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5-24

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3月15日召开的全市教学工作专题会议上,传达了《黄骅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黄教通〈2012〉8号文)》,要求各单位强化对教研组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官庄乡中心学校白桂锡副校长结合本乡的具体情况,撰写了《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官庄乡中心学校白桂锡

我们知道,一所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说,学校的发展、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又制约着教研组的建设。有些先进学校,因为教研组建设的出色,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同时,因为有优秀的教师引领,也使教研组更加出色。但我们作为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编配不足,课务繁重,没有优秀骨干教师支撑。不免产生这样的困惑:作为我们这样的学校,我们又该怎样来加强教研组建设呢?

一、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如何?

1、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教研组活动往往流于一种固定模式。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主要内容无外乎本学期教研课的安排,然后一学期中就始终围绕着这份计划开展工作;教研无活动主题和方案,更少具体评价考核措施。从教研组成员角度来看,平时是没有什么事的,轮到上教研课了,就随便抽一节课,应付一下了事。因为活动的单一,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孤军作战,几乎感觉不到教研组存在的意义。如此的活动模式,自然难以让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研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作用了。即使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青年教师,如果长期身处在这样一个教研氛围中,也会慢慢变得懒惰起来,日复一日,最后又成了一位慵慵无为的“老”师。

2、流于形式,缺少实质

许多教研组开展活动,表面上看都搞得热热闹闹,一星期内排满了教研课,让组员走马灯似地追着听课,但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活动其实都流于形式,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工作与计划打折扣,纸上写得漂亮,实际做得少。比如教研课,上教研课是教研组内一项常规的活动,任何一个教研组都会让组员上一些教研课,通过上课,暴露一些平时个人不容易发现或难以改正的、有争议的问题,然后通过评课、讨论,来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上完之后,我们的任务也就结束了。活动虎头蛇尾,缺少小结,更缺评价。即便评课时,全场多半唱“赞歌”。即便偶尔有一句两句,也因为教研课已经“结束”,要改?等到下学期的教研课吧。因为在我们农村学校,除了上教研课,其它上公开课的机会很少。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这样的教研氛围,又怎能帮助教师尽快成长呢?

3、靠上级强势干预,教研“集体无意识”

不少教研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思想;完成教研任务都是靠上级“推一推,动一下”;教研计划和实际工作都是“两张皮”,缺少务实的教学行动研究。甭管是制定各种计划,抑或担当活动主持人,参加征文、承担校内外公开课、辅导学生参赛、课题研究等,几乎都是组长“包办代替”,要不就是靠少得可怜的几个骨干轮流“唱戏”,一般教师以站在门外“看戏”偏多。

4、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够及时、完整。

资料的收集整理非常重要,平时积累教研资料,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不时地翻阅、查找。但是,许多学校对此都是忽略了。有的学校工作开展得不少,活动也搞得十分丰富,但资料保存却少得可怜。偶有学校检查时被查材料“堆积如山”,但多半“渗了水”,或者是网上下载的“组装件”,缺少过程管理的“痕迹”。这也是亟需改进的地方。

二、教研组建设不能及时跟进的原因何在?

教研组建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到底原因在哪里?

1、客观原因

(1)因为种种原因,每个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缺编的现象。因为缺编,就有一部分的临代教师;因为缺编,教师的课务普遍较为繁重;因为缺编,许多接近退休的、观念早已老化的教师仍处在教学第一线;因为缺编,专职教师的人数就相对较少,许多老师几乎包班,身兼数职,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数学教师,同时担任其他多门课程,一天根本没有空闲的时

间去钻研教材,去研究教学。同时,各学校几乎处于包班状态,人员少,每个人因为身兼数职,一个人又要参加多个教研组活动,有点分身乏术、力不从心的感觉。

(2)学校布点分散,基础参差不齐,磨合性差,且集中一起搞教研,不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主观原因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干部惰性十足,认识上不去,认为教研活动就那么回事,劳民伤财。其次是有些干部根本不懂教研,指导教研自然没有底气,干脆就不组织。

(2)、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有抵触情绪。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考试任务,再搞一些形式化的教研,对教学考试势必干扰冲击。

三、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有无对策?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以关联性较强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或专业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教研“轮子”顺利运转。在重视物色组长人选基础上,重点抓培养和培训。帮助组长熟悉业务,进入角色,提高领导水平,提升教研品位。要给教研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职称评聘、评优评模等方面,享受与班主任相同待遇,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重要工作,如组织考核、聘任教师、分配绩效工资等,要让教研组长参加。学校在制定财务预算时要充分考虑教研需要,要给予教研组一定的活动经费,保证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对小学科和薄弱学科教研组来说,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尤其是教研组长要主动出击,及时收集教研资料和各种有用信息,积极做好教学教研参谋,运用“借鸡生蛋”的办法,通过和兄弟学校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基于这一点,乡中心学校可考虑在全乡范围统一组织活动。

