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课例教案

2024-04-13

语文朗读教学课例教案(精选12篇)

篇1:语文朗读教学课例教案

《小动物过冬》一课的朗读指导例谈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由此可见,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虽然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酌文品“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重视读的训练,尽可能地多读少讲,以读代讲,引导孩子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作者的语言,咀嚼、消化、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让孩子觉得“有滋有味”。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读出感悟、品出语文真味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大胆地“放”,还要巧妙地“扶”,并且运用巧妙的语言“扶”得恰倒好处。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给农村孩子上了《小动物过冬》一课,我在这一课的朗读指导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游戏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能来到伍佑小学跟二(1)班的小朋友上课,感到非常高兴。这节课,王老师还带来了几位好朋友,现在他们都躲起来了,让老师说几则谜语给你们猜,你们猜到谁,轻轻地喊几声,它就会出来了。

(1)百花村里有人家,鲜花瓣上种庄稼,招待客人用蜜酒,辛勤劳动人人夸。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3)大眼睛,宽嘴巴,咕呱咕呱爱说话,捉虫能手就是它。

(生先凝神倾听,然后兴奋地轻唤“小蜜蜂、小燕子、小青蛙”,师随即出示三个小动物图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三个小家伙又聚在一块儿干什么了?答案就在我们要学习的19课里,孩子们,快打开课本到118页,摆好读书姿势,开始读吧!

(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者,都希望孩子们对自己所上的课感兴趣,我也不例外,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特意动脑筋,找了几个与课文有关的小动物谜语,通过猜谜游戏,放松孩子们的紧张心情,消除初次会面的陌生感,融洽师生关系。接着,我又趁热打铁,用一句“今天,这三个小家伙又聚在一块儿干什么了”,勾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朗读课文的兴趣已油然而生,孩子们充满热情地去朗读课文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二、斟酌字词,懂意

师:字词读得不错,把词语带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

(出示)(1)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指名读句子)

师:“常常”就是……的意思?如果把它换成“天天” 再读一读、比一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出示)(2)它们天天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比较,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针对孩子们的这个特点,我先用一句“把词语带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激起他们的斗志,忘记学习的疲劳,重新调整好情趣继续学习,接着又通过换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比较。通过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常常”就是“经常”,不是“天天”的意思,还道出了“三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职责,它们要辛勤工作,造福别人,不能天天聚在一起玩。”的话,实在出乎我的预料。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字词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三、研读文本,晓理。

师:三个小伙伴非常友好,生活得非常快乐。可是,当秋风刮起时,三个好朋友都不约而同地烦恼起来了。小朋友猜一猜,它们会为什么事烦恼呢?

生:它们都要过冬了,整个冬天就不能在一起唱歌跳舞了。

师:三个好朋友要分开了,它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你能体会一下吗?

生:很难过,很伤心。

师:既然这样,它们为什么就不在一起过冬呢?

生:因为它们三个过冬的方式不一样。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小动物到底是怎么过冬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找到了,先与小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再分角色演一演。

(生兴趣盎然地研读起课本来,师行间巡视,不时融入学生的交流圈中。)

篇2:语文朗读教学课例教案

一、区别形近字

此题是比较形近字组词语的练习。需要注意的是:

1 先比较形近字的字音,字形的区别,再组词语,在运用中区别。

2 组词语时,鼓励一词多组。

例:密 亲密 保密 密集 / 蜜 蜜蜂 蜜糖 甜蜜

飘 飘带 飘动 飘落 / 漂 漂流 漂浮。读piao时指漂白。读piao时指漂亮。

坐 座位 坐机 宝座 / 底 锅底 月底 海底

低 低头 降低 低烧

二、抄写词语

此题的目的是积累词语,练习把字写端正。可先读一读,说说那些字音容易读错;接着说说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找找那些字容易写错;再工工整整的抄下来。

易读错的字:成熟热情好客唉声叹气淳朴

易写错的字:蒸(13画,四点底上还有一小横);醒(左边不是西字,里边还有一小横是“酋”);岭(右边是令字,不是今字);辛(最后一短横,中间一长横);声(上边是示字,不是土字)

