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2024-04-09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精选8篇)

篇1: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体育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新世纪挑战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心理健康及标准的理性认识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①正常的认识能力。

②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③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没有异常心理。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在高中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

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高中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专业优势,增加交往力度,用“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本质,而且在各种锻炼中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珍惜友谊的品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是合格高中生重要的标准,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体育应开设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心理咨询。同时,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以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预防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疾患,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篇2: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一、分子学习过程中营养与健康的教材切入点及方法探索

分子与细胞模块《组成细胞的分子》一节中大量涉及到营养与健康理念。比如:对于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学习,文章不仅给出定义,更深层次地涉及到营养元素缺乏症,因此教材体现出健康生活的理念。教师可以一次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寻找预防和防治方法,一来满足学生求知欲,二来将学科内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针对于元素缺乏症这一了解层次上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缺乏症症状,并以实践生活为基础,讲述元素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震撼和注意,之后请学生查资料,教师总结来获得预防和防治的方法。比如,Ca的作用的学习,可以直接有学生总结,之后用学生的体验来加深缺Ca的症状,比如生长期抽搐,并由学生讨论或查阅资料,互相交流预防方法。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同样渗透营养与健康。教材特别帮助学生构建了健康生活的理念。比如,牛奶除含有大量的Ca元素外,它的营养价值在于富含大量的蛋白质。鸡蛋之所以成为大众喜欢的营养品原因在于它不仅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且鸡蛋中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接近人体。有学生说得好,吃米饭的时候同时吃一些豆类食品,可以补充米饭中缺乏的某些氨基酸,从而形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糖类和脂质的学习,则涉及糖尿病脂肪肝等健康问题。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糖的平衡,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善待自己,保持健康。比如,在血糖不足时,糖原的分解首先需要供给大脑的需糖量。大脑没有糖原可用,供糖不足会造成头晕嗜睡等等现象,座椅早餐的.摄入是非常必要的。又比如,脂肪肝的形成是由于不能将脂肪从肝脏中运走的原因,其中磷脂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朝着寻求富含磷脂的营养食物上寻找。结果发现,鸡蛋又是很好的预防食品。但是同时要告诉孩子们,鸡蛋的摄入过量或导致固醇在体内过剩,同样不利于健康。因此平衡的理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对必修三的学习打下基础。

细胞中无机物的教学,讲水的重要性,提供代谢液体环境,运送排泄营养物质和废物,并参与化学反应等等。所以人体必需每天补充适量水分。由此引出讨论:同学们是如何摄入的水分的?学生讨论中发现,饮料的大量饮用是共性问题。由此老师用多媒体展示饮料中的成分,警醒学生饮料会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失衡,从而用大量饮料大量饮用的实例来引导大家正确饮水。

二、细胞学习过程中营养与健康的教材切入点及方法探索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讲细胞液的浓度决定细胞失水与吸水。所以建议学生们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家庭情况,告诫学生家有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控制钠盐的摄入,同时适量补充有助于降血压的钾盐的摄入。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讲解ATP以及其来源。因为ATP是能量的直接来源,在短跑和长跑中对能量的利用有所差异,所以有氧呼吸的效率就可以引进课堂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生活理念。比如教会学生保持快步走的习惯,一来增加肺叶扩张能力,使血液供氧能力加大,二来使能量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悬疑式让学生猜想锻炼的最好时间,将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知识构建健康生活同时也有效引进。为利用有氧呼吸的效率引导学生适当锻炼,构建强健的机体,可采用图片对照法,对照健康和患病的肺叶,对照肺叶在不同情况下的吸收氧气的效率,对照血液在不同情况下的运氧效率和细胞对氧气的利用率,从而在学生脑海中敲响吸烟危害健康的警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理念。又比如,互相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帮助母亲进行低温低氧适度来储存果蔬食品,保持水果新鲜,杜绝食用因微生物大量滋生和呼吸而腐烂的食品蔬果,保持健康营养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基因学习过程中营养与健康的教材切入点及方法探索

