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2024-05-06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共9篇)

篇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以来,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从原来的只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到现在既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进行教学,从学生普遍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一、案例介绍: 梁某,男, 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打从他进小学起就不断有家长来学校找我要求不挨着他坐,原因就是他从学前班起行为习惯太差,打人、偷摸别人的东西等。父母离异、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觉得孩子可怜对孩子百般溺爱。爷爷有心脏病、奶奶整天忙于社区老年工作,对孩子不做作业行为时管时不管,方法也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只说不导,经常埋怨孩子不用功,但是又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二、案例分析:

该生缺少父母的爱,渴望引起别人重视,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长期用偷小摸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1、自卑心理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批评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 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梁某头脑灵活,但上课经常在下面偷偷玩玩具,下课也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玩。他学习习惯很差,作业乱做乱画,早晨经常迟到。

2、偷拿成性

学生道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偷东西不是偷,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用时方便一些而已;有同学是因为偷东西成功很有成就感,为了刺激而偷,有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偷东西小的时候是不晓得,长大了家长也没有注意他偷别人的东西,又不给钱给他买东西,以致他去偷别人的东西自己用。到后来有时就是为了报复成绩好的同学。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

3、意志薄弱,易受不良习惯影响

有一定上进心,但不能持久,意志薄弱,易受干忧。梁某还喜欢和低年级的一个家庭情况复杂的学生粘在一起偷拿别人的东西,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但是由于他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

4、占有欲望强烈,自我意识浓重

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特地去做不好的事情引起老师的注意,看到别人的成绩好,东西多而眼红,于是,突然偷别人新玩具或学习用品等就成了他感兴趣的事情。

三、辅导策略

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可触摸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寻找根源,改善行为,增强自信

聆听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首要基本技术。教师必须多方面调查,找学生细心谈话。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要求同学们自律。例如:梁某有一次趁大家都不在教室偷拿了同学二十元钱,我找到他后与他单独进行交谈,刚开始时他怎么也不承认,后来经过反复做工作,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把拿走的钱还了回来。我在班上说这钱是老师捡到的。让同学们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锻炼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小学生往往缺乏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因此在矫正过错行为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干扰,错误行为出现反复。有偷窃习惯的孩子,在新的行为尚未巩固时,当他看见有偷窃机会,又会“不由自主”地行窃。梁某在一次我校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时,出发前我就先告诉他“出去别去摸别人的东西”可到了目的地他却去偷拿超市的东西,被超市逮了个正着,最后我校的俩个老师去超市购物把他带了回来。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 根源所在,谈心、家访、讨论,对小偷小摸行为的同学说一句话。让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平时,坚持对他进行正面教育,捕捉他的“闪光点”,为他树立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意正确对待他,鼓励他积极进取,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把受挫的自信心及早地树立起来。在课堂上他回答对了问题我会说“梁某回答得真好啊!上课积极开动脑筋,大家为他鼓掌吧!”。班会课上,在会上,我对同学们说:“梁某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请大家为他鼓掌?”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师的肯定,对自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较大的改善。对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进行矫治,必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开始。让他们认识到偷窃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2、激励学生,激起动力,懂得自爱。

学生都需要进步,《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对梁某进行激励。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梁某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梁某同学„„”渐渐的,梁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班上也有近一年太平了,可有一天课间操大家都去做操了,有几个孩子打扫卫生做操十分钟结束后回到班上又有两个孩子笔袋不见了,笔袋从梁某的书包里翻了出来,这让我感到奇怪“当时梁某去外面做操去了,不在教室里”,通过分析我发现是

有孩子在搞恶作剧,有意栽赃梁某,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上对恶作剧的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梁某:“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小时不懂事爱搞恶作剧,现在懂事了,是个好孩子”。因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有了荣誉感,慢慢就会懂得自爱。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当学生出现小偷小摸行为时,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的。同时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孩子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一定要追查清楚。梁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需要,例如孩子们随着季节更换而买的各类玩具。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家长会上大肆对梁某进行表扬让他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满足,增强自信。

四、结论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 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通过五年的教育梁某改正了这一行为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她们成为合格的健康的人!

篇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还经常捡同学们掉在地上的零食。

3、思维极端反常,自卑而又自尊,有什么事总是闷在心里,心理负担沉重,导致行为扭曲,有自暴自弃的念头。

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和他交流,电话联系他的父母,我发现他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2、父母的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也没耐心,爱的时候什么都满足,有情绪时就是拳脚相加,不和孩子做感情的交流。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他自己做事也就没有耐心,学习上就“破罐子破摔。”

3、内心的孤单与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自己的想法、需求都无处诉说,长期以来就形成可他孤僻的性格。别的孩子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还有其他长辈或亲人的关怀,而他没有,孩子的内心深处非常的自卑。加上平时在学校没有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心、帮助,他从不参加班里的任何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只要源于父母的疏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于是,我决定从家长和他本人入手。

具体措施

1、通过电话与他的父母交流,希望他们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平时多打电话回家关心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爱。有时间要经常回家与孩子交流,给他买上生活和学习的必用品。

2、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多问同学、老师,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3、作为班主任,我会在他小小的进步后给与表扬,让他找回自信。发现他的问题,有策略地提出,并帮他改正。让他尽快融入班集体,找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4、针对实际情况,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让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每天按时上学、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这是一个合格学生的起码标准。

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③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案例反思:

