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及南宋诗歌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陆游及南宋诗歌范文

陆游的爱国诗歌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陆游的爱国诗歌,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时年五十二岁。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挥笔泼墨,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之作。

作品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的现实景况,身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是在写自己的忧国心智,也不乏对眼下压抑情绪的抒发。顾炎武曾有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诗人陆游在当时显然不能向天下人呼吁,只能勉励自己,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一个被罢了官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至于对自己的不公平,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还要待盖棺方可定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这是诗人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当时因为宋朝朝廷腐败,君主昏庸,至使大宋失落了半壁江山,老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水深火热之中,正如诗人写的那样:老百姓天天企盼天地神灵能好好地保佑国家和君王,天天盼望皇帝能早一天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一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可事实上这些只是枉然。这对于诗人陆游自己来说也再明白不过了,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作品通篇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二、《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四、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人、层层拓展的特点。全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从赋咏金错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第二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从提刀人推扩到“奇士”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心。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

诗人感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丈夫”的涵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这首诗题为“金错刀行”,但并不是一首咏物诗,它不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而只不过是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因此,诗中多议论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气势、骨力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诗中无论是“丈夫五十功未立”的喟叹,还是“意气相期共生死;的表白,无论是“一片丹心报天子”的誓词,还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宣告,无不是以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必胜的自信心为底蕴,因此决非粗豪叫嚣之作可比,读来大声鞺鞳,气势夺人。长于议论,同时又富于充沛的感情,是此诗艺术上成功的首要原因。

好诗毕竟离不开鲜明的形象。这首诗在描绘具体形象时着墨不多,却起到了重要的点染作用。

先看对宝刀的描绘。“黄金错刀白玉装”一句,描绘宝刀外观之美。黄金装饰的刀身,白玉镶嵌的刀柄,金玉相映,华美无比。“夜穿窗扉出光芒”一句,描绘宝刀内质之佳。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而从内在意蕴上说,又对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着一种映衬作用,实质暗示了宝刀无用武之地,英雄无报国之门。

次看对提刀人的描绘:“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这里有三层意思:“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丈夫五十功未立”则慷慨直陈,向天浩叹,更显出了提刀人的胸怀大志。

再看对汉中终南山的描绘:“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写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虽只是略施点染,但雪光与刀光相辉映,却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最终还是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全诗共十二句,前面十句皆为七言,最后两句却变化了句式,先用叹词“呜呼”提唱,末句则用一气赶下的九字反诘句,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士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五、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另一说是取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六、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宋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军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第二篇: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

《唐宋词选》读后感

陆游词的艺术特点

摘要:陆游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此爱国题材是陆游创作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是他诗歌反复强调的主题。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他晚年留下了一首《示儿》其中一句“北定中原”也表现出了,他一生做为爱国诗人对国家的牵挂。陆游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有他鲜明的特点,而他诗篇的思想内容大致也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一生写了很多诗,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创作分期特点、思想特点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人,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此爱国题材是陆游创作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是他诗歌反复强调的主题。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变。陆游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报国的伟大事业中,但是当权者贪恋偏安小朝廷的私利,一味求和,致使国家统一的历史任务迟迟不能实现,因此现实中既然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诗人便常常借助梦境一吐胸怀。陆游的诗中有许多这样意味深长的梦境,或许,连他自己也未必清楚梦境中的圣主亲征到底是他的理想还是梦想,每一首记梦长诗的背后总会有一个同样漫长而不真实的世界,他将自己所有的希望的一切倾注进这个不真实的世界里,似乎这样才能宣泄内心得失望。虽然他满心的失望,但是他没有放弃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自身所附有的使命。

陆游的诗集中现存诗有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但留存的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不过即使诗风前后转变了三次,但是他诗中还是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与传颂千古的原因。爱国情感在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了七律创作上的“三变”。

陆游的诗歌,不仅包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他的诗在体裁方面应有尽有。清代学者赵翼说他“使事必切,属对必工。”各种诗体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人称他“小李白”。在语言方面,陆游的诗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无语不天成”。他才气豪迈,议论精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花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直被人们颂为佳句。陆游的艺术手法流满现实主义,他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南宋时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史诗”。他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曾说过“功夫在诗外”,“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强调社会实践的意思。他重视写实,也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的诗词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他幻想抗金战争的胜利,就写道:“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他写自己武艺超群,竟作了这样的夸张:”十年学剑勇战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他常借助梦境描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