《基因突变》中引发变异的原因教材交代的很清楚,以此为出发点,给学生布置作业,寻求基因突变的疾病以及导致基因突变的食物有哪些,帮助学生认识农药的危害,以及洗干净再食用的健康生活方式。教会孩子避免辐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不可以过长,带领孩子们形成保护环境,杜绝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可以用广告以及食品的标签入手,引出转基因食品。用辩论的方式看转基因食品的益处和害处,教会孩子,面对转基因食品应该如何处理,减少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

四、稳态学习中营养与健康的教材切入点及方法探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健康知识渗透的又一大模块。内环境的组成,以及环境变化,比如水,盐,糖等都会引起人的健康受损。因此,教会孩子健康饮水,健康排尿,健康摄取食物的方法,比例,维持体内糖平衡脂平衡。在此,维生素的摄入也可以讲进去,果蔬,粗粮均衡深入保持健康。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借体液调节讲解胰岛素,生长激素,性激素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播放激素失衡案例,同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反季蔬菜的激素使用对人体的危害。当然,对孩子正确的性教育可以从性激素谈起。

五、结语

通过分析新课标人教版生物教材中与营养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文章可以为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方面提供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修祥。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J]。2013。5。

[2]马守兴。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2013。6

篇3: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政治课教学

一.利用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着许多鲜活的材料, 其中有许多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 还有大量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应用技能知识, 尤其是《经济生活》和《哲学生活》中的许多知识点,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内容直接来源于教材, 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将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 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我引导学生从自己吃零食、乱花零花钱、追求名牌、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等习惯说起, 联系家庭中存在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习惯进行自我剖析, 并对当前社会中的铺张浪费、超前消费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评判, 最后结合教材, 从而得出了正确消费的四个观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 又能启发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一) 诗词意境教学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特定的政治理论问题放入美妙婉约的诗词中, 既使学生理解了生涩的理论, 又使学生获得了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如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 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重要观点, 以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名诗《题西林壁》为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道出一个平凡的哲理, 包括了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的哲学概念。这样, 不难理解的一首诗, 在经过哲学语言的诠释后, 使人们真正把哲学生活化了。

(二) 模拟角色教育法。

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生活角色, 让他们“身临其境”。比如, 在讲《公司的经营》这一框时, 让学生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联想集团的总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畅谈企业经营成功的战略。通过角色模拟,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 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那么, 如何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上课前要面带微笑, 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 每节课都保持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二) 课堂教学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 学生回答问题时, 无论对与错, 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三两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使所见所闻, 也可以是新闻时政, 不管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 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个性的张扬, 自卑感得以消除, 自信心得到提升。

(三) 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这样会使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并产生心理共鸣, 从而增强教育效果。比如, 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 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么做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切的语言, 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四.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社会的认可, 中学生更是如此, 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学家杰斯莱尔说:“赞扬就像温暖人们心灵的阳光,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它。”所以, 由衷的欣赏、赞扬、激励每一位学生, 都会使他们充满自信,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释放出最大的潜能。

篇4: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58-01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家庭冲突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中面临着众多的压力,由于压力排解不当,就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压力的自我调节,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正确处理问题。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状况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期既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又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但其个性心理倾向尚不稳定,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展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整体上看,高中生大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迷茫、抑郁、自卑等。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学校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1、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主要是讲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理沦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高中学校心理健康课的数量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一些学生甚至逃课或者课上看其他书,导致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不理想

2、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不理想

心理健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是当前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也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果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引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都是比较早的,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

当前高中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师还是比较少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会第一时间找到老师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都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缺少一些心理健康的书籍等资料,学生除了与教师交流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

1、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对于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于这些学生需要加强其自身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一方面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或者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举办一些课外活动,比如一些生活挑战赛,或者体育活动等等,通过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承受力,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2、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素质

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正能量也会感染侮一个学生。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学家为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讲课视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素养。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隐形教育资源,丰富生活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交往中养成乐观的情绪以及宽阔的胸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平等、民主对待侮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需要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除了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理沦,同时还应该讲述一些心理健康案例同时除了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进而促使侮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4、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室是比较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虽然高中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未能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高中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心理咨询室增加共产主义理想不坚定的主要原因,是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实质没有明确的分析和判断,使其失去了对国家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易扩散的信心加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宣传,和学生共同讨沦对时政热点问题的看法,对社会出现的问题保持积极冷静的态度,树立共产主义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11:150.