还可鼓励学生再摘抄一些词语:民族小孔小镇早晨介绍工具油菜决心长江百售

三、词语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词语和正确的进行词语搭配。补充词语可按以下层次训练:

(1)审题,明确要求。

(2)指导方法,前面的叠词是修饰后面的词语的,应在横线上填名词。

(3)试着独立完成练习。填完后想一想,填上的词语和前面的词语搭配是否合适。

(4)全班交流。应鼓励发散,说出不同答案。

(5)开展填词语的抢答活动。学生出叠词,其他学生抢答,把词语补充完整。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汇。

四、读对韵歌

注释:大漠指沙漠。孤烟直:孤伶伶的炊烟笔直的升上天空。长河:指黄河。补充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五、体会动词。

1 钻漂荡漾既写出小船在小河上悄然划过的样子,船驶远后,小船飘荡,更衬托出小镇早晨的恬静;

2 低弯鸣唱欢笑朗读时要读出怜爱之情。

先自读,再交流体会,然后练习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可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读背古诗

《敕勒歌》比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己大体读明白,但要注意古诗中生字比较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

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读了这首诗,可启发学生:你能不能想象出北方草原的风景?和学过的描写江南风光的额诗比较一下,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二、自读课外短文

教师先不要指导,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自答,让学生自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归纳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抓住每段要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变化,要鼓励学生的不同表达。最后练习路的变化(羊肠小路--黄土公路--柏油马路)。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路越修越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好处。 生字:轧(ya).

第三课时

一、综合实践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提前布置,使每个同学思想上都有准备。

2 选择大家都想了解的地点,是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

3 同学都可随时提问,使大家真正交流起来。

4 采访结束后,归纳刚才提的问题,那些问题与主题无关,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怎样采访,提问题。

5 告诉学生在采访中注意采访的态度和语言的修养。

口述时要注意三点:(1)说出你采访的景物,采访的对象。(2)讲讲它过去的样子。在口述时要寓抒情于见闻与联想之中。

二、金钥匙学习一些朗读的技巧

可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课外,说说自己朗读的体会。还可以举行一个朗读比赛,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三、自检

通过自检,引导学生总结前一段的学习情况,鼓励大家向好的同学学习,多积累语言。

课后小结:

篇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例谈

语文教学是一种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活动,要搞好教学就不得忽视教学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也不例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课文朗读的方法作出以下思考。

一、创设情境———集体朗读法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习《称象》这篇课文之前,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一同来看大象,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参观这头大象。这时,笔者打开电子白板,一幅曹冲称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笔者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儿的? ”有的说:“身子像堵墙。”有的说:“腿像四根柱子。”笔者接着说:“大象这么大,要想知道它的重量不容易,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曹冲是怎样称大象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笔者采用集体朗读的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情感的阀门被打开,想象的思维活跃起来。创设情境和集体朗读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由此及彼,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解课文———角色朗读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要富有情感,朗读时吐字要清晰、明亮、流畅,使学生有美的享受。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采用角色朗读法,让学生扮成各种不同的角色。如,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很懂礼貌、很友好的样子, 鲤鱼妈妈和蔼可亲的样子。当小蝌蚪看到乌龟, 误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时,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这一部分学生要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出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兴奋和乌龟的热情和善。让学生在朗读中扮演角色,使朗读和表演巧妙结合,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在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了思想内涵,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同时也给教师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差异创造了机会, 为培养学生的特长奠定了基础。

三、多措并举———综合朗读法

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 除了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外,教师还应采用领读、自由读、仿读等方法。如,笔者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鸭妈妈卧在稻草堆里,等待小鸭子出世时,笔者让学生自由读,体会鸭妈妈的心情,当小鸭子出生后,被同类嘲笑和冷落时,笔者让学生齐声读。最开始,学生朗读句子的语调一律是大声有力地读, 笔者及时给予指导, 指出这些是描写丑小鸭处处受到歧视和被冷落的句子,应该用委婉的、同情的语气读。当丑小鸭发现自己并不是一只丑鸭子, 而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时,就要用惊喜的、惊讶的、激动的语气来读。总之,朗读的语气要随课文中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厌恶。

四、激发情感———评价朗读法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教师评。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 ,阅读中出现的生字大多要靠拼读来解决, 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学生读得基本正确、流利, 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由于参与评价的学生能及时发现别人朗读的优点和缺点, 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心倾听他人朗读的习惯。

