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间关系

2024-04-30

要素间关系(精选8篇)

篇1:要素间关系

简述公共关系构成要素间关系 公共关系三要素是指:社会组织、传播沟通、公众,其中,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起者,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没有社会组织就没有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手段和媒体,没有传播也就没有公共关系;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共关系是针对对象来做的,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公共关系。在三要素中间,社会组织具有主导性,传播具有效能性,公众具有权威性。协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规律。

1、社会组织是人们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活动,而不是个人行为,因此,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公共关系的实施者、承担者。我们在理解公共关系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不要把一些个人的行为也说成是公共关系。如某公司总裁以个人名义向野生动物基金会捐款,这是个人行为,而不是公共关系;但当他以公司的名义捐这笔款时,我们便可把这种行为理解为一种旨在提高组织(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组织影响的公共关系行为。

2、公众是特指公共关系对象,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发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公众具有同质性、多样性、相关性、多变性。其分类情况如下:

1)按组织的内外对象可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2)按关系的重要性可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

3)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分为:顺意公众、边缘公众、逆向公众。

4)按公众发展过程可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公众,而公共关系便是组织主动地去与公众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客体和对象的公众是完全被动的、随意受摆布的,公众随时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要求,主动地对公关主体的政策和行为做出积极反应,从而对公关主体形成舆论压力和外部动力。公众还有一个最有效的权力——用脚投票。当公众因为不满意而使用这一权力时,他们(她们)可能不会当面抗议,也不会大吵大闹,但他们(她们)会抛售股票,不再光顾某一商店、某一银行、某一饭店、某一旅游点。因此,组织在计划和实施自己的公关工作时,必须认清自己的公众对象,分析研究自己的公众对象,并根据公众对象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去制定和调整公关政策和行动。

3、传播特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接受、交流、分享过程。在公共关系中传播是一种有着独特的规范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包括信息传递、接受、交流、分享一系列过程,还包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并且综合的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公共关系中的传播是指组织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信息或观点的传递和交流。这是一个观念、知识或信息的共享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双向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了解、共识、好感和合作;其手段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形式。总得来说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客体是传播沟通,公共关系的介体是公众。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联系性,所以我们必须区分它们的性质并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性。

篇2:要素间关系

——内部环境是基础,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一个企业内控好坏,首先应该对其内控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不好,就需要更仔细和深入的进行建设,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建设得好,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文化,即使一些小方面存在控制不足,也并不重要。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这是内控体系核心三个环节。风险评估是内控建设的方向。并不是说企业所有的任何的操作都需要管控,使用无比繁琐的流程进行防范。内控体系强调成本效益原则,注重企业经营效果效率,就必须注重风险评估,以风险为导向的建设内部控制体系,非重大风险可以酌情简化,但是重大风险就需要认真将制度、流程和控制环节建设好。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的核心环节,应该是嵌入在业务流程当中得以保证实施,并应该注意留下控制痕迹以供检查监督。

信息沟通包括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两个部分。信息采集和信息传递指的是企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各管理级次之间是否存在良好的沟通渠道。信息系统内控合规又是一个大课题,专门可以采用COBIT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环境、总体控制和应用层面控制三部分。

——监督检查是使内部控制成为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这个环节内控工作就不是一个PDCA循环,或者说就不能不断优化和提升,体系就是一个静态而非动态的。监督检查方式包括了自我评价和独立评价,从实施频率来分可以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篇3:要素间关系

