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歌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陆游诗歌范文

陆游的诗歌有哪些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下面是陆游的诗歌有哪些,请参考!

陆游的诗歌有哪些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曰,家祭无忘告乃翁。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古入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钗头凤

其一: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入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入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入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入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渔家傲》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曰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第二篇: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 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代表作品有《关山月》、《追感往事》等。

(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这类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代表作《书愤》、《夜泊水村》等。

(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剑门道中遇微雨》、幽居书事》。

3. 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代表作品有《游山西村》、《东村晚归》等。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

第三篇: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提要:

本片论文从陆游的生平,经历谈起,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才使陆游诗歌洋溢着爱国热情,并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一

忧国忧民·壮志报国

二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篇

(一)“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三)从分反应并歌颂广大人民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

(四)从幻想、梦境里寄托报国理想 三 爱国诗篇永载史册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用他的赤子之情写了许多热血沸腾的爱国诗篇。他那永不衰竭的激昂悲壮的歌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唱出了人民的愿望。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和战问题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在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严酷现实面前,不少诗人都冲破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写出了一些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诗最优秀的代表。他出自江西诗派而又不局限于江西诗派,他的诗歌以其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独具一格的“放翁体”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一·忧国忧民,壮志报国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幼年时期,正值南人入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陆游的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他晚年回忆: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眥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也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父辈交往中的言谈,对陆游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幼年时期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感兴》),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陆游自幼就好学,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解嘲》)。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特别注意兵书。他曾这样自负:“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十七八岁的陆游便有了诗名。大约二十五岁左右,有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积极影响下,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爱国主义基调,并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的樊笼。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呼吸着时代的气息, 1 以其慷慨悲壮的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乾道六年(1170),四十六岁的陆游,入蜀任夔州通判。“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一路之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诸位伟大诗人的遗迹,后又从夔州到南郑,这是他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欲杀敌的陆游,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各地,接触了爱国民众,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形势,出谋献策,积极准备打击敌人。他生活在战士中间,有时射猎深山,亲刺猛虎。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也扩大了他的诗歌领域,并使他领悟到“诗家三味”。从现实生活中,从火热的斗争中汲取题材,因而形成了他的宏丽悲壮的风格。

二·从满了浪漫主义精神,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篇

陆游是一个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诗的成就最为显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这些诗歌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色彩,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陆游的“素质”,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他说:“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长歌行》)。又说:“愿闻下诏谴材官,耻做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

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因此,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所以,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由于南宋统治者一意对敌屈膝求和,尽管诗人抱着万死不辞的报国心,然而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他知道要恢复中原,就必修抗战,要必修排斥和议。陆游在诗里不止一次地揭露了和议的恶果。由于他对祖国有着强烈的爱,所以对那些腐败无能,妥协投降的统治者自然表现出无比的憎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愤怒的谴责了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罪行。如《关山月》是一首反对统治者当局不抵抗政策,以揭露与金人订立合约罪行的著名诗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作者在他七十九岁时写的《追感往事》诗里更尖锐地指出:“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苟安投降的罪责不只在秦桧一人,而是整个统治集团。他大胆地揭露了他们的罪行:“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悲愤地控诉了“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锋芒毕露的诗句中流动着诗人沸腾的爱国热情。

(三)充分反映并歌颂广大人民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

由于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陆游还充分地反映并歌颂了广大人民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在《识愧》诗歌、中,他指出:“忠言让在闾间”并深表惭愧:“私忧骄虏馨常折,念报明时涕每潸。寸禄不沾能汲此,细听只益厚吾颜。在《追忆西幕中旧事》诗里更写道中原遗民冒险通报敌情 的爱国行为:“关辅遗民意可伤,蜡封三寸捐书黄,亦和虏法如秦酷,列圣恩深不忍忘。”《昔日》诗里说:“至今悲义士,书帛报番情。”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 2 的有力保证,所以他在《晓叹》里满怀信心地写道:“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然而统治集团却绝无恢复之意,这使诗人感到极大的悲愤: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对渴望恢复的北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无比壮丽山河的热情歌颂,正是对南宋小朝廷“如此江山坐付人”的罪行的有力鞭挞。

(四)从幻想梦境里寄托报国理想

冷酷的现实使陆游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壮士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像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英雄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像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悲愤》)。

陆游的报国理想长期遭到冷酷现实的扼杀,他的诗歌在回荡着昂扬斗志的同时,有多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带有浓厚的苍凉,沉郁的色彩;另一方面,由于破敌为国的宏愿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诗人便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诗人向往着“尽复故唐故地”一统天下的太平景象。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只有在梦里去寻求。嘉定元年(1208)六月,陆游在《异梦》一诗里叙述了自己见到的奇异梦境,他梦到自己身穿铠甲去作战,收复了中原:

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谓,潼关北控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和为国奋战的决心。当他晚年闲居山阴时,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老诗人还想到为国戍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所有这些奇思幻想都应看作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表现,也是他爱国诗篇的一大特征。

三·爱国诗篇永载史册

陆游是南宋一代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在这一方面,他的诗歌狠接近杜甫的风格,因而获得了一代“诗史”的称誉。陆游作品在思想上的成就是杰出的,特别是他那热血沸腾的爱国诗篇。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写了《示儿》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号召,它教育和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读者。陆游以其诗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一扫江西派的积弊,树立起一面进步文学的光辉旗帜,无论在当时和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大的爱国诗篇,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敌人和投降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也打击了以后的民族压迫者和民族败类,继续鼓舞着爱国人民。当清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人们对陆游诗更有亲切的体会。梁启超就曾热烈地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直到五四时代陆游的诗篇还鼓舞着反帝斗争的人民。

3

参考文献:

①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纲要》。 ② 中国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 ③ 在记者住处,“Evi1m0”打开了自己电脑上的一款破解密码的软件,在搜索到的33个无线网络中,他点开记者家中的WIFI账号,然后导入密码字典,开始破解。约一分钟后,该软件下方显示了一组标红的字符,与记者所设置的WIFI密码完全一致,其随后用自己手机与路由器完成联网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篇: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开题报告)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1003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武山职专

何东维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陆游是我国宋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成为“小李白”。在他生活的时代,国家屡遭女真贵族的侵略压迫,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游把他对女真贵族侵略压迫的愤怒,对南宋朝廷屈辱投降的不满都倾注到了他的诗歌之中。在他很多诗歌当中都充满了深厚的爱国情感。他的很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其诗风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具体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寄意;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融于人民生活之中。他不仅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而且还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对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倾注深切同情的同时,也热爱人民生活,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因此,研究陆游的诗歌也就是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激情。

2、研究方法

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从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借鉴其他有关陆游诗歌爱国主题的优秀论文;分析陆游诗歌的爱国思想三个方面来研究。

3、论文提纲(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

1、走进陆游,分析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 ○

2、爱国情怀在陆游诗歌中的体现; ○a、忧国忧民、欣喜国家

b、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

c、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3陆游诗歌爱国主题的意义 ○

4、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 2011-12-13 —— 2011-12-30 初稿提交 2011-12-31 —— 2012-2-29 定稿提交 2012-3-1 —— 2012-3-15 终稿提交 2012-3-16 —— 2012-3-30

5、主要参考文献

1《陆游诗选》 :游国恩、李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 ○2《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社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3《陆游诗集导读》 :严修巴蜀书社1986年第一版 ○4《陆游诗选》 :刘逸生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版 ○5《陆游诗今译》前言部分

陆放著

宝文堂书店出版

1988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主编

1988年版 ○

第五篇:陆游咏梅

诗歌赏析——陆游《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一: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译文二: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注释:

(1)驿(yi 去声):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这句写的是幽僻无人来往的地方。

(2)寂寞:冷清。无主:没有人过问。

(3)著(zhuo 阳平声):加上。

(4)这一行说: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完全听凭百花去妒忌吧。

(5)碾(nian 上声):轧碎。作尘:变成灰土。

(6)香如故:香气还是照旧不消失。

赏析一:

这首词以梅喻人,人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赏析二: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赏析三: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驿外断桥边”是双层的荒凉之地,“驿”是古代传送公文、邮递的来往人员及马匹休息的驿站,是流动官吏、公人的短暂逗留之处,故“驿外”之梅是无主的野梅,。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i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

塞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炻,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社会现实正是如此,在腐败的政权下,“持身正大”比做贪官污吏要困难得多,“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在这种“众皆竞进以贪婪,……各兴心而嫉妒”

的境况下,志士仁人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肩负起时代的闸门与历史的十字架。陆游因“喜论恢复”而屡遭罢黜,至死也未实现自己的理想,却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凄凉悲壮诗句。他无意于功名富贵却始终不泯“为国戍轮台”之思,其爱国情操、高风亮节,像梅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样,谱写出了时代的正气歌。

陆游的民族精神使此词具有永久的魅力! 作者介绍: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

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

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

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咏梅欣赏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接回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等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枝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老毛的诗句是根据前面陆游所作反意用之,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五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

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毛泽东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自有咏梅诗词以来,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前无古人的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词的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扬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上一篇:美业广告范文下一篇:美人诗歌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