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要素分析

2024-04-14

五要素分析(通用8篇)

篇1:五要素分析

会计092203H高瑞芳200922140310

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

——海尔彩电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品牌价值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28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一、新进入者分析

彩电行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是市场化最深的行业之一。由于市场进入门槛较低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附加值不高,彩电行业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所以一般不易进入。要想分一杯羹除非在成本控制或者是技术创新方面能有突破性的优势。

1、IT军团戴尔、惠普、摩托罗拉、现代等IT行业大牌公司正在形成彩电业“第二军团”对中国彩电业20年来的传统格局是一个新威胁。

2003年9月,戴尔宣布进入家电业,两个月后,戴尔在美国市场上正式推出3款液晶电视;10月,摩托罗拉携手唯冠“试水”数字电视,结束了中国市场没有欧美品牌的历史;11月,韩国现代集团在广东透露,现代将在中国贴牌生产彩电、DVD等家电产品;12月,惠普宣布计划推出大屏幕液晶电视。

2、跨国公司进入者最大的威胁的可能是来自于跨国公司。其可怕的不是产品的进入,不是技术的进入,而是资本的进入。对于来自资本进入的威胁,需要彩电制造企业做出相应的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使产业的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来形成更高的行业壁垒。

二、替代品的压力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产品通信技术,家用电器,计算机技术相互参透融合。作为家用电器的主要产品,传统的CRT彩电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彩电的替代品主要来自于显示形式、技术和功能、接受形式方面的替代。

1、显示形式方面。传统CRT彩电的替代品是背投、微显、平板电视。目前平板电视对CRT彩电的冲击最大,背投电视在农村市场有较大需求;从长远看,微显电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技术和功能方面。传统的模拟信号彩电将会被高清晰度的数字电视和多功能的星系彩电所替代,彩电技术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了消费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相互渗透融合和共同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出现了带彩色电视接收功能的计算机终端显示器彩色电视行业则出现了带VGA接口、能与计算机相连接的电视显示器。一方面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可以促进通信技术、消费类电子产品技术更新;同时通信技术和消费产品又为计算机技术提供了发挥技术的平台。

3、接受模式方面。未来IPTV(网络电视)很可能是有线数字电视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原因最要在于:IPTV的节目源相对卫星数字电视更为容易控制; IPTV的运营商是电信和网通,他们有充足的动力进行该业务的扩张,而地面数字电视虽然目前标准已经确定,但是由于其运营商仍然是光电部门,物理是从财力还是动机角度考虑,地面数字电视推广的力度和速度都会温和很多。美国在90年代初卫星数字电视出现以后,从1994年到2005年长达11年时间里有线电视用户由6000万到6500万绝对规模并没有下降相对规模由94%变化至70%。

三、供应商分析

彩电生产企业的供应商最要分为原材料供应和劳动力供应。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彩电产业链真正的核心位置应该是显示屏和芯片技术,国内彩电制造商并不处于价值链的核心位置上。目前,我国彩电行业空“芯”化,依赖国外关键技术和元器件。国内彩电企业被困在平板显示产业链的低端组装区间,受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渠道商的两端挤压;渠道商转嫁大量费用,把亏损留给彩电行业;由于平板电视的产业链配套严重不足,国内彩电厂家乃不得不向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厂家采购,高额的采购、运输成本使得企业总成本居高不下。所以随着未来整机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彩电业有必要进行后项一体化的整合。

劳动力供应方面,国内廉价的劳动力供应一直是国内彩电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产业转移必然是又高成本沿海地区向低成本内陆地区,由海外向本土转移必然趋势。这必然使国内彩电生产厂家原来具备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四、用户分析

电视机的购买者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购买力,还要考虑电视机本身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厂商总是想方设法提高价格,而购买者会尽量压低价格,同时家电连锁高势头发展,增进了企业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五、行业内的竞争分析

彩电行业与其他家电行业甚至于经济领域内的任何一个行业相比都可以说是市场化程度最深的行业之一。低价格策略的无序竞争使彩电行业整体进入了微利时代。从企业不同的战略定位和实施不同的战略内涵依靠的竞争优势我国彩电市场的彩电厂家归类为如下三个层次的战略集团