关键词:ERP,要素,关系,实施理念

于不接触的境地, 他们不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 所提供的产品难免与客户的需求脱节。在这种模式下, 各外贸公司提供的产品如出一辙, 没有独特之处, 竞争难免激烈。因此外贸企业应该利用自己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 直接进行国外市场调研, 掌握客户需求的第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得以顺利运转的基础, 因此处于供应链中的各成员企业能否及时、准确地提供和接收信息, 并做出及时的反应是决定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在每一笔外贸业务中, 从顾客需求的提出到得到满足,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说, 都是一段漫长而遥远的过程。因此信息的传递和保真就格外重要。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 生产商、承运人以及提供核心业务的外贸公司本身将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外贸企业利用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 对成员企业进行优化、协调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信息传递时间, 建立最快捷、最简便的流通渠道, 减少库存量, 减少资金占用, 使成员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共同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3.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成员企业和企业内部要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 要求各企业间具有极高的诚信和合作信心, 任何一个节点上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转。而成员企业间除了共同满足客户要求这一共同目标外, 还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难免发生冲突, 制约着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因此, 整个供应链体系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让系统中的各成员企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与利益的分配作用, 正确认识到各企业自身对整个供应链所做的贡献, 通过采用价格、补贴、订单等市场激励手段或组织激励、信息激励等其他手段来促进合作伙伴间的亲密合作, 达到整个供应链畅通无阻地高效运转。

四、结论

总之,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 成功实施会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供应链管理思想运用到我国外贸企业中, 进而促进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 其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 但是如果能成功地实施, 它对我国外贸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 外贸公司作为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力量, 应该努力处理好自身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协调工作, 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6) :115~122

[2]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济探索, 2007 (1) :80~84

[3]孙永波:我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港口经济, 2002, (5) :34~361

[4]刘永胜李艳红:试论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商业研究, 2004 (22) :52~54

[5]陈亚敏:浅析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科技信息,

[6]肖培耻:加强供应链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 :40~42

郑宏伟冯新营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ERP技术应用在我国是一种垂直、照搬式的应用, 集团企业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只考虑到新技术要素的应用, 注重ERP的全过程管理应用, 以期达到最有效的计划控制, 实现集团企业最大效益为目标。但往往会忽略ERP核心的、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要素。

一、ERP的定义

企业资源规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通过一些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 对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的外部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操作流程, 把人、财、物、供、产、销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紧密集成, 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目的, 并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科学的决策管理平台。

二、ERP的六个生存要素

ERP的六个生存要素可以划分为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两类。具体的说, 人、财、物为宏观要素;供、产、销为微观要素。宏观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注重战略应用, 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而微观要素具有实现集团企业目标的动力, 是不可缺少的执行要素。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 使二者相辅相成, 才使集团企业ERP得以长久的发展和应用, 乃至创新。

1. 宏观要素。

(1) 人。指的是人力资源。它具有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是ERP管理体系中具有核心力的要素。ERP不仅具备制造系统的特征同时也具备管理系统的特征, 更准确的说是一个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ERP系统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持续发展就使得集团企业如何正确把握人力资源的需求, 即生存需求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 才能使ERP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ERP的核心力才能可持续产生再生力量。 (2) 财。指的是财务规划与管理方法。它具有战略管理目标性, 是集团企业持续生存的基石。一个良好的财务规划和管理方法, 能使ERP系统在以MRPII为核心基础上, 注重全面成本管理控制, 促进集团企业的筹资、运用与分配的配比比例, 实现利润的滚积发展。 (3) 物。指的是ERP的物流信息体系。在ERP发展的过程中, 物流信息体系的产生源于ERP的内涵外延。随着集团企业化规模、地域扩大化的要求, 使ERP的供应链之间相互协调性增强, ERP在技术上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体系来实现ERP的零库存管理和柔性作业管理。从而让ERP系统外延至电子商务, 实现ERP内涵与外延对接, 实现集团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2. 微观要素。

(1) 供。指的是物料供需。是ERP供应链中的上。关系, 也是以MRPII为制造中心的起点, 是完成集团企业生产的基础。在处理此项要素时必须要结合集团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建立多种物料供应链, 选择适合集团企业发展的供应商群体, 实现物料需求的零库存, 合理降低物料采购成本, 做到弹性供应。故此, 它也是最难控制的要素之一, 受宏观要素影响变动最大的要素。 (2) 产。指的是制造系统。它是以MRPII为核心的ERP系统的重点控制对象。它以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作业系统、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努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规范生产工艺水平、物料配送清单、生产加工能力来完成市场需求, 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 沟通见外的作用。是E R P系统中具有控制生产成本, 提升产品质量竞争的重要环节。 (3) 销。指的是营销系统。是实现ERP财源积累的过程, 通过分析市场及客户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销售计划及促销方式, 设置优化销售管理流程, 规范业务部门与员工的业务操作规程, 提高面向客户需求、订单的响应能力, 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升集团企业自身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素之间关系