3.自我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篇4: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策略例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6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读出效果呢?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形式,让朗读兴趣盎然

不论做什么事,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时,他们才愿意去接受它。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只有不断丰富朗读的形式,才能使学生始终充满好奇心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一株紫丁香》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株紫丁香》一课,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得慢一点。(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坐姿及正音)

师:刚才我听了大家的朗读,也被感染了,也想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师范读)

生1:老师读得语气更亲切些,句子的节奏把握得更准确些,听起来更美。

师:是吗?那么,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的语气读一读呢?注意句子的停顿及朗读的语气。(生练读)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投入,哪个同学觉得自己读好了,想读给大家听。(生汇报展示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愿意再来试试,和他比赛一下。(生一个个小手举得老高,兴致勃勃)

教学中,针对诗歌的特点,教师采取了学生自由读、范读、模仿读、汇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这样指导,既避免了单一的朗读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又使学生能够读得充分,读得兴趣盎然。

二、情境体验,让朗读真情流露

要想让学生读得更入味、更有情,情境的创设显得非常重要,也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真情流露,发出最贴切、最美妙的声音。

《荷花》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白荷花的姿态。如果许多荷花凑在一起又会是什么状态呢?请大家一起看。(多媒体出示一池荷花图)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真实的荷花的画面。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说一下?

生1:这些荷花真是太漂亮了,我真想采一朵放在家里,让我可以美美地欣赏。

生2:这么多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美,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师:那么,作者看到这些荷花有何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生3:作者写出了我的心里话,的确是“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师:你能不能把美景和自己心中涌现的情感结合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三、文本感悟,让朗读有质有味

所谓感悟,就是学生凭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直觉,产生某种印象或者某种意义的过程。这种感悟是一种直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反复咀嚼,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朗读更加有质有味。

《掌声》教学片断。

师:读了第三自然段,哪些词语在你的印象中最深刻?

生1:犹豫、慢吞吞、眼圈红了。

师:这些词语为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2:我从“犹豫”一词感悟到了小英非常矛盾。上去吧?自己有残疾,怕别人笑话。不上吧?老师又点名叫她,她很为难。

师:那么在读这个地方的时候要怎样读呢?

生3:要稍稍停顿一下,突出小英犹豫的感觉。

生4:我从“慢吞吞”这个词语感悟到,一方面是由于她腿部有残疾不能走快,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犹豫、不想上去的样子。

师:同学们对小英的心态把握得非常准确。你们能不能以这种心态把这段话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主要抓住了“犹豫,慢吞吞,眼圈红了”等词语让学生揣摩、体会、感悟。这样一来,学生朗读时就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小英的立场上投入地朗读,从而增加了朗读的厚度。

总之,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读,真情流露地读,有质有味地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会更出色,朗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5: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教案

朗读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以两种风格出现。一种是朴素的,是不借助其他手段的朗读;一种是华美的,是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

读。所以人们也一般地以为这种“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是创新。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

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

请见《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例二:将朗读作为一种点拨手法来设计。

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如《白杨礼赞》下面这一段的朗读教学设计: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同学们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同学们读出: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篇6:语文朗读教学课例教案

关于朗读的语文教学论文 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孙莉莉 孙雪玲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一。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总之,在当前,语感这个基石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个探索的“热点”,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是依靠语感,还是依靠基础知识?是整体推进,还是分进合击?是语感,还是思维?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向别人虚心学习,认真探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勤于总结,敢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益。

篇7:语文朗读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朗读指导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手段,朗读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有感情朗读是阅

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

1、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 熏陶。

2、增强学生的语感,掌握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等,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使学生对字、词、句有整体的感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朗读感悟,学生们逐渐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态度。

2、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敢读、想读、爱读,能够做到大声朗读、由感情朗读。

3、初步了解朗读的一些技巧,学会语气轻重的变化,学会断句和停顿。

通过平时教学中观察,本班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特别高,但是一旦让在朗读中加上感情,就没有人敢读或是读不好,对有感情的朗读没有信心,不知道怎样带入感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来带动学生的情绪,以达到情绪的高潮,真情自然流露。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敢读、想读、爱读,能够做到大声朗读、由感情朗读。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学生们逐渐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用语言先让学生想象画面,再听配乐朗读。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交流体会)

