的真实情景,但是通过学生自主调查研究,接近了这一事实。

3.陆游为什么多次“示儿”

经过上述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陆游曾多次“示儿”。除了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临终绝响《示儿》,还有《示儿礼》《示子聿》《示元敏》《病中示儿辈》《送子龙赴吉州掾》《家训》等,仅以《示儿》为题的诗歌就有数首。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陆游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自幼受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家族中的爱国传统,也将这种博大的爱国情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他在临终之际,留给孩子们的遗产,不是祖屋田地,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到这里,陆游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已不再仅仅是一位南宋的伟大诗人,一位有血有肉,关爱子女,爱国至死不渝的父亲形象穿越了800年的时空,真真切切地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陆游感天动地的爱国之情真正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示儿》的课堂教学结束了,但是学生对《示儿》及陆游的探究与学习也许会伴随他们一辈子。

通过在《示儿》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信息的搜集与处理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教学目标。

1.在探究中感受合作的重要。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是成功者。作为教师也只能是其中平等的参与者。由于能力和条件的限制,学生个人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当众多的信息在课堂上汇集后,学生就会感受到原来自己只是了解了其中的一点,原来还有那么多答案。最后的结果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大家不仅共享了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成果,品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失败与成功,也从别人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经验。

2.在对信息的甄别中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找到你需要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搜集更多的信息,并自主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找出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3.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各种结果。也许已经有那么一本书,记载了上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对学生来说,获得结果并不是唯一目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更重要。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是一次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知识,建立开放的架构,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上述探究与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可以及时指导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我们经常侧重于结果评价,而这里更应该从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去评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示儿》 陆游】相关文章:

《示儿》陆游古诗04-24

陆游《示儿》审美赏析05-11

陆游诗《示儿》教学反思05-13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04-24

陆游:秋思04-18

陆游号05-10

山茶陆游05-13

陆游诗歌范文05-17

月夕陆游04-20

读陆游日记04-24

上一篇:身边的感动作文800字_一年级作文下一篇:努力开花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