1、跨国公司组成国外知名品牌集团东芝、飞利浦、索尼、松下、LG等。2、国内知名品牌海尔、长虹、康佳、TCL、海信、创维等。3、二线品牌集团厦华、熊猫等。

篇2:五要素分析

一、控制环境(1)内部控制体系

工行一董事会为决策层,各级机构的管理层为建设执行层,各级内控合规部门和垂直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为监督评价层的内部控制体系。工行以风险控制为主线,合理划分格经营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纵向按扁平化管理模式,加强各业务线的内部管理、监督检查及信息传递,并明晰内控合规、内部控制、法律和监察等部门的职责边界,形成了业务管理、合规检查和内部控制有序分工的内部控制三道防线及全流程、全方位覆盖各层级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2)内部控制文化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积极主导和推进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将“依法合规、审慎稳健、诚信尽责、创造价值”作为内部控制核心价值观,倡导“管理靠制度、办事讲规矩、决策依程序”和“内控优先、制度先行”、“合规创造价值”的内部控制理念。(3)人力资源政策

工行引入经济增加值和收益分享比例理念,建立起以市场价值、岗位价值、知识能力和绩效共享为基础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引入个人绩效合约、目标考核管理、行为能力评价工具与理念,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和绩效管理流程,建立了“纵向可进退、横向可交流”的多通道职业发展新机制,实现了以目标为导向、以绩效为依据的整体式绩效考核机制。

二、风险评估

工行通过提前制度了多个具体的风险评估准则,做到了提前识别风险并有效控制风险。(1)信用风险评估

工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适应了风险防范的需要。第一,投产Basell II评级法——非零售内部评级工程,达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平均法初级法的要求,并已广泛应用于风险限额设定、贷款定价、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等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第二,完成Basell II内部评级法,承担零食内部评级项目建设主体任务。第三,投产押品价值评估系统,实现了押品价值全过程、全方位、全功能的评估信息化。第四,启动国别风险评价工作,制定主权评级办法,开展了对110个国家的主权评级。

(2)市场风险评估

工行制定了与自身业务和规模相适应的市场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中国工商银行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债券资产分类管理办法》,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划分管理进行制度上的规定。交易账户市场风险限额管理指标对资金交易业务市场风险进行控制,BIFT系统、Kondor+系统、Summif系统、BTS系统和交易账户风险管理核心系统的进化和完善,实现了交易账户本外币债券市值每日评估和对发行人授信额度的刚性控制。(3)操作风险评估

工行通过跟踪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影响程度,分析操作风险损失和检测指标变动情况,发行操作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全行操作风险识别分析水平的提高。

(4)关联交易风险评估

工行制定实施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对关联方单位实现了名单制管理。董事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在按照有关规定对关联法人和关联自然人进行了确认的基础上,确保对关联交易方的授信等业务具备风险识别能力。

三、控制活动

工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COBIT、BS7799、ITIL等国际标准或规范建立了自己的IT审计体系。将自己的IT审计的技术角色划分为应用、系统、网络及硬件三个大类。不同的技术角色分别负责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技术领域的控制、分析和评价,以此提高工行IT审计的专业化水平。在实务中,工行的IT审计采用了ACL、SAS等灵活的、可配置的审计模型及数据分析探测工具,有效推动了工商银行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工行在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上在系统生命周期中的每个阶段不但有所侧重,兼顾了连续性、一致性和均衡性,形成了上游产品开发与下游运作实施的有机结合。

四、信息和沟通

(1)健全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

工行制定的《中国工商银行重大信息内部报告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报告的责任部门和报告路径。工行依托全功能银行系统,发挥了统计在线、CS2002系统作用,通过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将各类经营数据、财务数据等以T+1报告模式传递到公司不同管理层级,信息沟通时效性和准确性得到了保证。(2)搭建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

工行搭建了电子公文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讯”、业务园地和行长信箱等多个行内信息角落里平台,确保总行各部门和各层级机构能够将决策层的战略、政策、制度及相关规定等信息及时传达给员工,同时也支持员工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各级管理层报告。

五、监督与审查

工行构建和完善了以监测预警机制为手段,多层级、多维度、多渠道共同监督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查与督查工作体系,实现了对全行业务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

篇3:申论写作五要素分析

申论考试大纲中写道:“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 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考核的最后一种能力, 是其他能力得以体现的媒介, 因为申论成绩的评定方法是阅卷老师通过考生答题的文章给予分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申论写作立意需高、视角需广、内容需实、语言需精与用词需专五个核心要素。