引起学生兴趣,初步感受有感情朗读的美。

2、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3、说说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二、传授技巧

1、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感情读出来的效果,再次感受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2、讲授朗读技巧。(认真听讲,学生示范读)

让学生快速掌握技巧

三、分组朗读

1、各组找一篇文章,本组内讨论、练习;

2、各组选一个朗读,由其他组评价,并说出你从中听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3、讨论怎样朗读更好。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在探究讨论中应用所学技巧

四、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1、教师再次总结怎样才能在朗读中带入感情;

2、让朗读好的总结一下心得。

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

八、板书设计

(有感情)朗读

1、作者感情、读者感情

2、技巧

九、实践反思

篇8:语文朗读教学课例教案

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一个手段。阅读教学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才能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理念,搞好阅读教学,笔者谨借此文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摒弃纯情技术的朗读指导, 追求有效的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不能只注重技巧的指导,朗读质量的高低、能力的强弱, 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朗读是一种理解和体验,朗读过程中伴随着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语言形式的感悟,学生会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掀起情感的波澜。笔者常发现在阅读课堂上,一些教师总是喜欢向学生传授如何处理语句的节奏、语气、语速、重音等问题,这种纯技术的朗读指导果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走入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吗?答案是否定的。

有效的朗读指导注重的是学生内心的体验,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中饱含的情感与思想,将“导”与 “思”、“读”与“悟”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之互为影响、互相促进。譬如,教学《桃花源记》,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响亮地朗读课文, 尽可能地读清楚,吐准字音,并做到节奏分明、抑扬顿挫、语句流利。学生逐渐进入朗读状态,读得摇头晃脑,似乎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意境。然后,笔者请不同层次的同学作展示性朗读,其他同学来点评。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译读”,即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注释,领悟句子意思,并把个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上标记,等到交流时解决。学生按笔者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进行标画;有的两人合作, 一读一译。笔者巡视,不时向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学生自读完毕,笔者要求各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作为发言人来畅谈阅读体会,全班同学一起分享阅读成果,交流并解决困惑。根据学生回答,笔者和学生一道进行评价、补充、纠正。通过这样的朗读和评价,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1到3自然段,边朗读边想象,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表达出自己对桃花源优美的景色、淳朴的人情的体味。这样, 通过几番朗读,学生初步从整体上领略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致,为第2课时的细读品味,找美点、赏美景、悟美情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平等“对话”,交流、 分享自主阅读的体会

“对话”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理念的总结和升华,这一要求对于克服课堂上教师“话语霸权” 现象,让学生拥有“对话”权利,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读”的能力训练,但“读”并不是眼睛看到文字口中发出声音,“读”是需要思考和感悟的。阅读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讲出来,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分享,进行 “听”和“说”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衡量一节阅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就看教师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还是在实实在在地开展多元化的“对话”。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在感知课文描写的优美景色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一起来领略作品的语言美。 首先要求学生用心品读自己认为写得最为生动的语段,用“比读法”欣赏自己圈点出来的句子,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所谓“比读法”,即指在品读时运用增、删或替换词语,变换句式或句型,删掉辞格等方法进行比照朗读,运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揣摩作品语言“不可移易”的理由。学生柔声朗读,闭眼想象。笔者巡回指点,提醒学生将更改过的句子跟原句进行对比。接下来进入反馈环节,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圈点标画及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或语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春草图,因为小草在春雨滋润下悄悄生长、破土“钻”出的调皮神态, 让人顿生怜爱之心。如果把句中的 “钻”改成“长”,就缺少了神气、 神韵。有的学生说自己特别喜欢“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因为该句写出了春风的柔和,让人感觉到好像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如果不用修辞手法,把它改成“春风,是多么的温柔呀”,虽也写出春风的特点,但却少了份情感,读起来也缺少原文那种“如沐春风”的惬意之感。笔者也发表意见,说自己特别喜欢“红的像火……”一句,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种类之繁多、色彩之斑斓、情态之热闹; 另外,这句话非常简洁利落,节奏明快,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欢喜。