ERP中的要素不是一个个单独孤立, 而是相互协同、相互互补、相互制约的, 单从一个方面评定ERP是不全面也不完善的, 各要素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1.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关系。ERP系统能给集团企业带来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 也带来了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的变革。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周密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计划, 合理和科学地整合, 使之协调与和谐, 达到理想、优化的组合状态,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要素间的流程重组, 实现工序时间控制与制约, 完善ERP的供应链杠杆管理, 降低ERP的总成本。

2.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关系。从ERP的定义发展到实在, ERP经历了从制造到营销, 从闭环到开环, 从计划到流程重组, 从三论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到新三论 (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 、从单一企业到集团企业的应用。ERP内涵不断扩大, 思想管理体系从单一管理到协同管理, 提升了集团企业的整体性观念。使集团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转化, 形成与集团企业上下游产品链、信息链、资金链等相结合,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精确化和数字化, 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人力资源将准确地按照预定的计划整体运营。

3. 信息数据的共享性与信息处理的综合性相关联。

ERP是一种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信息进行管理, 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实时准确地反映给相关部门, 做到数据共享。不仅保证整个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的系统性、一贯性, 同时获得了及时性, 保证集团企业的快速响应, 提升集团企业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预见性。

4. 重视人文要素关系。

ERP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 人文要素是第一位的。从人力资源的储备到员工的技术管理能力培训, 从强占技术制高点、争夺市场份额、提升经营能力、增强管理水平, 无不依靠人, 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集团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文档案, 从人文细节入手, 重视人文精神, 绩效管理, 做到人性化管理与服务, 培养团队精神, 主人翁意识, 造就出适应流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 理念与实践相统一。

ERP是一个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 集团企业选择上马ERP的模块时, 一定要选择管理最规范和最重要的部门, 聘请相应的专家, 按照ERP的思想进行革新, 然后采取以这些模块为范例, 逐步在企业内部完全推行ERP。成熟的ERP系统都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法和项目管理方法, 集团企业需要学习和借鉴其项目管理方法, 同时结合同步工程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确保ERP系统实施项目的质量, 缩短项目实施周期。

四、ERP实施理念

ERP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 是一种可造的信息系统, 在ERP实施过程中, 必须构建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管理方法为准绳、人文要素为前提”的理念。

1.以信息为中心, 组建信息管理部门。ERP系统是以信息为中心的系统, 它是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实施中应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的部门, 组建网络系统, 对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及时地归集、筛选、使用和传递, 才能保证ERP的供应链的合理配送, 人、财、物的合理配比, 降低物流系统中营运的成本, 有利地保证供、产、销一体化生产的工序流程, 实现工序流程时间最优, 提升产品竞争力, 培养利润空间价值。

2.以管理方法为准绳, 强化现代管理体制。在ERP实施中, 要建立健全现代管理体制, 以宏观管理制度为原则, 以微观管理方法为准绳, 强化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实, 比如, 物料需求的采购应以生产工序的完工时间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销售完成比例为参考, 制定出准确合理的供需时间, 实现柔性管理。在强化现代管理体制的同时, 应当建立一个监督机构, 来考评管理体制的落实情况, 及时了解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 弥补和完善管理体制, 使之公平、合理。及时地吸取国外的ERP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并结合我国集团企业的特点, 完善本集团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管理方法。如“看板生产”的管理。