篇3:心理教育案例

广的是培养学生成才, 心理教育是让学生成长为一个习正常健康的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把学校教

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教育的 (南目的。现代网络、媒体、社会现实对学生的诸多诱宫惑, 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力度, 加大了我们教育的难市度。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跟不上现代学生们意识形大态发展。

屯处理问题学生的问题, 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乡源, 即心理症结。心理教育的技巧:信任, 宽容, 接大纳, 聆听, 惩罚。任何学生的成长都是从不成熟到成屯熟的变化过程。我们允许学生有错误的尝试, 对学学生的行为应该无条件地宽容和接纳, 包括学生的不

足和出格行为。

, 河一个朋友的儿子上高二以前学习成绩一直不北错, 上高二后, 与同宿舍几名品行不好的学生交了

朋友。半学期内, 染上了逃课、喝酒、抽烟等陋习, 最

宫后通宵上网被学校留校查看, 并且产生了辍学的念

午, 侄儿出现了焦躁情绪, 来挨训的, 你老不训, 他心理没底儿呀。来来回回地在屋里走动, 边看我的表情。我只是看电视, 跟家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就不提要说的事, 这就是惩罚, 当他知道有危险而不知何种危险何时发生, 这是一种煎熬, 像等待押赴刑场的囚犯, 其实这种煎熬带来的是思考。

一直到晚上十点多, 我把他叫到书房坐下来, 没有训斥, 开始给他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首先肯定他的头脑聪明, 从上学一直都有不错的成绩, 近来的成绩下滑只是遇到了一点困难。让他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他最困惑的是朋友跟学习之间的关系, 朋友让出去玩, 出于义气不好意思不去, 也觉得跟他们玩很新奇, 玩了这么长时间, 也觉得没意思了, 想好好学可就是没信心。我把他的毛病归结为好奇心导致他走了歪路, 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 每个人都会遇到, 只要下决心改正就会赶上以前的学习水平。教他如何处理跟那些同学的关系, 我又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 教给他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也吐露了他的一些想法, 一直谈到十一点多。他对我的分析十分认可, 并承诺好好学习, 找回从前的自己。最后我说我会每个月跟他的班主任联系以观其学习效果, 让他感到我时刻在监督他。

至此, 一个心理治疗结束了。经过半年的验证, 效果很好, 他学习成绩赶上来了。当然, 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也是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结晶, 好多心理教育需要反复进行。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 不断积累, 把我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篇4: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

一、背景

某日,我班学生英语测验,迟放学十分钟。第二日到校,听同事说昨天放学后,相邻两班学生因口角发生矛盾并在校外摆开场子寻事,我班学生围观者较多。我先在本班学生中了解了一下情况,让围观者自己说明昨天究竟怎们回事,为何围观,有没有参与,学生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第二节下课后,我们三位当事班的班主任都被政教处请去了解情况和商量处理方法。

事情原委是昨天放学时,正碰上某班学生喊了人来准备打另一班发生了点口角的学生,我班级里一个平常身体比较强壮的学生因与被打学生关系较好,怕他吃亏,又害怕学校纪律不敢从参与,处于站在旁边所谓“称场子”的。我准备在班上简单提下,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事打电话告诉老师解决。

眼保健操的时候,我在班里说了昨天放学后的事,没想到昨天参与的这位学生正是当天值日班委,他认为老师这是在变相批评他,嘴里叽里咕噜地,眼保健操也不检查,自己回座位了。我当时想,这个学生是我班级的体委,身材高大,在班上有一定号召力,上周家长到校找任课教师了解他在校情况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就比较横,我如果再淡化此事,今后对班级稳定肯定不利,因此就利用班会课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避免暴力事件。

二、活动目的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突发事件,避免冲突,远离暴力。

三、指导思想

架斗殴是校园的暴力行为,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我认为对打架斗殴事件应做到“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医学上讲究“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对打架斗殴这样的“顽疾”也应该首先探析学生的心理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本班会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使用暴力手段的危害,自觉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具有暴力倾向和行为的人。

四、活动形式

通过班会活动,讨论分析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危害,谈个人感受,谈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

五、活动流程:

(一)、引出班会主题:远离暴力,做个有涵养的中学生。

本周二放学后,发生了打群架我们班帮吗“撑场子”的事件(大家在座位上校笑),今天我们不追究责任,但就这件事讨论如何远离校园暴力。

用PPT展示校园暴力的定义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

从医学的角度定义暴力:“暴力(vioi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唐晓星主译 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

(二)、讨论;揭示校园暴力有哪些?

学生讨论发言

进餐时排队发生纠纷,走路时发生碰撞,言语交流发生口角,朋友邀约替人出气,有人勒索、敲诈你,扬言要给你点“颜色”看看(恐吓你)……

教师总结

最常见的校园暴力男生打架斗殴,导致人身心受损;女生在背后说她他人是非,导致精神伤害(当然这属于冷暴力,今天我们暂不讨论)。

校园暴力——即使是一次——都会给受害者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

(三)、思考讨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学生发言:同学之间产生仇恨、影响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心胸变的狭窄,

对同学身体造成伤害、也给受害人的心理造成阴影

施暴者被批评或处分;施暴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暴力使人走向犯罪,进而毁掉家庭的幸福和自己的前途。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还想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故事:冲动的惩罚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个年轻人,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狗聪明听话,能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有一天,他出门去了,让狗照顾孩子。