他在晚年时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示儿》这首诗是他的临终之作,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爱国情怀的抒发。这首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贴的话;可是他只说了“北定中原”。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从过去的诗人里来看,或许只有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陆游诗词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他鲜明的特点:第一,对封建士大夫来说,爱国和忠君是不可分的,而陆游的爱国思想则包含更多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他认为:“食粟本同天下责”,“神州未复土堪羞。”着眼点不限于一朝一代,一君一姓,他在诗中还常常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更为可贵的是,他将祖国命运和人民生活联系在一起:“三军不征战,比屋困征赋。捶楚民方急,烟尘虏未平。”他的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同样不能与其热爱祖国的思想分开。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都是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认为人民最爱国,“忠言乃在闾里间。”他的许多诗赞颂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给南宋军人提供情报的北方人民,就是本于这种认识,他热情颂扬宗泽的联合农民起义军;“君不见昔日东都宗大尹,意感百万虎与狼。”第二,对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他不仅热情歌颂,而且要投身其中。他的诗不只抒写爱国忧国的情绪,以及表示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而且声明要把生命交给这场正义战争,“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的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其他爱国诗人中都更进一步,因此反侵略战争在他笔下就表现得豪迈,雄壮。第三,陆游较少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和单纯报复情绪,而这是当时许多爱国者都很难避免的。他力主抗金是从正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侵略,只要求恢复“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赵燕,布帛来青徐”的国家统一安定,而不是为了“开边、扩张”。他希望各族政权互不侵犯,各守疆界,和平共处,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说:“不须绝漠追败亡,亦勿分兵取河皇,”他也不主张民族报复主义,只要求赶出入侵者。

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中,或言征伐事,或对统治者进行谴责和揭露,或反映人民生活的艰难,或抒发自己难以抑止的悲愤,这些思想内容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爱国情思。他一方面怀着火热的感情,强烈的愿望,大声疾呼,用激动人心的语言和艺术形象宣传爱国思想,歌颂爱国斗争,抒发豪情壮志,同时又以饱满的热情在幻想中寄托爱国理想,激昂慷慨、乐观自信。但是,诗人对客观现实又有清晰的认识、冷静分析形势,深入而真实地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自己对现实的关心,抒发了深沉的忧愤。

陆游爱国主义诗篇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

一、在他的爱国主义诗篇中,最突的特点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南宋统治者屈辱卖国,激起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志向不仅仅作为一名诗人,而是作为一名战士.投身抗会战场上。第二,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中还表现了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第三,在陆游爱国诗篇中,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予无限深切的关注与同情。第四,由于诗人反对投降.要求抗战,使他一再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第

五、由于诗人破敌卫国的宏伟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所以他常常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

陆游的一生写了很多诗,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晚年留下了一首《示儿》其中一句“北定中原”也让后人对更加的崇敬。

参考文献:

1、黄连平、陆游诗歌艺术特色浅论[J]、深圳大学学报、

2005年5月。

2、吴彬、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J]、《神州》、2011

年18期。

3、曹子江、试论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J]、快乐阅读、2011

年第12期。

4、施兴芹、浅谈陆游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J]、读与写杂

志、第5卷第12期。

5、渠正堂、谈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J]、《时代文学

(上)》2010年03期

第三篇: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通过对陆游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分析,具体论述他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人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理想的深远影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下面是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欢迎参考阅读!

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继杜甫、屈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处处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感。他一生忧国忧民,写大量的有关于爱国主义的诗歌,用笔揭露南宋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激励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六十年间万首诗”,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陆游热爱人民生活,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诗歌中体现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无情地讽刺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恰恰解释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一跃而起,过关斩将;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披荆斩棘,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故诗中有闻:“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老百姓的身上,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而且还深刻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深深查验自我,对老百姓倾注深切的同情与关怀,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深深体现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忧人民之忧,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他就写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有大雨滂沱的忧虑,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草木虫鱼无孔不入,纷纷被纳入诗中,正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虽然走向仕途,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挺身而出,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坚持“雪耻御侮,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 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并且他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饱含作者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四、结束语

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他的充满着爱国思想感情的庞大诗篇给宋代的诗坛特别是给那些迂腐顽化、萎靡不振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激情澎湃的战斗气息。但是,诗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避免不存在着许多时代性的、阶级性的局限。诗人虽然与人民共同生活数年,接近人民,并且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希望,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还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他的爱国情怀与抱负只是寄托希望在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想法和决策上面,还要依靠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建立自己为国奉献的伟大事业。他还把对抗外敌、舍命救国的志愿常与个人的功名成就紧紧纠缠在一起。于是,当他一旦遭到最高统治者的厌弃和打击时,便会顿感失去力量与支持,而产生一种孤独、空虚、悲观的思想感情。遂他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采取逃避的态度,时而以“狂放”“旷达”“不羁”的性格从精神上将自己麻醉。所以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有不少消沉、感伤的情绪融入其中,有时甚至在他写得那些慷慨淋漓的诗中也避免不夹杂一些消极的情绪。难能可贵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直至终寝时候,还写一首感人至深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是多么的深厚和挚烈。