3.构建和谐人文文化, 促进员工素质提升。一个ERP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素质和人文要素, 在理念和管理方法创新的同时, 必须要有人进行实施, 一个成功的ERP系统必须实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做好全员员工培训的同时, 重视精英培养, 培养员工的团队观念、主人翁思想, 营造和谐人文环境, 激励先进, 鞭策落后, 共同为集团企业ERP的良性运营做好服务。

总之, 集团企业ERP的建设是一项时效性强, 成本比较大的投资, 就投资的性质而言, 一方面要控制投资的金额;一方面还要使投资尽快见效益。本着简单、有效、实用的原则, 采取快速化的ERP系统实施方法和理念, 可以降低系统实施成本, 缩短系统实施周期, 关注要素间的协同作用, 提高系统实施项目的性价比。

参考文献

[1]何景霄:销售管理与ERP[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爱国梁顺利赵颖:ERP生产制造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姬小利:ERP原理应用与实践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4]王文莲佟芳芳:企业资源计划 (ERP) [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篇4:书法墨法与其它形式要素间的关系

关键词:墨法 书法形式要素 关系 笔墨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作字之初,文字书写主要用于人们日常的记录、交流和传播。其功能侧重于实用。到了魏晋时期,书法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才逐渐进入自觉阶段。书法始终兼具实用与审美的二重属性,步入当代,主流书写方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书法的艺术性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而书法的艺术性则需要通过书法的各种形式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呈现出来。

书法的诸多形式要素中,笔法、墨法、结字和章法作为主要的书法形式美的要素,构成了诠释书法美的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体系。在书法艺术性不断凸显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形式要素之一的墨法的运用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具表情性。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曾说:“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①。在书法各形式要素的配合运行中,墨法无疑起到了一种润滑剂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书法创作中,恰如其分的用墨能使作品内容显得更加丰富,更能凸显出书法作品神采气韵。不论是喜用浓墨的刘墉还是专尚淡墨的王梦楼,不论是擅用涨墨的王铎还是好用枯墨的林散之,其用墨之法皆与书家本人的审美情感息息相关。

墨法大体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墨的浓淡程度与干湿程度。

浓淡程度是指墨色的变化,也就是墨与水的调配比例,形成如中国画技法理论中,“焦、浓、重、淡、清”这样墨色深浅、轻重,层次的变化。干湿程度是指墨的枯湿,是由毛笔的蓄墨量,或者说是由纸面吸墨量的多少而决定的。不同的干湿程度反映出“枯、干、渴、润、湿”等不同的审美类型。

一、笔墨间的关系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②书法笔墨相依,笔以墨现,墨以笔成。可见笔与墨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清代沈宗骞也说:“用墨秘妙,非有神奇, 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 墨者笔之充也; 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③也就是说,墨法的适当运用还有助于弥补用笔所不能充分表达之处。

第一,笔法中的提按影响墨色变化。笔力沉实就会使墨色更显浓郁,用笔轻飘则会使墨色躁浮。作为提倡“碑学”书法的代表人物包世臣就有“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④之说。在清代“碑学”影响下的颇具开创性的篆隶作品中,不难看出,厚重扎实的用笔的确使墨色更显沉郁浑厚。

第二,运笔的徐急也与墨法有关。姜夔谓:“墨浓则笔滞”⑤。焦墨、浓墨一类都会使行笔速度减慢,从而表现出古拙、迟涩、苍劲的美感。与之相反,墨色丰润则行笔顺畅。利于表现妍美、灵动、秀丽的美。如同为杨凝式书法作品的《韭花帖》与《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前者清雅秀美,后者沉雄凝练。这与二者截然不同的用墨方式不无关系。《韭花帖》通篇墨色沉和温润,营造出恬淡秀雅之感。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墨较浓,且在书写中毛笔蓄墨量逐渐减少,直至变为枯墨书写。尽显出古拙苍劲之貌。