在回家的路上因遇大雪,第二天他才赶回家。狗闻声立即出来迎接主人。他打开房门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孩子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冲动的主人误杀了……

学生在沉默,各自在思考。

(四)、发生暴力事件当事人心理分析

我站在学生角度给学生们读了魏书生写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里面有一段关于两个打架学生的心理描述:

“我知道你们本来不想打架?”一听我说这话,他们顿时来了精神,感觉老师理解他们,便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们真不想打架。”

我问“为什么不想打架?”他们抢着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打架的时候提心调胆,怕别人打伤了自己,又怕打别人打到要害处,把祸闯大了。”

“打得轻了,还怕吓唬不住对方。”

“打败了,被同年级的同学看不起,丢面子。”

“赢了呢,也害怕,走在路上,或半夜走黑道提心吊胆的,总怕对方再勾结别人突然报复,袭击。”

“打轻了不解决问题,打重了,伤了,残了,对人家对自己都不好。”

“打完架有時还不敢回家,怕爸爸打,在学校还怕老师批评,怕学校处分。”

这段话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班上的大部分男生说都曾有过这类想法。

(五)、探究高中生暴力产生的原因

由教师之前做好功课用PPT展示

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的习惯。从目前的高中阶段教育体制来看,高中的课程比较紧张,所以,许多高中学校缺失对高中生的法制教育。从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之间的偶发小摩擦积累成大冲突;高年级的同学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寻衅滋事,索要钱财;因为早恋引发纠纷;为讲哥们义气,拉帮结派;争夺校园“老大”,聚众斗殴;与 外校学生发生冲突,引发不同高中学校同学之间的相互群殴;因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学校处罚违纪学生不当而引发的过激行为。

2、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第一种为“心理幼稚症”,无精神病理症状,但心理发育不成熟,解决问题的方法幼稚单纯,心理认识水平低下,青少年极易冲动,爱炫耀自己,爱出风头,个性发展走上畸形。第二种则是“反社会性格缺陷”。这类属于青少年犯罪,轻微犯罪,多由于性格暴躁,不知道恐惧和危险或特殊家庭的影响,产生特殊的心理导致。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3、家庭的影响:一是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使得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一些影视、游戏、漫画中的所谓英雄就成了他们盲目模仿的对象。其次是有些家庭对自己的子女教育不当,当孩子有特殊的行为时,大多采取容忍或教育完就不管的态度,并且没有建立一个很好家庭环境,这是孩子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最重要因素,即导致校园暴力的根源。另外,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压力大、负担重,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而经常逃学,甚至辍学。

教师总结,其实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实施暴力主要是为了面子,那么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做一个有涵养的中学生,远离暴力?

(六)、如何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

很多暴力事件,都是由于当事人的一时冲动造成的……

如何避免冲动?

说出来 ——如果你对谁非常恼火,想要“教训”他,在这么做之前,一定要把想法告诉家长或老师,他们会想出一个合理的办法来解决你的愤怒。

换位思考 ——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如果你被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先想后果 —— 这值得吗 ?如果你在“收拾”别人时被逮住了,你就会受到惩罚。你也许会被记过、留校察看,甚至是法律制裁!而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2、学会宽容,保持一颗善良、豁达的心,与人和睦相处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一种依托于博大胸襟的高尚境界。宽容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宽容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宽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君不见,有多少心灵的创伤在宽容中弥合,有多少无谓的纷争在宽容中消散!

学生明白道理后,还要教会他克制手段和防范意识。首先,遇事冷静,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小事情不要太放在心上,不要为面子上的事和别人争个你上我下;第二,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找老师帮助,社会上有句流行语:“遇困难找警察。”在学校也有一句:“遇困难找老师。”第三,任何时候 都不要动手,也不要挑起别人动手,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学之间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不至于水火不容,即使有矛盾,大家也要守住底线,让事情冷一冷再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总结: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校园暴力的知识,了解了它的成因和预防的方法。我们衷心地希望校园暴力可以远离我们,校园成为纯净美好的地方。

六、班会课后记

班会课的两天后,那位“撑场子”的班干部主动来办公室找我,自己做了个口头检讨,承认当时的确是为了面子,但心理也挺忐忑,他保证以后遇事争取不冲动,想清后果,他也认识到这次班会其实是大家在帮助他,他表示今后绝不做给班级抹黑的事,并且很义气地表示班上的男生课间他也管了,不让他们在校内有任何暴力事件发生。

在这个案例的处理中带给我的启示是班主任工作不同于一般机械性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更多的应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艺术。当代中学生自信、自负、甚至有点自傲,朝气蓬勃却又带着强烈的叛逆思想,有的学生信奉“哥们义气”, “为朋友两肋插刀”,寻衅闹事打群架;有的争强好胜,欺侮同学;很多时候他们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当与别的同学起利益冲突时,他们极易冲动而爆发出不满的情感,形成暴力行为,往往导致打架事件的发生。我们的教育重点不是在学生犯错后对他的责罚,而是让他认识的自己的错误,可能会造成的对人对己的严重后果,在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都让孩子心生畏惧,尽量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有时学生的错误对于教育者来说未必是坏事,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事达到教育一群人的目的,这对班主任而言既是任务更多的是一种挑战。