篇5: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高中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带给学生繁重而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更促使广大师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本文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转变教育理念、打造新型关系以及加强校园宣传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望笔者阐释的内容能够为当前从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中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路径

受到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目前高中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升学择业、学习状态以及家长和教师方方面面的压力,一旦不能及时做好疏导和调整,学生就极有可能陷入种种矛盾心理和困惑当中,出现焦虑、惶恐和不安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态,更会对其他学生,乃至整个班集体的学习和成长氛围造成不良影响。

1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思想认知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的思想教育观,才能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首先,学校内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要从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视角出发,全面推行科学教育、素质教育,更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积蓄力量。一方面,学校内部要转变传统“应试至上”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落地执行;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择专业的教师转向负责此门学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保障正常的课时,杜绝其它学科教师兼职、高考学科占用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等现象发生。其次,学校内部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校长、教导处主任等,其个人思想、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科建设的走向和发展规模。因此,从个人的视角来说,其也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束缚,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时,一定要做到紧密布局、合理安排;在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相关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加强投入、将项目和活动落实到实处。第三,高中的全体教职人员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很多语数外学科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频率,会大量占用其它看似不重要学科的课堂时间,这不仅导致原本应正常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保障,更会让这样一门必修学科形同虚设,起不到本身所应具有的作用。所以,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每一名教职人员,都应转变思维、改变立场,打破原本观点当中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的观点,不占用课堂时间、不抢夺活动时间,支持发展、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争取为其创设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

2打造新型关系,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需要构建良好而稳定的校园关系,这其中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构成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健康的基础。首先,很多学生由于自小便被灌输一种“高中阶段学习最重要”的观念,以至于整个高中阶段将大部分时间和经历都用在学习上,不擅长和其他学生交流、也不擅长和老师沟通,长此以往便养成孤僻、自闭的性格,这对其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不断从心灵上和情绪上予以安慰,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压力还来自于家长和老师强烈的期望值,这促使学生在学习上一旦受挫和面对困境,往往会不知所措、情绪消沉,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展开沟通时,构建二者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适当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让他们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在很多教师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自己应该以“严”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很难在严肃和交流之间做好“平衡”。很多教师无法改变自己的既定“形象”,不愿意和学生交流,也很难做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感受他们成长的处境和困惑,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要尝试着改变自己,尝试着激发学生的潜能,尝试着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当中积极向上、释放能量,因为很多学生一直以来对教师的心态都是“敬畏”,唯恐说错了话、或表达不正确,被批评和指责,而这样一种不良心态的诞生,归根到底需要教师创设良好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

3加强校园宣传,优化心理疏导

不断加强校园内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展开,比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社团”等,这不仅可以形成学校内部良好而积极的教育氛围,还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兴趣爱好的`拓展。另一方面,高中生由于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说,都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但在这个阶段,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高中生往往会产生矛盾心理,需要教师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安然度过。所谓的心理疏导是指帮助学生,防止其出现心理偏差的手段和方法,而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和目的,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的疏导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从生活中历经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让他们有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有面对困境走出困境的胆识,这样,在他们面对真正的困难时,就不会不知所措,反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跟教师讲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很多教师也不会在课余时间和学生展开交流,这自然是不利于双方构建良好学习和交流氛围的一种状态,相反的,教师需要学会倾听,学生需要敢于宿诉说,这样心理疏导才会有效果。总而言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指向,更是维系校园内和谐氛围的生成、体现良好社会效应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有益于其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路径,让每一名高中生都能怀揣理想、怀抱积极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迎接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于红春.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硕士.聊城大学,2011:24-29.