4、开发差异资源,促进组内教师整体优化。组内教师因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年龄层次和实际执教能力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素质差异。面对现实,要积极开发教师差异资源,利用骨干帮扶弱势教师、国办教师帮扶代课教师、中老年教师帮扶新上岗教师,开展多元化帮扶活动。组织教学示范和结对帮扶。让普通教师去骨干教师的课堂里定期跟踪听课,通过品课、赏课,拓宽思路、开阔眼界。让骨干教师去普通教师课堂“捉虫”,通过听课评课、教学会诊、咨询质疑、互动对话、探讨交流等,帮助他们改进行为。

提倡平民教研。克服组长唱“独脚戏”、骨干教师“挑大梁”而普通教师做“看客”现象,努力做到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并细化活动内容,要落实责任人和主讲人,轮流做东,让每个教师都有“表演”机会,给予他们“话语权”。活动主题和内容要瞄准课堂,抓住课堂“主阵地”。同时要优化考评机制,建章立制。重视教研过程管理,确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想,通过教学检查与考核,把检查结果与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并激励教师。

5、加强氛围建设,努力提升教研文化。强化氛围先从规范活动抓起,并抓好落实;构建目标机制,既制定好近期计划,有明确主题和具体活动方案,又有考核评价措施,更有教研长远目标,促使全体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尤其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办公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6、让小课题研究成为教研的重要载体。探讨问题来自实践,这既是教师力所能及的事情,又能直接服务于教学。这样,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才会高涨。基于此,我们要引领教师做有心人,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并梳理具体、真实、棘手和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和能力实际,确定小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育观察等行动研究,在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课例分析等多种成果表达形式中,选定最拿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应用于教学,分享于同行,还能申报立项,获得荣誉。

7、重视资源库建设,放大共享功能。引领教师树立档案意识,确立教研资源管理原生态思想,留下教研“痕迹”。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教研组品位的重要工作,必须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程抓起。可先抓好以下几点:典型课例、教例集;学生个案研究材料;教学重难点突破思路;典型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有一定梯度的各种典型习题;学生典型错题集;教学日志、随笔和反思笔记以及其它教学素材。在共享静态资源同时,骨干教师还应当经常为组内

普通教师搞一些基本培训,随时解疑答难。各教研组若能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建设有共享功能的资源库,用不了几年,教师素质和学科质量必将有质的飞跃。

2012年3月15日

篇2: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长泰县坂里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 杨金石

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的效率,用企业精神改革公办学校管理体制,既是提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背景,也是“现代学校制度”理性设计的一个重要起点。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进行公司化改革不同,现代学校产权制度并不要求学校必须进行公司化改造,它的核心是学校法人制度,即学校因拥有投资人投入学校的资产而形成的学校法人财产权,以及因此所明确的独立法律地位。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基层党组织如何依法加强对学校法人的监督和管理,如何配合学校法人有效整合办学资源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等问题都非常现实地呈现在基层学校党组织的面前。笔者认为,在校长负责制体制下,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从严治党”方针,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可以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依法确定基层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地位,这样既可使行政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又可以使行政决策得到一定的制约与保障。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力求组织广大党员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上级党组织应充分听取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好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健全党委常委会的决策程序。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说了算。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1.严格管理,注重质量,切实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保持教师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做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强化对干部常管理,要严抓“入口关”和“出口关”。党员干部“入口”要按照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要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好干部队伍的“出口”,严肃处理不合格干部,特别是对违犯纪律的干部,要严肃处理。

2.尊重和维护党员的权利,真正关心他们,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各基层党组织在强调党员尽义务的同时,要切实保障党员的各种权利,努力做到义务和权利的统一。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党员,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切实给予关心照顾。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心,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推进党建制度建设

根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党员队伍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制度管理意识,克服在党员管理中的“软约束”,使之更具有指导性与实质性。

1、考核评价制度

根据《党章》的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各类型学校办学特点,制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党员同志也能接受的党员考核评价办法,重点应遵守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和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并结合实际加以细化,以此来解决党员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在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2、督察诫勉制度

要定期对党组织的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考察其政治思想和工作表现,是否真正地在“聚精会神搞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充分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正确地看待干部的“显绩”与“隐绩”,正确地看待干部的错误,要注意听取正面的,反面的,讽刺的,表扬的,明朗的,隐晦的“闲话”,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实事求是地将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告诉本人,及时地纠正各级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现实表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党组织更具有战斗力,更能令群众信服,使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而能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为完成现阶段的工作目标而努力。

3、党员汇报制度

党的组织生活中,要定期安排“思想汇报”这一内容,要改变组织生活就是学习、谈体会或研究党员发展等工作的倾向,要将“思想汇报”这一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加以落实。在组织生活中,每个党员都要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弘扬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做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真正在党内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校务公开制度

实行校务公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标志之一。在校务公开工作中,党委将进一步加强领导,要调整、充实相关的组织机构。在确定公开内容时,注意把握原则,体现校务公开的规范性;在考虑公开途径时,注意广开渠道,讲究公开形式的多样性。未来几年,将结合学校校园网建设,放大校务公开的窗口,同时,改善校务公开的硬件设备,充分发挥校务公开工作在学校人文建设中的作用。