第三,用锋与墨法之间交映互衬,能够展现出形式不同的美。例如同样是使用枯墨,中锋用笔更突出笔力圆劲,骨力内涵,而侧锋则显出刚健险绝,凌厉恣肆之感。 与之同理,同一种用锋方式配合不同的用墨自然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美感。例如杨维桢行草作品《真镜庵募缘疏卷》就绝佳的表现出了将用墨与用锋参差搭配后,产生出的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苏轼认为:“书必备神、气、骨、血、肉”。笔法乃字之骨,笔力雄健则自显骨力;墨法乃字之血肉,墨饱则肉丰,墨少则骨露。且骨肉之间相互依附,不可分离。骨肉兼备,才能使字鲜活饱满,体态生动,作出上乘佳作。

二、墨法与结字、章法的关系

1.墨法与结字的关系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书法艺术也在于表现汉字之美。字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单元,连接点画与篇章的中间环节。不可将字独立于整篇之中。因此,在探讨墨法与结字的关系时,也要关照到这一因素。墨法的审美类型需与结字的审美类型相一致。总的来说。字拙则墨欲渴;字妍则墨适润;字萧远则墨宜淡然;字刚健则墨应浓重。如果《兰亭》精微妍巧的字形就以枯墨;《自书告身》苍茫劲健的字形用以淡墨;《诸上座帖》中奇崛瘦劲的字形个个成为“墨猪”,那么墨法不但不能表现出自身的美感,甚至还破坏了字形本身的造型美。所以,墨法与字形的关系就在于其审美类型的和谐统一。

2.墨法与章法的关系

章法统领着结体、用笔、用墨,结体是单元,用笔贯穿始终,用墨作为辅助,一幅好的书法艺术作品,就是这四个方面统一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章法与墨法相同,都是在书法艺术性增强之后,其地位才逐渐凸显。换言之,章法与墨法的合理运用都有利于表现书法艺术美,都是书家审美情感的表达。

更重要的一点是,墨法特色需要从通篇的角度才能看出。笔者将章法与墨法特色总结为“动态”与“静态”两种类型。

首先,在静态关系中,章法与墨法二者较为独立,并且都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由于二者具有独立性,其互动关系较少。着重于表现作品整体气息。在这种关系中,书法的章法主要为平和一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相对较少。通篇的气息相对温和简静。这样类型的章法采用的墨法多为中和型。中和的墨法讲究水墨调和,枯润适度。略微在墨色与枯湿程度上进行调节,以便更利于表现章法与整篇作品的气韵。这种中和的墨法是在书法实用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孙过庭的理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⑥就是对这一类型的墨法做出的最好诠释。墨法与章法这样的关系最终易达成富于变化又井然有序的状态。被历代士大夫所使用,成为文人审美的“主流”。这样的关系主要存在于楷书、篆、隶墨迹和部分行书尺牍中。要说明的一点是,“静态”关系是相对于“动态”关系而存在的。“静态”绝不意味着“停滞”,而是一种复杂有序的状态。最终指向有序。例如董其昌的书法整体章法趋于静和、萧散,其用墨多采用淡墨,配合章法体现出萧散、淡雅之态。章法和墨法在各自较为独立的情况下,又在整体上气息上相适应,达成了完美的配合。

其次是“动态”关系。在“动态”关系中,墨法与章法互动强烈。并且,墨法很大程度上为章法提供了补充。“动态”关系也源于章法的类型。“动态”关系中的章法往往激越跳荡、虚实对比强烈。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映带,呼应丰富。章法整体上趋于活泼,极具动感。配合此类型的章法,多为同样带有丰富变化的“墨趣”型的墨法。此类墨法运用于一幅作品之内往往同时具备不同浓淡程度与枯湿程度的用墨。其用墨的丰富性不仅在于墨法本身给作品增添了更加多样的美感。更在于它与章法的配合。在章法本身营造出强烈的虚实对比上,通过用墨的变化,增强对比和变化。这种章法与墨法的“动态”关系多数体现在行、草书之中,较少存在于篆、隶之中。