一、立意须高

立意, 即确定文章的主旨、中心论点, 重视立意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传统。“千古文章意为高”, 王夫之先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李渔在其《姜斋诗话》中强调“作文一篇, 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 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深度, 它制约着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 也决定着申论文章得分的档次。

首先, 申论写作立意高, 要求主题鲜明, 善于升华。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出的人才都要代表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需要考生具有公务人员的“角色”意识, 具有一双“慧眼”, 能通过日常工作中极其普通、极其细小的事物或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升华为主题。如××省招录公务员考试中, 2008年 (甲卷) 给定资料为出租车司机自救基金 (一元基金) 的问题, 2003年 (B卷) 给定资料为治理城市非法小广告的问题, 都是在人们眼中极其普通的事情。出题者希望考生能通过这些细小的事物或现象, 发现并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 把有关政策、理论原则同申论试题所反映的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针对要求认识、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提出符合实际且合理可行的见解。

其次, 申论写作要站得高、看得远, 着眼长远利益,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问题的关键。当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 便应审视遴选, 根据身份抓住要害, 抓住关键, 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 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连锁反应, 公安干警对企业生产扰民事件的无能为力等, 但这都不是“本”, 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 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二、视角须广

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要涉及某一问题及相关的系列问题, 考生在阅读给定资料时脑袋里要装着问题, 每一段材料都是有用的, 绝不是摆设, 要认真思考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在写作时要有广阔的视角, 尽量全面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答题的角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和多变性, 需要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来进行答题, 防止以偏概全的思维。构思立意要站在具体政府部门的角度, 分析原因时要想到经济、政治的原因, 还要想到社会、文化的原因, 才能写出顶天 (与宪法、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 立地 (紧密结合材料和地方工作实际) 的文章。如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政府与社会全体公民均需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考生在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时就需要有多角度:一是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三是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完善和落实责任制。此措施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思维缜密, 视角广阔, 能获得较高成绩。

三、内容须实

申论写作要“高”“大”“全”, 绝对不能“假”而“空”, 要实实在在做文章。部分考生不是靠自己思考、论证来提出见解和对策, 而是迷信考前辅导班等总结的申论写作之“万能八条”, 把大段大段的现成的流行的言论和观点塞进文章中, 从而使考官无法从文章中读出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也无法判断考生是否有能力、会办事, 考生的高分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内容要“充实”。高大全搭的是骨架, 除了骨架, 还需要血肉来支撑。如针对安全生产问题, 某考生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为题, 开篇引用给定材料中概括而来的事实材料:

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教训还在总结, 又闻河北唐山刘官屯矿难, 再传河南寺沟煤矿进水事故;吉林辽源医院大火刚灭不久, 广东中山酒吧火灾援踵而来;震惊全国的松花江水污染仍在处理, 广东北江又出现令人惊忧的污染事件。 (过渡) 血淋淋的矿难、逝者家属的悲痛、城市大停水的不便、火烧医院的惨烈。

用事实材料引申出论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刻不容缓。较之于以空对空的政策提出更能打动人心。

其次内容要“真实”。内容要符合材料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如2006年××省申论试题 (五) 要求:请依据给定材料, 以“证人保护亟须制度跟进”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要求“数字对比”“瞬间回眸”“畅想未来”;观点明确, 论述虚实结合, 有说服力, 思路清晰。针对这类有具体、明确要求的题目, 考生绝对不能对策空洞、言辞泛泛, 必须结合真实材料。材料是“根”, 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夯实基础, 方能稳如泰山。

四、语言须精

由论作文要求考生写作的文章篇幅在1000~1200字之间, 要结合给定材料, 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措施等。显而易见, 是要求考生写作短小精练、观点鲜明的政论文。有个别考生作文时为展示自己较强的文字功底, 爱使用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长句, 有时反而弄巧成拙。仔细研读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就会发现, 报告喜欢使用结构简单、词语精练的短句, 句子最长不过20个字。因此, 申论写作在通顺的基础上, 切忌啰嗦, 语言需精练。

