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2024-04-20

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的活动过程。

2、通过研究活动,认识到如何让小船的承载量更大。

3、培养学生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一艘小船,尽可能使它装的货更多。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用:8厘米见方的薄铅片2块,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水槽,玻璃球。

2、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有关船的图片,模型等资料。

3、教师准备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自制小船,交流小船特点。

学生分组展示自制的小船,并交流小船特点,并在水槽中演示。

各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说说自己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再设计一艘小船,看看哪艘船装得多。

师分发给学生制作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小船,并提出要求。

(要求:比一比哪艘船装的玻璃球多)。

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草图。

学生动手制作。

制作完成,各组自行试验。

通过试验,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玻璃球会滚来滚去,船体很难保持平稳。

再进一步讨论,改进自己的设计。

分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是如何保持船体平稳的。

交流完后,各组上台,并进行装玻璃球的比赛。

得冠军的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

成绩差的小组再分析自己的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想办法进一步改进。

(三)船的展览会。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各小组把课前课内制作的两艘小船及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篇2: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制造小船的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在上一节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学生探讨橡皮泥浮起的原因时,“如何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如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这部分我使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在最后一环节“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较”时,时间已不够。在没有特别强调的情况下,对能浮的形状学生做了探讨,有船形、碗形、饺子形等等。但在最后一环节排开的水量的比较上,对能浮的形状1、2、3的比较上,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个别组的测量数据符合标准,而且只有把橡皮泥捏成上宽下窄,边缘较薄的形状,效果才明显。由于学生测量时的时机的把握、数据的读取、形状的设计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制约下,这部分实验基本上以体验为主。所以,本节课《造一艘小船》我分成了两部分来进行。首先,先把上节课的最后内容“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较进行,在上节课的动手操作基础上,学生大概持续5分钟左右可以测量出数据,然后,在对比总结的理论基础上,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少,既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既浸入水的体积大”,在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让小船载重量大,那么关键就在于浸入水体积的大小了。从而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小船载重比赛进行完了。

第二个环节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介绍船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船的由来及变化。并让学生了解我国航空母舰的现状,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造的小船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评价,学生介绍的不详细,显得有些仓促。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二)这是一节科学动手实践制作课。我觉得应让学生多参与操作。因此实验器材的非常重要。

在上周五的课上我就“预告”孩子们每组准备三到四块同样轻重的橡皮泥,准备到今天的课上进行造船比赛的。今天一大早,我就把一架天平拿到他们教室去了,跟课代表交代说,有时间的时候就让大家称一称橡皮泥的重量,也好为课堂节省点时间。说话的时候是当着全班同学说的,我想他们一定听到了我的话,也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的。于是就放心地走了

下午第三课,是他们班的课。看到他们远远地走来,手里似乎在掂着东西,应该是橡皮泥了吧。等大家坐定,我问,每一组的橡皮泥都称好了,都一样重吗?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没有!

怎么回事呢?他们纷纷说了原因。

“课代表没拿出来。”有孩子怪罪课代表。课代表很委屈:“他们都没有问我要啊!”

也有孩子很坦白:“我忘了„„”

听到这里,我全明白了。这件事,不怪课代表,不怪大家,应该怪我。

五年级孩子,在学习上应该是比较辛苦的了。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在一起的负担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学校的作业量还不多。对科学这门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他们能记得把橡皮泥从家里带来,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再向他们提过高的要求,也显得不尽情理。

我怀着好心,把天平拿到教室里,为的是减轻他们的负担。要从教学楼跑到实验室去使用天平也需要消耗他们的课间时间的。放在教室里多好啊!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需要督促的。尤其是在有其他任务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不自觉地分清了“主次”,把科学的事情放在了后面,我非常理解。而要把这事做好,只需要我去他们教室里说一声,提醒一下。因为从心底里他们是喜欢>科学课的(我一直这样认为),对科学课上的“作业”是乐于完成的,而且完成这样的作业也是有意思的,至少还亲自操作了天平。

我们需要孩子们自觉,可是自觉也是有限度和条件的。我也很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不提醒的时候把这样的事情做好,可是我们不能无视孩子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有时是主动地犯错,有时是被动地犯错,他们犯错的时候需要我们给与体谅和理解。如果得到了理解,也许以后的事情会更加主动了。

我没有再追究今天的事情,因为是我的疏忽导致了这个遗憾。当然我也没有揭发我的疏忽,而是把称橡皮泥的时间放到了课上,让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好好经历课上的探究过程就可以了。

看来以后得更勤快点,让我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得更好一些。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三)在学习《造一艘小船》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到要使小船浮起来,则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排开的水量要足够多,引导孩子们制作小船,并进行尝试载物。对于本节课的思考:

1、如何让孩子们认识船与我们的生活?结合泉州的海上丝绸进行学习。

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船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质运输和交流大大增加。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开元寺内仍收藏着一艘沉船,讲述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在本节课中,引导孩子们认识船对于人类的影响,适时的穿插介绍泉州船历史,让孩子们感受到泉州古老船文化的气息。

2、如何利用学生的前经验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于船已经比较熟悉,很多同学都有坐船和制作小船的经验,通过孩子们介绍制作纸船的过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为什么做好的纸船一放入水中就会倾倒?因为船的两边重量不等。引申待会放承载物时,需要考虑到船两边的平衡。在学生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制作船的注意事项,使得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

3、改变橡皮泥制作船的材料。

利用橡皮泥制作船,这是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让橡皮泥浮起来)来制作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船,但是由于实验材料的缘由,取消本环节的学习,侧重点在学生尝试替代材料进行制作。

篇3: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句每每让我想到的是, 这些年依仗着阅读为我启明的方向, 循着光亮慢慢前行, 发现一路风景旖旎。

一、随山到水源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根, 如果文本解读出了差错, 学生的解读就会缺少深度, 文本的美妙更无从领略。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 对经典文本经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隔阂。孙绍振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中这样说道: “经典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青少年之间的隔膜, 是一个重大难题, 但, 并不是不可沟通的, 只有具有深邃的认知图式的教师才能得心应手, 构建起历史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精神这一巨大跨度之间的桥梁。”

深邃的认知图式源于什么? 我想还是先阅读, 然后搭起文本和学生间的桥。《逍遥游 ( 北冥有鱼) 》的备教是其中最难忘的一次。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流沙河《庄子闲吹》、王蒙《庄子的享受》、《于丹〈庄子〉心得》、傅佩荣《向庄子借智慧》, 它们的智慧我都借鉴过。但我知道这仍然是作家的个人解读, 我要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更不能忘记教师才是学生文本解读的舵手。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首篇, 是庄子哲学思想开宗明义的体现。马叙伦先生在《庄子义证》中说“开宗不了逍遥字, 空读南华三十篇”, 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然而只节选前两段“鲲鹏”形象部分, 仅仅有142字的篇幅, 能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初中学生对庄子思想有所窥见和体悟, 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文章节选部分, 庄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北海中生活着一条“不知其几千里”的鲲, 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 还要腾空而起, 乘六月海风作万里之游。处于九万里高空的大鹏俯视下界, 只见一片莽莽苍苍。文章写如此夸张的鲲鹏形象有什么用意? 鲲鹏和“逍遥”有什么关系? 类似这样的问题, 在课前调查中,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问到。而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 迂回曲折的深沉情感正是寄托在奇幻的想象里, 仅疏通词句或直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是难以触及其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的。因此,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透过奇幻的表象, 怎样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 使文中包含的思想境界感染学生,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我们知道, 在《逍遥游》原文中, 庄子追求的是无所凭借、真真正正的逍遥, 也就是庄子概括的:“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这是一种“无待”的精神幻想。而在选文部分, 文意仍停留在对大鹏南飞的描写上。笔者最初设想在教学中引入庄子的这个结论, 启发学生大鹏的逍遥仍是“有待”的, 并不是庄子追求的逍遥。然而没有铺垫、突兀地引入这段话, 不仅难懂, 而且有舍弃文本之嫌, 事实上大鹏的“有待”在选文中已有所体现。

最困难的是, 对一个多元的文本, 到底该怎样取舍主旨? 如果全然否定大鹏, 提出“无待”之说, 可能引向虚无, 使初一的学生对庄子敬而远之。如果只肯定大鹏的逍遥, 又可能曲解了庄子的本意。选文的最后一句“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尤其是“则已矣”中虽有深深的无奈, 又何尝没有豪气? 庄子固然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难以达到, 可是他何曾放弃了追求。翻开《庄子》一书, 满目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庄子, 他说“我只是贫穷, 不是潦倒”, 一个拥有自由心灵的人, 甚至还能感受到鱼儿的快乐。他的一生都在诠释着“逍遥”。

在尊重文本的情况下, 找准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融合点, 发挥文本的积极作用,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得到智慧的收获、心灵的碰撞, 至关重要。最后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庄子·人间世》里的两句话, “乘物以游心”“外化而内不化”, 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我们无法选择, 但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 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是对梦想的坚守。

