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特征

2024-05-02

要素特征(精选十篇)

要素特征 篇1

关键词:衢州机场,观测资料,气候特点

浙江衢州机场位于N28°58′00″, E118°53′58″, 海拔高度63.3米。地处中纬度, 属副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春季冷暖空气频繁交替, 晴雨瞬变, 当升温急热时遇强冷空气侵袭, 易产生雷暴、大风。

初夏为梅雨季节, 雨日多, 降水量大。盛夏以晴热天气为主, 降水多为午后局部性雷阵雨并伴有大风。

秋季整体上为晴天少雨天气, 初秋冷暖空气相持, 常形成低温阴雨天气, 深秋天气晴好, 气温宜人。

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 天气干冷, 常出现积雪、积冰天气, 遇寒潮侵袭, 易产生大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

因此系统地分析机场航空气候特点, 对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1.1风

由于衢州机场地处金衢盆地, 风向受地形影响较为敏感。浙江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 偏北气流南下时往往沿着河谷、盆地伸向西南内陆, 使这些地区盛行偏东北风, 所以衢州机场全年绝大多数吹东到东北风, 从图1可以看出全年的风向频率中20°至40°为10%, 50°~70°占29%。在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本场主要吹西到西南风, 230°~250°风全年平均出现频率为9%, 其中7月份最多能达到18%。全年平均风速为2.0m/s。

平均风速的年变化都不大, 一般情况下冬季风速大于夏季风速, 春季大于秋季。

从图2中看出在各风向中50°~70°风的累年平均风速最大为3.7m/s, 而不定风向最小仅1.1m/s, 次大的为230°~250°风是3.6m/s。一天中除非受到系统影响不然风向变化不明显, 风速一般下午要高于上午, 白天要大于晚上。历年来本场观测到有记录的大风天气为4次, 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994年8月27日, 为20m/s, 风向为220°。大风天气一般发生在强雷雨季节, 对飞机起降有极大影响, 因此及时的观测与预报就显得很重要。

1.2 能见度

能见度与飞行关系十分密切, 它是影响飞行活动最经常、最直接的气象要素之一。

据统计影响本场能见度的天气主要是轻雾, 累年年平均为102.8天, 尤其冬春季出现最多;其次是霾, 累年年平均为42.3天;另外降雪, 降雨, 烟, 浮尘也会影响能见度, 但本场烟, 尘极少出现, 对飞行影响不大。能引起本场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天气主要有大雾, 雪, 累年平均分别为3.5天, 1.5天。

衢州机场内及周边水系较多, 跑道东端1公里外即为5.5平方公里的湖面, 且常年最多为东北风正好由湖面吹向跑道, 致使本场近年来多低云、低能见度天气。由于地方性气候特点, 各季节影响本场能见度的主要天气各有不同, 春季是连绵阴雨, 夏季的短时强降雨以及秋冬夜晨的辐射雾。

图3是对本场各月能见度小于3千米平均天数的统计。从图中看出季节性变化显著, 冬春季日数明显大于夏秋两季。1月最多 (5.8天) , 7月最少 (2.1天) 。机场全年平均低能见度日数为38.6。

1.3 天气现象

如表1所示衢州机场累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579.1毫米, 本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05.3、526.7、162.9、302.1, 可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季 (春季连续阴雨) 、夏季 (初夏的梅雨) , 共占全全年降水总量的70.9%。秋末冬初常常久晴无雨, 10、11、12三个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9.8%, 而平均降水日数仅4.1天。

机场月平均降水量最多在6月 (213.9) , 最少为10月 (40.7) 。本场是采用不定时观测, 年平均降水日数仅为68.9天, 最多的年降水日数175天, 最少30天。

由于本场不定时观测的原因, 有记录的全年平均雷暴日数仅为22天, 主要出现在盛夏, 特别是7、8月份最多分, 而10月和12月均未有雷暴记录。基本反映出了春夏多、秋冬少的季节分配特点。

春季, 多为锋面滞留本场时产生雷暴天气;夏季多为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是出现雷雨大风天气, 夏季雷暴多出现在午后, 对流发展较旺盛时, 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大多为0~2小时, 持续在2小时以内的雷暴年平均次数最多 (10.4次) 。

由于本场处东北-西南走向盆地内, 雷暴云多沿着这一方向移动从而影响本场, 造成雷雨大风天气。

因此, 正确地观测天气现象, 准确地判断它的强度, 不但对保障飞行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且是分析、预报天气和了解气候情况的重要资料。

1.4 低云

按照云地高度共分为低、中、高三族, 低云云地高一般在距地面2500米以下。

机场周围水系十分丰富, 机场内鱼塘众多, 水汽条件充足, 因此易形成低云。累年年平均低云量为3.4, 出现较多的月份为2、3、6月份, 通常本场低云较多的时候出现在春秋的连续阴雨时, 初夏的梅雨期间以及早晨大雾抬升后或邻近处吹来。累年平均多云量级低云出现概率为12%, 其中六月份最多为18%, 4月至9月出现概率均在年平均值之上。而满天的低云全年出现概率为28%, 最大月份为1, 2月, 均为45%, 出现概率最小的是7、8月, 同样都是12%。对云底高低于450米且云量大于4/8的低云进行统计, 出现概率最大的是1、2、3三个月份, 均为4%, 而在7、9月份累年的平均概率都为0.4%。从对对流云 (Tcu、Cb) 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全年对流云出现的频率为6%, 年变化十分明显, 其中夏季6、7、8三个月最多, 分别达到12%、16%、18%, 而10月和12月份都没有强对流云出现记录, 基本上与雷暴天气的统计相对应。

由于衢州机场北临衢江, 东临乌溪江, 而在2007年衢州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运行使两江交汇处形成5.5平方公里的湖面, 该湖泊位于机场24号跑道外1公里左右, 而本场全年50~70°风出现频率最大, 占全年的29%, 正好由湖泊吹向跑道, 带来大量水汽, 使近年来本场因低云、低能见度造成的航班延误的概率大幅度增加, 2009年, 2010年有记录的分别为17天, 21天, 对航班保障带来了较大影响。

1.5 气温、湿度、气压

本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冬冷夏热的季节变化明显。根据本场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9.9℃, 气温年变化明显呈———高———低型, 即峰值出现在7、8月份, 为29.6℃, 谷值在1月, 为5.9℃。1月至7月平均气温逐步升高, 其中4月份升温最快, 8月以后逐步下降, 10月份降温最显著。

本场有记录的极端最高气温为40.6℃ (2010年8月3日) , 极端最低气温为-4.4℃ (2009年1月14日) 。

本场多年统计的平均相对湿度为68.9%, 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67.7%、71.5%、69.8%、72.0%, 平均最高是2月为74.4%, 平均最低是5月份为65.6%。相对湿度在一年中, 2月至5月是从波峰到波谷的变化, 到6月又逐渐升高, 6月至10月总体呈下降趋势, 10月到11月有所回升, 12月到2月整个冬季相对湿度逐步加大。湿度对飞行产生的影响不大, 主要是对飞机的维护产生影响, 潮湿空气会锈蚀航材, 使仪器仪表受潮, 从而造成一定影响。

衢州机场累年年平均修正海平面气压为1015.4h Pa, 极端最高值为1042.7h Pa (2000年1月31日) , 极端最低值为987.5h Pa (2004年8月13日) 。

由于不定时观测的时次限制, 平均修正海平面气压的日变化特征不是很明显, 而季节变化较为明显, 气压在冬季 (1月) 最高为1026.2h Pa, 夏季 (7月) 最低为1005.0h Pa, 年较差较大。

2 小结

通过以上对衢州机场各航空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可以看出:衢州机场副热带季风气候显著, 冬夏之间风向转换十分明显, 又由于地处金衢盆地, 风的地方性特点突出, 全年2m/s的平均风速非常适合飞机起降。

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与要素论文 篇2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目前在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的趋同化十分严重,导致城市建设缺乏个性,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明显。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还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和活动的载体。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在城镇规划中,应该重视对民俗建筑的保护,使民族特色得到创新与开发。若民俗文化建筑规划实施地好,会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发展当地旅游业、第三产业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文化建筑概述

通常认为,民俗文化建筑是一种吸纳传统建筑及相关文化特征元素,采用相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特殊建筑类型,除满足旅游观赏的功能外,更多的是以满足游客吃、住、娱、购等各种要素功能需求为目标。民族文化建筑地大量建筑使用于民俗景区、主题公园、民俗风情村寨、宾馆、工艺街等民俗型旅游场所地;山水风光等其他类型景区的休憩、卫厕等附属建筑设施也常常采用这种风格。

民俗文化建筑在旅游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体现民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有机组合部分,满足旅游功能,综合反映特定时期、地域、民族的多方面的文化特性。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工具。现代旅游开发不仅涉及众多方面的因素,如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还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和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对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起到了带动作用。中国传统民俗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下逐渐发展成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在世界建筑文化中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在不断加深,文化入侵和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建筑设计领域使中国文化获得生长空间,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大量开发农耕用地作为建筑用地,有历史价值的老民俗建筑尚未被人所知就被肆意拆毁。