五、用词须专

申论写作语言要求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首先, 是一种工作语言。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 用于模仿公务员身份来完成工作, 所以其语言表达应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 即简洁、实用、冷静、理性。简洁、实用:即语言要言简意赅, 一方面不要说多余的话, 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作用。冷静、理性:即用语不要包含情绪, 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在语言上就是要少用或不用抒情、描写。其次, 是一种公文语言。公务员工作与一般公司、企业不同, 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 要使用官方、正式的语言, 含义准确不要模糊, 通俗易懂不要生僻,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用方言俚语, 不乱用缩略简化语。第三, 忌用文艺腔, 即不能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 而要用议论型、说明型和实用型语体, 文风简洁平实即可。但是公务员也表达感情, 那就是“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同样表达出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第四, 忌用学生腔。申论考试经常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身份来提出对策, 所以考生应站在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写对策。假如有考生作文写到“我妈妈说……”, 这是典型的学生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你的水平。

篇4:五要素分析

关键词: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领导手段;群体目标

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这亦是世界军事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同时,从领导学的角度以谢安为首的东晋领导集团在这场战役前后的领导行为堪称是一次经典的领导活动。本文将从领导学五要素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事中以谢安为首的东晋领导集团的成功之处。

一、领导者

在淝水之战中,东晋方面的领导者是以谢安为首的陈郡谢氏,其中谢安坐镇建康主持大局,而直接领兵的谢石、谢玄、谢琰,分别是谢安的弟弟、侄子、儿子,亦都是当时东晋方面少有的干才,而其他将领也大多与谢氏亲厚,如:以“一往情深”而著名的桓伊则是谢安的终生知己,二人情同手足。因此,东晋方面的领导层是一个以谢氏为主体,通过血缘和交情为连接的团结的领导层。反观前秦,主要领导者是苻坚,而直接领兵的将领则是其弟符融、羌族首领姚苌、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姚苌与慕容垂皆是实力派枭雄,并非真心依附,只是因为实力逊于苻坚而屈居其下,只看二人淝水之战第二年便背叛前秦,自立为王,姚苌更最终杀死苻坚便知二人绝不可能在这场战役中出工又出力,这使得前秦的领导层存在最本质的裂痕,无法在战事失利时做到团结一致,这也为淝水之战的结局埋下伏笔。

二、 被领导者

在战事中,被领导者自然是军队。淝水之战中,东晋方面的主力军是由谢玄招募北方流民而组成的八万北府兵,这支军队由谢玄一手组建,在当时几乎是陈郡谢氏的私兵,这也使得谢氏将领们对于这支部队如指臂使,指挥得力;同时,由于部队中都是遭受“五胡”迫害的北方流民,对北方胡族恨意极深,战力惊人,被历史学家评为“中国古代五大精锐部队之一”。而前秦方面,虽有八十余万军队,却是由多个民族组成,派系林立,矛盾众多,军心不齐。

三、 领导环境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造成西晋灭亡,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给北方社会、文化、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占据南方大部分地区,在北方,由氐族人建立起的前秦统一北方,国力超过东晋。

四、 群体目标

在淝水之战中,交战双方的作战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东晋方面的作战目标是击败前秦,守住南方的东晋政权,具有反侵略的性质;而前秦方面的作战目标是击败东晋,统一天下,具有侵略性质。淝水之战再次说明,侵略战争是不得人心,终将失败的!

五、 领导手段

1、 征兵策略。符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每十个男丁抽一个的比例的征发军队,从数字上看,征发的结果是喜人的。总共凑出了97 万军队,其中骑兵有27 万。可问题在于苻坚是以全国统一的平均比例征兵的,兵源十分分散,偏远地区的士兵需要长途跋涉才能赶到战场, 按照历史记载,符坚到达河南项城的时候,甘肃的军队才刚刚到达咸阳。随符坚出发的部队主要就来自于陕西附近,远一点地方的人根本赶不来。全国各地的军队正往集结地进军,而战争已经开始,还没等他们达到,战争已经结束,因此,客观上讲苻坚的八十万大军至少有五十万没派上用场,他们的全部作用就是在中国北部奔走,消耗了大量粮食,堵塞了各处道路。同时,由于是临时性的举国征兵,士兵大多没经过专业训练,战力极弱,一打就垮;而东晋则不然,谢玄组建的北府兵主要来源于逃至南方,集中于江淮流域的流民武装,这些流民武装形成于逃难过程中,由于逃难中要应对军队、土匪等多重威胁,这些流民武装极为团结且战力惊人。