在教学中, 给了学生很多的时间, 结合文本讨论“大鹏到底逍遥不逍遥?”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教师不置评论, 只在最后小结中提醒学生不管怎么看待鹏, 值得关注的是鹏懂得利用条件, 并提升了自己的境界, 这是值得现代的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也符合庄子“乘物以游心”的主张。古代的经典与现代的学生, 在这个层面上有了价值体系上的交融点, 不啻为一次精神上的特殊旅程。在教学的最后, 我们再次朗读了选文最后一句话, 那时候我们是微笑着读的, 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着精神自由的微笑着的庄子, 也感受着庄子对我们醍醐灌顶的“点化”。在物欲充斥的现代社会, 庄子的哲学并不过时, 相反, 他给我们精神上的引领, 让我们在烦累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平常心, 顺应自然, 回归生命的本真。

“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到内心, 这一路, 急不得, 慢慢行, 细细悟, “随”性而至, 你会听到山泉淙琤。

二、源头活水来

也有一类文本, 课文蕴含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学生比较熟悉, 一读觉得懂了, 其实并未能真正理解。还是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中, 孙绍振有句非常霸气的话: “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 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 有朝一日, 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 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 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我认为这种霸气是一个懂得文本解读的教师的自信, 而自信来自于“源头活水”的充盈。阅读, 仍然是最好的补充方式。最近一次《金色花》的备教深有感触。

“文中有三次嬉戏, 而三次嬉戏与母爱有什么关系?”“文章是表达母爱, 为什么要写孩子的天真、顽皮?”“为什么‘我’那么天真, 那么快乐, 那么活泼, 那么可爱?”“为什么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发生想象?”“本文的题目为什么要取为‘金色花’? ‘金色花’又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文中并没有都讲‘金色花’?”“作者全文把自己写成孩子, 是在写童年的自己吗?”这些是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的几个。或许在初始阅读中, 好多孩子已经认定这就是讲母爱的, 或许他们会朦胧地感觉到, 这种情感与平时所讲的亲情好像有些不同, 但却说不出来。

幸好有阅读打底。先是看了郑振铎译的《新月集》, 看《新月集》会觉得泰戈尔拿着一把钥匙, 引我们走入孩子的圣洁世界, 而那把钥匙, 我也有。

只要孩子愿意, 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他所以不离开我们, 并不是没有缘故。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 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 也是不行的。———泰戈尔《新月集·孩童之道》

每一个孩子, 都是上天赐给父母的天使, 《金色花》里也有这样一位小天使, 依恋着母亲。

泰戈尔创作《新月集》是在妻子离他而去之后。妻子去世后, 他要照看5个孩子。几个幼小的孩子失去了母亲, 更依恋父亲。他不得不忍住自己的悲痛, 关心照顾他们, 使他们不至于因失去母亲而失去童年的快乐。

他参与孩子们的谈话和游戏, 从他们的话题和游戏中, 他发现了那个自然天真、自由自在的童心世界。

从此以后, 在这个小孩的游戏中做成的买卖, 使我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泰戈尔《新月集·最后的买卖》

诗人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童的心理去想象, 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 写出一首接一首表现童心之美的诗。

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 看着熟睡的孩子, 他一定想起了孩子们的母亲, 也想起了自己幼年丧母的经历, “假如”她们能回来……

她走的时候, 夜间黑漆漆的, 他们都睡了。现在, 夜间也是黑漆漆的, 我唤她道: “回来, 我的宝贝;世界都在沉睡, 当星星互相凝视的时候, 你来一会儿是没有人会知道的。”———泰戈尔《新月集·召唤》

然后又读了《泰戈尔回忆录》, 在那里, 我仿佛住进了泰戈尔家, 看着他长大。我看到这个家到处弥漫着文学和艺术的气息, 我感受到泰戈尔丰富的感受力与天才的想象, 它们从诗人的童年时代就已经开始闪耀, 就像院子里那棵榕树的树根那样盘根错节, 纷繁丰富。他说他“渴望用心灵看眼睛之所见, 用眼睛看心灵之所想”。所以你能够理解, 为什么接连经历丧妻和丧子之痛的泰戈尔, 还能写出如此纯净的《新月集》, 皆因他心灵之眼里散发出来的宁静而优美的清辉。

再阅读《吉檀迦利》, 我能感受到那迎面而来的虔诚玄想。“梵就是树木、种子和幼芽, 梵就是花朵、果实和树荫, 梵就是太阳、光明和被光明照亮的东西。梵无所不在, 世界上的男女都是梵的形相。”金色花的光辉里, 承载的是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有了这样的丰盈, 在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时就有了方向。我们品读孩子好玩背后的体贴, “嗅”的淡淡花香里, 有既不让妈妈发现, 也让妈妈舒爽的纯真; “投”的淡淡光线里同样是体贴, 更有孩子投身母亲怀抱的欢喜和满足; “坏孩子”的称谓里其实满含着爱, 更重要的是母亲的话, 是孩子的模仿, 甚至连母亲这些情感细微的变化都能模仿出来; 读的是宗教神话故事, 做的是宗教祷告礼仪, 嬉戏场景与宗教淡雅、宁静、高贵的气氛相吻合, 也只有金色花能代表这份圣洁。