三、创新党建工作方法

学校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工作特点,结合教师的思想实际,结合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创新,有效地推进党建工作,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1、发挥教职工代表会职能

教代会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是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党委将支持大会主席团开展对提案落实工作的提醒、督促和评估工作,真正使教代会提案工作戒除形式主义,产生意义,发挥作用。党委与工会要定期召开教代会主席团例会,通报、研究事关学校发展、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听取教代会主席团成员源于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教代会主席团成员也要深入群众,敏于发现,能于思考,勤于建言,努力发挥自身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我校民主建设的进程。

2、进行党建科研

篇3: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教室文化建设

教室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 如课桌椅的摆放、黑板报的刊出、上墙的文字、教室物品的放置、教室卫生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 就如何加强中职学校教室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1 加强教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 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 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 消除疲劳;可以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 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 还是悬挂图片标语, 或是利用墙报, 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 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由此可见, 教室文化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必须引起班主任的注意。

2 加强教室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

2.1 创建“五无教室”, 营造育人环境

孔子曰:“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由此可见, 优美、整洁的育人环境能陶冶情操, 使人精神振奋。笔者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经常组织学生卫生大扫除, 消除乱刻、乱贴等不良现象, 创建“五无教室”, 即教室地面无纸屑, 教室桌椅无乱贴, 教室墙壁无脚印, 教室门窗无灰尘, 教室卫生无死角; (2) 组建“文明劝导员”、“环境监督员”等多种志愿服务队, 在宿舍和教室中开展文明劝导、文明督查工作; (3) 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劝导、督促周围同学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 实现“教育一个学生, 带动一个宿舍, 影响整个班级”的目标。

2.2 张贴“教室格言”, 教育激励学生

教室格言是指张贴于黑板上方或教室左、右面墙壁空白处用于鼓舞、激励学生的话语。格言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 简洁而精练, 富有哲理性, 具有教育意义。笔者结合中职学校专业特点, 选择朗朗上口、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话语作为教室格言, 如“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医以济世, 术贵乎精。”“博学而后成医, 厚德而后为医, 谨慎而后行医!”“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这些医学格言, 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 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

2.3 出版主题黑板报, 让墙壁会“说话”

好的黑板报, 会让人赏心悦目, 不但学到了知识, 也美化了教室环境, 让墙壁会“说话”。

笔者结合学校、班级实际, 在开学前制作了本学期黑板报主题安排表, 发放到班级宣传出版小组成员手中。每期黑板报出版前一周, 笔者要求全班学生根据主题积极投稿, 从中选择一篇较好的稿件作为本刊主要内容。黑板报由班级宣传出版小组定期出版,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下面是笔者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在班里组织学生出版的主题黑板报具体情况:

2.4 设置“读书角”, 营造学习氛围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多读书、读好书, 可以使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可以使人明是非, 知荣辱;可以使人精神充实, 积极向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笔者充分利用教室的边角, 在“卫生角”对面, 设立“读书角”,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读书角”放置了《潮州日报》、《中国青年》、《南方窗》、《读者》等报纸杂志供学生课余翻阅。此外, 也放置了一些由学生自己拿出的书籍, 进行交换阅读。读一本好书, 净化一份心灵, “读书角”的创办, 深受学生的青睐, 已成为课后“充电”的第一场所。

3 加强教室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 切忌杂乱无章

教室布置要做到和谐、美观, 色调统一。教室如果搞得杂乱无章, 会从感官上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3.2 切忌千篇一律

教室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 要有班级特色。如果每个教室墙上都是相同的格言, 缺少新鲜感, 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3.3 切忌形式主义

如将教室格言挂得高高的, 不戴望远镜就无法浏览, 这只能应付上级检查, 无法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3.4 切忌包办代替

教室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自我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如果桌椅的摆放、上墙的文字、教室物品的放置等都由班主任包办代替, 学生不但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而且势必影响教育的效果。

4 结束语

篇4: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学校后勤;饮食队伍;建设

饮食服务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既有发展机遇,也面临挑战。随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饮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随着规模逐年增大,饮食员工队伍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因此,必须加强学校饮食队伍的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从而实现饮食服务工作跨越式发展。

一、各中学校饮食员工队伍现状

1.文化程度低

学校饮食行业中有90%的员工来自基层农村,文化素质方面比较低。由于受到一些农村传统老观念的影响,所以一般只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临时打工者,服务态度等方面表现的比较差,对于学校饮食服务的各方面要求并不放在心上。

2.技术水平有限

目前各校普遍存在饮食餐饮技术人员缺口较大的问题,多数有技术的人才被大酒店、私家餐厅高薪聘用,由于学校的特殊性,限制了人才引进,学校食堂规模大,就餐人数多,且集中,菜肴品种开发和操作强度大,很多聘用人员以前没有从事过规模性食堂工作,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相对不高。