2、 民族策略。苻坚优待所灭国家的少数民族首领,并实行强制性民族迁移,将鲜卑族、羌族等迁至长安附近,以便控制,这本是极好的政策,但苻坚没有扎实的消化前期破国无数的战果,没有很好的实现民族的融合同化,就匆忙举兵伐晋,而且大量招募其他民族的士兵,这些他族士兵往往出工不出力,或者只听本族首领命令,一旦战事失利,便纷纷溃乱,使得前秦战力进一步削弱;而北府兵则面向汉族流民招募兵马,由于其民族、目标的单一性,军士往往能以一当十,这也使得北府兵成为当时中国最强的军队。

3、 沟通策略。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着了谢玄的激将法,同意让出空间给东晋军队通过淝水,一决死战,没有同部队沟通就命令其后撤,士兵以为战事不利,使得部队军心更加涣散,加上间谍在军中高喊:“秦军败了!”军队阵脚大乱,不战自溃。而北府兵则号令统一,令行禁止,命令通达,每个士兵都明确作战目标。这充分说明交流沟通在领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领导的五要素的对比可以发现,东晋方面在各个要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我想正是由于这些一点点的优势弥补了军力上的不足,造就了这场以少胜多经典之战。(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导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2-01

[2]曹勇年、周增义:《淝水之战——前秦溃败原因之检讨》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03-02

篇5:五要素

〃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英雄人物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仪式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的宣传和体现本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

〃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2、层次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第二层是幔层的(或称浅层的)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1、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也叫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是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2、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又称为企业行为文化。如果说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那么企业行为文化可称为企业文化的幔层,或称为第二层,即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主要分为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企业员工行为。

3、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包括正式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组织。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

上述三者,构成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企业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企业目标就无法实现。卓越的企业总是经常用适应企业目标的企业组织结构去迎接未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的。

企业的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

4、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称为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3、定义、特征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无形性与有形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的内核中包含着各种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等,是作为一种精神氛围存在于特定人群之中的,因此,它具有无形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任何无形的事务都是寓于有形事物之中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无形的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里因素等通过各种有形的载体,如人的行为方式、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政策体现出来。人们往往是通过有形的事务去观察、分析、研究和培植企业内在文化的。无形性是指内容而言;有形性是对形式和载体而言的。因此,企业文化是内容与形式、载体的统一。无形性与有形性的统一。观念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观念、一种认识、一种群体意识。但是,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任何认识都以客观的具体事务为其实在的内容。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但它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被人所充分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无疑,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认识,也离不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既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它是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了解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对于克服企业文化建设中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或束之高阁、只做表面文章的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所反映的基本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往往是概念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内涵清晰而目标“模糊”。它不像企业的生产计划、产品标准、规章制度、管理规范那样明确具体,它只给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思想,一种价值判断,一种行为规则。它不会告诉人么你每个问题用什么具体方式和具体方法去处理,它只会告诉人们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思想和标准去处理每个具体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但是,企业文化又是具体的,它是由各种具体言行都在不同的角度具体体现着企业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是微妙的、暗示性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为人们提供者行为动力。

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企业文化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文化,它反映着企业的经济伦理、经营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以及实现目标的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的经济属性是由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的性质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与“军队文化”、“校园文化”、“医院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等有明显区别。同时,还必须看到,企业不仅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而存在,而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存在。从其功能来讲,它不仅有推动企业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而且也具有社会功能。在中国,企业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具有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与员工队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工作。因此,企业文化也具有社会属性或一定的政治属性。况且,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也不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企业员工生活在社会的各个层次,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社会大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所以,企业文化是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超前性与滞后性的统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最活跃的要素。企业是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是超

前的,往往最先反应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气息。企业文化的超前性决定了它的社会价值。但企业文化相对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对于企业设备的快速更新和组织的急剧变革等,往往显得变化缓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解决企业文化的滞后性,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组织的变革等及时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与进步,是企业文化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吸收性与排他性的统一

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仍具有很强的吸收学习能力,能够吸收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社会变革中的积极因素,吸收其他企业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的思想和经验;同时,对于与企业文化主流相悖的其他思想意识也有相应的抵御能力。一般来讲,一种消极的企业文化往往不具备这一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区分或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志之一。

