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爱情故事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陆游爱情故事范文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

结婚后陆游、唐婉更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

这样就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那个他们曾经相恋的地方。

春光灿烂明艳,十年未愈的伤口在阳光的抚慰下却愈加清晰起来。

沈园很美,可再美也没了她,物是人非。

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第二篇:陆游与唐婉爱情故事的民间传说

本人空间原来已经有了一篇关于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与唐婉的凄美爱情(千古绝唱——陆游与唐婉)。现在收集的这篇是唐婉与陆游爱情故事的民间传说,与事实未必相符合。

唐婉是陆游的表妹,唐婉的父亲和陆游的母亲是亲姐弟,感情很好。在唐婉刚出生的时候,两家就定下了娃娃亲。唐婉的父亲祖上是名门望族,只是到了唐婉这一代,人丁凋零,只有唐婉这一个女儿。后来,唐婉的家乡出了很厉害的传染病,唐婉的父母都去世了,只留下唐婉和一个丫鬟。唐婉的父亲临终前让唐婉去投奔她姑姑,也就是陆游的母亲(据有关专家查阅《宝庆续会稽志》,唐婉和陆游并没有这样的表兄妹亲戚关系)。

唐婉带着丫鬟远道而来,陆游的母亲见到和自己弟弟长相相似的唐婉,又想起弟弟和弟媳早丧,不由得悲从心来,对唐婉也宠爱有加。

几年后,唐婉已经出落成一个十分漂亮,懂礼仪,才貌兼备,举止大方的女子,而这时候的陆游也是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陆母看见他们两个情投意合,十分相配,心里也十分高兴。陆游自小就对这个表妹十分疼爱,对这门亲事是十分愿意的。就看唐婉的意见了,于是有一天,陆母找了个机会,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悄悄地问唐婉:“婉儿,我一直当你亲生女儿看待,如今你也大了,虽然以前咱们两家有婚约,可我还是想问问你,你看中我家陆游了吗?”唐婉垂睑一笑,脸色微红:“全凭姑母做主。”陆母就知道,这孩子心里愿意。

之后不久,陆游和唐婉就结婚了。婚后,两个人填词作对,相敬如宾,日子十分快乐。三年过去了,陆游也有了功名,小两口日子还是和和美美。可美中不足的是,唐婉没有给陆游生下一个孩子,这让陆母的脸色越来越难看。陆游是家里惟一的儿子,陆母每日盼星星盼月亮就希望唐婉能给陆家生个孙子,可唐婉的肚子一直没有起色。这使得陆母十分着急,常常带唐婉去庙里求神拜佛。

有一天,陆母领着唐婉来到当地一家香火很盛的庵堂。唐婉也希望能和陆游有爱情的果实,跪在蒲团上,虔诚的叩拜着。这一天,有一个当地的恶少恰巧也在,看见唐婉姿色出众,娉婷动人,不禁色由心起,想要霸占唐婉。可是唐婉一拜完就跟着陆母回家了,这个恶少没有机会动手,就在那里皱着眉头想歪计。这时候,有一个庵里的尼姑看见这个恶少在这儿看着唐婉的背影发呆,就猜到他没想好事。这个尼姑也不是好人,她常靠哄骗人来赚钱,这回,她感到又有一次发财的好机会。

她溜到恶少的背后,拍了恶少一下,说:“大官人,那是陆府陆公子的媳妇儿,怎么样,长的标志吧?”这恶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这个尼姑,他也知道这个尼姑常替人做些坑蒙拐骗的恶事,就放下心来。这个尼姑又说:“看大官人愁眉紧锁,不知道贫尼能不能帮上什么?”这个恶少看见她这么主动,就想,不如将所想之事说给这个尼姑听,说不定这个尼姑也能帮上什么忙。就对她说:“不瞒师太,我自从看见刚才那个大美人,就觉得人世间一些美女都是俗不可耐,一心爱慕她,想和她亲近。如若不能与美人相拥,这辈子还有什么意思?”尼姑一听,心里想,你这个貌如豺狼的杂毛也学癞蛤蟆吃天鹅肉,哼,自不量力。不过,她一转眼看见恶少那沉甸甸的钱袋,又转念一想,不过,如果我给你办成这件偷鸡摸狗的事儿,估计少不了好处。就又堆出笑脸对恶少说:“大官人和那小娘子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能促成这桩好事也是替贫尼行善积德。只不过这庵破衫薄,还望大官人多多帮忙。”这恶少一听能办成,心里乐开了花,满口答应事成之后定有重谢。于是这尼姑就和恶少约好,下月十五再来庵中,定能成事。

过了几天,这个尼姑去了陆府,见到陆母后说:“那天你们刚走,大殿里的神像忽然显灵,说感受到你们的诚意了。切记下月十五再去还愿,定能心想事成。不过,再去时,要所求之人独自前往,方能显示诚意。”这种无稽之言陆母却深信不疑,唐婉虽有疑惑,但看见陆母心意已定,也不好再说什么。