3.服务意识差

当前,各校餐饮业的员工普遍服务意识差,缺乏工作责任心,尤其是对改革承受力有限,加之长期以来“等、靠、要”“松、懒、散”思维定势和依赖心理,实难以抵御竞争。

二、如何改变餐饮员工队伍现状

针对上述情况,要改变学校餐饮员工队伍现状,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团队精神培养、加强员工培训和做好分配改革等方面入手,用文化和制度改变人、用感情和关心留住人。

1.建良好企业文化

饮食文化的主体是人,所谓饮食文化,即饮食选择某种最有利的生存,发展方式,谋求对员工的思想、精神进行改变与统一,从而达到使员工行为发生改变和统一,并使之具有强大的延续惯性。学校餐饮文化主要在于经营使命、信条和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通过员工的服务语态以及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使规范化的达标服务转化为细致和周到的较为优质的工作,这样餐饮服务质量就得到了提高。

2.培养团队精神

当代管理学家有这样一句名言,“团队精神——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和现代科学管理之魂”,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无形但是却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如班组的凝聚力,员工的联合会观等,学校餐饮业必须要注重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必须要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同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员工进行教育,使得员工可以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创新,将企业目标和个人行动完全的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样的氛围内,才能更好地保证经营质量,并且得到广大师生认可。厨房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经常性召开班组长、技术骨干会议,对经营状况和服务进行探讨分析,研究一些新技术或服务方法,充分凝聚大家的智慧和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业务管理中来。

3.加强员工的培训

培训是获取知识和取得技能的最直接方法。培训的方式有很多,按时间可分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按地点可以送出去培训和请老师进来培训,按培训方式可以是脱产培训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校饮食员工培训方式可采取开展岗前培训、劳动竞赛等方式,提倡以师带徒,边教、边学,提高员工实际操作技能。还可以通过加强校际间饮食服务技能上的交流,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技术或经验,使员工技能普遍提高,从而提高师生员工对服务的满意率。

4.做好工资分配改革

在当前一些学校饮食队伍留不住人的问题上很大程度是因为分配不合理。学校饮食员工大多数是家庭经济支柱,要养家糊口,随着社会工资水平不断上涨,而校内工资水平增涨缓慢,这就造成了员工队伍、特别是有技术的员工大量流失。因此在工作分配中,应按劳取酬,以岗定薪,公平竞争原则,实施岗位工资加效益工资的分配模式,岗位工资应按照不同职责和工种采取岗位级差与技能相结合的办法确定,缩小正式职工和临时工、校内员工与社会用工的收入差距,良好文化氛围和较好的工资福利留人,稳定员工队伍。总之,饮食队伍建设对于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学校后勤餐饮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同时又能胜任本职工作的饮食员工队伍,为实现高校后勤饮食跨越式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农村学校后勤食堂人员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这不是就事论事的权宜之计,而是直接关系到巩固现有办学的后勤基础,为扩大招生规模,在“十三五”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利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非常重要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从学校食堂我们联想到教育普及高中又要真正实现小康,其实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实现“中国梦”在做贡献。为此,广大学校后勤员工都应为此感到光荣、自豪。让我们用辛勤的劳动迎接普及高中教育高潮的到来吧!

参考文献:

[1]张以保,校饮食服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篇5: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时期是儿童青少年体格与智力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安全的食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确保学校食品安全更是我们每个食品监管人员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增加和学校的优化整合,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某县目前共有42家中小学校、100多家幼儿园,中小学生63800余人,学校(幼儿园)内几乎都有食堂、有 44家食品店,学生几乎都是在学校食堂、食品店就餐或购买食品,学校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客观上也给学校食品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堂建设布局不合理、硬件设备不足。检查中发现,与前几年相比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人数都有明显的增加,造成了食堂面积不足。有一些食堂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储存、清洗和加工区划分不合理,特别是农村的学校食堂,是在旧食堂的基础上改建,很难达到合理的内部布局,且未设立独立的食品操作间和加工间等。有的食堂仍然采用开水高温消毒,未配备消毒保洁和冷藏设施,对清洗后餐具无任何保洁措施,食品安全保障系数不高。2008年上半年,执法人员对某县内的39所学校和托幼机构的168件餐具进行抽检,合格138件,合格率82.14%,不合格原因主要是细菌数量超标。

2、食堂食品采购不规范。食品采购环节对食品安全工作很重要,原材料的质量好坏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例如2008年4月,广东珠海市和江门市多个幼儿园因采购不当,让学生饮用了变质牛奶,造成152人发生中毒。目前,某县内学校食堂基本没有配备固定的采购员,在采购时也没有做到定点采购、索证索票,特别是农村食品采购员采购时普遍没有索取食品的有效证件;食品采购员能力也有限,只能凭经验来判断食品质量的好坏,如大米的质量、肉类的新鲜,但农药的残留状况就无法辨别了。

3、食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食堂从业人员几乎是从社会上聘请的临时工,大多是下岗工人且年龄偏大,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素质差和流动性大,体现在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个人卫生及业务水平较差,还有的没有领到健康证就开始上岗了。目前食堂从业人员接受的培训主要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卫生知识培训,如“上班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工作前洗手”等卫生常识。