4、社会责任、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八大社会责任

任玉岭建议,应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明礼诚信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文化建设

发展慈善事业保护职工健康发展科技

5、实践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1、加强企业文化研究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是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

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2、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产品所倡导的理念引导市场潮流、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文化。

3、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篇6:内控五要素

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它们源自管理层的经营方式,并与管理过程紧密相连。尽管此五项要素适用于各类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对其应用可能不同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可能不及大型企业正式、组织性强,但其内部控制也可能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为: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基调,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信度、职业道德和才能;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权责分配方法、人事政策;董事会的经营重点和目标等。

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待评估的风险。风险评估的前提是使经营目标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衔接,保持一致。风险评估指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形成风险管理的基础。由于经济、产业、法规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确立一套机制来识别和应对由这些变化带来的风险。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行为有助于确保实施必要的措施以管理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控制行为体现在整个企业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中。它们包括诸如批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和职责分工等活动。

信息和沟通——公允的信息必须被确认、捕获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信息系统产出涵盖经营、财务和遵循性信息的报告,以助于经营和控制企业。信息系统不仅处理内部产生的信息,还包括与企业经营决策和对外报告相关的外部事件、行为和条件等。有效的沟通从广义上说是信息的自上而下、横向以及自下而上的传递。所有员工必须从管理层得到清楚的信息,认真履行控制职责。员工必须理解自身在整个内控系统中的位置,理解个人行为与其他员工工作的相关性。员工必须有向上传递重要信息的途径。同时,与外部诸如客户、供应商、管理当局和股东的之间也需要有效的沟通。

内部监督——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即对该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的全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的监控行为、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控。持续性的监控行为发生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包括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行为、员工履行各自职责的行为。独立评估活动的广度和频度有赖于风险预估和日常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缺陷应该自下而上进行汇报,性质严重的应上报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

这五项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自动作出反应。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的经营行为紧密相连,因基本的商业动机而存在。内部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构架的核心部分和基本理念时最为有效。这时内部控制可以支持经营质量和主动的授权,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并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

内部控制的三类目标之间具有直接联系,他们代表了企业努力的目标;而五项要素代表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需元素。所有五项要素都与每一类目标相联系。为实现每一类目标——如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需要五项要素共同发挥作用,以说明经营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内部控制的定义——受人为因素影响、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内在基本的概念——及其不同种类的的目标、内部控制要素、内控有效性评价准则、与之相关的讨论,构成这本内部控制基本构架的内容。内部控制的目标:

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这里所谓的效果,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比如组织十分取得赢利、利润的多寡等);效率就是一定资源投入所带来的产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由于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经验效果和效率的文件,也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因此财务报告应该是可靠和完整的。这里的可靠性是财务记录应完全忠于企业的资产财产状况、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同时要求对财务记录进行处理的手段和方法是正确的,技术和表达是准确的;所谓完整性,就是财务报告要全面详尽地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而非有所保留或有所遗漏。

法律法规和合同的遵循性。法律法规和合同的执行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企业的风险。一方面,违反法律和合同,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违法或违约层报(诸如罚款、索赔),另一方面,违反法律法规和合同的行为,可能隐含着对企业资产或股东利益严重的危害(诸如转移资产、破坏企业信誉等)。

总结:如何理解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贯穿企业运营的全过程,涉及所有部门。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

内部控制会受到企业内部各层次人员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制定出一本制度或规章。

篇7:备课五要素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精心备课。备课应包括:

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不超纲,授课不拔高,从而保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保证教学质量。

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对哪些地方应补充什么内容,以及实验、练习题的安排都要心中有数。

备学生。

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师备课时应注意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哪些知识学生接受时有困难,从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进行启发、引导、点拔。

备教法。

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备学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备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备课时,对新课的导入,课题的出示,目标的出现,目标的实施,例题的讲解,课堂的提问,板书的设计,练习题的安排,以及知识的归纳小结等都要做到科学安排,使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从而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篇8:五要素分析

我认为“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课,使学生能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则需要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结合十多年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见解。

一、高效课堂“五要素”

1. 教学设计力求“条理、清晰、科学”。

教学有目标、有系统、内容明确、过程清楚,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极高的清晰度,他的课堂教学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收效,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能使学生快速地接受所学知识。