篇5: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她总在背后说我。高二时一位学生郭某(女生,15岁),课外活动来找我,情绪非常激动,眼含泪花,说班上有个女生在背后骂她,原来她们是好朋友,还在一起玩过,这几天老在背后和别人说自己坏话,而且其他人好像很认同。她感觉很难过,很无助,想不通为什么别人会这么说她,她觉得一直在与人为善,不会招惹别人,作风也不张狂,为什么会有人对她不满。我当时觉得是班上学生不注意团结,互相不爱护,召开了“关爱同学,我是天使”主题班会,从一个个爱的故事里感化学生,会上我找了一些学生发言,针对背后说伤害同学的话做了讨论,班会提高了学生对同学的感情的认识,学生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会对其他同学造成的影响,通过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信任,增加感情。过了一段时间,我叫来该女生,询问情况,她说和那个女生没有问题了,但是现在她只要听见或看见有人在周围小声说话,她就会感觉那是在说她,让她很不安,走在路上也感觉别人在看她。她感觉很不好,上课也会想为什么会这样,注意力不集中,害怕这样下去会影响学习,希望我帮她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我感觉是这位女生自己的问题了,是她心里认识的问题。我总结了她的情况,14岁半,班上年龄最小,家里二胎户口随舅舅,学习在班上前十名,父亲没有在一起住,周末回家一次。我问她是否在意和父亲不同姓,她说不在意,只是感觉学习没有达到自己和父亲的要求,同桌每次成绩比自己好,很难受。我查阅资料发现她这叫学习焦虑伴随人际交往障碍,她属于自责内疚型:这类学生学习勤奋努力,自律严格。对家长和教师有强烈的爱心,把满足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当成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学习上唯恐出现差错,稍有不顺,便忧心呻惮,负疚自责不已,焦虑不安。我帮她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很多学生都有这种焦虑,这种焦虑处理得好就会增加学习动力,促使成绩的提高,太严重会让自己压力太大,又会影响学习甚至心理健康,产生自我认同矛盾,产生别人都不满意自己的表现的感觉,她自己就属于这种类型。我让她先认识这是普遍现象,很多人都遭遇了这种问题,我们要认识问题正面问题,想办法改变认识,让自己自信并相信他人,快乐成长。

随后几天我叫这位学生家长谈了几次,要求家长改善家里交流环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心理健康上,尽量避免学习排名的对比。家长配合很好。

篇6:高中心理教育案例

班级中有一位女生,她积极进取,学习成绩在班级位列前茅,平时也很遵守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认真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位让教师很放心的学生。但她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点她起来回答问题也是满脸涨红,回答断断续续,但答案还是正确的,回答完后坐在座位上也表现出还是很忐忑,很久才能将心思回到课堂上。在平常的活动中,她也总是在后面默默观看,不主动参与,但要求其参与,她也会做到标准以上,尽量尽善尽美,但总是很容易紧张,很忐忑。在平常与人的交往中,却表现得大方得体、活泼、可亲。

二、案例分析

这位女生是一种自卑畏怯,缺乏自信心得表现。这种心理大多数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但有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是这种情绪不那么显露和影响到其正常的参与活动。但这位女生的这种心理已经达到某种影响其正常参与活动的值了。尽管他们班级中已经足够优秀,但她还是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在大众眼光聚焦在她身上时,会表现得很忐忑。一旦中途受挫,回答错误或表现失误,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产生自卑畏怯心理。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三、产生因素

1.家庭原因: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理和行为的第一场所。这位女生的母亲是一位严厉的教师,在教育她时,难免会带上在学校教育学生时的方式。母亲看重分数,在其小学成绩不好时期总是采用暴力手段,或在人前斥责的方式进行教育,致使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够优秀便要被惩罚的心理阴影,不敢轻易表现自己,尽管又是准备得很充分和完满时,也不能自信的展现自己,畏惧失败。

2.个人因素:对自己的优秀值估算过低,总产生所有人比自己优秀的心理,因而不敢尝试,畏惧失败,更加缺乏自信。

四、解决方式

1.合理的采用奖励的方式,对其获得成功的心理情绪进行强化。这位女生缺乏自信,表扬即给予社会肯定和赞扬,是鼓励其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对其成功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一方面精确的表扬使其明白自己的优秀、与众不同之处,有助于

树立其自信心。关注过程,提倡过程比结果重要。由于小时候母亲的对待方式,使这位女生潜意识形成了结果比过程重要。在以后教育教学中家长与教师应注意关注其学习的努力的过程,对其出色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给予其鼓励与努力结果的肯定,及时转变期思维。

2.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言,这位女生有一种缺失性的需要,是一种被肯定的,自尊的需求的缺失。这位女生总是被严厉的母亲在人前斥责,这是其不敢在人前表现的一个触发原因,感觉被人关注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长此而往,使其在人前被关注就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应多促使其参加活动,尤其为台前活动,即使失败也没关系,锻炼其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失败后及时给予鼓励,并鼓励其继续参加,使其内心感到是被关注,被需要,被尊重的,是优秀而不可替代的,满足其自尊的需要。

3.这位女生是接受性失败者,在还未开始前便觉得自己是要失败的,将自己放置在失败的位置上,因而没有信心,没有动力去站在台前去表现自己。这位女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位女生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了自卑怯懦的心理。她可以将自己的所有优点列出(可请他人帮助,因为自己无法过于全面的看待自我)寻求自信,再将自己的缺点列出,从自身身上去改变和塑造自己,在改进缺点中塑造自信,不要过度与他人作比较,找准定位和自己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去努力和看待自己比较有利于树立自信心。