篇6: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在高考的压力下,体育课是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时间,高中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调控好情绪,带来喜悦感和愉快感,改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体育课上的活动,同时懂得运用体育锻炼来调控学习生活中的情绪状况。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课上心理状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正相关。在体育课上,越是能对体育活动呈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也就越健康,在学习的高压下,越能经得挫折和失败,调控情绪的能力越强。反之,越差。

4.2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应,人与人之间关系适应就是人的心理适应的主旨,人际关系是判断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研究发现苗侗地区的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越积极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好。因为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特别是团体比赛活动,更是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在苗侗地区,篮球比赛开展的特别普遍,经过调查发现经常参加篮球比赛的同学与周围的同学关系多数比较融洽。同时,参加不同的团体竞赛能增强人们团体合作能力和意识,同时可以体验互帮互助,享受胜利的快乐。所以,良好的体育心理状态可以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4.3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在后天经过刻苦练习,不断进取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人能自觉、果断、坚韧、自制、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地完成某件事情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①通过研究发现,体育心理状态越良好的学生,多认为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克服各种心理变化和困难,不断进取,取得胜利。而自我意识也是使人克服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他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努力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之充满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一切做出正确的选择。

4.4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观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②人生观和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之间不光有着独自的存在意义,还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于体育锻炼,就得一生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称之为“终身体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终身体育被视为全新的体育思想,也将是学校体育在永久性话题中既充满活力,又有不少“困惑”的课题。高中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开始形成的完成阶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十一世纪对人才要求可归纳为高超的智能、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协作精神与职业道德。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就应该从中学生开始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理念,最终成为德、智、体俱全的全能人才。

4.5与安全感的关系

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感觉,它是外界的各种表征给个人带来的一种感觉,也是个人的各种表现给外界的一种感觉。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缺乏安全感的学生有以下表现,睡觉习惯抱东西或蜷缩着睡,开灯睡觉,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喜欢坐在角落和窗户等,这些是缺乏自信心、焦虑的表现,但有以上表征的同学都不爱参加体育锻炼,上体育课不积极,心理状态评价低,这并不是巧合,经过调查数据分析,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的同学精力充沛,做事信心十足,对生活很少产生焦虑感。因此,良好的体育心理状态和安全感虽然独立存在,但现象证明良好的体育课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减少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表征,从而提高中学生对外界的安全感。

4.6与知选择性的关系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每一种属性、每一个部分及其互相关系的整体反映。知觉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体育课心理状态差的学生兴趣和需要表现得不明显,因而家长和老师不容易发现,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心理状态好的学生开朗大方,通常都比较善解人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家长布置的事务都有始有终,对面对大小选择果断并且不会有后悔感。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知觉品质相当较好,而体育课心理状态差的学生知觉品质表现就不容乐观。因此,完善和提高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和利于增强高中生的知觉品质。

5结束语

通过研究表明,面对全新的体育改革,苗侗地区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应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紧靠“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中生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建立健康辅导站的同时,可以运用体育锻炼为辅助手段,为高中生进行缓解高考压力,调控学生情绪。使苗侗地区的高中学生不仅有良好的智力水平,还有强健的全校体魄和良好的心态。由于苗侗个别地区,留守学生相对较多,这也就要求学校应和家长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家长也应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去帮助这些高中生。

参考文献:

[1]张晓虹,沈丽琴,李梅.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4).

[2]邹黎,郑樊慧.我国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研,,(5).

[3]臧德喜.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篇7: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关键词】高中 心理健康 教育 实施策略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变革带来利益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一些社会矛盾,人们难免要出现一些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高期待等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主流,但也存在教育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步入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矛盾最多的青春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或同一性混乱的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科学指导。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探索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以生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课程计划中设置心理健康课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高考课程体系之外开设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进程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惑。教授给学生调节人际关系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以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交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而且,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推进“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也都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教育工作。县级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住宿生,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班主任在授课之余还承担着管理班级的任务,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系的融洽程度都优越于非住宿的学校。因此,我校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突出的重要性。班主任凭借所掌握的学生家庭环境的相关信息,基于对学生的连续观察,汇总来自科任教师和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异常举动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再运用他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疏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理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班主任同学生的课余个别谈心也突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校应当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