4、食堂管理不完善。学校基本没有配备专业的食品指导师,最多是有一位校医。食堂经营者缺乏法律意识和管理经验,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对食堂的具体经营环节不了解,管理水平不高,无营养观念,不能合理搭配学生膳食,造成饭菜质量差、品种少、缺乏营养。

5、食品店问题较多。食品店普遍面积都较小,很多食品都着地存放,温湿度基本没有调控设施;购进物品杂、乱,有的食品很便宜但包装存在不规范、不清楚的现象,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地址、保质期等;采购没有索取有效证件,也没有及时登记台帐;近效期的食品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也没有信息公示;有的还加工制作奶茶、肉狗等现制食品,布局不符合卫生要求,现制食品合格率较低。例如2007年杭州珍珠奶茶抽检全部不合格,两大细菌最高超标140倍。

6、学校门口及周边地区有很多的食品流动摊点。这些食品流动摊点根本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食品加工制作都在马路边,卫生很差,安全隐患较多,是学校食品安全保障的一个难点。

二、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1、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的增加,学校办学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基层学校的后勤服务特别是在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却相当的少,基础设施差、人员不配套、管理不规范和采取承包或后勤社会化等形式完全依靠社会力量办食堂、食品店的情况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某学校的食堂、食品店也几乎都是采取承包方式经营的。

2、学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强。有的学校没有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自身对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不能做到有效监控。不直接参与食堂的管理和干预业主的经营,导致管理不落实,监督不到位。

3、承包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一般的承包者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卫生意识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因为学校食堂、食品店承包费用较高,承包者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不愿意投资添臵卫生设备,制作上也偷工减料,没有责任意识。

4、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学校领导、食堂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必须遵守的法规和应具备的基本卫生要求不太清楚;师生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只要食品包装好看、味道好,就是觉得是好吃的;校医一般只是负责学校学生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对食堂、食品店的食品安全工作监督指导极为有限,导致学校食品不安全状况得不到及时纠正。

三、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加强学校饮食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有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要改善学校食堂管理、提高师生饮食质量、保证学校食品安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责任,强化监管。要树立学校主要负责人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要把学生食品安全放在重要位臵,落实和完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责任明确、过程透明、群众监督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有关部门应树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将学校食品安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系统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完善食堂的各种硬件设施建设,确保食堂的功能齐备、设施完善。

2、健全机制,完善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特别是要建立与制度相对应的各项考核、奖惩细则,确保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的实效。应指定专人认真参与管理,特别是在采购、储存、加工、制作等环节必须按工艺流程管理到位,避免食品(原料)的交叉污染、腐败变质,防止食品中毒。对于一些尚无标识食品和散装食品应在固定业主处购买,签订质量保证协议,提倡直接从无公害种养殖基地订购蔬菜、水果、肉类等重点食品,坚持索票索证,确保可溯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配备膳食营养师,正确指导饮食的合理配制,保证学生成长发育的需要。

3、推行诚信建设,提高食品行业经营者自律意识。为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在学校食堂大力推行五常法、量化分级管理、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食品店开展放心店创建,实行食品连锁配送。通过诚信建设,督促企业重视信用,建立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信用的警示和惩戒作用,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某目前只有1家学校食堂是食品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2家学校食堂推行了五常法,1家学校食堂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今年还计划创建20家学校放心店。

4、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急处理能力。卫生部通报了2008年第二季度全国食物中毒情况,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97起,中毒3357人,其中25起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中毒人数885人。为了确保学校食品安全,提高师生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师生就能迅速应对,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5、创新宣传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出现早熟、肥胖、厌食、营养不良等一些常见病现象,要真正的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就要从学生时代开始抓起。一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学校和监管部门都要通过板报、讲座、开课、广播、挂图、征文、征图等多种宣传形式,认真做好“八个一”,培养师生和家长卫生、科学、健康、安全的膳食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学校饮食安全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对学校食品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学校要建立健全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完善培训计划,采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法,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联合有关部门对从业人员从软硬件要求到食品采购、验收、加工、操作、出售等全过程进行培训,对培训不合格人员要做到不准其上岗,从源头上提高学校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篇6: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基层民主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意义重大。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准确把握邵阳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现状,我对邵阳县部分乡镇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系统地作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基层民主 法治建设 调查思考

近几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邵阳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兴盛开之中潜伏危机,阳光之下也有阴影“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应当看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不仅关系到邵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还直接影响着邵阳县整体形象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推进邵阳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我于2010年10月18日至2010年11月8日,对邵阳县22个乡镇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别听取了乡镇、场,主管工作的领导以及部分村民的情况意见,召开了8个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部分乡镇、场、村、组党员以及相关领导和人员等,共130多人次。并组织11个乡镇128名村民作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背景下邵阳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工作成效

邵阳县地处湘中偏西南,是邵阳市的南大门和西大门。全县总面积1993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场,总人口98万人口,651个行政村,4589个村民小组。我县自1999年来设立村委会,全面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100%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至2009年4月7日,已有478个村党组织、246个村委会顺利选举产生了