城市建筑作为一种城市语言,是不同地域性的城市标志,是被展示出来的城市历史,代表城市精神的古建筑被拆毁,城市文化也在随之流失。建筑的创作离开了历史和文化,就无从谈起,成为无源之水;城市市区了古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型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只有城市建筑保持其历史传统风格的延续,才能使原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性格得到传承。但是,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老城区和老民宅,切断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取而代之的是千篇 一律的方盒子建筑和新、奇、怪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建筑,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若建筑不再有地域特色,大江南北全是相同的建筑,将是十分可怕的景象。中国古代的民俗建筑具有亲民性,城市院落的空间尺度被人们所认同,但是现今,由于人口的增加,这种空间尺度的亲切感在消失,城市的原有特色和文脉传承也逐渐消失。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以中国传统特色而驰名中外,可是与十五年前的王府井再也找不到过去的记忆;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重庆的吊脚楼如今已经成为稀罕物。人们在现代高楼大厦生出自豪感的同时,不免又增添了一种生存的窒息感。

现代建筑极具理性主义,但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情味。现代主义的理念就是要将所有的要素变换成均质化、抽象化的形式,在现实中否定风土、气候、历史等固有的要素。现代主义建筑失去了与人类心灵产生共鸣的精神感染力,传统文化的神秘感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交流而消失,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被揭开了神秘面纱,但民俗性文化的文脉仍然被传承。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象征,不能发展为一个纯功利性的机器。传统院落式的建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人被关在一个与一个盒子之间,失去了交流,人情味变得更淡。建筑的情感淡漠影响着人的情感,所以民俗建筑的文化回归成为必然。而一种新的方法开始受到瞩目,那就是建筑要与地域的传统,历史和生活习惯相融合,回归充满人本主义的“地域主义”。

二、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与要素

1.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无论是传统的民俗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只要具有独特之处,就能吸引游客;只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价值。有些民俗文化建筑正在向着既具有传统文化特征又满足旅游建筑功能的转化,成熟的民俗文化旅游建筑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1)文脉性。文脉是指一个地域(国家、城市、景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文化氛围、文化脉承以及社会人文背景等内容。民俗文化建筑都与过去的历史文化有着某种密切的关联,旅游建筑就必须把这种具有标志性的风格特征展示出来。

(2)生动形象。在民俗旅游建筑设计中,仍然需要保持其原有的地域性建筑风格,体现其相应的历史时期、地域性、及民族特征外,还要强调个性化要求。

(3)功能性。对于旅游建筑来说,它首先应满足旅游的基本功能;从建筑的结构与空间构成上,满足旅游建筑的旅游服务功能,运用与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材料,并结合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建筑工艺,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使民俗旅游建筑即显示其原有的民俗文化特征、文化背景,营造出旅游的气氛,同时又要满足旅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和游玩等多种旅游服务功能。

(4)经济性。建筑的经济性要求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民俗建筑经济性的实现途径较多,如,采用一些具有民俗特色、质朴的内部装饰或具有民俗意义的游乐方式;一个空间多种用途,分不同时间段,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兼容性,即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又丰富了旅客的游玩;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材料。

2.民俗文化旅游建筑的要素。

(1)建筑架构。中国传统民俗建筑主要以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主,该结构体系是一种土木共济,形成土木相结合的构筑体系。该种结构具有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优势,既经济又环保。

(2)布局模式。中国传统民俗建筑在布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形成了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布局形式。

(3)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除少数大型宫殿建筑有石材的使用外,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的建材主要有木材、石材、泥、竹等天然建材、绿色建材。民俗建筑主要以土木作为建筑材料而民俗旅游建筑需要反映民俗特征,在材料的处理选择上表面质感相似是最基本的要求。

(4)建筑色彩。色彩装饰在民俗建筑中是非常必要的。如中国古代建筑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还在梁,杨等处进行彩绘。色彩运用细腻,既重构成,也重肌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运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民俗旅游建筑的应用中,要遵循合理协调为依据。

(5)装饰要素。传统民俗建筑装饰设计从装饰内容到装饰技艺已经在很多现代建筑中得到使用,其中好的装饰形式和处理手法,可以直接应用到民俗旅游建筑当中。

三、民俗文化建筑的设计和规划

战略领导特征及核心要素分析 篇3

关键词:战略领导;特征;核心要素

21世纪,中国企业面对的是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竞争市场,国内市场也越来越趋向于差别产品的完全动态竞争,环境条件更为动荡复杂。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人们开始再次关注战略领导的作用,希望领导者能够引领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和选择新的组织愿景和发展战略以应对过于复杂的环境,引领组织的新航向。在这个背景下,战略领导的特征及能力构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战略领导的特征

战略领导是指具有战略管理思想,善于战略思维,具有战略能力,掌握战略实施艺术,从事研究和制定战略决策,指导企业开拓未来的企业高层决策群体。战略领导特征包括战略领导者个性特征和战略领导特征。

(一)个性特征

个性来源于拉丁文,是各种超乎表面印象特征的综合体,涵盖个人的内在动机、情绪、习惯与思想等,可代表一种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性质。

Papadakis&Bourantas将CE0个人特征区分为下列四项:1.成就需求;2.控制倾向:3.风险倾向:4.名声与权力的目标。Rob,bins(1998)认为,在组织中,有若干个性特征对行为有影响,包括内外控倾向、成就动机、权威倾向、谋权倾向和危险倾向等。Pitt&Kannemeyer认为可以从三个构面来诊释企业家精神:1.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2.控制倾向;3.风险倾向。Komllka(2003)等针对企业家的研究发现,企业家至少存在以下方面的特征:对成就的高度需要、内部控制倾向、风险倾向、其他方面如个人先动性、主动性、动机等均会影响企业的成功。

综上所述。领导者确实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领导者行为,并带来不同的企业绩效。本文基于上述研究及对个性的广义定义,以及近年来有关战略领导者研究的重点和新趋势,归纳出战略领导者普遍具有以下四方面个性特征:

1.成就需求:此需求高的人,以追求成功为目标,若在工作中有成功目标的预期,或认为组织对个人采取的行为持支持态度,便能促使个人全身投入工作,从而获得成功。

2.风险倾向:此种倾向使战略领导在动态变化环境中泰然自处,且对风险有较强承担力。

3.控制倾向:体现为内控和外控两种形式。内控者自信、独立、主动、积极,认为事情可由自己控制或预测。外控者被动、消极、依赖,认为事情是由运气、机会、他人权威控制,自己无法预测。

4.自戀倾向:自信、外向、善于总结,其魅力易得到他人崇拜。

(二)行为特征

Dubrin(2001)认为战略领导高程度认知行为包括:收集多种信息来形成战略、期望与创造未来、革命性思考、创造愿景。Hitt et al.(2001)研究指出,战略领导行为包括:决定战略方向、探究及维持核心能力、发展人力资源、维系一个有效率的组织文化、强调一个伦理的习性、建立平衡的组织控制。Harrion(2003)认为战略领导要创设组织愿景、建立核心价值、发展战略及组织结构、促进组织学习、如同服务员般关心组织。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本文总结战略领导行为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1.确立组织愿景和发展战略:2.促进组织成员间沟通与融合;3.说服并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并实现组织目标。

二、战略领导核心要素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领导力构成要素的讨论可谓百家争鸣。Rosen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八项要素,即前瞻性、信任、参与意识、求知精神、多样性、创造性、笃实精神和集体意识。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认为领导力包含了四个要素:探索航向,创造一个把使命与客户需求连接起来的愿景:整合体系,创造一个技术完善的工作体系;授能自主,发掘人的才能,释放能量,鼓励贡献:树立榜样,建立相互信任。

国内的学者中,王革非指出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应包含:思维力、决策力、想象力、创新力、执行力、变革力、预测力、评估力、结构力、控制力、沟通力、学习力等12个要素:李开复先生认为有九种最重要的领导力分别是:愿景、信念、人才、团队、授权、平等、均衡、理智、真诚。吴建军提出的领导素质五要素分别是:高——站得高、水平高:长——有专长、有本事:宽——心胸宽、视野宽:新——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实——干实事、创实绩。张肇麟指出总经理的战略智商、领导智商和管理智商是他胜任工作挑战的三大要素。朱忠武提出领导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五方面的条件,即:富有远见,能开发出清晰的未来愿景:所勾勒出的未来愿景,有利于实现他人的愿望,满足他人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个人信誉,较强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保持对环境和他人需要的敏感性:能够创造使他人能与其舒心工作的情景。

以上研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了关于领导力要素的思路,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思路都离不开领导应具备的前瞻性思维、统领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以及知人善任、发挥人才作用的能力。结合战略领导的个性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本文认为战略领导在工作过程中应高度关注和重点把握的三个要素是:确立愿景、制定战略和用好人才。

(一)确立愿景

组织愿景是战略领导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个高度概括的描述。战略领导在将个人愿景转变为组织共同愿景的过程中,通过影响下属对组织发展的认同,指明工作方向,使下属产生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跟随行为。通过建立愿景,领导者唤起下属参与未来目标设置,提高了他们对组织的承诺和工作投入,使他们积极投身变革,努力实现组织发展愿景。