4.这位女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她的学习成绩好,多是由于母亲的严厉的要求而为了完成要求才会努力去达到母亲的要求,而不是出于其自身的内在对于知识的渴望而努力去学习的。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她的第一直觉是选择逃避失败,是为了避免被斥责,所以不愿尝试,去挑战,去克服。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要撤消母亲的严厉的斥责,对于学生的学习失败的结果不再作出评价,是这位女生认识到失败也不会遭受母亲的斥责,使其正视失败。其次,对于其获得的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加其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足够优秀。将母亲促使她学习,转化为该女生为满足自身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去学习,这会使该女生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去尝试和克服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5.改变其目标定向的方式。现在女生的目标定向多为表现目标。女生多将自己的目标展示给自己的母亲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的,

篇7:高中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可见,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高中是人一生中最有朝气和理想的阶段,他们大多敢做敢为,但思想容易偏激,对待价值观、生命观、自由观有待发展,心理健康状况不稳定,此时若引导不够,会使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对其身心的发展造成很大损失。

一、我对我在教学中接触到的高中生心理障碍总结了以下三类情况:

(一)自暴自弃型

学生A是高一学生,过分看中当时入学时的中考成绩,在成绩下降时,便身陷自卑的泥潭,认为自己越来越笨,父母给予的期望值过高,不是鼓励而是挖苦,教师也没有抓住他的心理发展特点,放弃了他,这个学生最终在这样的环境下放弃了学习,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网上活动,甚至有了自残和自杀的念头。半年之后,接触并参与了社会上的混混组织,此时家长和教师的规劝已经难起成效。

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立足之本,(因为成绩的好坏还是当前社会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很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其实是不足取的),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学习坏就一切都坏,使得自己的自信心越磨越少,最终放弃自己,包括学习和道德的培养。

案例:学生B是一个内向的女生,上课时我很少提问她。有一次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原因是她在一次测验中把第二卷中所有的填空题和问答题都答错了,只得了三分,很出乎我的意料,她的成绩和以前相比直线下降)我没有去问她这次为什么考得更糟糕,而是和她聊天,问她最近的状

态,将来的理想,曾遇到过的困难,有没有尝试去做自己以前不敢想的事。说着说着她就哭了起来,我拍拍她的肩膀问她为何如此难过,她说:“老师,我父母虽然在物质上对我很大方,但在学习上总是挖苦我。从小学到现在,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里来,更没有和我谈过心,你是唯一一个把我叫到办公室里来谈心的老师,我很感激你老师。”我当时看她掉泪并说出这样的话来,很震惊。我安慰她:“以前的老师并没有忘记你或者疏忽你,只是工作太忙了,没有抽出时间和每个同学都沟通罢了。”我的理由实在有

些牵强。只是这次谈话后她变得开朗了,和同学的关系也好了很多,成绩有大幅度的上升。

如果不是因为她这次的成绩比以前更糟糕,我会不会也不注意她,更不会关注该生的内心状态?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她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可能很多老师和我以前一样也疏忽身边的学生。

对策: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和成败观,告诉他们成绩偶尔下滑是学校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家庭、教师和社会应该注重素质教育的内涵,切实转变观念,成绩只是衡量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过分关注成绩会贻误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记住:你鼓励的语言很重要,你善意的行为很重要!因为你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善意的举动,可以影响一个学生内心的情感,甚至一生。

(二)骄傲型

学生C学习成绩优异,但非常骄傲,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爱和父母耍脾气,和班里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问候极少,但是班里任何活动都少不了他(她),少了他(她)便搬弄是非,认为干好什么事情非自己莫属。心理状况差,一遇到挫折,就和家长闹离家出走。

这类学生精神脆弱,过分看重自己在家、在校的位置,心胸狭隘,很少考虑他人的想法,很少分析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难以经起挫折的考验。

对策:家长尽量心平气和同他(她)讲解所出现的问题,深入地去探讨如何解决此问题,规劝他(她)不要对待什么事总是意气用事。教师应教育他(她)学会冷静分析,学会宽容,学会和别人相处,任何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在每个方面都不会高人一等,学习好然而别的方面比较差,也不是这个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除去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顺应时代的要求。

(三)无所谓型

学生D觉得任何事情都和自己无关,家长说家长的,教师说教师的,什么事都无所谓,成天混日子,有时过分“清醒”,就似看破红尘,对人生厌恶甚至淡漠,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极度缺少这个年龄段所有的理想、思考和激情。

这类学生难以有自己的抱负,缺少动力,很少有快乐可言,对任何事情不闻不问,什么事情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策:任何事情只有投入,才能享受整个过程中的乐趣、幸福,甚至是泪水,才能让自己很认真地去思考自己走过的路,这是成长的过程,也是成长中的收获。家长和教师应该启迪这类学生多去尝试,多去探索,让他们多读励志类的书籍,去丰富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心灵一片荒芜。

二、产生原因:

通过我在教学中掌握的经验,分析一下以上三种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高中生思想敏感,心

理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导致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和家长有代沟,某些家长的观点已过时,认为学习好才是高中生在校的最根本的目的,而且某些家长的做法过于偏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

2.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不够,很少用语言去激励学生,有的教师甚至用冷嘲热讽的言辞伤害学生自尊,或者轻视有心理缺陷的学生。

3.社会很少去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解决的办法:

由于现在的高中生大多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平顺安逸,父母相对比较宠爱,再加上高中生的的抗压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所适从,极容易寻找极端的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