新一届

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实现了农村基层群众依法有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强化了村民民主自治力度。

1、从思想建设层面上看: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 邵阳县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到事关农村工作大局和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想,不断增强法治意识。为促进今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全县从3月开始开展农村法律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层选举法律法规。<<邵阳县报>>用4个版面刊登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印20多万份发放到每家每户,掀起了学习村委会选举法律法规的热潮。并且利用电视,电台、手机短信等做为普法工具,做到“电视有像、电台有声、手机有信”,今年发送了有关村委会换届选举法律知识的手机短信18万多条。同时在电视、电台、报纸开辟了普法节目和栏目,通过身边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广大村民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信件积极参与,提高了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从制度建设层面上看:村民自治法治化水平提升

近年来,邵阳县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全县农村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县各农村依法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多项制度,让村民参与决策管理和实施监督,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邵阳县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紧密结合,目前已有93个自然村按“九条标准”和“七个一”要求通过验收。该县的黄亭市镇大河村,认真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依法抓好“两委”工作规范化、村务公开制度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完善了村民自治运作机制,实现了健康有序发展。五峰铺镇的一些村、组,将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民公约、守则和各项管理制度,村、组干部的工作职责、考核内容、收入、报酬分配方案和各村小组的出租土地、仓库、厂房等承租、承包以及资金收入的详细情况等印成小册子,发到每个家庭,既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也便于监督各承租、承包户自觉履约。郦家坪镇的成天堂村民委员会,在村党委的领导下,围绕推进建设“富裕成天堂、和谐成天堂、文化成天堂、生态成天堂、法治成天堂”工程,加强制度建设,诚心为村民办实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赢得了村民的拥护。

3、从队伍建设层面上看:农村法律服务水平提高

近几年来,邵阳县农村基层法治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律师、公证等工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五峰铺镇通过集中授课、举办讲座、法庭旁听、调解知识考试等形式加强对村级调解员培训,开展融法、理、情为一体的调解疏导工作,2010年以来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37宗,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化解于基层。黄亭市镇冷水村委会等5名兼职调解员从2009年3月1日正式上岗,其薪酬由基本工资和办案补贴构成,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使其调解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全县基层法律服务所2010年协助基层处理社会矛盾纠纷673件,提出司法建议224条,被采纳387条,担任法律顾问238家,已成为基层政府、村委会、村小组身边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好帮手”。县城塘渡口镇将全镇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基本情况及通信联系方式整理成册下发各村,并深入宣传发动,全镇34个村委会聘请了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其中困难村由律师志愿者队伍无偿担任法律顾问。

4、从民主法治建设层面上看:农村依法治村初见成效近几年来,邵阳县基层干部的民主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凡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能依法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和拥护。县城塘渡口镇白虎街街道居委会委会干部意识到发展经济离不开民主法治的保障,2009年率先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街道”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法治氛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实施了土地重组、旧街改造,产业调整等发展战略。邵阳县县委县政府,近几年来,加大了对县城塘渡口镇的建设投入力度,计划投入约1、2亿元用10年时间建设山水园林邵阳县县城,有力地带动和促使全县农村村集体经济及村民收入稳步增长,环境越来越现代化,为邵阳县 “三旧改造”工作的推进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新农村背景下邵阳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邵阳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但受思想认识、利益驱动、固有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部分村干部对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认识不够高

一是部分农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不适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近年来。邵阳县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仍停留于过去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民主法治意识不强,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比较差。有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意见很大。二是有些村干部错误认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就是普法。近年来,邵阳县部分农村领导干部,只强调村民知法、守法,而忽略了村民用法,致使群众学法用法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效果不理想,据调查显示,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民自治,有10%的被调查村民错误认为就是村委会自治,有8%认为是村委会主任自治,有4%认为是村民小组长自治。

2、部分村民不依法解决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一是部分村民认为法律服务、司法手段门槛高,成本大,负担不起,信“访”不信“法”,习惯于依赖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问题。黄亭市镇三联村村民小组杨三中等30人多次到省、市政府集体上访,反映该村擅自扩大扩股范围,损害村民利益。虽经各级部门调查处理,仍不满意,不断组织集体上访,负面影响较大。二是在征地拆迁、山林纠纷等涉及群体利益时,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动下,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思想,违法集体上访,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3、部分农村基层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还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邵阳县有少数村干部凭经验办事,随意性比较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大打折扣。该开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没开会讨论,只由少数人说了算。该做记录存档的没记录存档,该公开招标的工程没公开招标,该依法公开的村务没公开,从而使极少数村干部侵占村民利益有机可乘,引起村民的不信任和不满。如塘田市镇雷公村干部,在买卖山地等重大村务问题上,从不召开村民大会进行表决,民主作风很差,引发了村民集体越级到省政府上访。据调查,有15%被调查村民反映不依法制定村规民约,有5%反映不按规定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4、不法势力渗入部分农村基层的管理,扰乱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并呈蔓延态势