在确立愿景的过程中。战略领导首先要对企业发展沿革进行系统梳理,对企业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背景下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机遇、困难、问题进行分析,以尊重历史、立足发展的态度,客观总结过去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取得成绩的原因,理性反思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为什么没有改善的原因,从而为企业准确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步要客观准确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更好地预测和把握未来,为确立愿景提供基础和条件。在认真总结过去和分析现在的基础上,战略领导要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大胆地创造、设计和梦想未来,最终形成自己适当的看法,并通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找出企业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勾画出一个独立可靠的远景目标和蓝图。目标愿景确定后,要告知全体员工,广泛向员工宣传推销,认真听取员工意见,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通过集体研究确定,变成全公司员工的一致行动。

(二)制定战略

愿景确定后,战略领导要选择达成目标的行进路线,即制定企业战略。制定战略要对企业所处环境做sw0T分析,在经营方向上突出主业,合理调配资源,将总体战略分解为职能战略,细化部门职责,同时加强对战略实施的监控,进行风险控制,并适时调整战略,使其具有可操行和前瞻性。

(三)用好人才

用好人才是实现目标愿景的组织保障。领导首先要树立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优先的观念。其次要构建一个畅通的引进渠道、有机的培养模式、科学的选拔流程、和谐的发展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措施体系。第三要抓好对核心人才的管理,抓好人才结构管理,做好人才预测和储备。

此外,战略领导应加强自身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同时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长期对知识的吸收、提炼与转换,利用学习资源形成具体的、详细的和可操作性强的技能技巧,用技巧指导企业发展实践,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潮州唢呐的结构特征和演奏要素 篇4

潮州唢呐有大、小唢呐两种。大唢呐筒音为F调的“1”;小唢呐筒音为F调的“4”。从构造上说, 共分为:脚库, 木管, 吹顶, 哨子四个部分。

脚库, 是唢呐发音体的共鸣箱, 它由铜铸造制成一个喇叭体, 统一的造型是下宽而大, 逐渐向上收缩。大吹长度高约14厘米, 下宽10厘米;小吹高约7厘米, 下宽6厘米。潮州唢呐脚库的外观制作与北方唢呐不同, 外面在中间位置多了一层凸上的圆圈。脚库对音准及音色, 音量起着一定作用, 较好的造型是上段修长发音为佳。它套在木管的最下端, 脚库直接影响着唢呐的演奏的效果。

木管, 潮汕通称“吹杆”, 它是唢呐发音的音阶部分, 木管大吹长28厘米;小吹长22厘米。木管的厚薄对唢呐的音色、音量起着很大的影响。七孔的距离是衡量音准最根本的保证。木管的质地更为讲究, 潮州唢呐最传统和现时认可的制作材料是, 视檀香木为上乘佳品。它的发音富有厚度和宽度, 音色更为柔润, 圆滑。

吹顶, 它是唢呐在发音中的传声部位, 同样由铜铸造而成。潮州唢呐的吹顶有大, 小相间两个圆盘, 上小下大。大吹长10厘米;小吹长7厘米。上小盘起着托住嘴唇, 减轻唇部压力的作用, 下大盘没有什么演奏上的用途, 只作用于音高的调整和便于取下吹顶脱离木管, 以及下部插入木管缠布时的松紧作用, 吹顶的粗细对唢呐的音准及发音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制作及构造上更为讲究, 下大盘部分的长度得当是音准和发音的关键, 比例是否准确十分重要。

哨子, 潮汕俗称为“稗仔”, 它是唢呐的发音体, 直接影响着演奏的好坏。哨子的选择最为困难, 特别是潮州唢呐的哨子, 它是由麦梗取材精制而成, 须经多道工序制作, 且成效率极低。哨子大了, 高音吹不出, 哨子小了, 低音又吹不来;太软了, 吹奏高音时容易合口, 太硬了, 吹奏起来太吃力, 而且发音枯燥, 声音刺耳。另外, 在修理哨子的时候, 它不同于芦苇哨子的做法, 它主要修正哨子内壁的厚薄度而使它能够发音, 还必须再次的进行发音口的热熨, 使哨子口固定成形。所以, 选择一个哨子很困难, 修正一个可以得心应手演奏的哨子更加困难, 而哨子的好坏是吹奏唢呐的关键。

潮州唢呐的演奏, 传统上大唢呐讲究圆滑, 柔润, 委婉;小唢呐高亢, 明亮, 跳跃。因此在吹奏过程中各为不同。大唢呐筒音为F, 小唢呐筒音为B (有部分演奏者筒音作C) 。在唢呐的吹奏上, 众所周知的首先是运气发音的问题。潮州唢呐的吹奏, 最关键是掌握运气发音的技巧。气是唢呐发音的能源和动力, 是美化音色、提高音质和控制发音的长短、强弱以及感情变化的基础。

样整理, 并用大头针假缝, 使服装基本成型→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补正, 最后制成所需的平面样板→推板出系列样板是平面裁剪的又一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服装的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各具优势,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把二者巧妙灵活的结合到一起, 单独运用立体裁剪或平面裁剪都是不科学的, 行不通的, 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美观的服装造型, 才能大大的提高服装的设计与裁剪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服装发展的需要, 才能使我国的服装产业更加的强大, 更加的美好。

因此, 运气发音的方法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到唢呐的演奏水平。潮州唢呐的运气和气息控制要做到气聚丹田, 气足神定, 吹奏时将丹田之气运足, 然后腹部用力, 将气吹出, 气足音则饱。其次要注意科学运气, 使唢呐的音色更加圆润、动听。由于潮州唢呐其音色的独特性, 所以在运气吹奏上多用腹震音, 齿颤音, 弹舌, 唇击音, 还有较常用的循环换气法。运气发音是吹奏的基础, 每一个吹奏者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长音, 长吐音练习, 长时间的耐力训练予以提高吹奏时的耐力及力度控制, 才能较好地掌握吹奏技能。应锲而不舍, 不厌其烦地苦练长音及发音基本功。控制气息是吹奏唢呐的基本技巧, 而含哨得当则是关键。我认为含哨应在哨子的三分之二处, 即嘴唇的外部含紧缠铜丝部分而内部恰好含在哨子鼓起的地方。这样唢呐的音量和音色就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技巧表现方面更能应用自如。潮州大唢呐有着区别于其他流派唢呐的吹奏方法, 演奏过程中多采用腹震音, 齿颤音、叠指滑音, 在高音区较少采用吐音。潮州唢呐的吐音, 由于哨子材料的关系它在演奏中以单吐为主, 很少采用双吐, 特别是大唢呐的吹奏。它永远保留着深沉, 柔润的音乐色彩。

潮州音乐活五调演奏是潮州唢呐吹奏难度最大的一种, 它最讲究的是气息的控制。活五调是潮州音乐独特的一种曲式, 要掌握“活五”的演奏方法, 首先必须认识“活五”的源与流和活五调的基本原理。潮州音乐有一种其他民族音乐绝无仅有的记谱方式, 叫做“二四谱”。它是潮州音乐的原始谱, 传统的潮州音乐都一直采用这种记谱法……因“二四谱”在读谱上更能紧贴于地方的方言特点和独有的韵味, 因此它仍然至今还得到共存并用。潮州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 经过了劳动人民长期地劳动实践和不断创造, 使潮州音乐出现了七声音阶, 也使“活五调”在绝“工” (即旋律中没有“3”出现) 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六声音阶形式。“活五调”特殊的六声音阶在其“五、六、三”各音的吹奏上, 出现了上滑音、下滑音、半孔音的音程。在吹奏过程中, 当遇到“五”音时 (即“2”音) , 首先是手指的按法, 即“2、3”音孔按指伸起半按, 然后用腹震音进行吹奏, 使音程出现游移性和不稳定性, 产生一种颤动的特殊音响, 这就是潮州音乐活五调的特殊效果。潮州音乐活五调的吹奏, 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训练和多年的艺术实践, 否则很难吹奏出它独特的音乐韵味和展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潮州唢呐还有一绝技名为“双的禾”, 即把大、小唢呐同时交替吹奏, 俗称“过枝”。就是演奏者一手执大唢呐, 一手执小唢呐, 轮流反复进行吹奏, 节奏由慢到快, 左一句右一句, 你追我赶, 热烈明快, 当乐曲到达华彩部分时, 演奏者用循环换气法同时吹奏大小唢呐, 连绵不断达几十拍之久, 伴奏乐队在唢呐长音中把乐曲后半部分奏完。音乐效果独具一格、异彩纷呈。

潮州唢呐作为潮剧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流行于潮剧舞台, 它不同于北方及其他流派的唢呐, 演奏者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才能胜任各种调式的演奏。

【参考文献】

[1]刘瑞璞, 刘维和.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M].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

[2]陈美芳, 李少华.裁剪打版技法[M].艺风堂出版社, 1998.