1.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高中生是一生中心理活动旺盛的时期,这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关键时期,学生有自己的天性,不可随意抹杀他们的创造性。家庭、教师、社会都应尊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切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期望值过高,超越了他们的发展规律,带来的损失将是学校和家庭教育难以弥补的悲哀和失败。要遵循他们心理的发展规律,消除学生过多的怀疑感、羞耻感、内疚感、自负感和自卑感。

2.保护学生自尊心

自尊是一个学生的底线,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不要贬低或轻视他们,给他们心理减轻压力。每个高中生的自尊都不可以被践踏,家长、教师应避免过激的行为或言辞,保护好高中生的自尊心。

3.家庭教育方式要得当

现在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家长过高的期望竟成祸首。家长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帮助他们在成长路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平等的心态和他们分析解决的办法,切忌粗暴的行为,无故猜疑和冷嘲热讽。

4.来自教师的关怀

教师要避免给高中生分等级,尤其是把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划为较差的一组,这样容易使其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和颓废感。多关注他们,多关怀他们,课上适当提问他们,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对他们给予的答案耐心分析,适时地表示赞赏,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教会学生自我调节、自我输导的能力,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必须与时代同步,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培养性格比什么都要紧。

5.整个社会的关注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高强度的激烈竞争时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渐显现。素质教育正在进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行为,就没有健康的社会!社会应该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给予足够的关

注,给予正确的点拨和指引,这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关系到中国未来的一代。

篇8: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案例一】露露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 她爸爸妈妈离婚了, 她被判给爸爸抚养。爸爸忙着打工, 就把她托给了我们幼儿园, 周末接回家也只能见到她在农村种地的奶奶。她特别喜欢哭鼻子, 可能是缺少母爱的关系吧, 遇事第一反应就是哭。为了搞清她哭的原因, 我们对她进行了跟踪调查。第一次哭, 问起原因是佳佳玩玩具时没给她玩, 她就哭了。佳佳呢, 见老师来了, 就立刻拿了玩具给她, 她就停住了哭声。第二次哭, 发生在厕所里, 经询问, 原来是她要上厕所, 有人跟她抢第一, 她不肯, 然后就哭起来, 别人见她哭, 就让给了她。第三次哭, 在绘画活动中, 佳佳因没带画笔, 就向她借一支用, 她不肯, 就哭起来, 嘴中还念道:“奶奶不让。”

【分析】该案例中的露露, 第一次哭后, 她得到了玩具;第二次哭后, 她争得第一个上厕所的机会;第三次哭后, 别人不敢拿她的东西。渐渐地, 哭变成了她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也因为如此, 让她变得越来越自私, 越来越爱哭。据了解, 露露在家也是如此, 只要不合她意, 她就哭, 奶奶疼她是没娘的孩子, 就总是一味儿地满足她。

【对策】

1、给予关爱。观察发现,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总是有缺陷。孩子不是性格抑郁就是习惯不良, 这些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露露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缺少父母的关爱, 积极情绪在家中得不到满足, 就要在幼儿园得到补偿。教师要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给予孩子妈妈般的关爱, 使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2、冷处理

在活动中, 每当发现她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哭时, 老师不是立刻去解决她哭的问题, 而是在一旁静观事态的发展, 告诉与她发生冲突的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方法, 尽量不去理会她。渐渐地, 她发现, 她哭时, 没人站在她那一边, 也就不傻哭了。

3、创改设情境, 进行友爱教育

露露的自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 克服她的缺点也需要一个过程。于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培养儿童相互帮助, 相互谦让, 共同分享等良好的品德。如小朋友过生日时, 我们让孩子各自带来食品, 一起品尝, 共同分享快乐。在这样的活动里, 我们尤其关注像露露这样自私的孩子的表现, 及时给以帮助教育。

4、请家长配合

露露爱哭, 与家庭的宠爱是分不开的。我们请家长配合, 在家不要因为怕她哭得心烦, 而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她懂得, 是你需要的东西, 不哭, 妈妈也会买给你的;不需要的东西, 你就是再哭, 也是不行。

【案例二】娜娜是个性格内向、却又不大合群的小女孩, 母亲病逝, 父亲远在新疆打工, 她暂时由姑姑代管。姑姑忙于照顾自己的孩子, 无暇顾及她, 只能让孩子入周托。孩子行为习惯不太好, 总是悄悄拿小朋友的东西。晚上, 保育员查夜时经常看到她在其他孩子的物品柜中翻东西吃, 而小朋友的一些小玩具、一些日常用品也总是能在她的物品柜中找到。当小朋友管她要的时候, 她总是说:骗人!那是我爸爸给我买的。虽多次教育, 但收效甚微。

【分析】从该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娜娜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 她和其他孩子一样, 也十分渴望父母的疼爱:希望有爸爸妈妈给她买好吃的、好玩的, 但事实不能, 就幻想这些东西是自己的, 她不能明白拿小朋友的东西是错误的, 认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还有, 孩子自制力弱, 虽然想听老师的话不去拿别人的东西, 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对策】