章法的虚实对比在于它的同时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

时间性更多体现在行、草书线条的连接、缠绕、回旋往复当中。墨法也具有时间性,墨在笔与纸的摩擦中渗入纸面,这除了与用笔的轻重(即提按)有关,亦与笔停留在纸面的时间有关。笔在纸面停留时间久,纸吸墨增多,墨法呈现出丰沛、淹留之感。与之相反,行笔迅疾则墨法顺滑,间或产生飞白。所以墨法本身的时间感会加注到原本的章法的时间体系之中。典型的例子如王铎行草书中藏用的涨墨法。在原本或连环或停顿的章法时间线中,运用涨墨带来的停驻感调节整幅作品的节奏。

在空间性方面。章法上来说,字的连带、错落关系,以及字据、行距都是其空间布白的影响因素。墨法上来说,其空间性既体现在墨的枯湿程度上,也体现在墨色上。浓墨相对于淡墨更显沉实厚重,产生了厚度,其向外辐射的空间也随之变大。有饱满充实的气格。而淡墨包含空间格局则较小,易产生虚空之感。湿墨产生扩散、晕染与枯墨产生的黑中有白的效果,也正对应着空间上的实与虚。这样,通过墨法来辅助章法上的空间关系。一方面可以突出“黑”与“白”的对比,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书法作品的丰富性。

在空间与时间的虚实之间,墨法与章法相互配合,相互弥补。让作品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体验。在有序中展现多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墨法作为极具艺术性的书法形式因素,是书法技法的重要方面。认识到墨法对书法美的重要性,并在创作中巧妙地加以运用,将对书法创作产生新的启迪与助益。

注释:

②④⑤⑥《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1979.10版.第649页

宗骞,李安源,刘秋兰注《芥舟学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山东.2013.01.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2.

[3]黄悖.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言恭达.用墨散论[J].书画艺术,2004.

[5]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0.

[6]朱友舟.“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书法墨法浅论[J].艺术中国,2015.

篇5:地理高考地理要素关系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篇6:地理高考地理要素关系

(1)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2)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因为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较大。同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加工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临河分布。

篇7: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关系

一.安全生产“五要素”

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

安全文化,即安全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支配人们行为是否安全的思想。对公民和职工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安全常识,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强化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刻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对于行业和企业,要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落实各种事故预防预案,加强职工安全培训,确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的安全生产理念。

安全法制,是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执法。主要内容包括:广为宣传《安全生产法》,要健全《安全生产法》配套法规和安全标准。行为、企业要结合实际建立和安全安全生产规章制

度,将已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上升为制度和法规。逐步建立和健全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企业、职工和公民的安全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纠,体现安全监管的严肃性何权威性,使“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安全责任,主要是指搞好安全生产责任心。主要涵义有两层:企业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职责,要制定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治理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保障发展规划和新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主体,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科学界定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能,建立严格而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问责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安全科级,是指安全生产科学和技术。主要内容有:企业要采用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组织安

全生产科技技术研究开发。国家要积极组织重大安全技术公关,研究制定行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积极开发国际安全技术交流,努力提高我国安全技术水平。

安全投入,是指保证安全生产必须的经费。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企业、地方、国家多渠道的安全投资机制。企业是安全投资主体,要按规定从成本中列支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加强财务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国家和地方要支持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要制定源头治本的经济政策,并严格依法执行。

二.安全生产“五要素”之间的关系

安全生产“五要素”即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甚至互为条件。安全文化时灵魂和统帅,是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中基础,时安全生产工作的精神指向,其他的各个要素都应该在安全文化的指导下展开。安全文化又是其他各个要素的目的和结晶,只有在其他要素健全成熟的前提下,才能培训有深入人心的“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安全法制时安全生产工作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必要条件,是开展其他工作的保障和约束;安全责任时安全法制进一步落实手段,时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安全科技时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现代化的工具;安全投入为其他各个要数能够开展提供物质的保障。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根本。安全文化的最基本内涵就是人的安全意识。建设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文化,前提是要坚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安全常识,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强化公民的自我保护一丝。安全要真正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思进,常抓不懈。