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中所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正如学生学习知识需要找教师,病人问诊看病需要找医生一样,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找专职心理教师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严谨求实、方法科学的工作,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甚至是引领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必须配备经过正规心理专业知识教育,受过正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广大师生提供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依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调节活动。尤其是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进行科学的测评数据分析,提供严谨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并积累原始数据。通过心理测评的数据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采取1+1的心理咨询模式,有计划地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调节,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增强自信,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师还承担培训其他教师的任务,对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渗透课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以保证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此外,教师因工作压力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要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以疏导,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四)组织开展家长培训讲座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家长的相互协作。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他们青春期的许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环境紧密相关。如:学生与家长间不良沟通导致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的过高期待导致的学生厌学问题;家庭不和睦导致的学生偏激心态或反社会心理;家长对孩子关注不够导致的孩子的情感问题等。因此,要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学校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学生家长培训讲座,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发展心理学知识。

总之,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实施“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切实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要符合校情,注意发挥多种途径和方式的综合作用,这是新形势下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吕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3).

[2]王贵华.如何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1.心理健康教育压力论文

2.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3.电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

5.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6.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7.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9.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8: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一、普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尴尬现状

1. 心理健康课———副科中的副科

高中的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当中是副科中的副科, 其地位远不如高中开设的其他课程。究其原因是认为心理课不重要, 原因如下:

其一,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中国, 能否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考取理想的大学, 是衡量一个学生, 养育这个学生的家庭以及培养这个学生的学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高考在中国式教育中占有如此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在高考并无涉及, 所以心理健康课在高中阶段难以得到重视。

其二, 心理健康课难以出成效。这是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即使是音乐,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 学生的识谱能力、鉴赏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可是, 心理课呢?你如何验证经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只能是学生自己的感觉, 只能是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 没有很具体、很理性的数据来证明。心理课的成效显得很苍白无力, 不能说服他人。开设心理课, 如果学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出现时, 别人就会想, 本来就没什么问题, 也不需要心理健康课。当有心理问题出现时, 别人就会想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位。即使因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 使原本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减少了, 别人也会认为其实就只有这么多, 根本不会联想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2. 心理老师———夹缝中生存的群体

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 如上级部门有要求, 需检查时, 就让其他科的老师兼任 (大多是政治老师) , 但在日常教学当中, 这些兼任的心理教师因为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和时间精力的影响, 很少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兼职的心理教师很容易沦为摆设。在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 心理课课时量比较少, 自然需要的心理教师也比较少, 一般中学也就一两个心理教师, 没有自己的科组, 实在要找个科组来接收, 也就只能归为政治组, 但是政治组开组会或是科组聚餐时, 心理老师参加也实在不合适, 所以中学的心理老师就像飘零燕一般, 没有集体感和归属感。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大多都是心理老师主动申请, 认真策划, 积极张罗, 势单力薄的他们本是一片诚心却不被理解和认同, 往往效果不够理想, 不被认可, 有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 容易产生倦怠感。

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般要兼学校行政部门 (教务科、政教科、教研室、团委、办公室等) 的工作, 或者是到行政部门帮忙工作, 行政部门的繁琐杂事很多, 也分散心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使其容易忽略或放松专业上的工作。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兼行政工作的心理教师在完成行政工作之余, 做有关心理健康工作的事情, 可笑的是, 被其行政领导看到反被批评为不务正业, 可悲的是, 这不是个别现象。谁能理解心理教师在夹缝中生存的酸与痛、苦与累呢?

3. 心理教师———成为班主任的利与弊

心理教师本应该最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以便开展心理活动, 进行心理辅导, 高中开设心理课一般只在高一年级, 最多是一周一节课, 或两周一节课;高二和高三年级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多是以专题讲座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举办, 次数少, 时间短。心理教师接触学生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少的, 对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内心困惑、价值观等非常不利。但是成为班主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为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 最了解学生。在学校, 心理教师担任班主任简直凤毛麟角, 因为并非每个年级都开设心理健康课, 而班主任是需要从高一跟上高三的, 这样心理老师担任班主任就不太可能了。没担任过班主任对一名教师而言, 是一种遗憾, 班主任的工作虽然很辛苦, 责任大, 压力大, 可是他 (她) 可以陪伴学生们的成长,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是其他任课老师很难替代的。但是, 如果心理教师成为班主任, 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怎么解释呢?人们会觉得心理教师带的班, 学生的成绩可以不是最拔尖的, 但是心理肯定是最健康, 绝对不会出现任何心理问题的。如果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做出一些出格、过激的事情, 其他人就会质疑:你这个班主任怎么当的, 还是心理教师呢, 够格吗?所以, 心理教师担任班主任所承受的压力会远高于其他科目的老师。