下月十五转眼就到了,这天天还下着小雨,上山参拜的人很少。唐婉一个人提着贡品来到了庵堂。这个尼姑将唐婉迎了进来,说:“娘子的衣衫都被这山雨打湿了吧,不如先进禅房来休息一下,反正今天没有别的香客。”唐婉一想,衣衫不整的拜佛恐对神明不敬,就跟着尼姑来到了禅房。这尼姑把唐婉引进禅房,一转身就出去了,把门也锁上了。唐婉感到事情不对劲,就用力的敲门,叫喊,可是没有人回应。这时,从里面的一扇门里走出了那个恶少,看着唐婉,满脸赖笑:“娘子莫惊慌,小生有礼了。”唐婉惊慌的看着恶少,只见他满脸油光,长得像猪一样,两片薄嘴唇咧开,像恶煞一样。恶少看见唐婉满眼惊慌,更觉得可爱,一下就扑了上来。唐婉很是绝望,大声的喊着救命。这时候,窗子猛地被踢开,一个人影闪了进来。只见来人一脚将恶少踢开,迅速的制服了那恶少。可就在他低头询问唐婉有没有受伤时,那恶少趁机从窗户逃了出去。那个人来不及追恶少,只得先将唐婉从屋里救了出来。唐婉这才看清楚,救她的人是一个青年。这人放开唐婉,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说:“在下赵士程,路过这里听见娘子呼喊,救人要紧,就没有顾及礼数,多有得罪。”唐婉道谢,又想到自己刚才差点就惨遭凌辱,不由失声痛哭。赵士程见状急忙安慰。唐婉就把这事情的前前后后向赵士程说了。赵士程久慕陆游文采,又见唐婉柔弱无依,便决定将唐婉送回陆府,并说明情况。 到了陆府,赵士程说明了前前后后,陆游十分心疼,可陆母却指责唐婉水性杨花,不守妇道,又埋怨唐婉给家族蒙羞。又过了几日,陆母又找了一个尼姑给唐婉算命,得出的结论是:与陆游八字不合,会阻碍陆游仕途上的发展,严重了会给陆游带来杀身之祸。陆母一听,决定,无论如何,都必须让陆游与唐婉离婚。 (事实上好像是因为唐婉婚后数年未育)

迫于陆母的压力,陆游只得含泪与唐婉分离。之后陆游娶了一位王小姐,唐婉嫁给了赵士程。赵士程虽是宋朝皇室,但为人坦荡,对唐婉很好。

很多年过去了,虽然赵士程很体贴,也很同情唐婉,可唐婉心里总放不下陆游。有一天,唐婉和赵士程相伴到沈园,却遇到了陆游。两人见面时十分尴尬,赵士程见状对妻子说,自己还有公务,先走一步。之后命仆人给唐陆二人送去酒菜。

陆游与唐婉四目相对,多少年压抑的情感涌上心来,提笔在墙上写: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然后深叹一口气,转身走了。留下唐婉一个人,对着墙上未干的墨迹,泪水盈眶。

几天之后,陆游收到唐婉寄给他的一封信,信里只有一首词: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抑郁成疾,病逝了。

第三篇:陆游咏梅

诗歌赏析——陆游《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一: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译文二: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注释:

(1)驿(yi 去声):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这句写的是幽僻无人来往的地方。

(2)寂寞:冷清。无主:没有人过问。

(3)著(zhuo 阳平声):加上。

(4)这一行说: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完全听凭百花去妒忌吧。

(5)碾(nian 上声):轧碎。作尘:变成灰土。

(6)香如故:香气还是照旧不消失。

赏析一:

这首词以梅喻人,人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赏析二: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赏析三: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驿外断桥边”是双层的荒凉之地,“驿”是古代传送公文、邮递的来往人员及马匹休息的驿站,是流动官吏、公人的短暂逗留之处,故“驿外”之梅是无主的野梅,。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i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

塞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炻,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社会现实正是如此,在腐败的政权下,“持身正大”比做贪官污吏要困难得多,“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在这种“众皆竞进以贪婪,……各兴心而嫉妒”

的境况下,志士仁人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肩负起时代的闸门与历史的十字架。陆游因“喜论恢复”而屡遭罢黜,至死也未实现自己的理想,却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凄凉悲壮诗句。他无意于功名富贵却始终不泯“为国戍轮台”之思,其爱国情操、高风亮节,像梅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样,谱写出了时代的正气歌。

陆游的民族精神使此词具有永久的魅力! 作者介绍: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

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

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

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咏梅欣赏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接回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等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枝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老毛的诗句是根据前面陆游所作反意用之,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五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