据霞塘云乡一些村民反映,有个别地方不法势力不同程度介入农村土地招投包、农副产品流通等经济活动,通过威胁恐吓、低价下标、高价转手、垄断土地招投包;通过欺行霸市、勒索保护费、控制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利用复杂的农村社会关系作掩护,通过暴力、引诱、胁迫等手段操纵民主选举。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适应农村政制改革的新形势,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感到茫然,以致消极被动应付。第二是部分农村普法教育不到位,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据调查,有57%被调查的村民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获取法律知识的。而县级普法资源整合不足,普法经费投入不够,邵阳县电视台、邵阳县县日报、至今还未建立普法平台。有38%被调查村民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普法、法律服务不够。第三是由于个别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打着为民争利、为民请命的旗号,借机利用农村的矛盾纠纷,组织策划并煽动不明真相的村民误入圈套,违反规定越级、多次重复上访。第四是由于农村社会关系复杂,部分党组织统筹全局的能力不强,村委会成员素质较低,使一些不法势力、宗族势力乘机制造事端,严重干扰了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和民主选举。

三、新农村背景下进一步推进邵阳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邵阳县农村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推进农村体制改革,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具有保障性作用。因此,必须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常抓不懈。为此,提出以下工作意见和建议:

1、加强村党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来认识;必须明白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的作用,积极领导全村建立健全村级议事制度,制定议事规则,明确议事内容,牢牢把握村民自治的正确导向,监督规范村委会的自治行为。提高“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交叉任职率,建立健全村“两委”统筹分工制度,增强“两委”工作协调性。在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通过专家授课、民主法治建设先进村介绍经验、实地参观学习先进村等形式,分批组织对村党组织以及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学有榜样、干有本领,真正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村干部科学发展观念、服务村民意识,提高依法办事、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大局观念强、发展本领多、勤政廉洁、高效为民的村干部队伍。各地各部门必须坚决克服可有可无、应付了事等错误认识,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认识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全局联动,齐抓共管,克服镇和司法、民政等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发动、引导和依靠群众,经常传授和交流经验,通过弘扬先进和鞭策后进,让民主法治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崇尚民主法治的良好氛围。

2、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夯实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法制基础 要紧紧围绕普法规划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把增强公民的法律素质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在优化传统普法宣传基础上,着力拓展县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型普法平台,致力整合普法资源,加大普法经费投入,发动律师积极参与,以群众身边的案例解读法律,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寓教于乐。针对农村普法读物“千人一面”的问题,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具体案例,编印农村各类法律读本,切实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村规民约不能与法律规定相抵触,不以村规民约代替现行法律法规,又要指导村民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有效地实现村民自治。建议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村规民约,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好的支持,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修改或废除,确保法律法规在农村的有效实施,推动村民自治依法规范发展。继续深入持久地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和公仆意识。

3、完善农村矛盾调处机制,保障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据调查,有85%的村民遇到矛盾纠纷时主要是找村干部协调或村调解组织调解。因此,要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抓好调解的组织、制度、机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完善镇(街道)、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网络,建设由法律专业人才和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法律素养和业务水平。建立专职调解和有偿调解等有效机制,充分调动调解员的积极性。要积极发挥基层司法所、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综治、妇联、工会、公安、律师、人民法庭等的作用,增强调处矛盾能力,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包括群体性事件在内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4、加大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力度,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的社会治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采取措施,严厉打击农村不法黑恶势力,创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建议由市委政法委、公安、农业、民政和各区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我市农村基层存在的不法黑恶势力情况作一次深入、客观全面的调查,依法对那些长期盘踞在镇、村,插手经济、生产生活、横行乡里,危及农村政权的不法黑恶势力团伙给予重力打击,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5、扎实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营造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浓厚社会氛围 邵阳县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任重道远,不可止步,需要积极推动和实践。建议各区要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法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指导实施的组织领导架构,积极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活动。要按照第一年发动和试点,第二年全面推开,第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要求,狠抓“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落实。从今年起,各地、各部门要把“民主法治村”建设列入总体工作计划,纳入工作考核体系,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通过“民主法治村”的建设,使民主法治建设融入各村的日常工作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

[1]李清渠.再论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新贡献[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

[2] 彭

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C]//彭

真.彭真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1.[3]林远山,论现代法治建设的要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5)

[4]张春莉,论公民行政参与,学海,2003,(6)

篇7: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公安部决定开展“基层基础年”活动,这是在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公安工作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继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后,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如何运用好“基层基础建设年”这一有效载体,通过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真正增强基层实力,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工作效率,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亟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把握核心,正确理解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基本内涵

抓好基层基础工作要正确理解基层基础概念的内涵,解决模糊不清的内涵认识,防止工作重点不明。如果概念不清,重点不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就会失去对象,无所适从。

基层,就是指公安机关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最基本的战斗实体。在公安机关,基层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级平台。抓基层,主要是抓好派出所、看守所、车管所和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等基层所队。