[3]白树敏, 王凤岐, 译.文化服装讲座[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4][日]中屋典子, 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M].孙兆全, 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刘施序 (1981—) , 女, 汉族, 吉林省梅河市人, 硕士研究生学历,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平面制版;

要素特征 篇5

采用中山站和LGB69、EAGLE、DOME-A 3个南极内陆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东南极中山站-DOME-A沿线风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处南极下降风下游的沿海陡坡区风力最强,越向内陆,风力越小;DOME-A地处内陆冰穹,没有下降风;而近沿海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下降风十分明显,其风向以东北风为主,且大多发生在夏季夜间.

作 者:杨清华 尹涛 张林 姜德忠 Yang Qinghua Yin Tao Zhang Lin Jiang Dezhong 作者单位:杨清华,Yang Qinghua(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36)

尹涛,张林,姜德忠,Yin Tao,Zhang Lin,Jiang Dezhong(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

要素特征 篇6

关键字:短时强降水;条件;特征。

引言:有关短时强降水的定义为在短时间内具有相对大的降水强度,其是一种天气现象,且降水量高出了某一衡量值。这一天气过程的特点包括:历时短和雨强大以及局地性强。因为大量的降水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以及交通等问题,这也可能会造成泥石流或者洪涝等严重灾害。

一、关于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条件及要素特征

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分析还表明:低空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利于降水过程持续,而高空气流的短波波动则造成降水强度的强弱波动变化;当高空气流由偏西风转为西南风,中低空西南气流和中高空西南气流同向叠加时,对流层中层西南急流建立并且向超低空传递,高空冷空气的加入和低层西南气流加强促使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导致短时强降水。

1、大尺度环流形势

以某日为例,副热带高压从东到西像一条丝带对江淮一直延伸到华南的大多数地区进行了有力控制,东北地区与黄淮地区两者相互作用出现的大陆高压,形成高压脊,此高压脊相对比较大,其脊线方位大致为115°E,脊后出现暖平流的情况,因为南部地区受到了控制,所以加强了之前本地温湿条件;有别的地区出现了西风槽加深向东偏离的情况,比如贝湖到新疆地区。第二天高空低槽往东方向偏离,一直到内蒙的西部地区延伸到了华北西部地区以及河套一带,此高压脊的向北部分向东移动一直到海上方位,相对降低了副高强度,不过588线从东到西像丝带环流,其依然控制了长江流域及其向南方向的地区;700hPa西风槽前的西南气流相对比较强烈,槽前以及副高往西方向处出现了西南急流,但是该气流相对比较狭窄,在山东的南部地区出现了暖式切变线的情况,并且比较明显,在其向南方向出现了西南风急流,该急流大超过了12m/s,而江淮和以南地区处在将近有20℃的暖区范围内,受到切变线的影响,并且有受到的西南暖湿气流,导致出现切变线降水。对西风槽前与副热带高压环流这两者之间出现的较狭窄西南急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该西南急流虽然比较狭窄,不过其具有较强的辐合,很容易形成大量降水。在这之后西风槽向东转移,位于华北到山西地区时,具有相对稳定的副热带高压,而南部地区仍然位于西风槽前,西到西南风急流在中纬度锋区内仍然较大;850hPa是因为西风槽以及切变线的相互配合下,低涡明显出现在了山东以北的地区,这个时候中尺度低压在地面出现,南部地区受其影响及控制,在之后的时间出现很大的降水强度,最终导致短时强降水的发生。

2、中小尺度系统分析

本文对高低空风场进行了模拟得出结论,500hPa西风槽前的西南急流相对较复杂,南部地区处在槽前与副高形成的西南急流里面,處于低空急流辐合区中;850hPa模式对山东的中北部地区的有关低涡系统进行了模拟,其系统的表现相对比较良好。位于山东的西部辐合区由中心分为南部和北部,都处于地面中尺度低压,该统东移到南部地区西部,北部的辐合中心明显减弱,而且在南部地区南部已经生成了一个尺度更小的低压,受该小尺度系统影响,南部地区产生局地强降水。

中小尺度系统对于短时强降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本次对暴雨中心的上空有关的系统动力场结构以及高低空急流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分析降水中心的涡度以及探讨散度的经向剖面,34.7~37°N之间880~280hPa之间以垂直正涡度柱状态呈现,这两个中心最高点为960hPa以及500hPa,散度场上34.7~37°N之间580hPa以下作为负散度区,其随高度稍而倾斜,580~180hPa作为垂直正散度区,以上的内容对本次暴雨过程中对相关系统动力场给予合理配置特点进行分析,该配置对辐合上升运动十分有帮助,在暴雨中心的上空出现的经向垂直环流以及对垂直上升的速度剖面分析得出,35.5~36.3°N之间作为垂直环流的一部分上升支,其较为深,该暴雨中心在上升支中存在着,480hPa上升运动中心向南方向出现的风速大概有20m/s,在它的向南方向为下沉支,其比较弱,辐合上升的两个速度中心出现在480hPa处以及280hPa处,其上升速度最快有2.4m/s左右,该剧烈上升运动使动力辐合上升运动走向更高点,这也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根本。

3、对有关充沛的水汽以及高水汽凝结率进行分析

高降水率是短时暴雨形成的关键成分,大降水离不开充沛的水汽,而形成的高降水率对于发生的短时暴雨有着密切的联系。降水的原因是湿空气升上高空凝结之后形成,相同的地方瞬时降水率R与垂直水汽通量wq成正比,w为上升气流的速度,上升空气比湿是q。在同一地点我们对发生大暴雨的降水中心其上空发生的垂直水汽通量以及对水汽比湿剖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暴雨的整个降水过程中有两个时间段出现的温度露点差不高于4℃,时间几乎与大雨强时段一致,在一天内12时前与18—21时两者之间,09时和20时作为两个湿度层的厚度最高值,发现干区在10—14时从高空280hPa慢慢向低空开始延伸,该阶段受到湿层厚度的限制以及高空干冷空气下传的影响,出现轻微的降水,同时由于冷空气来袭给气旋系统生成创造了有力条件,这也给下一时段的大降水打下了基础。

二、 结束语

由本文可以得出,大暴雨的形成是由于中小尺度低压系统动力场上深厚正涡度柱和低层负散度高空正散度的配置产生了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暴雨中心位于低空急流伴随的大风速中心前部的垂直环流圈深厚的上升支中,而高空急流风速中心的逐渐倾斜下传通过加强低空急流使降水明显增幅。对暴雨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充沛的水汽,暴雨区上空整层存在一个柱状垂直水汽通量高值区,湿度的强弱变化和降水波动配合,当西南气流发展强盛,低层湿度迅速饱和,向高层比湿迅速减小,这是由于水汽快速凝结导致的,高效的水汽凝结在水汽强配置的环境下,导致短时强降水。

参考文献

[1]石燕等;一次强降雨过程的简化伴随模式风场反演;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9。

[2]陆汉城;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气象出版社;2009。

醉拳的基本特征与技能训练要素 篇7

醉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象形拳的一种, 因成龙的电影《醉拳》而深入人心, 被人们广泛所知。醉拳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拳术, 像是醉汉醉酒后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摇摇摆摆而又形醉意不醉的拳术。传统武术门派一向有醉拳流传, 南派中以黑虎门及洪佛派保留得比较完整。而北派螳螂门及大圣劈挂门亦有醉拳传世。关于醉拳考证, 有过一说之醉八仙歌诀, 此套歌诀早存于清代甚或于明代, 不过是否就是所谓的醉拳, 无直接证据。当今社会, 人们生活节奏过快, 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普遍身体素质较差, 传统文化底子单薄。醉拳是中华武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技击的防身价值、娱乐价值和锻炼价值。通过醉拳技能练习, 习练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 增强体质, 避免身体素质退化的目的。基于此, 本文将对醉拳进行全面的研究, 分析其基本特征和技能训练要素, 为醉拳习练者提供科学而合理的指导意义。

2 醉拳概述

身形如狂似巅, 步法东扯西牵, 行踪飘忽不定, 忽左忽右, 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对方击败, 是为醉拳。

醉拳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身法和步法等组成的套路, 因模仿醉汉的动作而得名。打起来, 很像醉汉摇摇晃晃, 跌跌撞撞, 摇摇摆摆实则形醉意不醉。醉拳的功架造型多是半倾半斜, 似倒非倒, 以倒取势。常常在重心失势之间变换动作来攻击对手和防御对手, 以醉意和醉态来迷惑对方, 要做到醉中藏法, 法法似醉, 形醉意不醉, 步醉心不醉的境界。醉拳拳法步法身变, 刚柔相济, 手捷眼快, 寓拳法于醉形中, 形神合一, 似醉非醉, 虚守施法, 逢击而避, 乘隙而入, 意气相配, 指东打西等战胜对手。

