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024-04-12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精选4篇)

篇1: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4×8=6×4=12×3=

33×2=41×1=2×35=24×4=

2.(演示课件“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求×6=9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35×=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数 30 16

因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300104×()=22360

篇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一)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求未知数x的书写格式。

教具和学具

插图放大图及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全体学生做课本第146页的口算卡片(六)。

2.填空。

出示口算卡片。

( )+20=50 300+( )=360

70+( )=7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中的第(1)幅图。

提问:

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④说一说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数+加数=和。等号两端交换一下即:和=加数+加数。

(2)出示第(2)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第一个加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是和及第二个加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加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3)出示第(3)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第二个加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和及第一个加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加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4)第(2)、(3)题进行比较,归纳为一个关系式。

提问:

①第(2)题要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要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同学们分别总结了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②把两式中要求的加数称为一个加数,把已知的加数称为另一个加数,请同学们归纳成一个关系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验算加法时,采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今天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即从所得的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就是加法做对了。

验算:375+89=454。

差不等于其中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把加法再计算一遍,正确答案应是:

练一练

用减法检验下面的加法得数对不对。

(1)6274+5=58290 (2)24138+8289=32327

全班一半的同学做第(1)题,另一半同学做第(2)题,分别指定一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以便订正。

(1)6274+52016=58290

加法的得数正确。

(2)24138+8289=32327

加法的得数不正确。

再让学生计算出第(2)题的正确得数。

4.教学例2。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8=15,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

(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15-8=7,所以括号里填7。)

教师出示:( )+15=40

学生说出应用关系式,求出括号里的数是25后,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变成例2。

例2求x+15=40中的未知数x。

读、写x。介绍x是拉丁字母,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

(1)在等式x+15=40里,x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x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介绍解题书写格式:

强调每算一步,等号要对齐。

指导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

求x+48=62中的未知数x。

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格式。

(三)巩固反馈

1.课堂练习。

试做练习七第3题。随堂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一个加数?

(3)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4)求未知数x在书写格式上要注意什么?

2.课后练习:

练习七第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法中的未知数x。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在括号里填数引入,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例1

(2)60-25=35(本)

(3)60-35=25(本)

375+89=454

加法得数错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篇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我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依据教学内容认真制作课件。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课件出示;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诱发学生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天性。其次,在学习新知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结论。如:教学例1时(1)、课件出示图例。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图意,列出正确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2)在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又让学生说说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3)、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口头编两道除法应用题,再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随机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道算式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第一个因数。接着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把这两个关系式概括成一个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最后,让学生齐读一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指出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验算乘法。(4)、让学生自学验算乘法的方法。做做一做的题目,指明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乘法,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堂课我用讨论、合作,运用多种形式概括乘法的意义。这样做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乘法各部分间有一定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乘法之间的关系。在写乘法关系的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复习的同时可以指出被乘数和乘数又能称为因数这个新的内容。因为根据每道乘法算式都能写出相对应的两道除法算式,所以接下去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举例后发现,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如:30=0只能写成03=0,不能写成00=3。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除数不能为0。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在大量的举例后对乘、除法的意义有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以文字、图形、字母多种形式解释了乘、除法的意义。有的小组语言组织能力很强,他们用文字形式进行了概括。有的小组用图形○、□、△的形式表示,他们认为如果□○=△,那么△○=□或△□=○,但这里除数不能为0。有的小组则用字母a、b、c的形式表示,他们认为如果ab=c,那么ca=b 或 cb=a,除数也不能为0。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理解了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乘、除法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使他们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在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中探索数学中。

篇4: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 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知识,将相关知识点链接出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引导作用。

二、新知探究

1.出示P2页例题,提问:“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件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

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请教师在讲解时参照课件里面的详细过程。

3.P3页两道例题及详细解答过程,重点阐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将减法中各部分名称着重强调,以及和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提示:在减法中,已知两数的和叫做

被减数,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4.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详见课件。

5.P3“做一做”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

三、巩固应用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应用。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金点子绿色下一篇: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