基础,就是指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支撑、保障的工作。无论是领导机关还是基层所队,无论是各部门还是各警种,都有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既包括公安业务工作的基础,也包括队伍建设的基础;既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也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等“软件”建设;既有专门工作,也有群众工作。打基础,就是要把基础工作打牢、打实,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可靠的保障。基本功,就是指民警应知的基本知识、应会的基本技能、应有的基本体能,是民警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本领,是民警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基本功体现在方方面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警种,对基本功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对于基层所队民警来说,苦练基本功,就是要通过学习、训练,真正做到“三懂”: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切实做到“四会”: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

二、深刻认识,全面理解抓好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

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各项公安工作部署、措施的落实靠基层,公安工作的成效也主要体现在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队伍素质、执法水平、警民关系也主要体现在基层。

(一)抓好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立警之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盛会,全会描绘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公安机关作为一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刑事和司法力量,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指导当前各项公安工作的思想方针,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贯彻落实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最要紧的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从公安机关的基层基础建设抓起,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万丈高楼平地起,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牢牢把握“基层基础建设年”这一难得机遇,把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付诸实践、见诸行动,自觉贯穿于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大、做强、做精基层公安工作,不断夯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根基,为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是公安机关维护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执法之基。当前我们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用崭新的时空概念和思维方式,来判断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形势,推动公安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维护好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必须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公安机关必须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只有局部稳定才能保证大局稳定,只有一方平安才能保证全国平安,全面提升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能力,做到“十个切实加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出长期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篇8: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破解教师不专难题,做到专业教师引领专业发展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上文秘专业课的老师是拼凑而来。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也就无法发展壮大。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学校对文秘专业重视不足,没有从专业的角度来定位专业发展,总认为文秘专业文科性很强,专业性不强,可随意些,凡和文科沾点边的老师,不管语文、政治、历史都敢上文秘专业课,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破解该难题有三个途径,“引”:直接从本科师范院校招录文秘专业教师;“转”:本校相近专业教师转岗,“留”:有意培养本校专业扎实的学生留校任教。只有解决好专业师资问题,才能为文秘专业发展提供坚实持久的人才保障。

二、破解实训不实难题,做到专业实训夯实专业基础

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是学生动手实践教育,“所学即所做”。实际上,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实训场地或设备几乎为零。还经常听到“文秘专业要什么实训”的言论。试问:连最基本的实训条件都没有,怎样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动手能力?笔者认为,文秘专业最起码要有个标准的“办公室工作环境模拟室”,同时考虑将学生安排到学校办公室协助办理非涉密常规性工作,如到文印室制文、布置整理会场、分发文件等亲身实践“三办”。再说实训设备,中职学校忽略文秘专业实训建设,很大原因是忽视了该专业技能竞赛造成的。事实上,文秘专业不仅有中国职教学会、国家人社部、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每两年联合举办一次的中职组“全国文秘速录职业技能大赛”的国赛,还有总部设在德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速联官方唯一认可的“国际速录大赛”的世赛。国赛中遴选出的优秀选手走出国门参战世赛,这是文秘专业的“奥林匹克”!在此,得提江西抚州创新学校,这是一所创办不久的民办职校,短短几年却荣获全国文秘速录大赛一等奖;更可贵的是,2015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50届国际速录大赛上,该校培养的抚州籍年仅17岁的学生吴美玉在大赛上以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拿下国际速录大奖,为江西、祖国争得了荣誉!她是键盘上的“抚州飞人”!她创造了“江西速度”!这个鲜活的事例说明,文秘专业不仅要实训建设,而且还需要能与国际赛事接轨的高起点实训条件。只有解决专业实训问题,才能体现文秘专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与地位。

三、破解特色不特难题,用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

一个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就很容易被忽视和淘汰。在中职学校,文秘作为普开专业遇到了“两难”:进口招生难,出口就业对口难。学文秘总好像是无奈的选择,实习就业也无奈地要转行,一个企业会要一批基层员工,但能要几个文员,什么人都可以学,学了又没用人单位要,根源就在文秘专业没有依靠特色求发展。要特色发展,途径有二,一是上文提到的打好“国际大赛”这张牌,中职学校的专业几个有国际大赛的,被冷落的文秘专业却有。另一个是打好学生出口这张牌,这几年企业要得少,但机关事业单位对文秘专业学生“一生难求”“亲睐有加”。中职学校要抓住这个机会,遵职教规律,按市场需求,重新定位专业发展,不妨把文秘专业定位为“考编专业”,突破学历瓶颈,与高职学院联合办好“考编班”。省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高,但“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招试可以考,将文秘班叫做“文秘村官考编班”“文秘三支一扶考编班”,因文秘专业所学知识点与考点关联度高,在教学中结合考试要求,做到“所学即所考”,这相比进企业对学生和家长更有吸引力。依靠两个特色解决两个难题,既能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让中职生看到读文秘专业的前途和曙光,又依靠特色强化了文秘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品牌还能提升学校知名度。文秘专业要重回人们视野,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在新的职教和市场规律下,要重新定位,从构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训基地、打造专业特色等方面,强化自身品牌建设,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找到希望和出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和下一篇:绿色包装设计与环保材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