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运用“对话”这种形式,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阅读体验的交流与分享,学习氛围融洽,学生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升了语言鉴赏能力。

篇9: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朗读教育主要以教学文本为主要内容,“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被高度重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能够领会到文本所包含的深意,并积累语言素材,对文章结构也能够产生深刻的了解。

一、系统性朗读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环境下,应当积极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形成系统性教学。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朗读技巧和分层技巧的指导练习,培养小学生以更加富有感情的方式朗读课文。

当然,应当注意的是,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当在选材上多下工夫,选择适合学生朗读能力的文本。

二、指导性朗读教学需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当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应当尽可能地给予详细的指导。

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使用模糊语言方式指导 学生,例如,“语文朗读应当饱含深情”,又如,“在这里应当着重强调一下”等。这样的指导方式可能造成小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惑。小学生可能会产生如何“饱含深情”以及怎样“着重强调”的理解误区。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朗读引导学生,以声音语调的变化和节奏的转换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探究朗读教学,提高小学生对语文本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熟练运用朗读相关技巧,真正做到层次性及变化性的声音表达情感,提高语言感知力。

参考文献:

钱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篇10:语文教学与朗读

语文组 梁晓桃

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下面本人就朗读的作用及朗读的指导谈一些心得体会。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作用有如下三点:

(一)朗读能使学生吸取知识、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吸取知识的方法,吸取精华部分,扩大自已的知识视野,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吸取和掌握知识,认识生活、社会和历史。

同时,阅读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人的思维要靠语言,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阅读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作用是明显的。

(二)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中学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学习《归去来兮辞》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去想象陶渊明在辞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并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去描绘这一幅幅图景,通过大家的集体智慧参与,大家对作者所要抒发的田园之思,田园之乐以及归隐田园后的惬意、满足体会非常到位,对文章的理解也非常透彻。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通过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朗读训练呢?

1、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

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2、重视朗读指导。

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课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3、读背互相结合。

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将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篇11:语文朗读教学课例教案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有唱读这一不良习惯。这不仅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大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富有音乐般的旋律,诗一般的情感。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作者通过语言文学表达出来的情感读出来,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注意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兼质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

二、掌握朗读技巧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只强调带着某种感情去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怎样读才能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1、注意停顿。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如《瀑布》--诗中: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表示停顿)时,按划分的节拍做好停顿,同时教师若能配合上抑扬、轻重、缓急等手势指挥,便能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时,教师手势抬高、放开,带到学生将音量放大,以体现出瀑布的浩大声势;当读到“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对为表现瀑布声音的柔美,教师可以将手势反转、放低、轻轻拨开,让学生也随着送出柔美嗓音。

2、突出重音。在朗读课文时,为了突出句子中主要意思的词儿,这些词应读重音,也就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生一声呻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伟大”、“最后一息”、“一寸”、“一声”这几个字眼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学生自然体会出那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多种形式练读

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引读法。三、四年级的好多文章中段落的组成方式比较明显,例因果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等,在指导朗读时可采用引读法。如:《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读:

师: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生:说它老实吧,它有....

采用引读法,不仅能让学生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课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对比法。运用不同感情的对比朗读就能让学生在听中辨析、判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十册《丰碑》一文中最后二个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先请一个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读,他必定很平淡地将这一句话读出来,然后由教师有感情朗读,将“久久地”、“深深”、“缓缓”等读得沉重、缓慢些,“敬了一个军礼”读得有力。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老师这样的读法处理,读出了将军沉痛、崇敬、哀悼之情。

3、创设情境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具体做法有:配乐朗读,如在指导《草原》一文朗读时,可播放录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一边读、一边听音乐,学生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无边无际的草原与天相接,浓郁的翠绿色,轻柔的、自然地不断向外延伸,一直伸到地平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草原,产生轻轻流入云际的感觉,似乎看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曼谷的小象》一课第五自然段中的“......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充当阿玲,来表演她与小象之间亲热之态,轻轻地拍,目光注视着小象,亲热地贴贴耳朵等。这样一来有利于读者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课本剧表演法。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感情纯真,爱憎分明,他会将自己领会到爱与恨尽力表达出来。如第三册《狼和小羊》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因为学生知道了狼的蛮不讲理、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弱小,在表演时很自然地会用粗哑、低沉的嗓门来说狼的话,用细语般的颤抖的嗓音来表现小羊的可怜、无助与委屈。

四、多种活动助读

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对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兴趣活动课,班队会课,以及“迎元旦、迎国庆”等机会进行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朗读本领,收集资料、背诵优秀诗文。通过比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篇12: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进行指导

呢?