安全法制时保障安全生产的最有力武器。因为,保障安全生产需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需要强化安全生产法规建设。安全生产法规健全,安全生产法规能够落实到位,安全生产标准执行达标,这是企业生产经营色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条件。

安全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安全生产责任制时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安全责任制度的实质时“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仅要强化行政责任问责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还要依法追究安全事故的刑事责任,并睡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强化和以高民事责任

或经济责任的追究力度。

安全科技时实现安全生产的手段。“科技兴安”时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时实现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出路。安全是企业管理、科技进步的综合放映,安全需要科技的支撑,实现科技兴安时每个决策者和企业家应有的认识。安全科技水平决定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因此,安全科技是事故预防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依靠科学及时的手段,生产过程的安全才有根本的保障。

篇8:要素间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体操棒,实心球课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把体育课程的性质界定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体育教学则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 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 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2]它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由多个要素共同构成, 本文主要论述如何正确处理公认的体育教学三大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试以“体操棒在原地正面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 (以下简称“实心球”) 课中的巧用为例, 探析三大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对教师与教材之间关系的处理

1.“握棒法”解决腿部发力问题

教师讲解示范动作:以两脚前后开立为例, 练习者双手握体操棒前端举于头顶后方形成“背弓”姿势;辅助者握体操棒后端施予一定的力量, 通过合作练习法, 体会腿部如何发力。在练习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此方法学生们以前不曾尝试过, 练习积极性非常高, 可是一些练习学生由于兴奋度过高, 手臂用力过猛会把体操棒“抢”到自己手中, 从而使同伴手中无棒;而有的辅助学生不知道如何施力造成用力过大或者过小致使练习学生无法腿部蹬地用力等。鉴于此, 笔者在讲评时对学生练习的认真精神进行了鼓励, 并及时指出了学生们在练习时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双方如何合作使练习效果更好。学生们通过体操棒这个“桥梁”, 在合作练习中轻松地掌握了腿部发力方法。

2.“插棒法”解决腿部、腰腹部协调发力问题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动作:将体操棒插于两肩上方、两上臂下, 双手臂尽量向上伸展, 身体形成“背弓”, 体会腿部、腰腹部发力。学生们通过徒手插棒法———有球插棒法练习体会了腰腹部是如何发力的。在笔者巡视过程中发现, 学生们大都能够做到腰腹部发力, 但是一些学生在练习体会动作时存在低头现象。于是, 在讲评时说:“同学们刚才做得很好, 现在放飞我们想象的翅膀, 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 不断地在向上长高。那么如何长高呢?”有的学生说腿部要蹬地发力, 有的说“背弓”时要目视天空上方才能“飞”得更高等。在循循善诱下学生们知道了要想掷得更高更远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身体协调用力, 还需有正确的头部位置。

体操棒在实心球课上的巧用, 是在笔者对教授教材实心球课型的深刻理解以及充分考虑该水平阶段学生身体素质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应用的。我们知道初一学生对实心球课所要求的自下而上的协调用力方面还不能很好地理解, 蹬地、腰腹、手臂、手腕等的协调用力还不很完善, 应用学生喜闻少见但乐见的体操棒进行“条件限制”, 简化了学习手段, 易化了实心球课的教与学, 从而剔除了传统教授教学法的枯燥与乏味,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锻炼效果, 教材的实践性得以最大化实现, 不仅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学生从中体验了快乐与幸福。

二、对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处理

1.学生的特点

该水平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 勇于挑战、喜欢超越, 同学之间能够团结协作, 集体荣誉感强, 对实心球课的动作认识有自己的一些分析、理解;但是学生的力量素质、协调性等发展不均衡, 要求教师采用独特的教法, 如兴趣教学法等以确保每位学生从实心球课中受益。