1、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 我们经常有意接近她, 努力成为她的好朋友, 与她亲近, 经常带孩子到家里去玩, 给她买好吃的、好玩的, 像妈妈一样关心她。开始几次的接触并没有见效。一次偶然的机会, 让我与她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是一天早晨, 娜娜拿着我给她买的小玩具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孩子们都夸娜娜的玩具好。她说:“是妈妈给我买的”。说着看了看我, 笑了。从此她的脸上有了笑容, 而拿小朋友东西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2、适时地鼓励和表扬孩子。只要孩子有点滴进步就在全班孩子面前表扬和鼓励她,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树立自信心。和保育员商议后, 我们先从娜娜的行为习惯入手, 特别注意观察孩子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 让孩子活动在老师的视线之中, 随时表扬和鼓励孩子的进步, 对于孩子的失误, 要留给孩子慢慢改正的机会, 不能急于求成。

3、友善提示。当孩子忘了跟老师的约定, 忍不住犯错的时候, 老师和小朋友要给予她善意的提示, 帮助她管理和约束自己,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时间长了, 习惯自然慢慢形成。

篇9: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关键词:高中生 网络成瘾 认知行为治疗 厌恶治疗

一、资料整理

(一)一般资料

张××,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因网络成瘾一个月来访,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求助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与母亲学历较低。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决定外出打工,父亲则留在家中陪同求助者。在初中时,父亲管教甚严,求助者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严加控制,不给任何的自由空间,并且与求助者很少沟通,求助者觉得非常压抑,但又碍于父亲的威严,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在父亲的严格控制下,求助者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并且顺利考上了高中。

到了高中之后,求助者的父亲开始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走向另一个极端,给予他很多的自由和空间,不再管制约束他。突然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压抑很久的求助者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后来在同学的带领下,迷上了网络游戏,将大部分生活费用在了上网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发展为逃课上网,脾气也变得暴躁,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僵。

求助者感知觉正常,逻辑思维清晰,情感表达一致,自控能力较差,对父亲的管教方式有很多的不满和怨言;与同学相处融洽,没有过激行为。

(二)求助者自述

主述:上网成瘾、厌学、想辍学、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一个多月

个人陈述:近一个月来对上网难以控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想着网络游戏,有时忍无可忍就逃课去上网。没有学习的动机,在初中时都是父亲逼着学习,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到了高中父亲不再管之后,学习就没了动力,不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之后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后,失去了进取心,就从网络游戏的过关中寻找满足感。后来经一个辍学的同学教唆,想辍学出去打工,觉得上班比学习自由,而且可以自由支配平时的生活费用。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老师和同学反映:和同学能和睦相处,自控能力较差,不爱学习,上课没有精神,经常睡觉;和同学的主要话题就是游戏,谈论游戏时精神百倍,对游戏兴趣很浓;没有其它的不良行为。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谈话时反应正常,逻辑思维顺畅,谈及父亲时明显有很多怨气,想要控制上网又控制不住很痛苦。

(四)心理测验结果

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Kimberly. S.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测验结果为:回答“是”的题目有6项。

二、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能从网瘾中走出来,不再迷恋网络游戏。

(2)培养自信,寻找成就感,建立学习和其它有益活动的内部动机。

2、求助者的主要症状:焦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不足。

3、社会交往:与同学相处融洽,但没有知心朋友。

4、相关资料:母亲外出打工,很少关心小孩,一打电话就是问学习;父亲先是管教严格,不给自由的空间,让求助者产生了压抑;初中时成绩优良,高中后有了自由空间、没人管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同学描述游戏的快乐激起了他的好奇,对游戏产生了依赖,并且游戏水平受到了同是游戏爱好者的称赞。

5、资料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很完整,求知欲强,态度诚实。与求助者老师家长提供的

资料一致。

6、求助者问题的关键点:所有症状的表层都是由网络成瘾引起。其背后的实质是,对家庭教育的反抗。

7、求助者问题的性质: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可排除重性精神病。理由: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症状能自知,内心感到痛苦压抑,能主动寻求帮助;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

本案例也不属于神经症。理由是求助者虽然有焦虑暴躁等症状,但时间短,仅一个月左右,对社会功能尚未造成明显影响,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严重,故本案例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8、原因分析:该求助者母亲出外打工,一是忽略了对他的关爱,二是让他觉得父亲没用,让母亲在外吃苦,因而对父亲产生了不满;父亲事事管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他失去了自我,对学习只有外部动机,认为学习是为父亲学的,后来父亲迟到的觉醒已无法挽救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而且反差很大的教育方式让求助者手足无措,最终选择在网络上寻找心理支持;求助者学习上的失败让他失去了成就感和价值感,体会不到存在的意义,只有去网络上寻找。

(二)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表现有明显的焦虑情绪。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而可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出现焦虑、暴躁等情绪症状,从严重程度上看,该求助者的反应较重,但没有泛化,并未严重影响其在学校生活的功能;从病程标准来看,只是一个多月;心理冲突也是由家庭教育不当,网络诱惑等现实因素引起,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判断,可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求助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成瘾。

2、亲子关系紧张。

3、缺乏内部动力。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改善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培养内部动力,增强其价值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2、咨询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2次。

时间安排:周四、周五下午,每次50分钟左右。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以合理的人生观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厌恶疗法: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1)求助者自己评价

(2)家长和同学评价

(3)咨询师评价

(4)心理测量结果评价

6.咨询的费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本校学生免费。

五、咨询过程:共分2次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8年10月9日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通过尊重、关注、共情等技术进行摄入性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问题及原因所在

3、针对主要问题,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1)认知行为疗法:向求助者介绍关于情绪和行为的ABC理论,指出他迷恋网络不仅仅是网