3 醉拳的基本特征

3.1 手法特征:敏捷到位

醉拳手法以持杯手为一大要点, 配合劈、盖、点、插、采、扣和刁拿。持杯手好像手拿酒杯的样子。敏捷到位是指醉拳的手法灵活多变, 速度较快。敏捷是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的综合体现。灵敏是人体在各种突发状况下, 快速、准确、协调、敏捷地完成动作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其手法讲究灵活多变, 明暗交替, 刚柔相济。在运用时, 通常要以组合动作为主, 做到手脚并用。迅猛快速, 敏捷到位。手法虽不似太极拳在圈上做功夫, 而出手之时, 用力也必须调匀, 不准尽行其力, 必须含蓄不尽。因若无含蓄, 力已透出, 不易收转, 便无回旋余地, 肯定会受制于人。

3.2 步法特征:乱而有章

乱而有章是指醉拳的步法多而乱, 但条理清晰有自己的章法, 主要体现在, 组合醉步。组合醉步是将所有步法根据不同情况配合上醉步的一种。从表面上看来, 似乎散乱虚浮, 没有任何章法, 如风里柳枝, 摇摆不定, 而其实则虚实相因, 处处牢壮, 乱而有章, 进退起伏, 亦有一定之法则, 绝对不容相混。

3.3 身法特征:变幻莫测

变幻莫测是指事物变化迅速, 捉摸不定, 变化多端, 难以揣测。在醉拳中, 常常体现在其身法忽左忽右, 指东打西, 身法常在重心失势之间来变换动作和攻击对手, 防御对手。醉拳身法多是半倾半斜, 似倒非倒, 以倒取势, 常常以前俯、后仰、拧、旋、摆、合、外、降、转、等来组合变化。劲力上通过站、带、缠、弹等体现出如痴如醉、狂放不羁的风格。醉拳利用掀脚拨跟来表现踉跄醉态, 并施展挨、撞、挤、靠等肩、胸、背、胯的技击方法。醉拳还有“上盘百枝摇, 中盘如铜鼓, 下盘似生根”的说法。

4 醉拳的功能与价值

4.1 醉拳的技击性

醉拳的技击特点无论是拳打或脚踢, 从表面上看来, 似凌乱无序, 且处处似乎不能得力, 而实则处处蓄力, 在动作中变化。手不着人, 则固然是无序又无力, 一旦着身, 手法即随时变换, 且可借敌之力以我为用。至于进退之时, 步法必须虚实相间, 如左脚实则右脚虚, 左脚虚则右脚实。醉拳的巧妙之处全在于避实击虚, 人欲要跌倒, 而我已先跌, 使人亦不得不跌, 我跌倒为虚, 而对手跌倒则为实。醉拳拳法要做到醉中藏法, 法法似醉, 形醉意千醉, 步醉心不醉, 手捷眼快, 步法身变, 刚柔相济, 形神合一, 意气相配, 克敌制胜。醉拳的动作要求忽左忽右, 行踪飘忽不定, 身形如狂似癫, 步法东扯西牵, 拳法刚柔相济, 快速灵活, 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对方击败。

4.2 醉拳的健身性

醉拳技能训练能强身健体, 增强体质, 避免素质退化, 醉拳训练强调内外兼修, 内在训练则是锻炼其精、气、神, 外在训练则是攻防技击动作的演练, 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4.2.1 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 改变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

醉拳内外兼修, 精、气、神的锻炼十分讲究用“意”, 醉拳的内在训练无疑对大脑有良好的训练作用。醉拳的动作完整连贯, 一气呵成, 练习醉拳时, 从眼神到躯干, 上下兼顾, 前后连贯。因此, 练习醉拳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的紧张度, 从而活跃其它系统和各个器官的机能活动, 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

4.2.2 促进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于气血的通畅。人体中血液担负着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 心脏则是血液动行的动力。醉拳对于心肌收缩的能力有良好的锻炼效果, 久练醉拳, 可以使血液的输出量增加, 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 促进各种组织对氧气的利用率, 减少肌酸的蓄积。

4.3 醉拳的娱乐性

醉拳具有极高的娱乐观赏价值,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熏染, 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征的美。观赏醉拳表演时, 会使人享受到形的飘逸, 力的风采, 健的英姿, 神的韵味, 能给人一种不怕困苦奋发向上的启迪。在欣赏醉拳之美的过程中精神得到了陶冶和升华。

5 醉拳的技能训练要素

5.1 手法训练

醉拳拳法的手脚配合颇有特异之处, 其手法多用拦、揪、横、擂, 脚多用撩阴、撑踹, 手随身发, 身随步移, 动作组合就像醉汉一样, 乱抓乱拿, 并用这种声东击西的方法迷惑对手, 从而达到自己进攻和防御的目的。

5.1.1 手法训练要素

(1) 手型要准:醉拳手型除了常见的拳、掌外, 还有其独特的手型。持杯手是醉拳手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杯手手法奇特, 其食指和拇指形成钳子状, 有利于擒拿和锁扣。食指的第二关节突出, 更有利于突袭点击敌方要害, 有很强的技击性。训练时应充分掌握持杯手的动作要领, 小指抵在掌心的位置, 无名指紧靠小指, 中指紧靠无名指, 三指内扣用力, 三指的指关节成阶梯形;食指和拇指扣环成圆形, 两手之间间距约5厘米, 有利于锁和扣。

(2) 劲力要顺:持杯手要形成螺旋劲力, 螺旋劲力是比喻醉拳在螺旋画圆时产生的劲力。螺旋劲力是在意识的指导下, 内劲旋转, 催动外形的大螺旋和小螺旋的组合旋转, 随着动作的屈伸变化, 连绵不断地缠绕绞转, 通过呼吸的动力, 循经走脉, 缠绕运行四梢, 使其遍布全身,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3) 出手要快:练习醉拳出手要快, 顺势顺劲, 虚实莫测。要做到:柔则绵里藏针, 沾粘随化;刚则冷弹崩炸, 迅如闪电惊雷。

5.1.2 手法训练内容与方法

(1) 横擂:横擂即横击, 是用拳背或拳外侧部, 由横向袭击对方。如果用又横擂, 先把右拳藏置左方, 然后趁进步或退步时, 突然将右拳横扫而出;如用左拳横擂, 则反此而行。横擂时, 要用拳背或拳外侧袭击对手, 出击力量和角度均视具体情况而定, 因身法之倾斜和步法前后均有不同。

(2) 拦拿:醉拳中的拦拿往往与横擂同用, 因在应用横擂动作以后, 门户敞开;为了有效的防卫, 要快速收回, 以防御对方。如右横擂, 把擂出的右手快速向左肩处摔回, 屈肘引拳置于胸前, 同单手抱物形状;如左横擂后用此法则相反进行。在摔手回护自己后又可以击人, 屈肘内引还可以拿人。

(3) 揪掖:揪掖是醉拳拳法的又一手法, 它与横擂大略相同, 所异之处是手不握拳。练习此动作, 可连在拦拿动作以后。如练习右揪掖, 先把右手藏于左方, 然后张指右拦做揪抓东西形状, 手行至胸前时, 即向右推出, 就像提物投掷出去一样。如练左揪掖则相反。上述三种手法即可以分开单独练习;待熟练以后, 也可进行组合练习。

(4) 挑拳:挑拳也叫上击拳。是用持杯手由下向上冲打的手法, 一般击对方下颚。如练习右挑拳, 则握拳垂臂, 然后跨步向前上方挑打, 或退后一步, 手仍握拳上前上方挑击。挑打高度以平肩为好。上步和退步挑拳必须扣指成持杯形, 虎口向上。

左挑拳先把右拳移至腹前, 然后虎口转向左方, 身也向左旋转, 再挑拳上击;右挑拳则虎口转向右方, 身也向右旋转, 再挑拳上击;后挑拳则在退步时, 将上身旋向右方, 虎口转向后方, 趁势挑起。这种挑拳法灵活多变, 步法不必具体规定。

5.2 步法训练要素

醉拳拳法中所用的步法别具一格, 除了弓步、马步尚需练习之外, 对于套路中各种进退起落的特有步法, 尤须重点练习。醉步是醉拳特有的一种步法。醉拳一般利用掀脚跟来体现点、转、辗、旋的醉态。在重心失势的瞬间变换动作, 而换回失去的重心, 即动中求稳。拳谚曰:“上盘百枝摇, 下盘似生根。”即“步似虚而实, 法似乱而真。”

5.2.1 步法训练要素

(1) 步型要实:醉拳虽然看似摇摇晃晃, 东倒西歪, 但是每一个起落之间都有自己的章法, 虚中有实。

(2) 换步要巧:醉拳的精髓在于换步的技巧, 因醉拳常常在重心失势的一瞬间变换动作, 所以步型转换要灵活巧妙, 不能停滞呆板。

(3) 重心要稳:醉拳的难度在于重心的掌控。因醉拳常常用掀脚跟来体现醉态, 对于脚下功夫要求特别严格, 要充分掌控重心, 做到随心随意。

5.2.2 步法训练内容与方法

(1) 脚:脚由前跖、脚跟、脚侧等组成;脚法的使用有蹬、踹、铲、点、撩等法。

(2) 膝:膝是徒手攻防中有效的手段之一, 和肘法并列为人体搏击的两大利器。特点是力量大, 攻势猛, 防卫有效, 用法比肘法更为隐蔽, 在贴身短打中令人防不胜防。用膝是应注意上提高度和旋转速度, 膝有提膝、顶膝、横膝等用法。