2.教材的特性

投掷实心球是江苏省初中测试项目和体育中考项目之一, 学生通过对投掷实心球课的学习, 能够发展其上下肢力量和腰腹部力量, 以及全身协调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 它在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开朗的心境、促进生理与心理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

传统的实心球课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与反复练习等, 一般以学生机械学习为主, 单调乏味, 很多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实心球的技术动作, 从而出现投掷成绩不理想的状况。笔者通过几年的实心球课教学总结并结合自身对实心球技术动作的分析, 认为学生之所以成绩不理想、投掷得不够远, 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授实心球课时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致使学生学习不得法, 学习效果不理想, 现实的实用性较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体操棒解决实心球教学的重难点, 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锻炼了学生的身心, 并做到了一物多用, 实现了教材的实用性。

三、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

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单一的“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关系,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教师单方面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令学生反感的“说教者”,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不和谐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多尔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有引领、指导作用, 但是在师生关系上则是完全平等的, 师生需相互理解, 尤其是教师需要主动去理解学生,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1]但是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兴趣灌入, 不是“放羊”, 而是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上, 进行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有效传授。一节高效优质的课堂, 是师生的身心均从中学到所需知识与方法、体验到快乐的课堂。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笔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健康第一、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从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实心球课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身体素质,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探究、学会学习, 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2.关注个体差异, 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传统的实心球课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一古脑儿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灌输, 如此的教与学方式, 就像父母强行给婴儿喂药———双方都难受。体育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个性化指导与帮助, 由于学生在智力、体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那么就要求教师采用有效方法与手段, 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巧用体操棒成功地完成了实心球课的教学, 但是在将体操棒应用到实心球课之初, 笔者发现学生虽然喜欢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但是一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受限或者练习方法不对, 如肩部柔韧性不够好、不会协调地用力等, 致使在练习“握棒法”与“插棒法”时, 手会不由自主地去摸自己的肩部, 面部表情略显痛苦。笔者及时发现了这种可能存在的对学生身体发展带来的不利, 开动脑筋想到了一种好方法, 即在体操棒可能与学生肩膀接触的部位加以柔软物包扎, 于是可能出现的不利问题迎刃而解, 当学生再次体验练习时痛苦的表情已不翼而飞。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如果说有一种永恒的教法, 那么这种教法必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 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 在师生的教与学互动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寓教于乐。

四、正确处理三因素之间关系需注意的事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也是体育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监控、调整的实施者;教材是体育知识、技能的载体, 也是教学活动目的的承载者[5], 三因素互相作用、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体育教学的复杂过程, 在处理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上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融会贯通, 用心吃透教材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过程的执行者与主导者, 一方面需要娴熟掌握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切实具备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有效传授的能力;另一方面, 还需广泛涉猎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以及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各方面知识, 汲取各种知识的营养为体育教学所用, 因为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达到融会贯通才能通过教材组织、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2.巧思妙行, 合理加工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需要巧思各种练习方法手段, 并付诸学生练习的实践, 这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再加工的能力。这种对教材的再加工不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的, 而是在教师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所进行的, 否则即使对教材的加工有再多花样, 也是无效的。

3.教材的选择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

同一个教材在不同水平阶段进行的教学是不同的, 教师要依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的和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选择教材内容进行具体学段的具体教学, 以学生的体质增强、身体健康为根本, 真正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如果教材的选择不注意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过高或者过低, 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或者简单, 教学方法手段过于多样或者单一, 教学程序过于细化或者粗化等均不能真正体现该学段的学生学习需求, 那么这种教学也一定没有多少可取之处。

4.师生互通, 创设民主氛围

一节高效的课堂, 一方面是建立在师生充分的互相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学生学习投入、练习积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从而更好地有效引导与帮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另一方面, 则是有赖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把自己真实、正面的言行投入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尊重师生间的各自情感, 体现人格平等, 及时留意学生的课堂表现, 继而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为教学创设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2]方正.论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12) :150.

[4]彭杰.江苏省初中体育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256.

上一篇:江东区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下一篇:降央卓玛演唱为你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