4. 心理咨询———其中酸楚谁与共

“你们咨询还不容易?不就是聊聊天, 说说话吗, 谁不会?”这是我们学校一位资深教师说的话。这不是个别人的想法, 对于心理咨询, 有不少人都持有类似的观念。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心理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全神贯注地关注来访的同学, 认真倾听, 设身处地地了解他 (她) 的感受, 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使其更全面、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所在, 解决问题,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正是很多人, 特别是一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他们因为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质疑, 使他们周围的人 (包括学生) 也受“心理咨询无用论”或者“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这些观念的影响, 以至于使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二、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 教育建制

1) 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各省市教育部门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文件, 推动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 在文件中明确规定心理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初始年级 (初一、高一) 必须开设, 课时至少两周一节;毕业年级 (初三、高三) 尽量开设, 课时可为两周一节或三周一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各年级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其次, 规定学时和学分。例如, 在高中三年必须修满规定学时的课程, 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再次, 建立评价标准, 进行考核等。

2) 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心理老师除了上心理健康课以外, 还随时准备为有心理困惑的同学提供心理咨询, 预防或解决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 这项工作耗时长, 工作量大, 精力消耗也很大。现在我省实行绩效工资, 能否考虑给心理教师相当于班主任一半的补助, 也是对心理教师劳心劳力, 默默奉献的一种补偿和支持。这也需要各省市教育部门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有所规定和体现, 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支持和鼓励。

2. 宣传发动

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学科的认可、接纳程度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该校的生存、发展状况。班主任对心理学科的认可、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他 (她) 的日常工作方式, 影响到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交流互动, 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态度。各省市教育部门可在对各学校领导及班主任进行培训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元素, 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请国内或者我省权威教育心理专家做讲座,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 让各学校领导及班主任能从理念上、心理上逐渐认可心理学, 逐渐意识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精心编写教材

1) 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开设心理健康课比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效果要好, 因为心理健康课的覆盖面广, 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开设不同内容有针对性, 学生也容易接受。很多教育系统的领导并不了解心理健康课究竟要讲些什么内容, 正因为不了解所以觉得没有开设的必要。为此, 教育部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 并要求各学校统一订购, 使得学校心理健康课能顺利开设。

2) 教材的出炉要经过慎重地调研。比如省教育厅、教育研究培训院可聘请国内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顾问, 组织本地区学校心理学专家和学校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为主编, 出版一套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在全省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试点单位试行, 试行阶段欢迎心理专家、一线心理教师到试点学校听课。可规定每三个月开一次研讨会, 讨论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有哪些内容需要改进, 有哪些内容可以补充, 使其更完善, 再选择试点学校试行, 并注意跟踪教材的使用效果, 再补充完善, 真正编出好教材!

4.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规定省直属中学, 市、县学校应该配备几名专职心理教师, 学校需指定管教学或抓德育的副校长直接管理或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中来, 和心理教师、校医、生活指导教师并在一块,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可大大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5. 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1) 心理教师组织学生成立学生心理社团, 同时在各班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相当于班委的一员, 也是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心理委员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员, 是桥梁, 是润滑剂, 连接着学校, 滋润着学生, 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心理社团的成员 (特别是各班心理委员) 来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动态, 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有什么紧急情况能及时上报, 而且心理社团的成员还能协助心理教师做些周围同学简单的心理工作, 学生之间的互助也能产生很大的力量。

2) 心理教师定期培训各班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的同学。培训的内容包括心理委员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心理委员该如何定位, 心理委员的职责, 如何分辨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 对哪几类的同学需要特别关注。心理教师还会给心理委员培训一些基本的咨询技巧, 并告诉心理委员如何自我调节。培训本身也是个平台, 是一个让各班心理委员可以相互认识, 交流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分享经验和相互支持的平台。

上一篇:读护理专业自我总结下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