陆游的诗歌以南宋现实残酷的环境为背景,广泛真切地反映南宋前期的社会的黑暗,跳动着这一封建时代的脉搏。他的诗歌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有力,所涵盖的层面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生活方面。陆游诗歌中所洋溢的炽热的爱国情怀,风格多种多样、气壮语豪,感情真挚、激昂、慷慨,从诗歌的本质特征来说,是无比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就像一泓清灵却看不见底的深泉,一旦激发,却具有震人心弦、贯穿人心的巨大艺术力量。后人对其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深入研究和宣传,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精神,是极其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2009.

[3]游国恩,李易选.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钱钟书.唐宋诗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濯银波.谈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第四篇:陆游诗歌的爱国情主题

爱国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陆游诗歌的爱国情主题,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了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陆游热爱人民生活,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诗歌中体现了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无情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恰恰解释了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一跃而起,过关斩将;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披荆斩棘,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故诗中有闻:“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了老百姓的身上,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而且还深刻了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深深查验自我,对老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才能够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才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深深体现了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忧人民之忧,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他就写了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有大雨滂沱的忧虑,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草木虫鱼无孔不入,纷纷被纳入诗中,正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虽然走向仕途,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挺身而出,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坚持“雪耻御侮,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对伟大的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并且他描绘伟大的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伟大的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伟大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饱含了作者对伟大的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第五篇:南宋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李高乡南宋村长期以来,基层组织涣散,经济基础薄弱,部分道路出行不便,是我县出了名的不好管理的村子。近年来南宋村在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支村两委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在保证村内生活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各项工作都在有效有序的进展中。但是,其中仍有一部分遗留问题、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抓紧解决!现将我村近期涌现出的问题做出如下汇报:

1. 关于2017年南宋村岗上(村东南方向)100多亩耕地,因租赁方违约导致耕地闲置问题需要尽快处理。

2. 关于洼地(村西)及鸡鸣河两岸水淹地问题急需处理。 3. 关于圪了针耕地塌陷问题急需处理。

4. 村里户户通工程问题,即我村部分巷道未硬化处理的问题。 5. 关于天然气占地补偿问题急需解决。

6. 关于在开展“五道五治”工作中,资金解决的问题。

我村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以上6个问题,在今后开展工作中我们支村两委将会围绕以上展开工作,部分问题已经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跟踪记录,做好问题的善后工作。现在对以上6个问题,将我村村支两委商讨暂定的处理方案,汇报如下:

1. 对南宋村岗上100多亩耕地,涉及到占地的农户已经通过法律程序对甲方提起诉讼,其中有5户以上的耕地在甲方建设过程中做根基及扩路建设造成被损坏,耕地急需修复。对于损坏耕地的修复费用及甲方欠村集体7000元一事,我村已经积极联系甲方负责人沟通交流,但被甲方一口回绝称走法律途径来解决,我村支村两委经过商讨后一致同意,将在短时间内、在春种之前用法律武器解决这件事情,维护村民和集体的利益。

2. 对洼地和鸡鸣河两岸水淹地的处理,我们已经积极上报到乡政府,在此期间并多次联系相关部门协调处理。

3. 对圪了针耕地塌陷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集中涉及到塌陷耕地的村民进行统计,统计塌陷面积及涉及到多少户;并积极上报上级部门。

4. 村村通工程,有效促进了我村村民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截止到目前,我村仍遗留有未硬化的巷道,对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对此我村已积极上报乡政府及有关部门,寻求解决方案。

5. 天然气勘测期间占地补偿问题,我村已上报乡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天然气勘测时期承诺的补偿期限正在核实中,努力完成好善后问题。

6. 在开展“五道五治”活动中,我村村民积极参与,涉及人数多、车辆使用次数多,但苦于我村村集体资金来源几乎为零,难以支付“五道五治”期间花费的人力、物力的资金,已上报乡政府予以帮助。

以上就是南宋村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简单的应对方案,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上一篇:洛阳城乡规划局范文下一篇:旅行社工作总结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