(3) 侧进:侧进是醉拳拳法的主要步法之一, 也称踉跄步、蹒跚步、偷步等。

两脚开立, 与肩同宽, 上身中正。如是左进, 先把左脚踏实, 右脚提起, 并向左脚前滑坡而下, 落至左侧, 用脚趾尖点地;于此同时, 上身开始随步左倚, 如醉汉一样东倒西歪。左进练习完毕后, 再反过来练习右进。

(4) 豁步:也称滑步, 单独应用极少, 往往和侧进一起应用。如练左进, 则左侧进后, 右脚点定, 上身向左前倾斜一磕;此时右脚已坐实, 左脚略提起少许, 向左面滑开一步, 上身乘势倚向左方。如练右进则相反练习。

(5) 踏步:踏步动作为醉拳特有。

如左脚踏进步, 则先并足立正, 将左腿上提, 右腿坐实, 左脚屈膝立于正面。接着上身向前一嗑, 作欲倾跌的样子, 左脚乘失势的瞬间踏下, 这时左脚踏实而右脚虚。如右脚踏步, 则相反进行。

(6) 退步:在侧进或豁步之后, 把前脚就地面向后拖步, 变虚为实, 上身乘势后仰。另一种退步法为:向斜后方引退之后, 即点地坐实, 上身也随之倾过;于此同时, 另一腿则可提起移在实腿前, 屈膝上抬。

5.3 身法训练要素

练习拳术, 身法极为重要。身法, 武术技法之一类。身法以活为要, 以明阴阳变化为妙。《拳精》说:“学拳要身法活便。”张孔昭《拳精拳法备要-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说:“身法为良, 乃明阴阳相之妙也。”身法以腰为轴, 须腰、腹、胸、肩、背各肌群协同体现, 各家泛用亦不尽相同。醉拳许多特点都是以身法体现的, 主要有挨、撞、贴、靠等。身法轻巧灵活, 就可以进退自如, 起伏有节。要使身法轻巧灵活, 关键在于一个“柔”字, 而腰胯则是刚柔技巧的重要环节。“练拳不练腰, 终究艺不高”, 因此, 在身法部分的练习中, 就必须从柔腰入手。

醉拳的身法对柔韧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发展柔韧素质不仅可以加大动作幅度, 使动作更加的优美、协调, 而且能加大动作力量, 减少受伤的可能性。醉拳有许多拧腰转胯的动作。因此, 正确地进行柔韧素质练习, 对于提高醉拳的演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醉拳身法练习要点如下:

(1) 打躬, 也叫前鞠、前俯腰。两脚并步站立, 先将双手高举或平举, 然后慢慢将上体前俯弯下, 使手着地。开始练习时手碰不到地面, 但只要持之以恒, 不断练习, 久而久之, 不但双手掌能着地, 而且双手还可以抱合脚跟。练到上身能俯至极点时, 还要求双脚挺直, 不可以屈膝。这样, 每日起落若干次, 就可以使身体柔韧, 腰间充实。

(2) 反逼, 也叫弯腰、下腰。反逼和打躬相反。练习时,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 两臂伸直上举, 掌心向上, 然后挺腹抬头, 双手向后翻至撑地, 成拱形。由于此动作难度较高, 一般初练的人应在墙旁练习, 人背对着墙, 双手后翻沿墙而下。

(3) 卧腿, 也称压腿。先将双脚左右分开, 上身下座, 右腿屈膝坐实, 左腿则躺直成扑步, 然后将右手举起, 左臂则护与腹前, 或作勾手后拿, 将上身徐徐向左方下压。左面练习完后, 再练习右面。

(4) 坐拜, 是专门锻炼腹肌, 坐拜与打躬略相同, 区别在于:打躬立行, 坐拜仰卧。人仰卧地上, 双腿并拢伸直, 脚尖向上, 双手向后伸直。然后收复, 上身徐徐起来, 再徐徐向前俯下至极点, 要求臂直膝并。前俯后再将上身仰卧下复原如此反复练习。

6 结论

醉拳是中国传统象形拳中的优秀拳种, 它在拳理拳法上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习练者不仅要重视醉拳基本功训练, 而且要理清醉拳的动作规格、要求和攻防含义, 方能准确把握醉拳的风格特点。深入了解醉拳的基本特征和科学的技能训练方法, 习练者不仅能达到技能水平的提高与强化, 而且对于身心的健康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3]蔡仲林, 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5]温力.原始人类的技击需要促进了武术的产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33.

[6]戴国斌.武术技击观的“解咒”[J].体育与科学, 2002 (1) :23.

[7]徐美玲.论武术的攻防积极性[J].浙江体育科学, 2003, 25.

[8]朱宏杰.武术套路中的美学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4) .

[9]刘树军, 李通国.论武术套路的表现性技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29.

试论蓝色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篇8

1 蓝色文化的基本要素分析

1.1 蓝色文化的概念

当前对于海洋文化的探讨已逐渐深入: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其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2]。那么什么是蓝色文化?首先,从范围上看,它就是广义的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构建起来的互补互动、密不可分的一体化的文化系统,包括文化体制、文化机制和文化体系[3],从根本上来讲,蓝色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和主体的。

概言之,蓝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实践过程当中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海洋为主要生成背景、以海洋文化为主体,同时传承蓝色文明,具有鲜明的滨海特色,与蓝色经济互为表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形态,也是现代滨海文化和蓝色经济区长久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更是强调以良好的生态健康、社会和谐、以民生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思想引领和文明制度规范的新型文化。

1.2 蓝色文化的内涵

蓝色文化既有意识、观念、艺术、科技、法律等方面的“软件”形式,又有设施、组织、涉海产品等物化的“硬件”形式。但需要指出的是,蓝色文化不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分割,而恰恰是融合。与当下强调海陆统筹发展的蓝色经济相对应地,时代同样赋予了蓝色文化更为深刻的内涵——生命起源于海洋,同时人类社会也离不开对土地的依托,这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生成与演绎的时空舞台,由此而产生的海洋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与大陆文化联系、制约、互动,以及交融。蓝色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纯粹的海洋文化,它的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革新性、进取精神等是海洋文化某些特性向更深层面上的延伸。

中国是一个蓝色海洋大国,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众多海洋性的生活方式、制度、习俗和价值观。海洋文明和蓝色文明不是西方文明专利,中国自原始社会就有了海洋型生活方式,而且,中华民族还拥有大量独特的蓝色文化遗产。当前,应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蓝色文化。从蓝色文化的内涵角度来讲,21世纪中国的蓝色文化应以开放进取为特征、以自由贸易与交流为条件、以高科技条件下人和自然的新型亲和关系为基础,塑造具有时代特色和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文化样态。此外,构建中国特色的蓝色文化需要摒弃西方中心论的认知模式,展现人类面向未来,以及面向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方向,从战略角度强调海洋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定位及特色,突出海洋发展的突出价值,体现沿海社会陆海统筹与融合的整体海洋视野,重视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关系,强调以蓝色经济发展为导向,走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合作发展的道路。总之,蓝色文化应该是一种更高级的文化,是新世纪条件下,强调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科技等要素交互融合,并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模式,它不是过去文明的简单叠加与持续,而是深刻地反思与扬弃[4]。

1.3 蓝色文化的外延

从哲学文化学的视角来看,文化的载体不仅是“人化”了的对象物,而且也包括主体本身。也就是说,在主体的文化创造中,不仅“化”物,而且“化”人。因此文化不仅体现在对象物上,更体现于人的观念和行为[5]。概括来讲,蓝色文化的外延包括活动、能力和结果三方面,一般指蓝色物质文化、蓝色精神文化、蓝色制度文化等。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文化的物化形态,包括人的物质性活动及其成果。物质文化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器物和经济活动两个方面。蓝色物质文化是指人类以蓝色海洋为背景,所创造的与蓝色海洋休戚相关的器物以及有关的经济生产活动。如灯塔、水手服饰、海洋养殖和捕捞都可以看做是蓝色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人类文化的精神状态,包括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知识和经验、思想和观念、情感和意志等意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特征。相对于物质文化的直观可见性,精神文化属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需要借助特定的媒介才能表现出来。蓝色精神文化是由于人们长时间与海洋打交道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与心理状态,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由于精神文化是文化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蓝色精神文化常常被人们用来表明蓝色文化与陆地文化间的区别,比如认为受蓝色海洋文化影响的人较大陆居民更具有冒险精神,这一区别主要指向的正是蓝色海洋精神文化的特质。

制度文化是将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加以升华、提炼和凝聚出来的一种自觉、高级的社会化形态。蓝色制度文化是指与蓝色海洋密切相关的所有制度、规则和程序的总和,也是人类从事和蓝色海洋有关的各类活动时所需要遵守的行为模式和准则。制度的核心在于规则,在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蓝色制度文化的外延广泛,其中,海洋法是重要的部分,包括所有与海洋有关的国际法、国内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都可以看成是蓝色制度文化的组成部分。