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毛泽东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自有咏梅诗词以来,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前无古人的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词的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扬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第四篇:陆游的爱国诗

篇一:爱国古诗词

文天祥《金陵驿》

王昌龄的爱国诗

屈原的爱国诗

文天祥的爱国诗

岳飞的爱国诗

文天祥的爱国诗

辛弃疾的爱国诗

陆游的爱国诗

杜甫的爱国诗

古代爱国诗

篇二:浅析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感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胡琳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1期

[摘 要]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南宋这个祖国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陆游一生渴望九州同一。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其爱国主义情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其诗歌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报国献身的豪壮之情;

二、斥责投降派妥协媚外的愤慨之情;

三、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四、关心民生疾苦的爱民之情。

[关键词] 陆游;爱国主义情感;诗歌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国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生死与共的情怀。我国诗歌一直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早在先秦楚国之时,面对楚国复兴无望时,诗人屈原吟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选择“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自沉汩罗江而死,以死明志。在唐代,面对长安的沦陷,诗人杜甫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且在他自己晚年处于无助的凄风苦雨中时,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第当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时,许多的英雄儿女、爱国志士,无不把自己的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无不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甚至为了祖国,为了正义,宁死不屈。继屈原、杜甫之后,在南宋诗坛上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至死念念不忘国家,至死还在感慨“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遗愿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就攻陷了汴京,尚在襁褓中的他便随家人向南辗转避难。“儿时万里避胡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幼年陆游的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其父陆宰是一位爱国志士,陆游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跋傅给事贴》),深受其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他也从师从的老师爱国知识分子曾几那儿爱到了良好的爱国教育。29岁赴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受秦的忌恨而不得入仕,直到秦桧死后才入仕。但在后来的仕途中,陆游因力主抗金又两度被罢职,自66岁以后一直闲居故乡山阴。最终怀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憾恨与世长辞。 陆游从十二岁开始学诗,到八十四岁时仍是“无诗三日却堪忧”,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在其现存的九千三百多首诗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仍是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章琦说:“剑南诗万篇,半洒神州泪”“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1] 纵观陆游一生的诗歌,其诗篇的爱国主义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篇三:七言爱国诗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 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塞曲》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题小像 诗人:鲁迅朝代:近代 灵台无计逃神矢, 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以我血荐轩辕。《出塞曲》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风 我

自题小像 诗人:鲁迅朝代:近代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第五篇:陆游爱国诗赏析

拳拳忠贞意

诚诚爱国情

--------陆游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上上周,艺敏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飞花令犹在耳边,我也在今天的诗词会上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

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1. 他是一位南宋的爱国诗人。 2. 他一生主张抗金。

3. 他上马能领兵打仗,提笔亦能作诗成文。 4. 他写下临笔绝作《示儿》。

恭喜你,答对了!他就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他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他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哲人,但他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他那一首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作。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陆游,感受他的拳拳忠贞意

诚诚爱国情。

千古绝唱

公元1210年1月26日是除夕,陆游走到了85岁生命尽头。他的子孙团团围聚在他的床边。此时此刻,他唯一放不下的不是个人的名利,也不是子孙的家业,而是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中的国家。在他临死前,留下了这一生中最后一首诗《示儿》

(课件: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他的遗嘱,也是他的生命绝唱。在这个人世间,他唯一牵挂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没有统一,理想没有实现,他仍然在等待,“王师北定中原”,等待南宋的军队打过淮河,收复失地。当那一天到来时,子孙祭告他时,一定告诉九泉之下的自己。为什么陆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念念不忘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原来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北伐没有成功的时候。当时的高宗以求和、退让为基本原则。一批爱国将领像岳飞、李纲等或是被处死,或被打击,很少有人提北伐的主题。当南宋人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纸醉金迷、麻木时,陆游终其一生在为收复中原而奋斗呐喊。

据说呀,陆游刚踏上官场不久,就发生了“泪溅龙床请北征”这个故事。讲的是陆游请皇帝御驾亲征,可他俩地位悬殊太大,一个贵为天子至尊,一个不过是纸马粒儿的八品文官,几乎见不到皇帝。好在宋朝有轮对的政策,就是官员可以轮流觐见皇上。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陆游好不容易见到了宋高宗。正好碰上高宗的生日,金国派来了使者,送来了贺礼,这次的贺礼特别,是一封充满挑衅的战书。要求南宋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不答应,就要挥师南下。高宗一看到战书,吓得嚎啕大哭。他想的当然是逃跑,并且下令修宽阔的路以便逃跑。陆游这时冒犯龙颜,请求皇帝御驾亲征,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换作别人,肯定会顺着宋高宗,可是陆游慷慨陈辞时,面对宋高宗的软弱的态度,陆游可能忘了自己的卑微身份,痛哭流涕,恳求皇上亲征,鼓舞士气。因此历史上,陆游的文字中才会出现“泪溅龙床请北征”。 这事发生后,对陆游的影响是,他被罢官了。对别人来说是一个挫折,可对陆游来说,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永远微不足道,正像他诗句中说到的那样“位卑未敢忘忧国”。此后,陆游在朝廷中起起落落,往往都跟他喜欢提北伐这样的话题有关。四十二岁时,他担任镇江通判,力劝爱国将领张浚北伐,又被冠以“力说用兵”的罪名罢官,长达四年的闲居生活开始了。