“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 甜蜜、默契, 欢乐而神奇, 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作者把普天下最纯洁的童真汇聚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把普天下最圣洁的母爱也汇聚在了这位母亲身上。文中的‘我’可以是我们每个人, 文中的母亲也有你们的母亲的身影。”这是我这堂课的结束语。借着阅读给予的充盈, 我和学生们在文本里读到了比以前更深宏的东西。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丰厚文本, 文本丰厚心灵。

李海林教授在《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一文中, 曾旗帜鲜明地为语文教师定位: 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把外部的阅读转化为引领课堂的智慧, 这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篇4:造一艘航母

航空母舰以舰载机作为主要的作战武器,配合预警机、反潜直升机、电子侦察机、护卫舰、驱逐舰以及补给舰,可以在远离陆地的情况下进行作战,对目标实施陆、海、空的立体打击。

而要问当今世界的航母大国是谁?答案必定是美国。因此,要想造出能和美国航母PK的大航母,就得深入美国航母军团内部探一探。

美国航母的分级

1.小鹰级:以“小鹰号”航母为首舰的小鹰级航母共有4艘:小鹰号、星座号、美国号和肯尼迪号。2009年5月12日,最后一艘小鷹级航空母舰——“小鹰号”航母在一个美海军船厂光荣退役了。

2.企业级:企业级航空母舰只建了一艘,即“企业号”航空母舰,但它却开创了一个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

3.尼米兹级: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舰载机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航空母舰。尼米兹级航母共有9艘,每艘的排水量都在9万吨以上。

小资料

通常,一个航母战斗群的配置如下:

航空母舰1艘

驱逐舰3-5艘

反潜巡防舰1艘

攻击潜舰2艘

篇5: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1、如何让孩子们认识船与我们的`生活?结合泉州的海上丝绸进行学习。

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船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质运输和交流大大增加。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开元寺内仍收藏着一艘沉船,讲述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在本节课中,引导孩子们认识船对于人类的影响,适时的穿插介绍泉州船历史,让孩子们感受到泉州古老船文化的气息。

2、如何利用学生的前经验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于船已经比较熟悉,很多同学都有坐船和制作小船的经验,通过孩子们介绍制作纸船的过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为什么做好的纸船一放入水中就会倾倒?因为船的两边重量不等。引申待会放承载物时,需要考虑到船两边的平衡。在学生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制作船的注意事项,使得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

3、改变橡皮泥制作船的材料。

利用橡皮泥制作船,这是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让橡皮泥浮起来)来制作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船,但是由于实验材料的缘由,取消本环节的学习,侧重点在学生尝试替代材料进行制作。

4、根据在测试中情况改进小船载重、

篇6: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亲身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过程。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在科学探究中认识到船舱的大小与船的载重量的关系,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在体验中培养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原有认识的思想。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每组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教学过程】

一、简述船的发展过程,了解船的发展史

1.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的种类和形状有很多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船的发展史。

2.出示多媒体课件,边指导学生看图边借助文字进行讲解。(课本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根据动力把这几类船归类。

3.小结: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二、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造船比赛,尝试用橡皮泥造一艘小船,造小船很容易,但如何能让我们的小船多装载货物呢?这是一个难点。

2、讨论:怎样才能造成出装载量比较大的小船? ①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同体积的同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橡皮泥的重量不变,那只能从形状上考虑,尽量把船造得大些,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②船底不能太薄。船身和船底要连接紧密。③怎么样保持船身的平衡?

3、明确活动要求: A.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B.测载重量用的是围棋子和玻璃球,测试载重量时放玻璃球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放在小船的不同位置,保持平衡。可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试试。

C.填写试验表格,统计数据,得出结论。

4、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师巡回指导并控制时间。

5、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及时记录各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评比时船要突出个性,以载重量多且不沉为最佳。边放重物边记录数量,可以重复几次检验,取放得最多的一次的数值。

6、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汇报本小组小船的制作过程及试航情况等。

三、用其他材料造船:

1、学了这课后,你理想中的船是什么样子的,你还想用什么材料造一艘小船?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画出船的设计图,列出所需要的材料,写出制作的步骤,再全班交流。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设计。课后进行制作,下节课进行船的展览活动。附一: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我造的船有什么特点?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 附二:科学活动记录单

时间:

年 月 日

活动项目:制作一艘能装运玻璃球的橡皮泥小船

制作方法: 我们的发现:

上一篇:甲尔坝村劳动保障工作总结下一篇:戒不掉孤独心情随笔