2 蓝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当前,中国的蓝色经济研究逐渐有了新的发展,中国的蓝色文化也大大突破了传统海洋文化的范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形势日趋多样化,各类汇集高新技术的沿海开发区、世界级航运中心的出现,越来越具体地诠释了蓝色文化的现代形态,蓝色文化在中国海洋经济与蓝色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着传统特色,另一方面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

2.1 地域性

地域性是蓝色文化的基本属性,这是从空间角度来考察蓝色文化的特质。众所周知,不仅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即使一个国家内部文化的差异也是极易被感知的,蓝色海洋文化与内陆黄色文化也不例外,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这些差别与各地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的不同有很大关系。从大范围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沙漠、海岛,不仅气候条件相差极大,延伸到社会经济文化各个层面,沿海和内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历史发展看,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不平衡[6]。沿海与内陆不同的经济方式也必然形成不同的生产和生活习俗,这使得蓝色文化具有突出的地域性。

蓝色文化的地域性不仅表现为其反映了一定范围内承袭的精神文化,还表现为一些具有典型标志的变异文化,即沿海地区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在新的时期新的背景之下,进行的新的文化创造[7],这使蓝色文化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反映出时代的特性。

2.2 开放性

蓝色文化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化。文圣常言:“海洋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多样性的复杂系统,其中有各种不同时空尺度和不同层次的物质存在和运动形态”[8]。蓝色海洋生产生活方式与陆地社会的差异以及蓝色文化的当代创新发展锻造了蓝色文化更加开放的品性特点。

比起大陆文化,蓝色文化能够在其形成、定型的过程中较多地接触到域外文化,甚至,它的成型本身就是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综合交融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蓝色文化要比大陆型文化“开放”。历史同样昭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决定了当今蓝色文化具有观念上的开放性特征,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蓝色海洋观更加倡导汲取外界的先进观念、技术,更加强调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所处的亚太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了解并把握国际海洋的风云变幻,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蓝色海洋资源,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2.3 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蓝色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蕴含的强大包容性,也正是这样的特质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独有精神也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

当前,蓝色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限制最终被打破。蓝色文明的发展不再倚重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包容、不断进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同时,蓝色文化也不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而是一种对异质文化容忍及不断开拓进取的文化态度。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采取了这样一种态度,它才能使自己置身蓝色海洋文明之中。一种文化是不是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在历史上,与地理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甚至机遇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当今世界,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小,蓝色海洋文明已经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成为一种世界文明,是以全世界全人类文化作为载体的。

2.4 多元性

蓝色文化从总体上来说不是囿于一域一地的文化,而是具有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因此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蓝色文化开放性的补充。

蓝色文化的多元性还表现在不同地区蓝色文化的特色各有不同,例如泛珠三角、长江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的蓝色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泛珠三角蓝色文化区是我国传统海洋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闽南海洋文化、潮汕文化、闽粤文化等都是泛珠三角蓝色文化区的代表。其海外移民文化发育较为成熟,对外经贸文化较为活跃,海神信仰文化广泛。长三角蓝色文化区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流,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兼容并包、善于开拓的吴越海洋文化。这一区域蓝色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滨海港市文化发达,兼收并蓄的沿海地方文化突出,现代中外文化并存。环渤海蓝色文化区是我国北部海洋文化的核心区,此处蓝色文化区的特点主要有海洋政治文化色彩浓厚,海洋科教文化发达,海滨邹鲁文化悠久。事实上,各个大的蓝色文化区内部各地、各省市的蓝色文化风格也不尽相同,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与产物。

2.5 开拓性

蓝色海洋生存空间的流动性,决定了蓝色海洋活动群体的生产生活的移动性,也决定了他们是从海洋、而非陆地的视角来安排这个世界,形成以蓝色海洋为基点的世界观。从传统海洋时代到大航海时代,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开拓,是从陆地向海洋同一个平面展开的[9]。大航海时代突破海洋屏障的结果,是各洲大陆联成一体,在这实现过程中,人类的海洋观念得以提升,海洋思维意味着开放、沟通、自由、拓展。简言之,蓝色海洋生存境界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决定了蓝色文化历史上的开拓与灵活性,成就了其勇于冒险、不受成规的精神,勇于竞争、崇尚机遇,勇于救助、团结抗难。

另一方面,面向海洋的开放,也必然带来开拓性,不仅以开拓为手段,也以开拓为目的。这种开拓性,包括对经济活动范围的开拓、生活资料来源的开拓、商贸市场的开拓、人文精神影响力的开拓,以及人居空间环境的开拓。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有人赞赏和宣扬西方的蓝色文明,但是其物理的征服、殖民的文化心态及其作为,不应简单效仿。

2.6 创新性

人类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挑战,适应、征服蓝色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蓝色海洋具有极大的能量,它是生命的摇篮,在它亘古的环流波动和潮汐中,走出强大的人类生命的始祖,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原始创造力。

从当代角度来看,蓝色经济、蓝色经济区、蓝色文化相关理念的提出,无不是人类创新求变、不断进取的精神使然,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所以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蓝色文化也要不断进步与提升、创新与突破,这也正是蓝色文化要义的突出体现[10]。

总之,蓝色文化是开放和创新的文化,这个时代又是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标志性时代,所以我们应当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深、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特征。

2.7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蓝色文化的重要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认识海洋和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预见,21世纪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更加突出,海洋是人类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接替区。能否很好地利用海洋,开发海洋有效的资源空间,关系到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蓝色海洋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大大促进沿海地区的发展,加快人口聚集、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

当前,蓝色文化已经成为诸多沿海城市的精神形象,不仅体现着一个地区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吸引力、扩张力和凝聚力,这对于提高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聚集外资和人才的软环境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国家和地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王芋萱,王萍.蓝色经济背景下的蓝色文化与蓝色文化产业[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0-85.

[2]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50-51.

[3]曲金良.关于“蓝色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与理念的界定问题[EB/OL].(2012-09—27)[2013—10-21].http://www.whnews.cn/news/node/2012—09/27/content_5466951.htm.

[4]王宝德.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建设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2):30.

[5]张开城.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J].社科纵横,2010(3):22.

[6]陈江.略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5.

[7]于春雨.关于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2):20.

[8]冯士筰.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9]杨国桢.海洋文化研究与海洋文化建设[C]//国家海洋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编.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要素特征 篇9

装备研制过程中质量隐患通常与其质量基因要素有关。装备质量基因要素的突变性使得装备研制阶段的质量管理存在不确定性,从而造成质量管理漏洞和管理决策失误,进而造成装备质量存在隐患。质量基因突变要素主要分为结构性、约束性和机制性突变三种。装备质量发生改变时,往往是因为基因要素中的突变因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的量变而引起的质变,突变因子的积累过程又不容易被发现,当诱发形成突变时,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因此,探索研究突变因子的产生机理以及引发突变的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1 结构性突变

结构性突变因子,是指装备在研制过程中由于装备本身材料和技术与工艺先天不足而产生突变的因子。主要包括材料因子、技术与工艺因子等,其中,材料因子是指原材料本身、装备结构设计以及外购部件对装备质量产生影响的突变因子;技术与工艺因子是指因技术成熟度和工艺的先进性而对质量产生影响的突变因子。

装备研制过程中材料因子是根本,如果原材料本身存在质量缺陷会导致整套装备存在质量隐患;如果装备结构设计存在漏洞,则会造成装备研制后续工作无法开展;部件质量不合格则会为装备质量基因要素突变提供灾变条件。

技术与工艺因子是装备研制工作的基础,研制单位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较低,无法按照装备结构设计进行工程实现,研制单位无法对材料进行精密加工或加工精度无法满足设计需要,装备质量及精度就无法得到保证甚至装备研制工作无法进行。

2 约束性突变

约束性突变因子,是指在研制过程中制约装备能否顺利研发成功的因子,主要包括人员素质能力因子、装备资金因子、设备状态因子、环境因子等。

2.1 人员素质能力因子

人员素质能力是影响武器装备研制质量的关键因子,装备研制的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来完成不同的工作,各个阶段对人员具备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人员素质能力因子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是装备研制阶段易出现问题的因子,四个子因子每一个出现突变,都会引发一系列突变,进而引起整个研制工作滞缓或停滞。

2.2 装备资金因子

装备资金是指用于装备科研、购置、维修等活动的费用的总称。它是落实装备研制工作的关键一环。对经费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能按质保量的落实设计要求,及时顺利的完成装备研制任务。装备研制耗费巨大,对经费的要求较高。如果在研制过程中,突然出现经费停拨或难以落实的情况,将对装备研制进程、周期和各项计划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极大损害装备研制质量。

2.3 设备状态因子

研制设备的状态是指装备在研制的过程中,相关研制设备所体现出来的精度、效率、可靠性、维护保养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包括设备精度、设备效率、设备的可靠性、设备的完好率等。

2.4 环境因子

环境要素也是装备研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装备研制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在装备研制项目的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装备研制过程中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一个成熟的项目应该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宏观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会影响装备以及研制设备的性能等。微观环境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工作政策、方式和程序等,以及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环境等。微观环境对人员的影响尤为重要,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