一、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范读《再见了,亲人》时,我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们模仿萝卜在地下捉迷藏的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二、朗读中进行必要的适时点拨

新课标强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平常我们的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如隔靴搔痒。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上是从技巧上入手,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等等,这样的指导也许在朗读的声调上会有点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有抑扬顿挫了。却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读的欢快,为什么那里要读的忧伤。这样的朗读指导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没有理解体会就不能促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没有朗读的内驱力就不能真正的读出文章的韵味。如《林海》中描写大兴安岭形状一段“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岭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横着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大兴安岭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学生在读中悟,出现偏差时老师点拨一下,自然而然,课文的内容也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

能力。

三、在朗读中进行对比

对比法是指导朗读的有效手段,把各种内容形式的朗读加以对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性朗读,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题目,我根据作者有这样的战友感到骄傲,读出自豪的语气;又根据邱少云牺牲,读出大家的沉痛怀念之情。两次读课文题目,但感情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又如认知与情感是相互促进的。重组词句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间韵味。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换成“邱少云像石头一般”,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再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个人认识,对课文中事物加以认知判断进行再创造。朗读总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一定是不尽相同,这时对比性朗读自然是受益非浅。运用对比法进行朗读活动,真正关注注重学生认知过程。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四、朗读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如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这一部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本文来自本网http://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把“道”放于首位,今天的师者更应提倡新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改不仅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身正”——新的师德。因为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明白: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揩摸,学生在学校里父母的替身。学生们都会把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最具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功课的,”而最直接又最容易被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和教师。学习了新“师德规范”,我的体会如下:

一、保护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自从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当地教师范美忠临阵脱逃的事件之后,有关“范跑跑”行为的探讨,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师德问题的高度关注,显而易见,重新修订师德规范后新增的“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一条,几乎就是针对“范跑跑”之类的行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师德规范”实际上是对以往的师德规范的一次有益的补充。教师保护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并不与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当然要有保护学生的美德,这种美德不仅是人性的美德,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规范》也十分强调老师的“自我修炼”。

比如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三、评价学生观念要改变

不仅在思想、业务上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规范》还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做出了引导。《规范》指出,教师“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要求很符合时代的需求。

所以,我们要做到: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态和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亲具事,信其道”教育实质是一种交往,一种互动。和谐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潜能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理解和关爱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感情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理解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关爱每一位学生,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真诚与温暖

其次,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欣赏、期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毕竟不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毕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对于落后的那些所谓的“差生”,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教师的若能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他们都会成为学习工作中的佼佼

新师德规范学习体会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新《规范》对教师既有底线的要求,又有较高的标准。通过对新《规范》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充分认识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重担。

从教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师德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有爱,然后是德,最后是师德。

爱究竟要爱什么?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这也是新《规范》中提到的两条。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难有教师特有的那种奉献精神的,而爱学生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这次新《规范》也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又要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其次是德,也就是品德,换一句说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光有人格还不够,我们师范学校大多有一句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光身正是不够的,身为人师无学既是无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新《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以上是我学习了新师德规范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易经里的两句话自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德行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书育人先人为师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查看更多范文,请百度搜索QQ文章]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本文由QQ文章整理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对于学生

说到学生,我就会想到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遇到好的老师,我们老师也有为人母的一天,我们的心理和家长们的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再好的环境下成长,都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关心学生这方面应站在家长这一方面,对待学生要想自己的亲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有时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体会.相会理解,来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在教学中让一些孩子去背,去写,去读,让他们去学习知识,他们却以为是给老师学的。却体会不到老师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所以我觉得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QQ文章|您的范文专家]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对于教师自身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应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辅导学生,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多听取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

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后一条是终身学习,我觉得教师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教师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要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

上一篇:邮储三周年庆活动策划下一篇:庄园别墅文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