文人的战场表现

一直到46岁时,陆游才重新起用,此时做了非常大胆的举动,毛遂自荐,写了长信给长官王炎,王炎也是抗金将领,邀请他来任职……这一年他四十八岁。他终于投笔从戎到前线去。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这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以至于到了晚年看到墙上挂的征衣,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段驰骋疆场的时光。

课件出示: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军装挂在墙上被尘土覆盖了,再也没有当年光亮的感觉, 那个战场已经离他很遥远了。尘暗旧貂裘,这里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他自己也像那件旧军装被人冷落,被人遗忘。在他的梦里、回忆里还是三十多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对别人来说,战场是危险、凄凉的,可对于他来说,战场是浪漫的、是幸福的。我想呀,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沉的爱。爱到足够强烈,才能置个人安危不顾。南郑前线的经历,成了他一生回忆的亮点。他在 《书愤》中说, (课件出示:《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过了花甲之年。诗人以塞上长城自比,道出了心中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南北朝时期,宋国有位名将檀道济。他跟着宋武帝刘裕北伐,屡建奇功。宋文帝即位后,因为檀道济名望太高,左右部将骁勇善战,几个儿子也掌管兵权,所以对他很不放心,加上朝中一些大臣挑拨离间,最终檀道济扣上谋反的罪名关进大牢。几个儿子和部将全部被杀。临刑前,他一口喝下一壶酒,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万里长城啊!” 檀道济死后,北魏闻讯大举南伐,待大军饮马长江时,宋文帝才意识到,军队确实犹如长城般重要。他后悔不叠。陆游想起自毁长城的典故,两相对照,自己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衰鬓已先斑。诗的最后一句,陆游想起杜甫的《蜀相》,当年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自己空有爱国志,朝廷却不给他机会。如果南宋朝廷下定北伐的决心,有王炎这样的爱国将领统领全军,有陆游这样的爱国志士积极投身其中,也许南宋的历史从此改写。

突如其来的变故 在乾道八年十月,王炎被召回朝廷。他在南郑做的事就是筹备北伐,准备就绪时,被调回临安,表面升官,实际上是临阵换将,这是一种信号,朝廷对金用兵的决心动摇了。不久,王炎被罢官,陆游也被撤回,来到成都。他深知这次被调离前线,可能一生不会再有上前线的机会了。一腔热情或许没有机会了挥洒了。悲愤中写下《关山月》:(课件出示: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

写这首诗时,离靖康之耻过去了半个世纪,南宋没有决心与斗志。遗民在这样的夜晚,会流下多少泪水?一想到统治者的软弱,想到战士的艰苦与壮志难酬,感情在诗中奔泻。他用笔在战斗,在呐喊,在挥洒爱国激情。

永远的遗憾

在以后的时间里,陆游尽管没有忘记国家的命运,朝廷却不再关心他。可是他没有放弃过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的爱。在他68岁那年,他写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爱国激情再次喷发。

(课件出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一想的仍然是祖国。不能为国出力效劳,才是最痛心的。无奈中,回忆起了二十年前,在前线的那段经历。铁马冰河是他一生中的最高潮。现在这一切只能入梦来。这个国家的命运前途自有达官贵人操心,可是对他来说,身份卑微阻止不了忧国之思。

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示儿》再次证明了对国家的爱。 (课件:《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遗憾的是,他没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不过他的一生不是真正的悲剧。他对子孙的告诫没白费,后代中英雄层出不穷。他的爱国信念并不寂寞。因为此后的中国人代代以陆游为爱国典范。

(课件:爱国精神垂范后人)

让我们用著名学者梁启超的诗来评价陆游的一生吧: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国家》音乐起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唱的多好啊!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今天,我们怀揣一个幸福中国梦,将爱国之情继续传承!同建一个家,同爱一个国,爱美丽的大家,爱温馨的小家,爱奋进的昆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陆游爱情故事范文】相关文章:

陆游与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04-09

钗头凤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05-03

陆游诗歌范文05-17

陆游的诗歌范文05-20

陆游及南宋诗歌范文06-13

陆游号05-10

陆游名句摘抄05-12

山茶陆游05-13

卧春陆游04-29

《陆游研究》后记04-30

上一篇:老师总结反思范文下一篇:立足创先争优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