3 机制性突变

机制性突变因子,包括信息管理能力因子、管理体制与方法因子等,是指研制装备的机制体制及管理存在不足而导致突变的因子。

3.1 信息管理能力因子

在研制过程中,对装备研制质量的跟踪和控制离不开质量信息的获取、收集、传输、记录、融合和分析等。信息获取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获取信息的精度。获取信息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装备研制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获取信息的精度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信息的来源。

3.2 管理体制与方法因子

装备研制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先进的管理方法会使装备研制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科研人员的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分工,使得各小组权责清晰,有利于质量信息的传递和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趋势。

装备研制的各个部门应该依托课题组的核心人员来建立。首先要按照年龄、学历水平、职务、经验、科研成就等一系列指标,对所有参与装备研制工作的科研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各个部门确立核心人员,在此基础上优化装备研制活动过程的组织结构,从而影响装备的整体质量。

在装备研制项目质量管理体制中,必须要有完善的协调机制。装备研制项目是一项大型工程,涉及人员复杂,只有通过高效的协调机制,才能把全体人员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保证研制装备的质量。

4 结语

在装备研制阶段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突变因子的筛选与确定是进行突变控制的前提。分析质量基因要素突变特征对于突变因子的发现及后续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可见,质量基因要素突变特征分析,对于高效监控整个装备研制阶段质量状况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摘要:基于装备质量基因要素突变因子产生机理,分析装备研制阶段突变因子的特征,为装备质量信息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装备质量,基因要素,突变因子,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博,同淑荣,马飞.产品设计过程的基因模型[J].机械设计,2010,27(2).

企业家创意资本的特征与构成要素 篇10

企业家创意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家创意资本理论是建立在企业家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创造心理学理论、脑科学理论、思维科学理论、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之上。从内涵上看, 企业家创意资本是指包括以企业家创意思维、企业家创意能力、企业家创意自我效能感为主要内容的, 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 实现边际报酬递增的一种高级人力资本;从外延上看, 它包括一切能丰富企业家自身创意水平的知识、认知风格、个性特质和倾向、有效的社交品质等;从表现形态看, 企业家创意资本在微观个体层面, 体现为一种高级人力资本;从中观企业层面看, 体现为一种无形资产;从功能发挥看, 企业家创意资本与其他资本不同, 它不仅是促进企业经济活动价值提高的人文动力, 而且实现了个人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企业家创意资本是现代资本的一种形式, 认识这种形式的资本, 有利于促进企业家创意、企业创意绩效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企业家创意资本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家创意资本的个体性

企业家创意资本来源于脑力劳动的累积。由于脑力劳动的根本形态是个体性的, 因此个体性是企业家创意资本的一个基本特征。要保障创造活动顺利完成, 不仅需要一般智力背景、相关知识、技能, 也需敏感性、自发性等发散思维、辐合思维, 以及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等心理品质, 而这些首先存在于企业家个体主体的独一无二的生物性身体中, 它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进行当下的传承。

2.企业家创意资本产权的完整性

企业家创意资本产权的完整性, 是指企业家有权根据市场规则的运作要求, 对自身创意资本的投资、开发、使用、流动、收益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如果企业家创意资本产权存在“残缺”现象的话, 企业家创意资本就会发生供给不足、部分关闭现象, 从而对企业乃至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企业家创意资本的专有性

企业家创意资本总是现实地存在于个人专有的身体中, 总是呈现出其相应的专有性, 专有性是绝对的。从企业家创意资本的拥有上看, 企业家创意资本由于总是个性化的企业家的创意积累, 它总是在发生学上具有专有特征。专有性, 首先代表着企业家创意资本是某个主体的劳动成果, 在所有权上企业家创意资本注定是专属的, 企业家创意资本的参与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租金的大小或其他团队成员的价值。

4.企业家创意资本形成的实践性

企业家创意资本不仅需要通过教育、培训获得所在领域内的相关知识、技能, 顺利完成创意活动所需的心理能力, 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估、学习等智力因素和直觉、敏感性、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而且还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体验成功, 即累积成功经验、生理和心理的唤醒等方式, 建立、提升企业家创意资本。可以说, 企业家创意资本的形成和开发既需要理论, 更需要在实践中积累。企业家创意资本的形成, 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批量生产”, 这也决定了企业家创意资本具有稀缺、难以直接定价的特点。

5.企业家创意资本的无形性

创意资本具有更多的“潜在性”, 相对难于观察、测量和开发。特别是对具有很强独立性、自主性的企业家群体, 企业家创意资本贯穿于机会识别、商业模式选择、团队建设、融资获取和企业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始终。用新颖独到的理念选择最具价值的事业, 面对困境转换思路并坚持下去, 为团队和企业营造宽松的环境, 已成为企业家最重要也最难以测量的资本。

企业家创意资本的构成要素

对创意资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必然涉及创意资本结构问题。对照上述对企业家创意资本内涵的分析, 以下对企业家创意思维、创意能力、创意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 展开对企业家创意资本的分析。

1.企业家创意思维

企业家的创意思维是企业创新的灵魂和先导。企业家创意思维与理论思维的认知独立性和纯粹性不同, 它是在企业实践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方案的基础上启动的, 并且在整个创意思维过程中, 其创造的意象及意象所表征和内蕴的涵义, 都是在具体实践的目标、任务和方案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从表现形式看, 一般以前瞻性想象、突破性畅想、差别性创意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巧妙结合呈现出来。

企业家创意思维的前瞻性想象借助于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超前思考, 在确定企业目标产品和目标市场时, 善于发现新的竞争空间, 从而创造新的企业竞争优势。创意思维绝不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而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通过思考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空间, 主动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的特点。

企业家突破性畅想思维是突破传统、惯例、经验等思维定势的作用, 在企业发展战略、技术选择、组织制度等各层面上获得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不拘泥于线性的思路, 开辟多途径、多回路地通往未来的思维网络。

企业家差别性创意思维借助于思维视角的转换, 灵活选择企业发展战略, 大胆求新求异, 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竞争优势, 克服对价格竞争等手段的单一依赖, 摒弃仰仗特权垄断等不规范竞争, 避免低层次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

2.企业家创意能力

企业家创意思维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 主要取决于企业家有没有创意能力和如何发挥这种能力。对企业家创意能力的衡量, 笔者借鉴Bird、Schultz等学者的观点———“对能力的知识, 来自对其行为的推论, 当特定行为是有效率的时候, 某种能力就被发觉了”。因此, 可采用定量的测量量化此领域的研究, 从企业家创新行为角度研究企业家创意能力。企业家创意能力体现在识别和利用机会、战略定位、经营创新、构建网络关系等方面。

企业家识别和利用机会能力, 是指企业家从非均衡市场中敏锐地发掘可盈利的潜在价值, 企业家通过对环境扫描、市场预测, 并在此基础上认知机会, 选择有前景的机会。它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识别市场环境的能力, 如识别市场成长性、市场规模、竞争程度、网络关系等能力;二是识别产品的能力, 包括识别产品技术是否存在进入壁垒、产品技术是否有成本优势、技术优势是否能持久等。

企业家战略定位能力, 是指根据市场环境、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 确定经营目标、经营边界, 并及时作出战略反应的综合能力。企业家必须时刻确保组织有一个清楚的被组织成员理解的远景和方向, 快速地感觉到环境的变化, 并对此变化快速地形成一种经营理念, 并快速地重构资源以执行这种反应, 而不能依赖多年的经验所形成的管理心智。

企业家经营创新能力, 首先是从其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始的, 包括所接受的教育、所掌握的经验和产业知识、声誉、社会关系网络等。

企业家构建关系网络的能力, 是指与其他个体、组织建立稳定、持续的交往能力, 以获取资源、减少决策风险。

3.企业家创意自我效能感

企业家创意自我效能感, 是指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是否具有产生创意的能力和信心的评价。企业家创意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信自己在企业经营战略、产品、资金等方面能产生有创意的想法;二是对创意性的处理来自内外部环境方面变化的问题充满自信;三是有帮助员工完成新创意的技巧和“诀窍”。

企业家相信自己可以开发出新颖而有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计划, 积极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 敏锐地发现潜在的投资资金来源, 对产生创意产品有创意的思考策略和坚定的信念, 不仅对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更有信心, 而且能够为员工树立榜样, 提升员工个体的创意自我效能感。

我国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其间包含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企业家在创意性解决全球竞争环境下, 员工管理、计划和组织、信息处理、监控、人际协调等多维任务的自信, 会激励自己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 带领企业走入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会让员工感受到领导者的支持, 更愿接受挑战性的任务, 积极投入工作之中, 提高员工的创意积极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要素特征】相关文章:

和谐课堂构建的特征、要素及基本策略09-11

要素分类04-16

水景要素04-16

十要素05-02

实施要素05-11

政策要素05-14

叙事要素05-17

利润要素范文05-16

要素分类范文05-18

优秀店员要素04-09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下一篇:和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