2. 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从重点、难点下手,才能高效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关键。

3. 教学方式做到“形式多样、学生参与”。

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应富于变化,比如:分析、合作、讨论、交流、展示、多媒体运用、阅读、巩固练习等。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课堂“形散神不散”。

4. 教学效果得到真正“落实”。

没有落实教学效果的课堂,很难谈得上高效性。课堂教学效果能否得到落实,是对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考验。不论是习题训练,还是动手实验,只有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才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5. 教学实践充分“联系生活”。

这既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又是实现“学以致用”、体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的有效方法。社会、生活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库。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时关注身边的物理学知识,关注物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把环境中的方方面面作为认知的“客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通过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性,训练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

二、高效课堂“五做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教学也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获得越来越高的教学质量。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提高物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高效教学。

1. 整合消化课堂资源,做好高效课堂的准备。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们应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堂课。而备好课又是以“消化”课程为其基本条件的,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源泉。然而,教材并不是教条,不能完全死搬硬套,所以,在写学案前先将课本、教参、大纲、《自主学习》、《实验报告册》等材料详细地阅读、理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以重点、难点来带动全面,系统科学地整理安排教学的内容,熟练把握自己的课堂设计,以求做到游刃有余。

把教材钻得越深,悟出来的道理就越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收放自如,也能够讲在点子上。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受到,这样“消化”课,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将一部分习题和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一来可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二来可以将我们的课本、教参、大纲、《自主学习》、《实验报告册》等材料揉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来对学生完成一些必要练习及课本上的讨论题也是一个帮助。

2. 妙用多媒体及展台,给高效课堂插上翅膀。

合理地将大量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材料整合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实现师、生、机多元素互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物理过程,物理性的教学为感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尽量多的物理资料,也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进入想学、爱学的良好境界。

在突破难点与直观教学上,课件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用得恰到好处时,对于我们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极大的帮助,但切忌过于依赖课件被动课件,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要讲求“精致”和“恰到好处”,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否则,学生一节课下来,好象看了场电影一样,没有什么实质性及持久性的收获。

3. 找准练习巩固着力点,真正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一堂设计很好的课如果缺少了落实,是很不完美的一节课。在讲课的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及时提醒学生该掌握的内容一定要重点标记出来,该记笔记的也一定要记;二是尽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空做相关习题,时间一般10分钟为宜,“当堂达标训练”是对学生整节课学习情况的成果的展示,所以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针对某个重难点知识内容,精选课堂练习题,增强学生的理解。这是学生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这样既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符合给学生减负的要求,同时,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作业的质量,并且减少学生因为作业多而产生的对物理学科的厌烦。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处理得好,就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时刻观察学生变化,关注学生主体兴趣。

要实现高效教学,我们就一定要认真研究“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多样化、科学化、层次化和富有弹性。有教师布置的作业,有学生自选的作业,有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有双休日作业、有寒暑假作业,等等,一定要改变作业的“单调乏味”。因为我们都知道,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这方面,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或不布置作业,不让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科的厌烦。这样就能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真正落实,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

5. 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贴近物理生活实际。

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认为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生,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难以称为生活。因此我们强调教学的开放性,一是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应该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大纲、教材,应向教师的人生体验及学生的成长经历开放,向科学前沿开放。二是教学过程应把学生看成开放性的存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能帮助他们面临新问题时对问题形成合理的解释,进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以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预定地看待学生的存在,要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地发展。三是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譬如,讲到力的合成与分解时,我们布置研究性课题:帆船何以逆风航行,斜拉桥的力学原理和山区电线杆的加固。学完牛顿第一定律,给学生课题:假如一切物体都没有了惯性,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怎样?让学生自由想象并写成科技短文,然后交换阅读。结合“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让学生讨论发射阶段、运行阶段、回收阶段,都能联系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宇航员在舱中的感受会怎样?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类似的例子还有:何以证明地球是“圆”的?为什么说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自己提出理论解释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等等。

高效课堂就像是一架待起航的飞船,只要我们合理整合课堂资源,做好准备,妙用多媒体与展台,开启高效课堂的新航道,找准课堂练习巩固着力点,真正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贴近物理生活实际,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课堂效果的“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发展”,那么,高效教学的广阔天空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伸手可及”。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上一篇:石业营销部门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荣新幼儿园幼儿英语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