络游戏的诱惑,更是由他对家庭教育的不满和缺少成就感所致;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得到的成就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可从一些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上寻找被人钦佩尊重的满足感;父亲是全心全意爱他的,只是因为文化水平等因素,选择的教育方式不当;他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不愿把心里话说出来,以致心里积压了很多不满,最终通过迷恋网络游戏爆发;外出打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社会的复杂不是还未成熟的中学生可以承受的。

(2)厌恶疗法:向求助者讲解厌恶疗法的实施原理和方法,确定靶行为为有关上网的想法和行为,具体如下:上课想到游戏和走进网吧的时候就用橡皮筋弹一下,提醒自己转移注意力,改做其它的事情;玩游戏忘了时间时不允许吃饭休息,直到饿到、累到不想打为止(请家长协助)

咨询记录片段:

咨:能具体谈谈你的情况吗?

求:。。。(不语) 。

咨:(换了一个话题)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求:打篮球。

咨:你应该打的不错吧。

求:(兴奋的眼神)对啊,我是我们班球队的,可是现在不怎么打了。

咨:为什么呢?

求:没劲。

咨:是吗?那你目前最想做什么呢?

求:打电脑游戏。(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他来求助的真正原因了)

咨:玩得怎么样啊?

求:(有点惊讶,我听到游戏没作任何反应)是我们那里玩得最好的。

咨:真的吗?那你为什么能够玩的那么好呢?

求:我……我也说不清楚。

咨: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呢?

求:(兴奋地)我非常开心,我有成功的感觉。

咨:那种感觉一定很好吧 。

求:是的。

咨: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啊?(了解他的家庭教育情况)

求:我不想提他们。(出现阻抗)

咨:对不起,我可能触到了你的痛处。我只想多了解你的情况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想你一定很想让自己快点从烦恼中走出来吧。

求:对我们的谈话有帮助吗?

咨:(很肯定)是的。

求:那好吧。他们都是普通工人,我妈妈在外打工,我爸爸在家。

咨:你爸爸跟你的关系怎么样呢?

求:我觉得他有病。他就知道让我学习,上初中的时候他恨不得连我上厕所都要约束,那个时候我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过的很痛苦。到了高中,他突然变了个人似的,对我基本不管了,还假惺惺地说要跟我沟通。他越是这样我越觉得恐怖,不知道又有什么阴谋。(到这里为止,我大致了解了他问题出现的原因)

咨:你说你喜欢游戏,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求:就是上了高中后,他(指他父亲)突然不管我了,我突然放松起来,在同学的带领下就迷上了游戏,这一个多月来我就想着上网,最近还忍无可忍逃课去上网,我不想这么堕落的,可是玩游戏时每过一关我就很兴奋。

咨:你刚才提到你篮球打的很好,那你进球或者比赛取胜的时候那种感觉能比得上游戏过关吗?

求:(沉思)好象进球的时候更开心,毕竟打游戏是偷着去的,虽然过关心里也不太塌实。

咨:那你的意思是你更喜欢进球的感觉拉?

求:是的。

咨:那你可以重新找回那种感觉,重新投身到球场上啊。

求:对啊,我找的不就是成就感嘛,我也可以在篮球上找啊,何必让自己痛苦呢。

咨:对,这就是转移注意法。将你的精力转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既可以满足成就感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

咨:针对你的上网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些心理学方法加以控制,你愿意配合使用吗?

求:当然可以,我不想再上网了。

咨:好。这种方法叫做厌恶疗法(具体实施过程略)。

另外,我们要制定一个上网规则,请你父亲配合,规定你每周的上网时间不超过10小时;上课期间不允许上网,可在周末和课余时间适当上网。如有违反,减少下周的上网时间并给予惩罚,如打扫卫生、没收心爱物品等。

4、布置家庭作业:回顾今天的咨询内容,将控制上网的方法记录下来;向家长介绍方法并请家长配合。

第二次:2008年10月10日 家长咨询(辅助咨询)

目的:1、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2、帮助父亲改变教育方式,纠正其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3、请父亲协助配合,帮助求助者改变上网行为

方法:会谈法

这次咨询帮助家长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多和孩子沟通

家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单一是造成求助者上网行为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尤其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沉溺于网络时,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家庭气氛,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例如,一起外出游玩,购物,让孩子陪父母工作,让孩子更多地了解父母谋生的不易;同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苦闷,学习压力等,多给孩子一些人生的指导,并一起探讨解决家庭难题的方法,让孩子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任务来调整其行为。

(二)家长要与孩子同步发展

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教给孩子正确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承担起引导孩子上网的责任,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一味的限制孩子上网,切实起到管理和监控的作用。

(三)家长要起监督引导作用

向家长介绍了厌恶疗法的原理和制定的上网规则后,请家长监督和引导求助者实施方法,而不是强迫和威逼;对于奖励和惩罚措施要实施到位,不能言行不一,这会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实施的效果。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评估:“我现在上课可以不想上网了;上网的时间也少了;我越来越高超的篮球技术让同学们羡慕的不得了”。

2、家长和同学评估:他的上网情况大为好转,上网也不单是打游戏,还会浏览一些新闻,写一些心得文章;和同学交流也多了;更开朗更自信了。

3、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求助者已基本达到近期目标,自信心也增强了,对各项班级活动变得热心,有了一些知心朋友。

上一篇:放飞小鸟的小学作文下一篇:武汉市小额担保贷款操作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